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黑龙江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8-04-27 20页 doc 41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黑龙江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黑龙江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在共和国的版图上,黑龙江森工林区(以下简称森工林区)地域之广(10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省的面积)、职工之多(53.5万人,超过世界500强)、人口之众(160万)、贡献之大(累计向国家提供木材5.2亿立方米、上缴利税约120亿元),在全国国有林区堪称独一无二。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黑龙江森工人(以下简称森工人)进行了三次创业:第一次创业是当祖国需要木材的时候,森工人顶风雪,冒严寒,以突破“高寒禁区”的英雄气概,向国家提供的木材按1米直径连接起来,长度可达50多万公里,能绕地球(赤道)1...
黑龙江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黑龙江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在共和国的版图上,黑龙江森工林区(以下简称森工林区)地域之广(10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省的面积)、职工之多(53.5万人,超过世界500强)、人口之众(160万)、贡献之大(累计向国家提供木材5.2亿立方米、上缴利税约120亿元),在全国国有林区堪称独一无二。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黑龙江森工人(以下简称森工人)进行了三次创业:第一次创业是当祖国需要木材的时候,森工人顶风雪,冒严寒,以突破“高寒禁区”的英雄气概,向国家提供的木材按1米直径连接起来,长度可达50多万公里,能绕地球(赤道)12圈,架设一条通达月球的天梯(38万公里)也绰绰有余;第二次创业是当祖国需要森林的时候,森工人拿着全国最低的工资(20世纪90年代月均工资不足200元,新世纪前10年月均工资也只有300元)、背着全国最重的债务(人均负债上万元)、顶着全国最大的压力(还祖宗欠账,为子孙造福),推进治危兴林和天保工程,再造秀美山川,20多年少伐了7600万立方米的木材,少消耗森林资源1.2亿立方米,新增了1.3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相当于为国家新增了一道森林生态的“万里长城”;第三次创业是当祖国需要人民安居的时候,森工人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实干的精神,开展了全国规模最大(再造了一个全新大美的森工家园,超过了前六十年建筑面积总和)、速度最快、品位最高的城镇化建设三年会战,创造了“森工速度”、“森工品位”和“森工奇迹”。诗人杜甫憧憬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年梦想,如今已真真切切呈现在广袤的黑龙江森工林区大地上。 一、黑龙江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创造的“四大奇迹” 缤纷多彩、波澜壮阔的全球城镇化道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历程。英国用二百年、美国用一百年、韩国用五十年实现了城镇化;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城镇化率也仅达到了47.5%(2010年);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也仅完成了城镇化进程的2,3 ,而森工人却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足2万元,人均收 入不足1万元)的困难条件下,三年基本实现城镇化,创造了城镇化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规模的奇迹。从1949—2008年,60年间森工林区城镇住宅建设规模(存量)仅达到2200万平方米,平均每年新增住宅面积只有3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4平方米,低于全省40%,不及全国50%。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森工人平均每人奉献了可建成百套房子的木材,大多数人自己却长期居住在低矮简陋、破旧不堪的棚户房里。森工人对全国住房建设贡献之大,而自身居住条件之差,都堪称全国之最。如今不到三年时间,人均居住面积提升到22.3平方米(增加8.3平方米,高于三年前60%),新建、改造住宅及配套总面积近3000万平方米,相当于再造了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新城,推动了林区城镇大规模的扩张,支撑了人均居住面积的大幅度提升,创造了每年城镇建设相当于过去二十年规模的奇迹。仅柴河林业局近三年就新建、改造楼房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惠及百姓近1.5万户,圆了3.7万人的“上楼梦”。 速度的奇迹。森工人由城镇化建设的“门外汉”,转变为“行家里手”乃至“领头雁”,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每年开发几十平方公里、改造建设上千万平方米的棚户住宅,都普遍地做到了当年拆迁、当年施工、当年入住,对此很多建筑行业的大牌专家和资深企业都惊叹不已。