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三数下册教案杨转转

三数下册教案杨转转

2018-02-11 50页 doc 419KB 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三数下册教案杨转转三数下册教案杨转转 教学进度安排 周别 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二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三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四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五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六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七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八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九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十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十一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十二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十三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十四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十五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十六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十七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十八周 月 日...
三数下册教案杨转转
三数下册教案杨转转 教学进度安排 周别 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二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三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四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五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六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七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八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九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十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十一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十二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十三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十四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十五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十六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十七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十八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十九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二十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二十一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二十二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二十三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二十四周 月 日至 月 日 第二十五周 月 日至 月 日 1 科 三年级下 册要求 课标对 数学 教 材 分 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仍然分四个领域编排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继续教学整数的除法和乘法,包括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应用这些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继续教学分数,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首次教学小数,有一位小数的意义、读与写、大小比较、加减计算等知识;还教学时间单位年、月、日,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较大的质量单位吨。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初步教学轴对称图形;继续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较简单的几何体,用图形表达看到的形状;教学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平均数的含义,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用平均数描述和分析一组数据的基本状况。联系上面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了六次实践活动。“我们的试验田”是场景型的活动,在试验田场景里提出并解决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运动与身体变化”是专题研究型的活动,用统计的知识与方法,研究体育运动引起的脉搏和呼吸的变化情况。其它都是操作(制作)型的活动。 另外,还编排了十多篇“你知道吗”,大致有两类内容。一类是与数学知识有联系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如划分一年四季的温度标准、大自然和建筑里的对称现象、物体 1在月球上的重只是在地球上的等。第二类是有关数学的历史故事,如我国明朝“铺地6 锦”的乘法计算、古代和近代测量长度和物重的工具、出土文物上的几何形状、古代表示小数的方法等。这些内容能拓开学生的视野,增多知识,激发对数学与学习数学的热情。编排了十多道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满足部分地区、学生的需要。 2 学 生 分 析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学期的教学总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3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 4 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形状特征及平面图形的变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在研究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能应用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能在理解面积含义及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主动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现实生活中收集和整理数据,能解决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据的重要性,增强统计观念。 ?增加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能主动与同学共同进行学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与所选用的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 5 ?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初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教科书里“你知道吗”栏目及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体会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形成的方法、理论,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会数学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教师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能够实事求是地自己、评价他人。 第一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_______年___月___日至___月___日 单元(章) 第一单元 除法 总课时数 10 制 本单元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 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两部分内容。在计算这部分内容里又有口算、笔算与 定 估算,以笔算为重点和教学主线,把口算与估算的教学与笔算有机结合、教 交融安排,使三者相互促进。在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里,既有已经教 教 学的一、两步计算的问题,还有连除计算的两步解答的问题。前者结合笔材 算教学带着练习,后者编排例题新授。 学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第1,10页教学计算,第11,14页教学连分 除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5,16页是全单元内容的复习和整理。 目 析 标 学 的 情 依 分 据 析 6 知识 1. 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与 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或被除数技能 前两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并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笔 算。 教 3.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验算的重要意义,掌握验算的方法,初步养成检查和 过程 验算的习惯。 学 与 4.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 方法 能力。 目 5.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标 的能力。 情感 6. 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态度 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价值 的习惯。 观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一 (商是三位数) 课 1.引导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时 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一教 位数(首位够除)的笔算除法。 学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 3.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标 (三 维) 7 教学重点: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理解算理,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学 讲授法、练习法 方 法 多媒体教学、实物投影 与 手 段 在教学第一页笔算的例题时,可以先让学生估计商大概是多少,便于学生 在除的过程中理解第一次得到的商应该写在百位上,然后尝试列竖式进行笔算。使 可以引导学生将过去掌握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用 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的计算上来,优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笔算后要让学生交教 流算法,并着重讨论第一次得到的商4为什么写在百位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材 算理。 的 构 想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8 一、复习导入 (1)口算:60?3= 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2)用竖式计算 98?2 提问:先算几除以几,商“4”写在何处,为什么,余下的“1”,怎么办,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口算方法 出示例1挂图: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平均每层有多少只”应怎样列式, (板书:600?3= ) 观察:与复习题1有什么不同,(板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这道式子你会算吗,它的商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600?3=200。) 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练习 (1)想想做做:1(填在书上)。 观察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你能仿照再写一组数并口答出它的结果吗, 小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也扩大几倍。 (2)抢答: 800?4 900?3 600?6 400?2 800?2 3.探究笔算方法 (1)出示例2:这些鸡2天共产鸡蛋986个,平均每天产多少个鸡蛋,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又怎样列式呢,板书:986?2 (2)观察:与复习题2有什么不同, 师:请你先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几百多, 师:你能试着用竖式来计算吗,(教师列出竖式。) (3) 反馈: 先用什么位上的数除以2, 9除以2商是多少,4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余下的1接下去应该怎么算,18表示多少,9为什么写在十位上,3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4)在小组内说说,今天学习的除法计算时与以前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 (5)算出的493是否正确,怎样检验, 9 三、巩固练习 1.阅读并完成书第一页中的填空和竖式。 2.先估后算: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2题(先完成前两题)直接填在书上,再校对,同桌相互批改,独立完成第2题后两题,强调书写的位置。 同时指名板演: 639?3 755?5 860?4 513?2 小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从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往下除,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到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3.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1)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 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怎样列式,平均每个书架 上大约放多少本, 用竖式计算出准确得数。 (2)一共有730个乒乓球,每盒装6只,现在有120个盒子,够装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两种方法。 四、评价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在今天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10 板书设计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例: 986?2=493(个) 竖式略 答:平均每天产493个。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1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一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并做到规范书写竖式。 课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归时 纳出方法。 教 3.结合具体情境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增强估算的意识和学 能力。 目 4.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标 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维) 重点: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商的首位的书写位置问题。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学 方 创设情境法、练习法 法 多媒体教学、实物投影 与 手 段 教学第三页笔算的例题时,仍要注意让学生估计商的范围。由于这道例题使 的商不够一个百,也就是被除数的前一位比除数小,不够商1,所以要用一位用 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得到的商不能写在百位上,而要写在十位上。在用教 竖式计算前先估计商的范围,可以为后面理解算理做好铺垫。在列竖式进行三材 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时,可以将以前学习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一的 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刚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上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这构 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鼓励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7为什么写想 在商的十位上,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12 一、复习 1.口算 400?2 500?5 200?5 300?6 说说计算过程,特别是最后两小题,当百位上不够除时怎么办, 2.笔算: 654?2 678?6 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校对,并说说计算过程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 二、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题(图) 鸡蛋每千克4元,这么多鸡蛋一共卖了312元钱,问卖了多少千克鸡蛋, 2.请学生列式解答 312?4= 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这是几位数除以几位数,你能估计一下答案满100吗,为什么, 100×4=400,所以312?4比100小。 被除数百位上是3,比除数4小,商不够100。 4.