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

2018-01-10 15页 doc 34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 2004年1月 ;26卷第1 江苏大学(高教研究版) ournalofJiangsuUniversity(HherEducationStudyEdition) Jan.2004 VO1.26NO1 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 孙迎光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古之学者淡化名利,今之学者有追逐名利的崇名之风;古之学者治学"文无定法",今之学者以论文为 主(专着实际上是扩大了的论文);古之学者治学突出"简易"二字,今之学者治学倾向是"增"而不是"删";古之 学者治...
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
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 2004年1月 ;26卷第1 江苏大学(高教研究版) ournalofJiangsuUniversity(HherEducationStudyEdition) Jan.2004 VO1.26NO1 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 孙迎光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古之学者淡化名利,今之学者有追逐名利的崇名之风;古之学者治学"文无定法",今之学者以为 主(专着实际上是扩大了的论文);古之学者治学突出"简易"二字,今之学者治学倾向是"增"而不是"删";古之 学者治学具有通俗化的特点,今之学者的思想却日益学究化;古之学者治学既重文字也重口语,今之学者的治 学活动重书写语言轻口述语言. 关键词:古之学者;今之学者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03X(2004)01—0022—06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 代的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现代人学习是为了 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两千年前的孔子在当时已 经标画出了古人与(当时的)今人治学的不同.孔 子说这番话有厚古薄今之意.然而,"为己之学" 与"为人之学"却可以作为衡量道德学问的两种不 同的标尺.由于时代的变化,古今道德学问有着 一 定的差异,有些方面的差异又使人重新想起了 孔子的这番话,它像是冲着今天的有些教育弊端 而来的.传统的道德学问并非尽善尽美,今天的 德育研究也并非一无是处.这里,笔者所作的"古 之学者"与"今之学者"的比较,只是抽象出了教育 中的两个极端现象,目的在于吸取古代道德学问 的优良传统,克服今天德育研究中的不良倾向. 第一,古人治学淡化名利.古人治学没有着 作权,署名权的概念.孔子述而不作,他并没有想 着要出版自己的学术专着.《大学》,《中庸》的作 者究竟是谁.现在已经无法准确地考证.韩非作 《孤愤》和《五蠹》,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因为不署 名,民间虽早已经流传开,但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以 为是古代的作品,恨不能见其人.后来李斯对秦 始皇说韩非是他的同窗,杨得志对汉武帝说司马 相如是他的同乡,两皇帝都惊叹不已.古代的文 本无须考虑作者是谁(并非古代文本都不署名,而 是不象今天这般重视署名),今天的文本必须有作 者的名字才被接受,文本必须注明作者,写作时 间,地点.署名并非是件坏事,署名一件学术作 品,有助于学者间的沟通,使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承 担责任.同时,署名也可以使作者享有创作这一 作品而带来的名誉和物质上的利益.然而,就在 这一点上,署名有着利益诱惑,文本带有作者的名 字,在有些人看来,它们就成为占有的对象,可以 用它来兑换丰厚的物质利益与社会声望."人以 文名"成了一些学者梦寐以求的事. 古代有德之人在署名问题上有一种"洒脱". 东汉经学家郑玄为《春秋传》作注,在尚未脱稿时 外出旅游,途中恰与另一经学家服虔同宿一家旅 店,郑玄与服虔素不相识,只是听他在店外的车上 同别人讲述他注释《春秋传》的大意,觉得他的注 释意思与自己相同,后来便把自己所注的全部手 稿给了他.结果《春秋传》注释本上的署名即为服 虔.宋代文豪欧阳修奉诏参加修撰《新唐书》,负 责编写《纪》,《志》部分.《新唐书》的主要部分已 由翰林学士宋祁完成.