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离合相字史论

2012-11-21 10页 pdf 798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5891

暂无简介

举报
离合相字史论 目口口曰 ·合相离史字论 摘 要 : 相字又称拆 字 、测 字 、 破 字 , 是汉 字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 由来 已久 。 它不 考虑字的本义 , 而是通过巧说 字之点画结体 而随机附会 , 为 己所用 。 由于在历史上常被 术士用来说截语和 占 卜人事祸福 , 而 蒙上 了 厚厚的唯心 主义荒诞色彩 。 然纵观古 人拆 字之说 , 内容 比较复杂 , 而 出于 笑林 的成分 较多 , 善拆字者 多长于 思辨 , 有 一定 的可 观 之处 。 本文主要依据史书 、 笔记 , 尤其是《说 郭》、《字触》的资料 , 论述...
离合相字史论
目口口曰 ·合相离史字论 摘 要 : 相字又称拆 字 、测 字 、 破 字 , 是汉 字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 由来 已久 。 它不 考虑字的本义 , 而是通过巧说 字之点画结体 而随机附会 , 为 己所用 。 由于在历史上常被 术士用来说截语和 占 卜人事祸福 , 而 蒙上 了 厚厚的唯心 主义荒诞色彩 。 然纵观古 人拆 字之说 , 内容 比较复杂 , 而 出于 笑林 的成分 较多 , 善拆字者 多长于 思辨 , 有 一定 的可 观 之处 。 本文主要依据史书 、 笔记 , 尤其是《说 郭》、《字触》的资料 , 论述历史上拆字现象 的 文化 内涵 , 力求公 正客观 。 关键词 : 相字 文化 史论 汉字的基础 , 会意的成分较多 , 相字者正是 利用汉字的这个特点 , 离合字形 说吉 凶或戏谑 之 类 的 隐语 而 运 巧 于 点 画之 间 。 《中文 大 辞 典 · 手部》“拆字 ” 条 引《占法》云 : “离拆 字形 以 言休咎 , 谓之拆 字 。 亦 曰 测字 , 隋时谓之破 字 , 宋时谓之相 字 。 ”在今大多数 人看 来 , 拆 字只不 过是术士所为 , 或是字林苑 中的一种游 戏而已 。 但在古人之意 , 拆字说谐隐却是源出六书 、文辞 , 关系安邦济身的大事 。 所谓 “谈言微中 , 亦可 以 解纷 ” ¹ , “知瘦者能通天下之志 , 善谐者 能解天 下之纷 ” º , 是说古 人之谐隐有托讽 、规补之道 。 拆字者通过离合点画 , 托之隐语 , 杂 以谐谑 , 谈笑 之间 , 上可讽谏 昏暴 , 下可济身解纷 , 有助于兴 治 。 这是汉字所特有的一种文 化现象 。 清顺治 间周婴《字触跋》云 : “沮诵制文 , 道 因鸟迹 , 仓领 佐书 , 义次象形 , 盈其度而 日为君德 , 亏其傍而月 为臣规 , 措笔之间 , 已寓瘦思于结体 , 而寄谐韵于 {{萝拱醉了 岛口曰日梦r卜匕卜乙名C夭T赶司目目刽备别 10 5 作者简介 : 胡锦 贤 , 男 , 学人文学院教授 。 19 50 年了 月生 , 湖讹 大 ¹ 语见《史记 · 滑稽列传渗J冲华 书局标点本 , 1 9 59 年版 (下 同 ) , 第 319 7 页 。 º 语见周婴《字触跋》。 《粤雅堂丛书》本 。 _ 下同 。 .胡锦贤 一 、 拆字起于春秋战国时期 拆字 之兴 , 与训 话俱 起 。 孔子 “ 一贯 三 为 王 ” ¹ ,《左传》“止戈为武 ” 、 “反正为乏 ” 、 “皿虫为 蛊 ” º ,《韩非子》“背私谓之公 ” » , 这些既是古人 释字的一种方式 ,亦开了拆字之先河 。 早期的拆字 , 与儒家的训话和说教有密切关 系 。 什么是“一贯三为王 ” ? 据《周易》, “三 ”指天 、 地 、人三才 。 徐揩《说文系传 · 通论》说 : “王者则 11絮军熨澎 (音衰 )而贯之 ,三为王 。 !者居又《错综》说 , “古黔派举⋯{广隐语又称瘦词 , 是一种曲折的比喻 。 春秋时楚大夫申叔展所言“麦曲” 、 “ 山鞠穷 ” 、 “普井 ” ,公孙有山“庚癸”之呼 , 伍举刺荆王以大鸟之类 , 都是隐语 。 《吕氏春秋 · 重言》谓 “荆庄王立三年 , 不听而好 隐 ” , 《史记 · 滑稽列传》谓 “齐威王之时喜隐 ” 。 谐 词为诙谐搞笑之言 。 春秋时楚国优孟善谐 , 《史 记 · 滑稽列传》载优孟 “多辩 , 常以谈笑讽谏 ” 。 楚 庄王爱马 , 马病肥死 , 使群 臣丧之 , 欲以大夫礼下 葬 。 左右力谏不可 , 庄王日 : “有敢以马谏者 , 罪至 死 。 ”优孟以谐词讽谏 , 使庄王回心转意 , 解决了一 大难题 。 战国时淳于凳滑稽善辩 , 说自已甘于酒 , 而 “酒极则乱 , 乐极则悲 ” , 以谏齐威王 , 齐王乃罢 长夜之饮 。 优旗善为笑言 , 因秦二世欲漆其城 , 以 谐词讽谏 , 使秦二世笑而止之 。 刘蒜《文心雕龙》 有《谐隐》一篇 , 对这些故事有专门评论 。 刘蒜谓古人说谐隐 , 事出于机急 , 谐词与隐 语相为表里 。 至魏代以来 , 谐隐转为谜语 , “或体 目文字 , 或图象 品物 , 纤巧 以弄思 , 浅察以街辞 , 义欲婉而正 , 辞欲隐而显 ” 。¾ 所谓 “体 目文字 ” , 即离合文字之点画以巧思说隐语 。 体 目文字的 形式 , 已见于先秦古籍 , 至秦汉纬书 中则大量存 在 , 《东方朔别传》中亦记录 了汉武帝与东方朔拆 字说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之事 。 ¿ 后世拆字 , 正是 继承运用古人离合文字之点画和说谐隐的形式 , 二者亦相为表里 。 可见拆字之术 , 由来已久 。 二 、 汉代文化为拆字提供了兴机 汉代《易》学 、阴阳五行学说兴盛 , 于是传说 文字起于八卦 , 谓伏羲观天法地画八卦 , 分阴阳 , 文字承八卦而生 , 至仓领而备成 。 文者奇偶刚柔 相杂 , 以象 天地 之文 。 字者始 于一 (一 以极 其 本 ) , 二而生 (二以致其变 ), 以致无穷À 。 文字初 典 籍 化 谁淞认爪¹ 语见《说文》“王 ”字下 引董仲舒说 。 º 语见《左传》宣公十二年 、十五年 、昭公元年 。 » 《韩非子 · 五蠢》: “古者苍领之作书也 , 自环者谓之私 , 背私谓之公 。”《说文》引作 “苍领作字 , 自营为么 ” 。 冈 用中华书局 19 8 7 年影印道光重刊本 , 下同 。 《通论》见 306 页 “王 ”字条 ;《错综》见第 329 页 。 价州½ 语出《吕氏春秋 · 去私》。 上海古籍出版社《诸子百家丛书》本 , 19 9 1年版 , 第 1卷 , 第 15 页 。 ¾ 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 安徽教育出版社 , 19 9 6 年版 , 第 2 81 页 。 _ 一 ¿ 贝.了士平御恰 、. 中 华书 局 19 8 5 年版 ‘下同 ) . 卷 96 5 果二 “枣 ”条下 . 第 4 281 页 。 卿 吸说文沙说 “一 ”罕百 : ” ’准初太始逗立寸一 , 适分大地 , 化励 物 。 从一之属冒从一 。 “浦示址麟气况义段汪孩安仔矛云 : “文字之擎 , 如重卦观象 。” “一为数始 , 在不为天 , 丙为阳 , 而为鼻下至 , 才 、屯 、岩为地 , 兀象高平 , 万为碍于上 , 毋为穿于 中 。 呱 、五之二为天地 , 土之二为地上地中 , 互之二为两岸 , 亘之二为上下 。 王之三为天地人 , 王之三象三王 , 连里之三象 界 。 而在草木象根 , 又象草多叶 , 在人物象就须 。 子为阳气动 , 又象涨视足并之形 。 ”如此之类 , 运之无穷 。 宗氏所云虽为 一家言 , 然大体讲出了汉字繁衍的规律 , 与许氏之说亦相符 。 宗氏序文见清马寿龄《说文段注撰要》, 《许学丛书》本 。 J司工叫蔽一粉l引.!分似1.属月栩.月 10 6 !!l口 ·离合相史字论 兴 , 自参造化 , 出于 自然 , 其后孽乳 日多 , 谐声转 注 , 皆出于偏旁 引申之端 。 许慎 著《说文解字》, 释干支数 目等字 , 取五行象数阴阳方位为说 。 徐 错《说文系传 · 错综》说 : “ 昔圣人之作书也 , 观象 于天而生文 , 观变于阴阳而为字。 ”太史公谓 日月 星为阴阳之精 , 气本在地 , 而圣人 统理 之 。 ¹ 圣 人通天 、地 、人三才之道 , 天人妙契之精微 , 默成 于心 , 制字因物取类 为象 , 得之 自然 , 备其文理 , 其点画 曲直 , 皆有 其法 。 故 扬雄 说 : “ 书 , 心 画 也 。 ” º 据此 ,则文字 皆可 以阴阳大道天象人事诊 释之 。 天下事有知其 然 , 有不 知其然 , 有不知其 所以然 , 玄机尽可以于字之点画中求之 。 从天命 论出发 , 汉人又将儒学神化为经学 , 纬书图戳应 运兴起 , 而汉人又常以纬书注释 经传 , 说天象和 事理 。 于是汉人离 合文字转说天命 , 就 屡见不 鲜 。 汉世文化 , 为拆字提供 了兴机。 汉世拆字 , 多与阴阳五行学说和经学 、政治 斗争结合在一起 。 说阴阳和圣人之道者 , 如《春 秋说题辞》: “ 星之为言精也 , 阳之荣也 , 阳精为 日 , 日分为星 , 故 其字 日下 生为星 。 ” » 《说 文》 “士 ” 下 引孔子 曰 “推 十合一为士 ” 。 段玉 裁注 : “数始一 终十 , 学 者 由博返 约 , 故云 推 十合 一 。 ‘博学 、审间 、慎思 、明辨 、笃行 ’¼ , 惟以求其至是 也 。 若一以贯之 , 则圣人之极致矣 。 ”《春秋元命 苞》: “水之为言演 也 , 阴化淖濡 , 流施潜行也 , 故 其立字两人交一以中出者为水 。 一者数之始 , 两 人譬男女 , 言阴阳交物以一起也 。 ” 此外 , 还有《春 秋元命苞》“土力于一为地 ” 、 “八推 十为木 ” ;《春 秋考异邮》“ 虫动凡 中为夙 ” ½ ;《诗说》“二在天下 为酉 ” ;《春秋孔演图》“割为卯金 刀¾ ”之类 , 皆包 含着汉人的阴阳大道和经学思想 。 说王者受天命之征验 , 为政治斗争服务者 , 如成汉书 · 王莽传》载 : 王莽篡位 , 用戳纬之 言 , 曰 : “夫 ‘剿 ’之为字 , 卯金刀也 , 正 月刚卯 , 金 刀之 利 , 皆不得行 。 ” ¿ 《后汉 书 · 公孙述传》载 , 公孙 述梦有人语之日 : “八八子系 , 十二为期 。 ”述 以为 公孙 当贵之兆 , 遂称帝 。 又《光武帝纪》载 , 刘秀 起兵之时 , 宛人李通等以图戳说光武云 : “刘氏复 起 , 李氏为辅 。 ”遂定谋起兵 。 即皇帝位时 , 蟠燎 告天 ,作戳记曰 : “刘秀发兵捕不道 , 卯金修德为 天子 。 ” À 《旧唐书 · 杨嗣复传》谓汉光武帝好 以 截语决断行事 。 Á 这类例子甚多 , 可证 汉人好拆 字说截语从事政治活动。 东汉之末 , 国家分裂 , 三足鼎立 , 相互明争暗 斗 , 外交活动频繁 , 于是文人效法春秋战国故事 , 离合文字说隐语以相嘲戏 。 《三国志 · 吴书 · 薛 综传》载 , 蜀使张奉于孙权面前嘲尚书阐泽姓名 , 泽不能答 。 薛综 曰 : “ 蜀者 何也 , 有犬 曰镯 , 无犬 为蜀 , 横 目苟身 , 虫入其腹 。 ”又曰 : “无 口为天 , 有 口为吴 ,君临万邦 , 天子之都 。 ” 于是众坐喜笑 , 张 奉无以对 。 又《三国志 · 昊书 · 是仪传》载 , 是仪 本姓氏 , 郡相孔融嘲仪 , 言 “氏 ”字民无上 , 可改为 ¹ 见《史记 · 天官书》, 第 1342 页 。 º 见《法言 · 问神》。 清代著名学者屈大均《字说序》曰 : “字 , 心象也 。 心无象 , 以字画为象 , 象心 而画 , 画外无心 , 心外无画 , 伏羲 、仓领其皆神于心之用者乎 。 ”又说 : “卦艾即字 , 字即卦艾 , 能识自心之《易》, 则知自心之卦艾 。 知 自心之 卦艾 , 则知 自心之字 。 故非识心者 , 不可与论卦艾 , 并不可与论字 。 ”此论源于汉学 。 传说宋代邵雍每睹一物 , 便能一分 为 四 , 即从伏羲卦画得心象之本 。 这种强调以心说《易》, 以《易》说字 , 不必尽合于古 , 合于心则已的观点 , 亦为拆字开拓 了市场 。 屈氏文见《翁山文外编》卷 2 , 《嘉业堂丛书 · 集部》。 _ . 10 7 卜海古籍出版社《艺文类聚》, 19 85 年版 (下 同), 卷 1, 第 n 页 。 - 语出《礼记 · 中庸》。 段注见上海古籍出版社《说文解字注》19 8 1年版 , 第 20 页“士 ”字条 。 介 《春秋元命苞》三条分别见《太平御览》卷 58 , 第 27 9 页 ;卷 36 , 第 170 页 ;卷 95 2 页 , 第 422 G 页 。 《春秋考异邮》 »¼½ 见卷 9 , 第 44 页 。 ¾ 《诗说》见郭忠恕《佩蟾》卷上引 见《艺文类聚》卷 12 , 第 226 页 。 , 《四库全书》(用台湾商务影印文渊阁本 , 下 同 )第 24 4 册 ,第侣 8。页 ; ( 孑满图》 《汉书》, 中华书局标点本 , 19 7 5 年版 (下同 ) , 卷 69 中 , 第 4 10 9 页 。 《后汉书》, 19 6 5 年版 , 第 535 页 ; 第 2 页 , 第 2 2 页 。 《旧唐书》, 19 7 5 年版 , 第 4 55 7 页 。 ¿ÀÁ 番谓姗珊期. “是 ” , 遂改 。¹ 这类嘲戏 , 用今天的话说 , 它既是 外交场 上文 化 和智 慧 的 较 量 , 也 是一 种 心 理 战术 。 汉人拆字说隐语 , 内容 也有作文字游 戏的 , 如离合诗 、字谜 (亦称隐谜 )之类 。 著名的事例 , 如杨修与魏武帝过曹娥碑 , 见碑阴上蔡岂所题隐 语 “黄绢幼妇 , 外孙窗臼 ”八字 , 二人先后均解为 “绝妙好醉 ” 。º 又孔融有四言一篇 , 共二十四句 , 每四句离合一字 , 即 “鲁国孔融文举 ” 。 如首 四句茸岌))l杰注黝井澡馨矍暑麟燕井{ 以戏笑耳 ” 。 ½ 但是西汉说谐隐以讽 谏的事例 , 仍有不少 。 证据是西汉有《隐书)) 十八篇 , 刘欲 、班固编 目 , 录 之赋末 , 颇为重视 。 《史记 · 滑稽列传》、《汉书》 之《公孙弘传》、《东方朔传》等 , 亦记录了不 少事 例 。 可见西汉在一定程度上继承 了先秦的遗风 。 由于汉世文化对后世影 响很 大 , 因而在 拆字方 面 , 也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三 、 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拆字嘲隐之风 和对刘蒜评论的再 , 其余诸子多非兼 才 , 其陈 说图戳 皆玄契 将 、 然离合 文字 , 本非其术 , 至 使所 作符 命文 正杂, 一皆俗体相兼 。 ”汉人离合文 字 , 用 说符命 , 学来字 如颜之推所说 , 不过是 “数术谬语 , 假借依附 , 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 了汉人拆字说截语 、说 嘲戏的遗风 。 尤其是 南北朝 , 政局动荡 , 世风轻 薄 , 士人放纵 , 说嘲戏 之风大盛 。 说截语者 , 如 《晋书 · 五行志中》载 : 王恭在京 口 , 百姓间忽云 : “黄头小儿欲作贼 , 阿公在城 , 下指缚得 。 ” 黄字上 恭字头 , 小人恭字 下 , 合指恭 字 。 又 《桓温传》: “ 郭璞为截日 : ‘召非无嗣 , 兄弟代禅 。 ’谓成帝有 子 , 而以国柞传弟 。 又曰 : ‘有人姓李 , 儿专征战 , 譬如车轴 , 脱在一面 。 ’儿者 , 子也 ;李去子木存 , 车去轴为亘 , 合成桓字也 。 ”¾ 又《宋书 · 五行志 二》载 : 符坚中 , 歌云 : “鱼羊 田斗当灭秦 。 ” 鱼羊 , 鲜字 ; 田斗 , 卑字 。 符坚 自号秦 , 言灭之者为鲜 卑 。 这类故事 , 还如《三国志 · 魏延传》之 “角为 刀下用” ;《南史 · 刘显传》之 “贞为与上人 ” ;《北 史 · 张亮传》之 “ 山上 丝为幽 ” ; 《南齐 书 · 祥瑞 志》之“主为二士 ” ;《北齐书 · 文宣帝纪》之 “ 主为 王有点 ”等¿ , 不胜枚举 。 典 化 一 ¹ 《三国志》, 中华书局标点本 , 19 7 3 年版 , 第 12 5 0 、 141 1 页 。 按《裴注》引《江表传》, 文字与《薛综传》略异 。 º 事见刘义庆《世说新语 · 中卷下 · 捷悟》,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82 年影印光绪本 , 上册 , 第 313 页 。 晋虞豫《会稽 典录)亦有载录 , 见《后汉书 · 曹娥传》注 。 匆 引自赵翼《咳徐丛考》卷 “2 , 上海鸿章书局石印乾隆五十五年本(下同 ) , 第 ‘“页 。 “出寺驰张 ” , 今《艺文类聚》 卷 56 和暇字触》卷 1 , 均引作 “出行施张 ” , 似不合 。 _ _ ¼ 参见《公羊传 · 哀公十四年》“反袂拭面涕沾袍 ”注 。 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 第 235 3 页 。 、 ½ 见《颜氏家训 · 书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 2年王利器集解本 (下同 ) , 第 4 67 页 。 ¾ 《晋书》, 中华书局标点本 , 1 9 7 4 年版 , 第 848 页 。 又第 25 7 7 页 。 ¿ 以上各条均用中华书局标点本 :《宋书》, 19 8 3年版 , 卷 31 , 第 920 页 ;《三国志》, 19 7 3 年版 , 卷 40 , 第 10 0 3 页 ; 或南史》, 19 7 5 年版 , 卷 50 , 第 1240 页 ;《北史》, 19 7 4 年版 , 卷 55 , 第 19 9 5 页 ;《南齐书》, 19 8 3年版 , 卷 18 , 第 350 页 ;《北齐 书》, 19 83 年版 , 卷 4 , 第 4 5 页 。 11摘川州蒯l断l黝州划l分侧!.目目... 1 10 8 口口口口 ·合相史字离论 隋代侯 白著《启颜录》, 载北齐徐之才 , 聪辩 有兼人之敏 , 尤好剧谈 , 会聚多相嘲戏 。 嘲王听 姓云 : “有言则证 , 近犬则狂 , 加颈足而为马 , 施角 尾而为羊 。 ”听无 以对 。 又 尝宴客 , 卢元 明在坐 , 元明戏之才云 : “卿姓徐字是未入人 。 ”徐 即答曰 : “卿姓在亡为虐 , 在丘 为虐 , 生男则成虞 , 配马则 成驴 。 ” ¹ 又嘲元明二字云 : “去头则为兀明 , 出颈 则为无明 ,减半则为无 目 , 变声 则为元盲 。 ” 亦无 以对 。 在拆字嘲戏方面 ,徐之才是历史上著名的 代表人物 ,可随取一字 , 即有说法 , 令常人难 以招 架 。 徐氏字士茂 , 丹 阳人 , 大善医术 , 封西 阳王 , 《北齐书》有传 。 赵万里《魏晋南北朝墓志集释》 收有《徐之才墓志》, 并有考证 , 可补史传之不足 。 晋人潘岳 、陆机等作 有《离合诗》, 鲍照作《字谜》 三首 , 《颜 氏家训 · 书证》已 经提 及 。 º 魏晋 以 来 , 始有谜语之称 , 内容已多为猜谜游戏 。 虽然 不能以形声 论之 , 但至 今仍不失为游 戏 的一种 形式 。 对于魏晋六朝的嘲隐 , 刘魏《文心雕龙 · 谐 隐》评 曰 : “昔楚庄 、齐威 , 性好 隐语 。 至东方 曼 倩 , 尤巧辞述 。 但谬辞低戏 , 无益规补 。 自魏代 以来 ,颇 非徘 优 , 而君 子嘲隐 , 化为谜 语 。 谜也 者 , 回互其辞 , 使 昏谜也⋯ ⋯荀卿《蚕赋》已兆其 体 。 至魏文 、陈思 , 约而密之 ; 高贵乡公 , 博举品 物 , 虽有小巧 , 用乖远大 。 夫观古之为隐 , 理周要 务 , 岂为童稚之戏谑 ,博牌而休笑哉 !” » 刘祝将魏晋以来 说嘲戏 、隐谜之风 , 归咎于 东方朔 , 认为东方朔的 “低鳗诙谐 ” , 对后世有不 良影响 。 又谓嘲隐之本体不雅 , 其流易弊 , 故有 东方朔之徘 。 但据《汉书 · 东方 朔传》载 : “朔虽 诙笑 , 然时观察颜色 , 直言切谏 , 上常用之 。 ” ¼并 记载 了东方朔对汉武帝兴修上林苑 、作徘优 、舞 郑女 、淫侈失农 , 以及内宫董堰私侍公主等事进 行了切谏 。 ½ 说明东方朔仍有切谏的一面 , 并非 全是空戏滑稽 。 魏晋人没有发扬他切谏的一面 , 只继承了他诙谐嘲戏的一面 , 是因世 易风移 , 根 本原因 , 并不在东方朔 。 刘祝的评语 , 有些欠妥 。 关于东方 朔及其嘲隐之事 , 今人祖保泉《文 心雕龙解说 · 谐隐》, 已 据《史记》、《汉书》的记 载 ,作 出了中肯 的评 论 。 ¾ 须进一步指 出的是 , 班固在《东方朔传》末的赞语 中说 : “ 刘向言少时 数向长老贤人通于事 及朔时 者 , 皆日 朔 口谐 倡 辩 ,不能持论 , 喜为庸人诵说 , 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 而扬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 ,行不纯德 , 其流风遗书蔑 如也。 然朔名过实者 , 以其诙达多端 , 不名一行 , 应 谐似优 ,不穷似智 , 正谏似直 , 秽德似隐 。 ⋯⋯朔之 诙谐 , 逢占射覆 , 其事浮浅 , 行于众庶 , 童儿牧 竖 莫不眩耀 。 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着之 朔 ,故详录焉 。 ”班 固的这一段 写作交待之词 , 说 明早在刘向之时 , 对东方 朔的传闻已有很多不实 之词 , 多为好事者的附会之言 。 于是班固详录其 事迹 , 以还东方朔的本来面 目 。 所以班固《东方 朔传》的记载 , 远比《史记》的记载详细 。 晋人夏侯孝若作《东方朔画赞》一首 , 谓东方 朔“环玮博达 , 思周变通 , 以为浊世不 可以富贵 也 ,故薄游以取位 , 苟出不可以直道也 , 故颇顽 以 傲世 , 傲世不可以垂训也 , 故正谏以明节 , 明节不 可以久安也 , 故诙谐 以取容 ” 。¿ 刻画东方朔形 象 , 多赞美之辞 。 李善《文选注》谓夏侯氏与潘岳 友善 , 此《赞》为当时所重 。 而汉末应劲《风俗通 义 · 东方朔》曰 : “俗言东方朔太 白星精 , 黄帝时 为风后 , 尧时 为务成子 , 周时为老耽 , 在越为范 鑫 ,在齐为鸥夷子皮 。 言其神圣 , 能兴王霸之业 , 变化无常 。 ’, À这里竟把东方朔神化孔美誉无以 10 9 据《字触》卷五引。 