答案到底是多少呢,你们能试着笔算一下吗,(让学生先尝试用竖式计算,探索计算方法,再进行交流) 5.学生笔算并请一位学生板演。 6.交流讲解。 有没有和黑板上做的不同的,(有的就让他上来写一下)请你说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教师在其说得不准确、不明确的地方给予指出纠正。 重新强调一遍过程:312?4 按照以前的方法,首先我们用哪一个数去除以4,够不够,怎么办,看前两位,用31个十除以4,商几个十,所以7要写在哪一位上,接下来怎么办, 7.总结方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先从哪一位开始除,百位上不够除怎么办,(看前两位)商怎样写,(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做在书上,两人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2前2题 说说怎样验算 两人板演 3.想想做做3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你是怎样判断的,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笔算出结果,第1组说说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 4.想想做做4 先说说每个图形的名称,各有几条边,知道周长,怎样计算边长, 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四、全课总结 你认为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13 板书设计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 312?4=78(千克) 竖式略 答:卖了78千克鸡蛋。 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 除到哪一位数,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14 练习一 课题 课型 练习课 第几课时 一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内容,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课 算除法,弄清算理,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时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验算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 学 ?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大胆尝试及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目 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标 (三 维) 练习重点: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 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难点:针对P5第4题,让学生在一组一组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教学 沟通每组题之间的联系。 重点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学 谈话法、练习法 方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法 与 手 段 使 用 练习一的题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关心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教 是否正确,是否有检查的习惯,能否自觉地进行估算。对于其中的第四题,可材 以让学生一组一组练习,并通过比较,沟通每组题之间的联系,即800?2?2=800的 ?(2×2),为后面教学用两步连除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作好准备 构 想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15 一、基本练习 ?想想做做5页1 ?学生练习。(做在作业本上) ?指名学生板演。(学生板演第2题和第4题) ?集体评讲。 ?请板演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小结除法方法: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被除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也就是说被除数的最高位除以除数不够商1,就用被除数的前两位合在一起除以除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在除的过程中,如果有余数,就要和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除以除数。注意:每次除后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小结验算方法:没有余数的,用商×除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用商×除数,余数,看最后的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如果结果不等于被除数,就要认真检查,看是除错了,还是验算的过程出错了。 ?想想做做5页2 ?出示题目后,先请学生认真读题目要求,然后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是什么。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估算,在小组内要说出估算的依据。 ?学生独立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第1题和第4题做在作业本上,其余4题指名板演) ?集体评讲: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并同自己的估算进行比较。 ?想想做做5页3 ?出示挂图后问:能不能通过题中条件一眼看出谁跳得比较多, ?怎样才能知道到底谁跳得比较快一些呢,(分别求出男孩子和女孩子平均每分钟各跳了多少下,再进行比较,才能知道到底是谁跳得快一些) ?先估计,再进行计算。(做在作业本上) ?想想做做5页4 ?出示题目,先进行比较:每一组题目有什么不同, ?提问:像每组中上面的一道是两步连除的题目,它们的计算顺序是怎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分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观察每组中两题之间的联系。 ?集体讨论,领会其中的联系和区别。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想想做做5页5 16 ?出示图,理解图意和题意。 ?小小组内互相说说解题策略。 ?要求小明平均每分走多少米,必须知道哪两个条 件, ?其中小明从家出发经邮局到少年宫走了多少米,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先要求出小明从家出发经邮局到少年宫走了多少米。 ?学生独立练习。(做在作业本上) 二、迁移练习 ?同学们栽树,上午栽了524棵,下午用了4小时栽了488棵,下午平均每小时栽多少棵树, ?油厂把610千克的豆油分装在最多只能装5千克的油壶里。准备120个油壶够吗, ?早上小芳从家出发去好朋友小丽家,再立即同小丽一起去学校,共用了8分钟。如果小芳照这样的速度直接去学校,只要6分钟。已知小芳家和小丽家相距428米,小丽到学校相距140米。问:小芳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小芳家和学校相距多少米, 三、全课总结 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17 板书设计 练 习 一 注意:每次除后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8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课题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一 P6~8 课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时 ?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教 学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目 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标 (三维) 教学重点: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 ?体会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过程,理解算理。 重点 难点 教学难点:体会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过程,理解算理。 及其 突破 教 学 方 创设情境法 演示法 法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与 手 段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其中第二题前两道竖式用方 框表示出每一步除的过程,引导学生用简便的写法写出竖式,后两道竖式让使 学生在此基础上独立写出。第三题是针对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几种情况设计用 的改错题,练习时要让学生先找出错误所在,分析原因,然后再改正。这三教 材 道题全部改正后,还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三道竖式,虽然这三道竖式的的 被除数某位上都有0,但在计算过程中,有的要在商中间写0,有的要在商末构 尾写0,有的则不能商0,要让学生多想想这是为什么,从而进一步理解商0想 的算理。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19 一、教学例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些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 ?平均每只猴能采到几个桃, ?谁来列一下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列式: 6?3, 0?3, ?6?3得几, ?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0?3呢,你是怎么想的,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树上一个桃也没有,平均每只猴采桃的个数是0,所以0?3,0) ?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计算 0?2 0?4 0?7 0?5 0?34„„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如出现0除以任何数都得0,则师设疑:如果除数是0,行吗, 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通过除法的意义让学生理解0做除数是没有意义的。) 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三、教学例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问:要求“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仔细讲评,巩固新知 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重点学习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20 分析引导: ?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 ?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解书写格式。 ?被除数百位上的3除以除数3,商1,正好除完;十位上的0除以除数3直接商0;再用被除数个位上的6除以除数3,商2。这样书写比较简便。 ?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四、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如果学生写出的竖式不够简便可以进行引导分析:最后一步的竖式计算能否省略,如果省略,商的个位上的0要不要写,还要在哪里写0表示除完,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五、全课总结 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题目,你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除到0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对齐被除数里的0,在商里写0。 六、巩固提高 ?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 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选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想想做做3 ?独立找出3题的错因,并改正,再指名回答。 ?重点强调:第3题百位上还有余数,应该和十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以除数,不能在十位上直接商0。 ?思考:为什么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有的要在商中间写0,有的要在商的末尾写0,有的则不能商0, ? 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除到0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 就直接对齐被除数里的0,在商里写0。如果除到0前边的一 位不是正好除完,就应该将余数和0合在一起再除以除数。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21 板书设计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06?3=102(千克) 竖式略 答:前3天平均每天产鸡蛋102千克。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22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课题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二 P9~10 ?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课 程,并能正确计算。 时 教 ?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学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目 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标 (三维) 教学重点: ?理解0的占位作用。 ?体会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 商0。 教学 重点 教学难点: 难点 ?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及其 这个0千万不能漏写。 突破 ?商末尾有0有余数的除法,横式上不能漏写余数。 教 学 创设情境法、练习法 方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法 与 手 段 教学第9页的例题时,也可以让学生估计上大约是多少,然后再用竖式计使 算。当算到被除数十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该怎么用 办,十位上不够商1应商几,算完后再引导学生得出简便写法。同时指出:教 计算除法时,在求出商的最高位商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材 就对着那一位写0.还要强调:在简便写法中,用0去乘除数的这一步可以省的 略,但在商中间的0不能忘记写。为了强调0的作用,也可以结合例题的商构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少写了这个0,商成了几位数,对不对,时学生再一次从想 正反两方面加深对0占位作用的认识。 23 一、教学例题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要求“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算式怎么列,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432?4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 ?指名回答。 ?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学生的计算情况。(指名板演) ?评讲: ?被除数十位上的3除以除数4不够商1怎么办, ?突出:十位不够商1,就在十位上商0。 ?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为什么, ?强调: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十位上商0后,就不必用0与除数相乘,可以直接将被除数个位上的2移下来,与被除数十位上的3合并成32后继续除。 ?问:根据刚才的估算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怎么样,做题之前或之后的估算对笔算会有什么好处, ?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的上面写0。为了防止漏写0,最好在笔算之前或笔算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 二、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统计正确率,帮有错误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 ?可能出现情况:?写竖式时,容易把商末尾的0漏掉。?写横式时,容易把余数漏掉。师适当提醒。 ?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例题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试一试是商末尾有0的除法。其实这两种情况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计算除法时,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在简便写法中,用0去乘除数那一步可以省略,但商中间、末尾的0不能忘写,最后的余数不能漏掉。 三、巩固提高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选两题让学生说计算过程。 ?统计正确率,指导有错的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 ?注意:口头交流最后一题时,不要把余数漏掉。 ?想想做做2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要求: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谈话:对于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你觉得在做笔算除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24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432?4=108(千克) 竖式略 答:后四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108千克。 计算除法时,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在简便写法中,用0去乘除数那一步可以省略,但商中间、末尾的0不能忘写,最后的余数不能漏掉。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25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一 (P11) 课 ?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 时 类实际问题。 教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学 和推理能力。 目 标 (三 维) 教学重点: 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教学 重点 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和问题,考虑先求什么。