书成之后.皇帝又诏欧阳 修润色《列传》部分,以使全书的体例风格完全一 致,即今天所谓"统稿".欧阳修认真阅读《列传》 后,认为宋祁的看法多与自己不同,如果擅加修 改,便是不尊重他人的着述,于是决定一字不改. 按当时的惯例,修撰史书,无论有多少人执笔,只 署其中官职最高者的姓名,欧阳修当时官高位显, 收稿日期:2003一l1—04 作者简介:孙迎光(1959一),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教 育学博士.从事教育理论研究. ? 22? 当独署其名.但他只在"纪","志"两部分署名, 《列传》部分的署名仍为宋祁.p.354)郑玄不计较 "知识产权",将自己的东西拱手相让;欧阳修讲究 名实相符.本可名正言顺地独署其名却不将他人 成果据为己有.这种学问人格令人敬仰. 署名本身无可非议,但今天学术界追逐名利 的崇名之风却有害无益.时下学术界为了出名, 抄袭他人成果的有之,以权力侵占下属成果的有 之,名人通过顾问等名义出租"名号"的有之.这 学的目的就是"为人",用科研成果的占有 些人治 量来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相比之下,古人不为名 利而写作的治学精神却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古人治学"文无定法".中国传统文化 的原创者们的学术风格没有固定的格式:《论语》 是对话式的文本,《老子》是格言诗式的文本,《庄 子》是寓言式的文本.如果这些原创者的文本只 有一种格式,就很难想象有春秋战国时代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后来的《三字经》 采用三言韵语,短小精悍,渎来朗朗上口,被称为 "千古一奇书",此书之"奇"恰在于作者治学风格 的独创性. 今天学者的治学以论文为主(专着实际上是 扩大了的论文).德育研究者首要的治学活动是 学会"我说"而不是"我思".书写有一套严格的指 令系统,离开了这一套固定的书写形式,学者的表 达几乎是不可能的.学位论文,期刊上发表的论 文是获取学位,评定职称和取得学术成就的先决 条件,也是学子变成学者的入行通行证.论文,专 着的话语方式决定着哪些学术研究方法和理论是 允许的,哪些是要排除的.从本科生到博士后教 育(其中既有德育人才的培养,也含有非德育人才 的培养),我们培养的学生(学术研究中的储备力 量)的毕业考核的重要就是论文,无论学生书 写什么和怎样书写,都要受到论文的"学术" 标准的审查和评定.不同学级的论文字数有不同 的规定,如有的学校规定:学士论文五千到一万 字,硕士论文三万字左右,博士论文八万以上.尽 管字数规定不同,但论文的"学术规范"(特别是研 究生的"学术规范")是相同的.一篇论文要有标 题,引言(一般为论文字数的十分之一),内容摘 要,关键词,章节,按顺序排列的索引,参考书目等 等.有的杂志规定不仅要有中文摘要,还要有英 文摘要. 关于英文摘要,外国人真的看吗?就算看了 二三百字的英文摘要对不懂中文的西方学者能有 多大启示?任何论文都必须有关键词吗?学者固 然应该有创造性的语言甚至创造性的概念,如马 克思学说的关键词有生产方式和剩余价值,达尔 文学说的关键词是进化论,弗洛伊德的关键词是 无意识……这些关键词确实关键,它们改变了人 的思想.这些思想家并没有标明自己理论的中心 词是关键词.他们根本就没有书写格式意义上的 关键词的意识.如今,我们一味地追求书写形式, 使论文中的关键词满天飞,若一位学者要写一篇 "德育论文关键词问题的思考",这关键词大概就 是"德育","关键词","思考"等.它们一点都不 "关键",对读者毫无启示,对学术毫无推进作用. 关键词的"关键"在形式,因为没有这种形式,你根 本不能发表! 从大学生到博士后如果不掌握这一套符合学 术规范的表达方式,就没有资格说话.教育只让 学生按照既定的表达方式来思考,从大学到博士 后,他们受到日益严格的训练,每一学级的尽头都 是提交论文——越来越规范化且越来越长的论 文.他们的表达形式就是写论文!学生只有在研 读了老师,学长和专家们的论文的基础上,知道了 在理性话语之网上如何"穿针,引线,编结",才能 从事精神的"编织活动".今天的教育把学生的思 维装进一个既定的所谓"学术规范"的框子里,使 他们走上一条治学的新的"八股路".在学术创作 中,不是文风符合思想,而是思想符合文风.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难以指望出现《三字经》 这样的奇书(这象论文吗?!),难以出现不同于既 定的(论文和专着)学术风格的独特的创造性文 风.《论语》的对话集,《老子》的格言体,《庄子》的 寓言体等等,统统被扫地出门.论文和专着的教 育培养模式杜绝了学子们在学术上的新的思考方 式.举出上述文风,不是让人们再去模仿前人的 文风,而是允许多样化的文风,并鼓励创造出未被 前人发现的新的文风.