三年会战,全省森工林区共拆迁棚户区约1600万平方米,未发生一起强拆事件,做到了“无事故、无上访、无诉讼”,被称之为世界少有的“森工速度”、全国罕见的“和谐拆迁”。许多林业局还屡屡打破快速拆迁的记录:桦南林业局2010年拆迁2000户用了一个月,2011年拆迁2100多户仅用了十多天。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森工林区三年整合撤并188个山上林场(所)、迁移了超过12万人口,更是一场拆迁移民的硬仗,森工人通过一对一、面对面、心贴心艰苦细致的工作,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市城区人口的整体迁移,这又是一个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奇迹。 品质的奇迹。森工人把突出特色、提升城镇品质和魅力作为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创造了“一低三高”的奇迹。“一低”就是千方百计压低城镇化建设成本。森工人既舍得高投入推进城镇化,更注重压低成本不放松,他们以开发补棚改,靠管理降成本,自己干不外包,大团购省开支,用全省每平米最低的基建造价(三年平均一千元左右),支撑了超大规模、堪称 一流的城镇化住宅建设。相当于全省同期住房造价50%左右,创造了低成本的奇迹。“三高”:一是城镇建筑的品质高。许多来自京城和省城的领导和专家惊呼:每平米一千元的建筑成本,在大城市连外墙装饰的钱都不够,你们林区能打造出这样和谐统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城镇住宅,难以想象~这样的建设品质,完善的服务配套,不亚于大城市的中高档社区,不可思议~二是城区绿化的品质高。森工人打造的园林式城镇绿化,坚持就地取材和“大树进城”、针阔混交、乔灌搭配、立体复合、精益求精,整体森林覆盖率达到40%左右,高于全省和全国城镇森林覆盖率约10个百分点,受到国家林业局高度评价。兴隆林业局还被国家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省城建部门的领导同志称其绿化水准超过了大中城市。三是城建细节的品质高。森工人在林区城镇化建设中,注重唯美追求。兴隆林业局注重建筑细节、绥棱林业局突出文化品位、东方红林业局彰显人文理念,就是林区人品位提升的鲜活例证,以往“傻大黑粗”的老面貌,在三年会战中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精细灵秀”新形象。 民生的奇迹。森工林区三年会战,一千个日日夜夜,换来了近百万居民告别棚户,喜迁新居。由此带来的民生巨变,用森工林区百姓的话来说是“十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住了几十年的泥板房一夜间变成了新楼房;二是没想到走了几十年的泥泞道一夜间变成了柏油路;三是没想到蹲了几十年的脏茅坑一夜间变成了卫生间;四是没想到烧了几十年的木柈子一夜间变成了天然气;五是没想到睡了几十年的大土炕一夜间变成了席梦思;六是没想到喝了几十年的笨井水一夜间变成了自来水;七是没想到围了几十年的板障子一夜间变成了绿篱笆;八是没想到烧了几十年的土炉子一夜间变成了太阳能;九是没想到用了几十年的老黑板一夜间变成了多媒体;十是没想到盼了几十年的大名医一夜间实现了面对面(远程诊断)。森工林区百姓的笑意写在脸上,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取得这样的成就,即使对于某些财大气粗的行业也绝非轻易之举,而它却来自于黑龙江省经济最不宽裕、木材减产压力最为巨大和人均收入最低行业,就更彰显其弥足珍贵,完全可以称之为奇迹。 二、黑龙江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引发的“八大带动” 如今森工林区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绿荫鲜翠欲滴,一座座广场亮丽壮观,一盏盏华灯五光十色,一个个崭新的生态园林城奇迹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森工城镇化建设三年会战,使昔日简陋的林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至少从八个方面带动着森工林区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跨越发展。 (一)带动生态建设。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的跨越,最重要的带动是消除了六十年来林区人燃木取暖的陈年痼疾,50多万户森工人大多数彻底告别棚户和烧木取暖的传统习惯。每年仅此一项就少消耗枝丫材上百万立方米,不仅大大降低了资源消耗,缓解了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按每户年均取暖消耗3立方米木材计算,仅生态移民每年就增加森林蓄积约100万立方米,比二期天保工程要求每年木材限伐量(89万立方米)还多。清河林业局将18个林场(所)整合撤并为3个中心林场、1个农场,生态移民5880户、13000人,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二)带动经济转型。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的跨越,有效地带动了产业由林木生产向非林非木转型,使其成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带动了建筑建材、家具装饰、交通物流、商贸餐饮、信息通讯等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森工林区经济的快速增长。经过三年会战,全省森工采伐、加工和替代产业的产值分别由17:24:59调整为5:26:69;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和优化,三年招商引资211.5亿元,落地项目89个,全部为加工和替代产业项目。这表明森工林区已经开始根本走出了“独木支撑”的经济危困,步入了接续产业大于采伐产业、替代产业大于接续产业的良性循环。