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学 讲授法、练习法 方 多媒体课件 法 与 手 段 使 “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进行交流。可以告诉用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有不同的解法,可以用一种方法解答后,再用另教 一种方法来检验。 材 的 第12页的思考题,可以先让学生在不断的试验中探索,然后开展讨论,在 构 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为后面解答类似的较复杂的思考题作些铺垫。 想 26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复习引入 ?看图体会并解答(根据条件提问题)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根据所提的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要求什么问题, 提示:将题目告诉我们的条件与问题列出来: 条件:?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一共有224本书。 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汇报 ?224?2,112(本) 112?4,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求到的是什么, 根据条件?和?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 ?4×2,8(层) 224?8,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求到的是什么, 根据条件?和?求出2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 ?讨论比较。 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不同点: ?计算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方法是连除,第二种方法是先乘后除。 ?第一步求的不一样:第一种方法先求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第二种方法先求一共有多少层。 ?第一步求到的单位不一样:第一种方法两步求到的单位都是“本”;第二种方法第一步求的单位是“层”,第二步求到的才 27 是“本”。 相同点:第二步都用除法,而且第二步都是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最后都是除以层数。 三、应用提高 ?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让学生将题中告诉的信息写在草稿本上。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144?2,72(人) 2×3,6(组) 72?3,24(人) 144?6,24(人)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想想做做2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小黑板,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做在作业本上) 交流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第一步用哪两个条件,求出的是什么。 ?想想做做3 出示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做在作业本上) 注意提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 解答后同桌学生交流比较。 132?2,66(元) 2×2,4(块) 66?2,33(元) 132?4,33(元)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一类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是怎样去解答的, 五、课堂作业 ?P11~12—想想做做2、3 ?补充题 ?学校把买来的840本图书分给3个年级,每个年级有2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图书多少本, ?商店运来2箱毛巾,每箱4包,一共有480条。每包有多少条毛巾, 28 ?学校中午有648名学生在校用膳,共有两个水池,每个 水池里有4个水笼头。平均每个水笼头有多少名学生洗碗, 29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例: 第一种:224?2,112(本) 112?4,28(本) 第二种:4×2,8(层) 224?8,28(本)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30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P12—4~7(用连除解决实课题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一 际问题) 课 ?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时 这类实际问题。 教 学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 目 析和推理能力。 标 (三维) 教学重点: 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 教学难点: 重点 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和问题,考虑先求什么。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学 方 讨论法、练习法 法 与 多媒体课件 手 段 这节课是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上学期学习的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使 的逆解题,也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两种都是连除的方法。 用 教 在教学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交流,进一步拓材 宽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的 构 想 31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复习引入 ?学校教学楼有2层,每层有4个教室。新买来64盏日光灯改造教室照明,平均每个教室装多少盏日光灯, ?要求学生摘录题目条件和问题。 ?独立练习,指名板演。 ?讨论交流。 ? 64?2,32(盏) 32?4,8(盏) ?第一步用哪两个条件,求到的是什么, ?第二步用的是哪两个条件, ? 2×4,8(个) 64?8,8(盏) ?第一步用哪两个条件,求到的是什么, ?第二步用的是哪两个条件, ?比较:这两种解法的第一步求到的单位相同吗,为什么, ?一头牛一天吃32千克草,2头牛4天要吃多少千克草, ?要求学生摘录题目条件和问题。 ?独立练习,指名板演。 ?讨论交流。 ? 32×2,64(千克) 64×4,256(千克) ?第一步用哪两个条件,求到的是什么, ?第二步用的是哪两个条件, ? 32×4,128(千克) 128×2,256(千克) ?第一步用哪两个条件,求到的是什么, ?第二步用的是哪两个条件, ?比较:这两种解法的第一步求到的单位相同吗,为什么, 二、新授 ?出示题目 2头牛4天共吃草256千克,平均每头牛每天吃草多少千克, ?要求学生摘录题目条件和问题。 ?提问:要求平均每头牛每天吃草多少千克,你准备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2头牛每天吃草多少千克,再求:平均每头牛每天吃草多少千克, ?先求:每头牛4天吃草多少千克,再求:平均每头牛每天吃草多少千克, ?独立练习,指名板演。 ?讨论交流。 ? 256?4,64(千克) 64?2,32(千克) ?第一步用哪两个条件,求到的是什么, 32 ?第二步用的是哪两个条件, ? 256?2,128(千克) 128?4,32(千克) ?第一步用哪两个条件,求到的是什么, ?第二步用的是哪两个条件, ?比较: ?同复习题?进行比较,刚才做的就是复习题?的逆运算。 ?同复习题?进行比较,刚才做的那道题的两种方法都是两步连除,复习题?一种解法是两步连除,另一种解法是先乘后除。 ?同类练习 ?2个工程队3天修6000米路,平均每个工程队每天修多少米路, ?三年级3班第1小队有4人,他们2天收集矿泉水瓶192个,平均每人每天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独立练习,指名板演。 ?讨论交流。 要求学生说出每道题的解法及第一步求的是什么。 ?归类:今天教的三道题有什么共同点, 三、巩固练习 P12—4~7(做在作业本上) 33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 64?2,32(盏) 32?4,8(盏) ? 2×4,8(个) 64?8,8(盏) 答:平均每个教室装8盏日光灯。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34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练习二 课题 课型 练习课 第几课时 一 P13—1~5 课 时 进一步巩固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通过具体练习,帮助学生区分教 各种情况,克服相近内容的互相干扰,能正确估算并计算、验算。初步了解用学 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目 标 (三 维) 练习重点: 区分商中间或商末尾有0的除法出现的各种情况,克服相近知识的互相干 扰。 教学 练习难点: 重点 巩固商中间或商末尾有0的除法方法。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学 练习法、演示法 方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法 与 手 段 使 练习时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评用 价,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材 的 构 想 35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基本练习 ?P13—3 ?出示第一组题,学生独立进行口算。 ?指名口答。 ?讨论: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口算时有什么区别, 注意:当口算180?6时,因为18?6得3,而且正好除,没有余数,很容易得出180?6得30。 ?出示第二组题,同桌互相交流进行口算。 ?讨论: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一行被除数百位和十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得出商是几百几十;第二行被除数的前两位能通过乘法口诀求出商且没有余数,从而得出商是几十。 ?P13—1 ?出示题目,要求:先进行估算,说出商是几位数。 ?再进行笔算。 ?集体反馈。 ?小结。 先进行估算,明确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然后进行计算,注意: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面商0。千万不能把商中间或末尾的0漏掉。 ?计算并验算 ?出示题目 536?4 321?3 872?3 ?学生分组完成,集体评讲。 ?讨论三题在计算时的不同。 第一题是一般的除法,第二题是商中间有,的除法,第三题是商末尾有,的除法。 ?P13—5 ?引导读懂表格,理解题意。 ?明确:要求谁拍的最快,谁拍得最慢,必须要知道每人每分钟拍球的个数。再根据他们平均每分拍球多少个进行比较,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交流反馈。 36 二、课堂练习 ?说出下面各题中商是两位数的,商是三位数的,商中间有0的,商末尾有0的。 563?4 303?5 426?6 912?3 259?6 856?8 700?5 214?7 ?油厂把411千克的豆油分装在最多只能装5千克的油壶里,至少需要这样的油壶多少只, 要求需要多少油壶,就是求411千克豆油里有几个5千克。 ?在一道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的和是135,商是3,那么被除数,( ),除数,( ) 思考: ?因为没有余数,所以被除数,商×除数,又因为商是3,所以被除数是除数的3倍。 ?被除数,除数,商,135,商,3,所以被除数,除数,132 ?被除数,除数的和是除数的(3,1)倍。 ?除数,132?4,33。那么,被除数,33×3,99。 ?检验:被除数,除数,商,99,33,3,135。符合题意,计算正确。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3—2、4 37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练 习 二 注意: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面商0。 千万不能把商中间或末尾的0漏掉。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38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练习二 (P14—6,9) 课型 第几课时 二 练习课 练习目标: 课 时 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 教 类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 学 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目 标 (三维) 练习重点: 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 类实际问题。 教学 重点 练习难点: 难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及其 推理能力。 突破 教 学 练习法、讨论法 方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法 与 手 段 第14页的思考题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多,可使 以组织讨论交流。 用 第8题可以先求出平均2人1天安装多少台,再求平均每人每天安装多少教 台;也可以先求出平均1人6天安装多少台,再求平均每人每天安装多少台。 材 第9题要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学会在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寻找解决问的 题的策略和方法。 构 想 39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基本练习 ?三?班有三个小组,每组有6个同学,一共做了108朵红花,平均每个同学做了几朵红花, 想:要求平均每个同学做了几朵红花,就要用同学数做除数。第一种: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再求平均每个同学做了几朵;第二种:先求出平均每组做几朵,再求出平均每个同学做几朵。 ?王叔叔2分钟打了106个字。他平均每分钟打了多少个字,如果他照这样的速度用了8分钟打完一篇文章,你知道这篇文章有多少个字吗, 学生先说解题思路,再解答。 ?三、四年级各有3个班,要选150名同学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平均每班要选多少名同学, 提问:问题是什么,要求平均每什么,就要用什么做除数。 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一个旅行团有153人,他们入住的酒店现在只有5人间的房了,想一想至少需要多少个房间呢, 思考:计算的结果是50个房间余3人,最后为什么还要做“50,1,51(个)”,即需要51个房间。 ?图书室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5层,一共有750本图书。平均每层有多少本, 学生独立练习后集体评讲。 ?学校新买来840本故事书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多少本, 学生独立练习后集体评讲。 ?三?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 学生独立练习后集体评讲。 (???三题做在作业本上) 二、拓展练习 ?想想做做9 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收集题中信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汇报。 先求出小军买的蛋糕的单价,再求出小华买的蛋糕的单价,再将两种单价进行比较,得出哪种蛋糕的单价贵。 ?商业大厦的牛奶,原价每盒7元,现降价为每盒6元。人民商场同样的牛奶每盒7元,买4盒送1盒。小华要买5盒牛奶,你建议他在哪家商店买比较合算呢, 这道题真正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 40 在学生想出的方法上加以归纳。 第一种:算总价。商业大厦:6×5,30(元) 人民商场:7×4,28(元) 30,28 所以去人民商场买合算。 第二种:求单价。人民商场:7×4,28(元)28?5,5(元)……3(元)即不满6元。所以人民商场场便宜,去人民商场合算。 ?校园美了,我们的城市更美了。不过,一些非法广告到处张贴,损害了城市的形象。少先队员们积极地清除乱贴乱画,请观察下面的数据。 三年级 以每分钟清除18张的速度,共清除252张广告。 四年级 清除乱贴乱画387张,共用9分钟。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P14思考题 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讨论。 对学生正确的解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在式的?里可填0~3中的任一个数;右式的前一个?中可填2、5或8,后一个?中可填0、1或2。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对想想做做6、7两题进行质疑,对困难学生进行启发。 ?作业:P14—6、7 41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练习二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42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复习 P15—1,4 课型 复习课 第几课时 一 复习目标: 课 时 通过复习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数,能比较熟练地笔 教 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学 目 标 (三 维) 复习重点: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复习难点: 教学 将估算与笔算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减少计算错误。 重点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练习法、比较法 学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方 法 与 手段 使 在复习除法的计算方法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用 进行回忆。做1-3题1练习观察、比较每组的异同,然后再自己独立计算。计算教 后要让学生充分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计算的理解。交流时 ,要注材 意学生能否合理地进行估算,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的 检查验算的习惯。 构 想 43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基本训练 ?P15—1 ?出示口算题。 ?学生先独立口算,再指名口算。 ?选择几题要求说出口算依据。 ?小结口算方法: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想: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或几十个十,再想乘法口诀或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得出商是几个百或几个十。 ?P15—2第二列三道题 ?出示题目,请学生估算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 ?独立练习,将得数与刚才的估算进行比较。 ?评讲后组织比较三道题,为什么这三道题被除数相同,商有的是三位数,有的是两位数, ?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先用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如果不够商1,就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在求得商的最高位以后,如果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面商0。 ?指出计算的注意点:每次计算,都要进行检查。