西方后现代思想家甚至认 为,创造性学者不仅能创造出新的文风,并且能制 (培养出)新的读者,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笔 造 者曾听过几位博士生的论文答辩,当有的论文写 得略带散文色彩不甚符合这种"学术规范"时,就 受到答辩委员会博导们的质疑:"这像是学术论文 吗?!"不像论文就不能拿学位,更不能进人学者的 行列.'学校,教育专家群体,科研机构,职称评定 部门,出版单位是"学术"的"守门人",他们控制和 ? 23? 决定着表达的声音.若只追求一种学术风格,在 这个"统一的学问共和国"里,就只有一种被称之 为论文的声音在说话!人们在忙着编织理性之网 —— "科研论文,专着",只有善于结网的"蜘蛛"才 能得以繁衍.思想被这一规范化的网罩得严严实 实,密不透风. 我们"提倡"创造性教育,个性教育,素质教 育,反对培养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人的教育,反 对"一手传一手"式的鹦鹉学舌的教育(学生只是 学习说别人的话,而不是说自己的话).但在教育 中有时我们不是"一手传一手"吗?不是让学生认 同着,重复着教师们的思维方式吗?甚至"提倡" 的声音都只是一种单一的声音(论文,专着)!学 术研究中没有新的思维,是因为教育不允许学生 产生越"学术规范"雷池一步的新思维. 思想是内在的,它必须通过言行与文字等等 得以表达.表达是思想的再现活动,但在教育中 思想与表达已不再是这种内与外的简单,自然的 关系,思想与表达的关系存在着分裂,异化的事 实:被指代的东西(思想)与指代的东西(表达)这 种关系被颠倒过来,表达"反客为主",它最终篡夺 了主导地位,内在的思想受制于外在的表达技巧, "内"禁锢在"外"之中,思想的艺术几乎就变成了 书写的规范性的表达艺术.教育发明了一套套僵 硬的表达方式(表达必须合于所谓的"学术规 范"),并使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表达制约着学生 思想的,它甚至变成了思想的"专门囚室"! 学术表达与思想孰轻孰重,是不言自明的. 表达本源于思想,为了思想.思想是千姿百态的, 表达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毕竟人是为了思想而 表达的,不是为了表达而思想.教育规范化的表 达将思想踩在了脚下!放开这只"脚",教育必须 思考和正视这样一个观念:思想优于表达! 第三,古人治学突出"简易"二字.传统道德 学问崇尚简洁,简易,重视文约义丰.群经之首 《易经》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 简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在 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则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 中."学者马中解释说:"这里将'易简'提到了天道 (乾坤之道)的高度来认识.乾坤犹如父母,繁衍 出子孙满堂的宇宙大家庭,而'简易'正是乾坤的 本质特征.乾的特点是'易',坤的特点是'简'. 易则便于了解,简则便于遵行.易于了解,就会使 ? 24? 人感到亲近;便于遵行,就能见到功效.令人亲近 就能够保持长久,显现功效就能够日益强大.'简 易'中体现着贤人的智慧,凝聚着贤人的事业经 验.'易简,则天下之理得矣',抓住了'易简'二 字,也就掌握了天地宇宙的最根本的道理,人便可 以在天地之间确立自己的地位,与天地并立,即 '成位乎其中'." "易简"风格影响了先秦儒家学风.马中指 出:《论语》是儒家思想的总纲,也是在中国古代社 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本书,但全书仅24篇,492章, 13700个字.《孟子》一书,在儒学中的影响仅次 于《论语》,共3万余字.《大学》一书,原为《礼记》 中的一篇,至北宋仁宗时抽作单行本,经朱熹编 定,成为《四书》之一,全书仅1700余字.《中庸》 一 书,原先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但其单行本早于 《大学》.自六朝经隋唐至宋,有多种注本,唯宋儒 特别推崇,至朱熹而重行分章编定.全书33章, 仅3500余字.《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即"四书")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其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是毋庸赘言的,但总共只有5万余字. 孔子编纂经典文献,基本原则就是"删",而绝对不 "增".《诗》被删剩305篇,《书》被删为100篇, 《春秋》经编纂成书后竟只有16000余字.弘 今天的治学有一种倾向是"增"而不是"删", 可谓"繁琐,而天下之理得矣".学术研究活动重 量甚于重质.