柴河林业局结合棚改推进局县共建海林市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培育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成为森工坚果产业第一局;绥棱林业局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招商引资建设了绥棱龙森地板厂等一批龙头企业,实现了林产工业由弱变强的历史转变;桦南林业局大力推进接续产业的发展,目前“黑土”、“黑煤”已成为两大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森工企业的经济转型。 (三)带动社会发展。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的新跨越,根本改变了林区社会服务“短板”。在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中,用占住宅面积20%左右(约60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提供集中供热、供水、教育、卫生、文化配套和公安、就业、救济、托老、金融、商服等完整的社区服 务,其功能之全、范围之广、便利之多,普遍超过大中城市。柴河林业局完善的社会服务功能,行政服务和社区服务的半径不超过500米,林区人原来一天能办成一两件事还十分困难,现在“一站式”、“快餐型”社会服务大厅,提供一对一的快捷服务,让林区人一天办成十件八件事也不“稀罕”。 )带动投资消费。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的跨越,带动了森工林区固定资产投资打破多 (四 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困局”。三年会战,森工林区棚改和城镇化配套建设投资总额约为200多亿元,均超过了过去60年的投资总额。占全省住宅与城镇化建设投资由不足2%提升到10%以上,一举摘掉了多年以来森工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的“帽子”,使投资真正成为拉动森工发展的强大“引擎”。在“领跑”全省城镇化提档升级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全省投资拉动战略的实施。同时,整体有效地拉动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带动了消费水平的升级、消费结构的优化。对森工人来说甚至称得上是一次“消费革命”,基本实现了单一林区生活向现代城市文明的历史性转变。仅以家具装饰业为例,按每户平均3万元装修和家具更新计算,森工人三年会战新建改造35.3万套住房,拉动了上百亿的家具装饰消费。 (五)带动局地共建。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的跨越,助推了区域经济局地共建与社会一体发展,带动了所在地方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森工人以城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与毗邻县镇的城镇同步、生态环境共管共护、企业拉动辐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共建共用,森工林区的图书馆、体育馆、旅游景区、公园广场、医院学校等全部对周边居民开放,实行资源共享。已有13个林业局与所在县市签订合作共建,最为突出的是绥棱、穆棱林业局分别与绥棱县、穆棱市联合兴建产业园区取得突破进展;绥阳林业局与东宁共同打造亚洲最大的黑木耳市场,提升了局县共建水平;东方红林业局和东方红镇彻底拆除了“一镇两制”的“藩篱”,全方位、多领域地敞开了合作共建的“大门”,正在推行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城镇规划、医疗教育、房产管理、社区管理、社会救助和科技合作等八个一体化,初步达到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政策共享,互利互惠,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共同繁荣。 (六)带动就业扩大。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的跨越,促进了森工就业门路的大拓宽。初步匡算,三年会战新建住宅2000多万平方米的基础上,配套门市和社区服务面积达到600万平 方米,增加就业多达数以十万人计。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山上林场撤并搬迁到山下的职工就业,也支撑了木材大幅减产造成的大批失业人员再就业。如今的森工林区不仅基本实现了棚改新区无失业,多数林区还吸引了周边村镇和外来人员十万人以上到林区就业创业(仅清河局就吸纳1.3万周边农民就业),处处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就业是民生之本,森工人在城镇化建设中破解了就业难题,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堪称典范。 )带动收入增加。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的跨越,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企业综合实 (七 力的增强,更重要的是带动了职工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大幅提升。从财产性收入看,包括离退休职工在内的本次大棚改,森工职工户均负担不过2万元左右,但其得到的财产性收入户均达到10万元以上(市场价格),这一数字与大城市相比可能微不足道,但是纵向对比棚改房户均财产性收入不足一万元增加了约十倍。