特别是每次除后,都要将余数同除数进行比较,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余数同除数相同不行,比除数大更不行。 ?P15—3 ?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评讲:?计算是否正确。?将上下两题进行比较,你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 ?总结归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44 ?P15—4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本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小结:图书的总本数?班级数,平均每班的图书数 二、巩固练习 ?720是6的( )倍,它里面有( )个4。 ?根据460?6,78……4填写算式:76×( ),( ),( ) ?从300里连续减去6,减( )次正好是0。 ?如果没有余数的除法中,商×除数,余数,128,被除数,( )。 ?最大的一位数除三位数,余数最大是( )。 ?408是4的( )倍。 ?831是3的多少倍,9除927是多少, ?458??,?……9,?里最大能填( ),这时?,( ) 三、作业:P15—2余下题目 45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复 习 注意:每次计算,都要进行检查。特别是每次除后,都要将余数同除数进行比较,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余数同除数相同不行,比除数大更不行。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46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型 复习课 第几课时 二 复习 P15~16—5~9 复习目标: 课 进一步巩固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了解题目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时 系,通过具体练习,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 学 目 标 (三 维) 复习重点: 了解题目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 复习难点: 重点 难点 了解题目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通过具体练习,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 及其 力。 突破 教 学 讨论法、观察法 方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法 与 手 段 在解决问题时,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经历探索的过程,再充分交流,培养 使 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47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基本训练 ?P15—5 ?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再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看看能不能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的变化规律, ?小结:总米数?挖的天数,平均每天挖的米数。也可以说成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观察:挖的天数有了变化,平均每天挖的米数有没有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总米数不变,如果挖的天数变少,平均每天挖的米数就多;反过来,总米数不变,如果挖的天数多,平均每天挖的米数就少。工作总量不变,要让工作时间少,平均每天工作的量就多,也就是说工作效率要高;工作总量不变,如果工作效率少,那么工作时间就长。 ?P15—6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半价出售”是什么意思。 ?提问:怎样求出每件玩具的半价是多少, ?组织讨论能买道哪些玩具。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 ?P16—9 ?组织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明确所买的商品的理由。 ?评讲:图中笔一共有两种,一种是钢笔,另一种是圆珠笔。因为?108?8,13(枝)……4(元),?108?3,36(枝)。?式有余数,?式没有余数,所以,王老师用108元买的是36枝圆枝笔。同理,图中球一共也有两种。?60?7,8(个)……4(元),?60?2,30(个)。?式没有余数,?式有余数,所以,王老师用60元买的是30个乒乓球。 ?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48 ?提问:买本的钱有多少,题中有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这一问是需要两步计算求出问题。 ?说一说解决这条题目所用的数量关系。 二、课内练习(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学校新买来840本故事书,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得多少本, ?三(4)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 ?电器商店里,电饭锅原价250元,电话机原价180元,收音机原价480元,洗衣机原价780元。为了促销,现在所有电器一律半价出售。400元钱能买到哪些电器,最多能买到几件, ?P16思考题 ?学生分组完成或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 ?左题可先根据除数和十位商的商求出它们的积,再根据十位上的余数2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然后根据个位上的余数2,填出被除数个位上的数9。 ?右题商的百位上只能是1,十位上只能是0,个位上可以是2~9中任何一个数。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6—7~8 49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复 习 总米数?挖的天数,平均每天挖的米数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50 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_______年___月___日至___月___日 单元(章) 第二单元 年、月、日 总课时数 3 制 二年级教学了时、分、秒,本单元继续教学年、月、日,常用的时间 教 单位就都教学了。有关年、月、日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如平年与闰年、大定 月与小月、上半年与下半年、四个季度等。年与月、月与日、日与时之间 材 的进率也各不相同,教材以年、月、日三个知识点为框架,组织合理的知教 识结构,把全单元内容分成三部分,第17,18页教学年、月、日的知识; 分 第19,24页教学平年与闰年,在练习里带出季度;第22,23页是实践活学 动。 析 目 标 的 学 依 情 据 分 析 知识 与 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 技能 平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教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学 过程 参与和合作意识。 与 目 方法 标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51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认识年、月、日(P17~18)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一 ?学生经历探索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知道年、月、日等时间单位,课 初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时 ?学生在合作交流、共享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教 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学 目 标 (三 维)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全年有12个月,有大、小月 之分,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 教学难点: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教学 重点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学 方 谈话法、交流法 法 与 多媒体课件 手 段 使 用 教 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年、月、日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材 度。本节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年、月、日的一些基本知识。将学生原有的的 一些零碎的知识梳理成系统的知识。 构 想 52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 导入 ?教师介绍自己出生的年、月、日。请学生介绍出生年、月、日。(出示新中国成立的图片)讲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出示“神舟六号”飞船升空图片)讲述:2005年10月12日,我国“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 ?提问:记录我们每个人的生日、新中国的生日、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的日子,都需要用到哪些时间单位,(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 探索 ?回忆。 提问:关于年、月、日,你们已经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酌情板书。如:1年有12个月,每个月可能有31天、30天、28天、29天,1年有365天、366天等。 再问: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怎样的一段时间是一年、一个月、一天吗,(如果学生一时不会回答,教师可以举例启发:从去年春节到今年春节是一年) 设疑:我们已经知道一年有12个月,还知道有些月份的天数是不一样的。那么,关于年、月、日还有哪些有趣的知识呢, ?探究一。 出示2005年月历,提问:2005年1月有几天,1月1日是星期几, 谈话:你能把自己的生日在年历上圈出来吗,先自己圈一圈,再和同桌交流。 活动:观察年历,把每个月的天数填入书上的表格中。 指名说各月的天数,教师在放大的表格中填写各月天数。填错的学生订正。 用以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先提出第一问,再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酌情提出其他问题):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全月有31天的是哪几个月,全月有30天的呢,哪个月的天数比较特殊,有多少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一年有12个月 30天:4月、6月、9月、11月 28天:2月 讲解: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在“31天”前板书: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在“30天”前板书: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探究二。 活动:把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 交流:观察涂色后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发现:12个月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和2月;大月中前4个是连续的单数,后3个是连续的双数;7月和8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 为便于学生记忆,可以与生活联系:7、8两个月都是大月,正好是放暑假的时间。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些发现,则启发学生去发现并把规律表达出来。 根据学生找到的规律,出示儿歌:“要找大月你记住,7、8两月 53 挨着数,7月以前找单数,8月以后找双数。”让学生读一读。 提问: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很快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吗, 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两种记忆方法: ?启发学生想到:小月只有4个月,可以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来记。 ?利用拳头记忆。如果学生中有人知道如何利用拳头来记忆的,可以请他们教其他的同学。如果学生不能主动提出用拳头记忆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第18页的拳头图,自己研究如何用拳头来记忆,再请一个学生作示范,全体齐数。然后同桌合作,一人数,另一人检查。 ?游戏练习。 游戏一:“起立坐下”。游戏规则:男生代表大月,女生代表小月,教师任意报一个月份,是大月的男生起立,是小月的女生起立。(把2月留在最后报,并追问:为什么都不起立,) 游戏二:“左手右手”。先请生日在大月的同学举左手,再请生日在小月的同学举右手。最后请大家猜“两次都没有举手的同学是几月份出生的”。 ?探究三。 提问:我们常说一年有365天,那么,这一年有365天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学生独立计算2005年全年的天数。然后同桌间交流自己的算法。 展示学生的算法和结果,并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意思。 估计学生这样计算:31 × 7 = 217(天),30 × 4 = 120(天),217 + 120 = 337(天),337 + 28 = 365(天)。 提问:能再算一算,全年有多少个星期,还多多少天吗, 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 三、 应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再组织反馈。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一个要求,并组织反馈。再让学生合作完成第二个要求,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教师逐步出示以下表格。(每年的纪念日和日期) 四、 拓展 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再问:关于“年、月、日”,你有什么疑问吗,还想知道关于“年、月、日”的什么知识, 向学生推荐《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书籍和网址:“十万个为什么”“中国科普网”“洪恩在线”“中国教育信息网”。 54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年 月 日 一年有12个月 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30天:4月、6月、9月、11月 28天:2月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55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认识平年、闰年(P19~21)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一 ?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及季度;记住平年、闰年的天课 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 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培养数教 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学 目 ?了解一些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与年、月、日关系的常识,了解气象部门对标 春、夏、秋、冬的科学划分,引发对自然科学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的兴趣。 (三 维) 教学重点: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 教学难点:掌握平年与闰年的判断方法;了解气象部门对四季的划分。 重点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学 比较法、交流法、讲授法 方 多媒体课件 法 与 手 段 教学平年和闰年的知识时,可以通过比较2008年和2009年的2月个有多使 少天,让学生思考:每年2月的天数是不是都相同,然后说明2月份只有28用 天的这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这一年叫闰年。接着,通过观察近年2月的天数,教 引导学生去发现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判断闰年材 的方法。 的 构 想 56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复习,引入新课。 ?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已经知道了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谈话:前不久,小明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帮助他解决吗, ?小明有一个可爱的弟弟,他是2008年出生的,在他一周岁生日之际,全家人都为他准备过生日,小明也为弟弟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准备在弟弟生日那天给他。可是小明找遍了2009的年历,怎么也找不到弟弟的生日。怎么回事呢, ?请学生小组讨论。 二、探案新知。 ?活动一。 ?请学生拿出2008年和2009年的年历片,对比着找一找,小明的弟弟是哪一天出生的, ?反馈:找到了吗,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小结:2009年2月的天数和2008年2月的天数是不同的。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08年2月29日出生的。可2009年2月只有28天,没有29日,所以小明的弟弟在2009年的年历上找不到弟弟的生日。 ?活动二。 ?到底哪一年的二月份是28天,那一年的二月是29天呢,老师不用看年历卡,只要你说出是哪一年,我就能告诉你这一年的二月有多少天,信不信,(学生说年份,老师说出这一年的二月的天数。) ?小结:每隔三年到第四年二月就是29天,这一年叫闰年,若这年的二月是28天,这一年叫平年。(板书:二月 闰年 29天;平年 28天) ?看看闰年的末尾两位有什么特点, ?引导小结:只要看一个数的末两位,如果末两位是4的整倍数,这一年就是闰年,如果不是,这一年就是平年。大家喜爱的奥运会一般在闰年举办。 ?“四年一闰”的由来是什么,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精确的说是一年实际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一年以365天计 57 算,那一年就少算了大约6小时,四年少算了约24小时,也就是少算了大约1天。因此每四年就要增加一天,这一天就加在二月,这一年称为闰年。 ?活动三。 ?练习:判断平年、闰年, 1914、1960、1984、2003 ?2000年,1900年呢, 1900年为什么不是闰年呢, 介绍: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准确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算作365天6小时,实际上又多算了一点,长年累月下去,就造成了很大的误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于是科学家规定:遇到整百年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小结:年份是100的倍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既是“四年一闰,百年不全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 判断是否闰年:1600、2100、2400、1800 ?