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以太行山为中心的考察

2017-09-25 30页 doc 62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1137

暂无简介

举报
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以太行山为中心的考察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以太行山为中心的考察 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以太行山为中心的考察 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硕士学位论文 THESIS OF MASTER DEGREE 论文题目: 华北山脉名称丛考??以太行山为中心的考察(英文):North China sierra’s nametextual resarch 作 者: 陈 明 指导教师: 华林甫 教授 2006 年 5 月 6 日 1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论文题目:(中文) 华北山脉名称丛考??以太行山为中心的考察(外文) North China sierra’s...
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以太行山为中心的考察
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以太行山为中心的考察 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以太行山为中心的考察 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硕士学位论文 THESIS OF MASTER DEGREE 论文目: 华北山脉名称丛考??以太行山为中心的考察(英文):North China sierra’s nametextual resarch 作 者: 陈 明 指导教师: 华林甫 教授 2006 年 5 月 6 日 1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论文题目:(中文) 华北山脉名称丛考??以太行山为中心的考察(外文) North China sierra’s name textual research 所在院、系、所 :历史学院历史系 专 专 业 、 名 、 称 :历史地理学 指专导专教专师姓专名、职专称 :华林甫教授论文主题词:太行山;恒山;燕山;山名 学专习专期专限 :2004 年 9 月至 2006 年 7 月论文提交时间:2006 年 5 月 6 日 2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为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 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地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签名: 陈明日期:2006.5.6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人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 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陈明导师签名:华林甫日期:2006.5.7 3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舆地学向来重水而轻山。由于水和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而 关于水的相关记载都很多。相比之下,关于山的记载就少得多了,大部分是专 门研究宗教和山的关系,如佛教道教名山,五台山和武当山等;再有就是有名 的五岳四镇,研究这些山成为五岳四镇的时间及原因等。至于这些之外的山脉, 历来研究较少,如在北京北部的燕山以及《山海经》里面就有的太行山、王屋 山的记载就寥寥无几。太行山、王屋山在《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里 面出现过,当时是两座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最终被两个神仙移走了,从而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太行山是华北有名的山脉,绵延于河南、山西、河北、 北京等省市,太行山这个名字的涵盖范围不同时期是不断变化的,总的说来 是 一个由点到线的过程。太行山脉在由点到线的过程中,恒山位置的变化对太 行 山脉范围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确定太行山的北界又与燕山范围的变化 密 不可分,因此,研究太行山脉名称涵盖范围的变化,需要几座山综合考证。这 些问题前人的研究较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意义,都是要在论文中解决 的 问题。关键词: 太行山;恒山;燕山;山名4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geography always conterned with river than mountainBecause the river is closed linked with productive life, thus very are all many about the river correlation record. In contrast, there are less about the mountain recordMainly is studies religious and the mountain relations specially, For instance Buddhism Taoism famous mountains, Wutai Mountain Mt. Wudang and so on; Also has is the famous Wuyuesizhen, studies these mountains to become the Wuyuesizhen the time the reason and so on. As for these outside sierra, always studies few, like north Beijing's yanshan as well as "Shan Hai Jing" inside on some