《北史 · 徐之才传》文字小异 , 见中华书局 , 19 7 4 年版 , 第 29 7 2 页 。 见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 第 46 7 页 。 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 第 281 页 。 见《汉书》卷 65 , 第 2 8 6 0 页 。 同上 , 第 284 9 、 28 5 3 、 28 5 8 页 。 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 第 2 92 一29 3 页 。 中华书局《文选》1 9 81 年版 , 卷 47 , 第 66 8 页 。 上海古籍出版社《诸子百家丛书》本 , 1 9 9 5 年版 , 卷 2 , 第 21 页 。 ¹º»¾¿À¼½ 二军”愉攫姗哪盔、· 籍 复加 , 与刘蕊的观点大相径庭 。 刘祝的评论 , 或受扬雄等不实之词的影 响 , 或读《汉书》不精所致。 而《汉书》的言词 , 也有令 人易生误解之处 。 如《东方朔传》称朔 “常为郎 , 与枚皋 、郭舍人俱在左右 , 诙惆而已 ” 。 而《枚皋 传》又说 : “皋不通经术 , 诙笑类徘倡 , 为赋颂 , 好 谩戏 , 以故得蝶默贵幸 , 比东方朔 、郭舍人等 。 ” ¹ 这些地方 易给人不好的印象 , 加上东方朔 “应谐 似优” 的特点 , 刘魏有这样的评价 , 并不奇怪 。藏洲撰馨凑墅岑贵读书 , 读书致用耳 。 读书不为用 , 不如纵挎子 !豁拱登撼乙誉:矍倡导的 “ 穷则独善李弋身, 达则兼济天下 ” , “君子大 ha者*草过于春秋时 的晏子 , 所说 “桔生江北 则为积妇的故事 , 曾使傲慢的楚王无言以对 , 再也不敢轻视他 。 东方朔敢于傲弄诸大 臣 ,· “无所为屈 ” ,亦在于他 “诙达多端 ” 。 这些都是善戏谑的功用 。于是晋人邯 郸淳著 《笑林》, 隋代侯 白编《启颜 录》, 唐人欧阳询编《艺文类聚》, 立嘲戏一 目 , 收 录古人说嘲戏的事例甚多 。 可见刘魏抨击嘲戏 , 与古训和时代潮流相违 , 以此贬斥东方朔 , 亦不 足为据 。 四 、 唐宋以来的相字及其占 卜之风 典 隋文帝深信截纬之言 , 但他实现统一后 , 一 度禁止说戳语 , 焚烧截纬之书 , 这是 出于大一统 政治的需要 。 但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 这种抑制有 一定的效果 , 却并不彻底 。 至唐宋之时 , 一方 面 继承了六朝时的嘲戏 、谜隐之风 , 并有所发展 ; 另 一方面 , 因唐宋人多忌讳 , 由拆字说截语继而用 于占卜人事祸福 。 隋唐宋时 国家统一 , 文人拆字相嘲戏 , 则用 在一般社交聚会之 时 , 搞笑嬉戏 而已 。 唐张鹜 《朝野金载》: 狄仁杰嘲卢献 曰 : “足 下配马 , 乃作 驴 。 ”献日 : “中劈明公 , 乃成二犬 。 ”仁杰 曰 : “狄 , 犬旁火也 。 ”献曰 : “ 犬边有火 , 乃是煮熟狗 。 ” » 后 有狄为二犬之说 。 《字触》卷五载李西涯嘲戏之 事 : “焦阁老芳 ,面黑而长如驴 , 尝谓西涯 日 , 君善 相 , 烦一看 。 李久之乃 曰 : ‘左 相像马尚书 , 右相 像卢侍郎 , 必至此地位 。 ’马与卢合 , 乃一驴字 , 始 知其戏 。 ”又郭忠恕嘲司业矗崇义云 : “ 近贵全为 赣 , 攀龙只是聋 , 虽然三个耳 , 其奈不成聪 。 ”聂氏 应声回敬道 : “莫笑有三耳 , 何如蓄二心 。 ”这些文 字应对颇有妙趣 , 令人喷饭 。 其时酒宴集会 , 流行取文字分析离合成佳语 以为游戏 , 谓之拆字令 。 颜师古《大业拾遗记》 载 : 场帝于宫中曾小会为拆字令 , 取左右 离合之 意 。 时杳娘侍侧 , 帝曰 : 我取杳字为十八 日。 杳 娘回应耀字为四维¼ 。 或为拆字诗 。 唐陆龟蒙 等《松陵集 · 砌思步诗》: “俪鲡古壁垂危石 , 切切 阴蛰应晚 田 。 心事万端 何处止 , 少夷峰下旧云 集 。”意谓步为止少 , 息为田心 。 又《野态真诗》: 一 ¹ 见《汉书》第 28 6 3 页 ; 卷 51 , 第 236 6 页 。冲勿 文见湖北人民出版社 19 9。版《汉 口丛谈校释》卷 3 , 第 27 7 页 。 “宁识饥欲死 ” :《汉书》本传载 : “臣朔生亦言 , 死 亦言 , 朱儒长三尺余 , 奉一囊粟 , 钱二百四十 。 臣朔长九尺余 , 亦奉丫囊粟 , 钱二百 四十 。 朱儒饱欲死 , 臣朔饥欲死 。 臣 一占可用 . 幸异其利 . :不 可用 , 罢夕 , 无令但索长安米 。 帝大笑 , 因使待诏金马门 , 稍得亲近 。 ” » 《四库全书》第 2035 册 , 卷 6 , 第 2 7 7 页 。 ¼ 上海书店《香艳丛书 · 三集》卷 2 , 第 101 页 。 I J I叫阶州黝川划公.目目... 1 110 目回.口 合相字离史论 一.土 ⋯1土 月1. “君如有意耽 田里 , 予亦无机向势能 。 心胁所便 惟是直 , 人间闻道最是憎 。 ”意谓真为直人¹ 。 隋 唐宋 以来的拆字诗 , 多为文字游戏 , 与孔融 、潘 岳 、陆机等人的拆字诗多说隐语 , 形式类似 , 而内 涵多不相同 。 《艺文类聚》卷五十六载梁元帝 、萧 巡 、王融 、宋孝武 、谢惠连 、谢灵运等多人作有离 合诗 。 明陶宗仪《说郭》中收录唐宋人拆字诗甚 多 。 唐宋人文雅能作 诗 , 这种离合体的形 式 , 自 然也被大加应用 。 王安石好作字谜 。 《字触》卷五 载王安石作 “ 日”字谜语云 : “画时 圆 , 写时 方 , 冬时短 , 夏时 长 。 ”吉甫解云 : “东海有一鱼 , 无头又无尾 , 更除 脊梁骨 , 便是 两个谜 。 ”其解答 更为 巧妙 。 赵 翼 ((咳徐丛考 · 谜》载 明代有刻为成书 日《谜社便 览》, 又贺从善编一书曰《千文虎 )), 其序有云 , 宋 延裕间东坡 、 山谷少游介甫 , 以隐字相倡和者甚 众 , 刊集四册 , 曰《文戏金 章》, 宗好谜选 , 蜀人杨 圃祥为首编曰《百解珠》, 刊于元至正间º 。 可见 字谜至宋 、元 、明间大为流行 。 其时还有一种拆字入俗语的形式应用颇多 。 《字触》卷五载 : 蜀人杜渭 、江潮绅令麻城 , 居家执 法 , 不敢循私 。 一 日宴乡绅梅西野 , 倡令要拆字 , 入俗语二句 。 梅云 : “单奚也是奚 , 加点也是溪 , 除却溪边点 , 加鸟却为鹦 。 俗语云 : ‘得志猫儿雄 似虎 , 败翎鹦鹉不如鹦 。 ” ’毛石崖云 : “单青也是 青 , 加点也是清 , 除却青边点 , 加心却是情 。 俗语 云 : ‘火烧纸 马铺 , 落得做人情 。 ” , 杜答云 : “单相 也是相 , 加点也是湘 , 除却湘边点 , 加雨便为霜 。 俗语云 : ‘各人 自扫 门前雪 , 莫管他家瓦上霜 。 ” , 又云 : “单其也是其 , 加点也是淇 , 除却淇边点 , 加 欠便为欺 。 俗语云 : ‘龙游浅水遭虾戏 , 虎落平洋 被犬欺 。 ” ,这类拆字加俗语 , 往往用于解纷劝和 , 《字触》卷五 尚有载录 。 唐宋时以相字推断人事祸福十分流行 , 成为 这个时期拆字最主要的特征 。 不仅民间如此 , 朝 廷亦然 。 张鸳《朝野金载》曰 : “天授 中 , 则天好改 新字 , 又多忌讳 ,有幽州人寻如意上封 , 云 团字中 或 , 或乱天象 , 请口中安武以镇之 。 则天大喜 , 下 制即依 。 月徐 , 有上封者云 , 武退在 口中 , 与囚字 无异 , 不祥之甚 。 则天愕然 , 遴追制改令中为八 方字 ( 作 国 ) 。 后孝 和 即位 , 果 幽 则天 于 上 阳 宫 。 ” » 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载 : “仁宗即位 , 改元 天望 , 时章献 明肃太后临朝称制 , 议者谓撰号者 取天字 , 于文为 ‘二人 ’ , 以为 ‘二人塑 ’者 , ‘说太后 尔 。 至九年 , 改元 明道 , 又 以为明字于 文旧 月 并 ’也 , 与 ‘二 人 ’ 旨同 。”¼叶梦得《石林燕语》卷 一载 : “熙宁末年 ,旱 , 诏议改元 。 执政初拟大成 , 神宗曰 : ‘不可 , 成字于文 , 一人负戈 。 ’继又拟丰 亨 , 复曰 : ‘不可 , 亨字为子不成 , 惟丰字可用 。 ’改 元丰 。 ” ½ 上行下效 , 唐宋时期朝野 中善相字者 甚多 。 宋代谢石 , 字润夫 , 成都人 , 宣和间至京师 , 以相 字言人祸福 而著名 。 《字触》谓 “求相者 , 但随意 书一 字 , 即就其 字离拆 而言 , 无不奇 中 , 名闻九 重 。 徽宗召至宫中 , 补承信郎 。 四方求相者 , 其 门如市 ” 。 宋 周密《二老堂杂志》载 : “谢石善拆 字 , 归蜀 , 有士人文觉戏 以 ‘乃 ’字为问 , 为其无可 拆也 。 石曰 : ‘及字不成 , 君终身不及第 。 ” , ¾其 思维敏捷如此 。 然而总有不屑者 , 以其道还治其 人 , 谓谢石曰 : “汝姓谢 , 所谓身在讨论之中 , 石则 终身右选 , 不能出头 。 ”闻者大笑 。 ¿ 宋代善相字 者 ,据《字触》所载 ,建炎间有周生者 , 新安有朱安 国 、汪龙 , 浙 江张乘搓 , 宁波胡 宏等 , 都很著名 。 此可见一时风气 。 - 一 - 上两首见《四库全书》第 1332册 , 卷 10 , 第 27 4 页 。 见第 14 页 。 《四库全书》第 10 35 册 , 卷 1 , 第 226 页 。 《归田录》, 中华书局 , 李伟国点校本 , 19 8 1年版 , 第 5 页 。 《石林燕语》, 中华书局 , 侯忠义点校本 , 19 84 年版 (下同 ) , 第 5 页 。 台湾《笔记大观》第 6 编 , 第 4 册 , 第 2 0 5 9 页 。 亦见《字触》卷 2 。 《字触》卷 2 “谢石 ”条引《说海》。 ½º»¼¹¾¿ Ž雷鞭傲吵姗俄。 《石林燕语》卷五载 , 宋代京师百司胃吏 , 每 至秋 , 必醇钱为赛神会 , 供奉苍王 , 其意本青吏惧 罢斥 , 以苍领造字 , 故青吏祖之 , 以求庇护 。 可见 宋人对拆字占卜祸福 , 信奉至深 。 ¹ 宋人相字推人祸福 , 对后世影响甚大 , 其风 一直沿续至清。 赵翼《陵徐丛考 · 测字》云 : “少 时见一拆字者 , 一人踉跄来 , 问其父之病 , 随手拈 得 ‘一 ’字 , 术者 曰 : 一者生字之尽 , 死字之初也 , 汝父殆不起矣 。 问汝父生年云何 ,其子 日 : 丁丑 , 生属牛 。 术者 曰 : 然则尔父不死 , 牛加一画则生嚓⋯羹戛架黑梦器自佳 。 ” º ‘七“翼少 五 、 对历史上拆字的概略分析 典 籍 纵巍古人的拆字 ,形式多样 , 内容丰富 , 应用 勘‘早期的拆铆说谐隐 , 事关儒家的训话和 {冷份而三呀弋之时 , 已有太 卜订占人 、冯相 氏 、保章氏等职 , 雪有 专门_之学 ,唇及汉晋 , 岂无授受 。 汉代 文 、景好黄老之术 , 武帝好《公羊传》, 何休作注 , 以朋阳五行和纬书说其微 言大义和天人之际 , 故 井时多术数之士 。 唐宋人笃信佛教和汉人 的截 纬之学 ,讲因果报应和天命 , 以为天地之理 , 妙在 图书 » ,用字多忌讳 , 故行事常以拆字来 占 卜吉 凶言历史上戳语在丧乱之世常被用作说符命 , 在 政治统一安定 的时代 , 则往往用来推断人事 , 其 用大体因时而异 。 