学者的学术地位取决于论文,专着 的"质量"(此"质量"特指发表科研成果的杂志社 和出版社的规格)与数量,一位学者的论文,专着 "质量"(规格)越高,数量越多表明其学术水平越 高.而这种"质量"实质上还是数量,研究"质量" 不在于论文,专着本身,而在于出版单位的"规格" (如,一位学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越 多,其研究"质量"就越高). 不仅不同学级的学生论文有字数规定,而且 教师,研究者们的论文,专着也有字数要求,如评 定高级职称的专着一般要达到二十万字.教师在 填表中(聘任制年终考核表,审报课题表,审报学 位点表等)有时也被要求填报论文,专着的字数. 有的博士生为了日后评定高级职称的功利性目 的,往往将自己的论文写成二三十万字的专着. 博士研究生们的论文越写越长,以至于答辩委员 会的导师们无暇通读全文,在教育界可谓是公开 的秘密.学者们近乎有一种共识,在展示自己的 学术成果时,厚厚的"方砖"较之薄薄的小册子显 得更体面,更有"学术深度"! 论文,专着的单一研究方式统一着学术研究 的所有形式(而教材,调查仅仅是它们的次一 级形式,在一些人看来,它们在学术分量上也比论 文,专着要"轻"),这为学术成就的评定提供了量 的可比较性,成果发表的数量和字数的多少成为 决定职业成就和升迁的"公正"标准.在成果量面 前,学者的创造性思维是微不足道的,关键是要有 一 大堆可资炫耀的成果数据.学者为了取得专业 优势,就要扩大自己的学术占有量."增"的"泡沫 学术"滋生着量的学术繁荣,繁荣的背后却隐蔽着 思想的贫乏.以教育学为例,有学者统计:自 1977年至目前为止,已编写的《教育学》教材达 200余种,仅1986年至1989年的4年间就出了 77种,平均每个月有将近两本《教育学》出版.然 而,这些《教育学》大多大同小异,其基本结构还是 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所形成的教育概 论,教学论,德育原理和学校管理四大块.有无 思想没有关系,甚至有无读者也没有关系,我们发 表的有些论文不是往往只有作者看,编辑看吗? 关键不是创造性思想的痕迹,而是有案可查(评职 称,拿学位,争取硕士点和博士点,审报重点课题, 使学校上规格等等)的文字痕迹.欲取得学术优 势,击败竞争对手,有时学者就必须变成一个为增 加现有的论文和书籍的数量而努力写作的,不惜 一 切的,为表达而表达的"表达狂"!一本二十万 字的博士论文是《四书》的五倍,在厚度上使《四 书》相形见绌.每年生产出多少这样的论文,难以 统计.其中有多少能流芳百年或是五十年,却不 得而知. 唯量是求使研究者的自信心不再取决于生产 出传世之作或有创意的作品,而取决于其销售量 —— 已经发表的专着和论文.海德格尔曾说,读 透一段《巴门尼德》,必会令人惭愧自己的图书馆, 满装着厚厚的书,加起来还不如《巴门尼德》的一 段话有分量.学问重在创造性的质而不在量.而 儒家越是有深远影响的着作,越是有文风简约的 特点,恰也说明了创造性的质的重要.笔者并不 反对大部头专着的"治学模式",这一模式一样可 康德 以产生高创造性成果(如黑格尔的《逻辑学》,的《纯粹理性批判》).但教育如果只认可这种模 式,使它成为治学的唯一模式(而今评定职称的专 着非二十万字不可,似已成为不成文的规定),这 必然会扼杀人的创造性.在今天,"板凳宁坐十年 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的精神固然可敬,但一位德 育教师如果真的十年这般空就绝对不会有可敬的 待遇.弗罗姆曾指出过这样一种占有t2,态:"谁一 无所有,谁也就一无所是."在教育中,不是人人都 听说过这话,但人人都能感到"没有"的尴尬.科 研成果的占有量使人们变得心浮气躁,只为完成 年科研工作量和评职称而导致的科研浮夸风愈演 愈烈. 质量意识问题在今天是个难题.职称,聘任 岗位的现实决定了教育者不能没有学术成果;创 造性又决定了学术成果不能唯量是求.如何在创 造性与职称评定,聘任岗位的科研量("科研"二字 本身就有问题)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是教育改革 实践中探索的新问题.不同的研究课题,有不同 的时间要求和不同的成果形式,若都用统一的时 间标准和统一的有形的论文,专着形式来衡量,不 仅抹杀了精神劳动的区别,而且也会抑制人的创 造性.评价标准是功利的,研究者就可能是急功 近利的;评价标准是短视的,研究者就可能不再注 重长期效应.唯量是求的学术氛围,是创造性的 一 大"瓶颈",当人们翻着日历,看着钟表思维时, 德育研究就难有创造性.今天,儒家道德学问简 洁文风与孔子"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古人治学具有通俗化的特点.儒家最 第四, 古老的着作《五经》多是口语化的作品,所谓《书 经》基本上是当时一些官方文件,《诗经》有一半内 容是民歌,民谣.《论语》是说话的,是典型的 通俗化作品.《孟子》一书运用比喻达159处,书 中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 百步"等等.