Mt. Taihang, Mtwangwushan's record is very few. Mt. Taihang, Mt. wangwushan in "the Liezi tangwen" the center Yugongyishan inside has appeared, at that time was two mountains, surrounding area 700 miles high ten thousand ancient measures of length, finally moved away by two deities, thus "one moved to Shuodong and the others moved tu Yongnan ". Mt. Taihang is famous sierra in the North China, is continuous in Henan, Shanxi, Hebei and Beijing. Mt. Taihang's name changes unceasingly including the scope in the different time, the generally speaking is from the spot to the line process. Mt. Taihang in from spot to in line process, Mt. Hengshan position change to mountain in shansi sierra scope change to vital role. Determines MtTaihang the north boundary also is close with the Mt. yanshan scope change relationTherefore, studies the mountain in shansi sierra name to contain the scope the change, needs several mountains syntheses textual research. These question predecessors' research are few, have the high academic value and the significance, all is must the question which solves in the paper Key words: Mt. Taihang; Mt. Hengshan; Mt. Yanshan; Mountain name 5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目 录 导 言 1 第1 章 前人关于华北山脉名称的研究2 第2 章 太行山是如何由“点”到“线”的. 4 2.1 先秦至三国时期的太行山6 2.2 两晋南北朝至元朝时期太行山范围的变化10 2.3 明清时期太行山的变化 16 2.4 太行山的北界问题. 20 2.5 关于太行山方位词的变化. 21 第3 章 恒山位置的变迁. 24 3.1 恒山的历史变迁 24 3.2 恒山移祀的时间问题26 第4 章 燕山山脉的演变. 29 结 语33 参考书目 35 后 记37 1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导 言 中国传统舆地学向来重水而轻山。翁文灏曾经指出: “中国历代对于地理一 科,向极重视,鸿篇巨著不在少数„„惟辄谓中国地理精于水道而疏于山脉, ? 言水多详而言山多误。” 由于水和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关于水(无论 是自然的河流还是人工开凿的运河)的相关记载都很多,最有名的是郦道元的 《水经注》了。另外,在二十四部正史中也有六部为河渠设立了专篇,专门叙 述河患问题,而且距离现在越近关于水的记载就越多。相比之下,关于山的记 载就少得多了,大部分记载停留在关于山的地理位置、山大概的高度、对山上 的建筑的叙述以及与该山有关的战役等。还有一些就是专门研究宗教和山的关 系,如佛教道教名山,如五台山和武当山等;再有就是有名的五岳四镇,研究 这些山成为五岳四镇的时间及原因等。至于这些之外的山脉,历来研究较少, 如在北京北部的燕山以及《山海经》里面就有的太行山、王屋山的记载就寥寥 无几。太行山、王屋山在《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里面出现过,当时 是两座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最终被两个神仙移走了,从而“一厝朔东,一 厝雍南”。太行山是华北有名的山脉,绵延于河南、山西、河北、北京等省市, 太行山这个名字是从何时由一座山成为一个山脉的?关于这点,前人没有相 关 论述。在太行山涵盖范围变化时,恒山处于什么位置?王屋山在故事里和太行 山一样,但并没有成为一个山脉的名字,原因何在?燕山山脉现在位于北京北 部,原先叫什么名字?何时叫燕山的?这些问题前人的研究较少,具有较高的 学术价值和意义,都是要在论文中解决的问题。? 翁文灏:《中国山脉考》,《锥指集》,北平西城兵马司九号地质图书馆,民国十九年五月,第 230页。1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第 1章 前人关于华北山脉名称的研究 中国古代关于山脉的研究是由诠释《尚书?禹贡》开始的。 《禹贡》中讲中 国的山脉分为三条四列,华北山脉大部分在第一列:自岐、壶口、雷首、太岳、 底柱、析城、王屋、太行、恒山直到碣石为北条,这一系列山脉位于渭河和黄 河的北岸。关于山脉的观念,到了唐代又有了新的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唐开 元年间僧一行的山河两戒之说,“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之阴;东及太华逾河; 并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东循塞桓,?貊朝鲜,是谓北 ? 纪,所以限戎狄也。” 在南面同样有一系列山脉用来限制蛮夷。这种观点将山 脉的走向和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人为地结合到了一起。到了宋明时期,关于山 脉又有了三龙之说,以明代的王士性为代表,其言曰: “昆仑据地之中,四旁 山 麓各入大荒,入中国者一,东南支也。其支又于塞外分三支:左支环虏庭阴山 ? 贺兰,入山西起大(太)行,数千里出为医巫闾,渡海而止,为北龙。„„” 这种说法将昆仑山脉和华北的山脉联系在了一起,但从现在的地理常识看来两 者其实并无关联。到了清代,魏源的葱岭三干说就没有再提到华北诸山脉了, 他以昆仑山脉为世界各山脉的发源地,中国的山脉为其中的一支,在中国境内 ? 又分为三条,华北的山脉不再被提及,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蒙古高原的山脉上。 