而班彪作《王命论》亦引截语 , 则旨在 “矫意以止贼 乱 ” 。¼ 这些均可以说是 中 国古 代哲学 思 想的 负面影 响 。 这种 影 响十分 深远 。 嘲戏本于 《诗经》古 训 , 善戏谑者 多长于辞 辩 , 思维敏捷 , 往 往深 于《易》理 , 虽然不能与安 邦 、做人的大道理并论 , 但作为辩才 , 仍是可贵 。 《史记 · 滑稽列传》谓淳于晃长不满七尺 , 滑稽多 辩 , 数使诸侯 , 未尝屈辱 。 司马迁为之作传 , 足证 其才可用 。 又因其幽默娱悦性 , 虽正人君子亦时 而戏谑 , 故后人多有载 录 。 可见刘魏称 嘲戏为 “空戏滑稽 ” ,赵翼称之为 “狡桧小技 ” , 评论太过 。 刘蒜站在儒家的立场 , 强调谐隐当如古人用于讽 谏 , 有益于兴治济身 , 其倡导有一定的道理 。 若 批评魏晋六朝人说嘲戏失度也许是必要的 , 但 由 此而全面指斥嘲戏 , 似有些过当。 拆字说嘲戏是 一种独特的娱悦方式 , 运用得体 , 以幽默丰富笑 林 ,和谐人际关系 , 启发思维 , 仍是有益的 。 东方 朔精通经术 , 又多读外家之书 , 才得以运用 自如 , 可见并不容易。 自东方朔之诙谐 “行于众庶 ” , 拆 字说戏谑更加广泛地流行民间 , 幽默也逐步走进 了庶民的生活 , 就丰富大众文化的角度而言 , 应 该说是一种进步。 古人拆字 , 往 往取俗字俗言为说 。 秦汉之 时 , 汉字大变革 , 从简从俗 , 隶书产生 , 汉以后拆 字者 ,取俗说以附会者多 。 如清人 易本娘《字辨 证篆 · 偏旁变省考》谓 “州 ”字《说文》“从重川 , 隶 变与 lJ 无 别 , 故 《晋 书》王 祥有 梦三 刀为州之 语 ” 。 ½ 《说文序》中所言 “马头人为长 , 人持十为 斗 ”之类 , 即所谓 “ 向壁虚造 ”者 , 其时在民间正不 胫而走 , 往往为拆字者所取材 。 而方文《字触序》 谓 “小篆变自李斯 , 《说文》防于许慎 ” , 其间“ 已开 化 井味¹ 《石林燕语》, 见第 68 页 。 º 《队徐丛考》, 见卷 34 , 第 13 页 。 一 » 宋人尤重《河图》、《洛书》。 参见宋人《易》学著作 , 如朱熹《周易本义》、朱鉴《文公易说 · 系辞下传》。 ¼ 《杨嗣复本传》: “帝延英谓宰臣日 : ‘人传符截之语 , 自何而来 ? ’嗣复对日 : ‘汉光武好以截书决事 , 近代隋文帝 亦信此言 , 自是此说 日滋 。 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 , 盖矫意以止贼乱 , 非所重也 。 ’李压日 : ‘丧乱之时 , 佐命者务神符命 ; 理平之代 , 只合推诸人事 。 ’上日 : ‘卿言是也 。 ”’见中华书局《旧唐书》, 第 14 册 , 第 45 57一4 558 页 。 ½ 《字辨证篆》, 同治甲午本 , 卷 15 。 《晋书 · 王溶传》: “溶夜梦悬三刀于梁上 , 须臾又益一 刀 。 警觉 , 李毅日 : ‘三 刀为州 , 又益一刀 , 明府其临益州乎 ? ”’ 11时“闻l!耐一刽l别件刘l旧l!.目目1.1 1. 112 目画曰口 ·合离相字史论 后人离合相字之门 ” 。 其言不无道理 。 汉语俗字 自甲骨文中已有之 , 此后数千年中经历 了几个高 峰阶段 : 一是 自秦汉之际的隶变开始 , 至东汉末 年已是俗字满纸 (主要反映在碑刻中 ) ;二是魏晋 六朝 , 则俗字满天下 , 达到极盛 ;三是唐五代宋时 期 , 虽有刊正文字之举 , 但 由于大势所趋 , 加上武 则天好造字 , 佛道家好增偏旁 , 唐 明皇及开明的 文字学家主张通变 , 俗字得到合法化 。 而这几个 时期 , 也恰恰是拆字 的高峰时期 , 可见俗字与拆 字 , 其间也必然有较密切的关系 。 但历史上有些拆字的说解 , 却有一定的来历 和文化背景 。 如吴人所说 “天有 口 为吴 ” , 就有着 深刻的文化内涵 。 宋人杨万里《诚斋易传 · 系辞 下》谈到这个问题 : “央乾下而兑上 , 乾为天为首 , 兑为口 舌 。 昔吴人 问蜀使 日 , 天有 口 乎 ? 日 有 , 帝谓文王是也 。 此虽一时应敌之言 , 未可为无理 也 。 书契者 , 其 代天之 口舌乎 , 故 曰取诸 央。 扬 雄 日 , 天常为帝王之笔舌 , 史曰斗为天之喉舌¹ , 吾亦曰书契为天之 口舌 。 ”吴为天有 口 , 故吴人说 自己是万邦天子之都 。 方文《字触序》说 : “触者 , 随 意所触 , 引而伸 之 , 不必其字本义也 。 ”随意 引申离合 , 不考虑 字 的本义 , 正是历史上拆字 的本质特征 , 这一 点是 应 当明确的 。 从文字学的角度 , 一般来说 , 拆字 不能作为解字的依据 。 但也应 当看到 , 汉字 由繁 而简 , 由象形至符号 , 是时代演进的结果 , 所以许 多俗字得到广泛应用 。 清人钱王炯《字学海珠 自 序》说 : “夫 文字之兴古矣 , 《说文》所举象形 、指 事 、会意 、谐声 , 即宣圣正 名之学 , 凡不 合于《说 文》者 , 即为俗字 。 然而吕忱 、葛洪之所加 , 孙强 、 孙腼之所益 , 孙休 、梁四公 、唐武后 、刘龚 、《穆天 子传》、 僧行 均所 传 , 后 人 未尝 不 兼 收 而益 存 之 。 ” º 钱氏之 言正 说明 “六书 ” 只是古人 的正 名 之学 , 它并不能解释一切汉文字 。 日常使用的俗 字 , 有很多就 来 自于拆 字之 说。 “ 割 ”字本不从 卯 , “吴 ”字本不从天 ,但汉人拆字这样说 了 , 也就 流行 了 。 文字的本义是可 以探讨争鸣的 , 拆字也 有微中之时 。 