活动四。 ?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天数 平年有多少天,算式,闰年呢,怎么知道, ?31×7=217(天) 30×4=120(天) 平年:217+120+28=365(天) 闰年:217+120+29=366(天)或365+1=366(天) ?平年:30×12+7-2=365(天) 闰年:30×12+7-1=366(天) ?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板书) ?问:为什么闰年全年天数比平年多1天, 三、解决问题。 ?2004年2月18日是小红的第十五个生日。这一年爷爷再过几天,才过第十五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 要求回答:?爷爷的生日是( )月( )日。 ?爷爷这一年是( )岁。 ?爷爷过第十七个生日时是( )岁。 ?小明在外婆家连住62天,正好是经过两个月份。你知道是哪两个月吗, ?小丽在奶奶家连续住了两个月,她可能在奶奶家住了多少天, ?想想做做5。 ?想想做做4。 58 ?认真读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讲解:季度是常用的时间单位。从每年的一月起,三个月为一个季度,一年有四个季度。 ?将每个季度的天数计算出来,填在表格中。 ?讲述:一年有四个季度和平常所说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不同的。一年中的四个季度的划分十分明确,即从一月份起,每三个月为一个季度;而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全国各地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差别很大,四季的长短和起止时间各不相同。气象部门提出了春、夏、秋、冬四季划分的标准,请大家一起来看书P21的“你知道吗,” 了解有关知识。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珍惜时间,每日都学会新知识,每月都有大收获,每年取得更大的进步。如果你还想更进一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还可以到网上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 五、拓展题 显示2010,问:看到2010,你想到了什么, 2010世博会将会在上海举行,请你在这一年中挑一个你喜欢的月份,参考下面的资料,制作一个月历,然后和年历对照一下,看谁做得更精美。 2010年1月1日,星期五;2月1日,星期一;3月1日,星期一;4月1日,星期四;5月1日,星期六;6月1日,星期二;7月1日,星期四;8月1日,星期日;9月1日,星期三;10月1日,星期五;11月1日,星期一;12月1日,星期三。 59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认识平年、闰年 判断平年还是闰年,只要看一个数的末两位,如果末 两位是4的整倍数,这一年就是闰年,如果不是,这一年就是平年。 年份是100的倍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60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P22~23(生日快乐) 课型 活动课 第几课时 ?在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提高运用现代 课 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能力,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时 ?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产生对数教 学学习的兴趣。 学 目 标 (三 维)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教学 意识。 重点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学 讨论法、谈话法 方 多媒体课件 法 与 手 段 本次实践活动宜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使 组织好小组活动,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在班级内开展小组活动时,要鼓励用 学生合作交流,并交给他们合作交流的方法,让他们在合作中增进友谊,在交教 流中共同提高。在学生较为充分地活动后,教师要恰当评价,帮助他们提升认材 识、提高能力,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的 构 想 61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创设过生日的情境 ?生日歌响起,谈话: 多么动听的歌声呀,是谁在过生日呢?这个小朋友的生日是在什么时候呢,你能根据提示猜出他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吗,(提示:国庆节的前一天)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提问:你能猜出老师的生日吗,(提示:第二季度的第三天)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生日竞猜 ?谈话: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在什么时候吗,你想了解其他同学的生日吗,大家可以和刚才一样用简短的句子作为提示,看其他人能否猜出你的生日。请同学们把你的生日提示语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编辑提示语,教师巡视指导。 ?谈话:下面我们进入“生日竞猜”环节,实物投影出示同学们的提示语,大家猜同学的生日。 ?活动要求:可以猜小组内同学的生日,也可以猜其他同学的生日。小组同学可以合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猜对同学生日的最多。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组织反馈,并结合学生交流,适当整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知识。 三、生日统计 ?谈话:老师也调查了同学们的生日,这是老师的调查记录(出示班级学生生日情况记录),你能想办法将大家的生日统计一下吗, ?讨论:你想怎样统计,(学生可能想到:按月统计,看每个月有多少人过生日;按季度统计,看每个季度有多少人过生日) ?要求:请同学们拿出“生日快乐”中的生日统计,小组合作,把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情况统计出来,并用涂色的方法制成统计图。如:有一个同学是一月份生日,就在和一月相对应的格子里点一下,给格子涂上色。(提示:一小格代表一个同学) ?小组同学合作,完成统计,教师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提问:你能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62 吗, ?当学生说到每个季度有多少个同学过生日时,出示教材第23页的统计表,让学生把统计的结果整理在表格里。 四、拓展延伸 ?谈话:同学们都喜欢过生日,可是有一个小朋友已经14岁了,才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追问:出生在2月29日的人怎么好几年没过生日呢,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呢, ?谈话:请同学们课后了解“平年闰年”的相关知识。 ?练习:分别说出以下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004年 1996年 1989年 2100年 ?谈话:大家都知道自己的生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你准备怎么为他们庆祝生日呢,请同学们课后了解一下自己父母的生日,并制订一个为爸爸妈妈过生日的。 五、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的“生日快乐”活动中大家肯定有很多收获,假如你还有什么疑惑,可以现在提问,也可以通过纸条留言,假如你还想了解更多知识,课后可以去学习探索…… 63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生日快乐 学生制作的条形统计图 图略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64 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_______年___月___日至___月___日 单元(章) 平移和旋转 总课时数 2 本单元的内容为认识简单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材编写时注意以生活 中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同制 时,教材安排说一说、画一画以及图案设计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 教 图形平移的特点。教材选择的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帮助学生积定 累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单元最后还安排了时间活动《美丽的花边》。 材 教 分 学 析 目 标 学 的 情 依 分 据 析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知识 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与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技能 3.通过设计图案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 体验几何图形的美。 过程 教 与 方法 学 目 情感 标 态度 价值 观 65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P24~26(平移和旋转)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一 ?通过观察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了课 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能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能在方格纸时 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教 ?通过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 目 标 (三 维)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教学 重点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学 谈话法、演示法 方 多媒体课件 法 与 手 段 使 用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教 但学生在理论上还不能完全理解。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要让学生更准确、更具材 体的数学语言描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建立空间观念。 的 构 想 66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谈话导入 提问:同学们每天都要上学,能说一说平时你是怎样来上学的吗,(学生交流) 小结:步行、骑车、坐汽车时人和车的移动都是一种运动,谁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也在运动,(学生举例) 二、感受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引出课题。 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段录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相同吗,请你们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它们的运动方式。 课件播放:电动门、电梯、汽车、电扇叶片、风车等物体的运动录像。 提问:回忆刚才看的这几段录像,再想想你们做的手势,能把它们按运动的方式分分类吗, 学生可能将自动门、电梯、汽车的运动分为一类,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风扇、风车、指针分为一类,它们都是转动的。 如果学生在分类的同时说出平移、旋转这两个词,教师直接给予肯定,并板书:平移、旋转。 如果没有出现平移、旋转这两个词,教师讲述:像自动门、电梯、汽车这样的运动是平移;像风扇、风车、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是旋转。(板书:平移、旋转)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移和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把课题补充完整) ?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提问:现在谁能说说平移是怎么运动的,它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沿直线移动) 谈话:旋转是怎么运动的,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看录像(演示风扇的转动)。 提问:风扇在旋转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在动呢,有没有不动的地方,(让学生到屏幕上指出不动的地方)风车旋转时哪个地方不动,钟面呢, 小结:旋转都是物体绕一个固定的点转动。(板书:绕定点转动)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判断下面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是平移的在括号里画“—”,是旋转的画“?”,教师巡视。 反馈:谁愿意把自己的判断结果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展示,遇到有分歧的问题课件演示) 谈话:你们判断得对不对呢,我们让手中的画面动起来。(电脑按顺序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如开关推拉窗时,窗户的运动是平移;升国旗时,国旗的运动是平移……) 67 ?举例。 提问:除了这些现象之外,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平移或旋转现象,(学生举例) 三、探究平移方法 ?探究方法。 电脑出示:小鸟平移图。 谈话:谁能到前边来指一指,小鸟原来在什么位置,现在在什么位置,它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学生可能回答: ? 向前平移6格。(教师指出:一般情况下,图形在平面上的移动方向用上、下、左、右表示) ? 向左平移3格。 ? 向左平移6格。 …… 谈话:那么到底是平移几格呢,同桌合作,拿出小鸟卡片,在方格图上移一移,看平移了几格。 学生拿出卡片操作,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得出的结果。 谈话:我们用移图的办法研究了平移的距离。(板书:方法:移图)用这种方法虽然能准确地得到结果,但是比较麻烦,我们可不可以只观察小鸟图的一部分,例如一条线或一个点来研究呢,请同桌讨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并板书:移线、移点。 谈话:这个点在平移前是鸟嘴的点(课件演示),那么它会平移到哪儿呢,(学生指出后,课件演示)平移后它还是鸟嘴的点,像这样的两个点,我们称它们为小鸟图平移前后的一组对应点(板书:对应点)。数一数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格,你还能找出一组对应点并数出中间有几格吗,再找一组试试看。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谈话:看来,图形平移前后相对应的点的距离相等,这是图形平移的又一个特点。(板书完整:对应点等距离) 谈话: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验证了平移6格,那么判断错误的同学能说出错误的原因吗,(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纠正) ?练习。 谈话:请拿出发给你们的第2页纸,看一看,小房图、金鱼图和火箭图分别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共同校对) 谈话:观察这三组图形,在平移前与平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以及图形自身的方向都没有变。 四、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探索画平移后图形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25页“试一试”第1题。 谈话:方格纸上有一个三角形,要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你们打算怎样画,先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再试着在 68 第3页的纸上画一画。 提问:谁愿意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法,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画法有: ? 先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向右平移6格,再将三个点连线。? 先把一个点向右平移6格,再根据三个点的位置画出另外两个点,最后连线。? 先把一条线段向右平移6格,再按这条线段的位置画出图形。 ……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各种不同的画法。 ?练习。 谈话: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吗,(学生在第4页纸上完成) 谈话:怎样判断平移得对不对呢,(看对应点的距离是不是相等) 学生展示完成的图,注意纠正错误的画法。 五、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六、课堂练习 “想想做做”第4、5题。 69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火车、电梯和缆车的运动是平移。 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摆的运动是旋转。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70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P27(美丽的花边)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一 ?通过图形设计,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及其特点。 课 ?通过“看一看”“画一画”,让学生学会应用平移来绘制花边。 时 教 ?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体验集合图形的美,培学 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目 标 (三 维)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利用平移的特点来设计图形。 教学 教学难点:能自己独立设计图形。 重点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学 创设情境法、演示法 方 法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与 手 段 这是学生认识平移后的一次实践活动,教材安排了“看一看”和“画一画”两 项活动。 使 “看一看”给出了两条花边,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这些花边是由哪个图案用 通过平移得到的。 教 材 “画一画”包括两项活动:一是在方格纸上给出两个单个图案,让学生通过的 平移接着往下画,从而得到两条自己绘制的花边;二是在方格纸上自己设计两构 条花边,并在小组内交流。 想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移的特点,也使学生学会欣赏和想像, 培养创新意识。 71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创设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请老朋友丁丁和冬冬一起来学习好吗, ?课件出示两个虚拟小伙伴——丁丁和冬冬。 丁丁:这是我们为了庆祝五一劳动节创办的手抄报。 冬冬:请同学们当评委,说说谁的作品更漂亮。为什么, 学生比一比,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花边在这里起到的美化作用。 ?讲述:同学们都感觉到花边把冬冬的手抄报变得如此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丽的花边”。 