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范围在扩大,另一方面从《禹贡》一直流传 下来的关于山脉的观点也发生了变化。总的说来,中国人关于山脉的观点是认 为各个山脉是连成一片的,而组合的规律由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和当时 的政治形势决定:早期中国的疆域局限在中原地区时,山脉起到和长城一样的 作用,用来防备外敌;当统治疆域逐步扩大,原先的边疆已经成为内地时,人 们的关注点便逐渐转移到新的靠近边疆的山脉上。和魏源同时代的李诚关于山 脉的观念比魏源更进一步,他认为中国的山脉不是源于昆仑,在《万山纲目》 中,他这样写道: “言水者必源星宿,言山者必祖昆仑,其大较也。„„而山则 漠南祖冈底斯,漠北祖阿尔泰,亦不专属昆仑也。大抵山水融结,阴阳互根, ? 王应麟:《玉海》,《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943册,卷二十,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 31页。 ? 王士性:《五岳游草》,《续修四库全书》,737册,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年,第 1页。 ? 魏源:《海国图志》清光绪二年魏光焘平庆泾固道署刻本 100卷,《续修四库全书》,744册,上海古籍 出版社,卷七十四。2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水源于山,始分而终合,山别于水,始合而终分。川流自古无异议,山则自《禹 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壶口、雷首,说者谓壶口雷首之脉。„„盖《禹 贡》所言者人行之路而非山行之脉,后人不?,如唐一行辈遂有山河两戒之说, ? 宋元诸儒悉沿其误,即朱子亦不能定也。” 这段话表明他关于山脉的观念已经 相当接近现代地理的观点,只是由于书流传不广,造成的影响比较有限。 《万山 纲目》从地表形弁着眼构建的山脉系统, 虽然仍旧受到传统的龙脉说的影响, 但在具体山脉分布时,却能吸收当时的地理学新成就,对前人的观点做出 比较客观的评价。在的基础上取得了若干方面的进步。尤其是以我国西部 为重点统御全局,同时也不忽视对东部地区的已有研究成果,寻找到了认识我 国山脉格局的正确思路。在我国地质学还欠发达的时代,做出了富有积极意义 ? 的学术贡献。 除了以上关于山脉的观点,前人对华北山脉的研究寥寥无几。徐弘祖的《徐 霞客游记》虽然有关于华北山川的记载,但仅局限于某个山峰,其主要篇幅在 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鉴于研究华北山脉的成果较少,有必要对华北山脉名 称做专门的研究。 ? 李诚:《万山纲目》,《四库未收书辑刊》,9辑第 6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 416页。 ? 孙冬虎、李汝雯:《中国山名论稿》,地质出版社,1999年,第 22?23页。3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第 2章 太行山是如何由“点”到“线”的 在《列子》中,有一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故事是这样记载的: “太形(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 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 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 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 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 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 ? 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在这 里,太行、王屋二山的起始位置与后世的位置是相符的。 今本《列子》共八篇,篇数与《汉书?艺文志》所载同。附有刘向叙录, 记载全书篇目为:天瑞第一,黄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一曰极智), 汤问第五,力命第六,杨朱第七(一曰达生),说符第八。秦始皇焚书坑儒时, 《列子》被列为禁书。汉初崇尚黄老之学, 《列子》得以稍行于世。汉武帝 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列子》再次被禁,散落民间。汉成帝时,求遗书于天下, 刘 向奉命校理群书,将搜集到的几种版本的《列子》 ,经过整理,去除重复的部分, 编成八篇藏于宫中秘府,流传不广。魏晋时,《列子》已属世所稀有,东晋时, 张湛《列子》注问世后,《列子》才广泛流传。 关于《列子》的成书年代问题,一直是一个广为争议的焦点。从清季以来 百多年间的许多著名学者,诸如19世纪末的姚际恒,20世纪初的梁启超、陈旦, ? 以及当代的马叙伦、杨伯峻先生等,先后发表专著或文章, 认定《列子》是伪 ? 《列子?汤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 37页。 ?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中华书局,1985年;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华书局,1955年;陈4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 书。近年来出版的《先秦文学史》 ,则干净利索地砍掉了《列子》这部书,使 它在文学史中没有一席之地。 最近关于《列子》的研究著作《〈列子〉真伪考辨》表明,《列子》并不是 魏晋人所做的伪书而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最后成书约 在 战国后期。研究从史学源流关系考证《列子》并非伪书,力辟前人加诸《列子》 的不实之词,从《列子》的成书和流传等多种角度,有理有据地进行了宏观论 证和微观分析。 “先秦诸子,多不是一次成书,而是逐步完成的,开始是诸子本 人或弟子各有所记的单篇(或几篇),最后由治某子之学较深者一人或数人汇集 ? 整理成定本。 《列子》的汇集整理的定本成书,是在列子身后许多年„„”“《列 子》定本整理汇集成书当在公元前 278 年至公元 237 年之间。大体上约在战国 后期公元前255年左右,距列子卒年约120年。 《列子》定本成书后,当仍有《列 子》单篇本或多篇本为人存阅或在一定范围内流传。据此可知, 《列子》定本并 ? 