从工资性收入看,预计到2011年底,森工林区不仅基本偿还了各类历史欠账和职工工资,而且职工年工资收入提升至1.5万元左右,与三年前相比增长近一倍,分别比上世纪后十年(年均约2000元)和新世纪前十年(年均约4000元)增加6倍和3倍。 (八)带动林区稳定。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的新跨越,有效支撑了林区人居条件的大改善,生活方式的大提升,安居乐业的大环境,带动林区稳定的作用亦超乎寻常。森工由过去全省的上访大户,变为现在的稳定大户;由过去上级领导到林区检查工作,难以保障不遭遇上访人群拦截,变为现在即使到广场、公园也不会遭遇“不速之客贸然造访”;由过去邻里之间为一只鸡、一只鸭等小事争吵引发矛盾纷争,变为邻里和谐,其乐融融。森工林区连年被评为全省社会稳定先进行业,全省信访先进单位,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系统。 一项棚改政策能够产生“四大奇迹”已经令人击掌叫绝,一场森工林区的“城镇化革命”又能引发“十大带动”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三、黑龙江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闯出的“五大模式” 森工林区在短短三年中发生的历史巨变,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适时做出对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的英明决策,给予森工林区46.8亿元(每户1.5万元)的补贴,这犹 如太阳的光芒照进大森林,温暖了每个森工林区人的“心窝子”;得益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对改善百万森工人居住条件的高度关切,不仅拿出几十个工作日深入十几个基层林区调查研究,而且果断决策拿出数十亿元(每户1万元)的棚改补贴配套放大中央棚改举措,这恰如开启了党的惠民政策速达林区的“直通车”;得益于黑龙江森工总局党委坚持民生至上,实施三策并举(中央决策、省委政策和森工对策),凝神聚力大干,组织战线会战,闯出了一条具有森工林区特色的鲜活城镇化道路,创造了弥足珍贵的“五大模式”。 (一)以“大谋划”提升城镇化,闯出了高起点建设之路。主要体现了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主动抢抓机遇,谋求城镇化建设启动高起点。“棚户区改造工程”起源于煤城,原本没有国有林区。森工总局“见缝插针”,与省有关部门多次主动向国家汇报争取,用成片“破旧不堪、无法御寒”的棚户房说话,感动得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同志潸然泪下,决定将煤城棚改政策扩大到森工林区,由国家对森工林区的棚改房给予补贴,森工人又一次抢乘了加快林区发展、惠及林区人民的“机遇列车”。同时总局主要领导同志及时主动向省委、省政府汇报,在地方财政相当吃紧的困难条件下,省财政落实了森工棚改每平方米200元省级配套资金。国家和省棚改资金的及时到位,为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谋求到了难得的支撑启动高起点。二是注重明晰发展战略,谋求城镇化建设定位高起点。森工总局党委没有将棚户区改造停留在“扒泥草房、盖砖瓦房,拆平房、建楼房”的常规层面,而是超前认识到棚改是一次大契机,更是一个大支点,具有撬动森工林区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大发展的放大效应;制定了“四八四三”长远发展战略(四大体系、八大产业、四个转变、三步走目标);明晰了“三五十”森林生态城镇的发展思路(三大组群发展、五种类型定位和十个试点引领)。超前明晰并制定出以棚改牵动全面大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为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起步定位就提升到了难得的高起点。三是注重科学编制规划,谋求城镇化建设功能高起点。森工林区认真贯彻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提出的“二十年不落后,五十年不后悔,一百年仍是景”的建设要求,提出以“局址城市化、环境生态化、生活小康化、发展持续化、城乡一体化”为标准,科学规划城镇建设,要求所有林业局的城镇建设都科学地规划为“产业集聚、生活服务、医疗卫生、生态休闲、文化教育”等五大功能区,做到“布局有章法、建筑有特色、街道有景致、小区有品位”,凸显了林区城市建设的独特追求。这些思路彰显了森工总局决策层高屋建瓴地抢 抓机遇,不失时机地明晰战略,科学合理地规划未来,走出了一条大谋划促进城镇化、推动大发展的新路径。 (二)以“大棚改”推动城镇化,闯出了高速度建设之路。突出体现了“三优三高”:一是坚持生态建设优先,谋求撤并高速度。森工人以棚改为契机,将城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大面积整合撤并林场(所)通盘谋划,同步推进,采取山上向山下集中、边缘向中心集中的有效方式,以山下小城镇建设的高速度带动山上的大搬迁。三年棚改,撤并了29%的林场(所),生态移民人数占山上人口的24%,闯出了大棚改带动林场大撤并、大撤并带动生态大移民的新路。二是坚持民生改善优先,谋求拆迁高速度。森工人将高速度拆迁作为实施棚改的突破口,通过“三坚持、三做到”实现了“一快三无”。即坚持人性化动员,组织机关、社区领 ”人;坚持拆一还一,拆少补多,拆旧返新,做到了导干部入户宣传发动,做到了以情“感 以利“诱”人;坚持配套建设,同步实施硬、绿、美、净、亮等“五化”工程,做到了以景“动”人。三年会战每年拆迁居民十几万户,不仅创造了全国罕见的拆迁高速度,也闯出了大拆迁带动大建设的城镇化新路。三是坚持工程质量优先,谋求建设高速度。森工人视棚改工程质量为生命,强势推进城镇化进度。总局对下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联系点,对口指导,跟踪问效,并设立奖惩机制,确保了三年会战成为高速工程;通过抓工程成本,组织联合、集中和反季采购,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成本,节省大量资金,确保三年会战成为高效工程;通过抓工程监督,层层设立棚改质量监督机构,抽调优秀干部任专职监督员,对建筑工程实行全方位监督,确保了三年会战成为满意工程。 (三)以“大配套”支撑城镇化,闯出了高水平建设之路。森工人敏锐地意识到,城镇化建设的高水平需要高在大配套上,不是单纯的拆房盖房,更不是简单的移民搬迁,而是生存方式品质的跃升,发展方式根本的转变。在这样一种超前的理念主导下,城镇化目标被浓缩为八个字:宜居、富裕、幸福、和谐;城镇化内容被转换为四句话:布局合理、要素齐全、功能齐备、比例协调。森工人闯出的大配套、高水平城镇化建设之路可以概括为“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与环境建设相配套,创建宜居城镇。森工人认定“环境也是生产力”,在推 进大棚改过程中,基本形成了“场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化美化格局,彻底改变了环境“破大家、脏乱差、缺灯少绿”的落后面貌,根本解决了行路、吃水、取暖、排水、洗浴等五大难题,大幅提升了城镇品位和整体功能,催生打造了一座座适宜人居的森林新城。二是坚持与经济转型相配套,促进产业富镇。森工人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经济发展,因地制宜、规模发展木材精深加工,大力培育林下经济,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倾力打造产业园区,全力开办创业孵化中心,为森工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和就业岗位。专家认为:森工小城镇最大的成功是用达到规模(3,4万人以上)的城镇化带动了工业化,用工业化带动了产业富镇。三是坚持与民生改善相配套,打造幸福城镇。森工人重视文化事业发展,普遍兴建了森林公园、休闲广场、文化中心,有的还建立了局史展览馆、名人纪念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重视教育卫生资源整合,加大投资力度提升装备水平,全面提高了林区教育医疗水准,拉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四是坚持与社会管理相配套,构建和谐城镇。森工人让政府职能重心“下沉”,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安警务等职能向城镇社区延伸,搭建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形成一站式“快餐”服务体系,加快了平安和谐城镇建设。 (四)以“大会战”运作城镇化,闯出了高效率建设之路。森工人具有组织大会战的光荣传统,过去依靠大会战向国家贡献超20%的木材产量、新增近20%的森林蓄积,如今实现高效率城镇化建设走的又是一条会战之路,创造高速度、大建设奇迹,靠的是发挥“三大优势”:一靠发挥精神优势。森工人过去靠发挥“红松”、“头雁”、“黄牛”和“公仆”精神,在生产生活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支撑了向国家贡献木材、为国家恢复生态两次创业的英雄壮举,森工精神今天仍是推进第三次创业城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发扬光大渗透在新一代森工人骨子里的森工精神,是林区城镇化建设大会战运作成功的重要支撑。二靠发挥组织优势。森工林区拥有垂直管理、政企合一的体制优势,森工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这支“靠得住、调得动、上得去、过得硬”的坚强队伍,过去为战胜森工林区“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再次成为林区城镇化建设大会战决胜的重要保障。三靠发挥经济优势。森工林区虽处转型的关键阶段,林木收入大幅下降,但森工资源丰富,不仅发 展精深加工、替代产业具有巨大潜能,而且森工林区潜在的生态效益正在日益迸发,每年可以转化为数十亿元的经济社会效益。它过去是森工人赖以生存发展的“老本钱”,今天更是支撑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大会战的“硬通货”。 (五)以“大共建”带动城镇化,闯出了高效益建设之路。森工人敏锐地意识到,大棚改带动的林区城镇化建设要想走得更远必须走局县共建之路,要想步入低成本高效益的轨道,更需要在局县共建上有所作为。他们以“领跑”城镇化建设的战略眼光,主动跳出仅在林区范围内搞建设的“小圈子”,勇敢跨越“每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旧藩篱”,致力于谋求推进局县共建的“新天地”,初步探索闯出了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和谐发展的“大路子”。一是在优势互补上寻求高效益建设。一些林业局与地方政府寻求共建共赢,绥棱林业局与绥棱县局县共建,招商同步、园区同建、资源同享、利益同分,已经初步趟出了局县共建的新路子。二是在互利双赢上寻求高效益建设。一些林业局与地方政府寻求产业共生共荣,柴河林业局与海林市共建产业园区,税收五五分成,调动了局市联合做大、共建做强的积极性,开辟了同处一片蓝天、一片沃土、共享一个政策的条块合作“先河”。三是在和谐发展上寻求高效益建设。一些林业局与地方政府全面“联姻”。东方红林业局与虎林市政府敞开胸怀,互相包容,合作共建,走出一条共同繁荣的高效益城镇化建设之路。尽管由于体制的原因,森工林区城镇化共建虽然尚有一些“瓶颈”制约,但它代表着城镇化建设的大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局县遍地合作共建之花定会结出高效发展的累累硕果。 