光 绪间况祥麟《六书管 见 · 象事 篇》所谓 “人入于 山为仙 、人在 口中为囚 、人窥于 门为闪 、争言如二犬为狱 ”之类 , 共 七十四条 , 又 《会意篇》五百七十余条 » , 多取说于俗字和拆字 的训解 , 已成为字学之一端 。 可见古人的拆字训 解 ,对于许慎的六书说也有一 定的挑 战性 , 具有 探讨精神 , 不能尽斥之为谬 。 王安石一 日去苏东 坡座 , 谓古人作 字 , 无一 字不无来历 , 如三人 为 众 , 少女为妙 , 山石为岩 , 山水 土为地 , 以一贯三 为王之类 , 均有至理 。¼ 《字触》卷六载叶仲子等 论制字之妙 , 说 “疾病 ”二字 , 从丙从矢 , 是 因丙燥 矢急 ,燥急 , 疾病之所自起也 。 丙字有火意 , 百病 生于火 , 故二字从丙从矢 。 又 引《东谷所 见》, 谓 “两戈争贝为贱 ” 。 方文《字触序》谓 “亚字从二 , 象天地形 , 从人从 口从又 , 谓人在天地 间 , 口谋 之 , 手为之 , 时不可失会意 。 ”这 些训解与《说文》 的解释多不相 同 , 却有一定 的道理 。 以今天来 看 , 《说文》一书的地位不容否 认 , 但 总可 以兼听 而研讨之 。 许慎的释义 , 经常 用 “ 一 曰 ”存 其异 说 , 就是取兼听的态度 。 汉字既有点画之形 , 即 有错综之义 , 故徐错著《说文系传》, 作《错综》一 篇 。 此正如周亮工所言 : “探苍领之根宗 , 观象以 知文 , 感幽以著说 。 ” ½ 可见拆字对 阐发汉字的奥 妙 , 有时或有一管之见 。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字观 , 始终是在天地造 化 、天人感应 、帝王经纶 的文化框架之 内 , 拆字亦 :燕蒸淤层黛汗膺113 ¹ 《史记 · 杨万里文见《四库全书》第 14 册 , 第 747 页 。 “斗为天之喉舌 ” , 见纬书《文耀钩》, 作 : “斗者 , 天之喉乱”参见天官书》“北斗七星 ”《索隐》引《文耀钩》, 中华书局 , 第 12 9 2 页 。 见谢启昆《小学考》卷 28 。 《六书管见》, 用光绪丙子本 。 事见清卢秉均《红杏山房闻见随笔 · 卷三 · 解字随笔》引 。 语见《字触 · 凡例》“怨部 ” 。 º»¼½ 鼎里犷哪麟叁 容还是丰富多彩的 。 一 古人拆字 的史料 以纬书 、史书和唐 、宋 、元 、 明 、清人笔记中载录较多 。 除《陕徐丛考》所说 外 , 《隋书 · 经籍志》著录有心破字秘诀》一卷 , 宋 苏轼著《调谑编》, 陈直著《拆字传》, 清人程省亦 著有《相字秘蝶》一卷 , 都较知名 。 清初周亮工因 崇尚谢石 , 在前人基础上编( 字触》, 对古今拆字 有文献可征者 , 予以收载 , 其中还收入 了不少他 自己拆字 的事例 。 其著网罗甚广 , 分瘦 、夕卜、晰 、 袭 、谐 、说六部 , 各有侧重 。 分类较细 , 然大体不 出上文之义例 。 虽难免有遗漏 , 亦可谓集前人之 大成 , 可观者多矣 。 扎 实 与 卓 识 —评苗壮先生《笔记 小说史》 王 立 王 琳 ‘司甘阶刻J一落侧味妇记JJ侧泪月月」 典 籍 与 述 , 也是该书的特点 。 尤其是于现行的版本中甄别出最 好的版本 , 不仅为初学者了 解 , 也为学者研究提 供了 方便 。 第五 , 该书还能够将笔记小说与其他小说形式联系 起来 , 以全面的视角关注小说史发展脉络 , 注意其内在互 动性 :传奇体是在笔记体志怪小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笔 记体小说为白话小说起到扶持推动作用 , 反过来白话小 说又影响笔记体小说 , 这种影响自宋代始 , 突现 于明代 , 鼎盛于清代 。 第六 , 作者注重笔记小说的主题史功能 , 将其放到整 个小说发展史 、文学史乃至民族精神史的大的格局中来 多维多重进行观照 。 此外 , 作者对于笔记小说的原始材 料相当熟悉 , 还细心地钩沉了许多人们向来不经意的细 小而具体的材料。 最后 , 该书还具有增进 、收集聚拢芜杂材料方面的学 术史功绩 。 苗壮先生先是在白话小说领域校点了数十部 明清小说 , 又作为主要发起人 , 编纂了《中国历代小说辞 典》, 出版了“中国神怪小说类编 ”《鬼狐仙妖丛书》, 他在 这些邻近的领域和笔记—文言小说领域本身 , 都进行了长期艰苦而扎实的努力 , 因此 , 《笔记小说史》一书才有 可能体现了厚积薄发、举重若轻的总体特点。文 化 红从寿平千法上将文言小说分为笔记体与传奇体 , 从 内容上将文言小说分为志怪和志人 , 并指出“志怪 、志人小说决非某一阶段所特有 , 而是笔记小说的基本类型 ” , 又对 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予以进一步的划分 : 志怪小说分杂 记体 、杂史杂传体 、地理博物体三类 ; 志人小说分轶事 、琐 言 、笑话三类 。 第三 , 该书对具体的作品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 本质与非本质的关系有史学意义上的把握 。 如对于杂记体 的恙怪小说 , 追本溯源 , 从《汲家琐语》、《异闻记》、《列异 传熟《搜神记》这 四部书的共同特点入手 , 找到了杂记体 志脚、说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发生 、发展的脉络 。 第四 , 对每部作品的出处 、版本均有准确 、详实的论 ((( 笔记 小说史》, 苗壮著 , 浙江 古籍出版社 1 9 9 8 年 12 月版 。 ) 1 1 4
/
本文档为【离合相字史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