非列御寇一人之作,而是列御寇、列子弟子、列子学派著作的汇编。” ? 太行山,一名五行山 ,或称皇母山,在今河南、山西、河北省交界处,东 北??西南走向。在《愚公移山》中,太行山是一座方圆七百里高万仞的山, 位于冀州南部。其所在位置,在今山西、河南两省交界的黄河沿岸,地域范围 极其有限,相当于今天太行山脉的南缘。而今天的太行山则是连亘几省的山脉。 《辞海》关于太行山的解释为: “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间,东北?? 西南走向。北起拒马河谷,南至晋豫边境黄河沿岸,海拔在1000米以上,最高 达 2000 米。”太行山是如何从一座山演变为一座横跨几省的山脉,这需要从多 方面来考察。 ?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中华书局,1985年;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华书局,1955年;陈 旦: 《“列子杨朱篇”伪书新证》 ,文载 1924年《国学丛刊》二卷一期;马叙论: 《列子伪书考》 ,文载《国 故月刊》1919年 3月;杨伯峻:《列子集释?列子著述年代考》,中华书局,1979年。 ? 蔡守湘主编:《先秦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马达:《〈列子〉真伪考辨》,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 461?462页。 ? 马达:《〈列子〉真伪考辨》,第 463页。 ? 出自《淮南子》“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5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2.1 先秦至三国时期的太行山 关于太行山较早的记载见于《山海经》:“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 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麋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 其名曰??,善还,其名自?。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 ? 曰贲,是善惊,其鸣自?。” 由此可见,太行山这一名称虽然地理位置并不十 分清楚,只是位于北方,但是已经说明太行山这一名称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 在 了。除《山海经》之外,《尚书?禹贡》里也提到了太行山:“导岍及岐,至于 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 至于碣石,入于海。”在《禹贡》中,太行山的位置要明确的多,位于王屋山和 恒山之间,这也从另一方面了《愚公移山》中的太行山“冀州之南,河阳 之北”的位置。 在《史记》中,太行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达到 12 次之多。《史记?夏本 纪》记载: “道九山:?及岐至于荆山,?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 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 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道??,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汶山之阳至 ? 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这条史料为《禹贡》原文,为司马迁所引,但 也表明了太行山的位置,即王屋山、常山之间。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庄 公)四年,齐庄公使栾盈闲入晋曲沃为内应,以兵随之,上太行,入孟门。栾 ? 盈败,齐兵还,取朝歌。” 《史记?晋世家》记载:“(平公)六年,鲁襄公朝 晋。晋栾逞有罪,奔齐。八年,齐庄公微遣栾逞于曲沃,以兵随之。齐兵上太 ? 行,栾逞从曲沃中反,袭入绛。”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 “伐齐至高 唐, ? 报太行之役。”这三条史料记录的是齐晋之间的战争,由于齐国攻晋, “上太 行”, 而后晋败齐于高唐,报太行之役。太行为晋国的山隘,想要到曲沃就要“上太 行,入孟门”,可见这里的太行为太行陉。 《史记?六国年表》记载: “秦击 我太 ?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 85页。 ? 《史记?夏本纪》,卷二,中华书局,1959年,第 67页。 ? 《史记?齐太公世家》,卷三十二,第 1500页。 ? 《史记?晋世家》,卷三十九,第 1683页。 ?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卷十四,第 642页。6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 行。” 《史记?韩世家》记载: “桓惠王元年,伐燕。九年,秦拔我陉,城汾旁。 ? 十年,秦击我于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 这两条史料记载的是同一 件事情,为秦攻韩太行,切断韩上党与南方国土之间的联系,而太行陉为两者 之间的交通要道,只有占领了这里,才能切断其联系,所以在这里太行仍然是 指太行陉。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 “秦正告韩曰: ‘我起乎少曲,一日 而断太 行。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我离二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 ? 韩氏以为然,故事秦。 ”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对曰:‘韩安得无 听 乎?王下兵而攻荥阳,则巩?成皋之道不通;北断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师不下。 王一兴兵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夫韩见必亡,安得不听乎?若韩听,而 ? 霸事因可虑矣。’王曰: ‘善。’且欲发使于韩。” “今君相秦,计不下席, 谋不 出廊庙,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以实宜阳,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道,又斩范 ?