二、实践操作 ?初步感知。 课件放大手抄报上的简单花边,引导学生观察。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这几条花边有什么特点,猜猜是怎样制作的,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下面的发现。 ?这些花边都是由一个独立的图案重复连续而成。 ?可能运用了前面所学的平移知识,通过图案平移得到这条花边的。 ?尝试操作。 谈话:同学们对美丽的花边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想不想自己也尝试画一条美丽的花边, P27“画一画”第一个图案,请学生尝试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展示不同水平的学生作品,请同学们评一评,谁的花边画得最漂亮。 ?互相交流。 ?在制作花边时,你觉得哪些地方最不容易画好, ?请画得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制作花边时都注意了什么,有什么好的办法。 ?再次操作。 提出要求,学生尝试,展示作品,自我评价。 三、自主创意 ?欣赏作品。 呈现图案,组织欣赏 ?开展小竞赛 提出要求,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展示作品,总结评价。 四、拓展运用,美化生活 谈话:五一劳动节快到了,我们想更换黑板报,还想装扮一下我们教室的门窗,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创作的美丽花边把我们的教室装扮得更绚丽多彩好吗, 五、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课的收获。 72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美丽的花边 当堂训练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73 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_______年___月___日至___月___日 单元(章) 第四单元 乘法 总课时数 9课时 制 本单元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 教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这部分内容是整数乘法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定 一,学好这部分内容,再面对乘数数位更多的笔算乘法时,便很容易进行类 材 推了。 教 本单元的内容分四段安排。第一段,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第二 分 段,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第三段,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 估算,并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第四段,学习乘数末尾有 析 0的笔算简便方法。最后,还安排了本单元的复习。 目 标 的 学 依 情 据 分 析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过程,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 知识 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并会简单 与 的估算。 技能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地运用口算、 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教 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 过程 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 与 信心。 目 方法 标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74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练习五 课型 练习课 第几课时 一 1.巩固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进行简便运算。 课 2.培养估算能力和熟练口算的能力。 时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教 方法。 学 目 标 (三 维) 教学重点:熟练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并能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乘法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 重点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学 讨论法、练习法 方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法 与 手 段 在进行口算、估算以及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使 各自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整个练习应让学生独用 立完成。 教 材 的 构 想 75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你还记得怎样计算这类乘法比较简便吗,(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课件出示练习二第1题 口算下面各题,看谁完成又对又快。指名学生汇报,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对计算快的同学还可以增加一组口算题给他们计算。 28×10 32×30 10×79 22×30 24×20 30×13 240×2 20×41 2.课件出示练习二第2题。 学生分组计算下面各题,让学生说说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计算的,最后教师小结学生的想法。 3.课件出示练习二第3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最后进行集体交流。重点讲明:末尾有0 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末尾添上0。 4.课件出示练习二第4题。 让学生先估算出得数大约是多少,再用竖式算出结果。并且根据估算检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根据笔算判断估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5.课件出示练习二第5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指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表格里是时间、速度与路程之间的关系,知道求路程用速度×时间,求时间用路程?速度。最后让学生独立算出结果,填在表格里,全班交流。 6.课件出示练习二第6题。 集体读题,指名学生说出题意,明确先要求出4个小队一共去了多少人,然后按照每人摘12千克黄瓜算出一共摘了多少千克,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汇报,集体交流评价。 三、课堂总结。 小朋友,今天我们练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能把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吗,谈话交流,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76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练习五 路程=速度×时间 当堂训练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77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一 课 1(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乘法时 的基本方法。 教 2(在练习中巩固算法和加深体会,以提高口算能力,增强选择算法的意学 识。 目 标 (三 维) 重点:掌握口算方法,灵活熟练进行口算 教学 难点:理解并掌握口算方法。 重点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学 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方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法 与 手 段 使 教学例题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场景图,弄清场景图中提供的各种用 信息,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探索12×10的算法时,可以启发学生从问题的情教 境中的数量关系入手,把12×10转化成已学过的计算;也可以启发学生从乘法材 的意义入手,把12×10理解为12个十。要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再组的 织交流,并在交流中初步体会各种算法的特点。 构 想 78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题,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场景图,弄清场景中提供的各种信息,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每箱有12瓶,10箱够不够,就是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 列式: 12 × 10 = ?( ) 2(探讨 12 × 10 的算法 学生可能运用的算法有: ? 12 × 9 = 108 108 + 12 = 120 ? 12 × 5 = 60 60 × 2 =120 ? 10 × 10 =100 2 × 10 = 20 100 + 20 = 120 ? 12 × 1 =12 12 × 10 =120 3(让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最感兴趣的哪一种,说一说理由。 4(提问:10箱牛奶够不够117人喝,为什么, 二、探索尝试,类推算法 1(教学“试一试” ?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 你是怎样计算,在小组内讨论 ?列式: 12×30= ? ( ) ?学生尝试口算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12×3=36 12×30=360 如果学生有不同意见,应给予鼓励,然后让他比较几种算法中最简便的方法是哪一种。 2(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三 、复习巩固 综合运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相互交流,改正错误,比较每组题之间的关系。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回答,讨论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以游戏的形式分组进行练习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通过交流,明确其中的算法和数量关系。 四(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五(课堂总结 79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2 × 10 = 120( 瓶 ) ? 12 × 9 = 108 108 + 12 = 120 ? 12 × 5 = 60 60 × 2 =120 ? 10 × 10 =100 2 × 10 = 20 100 + 20 = 120 ? 12 × 1 =12 12 × 10 =120 120,117 答:搬下10箱够。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80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一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全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课 法(竖式乘的顺序与积的写法)并体验验算价值的心要性。 时 2.充分调动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教 维,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目 标 (三 维)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解决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创设情境法、练习法 学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方 法 与 手 段 使 教学本课时,要在学生充分探索不同算法的基础上,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用 的笔算方法。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验成教 功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又能使学生体验到笔算方法的简洁和便利,材 从而促使学生更为自觉地学好笔算。在教学笔算方法时,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的 第二部分积的定位和书写方法。要使学生在切实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竖式乘的构 顺序和积的写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作出适当的解释。 想 81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之中,比如,我们天天都“喝奶”的一个小问题也不例外。 2(创设情境,让学生讲家里订牛奶的事(一瓶多少钱,订多少瓶共多少钱,)(一天订多少瓶,一瓶多少钱,共多少钱) 3(提出问题,如果每一天一瓶,全月28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能提出一个月多少钱至12个月一共多少钱共12个问题)如订一份牛奶6个月要花多少钱, 28×6=168(元) 如果订一年牛奶要多少钱,你会算吗, 不生用估算的方法看得数是多少,把28×12看作30×10得数大约是300 二(探索学习,解决问题 一份牛奶(每天一瓶)全月28元,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 1.学生怎样算这一道,有哪些方法, 2.讨论后代表发言,再把学生讲的算法板书。 ?先算半年要多少钱,再算一年要多少钱 28×6=168(元) 168×2=336(元) ?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多少钱,再合起来 28×10=280(元) 28×2=56(元) 280+56=336(元) ?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得数对不对还要进行验算,出现错误的要及时纠正。 ?让学生对竖式计算进行质疑,再互相回答,如为什么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用写。 ?请学生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表现。 3(小结: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一样,特别注意在乘第二步时乘得的积的末尾数要对齐乘数十位上的数,然后再把两个乘积加起来。 4(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三(巩固提高,拓展深化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互相检查,纠正错误。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用验算的方法检查对错,教师对有错的学生及时纠正。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错误的两道题,这是小明做的题,请同学们帮助他 82 检查,有错的订正。 学生纠正错误,并说为什么错,错在哪里, 板书正确的计算,并让学生讲计算的过程。 4(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小朋友去公园活动,需要买票,售票员阿姨可能会遇到哪些计算问题,你能帮他想到哪些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学生独立做题,共同订正。 四(总结: 出示一道提高题,看谁最聪明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题) 五(布置作业 83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1.28×6=168(元) 168×2=336(元) 2. 28×10=280(元) 28×2=56(元) 280+56=336(元) 竖式略 答: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336元。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84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一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 数的积。 课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时 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教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学 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信心, 目 标 (三 维) 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 教学难点: 重点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学 创设情境法、练习法 方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法 与 手 段 使 要通过练习,把估算和笔算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笔算的正确率。用 教学时,一方面要指导方法,教育学生自觉进行估算、验算,努力提高计算的教 正确率;另一方面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冷静地对待学生计算中的错误,避免伤材 害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帮助学生通过努力,逐步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的 验。 构 想 85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情境导入 谈话:(出示情境图)今天,明明邀我们去他家美丽的牧场参观。我们听一听他的介绍,从中你了解了牧场的哪些情况,明明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 二、探索方法 1.谈话:估算一下,明明家1天可以挤奶多少千克,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估算方法。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估算的, 引导评析:你觉得他的估算方法是否合理, (教师对学生估算方法的合理之处应以肯定) 3.计算验证:我们估算对不对呢,请你们用竖式进行验证。 (提醒学生注意舒适的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问题) 比较交流:比较笔算和估算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阅读并讨论:“小萝卜”“小辣椒”“小番茄”各运用了什么样的估算策略,他们估算对吗,谁估算的结果更接近正确的计算结果, 5.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要求只是确定乘积在什么范围内,估算策略是多样的,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谈话:每组3道题,上、下两题可以口算,中间一题要列竖式计算,然后把3道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 (3)指名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独立估算,完成连线。 (2)同桌交流估算方法。 (3)集体交流:指出: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与他们相近的较小的整十数和较大的整十数,可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 3.出示:58×42 31×62 68×39 (1)个人选一题完成:用三种方法分别估算结果,再进行计算。 (2)小组讨论:各题哪个估算结果更准确些,为什么, (3)集体交流。 小结: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与他们接近的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更准确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86 (1) 独立估算,并列竖式。 (2)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估算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讨论交流,你认为他可能买哪种篮球,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 6.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1题 四、总结延伸 1.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阅读课本34页“你知道吗,”看能不能弄种算法,并把这方法竖式计算相比较,找到相同之处和同学交流。 87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与他们接近的的整十数,估算 的结果会更准确些。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88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一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其竖式的简课 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时 2(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迁移类推能力。 教 3(在具体的情景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学 样性。 目 4(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标 习的信心。 (三 维) 教学重、难点: 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笔算。 教学 简便算法的书写格式。 重点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学 创设情境法、谈话法、练习法 方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法 与 手 段 使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或主动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简用 便方法。由于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教 算简便方法,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因此,材 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也可以让学生运用上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释的 教材给出的笔算简便方法,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这种算法的正确性。 构 想 89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 、 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3×2 8×2 13×2 3×20 8×200 13×20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出示卡片) 二、创设情境,审题列式 1(谈话:今天我们到奶牛场去參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例题图) 2.提问: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列式计算吗,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质疑 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三、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探讨算法。 (1) 提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25×30的积呢,(口算或笔算) (2) 谈话:下面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 (3) 谈话:谁愿意把你想出来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可能用下面两种方法计算: 一种是用口算,先算25×3,再在得数后面添写一个0 列式为:25×3=75 25×3=75 25×30=750 或 75×10=750 另一种是仿照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算出结果,也许有的学生直接用简便方法计算。 2.掌握方法 (1)谈话:计算25×30时,同学们各显其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样都可以。 (2)介绍方法:老师想介绍一种简单的列式计算方法给同学们,教师边讲述边板书: 25×30=750 90 25 × 30 750 第一步列竖式。因为0乘25还得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这样就先算25×3,列竖式时可以让3与25中的5对齐,把30中的0写在后面。 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25×3得75,再在积的末尾加上0。注意乘数末尾有一个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0。 第三步检验。那么这样的计算方法对不对呢,我们不妨与前面计算的结果对照一下,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了什么, 看来当乘数末尾有0时,这种算法,既简便又不容易出错。 (3)提问:(教师指着两种不同的方法)你们喜欢用哪种方法列式计算,为什么, (4)小结:做题目,不光要仔细认真,而且要动脑筋选择简单便捷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试一试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1)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2)让板演的学生给全班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3)提问:第3题中乘数480末尾有一个0,积24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 (4)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4.揭题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数末尾有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 (2)提问:联系黑板上的题目,你能说一说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什么吗, 四、巩固新知 综合运用 1 .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然后组织交流,让学生理解“70×52”这样第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题,该怎样列竖式。 2 .做“想想做做”第3题 91 提问: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第二个乘数相同,第一个乘数不同,32比30大)你能想到什么,(32×23的积比30×23的积大) 在小组里说一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独立计算,再比较每组两题的得数,看看与原先的想法是否一致。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4.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算出什么, 5 .做“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自己阅读题目,先观察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 6 . 课堂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2、3组题。 五 、 评价鼓励 全课总结 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动脑筋,与同学密切配合获得了新知识,你能告诉大家你学到了什么本领吗,你有什么收获, 92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5×30=750(千克) 2 5 × 3 0 7 5 0 答:今天挤的牛奶有750千克。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93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复习 课型 复习课 第几课时 一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使学生体会各种计算课 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计算时的正确率和熟练熟练程度。 时 2.通过复习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 教 3.通过复习,加强数量关系式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 4.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目 标 (三 维)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使学生体会各种计算 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计算时的正确率和熟练熟练程度。 2.通过复习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 教学 3.通过复习,加强数量关系式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学 练习法、讨论法 方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法 与 手 段 要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积极思考。计算前,要细心观察题目特点,根据使 题目要求,先思考后计算,以避免计算的盲目性,提高对算法选择的自觉性。用 计算后,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和反思,看看算法的选择是否恰当、计算的过教 程有无疏漏、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在此基础上,组织适当的讨论和交流,帮材 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的 构 想 94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本单元,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 二、复习 1.复习题1 (1)学生独立口算,集体合作交流。 (2)提问:13×30,你是怎么口算的, 80×30,你又是怎么口算的, 像这样的口算题怎样算得快些, 小结:两位数乘整十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去乘,再看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2.复习题2 (1)提问:乘法算完后我们可以怎样验算, (2)学生独立计算,并用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验算一遍。 (3)集体合作交流,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把第二个乘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来算,用整十数乘时,得数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要注意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书写格式,要把0前面的数对齐。因为可先算0前面的数,所以把0放在外面,最后和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上0。 3.估算 (1)在黑板上写上算式:23×58 师:如果要估算这个算式,你可以怎么进行口算, 让学生试说: 23×58的积比20×50=1000大;比30×60=1800小;大约在20×60=1200左右。 (2)复习题3 ?你能估算出下面各题的积吗,学生独立估算。 ?汇报估算的结果。 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明是怎么估算的,把多少看作几十,然后口算出积即可。 4.复习题4。 (1)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你可以从图中得到那些信息, (2)“求每个书架大约放多少本书”怎么列式, 30个这样的大书架大约可以放多少本书”怎么列式, 图中的3个书架要参与列式吗,(不要参与列式。图中的3个书架是个多余的条件,并没有用的。) 5.复习第5题。 (1)学生独立填一填。 (2)观察表格,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能结合题目举例说说吗,(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多少倍) 95 6.复习题6 (1)学生读题,思考:怎么算总千克数,了解题意后填表,算出每种蔬菜的总千克数。 (2)合作交流计算结果后提问:求青菜、萝卜、西红柿各有多少千克时,你是怎么算的, (都是用“每筐的千克数×筐数=总千克数”) 7.复习题7 (1)学生读题,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怎么求这台电脑的价格是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 ?电脑的价格比计算器的价格多多少元, ?电脑的价格与计算器的价格一共多少元, „„ 不同的提问,可以让其它学生进行列式,计算出结果。 8.复习题8 (1)读题,提问,从题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 (3)全班合作交流,集体解答。 ?一共有多少学生去春游, ?平均每辆大客车坐多少人, „„ 三、探究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1.先用竖式计算24×11 35×11 57×11 学生独立在草稿本上完成。 2.观察这些算式,思考当一个数与11相乘时,得数有什么规律, 3.独立思考后,可以同桌相互合作交流自己的建议。 4.反馈:24×11,先写出2?4,再在?里填上2与4的和; 48×11,先写出4?8,由于4+8得12,所以?里填上2,百位上的4加上十位进上来的1后要改写成5,即积是528。 小结:一个数与11相乘,只要将这个数两边拉开,中间相加,还要注意进位就可以了。 5.学生运用这一规律,完成书中的填空。 集体合作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填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96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复 习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 多少倍 每筐的千克数×筐数=总千克数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97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练习三 课型 练习课 第几课时 一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乘法计算能力及口算能力。 课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二位数乘二位数的进位乘法的笔算能力。 时 3.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运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教 学 目 标 (三 维)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笔算二位数乘二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学 方 谈话法、练习法 法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与 手 段 使 练习中的题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关心学生口算和笔算的方法、用 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第三题可以渗透一点积的变化规律,教 但不能作为教学要求。 材 的 构 想 98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二位数乘二位数的计算,你觉得计算乘法要注意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出示第1题:口算下面各题。 (1)教师引导学生开火车口算练习。 25×10 14×20 40×20 10×94 30×23 3×90 30×20 40×11 (2)学生说出口算方法。(同桌互相讨论) (3)小结口算方法。 (指名说一说) 2.让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第二题。 13×25 26×32 81×17 458×7 (1)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验算。 (2)用实物投影评议学生计算的结果。 (3)结合计算,让学生说说二位数乘二位数的笔算方法及要注意的地方,再引导学生讨论和比较。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出示练习题3, (1)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意独立填表 。 (2)填表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填出“一共的枝数”引导学生说出“每盒的枝数乘盒数得出的” 2.课件出示P32第4题图。 (1)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了那些信信息, (2)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不同问题,(小组互相说说。) (3)指名小组汇报,老师板演,然后说说怎样计算。 (4)出示课本所提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老师巡视辅导中下生。 (5)指名说说解题方法。 3.课件出示第5题。 (1) 帮助学生理解图意,找出图中信息。 (2)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拓展能力 小朋友,今天我们练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能把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吗,通过师生的谈话交流引入练习课,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99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练习三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00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练习四 课型 练习课 第几课时 一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验算的能力。 课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时 3.培养学生发现和运用规律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索。 