苟子的《劝学篇》前半篇几乎全用譬 喻重叠构成.阐述一层意思,有的单独设喻,有的 连续设喻;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 的以比喻互相映衬,有的以比喻进行对比.如此, 层层推进,上下呼应,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 《大学》,《中庸》是简明畅达的短文,渎起来无艰涩 之味.朱熹认为《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讲的都是平常之理,它们"文义分明,指意平实,读 之晓然."对于这些道理,"不必着意思想,但每事 寻一个是处,即此理之实."这些平常之理经久耐 磨,"惟其平常,故不可易;若非常,则不得久 矣."在历史上,儒家经典着作中的许多通俗简 练话语变成了精妙的格言,箴言在社会上广为流 传,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甚至目不识丁者,也 能背诵,记忆.深人浅出,显豁易懂,是儒家经典 ? 25? 文风的一大特色. 今天学者的思想却有El益学究化的倾向.当 今的学术园地进入了"资历社会",论文,专着造就 出的教授,博士空前的多,今天在一年中毕业的博 士多于20世纪80年代毕业的博士总和,在世的 教授多于历史上教授的总和.在"资历社会"中学 术研究变得日益专业化.专业化固然有助于学科 的发展,但也要警惕由之产生的学究化的倾向. 这种倾向表现为学术专家成为知识的"守门人", 只有受过专业教育的专家们才占据着权威性的说 话位置. 专家将自我封闭在高高的学术象牙塔内,乃 至当他们要走出象牙塔,都是在进一步地攀登着 这个象牙塔.例如教育专家们提倡教育"对话" 其目的是在打破专业限制,使教育思想和观念平 民化,大众化,使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学术活 动与非学术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交流. 然而,倡导"对话"的语言本身就是不能"对话"的. 专家们谈及"对话",就要引出"源头活水":马丁? 布贝,狄尔泰,雅斯贝尔斯,伽达默尔等等对话理 论.这使"对话理论"变得El益玄妙,非专业人员 由于没有相关的理论素养无法理解他们所说的 "对话".非专业人员由于未掌握一套规范化的学 术语言更是根本无法与他们"对话".教育界曾有 "你不说我倒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的感叹,正反 映了科研中学究气太重的倾向.学究化只会产生 控制话语的学术精英,造成上对下的思想垄断和 话语霸权.教育话语学究化,使专家们受惠最多 (增大了科研占有量),教育对象受惠最少,他们的 非学术性话语不断地被压制和排挤,越来越难与 专业人士"对话",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心理距离 El益增大.寓学术性于通俗性之中,是今天德育 学风的一个改革方向. 第五,古人治学既重文字也重口语.孔子仅 凭"述而不作",就获得了学术史上的无可争议的 地位.王阳明"不立文字",他的主要哲学着作《传 习录》,《大学问》等,皆是弟子记录整理的语录. 这一口述式学问的"遗风"在一些国学大师身上也 有所体现.陈寅恪经梁启超推荐为清华大学研究 生院的导师时,既不是学士,也没有着作.但其学 术水平却很高,着名的国学专家曹聚仁曾感叹陈 寅恪讲课时的知识渊博,觉得连做他的学生都不 够格.台湾着名学者南怀瑾的绝大部分书籍是学 生帮助其整理的讲课记录,只要到新华书店看看 ? 26? 南怀瑾学术专柜,就能感受到其学术的博大精深. 由此可见,学术并不就是书写了的论文,专着. 不仅是古代东方学者重视口语,现代西方学 者也很重视演讲.海德格尔在未发表《存在与时 间》一书之前,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思想家,乃至其 书刚刚出版,人们尚未渎它,就被誉为是一部天才 的哲学着作,因为人们早已从他的讲课中感受到 了其惊人的思想.海德格尔后期的许多重要思想 几乎都是通过演讲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后现代思 想大师福柯也十分重视演讲,他逼迫自己每次演 讲的内容都必须是自己研究的新成果.后现代心 理学家拉康对世俗的学术性并不重视,是演讲使 他获得盛名,他的演讲稿在着作中占了相当重要 的比例.这些学者不苟同教条刻板的论文和专着 的学术形式,有的甚至对之产生逆反心理. 今天,学术活动重书写语言轻口述语言.论 文,专着的学术评定标准给书写语言以特权,而口 述语言总是受到贬低和压制,教育中口述式的学 术传统近乎被遗忘.今天这种口述式的学问家在 学术上是无法生存的.学术成果必须是被书写的 论文,专着.