中行之涂,六国不得合从,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得 矣,君之功极矣,此亦秦之分功之时也。如是而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 ? 大夫种是也。” 这三条史料所记载的均为太行之道,为沟通河南与上党之间 的 通道,仍为太行陉,可见当时太行陉已经成为军事要地。《史记?齐太公世家》 记载:“于是桓公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 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 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 ? 吾欲封泰山,禅梁父。’” 这里的太行应为太行山,经过此太行需要“束马悬 车” 才能够登上,可见不是前面提到的太行道,而是道路十分崎岖的山路。《索隐》 认为卑耳山在河东大阳县,即今天山西境内,齐桓公想要到那里,必定要翻越 太行山。《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 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 ‘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 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 ? 《史记?六国年表》,卷十五,第 746页。 ? 《史记?韩世家》,卷四十五,第 1877页。 ? 《史记?苏秦列传》,卷六十九,第 2272?2273页。 ?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卷七十九,第 2410页。 ?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卷七十九,第 2423页。 ? 《史记?齐太公世家》,卷三十二,第 1491页。7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 ? 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 ‘善。’” 这条史料 讲述了夏商的统治疆域,太行在朝歌之西,成为商的西界。 从上面的史料可以看出,这段时期所说的“太行”主要指的是太行陉,它 是沟通河内上党之间的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当然, “太行”也有太行山 的意思,只是解释为太行山的时候少一些。太行山位于春秋时晋国境内、战国 时韩国上党郡和南方国土之间,太行陉是沟通上党和韩国本土的通道。而“左 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则表明太行山位于孟门之西,常山 之南,大河之北。 《史记》中的注解把太行山的位置放在河内县以北,河内县治 所在今河南沁阳市,因此太行山大体方位仍在今山西、河南交界处。 在《汉书》中,太行山出现的频率降低,为 6 次。在《汉书?地理志》中 ? 有两个山名值得注意,它们是:西山 和东太行山。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 它们被标注于今天太行山脉的位置上。 “太行”所出现的六次中,一次和《史记》 一样,为班固转引《禹贡》原文。《汉书?地理志》记载:“河内郡,县十八: 开,有工官。莽曰河内。汲,武德,波,山阳,东太行山在西北。河阳,莽曰 河亭。州,共,故国。北山,淇水所出,东至黎阳入河。平皋,朝歌,纣所都。 周武王弟康叔所封,更名卫。莽曰雅歌。?武,温,故国,已姓,苏忿生所封 ? 也。野王,太行山在西北。” 在这条史料中提到了东太行山在山阳县西北,山 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东里墙南村北侧。太行山仍然在野王县西北。 “荡阴。 荡水东至内黄泽。西山,?水所出,亦至内黄入荡。有?里城,西伯所拘也。” ? “赵国,故秦邯郸郡,高帝四年为赵国。景帝三年复为邯郸郡,五年复故。莽 曰桓亭。属冀州。户八万四千二百二,口三十四万九千九百五十二。县四:邯 郸。堵山,牛首水所出,东入白渠。赵敬侯自中矣徙此。易阳,柏人,莽曰寿 仁。襄国。故刑国。西山,渠水所出,东北至任入浸。又有蓼水、冯水,皆东 ? 至朝平入?。” 这两条史料中提到的西山,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位于今天 的太行山脉,应为随地异名。《汉书?郦陆?刘叔孙传》记载:“自雁门以来,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卷六十五,第 2166?2167页。 ?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西山,指太行山。第 914页。 ? 《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962年,第 1554页。 ? 《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第 1544页。 ? 《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第 1631页。8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 尽辽阳,为燕、代。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度河、济,渐于海,为齐、赵。” 太 行左转为太行山以东,这里的太行为太行山。“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 ? 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厄,距飞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 《汉书?冯奉 ? 世传》记载: “秦攻上党,绝太行道,韩不能守,冯亭乃入上党城守于赵。” 这 两条史料所指的太行为通道,指太行陉。 从以上这些史料我们可以看出,这时候的太行仍旧和《史记》中记载的太 行的范围相近。对于“常山以南,太行左转”,颜师古的解释为:“太行,山名 也。左转,亦谓自太行而东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太行山位于恒山的南边。 东太行山这一山名是首次出现,位于太行山的东面,很可能是太行山的支脉。 而西山这个山名很可能是太行山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叫法。