归结起来,森工人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的鲜活经验,森工林区趟出的发展道路,创造的发展模式,产生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巨大震撼:森工人不仅只会砍伐林木,更善于保护森林;不仅会搞林木加工,更善于发展替代产业;不仅会搞经济转型,更善于推进深化改革;不仅在棚改中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更善于建设一个新天地林区新城镇。这充分说明,黑龙江森工人是一支拥有强大精神动力支撑,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坚强队伍。他们的经验不仅属于森工林区,也不仅属于黑龙江省,对全国的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尤其是城乡一体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黑龙江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提供的“六大启示” 森工林区目前正处在机遇最大(二期天保和棚户改造双重机遇)、困难最大(每年木材减 产减收约50亿元)和发展最好时期(森林增加、企业利润、职工收入和城镇化率最快),能够锐意进取,勇敢前行,闯出具有东北特色、体现黑龙江特点的城镇化新经验、新模式和新路子,给予我们诸多深刻启示。值得省委、省政府和国家高度重视,倍加珍惜,为其更好更快地科学发展加油助力,让他们巨大的发展潜能持续迸发出来。 (一)抢抓发展机遇,在解放思想方面要有大突破。森工人在“山穷水尽”时主动创造机遇、争取机遇,得到机遇时抢前抓早用足机遇、用好机遇,甚至放大机遇,其实现城镇建设大跨越、生态建设大提升和替代产业大发展的经验,提供的最宝贵启示之一,是需要用思想观念的大突破,抢抓更多更好发展的大机遇。在某种意义上说,黑龙江省曾多次坐失发展机遇,譬如,历史上农业家庭联产承包、发展民营经济的两大改革机遇一度滞后推进,东北振兴的战略机遇前期没有用足用好,区域发展规划提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争取也力度不足。有鉴于此,黑龙江省亟需补上抢抓发展机遇的“大课”,而森工林区为全省乃至全国用足放大发展机遇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我们应像森工人那样,以解放思想为前导,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在机遇面前念好“三字真经”:一是在对上争取发展机遇上突出一个“抢”字。我们各条战线的“龙头”每年每月都在“孕育”、“生产”各种倾斜政策,“制造”、“批发”各种发展机遇,但政策机遇分配、供给也往往“青睐”有准备、善争取的地方,常常与没有准备、不去争取的地方“擦肩而过”。在机遇问题上切不可不吵不叫、不给不要、不争不抢,应当学会“能吵会叫”、“不给也要”、“能争善抢”,让中央一切有利于地方发展的政策机遇更多地“光临”、“惠顾”、“落户”黑龙江。能不能够、善不善于把目前面临和以往错失的机遇“抢”回来,应作为考核一个地方和部门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指标。二是在用足用好发展机遇上做到一个“快”字。诸如森工大棚改的发展机遇每提早抢抓一年,仅基建造价就可节省十个亿的资金;而诸如东北振兴、城镇化建设和对外开放提升为国家战略这类大机遇,在一个省每提早推进实施一年,将可创造上百亿元乃至上千亿元的大效益。因此,各条战线、各地市县都应学会像森工人那样,“白加黑”、“五加二”,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用足用好千载难逢的大政策,以百米赛跑的冲刺不断地刷新抢抓机遇的速度,让黑龙江 这块神奇的土地及早启动装满机遇的“动力引擎”,乘上科学发展的“特快列车”。这也应列为考核检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政绩的重要内容。三是在配套放大发展机遇上强调一个“扩”字。应学习借鉴森工人“给点阳光就灿烂”,能让“一滴水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用发展机遇作为“杠杆支点撬动整个地球”的精神,逐级放大国家大政策产生的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大发展。2011年黑龙江省棚改任务多达4000多万平方米,衍生的政策机遇更是约占全国1,12(8.3%),如果都能像森工林区那样,举全省之力把大棚改的发展机遇放大到1:3乃至1:4,黑龙江边疆大地上的城镇化率就会产生更大的飞跃。 (二)叫响森工精神,在科学发展方面要有大动力。黑龙江省不乏精神资源,曾经叫响的四大精神(北大荒(600598,股吧)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闯关东精神),鼓舞引领着一代又一代黑龙江人开拓进取,建设北大仓,打造大油田,实现大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建国六十年来森工人发展大林区,营造大生态,进行的大创业,特别是城镇化建设的三年巨变,深刻启示我们应在森工林区大力弘扬、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响森工精神:一是叫响森工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红松”精神。森工人数十年如一日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住全国最简陋的棚户,拿全国最低的工资,做全国最大的贡献,他们的坚守、自强和奉献,像那参天的大松树一样刚直挺拔,冬夏常青,即使长在极为贫瘠的岩石缝中也能深深地植根于大地之上,体现了大森林里最可宝贵的“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意志“红松”精神。在三年会战中,森工林区各级领导干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城镇化建设中硬是感动了“一个上帝”林区人民,实现了“愚公移山”旧貌换新颜。二是叫响森工人奋发有为、拼搏进取的“头雁”精神。