口语是思想的自然表达,文字是思想 的人工表达,一个人必须要使思想与口语的自然 表达分开,诉诸笔端,经过人工包装离思想更远 些,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学者.越是高层次的教师 如高校教师,越是要借助于书写立言.在高校,讲 授式的教育家难见,大学出"着作等身"的书写式 学者.时下没有论文,专着就算不上学者,更坐不 上研究生导师的教席.在学术上"口说无凭",以 至一些颇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德育教师其演讲录 像在职称评定中也难以被专家们承认.而作为口 述语言的课堂讲稿,演讲稿往往被视为学术的非 话语受到排斥.演讲是学术创作的重要方式,在 演讲中即席发挥,浮想联翩,有相当大的自由创造 性,常常有出人意料的真知灼见.今天我们有许 多(作者看,编辑看)的论文其学术影响力真不及 一 次生动的演讲来得大."书写中心主义"使教育 本末倒置,好教师成了好研究员,而不是教育者. 笔者并非主张要把所有的学术研究都变成演 讲,而是反对学术上的唯论文,专着是求的"逻各 斯癖".这种"逻各斯癖"使教师备课的热情大大 低于写作的热情.大学生在选择某高校及某院系 时,有时是冲着知名学者来的,但越是知名学者往 往就越难在学生的课堂中(口语表达中)露面,这 常常使一些学生失望.今天副高职以上的教师往 乃至于教育部门硬性规 往不愿意上本科生的课, 定他们必须要给本科生上满一定量的课.讲稿, 演讲稿(指其中有创见的高质量的东西)不被学术 体制所承认,使教师的学术研究不仅难以促进教 学,甚至成为与之相矛盾的东西.一些高校教师 不能甚至已不会在课堂上推进自己的学术研究, 而只能通过论文,专着的形式拓展自己的学术占 有领地.在学术界,只有论文,专着制作出的学 者,没有振奋人心,奇思妙想的演讲造就出的思想 家,学术空气就显得沉闷.当学者只能以一种声 音说话,他们治学还会有灵性,生气和鲜明的学术 个性吗?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交流渠道增 多,德育言说应该多样化:不仅可以纸上言说,而 且可以网上言说;不仅可以课堂讲授,而且可以电 视教学.德育研究也应该多样化:除论文,专着 外,教师的讲稿,教学录像,乃至散文,诗等等言说 表达方式都应该在学术上给予一定的重视.刘 吉,曲啸的演讲录像其德育学术价值绝不亚于论 文,专着.只认可一种科学理性的言说方式,道德 学问的路将越走越狭窄.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宪问[M].引自《四书今译》,南昌:江 西人民出版社,1986. [2]蒋元明.储蓄的褒贬[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 社,1999. [3]马中.中国哲人的大思路[M].西安:陕西人民 出版社,1995. [4]覃红霞.论教育学术规范的重建[J].教育评论. 2001,(1):13. [5]朱子文集:第五十九卷[A].朱子全书[C].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AncientscholarsandModernScholars SUNYing—guang (SchoolofEconomicLawandManagement,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97.C hina) Abstract:Ancientscholarspaid1ittleattentiontofameandwealthwhilemodernscholarsseek them.An— cientscholarshadnofixedformsforthepresentationoftheirscholarlyresearchwhilemodern scholars【】c votethemselvestowritingacademictheses.fTheirbooksareinfacttheirlengthenedtllcaCS1 An:,t scholarsbelievedin"simplicityandeasiness"whilemodernscholarsprefer"additions"to"dc lcti.I,"T1, academicresearchofancientscholarswascharacterizedbypopularity,butmodernscholarsbecomeincron< inglypedantic.Ancientscholarsplacedemphasisonbothwritingandoralnarration,butmodernscholars attachmuchmoreimportancetotheformer. KeyWOrds:ancientscholars;modernscholars (责任编辑孙湘兰) ? 27?
/
本文档为【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