西汉之后,东太行 山 的名称不再被使用,应为归并到太行山的范围内。 《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河内郡,野王有太行山。山海经曰:‘其上有 金玉,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麋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马单还。 ’丽食 ? 其说曰:‘杜太行之道。’韦昭曰在县北。” 在这里太行山仍旧被归为野王县。 《三国志》没有地理志,太行山在其中出现过两次。卷二《文帝纪》记载: “改 许县为许昌县。以魏郡东部为阳平郡,西部为广平郡,西界宜阳,北循太行, ? 东北界阳平,南循鲁阳,东界郯,为中都之地。” 卷六《袁绍传》记载:“并州 ? 越太行,青州涉济、漯。” 这里提到的太行均为太行山,作为许昌的北界,以 及并州横跨的山。 总的说来,从先秦时期到三国时期,太行山的范围从史料上看没有发生很 大的变化,地理志记载其在野王县以北,相当于今天山西河南两省交界处。太 行山这一名称包含的范围是有限的,这一点可以从西汉时期的东太行山看出: 其位置位于山阳县境,太行山应位于东太行山以西,其范围应在一至两县境内, 正史地理志关于太行山的记载也仅限于河内郡野王县,无法看出太行山为绵延 的山脉,这也正好证明了太行山这一名称所包含的范围相对于后世较小。 ? 《汉书?郦陆?刘叔孙传》,卷四十三,第 2108页。 ? 《汉书?郦陆?刘叔孙传》,卷四十三,第 2109页。 ? 《汉书?冯奉世传》,卷七十九,第 3293页。 ? 《续汉书?郡国志》,中华书局,1965年,第 3395?3396页。 ?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卷二,中华书局,1959年,第 77页。 ?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卷六,第 198页。9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2.2 两晋南北朝至元朝时期太行山范围的变化 两晋南北朝时期,史料比较缺乏,关于太行山的记载就更少。从正史地理 志来看,太行山的记载仅见于《晋书?地理志》和《魏书?地形志》。 《晋书? 地 ? 理志》记载:“司州,河内郡野王,太行山在西北。” 《魏书?地形志》记载: ? “开州,河内郡野王,二汉、晋属,州郡治。有太行山、华岳神。” 正史地理志关于太行山的记载仍旧在野王县即今河南沁阳市的西北。北朝 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关于太行山的记载也很有限。但相对于正史地理 志 的记载,《水经注》的记载要详细一些。 《水经注》中关于太行山的记载如下:《水经?沁水注》记载:“自太行以 ? 西,王屋以东,层岩高峻。” “沁水又东,?水注之。水出太行之阜,山即五 行之异名也。《淮南子》曰:‘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险固, 德能覆也,内贡?矣。使吾暴乱,则伐我难矣。君子以为能持满。’高诱云: ‘今 ? 太行山也,在河内野王县西北上党关。’” “ 《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将伐郑, 富辰谏曰: ‘?,武之穆也。’京相?曰:‘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城,?台 ? 是也。今故城当太行南路,道出其中。’” 这三条史料均表明太行位于野王县西 北,和正史记载一致。 在这一时期, “太行八陉”的提法也见于记载。 “太行八陉”一词始于何时, 无确切资料可考。见于记载最早的是晋代郭缘生的《述征记》: “太行首始河内, 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陉。 ”这样,远在幽州的军都陉也成为 了太行八陉之一,而且这种提法被保留了下来并且流传后世。 《元和郡县图 志》、 《太平寰宇记》、《天府广记》、《读史方舆纪要》等书中均提到过“太行八陉” 一词。其中, 《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和《读史方舆纪要》还详 细记载 ? 了“太行八陉”中每一陉的名称。 ? 在《括地志》中,“太行山在开州河内县北二十五里,有羊肠阪。” 关于 ? 《晋书?地理志》,卷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 417页。 ? 《魏书?地形志》,卷一百六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 2481页。 ?郦道元:《水经注》,卷九,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 63页。 ?郦道元:《水经注》,卷九,第 64页。 ?郦道元:《水经注》,卷九,第 64?65页。 ?具体史料将在后面提到。 ? 《史记?夏本纪》“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句《正义》引,第 68页。10华北 山脉名称丛考 太行山的记载和早期基本相同。 和《括地志》同处于唐朝但晚一百多年的《元和郡县图志》中,关于太行 山的记载也很多: 太行山,在县南四十里。 《禹贡》曰: “太行、恒山,至于碣石。 ”注曰: ? “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 ? 天井故关,一名太行关,在(晋城)县南四十五里太行山上。? 太行山,在(陵川)县西南百里。太行山,在(河内)县北二十五里。 《禹贡》 曰: “太行、恒山,至于碣 ? 石”,注曰:“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 太行径,在(河内)县西北三十里。连山中断曰陉。《述征记》曰太行 山首始於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 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理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 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径,一名望都 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太行陉阔三步,长 ? 四十里。 ? 太行山,在(武德)县北五十里。 ? 故大斛关,在(武德)县北一百六里太行山上。 ? 太行山,在(修武)县北四十二里。林虑山,在(林虑)县西二十里。山多铁,县 有铁官。南接太行,北 ? 连恒岳。井陉口,今名土门口,(井陉)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 ? 