森工林区各级领导班子,在贡献木材、坚守森林与构建和谐(改善民生)而进行三次创业的伟大实践中,不等不靠,勇于创造,坚决实施了符合森工实际的发展战略,坚定维护了让森工明天更美好的理想信念,坚持突出了森工林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引领作用“头雁”精神。在三年会战中,森工总局主要领导“白加黑”、“五加二”,每年行程数万里深入基层推动指导工作,相当于几次“万里长征”。三是叫响森工人生态报国、勇担大任的“黄牛”精神。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森工人披荆斩棘为全国贡献了1,8的木 材,治危兴林又贡献了全国1,6的森林,而这两大贡献是在国家资金补偿政策远未到位、牺牲自身经济利益和职工收入福利基础上实现的,更显得弥足珍贵。体现了森工人最可宝贵的宁可自己千辛万苦、不让国家利益丝毫受损的默默奉献“黄牛”精神。在三年会战中,森工总局班子成员“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甚至大病重伤坚持会战,心脏带着支架,肩胛带着钢板坚持工作,令人十分震撼。四是叫响森工人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公仆”精神。森工林区的领导干部心里始终装着广大职工群众,他们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第一位,坚持分配向民生倾斜,对尚处相对贫困状态的职工不离不弃,坚持宁守清贫不伤民心,宁舍钱财不弃职工。在三年会战中,森工林区各级领导干部更是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涌现了一批全省最佳公仆,这充分体现了来自大森林里最可宝贵的“公仆”精神。几代森工人锤炼出这种极其宝贵的“红松”、“头雁”、“黄牛”和“公仆”精神,既是黑龙江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体现,更是值得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弘扬光大、支撑科学发展的宝贵精神动力。建议在全省乃至全国戮力宣传,全面推广。 (三)放大政策效应,在深化改革方面要有大气魄。森工治危兴林、民生改善和发展转型,既靠内生动力迸发,也靠外部政策推动,内部活力需要外来动力激发。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和省里现行政策顺应了森工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森工林区的生机活力已迅速显现,正在以加速度的态势推进生态建设、城镇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日新月异,小城镇变化天翻地覆,森工已由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大老难变为大动力。我们设想,对这样一个“给点阳光就想灿烂”、“给点机遇便能放大”,乃至实现“几何级数增长”的战略性行业,国家和省里应给予更多政策支撑。一应加快推进局县共建的一体化试点。对像东方红林业局与东方红镇这样局县一体发展的试点,不仅需要森工林区付出更大的努力,省市县三级政府也应格外珍惜,甚至高看一眼,继续加大对局县共建的支持。二应选择若干局强县弱的地方扩大合作共建试点。按生产力标准明确以林业局为主体推进局县一体化,既应突出森工林区的带动作用,也应体现地方政府支持的力度,特别是要做到放得下、舍得出减税让利。三应放大对森工林区的财政政策支撑力度。对森工林区的低保和医务人员 政策应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到与地方一视同仁:目前全省低保人均月标准为215元,而森工只有150元,因此每年少得财政补贴数千万元;森工医疗系统1.74万人职工(含离退休6676人),与地方相同实行医疗制度改革,但是人均得到财政补贴少于地方1.6万元,仅此一项增加森工林区办社会负担2.99亿元。在森工林区木材减产已达九成半(产量已比10年前下调95%、比1年前下调80%)无力负担社会开支的(“缺位”)情况下,国家和省财政补贴政策应尽快到位。四应谋求走出去再造一个大森工的中外合作共建试点。鉴于森工林区不仅担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履行着庇护中华大粮仓的“职责”,涵养着东北地区水源湿地的“绿肺”,但相比之下,国家对黑龙江森工林区的投入尚有较大缺口。因此,应当比照对黑龙江农垦的投资力度,逐年增加对黑龙江森工投入,以支撑黑龙江森工发展成为像北欧国家那样,成为森林休养生息、越采越多的生态大省,成为接续产业发达的产业强省,特别是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国外寻求合作开发大森林,再造一个林木资源的战略基地。 (四)发挥体制优势,在简政放权方面要有大运作。森工林区多种职能兼有,其体制在全国是一个特例。森工林区不是纯粹的企业,政府的职能几乎都有,且拥有完整的公检法系统。事实上森工林区既体现了完备的企业功能,同时又经国家林业局、省人大、省政府批准和授权,行使了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149项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过去长期没有政府拨款,行政管理经费全部由森工林区自行承担,森工林区一方面向国家缴纳税金、一方面承担着政府行政公共经费,为国家做出了“双重”贡献。现在虽然森工总局机关、公检法、教育经费已经到位,但尚有一些政府职能“缺位”,普惠政策“缺少”,经费供给缺失。其体制问题成为学界、政界和业界长期争论的焦点。就黑龙江森工林区而言,评价其体制的优劣,最重要的是应该用生产力标准。鉴于黑龙江森工在现有体制下,已经做到了明显有利于森林保护和生态恢复,明显有利于森工林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有利于森工林区百姓生活改善。我们认为现在的重要选择:一是肯定这种体制优势。