四面高,中央下,似井,故名之。 《元和郡县图志》关于太行山的记载相对于其它史籍多很多,但关于太行山 的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 15,中华书局,1983年,第 423页。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 15,第 423页。?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 15,第 424页。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 16,第 444页。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 16,第 444页。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 16,第 445页。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 16,第 446页。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 16,第 446页。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 16,第 456页。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 17,第 480?481页。11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史料绝大多数出自开州和泽州。林虑山位于河北道相州林虑县, “南接太行,北 连恒岳”,说明今天属于太行山脉的林虑山在唐代并不属于太行山脉,太行山的 北界应在林虑山之南。但是,井陉位于林虑山之北,又被认为是太行八陉之第 五陉,所在应属于太行山脉,这与前面的记载相矛盾。这说明,虽然太行八陉 的说法已经出现了几百年,但是关于太行山的范围还不确定,大部分人仍旧遵 循传统的观点,认为太行山仍在恒山南边。 《元和郡县图志》持这种观点,因此 其关于太行山的记载集中在今天太行山的南部。太行八陉所在地不全是太行山 脉,井陉就没有明确指出是太行山,而太行八陉中的飞狐陉,在《元和郡县图 志》中被称作飞狐道, “飞狐道,自县北入妫州开戎县界,即古飞狐口也。郦食 其说汉王曰:‘杜白马之津,塞飞狐之口’,此言皆一方之?也。又刘琨自代出 ? 飞狐口奔于安次,亦谓此道也。” 在其中,飞狐道并没有被标注在太行八陉之 中。这也就说明,不能因为太行八陉中的军都陉在幽州就认为太行山这一名 称 已经延伸到了幽州。 《唐六典》中也有关于太行山记载: 三曰河东道,古冀州之境,今太原、潞、泽、晋、绛、蒲、虢、汾、 慈、隰、石、沁、仪、岚、忻、代、朔、蔚、云, (虢州或属河南。)凡十有 九州焉。东臣恒山,西据河,南抵首阳、太行,北边匈奴。(恒山在太原之 东,河水经岚、石、隰、慈、绛、蒲六州之西境,首阳在蒲州南,太行在泽 州南。)其名山则有雷首、介山、霍山、崞山。(雷首在蒲州;介山在汾州; ? 霍山在晋州;崞山在代州,一名五台山。)其大川有汾、晋及丹、沁之水。 四曰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境,今怀、卫、相、?、邢、赵、恒、 定、易、幽、莫、瀛、深、冀、贝、魏、博、德、沧、棣、妫、檀、营、平、 安东,凡二十有五州焉。 (其幽、营、安东各管羁縻州。)东并于海,南迫于 河,西距太行、恒山,北通渝关、蓟门。(海在棣、沧、幽、平、营五州之 东,河水经怀、卫、相、魏、博、德、棣七州之南境,太行在怀州北,恒山 ? 在定州西,渝开在平州东,苏门在幽州北。) 从《唐六典》关于河东、河北两道的记载可以看出,一个是“南抵太行” , 一个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 14,第 406页。 ? 《唐六典》,尚书户部卷三,中华书局,1992年,第 66页。 ? 《唐六典》,尚书户部卷三,第 66?67页。12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是“西距太行”,太行山明显呈西南??东北走向,成为河东、河北、河南三道 的天然分界线。但应该注意的是,在河东道中,也有“东臣恒山”,因此不能 认 为太行山就完全把河北河东两道天然分割,还应该有恒山作为天然分界线。 隋唐以来正史地理志关于太行山的记载很多,现逐条分析。 《隋书?地理志》记载: “河内郡河内,旧曰野王,置河内郡,开皇初郡废, ? 十六年县改焉。有轵县,大业初废入,寻置郡。有太行。有丹水。” 此处太行 山仍旧归为河内县,即以前的野王县,治所在今河南沁阳县,与前朝历代正史 地理志相同。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 “河北道,开州河内郡,雄。河内,望。武德三 年析置太行、忠义、紫陵三县,析河阳置?旦县。四年皆省。有太行山,有丹 ? 水,开元十一年更名开水。” 这里太行山位于河内县。 《宋史?地理志》记载: “河东路,盖禹贡冀、雍二州之域,而冀州为名。„ 其地东际常山,西控党项,南尽晋、绛,北控云朔,当太行之险地,有盐、铁 ? 之饶。” 这里的太行归为河东路的险地,河东路与今山西省范围大致相同, 其 东界为常山,也说明了太行当时并没有完全成为河东河北两道的分界线,而 是 河东境内的险地。 《金史?地理志》记载: “泽州晋城,倚。有太行山、丹水、白水、天井关。 ? ? 镇二 周村、巴公。旧又置星轺镇。” “泽州陵川,有太行山、九仙山。” “开 州河内,倚。有太行陉、太行山、黄河、沁水、?水。镇四,武德、柏乡、万 ? ? 善、清化。”“开州武陟,有太行山、天门山、黄河、沁水。镇一,宋郭。”“孟 ? 州济源,有太行山、孔山、济水、?水、沁水。” 晋城县治为今山西晋城市; 陵川县治为今山西陵川县;河内县同前文;武陟县治在今河南武陟县;济源县 治在今河南济源市。这是太行山首次在正史地理志中跨出河内一县界,成为 绵 延几县的山脉,其位置在今河南山西两省交界的东段。 ? 《隋书?地理志》,卷三十,中华书局,1973年,第 848页。 ? 《新唐书?地理志》,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第 1010页。 ? 《宋史?地理志》卷八十六,中华书局,1977年,第 2138页。 ? 《金史?地理志》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第 638页。 ? 《金史?地理志》卷二十六,第 638页。 ? 《金史?地理志》卷二十六,第 640页。 ? 《金史?地理志》卷二十六,第 640页。 ? 《金史?地理志》卷二十六,第 640页。13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元史?地理志》记载: “大都路,唐幽州范阳郡。辽改燕京。金迁都,为 大兴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太宗七年,置版籍。 世祖至元元年,中书省臣言: ‘开平府阙庭所在,加号上都,燕京分立省部, 亦 乞正名。’遂改中都,其大兴府仍旧。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焉。 ? 京城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 这里在大都路中提到了“右拥 太行”,即太行在京城西部。 这一时期,除正史地理志以外,其他史籍关于太行山的记载也很多。 《太平寰宇记》记载: “太行山,在(晋城)县南三十六里。 《禹贡》曰: ‘太 ? ? 行、恒山,至于碣石。’” “太行山在(陵川)县西南一百里。 ” “太行、熊 耳、 ? 王屋三山连亘邑界。” “太行山在(河内)县北二十里„„太行陉在县西北三 十里,连山中断曰陉。„„《述征记》曰: ‘太行山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百 岭?,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第二太行陉、 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在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 ? 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 “太行山 ? ? 在(武德)县北五十里。” “太行山在(修武)县北三十二里。” 从以上史料 可以看出,太行山在晋城、陵川、上党、河内、修武、武德县境。虽然《太平 寰宇记》中引用了《述征记》的内容,但除了以上提到的几县外没有其他县内 有太行山。另外“隆虑山„„南接太行,北连恒岳。”表明隆虑山(林虑山)仍 旧在太行以北。还有,在记载太行八陉中的滏口陉、井陉时,并没有提到太行 山,可见太行八陉所在地并不等于就是太行山的延伸范围。 《元丰九域志》记载:“紧,河内。„„有太行山,太行陉,黄河,沁水, ? ?水。中,武涉。州东八十五里„„有太行山,天门山,黄河,沁水。” “紧, ? 晋城。„„有太行山,晋山,丹水。中,陵川。„„有太行山,九仙水。” 从 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太行山位于河内、武陟、修武、晋城、陵川县境内,和《太 ? 《元史?地理志》,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76年,第 1347页。 ? 《太平寰宇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469册,卷四十四,第 4页。 ?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第 8页。 ? 《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五,第 4页。 ?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三,第 6页。 ?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三,第 7页。 ?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三,第 8页。 ? 《元丰九域志》,卷二,中华书局,1984年,第 81页。 ? 《元丰九域志》,卷四,第 171页。14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平寰宇记》中太行山的范围基本相同。 朱熹曾经提到: “河东河北皆绕太行山。尧舜禹所都,皆在太行下。 ” “太 行 山一千里,河北诸州皆旋其趾。潞州上党在山脊最高处。过河便见太行在半天, ? 如黑云然。” 其关于太行山的记载仍旧比较模糊,河北诸州应为金的河北西路, 相当于今河北省的中南部,河东为金的河东南路河东北路,相当于今山西省。 “河 北诸州皆旋其趾”表明朱熹认为太行山为连亘河北道,和正史不同。 王应麟在《通鉴地理通释》中提到: “太行山在开州河内县西北(亘十州之 界),连亘河北诸州(始于开而达于幽),为天下之脊,一名皇母,一名女娲, 其上有女娲祠。 ( 《寰宇记》在河内县北二十五里, 《郡县志》太行陉在县西北三 十里。)„„《述征记》曰:‘太行山首始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军 ? 都陉在幽州昌平县北十里,太行八陉盖尽于此。)’” 王应麟认为太行山的北端 已经到达幽州,应为受太行八陉观点的影响而得出的结论。 《元一统志》(今本《元一统志》为后人辑佚)记载:“开孟路,山川,太 行山,即皇母山也,或名女娲山。上有祠,居民当时祷之多应。其山起于济源 ? 县界,距县十八里。” 《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的记载比《元一统志》要多些: ? “林州,太行山(中华之地最高,在林虑县西)。” “开孟路,太行山(河内县 ? ? 北)。孟州,太行山(起于济源邑界)。” “泽州,太行山,州南。” 元朝的记 载相对简略,太行山位于林州、开孟路、孟州、泽州境内,再向北并没有关于 太行山的记载。 综合从两晋南北朝到元代的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太行山这一名称所涵盖 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和两晋时期之前相比,太行山跨出了原先野王县的范围, 逐渐成为连亘几县乃至数州的范围。不同史书关于太行山的记载有所不同,但 总的说来,正史地理志中太行山所涵盖的范围要小于其它史书中记载太行山的 范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尚书?禹贡》和《述征记》这两部书是分 不开的。《禹贡》中记载“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暗含太行山位于恒山以南之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二,理气下,中华书局,1986年,第 29?30页。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312册,卷五,第 12?14页。 ? 《元一统志》,卷一,中华书局,1966年,第 75页。 ? 《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 73页。 ? 《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上,第 76页。 ? 《大元混一方舆胜
/
本文档为【华北山脉名称丛考 ——以太行山为中心的考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