应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正式肯定黑龙江森工管理体制的合法性和稳定性,给森工人吃上体制合法的“定心丸”。二是完善这种体制功能。赋予森工总局相当于地市级、赋予林业局相当于县级的行政管理职能,特别是能比照已经出台的《黑龙江垦区条例》,尽快在年内出台《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条例》,为森工生产力的大迸发提供更大支撑。三是放大这种体制效应。在一定意义上说,黑龙江大森工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潜能,不亚于黑龙江大农垦,它不仅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也关乎边疆稳定安全,更关乎带动致富一方。在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二期给予中央财政定额补助的基础上,确保每年与财政收入同步递增,也应为森工走出去再造大林区创造条件,并把森工林区办社会的经费全部纳入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重点支持,让黑龙江森工这条绿色长龙长得更快、拔得更高、体量更大,加快凤凰涅槃变成由“产业巨龙”、“经济强龙”支撑的金色长龙。 (五)推广典型经验,在条块结合方面要有大手笔。鉴于森工林区城镇化三年会战发生的 历史巨变,天保工程二期提供的千载难逢机遇,使森工林区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一面鲜艳旗帜,在黑龙江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森工经验、森工速度和森工奇迹,大手笔推动森工带动地方的条块结合显得至关重要。一应大手笔培育局县共建的先进典型。东方红林业局与东方红镇一体化发展试点,已经初步取得了森工带动地方的重要进展。地方政府也普遍认识到局县共建的重要和好处,认识早、站位高的地方进展较快。因此省市县三级政府也应积极主动配合森工发挥带动区域城镇化和经济一体化,在征地拆迁、共建补偿、政府投入和税收返还等方面,向局县共建特别是局县一体化建设试点的地方倾斜。尤其是抓好东方红林业局和东方红镇的一体化共建试点,更好地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二应大手笔发挥森工林区局县共建的带动作用。森工林区的发展恰逢其时,有最好的天保政策、最大的地方支持、最强的森工班子,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俱备;进入了生态恢复力度大、效益增长幅度高、城镇建设速度快和班子团结程度强的历史最好时期。从森工总局的决策层到管理局、林业局领导集体,是顾大局、兴大业、干大事的领导班子,是“白加黑”、“五加二”、能战斗的领导团队,应在重视发挥森工林区带动地方城镇化、工业化作用的同时,实施干部交叉任职,既从森工林区选拔优秀干部到各级地方政府兼职,也从地方选拔优秀干部到森工林区兼职,以助推形成局县共建的合力。同时,也应注意不要“鞭打快牛”,充分考虑森工林区经济尚处转型期,木材压产期,经济实力仍不够强大,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发挥森工对全省的带动作用。 (六)顺应民心所向,在改善民生方面要有大举措。森工棚改三年会战、推进城镇化之举,成就斐然,大得民心,国家用46.8亿元(每平方米补贴300元)、地方政府用27.5亿元(每平方米补贴200元)启动支撑了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根本改善了林区职工的住居条件,实现了安居梦,换来了160万林区居民的人心,赢得了林区人民发自内心的呼声:“感谢共产党”~中央政府用不到一个中石油总部大楼的造价,不及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的1,2000,就调动了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投资200多亿元,完成了改善森工林区困难群体居住条件的大民生工程。此举深刻地启示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确实到了需要突出解决南北差距、缩小东西差别 的时期,尤其应该在改善民生方面有更多更大的举措。一是对森工棚改补贴政策应向更大的范围扩展延伸。林区面貌今非昔比,森工棚改和城镇化三年会战即将收尾,但是出现了由过去森工不如地方变为地方逊于森工的巨大反差,亟需争取国家把棚改政策延伸到与40个林业局交叉居住的居民和毗连相邻的乡镇,使中央棚改政策的“阳光”辐射到更广地区,以持续发挥中央这项大得人心的政策边际扩散放大效应。二是用森工棚改的思路解决黑龙江省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补贴水平过低的问题。黑龙江省工资水平补贴过低,排在全国下游水平,相同级别的干部收入仅相当于发达地区的50%甚至更低,建议国家比照森工棚改的政策,采取中央(国家)、地方(省)和基层(市县)各拿一块(2,3)的办法,迅速解决像黑龙江省这样边远地区工资收入过低的问题,以从根本上遏制这些地方“孔雀东南飞”人才流失的问题。三是用森工发展的思路千方百计增加黑龙江寒冷地区的补贴津贴。黑龙江人民六十多年来贡献给国家的石油、木材、粮食均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在资源衰退形势下仍在做出巨大贡献,但是这里的人民,特别是包括贡献最大的石油、森工、农垦战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仍然低于全国近1,3(5000多元),如果扣除收入水平较高的石油行业职工收入,黑龙江省城镇职工人均收入不足全国2,3(12000多元)。因此建议国家对黑龙江省采取类似对森工林区的政策、对新疆倾斜的办法,由中央财政拿出专项投入,从增加高寒补贴入手,让地处边疆、默默奉献的黑龙江人从心底里暖起来。
/
本文档为【黑龙江森工林区城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