教 学 目 标 (三 维)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验算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及其 突破 教 学 方 练习法、交流法 法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与 手 段 联系要让学生独立完成。第四题要引导观察,发现每组算式的他点及规律,使 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101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 1.估计38×42的积大约是多少, 比1200大、比2000小、在1600左右。 2.笔算并验算35页第1题。 二、估算 1.开火车,用不同的方法估计21×38、40×47的积。 2.四人小组练习估算卡片。 3.全班交流,怎样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独立完成第5题。 2.集体交流,12元与13元分别表示什么,怎样列式, 全年电视节目报:12×4=28(元) 全年收视维护费:13×12=156(元) 进一步巩固学生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及验算的能力。 四、找规律 1.完成第3题。 1)25×16,16看作4×4,25乘4得100,100再乘4得400。 2)21×34,先算20个34是680,再加一个34是714。 3)13×29,先算30个13是390,再减去一个13是377。 2.你能仿照上面的例子列举几个乘法算式吗,谁会用规律解答, 3.完成第4题。 4. 全班交流,乘法算式中,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102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练 习 四 乘法算式中,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03 第五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_______年___月___日至___月___日 单元(章) 第五单元 总课时数 2 制 教材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通过观 教 定 察个比较,认识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是相 材 通的,也可能是不同的。教材安排了1个例题和“想想做做”,分2课时教教 分 学。 学 析 目 标 的 学 依 情 据 分 析 1.学生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 知识 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与 技能 2.学生能通过对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的观察,正确选择 或描述出相应的视图;知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教 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能够依据同样的视图要求,拼摆出不同形状的 物体。 学 过程 与 3.学生能够按要求进行有条理的观察、有根据的判断;能够根据图形目 方法 或实物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能够在拼摆活动中,有计划地进行尝试并 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操作以及在操作中发现的问标 题。 情感 4.学生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 态度 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价值 观 5.学生对观察和拼摆活动感兴趣;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并冷静思考; 乐于帮助同学,并与同学分享学习的成果。 104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观察物体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1(学生通过辩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课 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时 教 2(学生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学 养初步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目 标 3(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三 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维) 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不同形状的物 体,进一步积累观察的经验,深化学生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概念。 教学 1.教学过程中,教师演示摆放立体时,注意同时运用语言叙述摆放过程。比重点 如:横着放两个小正方体,在你左边的小正方体上叠放两个小正方体。等„„ 难点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让学生猜测一下还没有及其 突破 看见的面的形状,再观察验证。 教学 观察法、谈话法 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与手 段 本单元的观察物体是对上册教材中的观察物体的一次发展和提升。由4个同 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 使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从教材上看,有相当多的让学生进行拼摆操作的练用 习,在教学时,不一定每次都要由学生动手操作,更重要的是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教 材 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出一幅立体的三视图,从而判断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出不同的的 结果。 构 2.在拼摆游戏中求变化。学生的拼摆要求可以多样。但是可以运用游戏的形式,想 师、生间或生生之间互相提出拼摆的要求。大家先在头脑中进行想象,再通过手 摆出结果。这样一个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让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 的策略。 105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复习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由2,3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立体,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观察多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立体。(板书立体) 二、新授: a、出示例题 出示立体图 这三个立体都是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请大家跟着我一起搭出第一个立体。<教师同步操作> (横着放3个小正方体,在你左边的小正方体前面放一个小正方体)你们搭的立体和老师的一样吗, 你会从所搭立体的正面、侧面、上面来观察吗,(开始) <同样摆出后两个立体,观察立体> b、刚才我们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观察了三个立体的形状,你们发现没有,从正面看这三个立体,形状相同吗,<电脑展示三个立体>(从正面看,三个立体的都是由3个横摆的小正方形拼成) 从侧面和上面看呢,(侧面看,三个立体的形状也是相同的,从上面看是不相同的) 谁能来描述一下你从侧面看到的形状,(两个小正方形横摆) 这三个立体从上面看,形状是不相同的,我们一齐来看一看他们的形状。<电脑展示> <比较立体俯视图的异同> c、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由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分别从它们的正面、侧面、上面去观察,<观察大屏幕上三个立体的三视图>得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可能是不同的。 d、假如我用四个小正方体拼搭成一个立体,从正面、侧面看的形状还是和刚才一样,但是从上面看的形状不一样,还可以怎么搭呢,(同桌合作操作,四人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讨论,大屏幕展示) 三、巩固 1.把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成右边的样子。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哪一面看到的,你能连一连吗, A、教师用模型摆放出立体,学生跟着老师的叙述摆放。 B、请同学们从立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立体,并且同桌相互说说所看见的形状。 106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C、交流。大屏幕展示,连线 D、如果搭成右边的样子,从正面看,和刚才看到的样子相同吗,从侧面和上面看呢,(讨论,连线) 2.完成教科书2,3页上的2,4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进一步观察了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认识了这些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我们还发现,这些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分别从它们的正面、侧面、上面去观察,得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可能是不同的。希望同学课后能自己动手搭一搭,观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107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面 侧面 上面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08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观察物体练习 课型 练习课 第几课时 2 1(通过辩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课 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时 教 2(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学 步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目 标 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三 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维) 教学重点:会辩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能根据指定视图摆出物体。 教学 重点 难点 在拼摆游戏中求变化。学生的拼摆要求可以多样。但是可以运用游戏的形式,及其 师、生间或生生之间互相提出拼摆的要求。大家先在头脑中进行想象,再通过手突破 摆出结果。这样一个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让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 的策略。 教学观察法、演示法 方法多媒体课件 与手 段 本单元的观察物体是对上册教材中的观察物体的一次发展和提升。由4个同使 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 用 教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从教材上看,有相当多的让学生进行拼摆操作的练习,材 在教学时,不一定每次都要由学生动手操作,更重要的是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的 构 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出一幅立体的三视图,从而判断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出不同的结想 果。 109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拼拼摆摆”乐园里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形状的物体呢,(多媒体课件动画出示一个正方体) 2(聪明的小鸭用正方体拼搭成了以下几幅图。(电脑出示例题中的三幅图) 二、师生探究 1.数一数。 观察这三幅图分别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而成的, 2.搭一搭。 小组合作:试着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出与例题相同的3个物体。 3.看一看。 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这三个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4.画一画。 试着把自己看到的图形画在纸上。 5.比一比。 提问:从正面看这三个物体的形状相同吗,都是什么样的,从侧面和上面看呢, 6.小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各自默读题目。 ?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做哪几件事,(摆物体、观察物体、回答问题) ?独立操作、观察 ?同桌互相检查物体摆得对不对。再指名回答题目中的两个问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让学生摆物体、连线,再回答问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很强,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不过,老师现在还想看看小朋友的动手操作能力如何呢~ ?媒体出示不同的拼搭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独立拼搭,比一比哪一组拼搭出的符合要求的立体多, ?全班交流。 四、课堂评价 谈话:同学们,“拼拼摆摆”乐园的活动将接近尾声, 110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赶快给自己评一评,看看这堂 课,你又获得了几颗星, 111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练习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12 第六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_______年___月___日至___月___日 单元(章) 第六单元 总课时数 5 制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以及质 教 量单位克、千克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有关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知识,主定 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认识千米,认识吨。在单元的最后,还安排了实践活 材 动“了解千米”。 教 分 学 析 目 学 标 情 的 分 依 析 据 知识 与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 技能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 2.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 物体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学 过程 与 3.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目 方法 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查找资料,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 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标 4.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发现情感 态度 生活中的数学的情感。 价值 观 113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认识千米 新授课 课题 课型 第几课时 1 1. 学生 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课 2. 学生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时 教 3. 学生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和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学 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目 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标 (三 维) 难点、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能通过推算感知1千米有多长;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教学 换算。 重点 难点 通过唤起学生对学校运动会的回忆,让他们感受到跑50米、100米、400米及其 之间的时间差距,联系到距离的差距。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100米,那么绕它突破 走10圈就是1000米。 教 学 方 谈话法、讨论法 法 多媒体课件 与 手 段 1.抓住“感受”,进行教学。对于这样的知识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首先让学 生在实践中进行感受和体会的过程,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与其它的单位之间产生使 区别。教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学生能够感受得到。 用 教 材 2.在现实的情境里引出千米和吨,让学生感受它们都是较大的计量单位。第的 44页的四张照片上都有“千米”,配合这些照片,教材中说:计量路程或测量铁构 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学生从照片和文字说明中,体会了想 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 114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互动对话——复习引入 提问:哪个同学还记得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指名学生回答)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1厘米、1分米和1米这些长度单位吗, (学生用手势,米尺或身边物体的长度表示1厘米,1分米和1米)。 师:当测量或形容比较短的长度时一般我们用这些长度单位。 二、师生探究——感知“千米” 1.教学例题,认识“千米” 出示书中的场景图: ?铁路、公路的里程碑:(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这列火车从起点站行驶到此地是180千米) ?公路上的限速标志:(汽车在这段路行驶的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60千米) ?公路上的提示牌:(离南京还有98千米) ?香港行政区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地图上的线段与实际长度的比,地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中的16千米。) 师:你能试着帮这些标志找回合适的长度单位吗, (学生尝试填写,引导学生理解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不合适,因此激发学生产生要发明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的需要。) 师:你想帮这个新的长度单位起个什么名字吗,我们伟大的数学家也为它起了个名字,那就是千米。 (揭示课题:认识千米)——学生齐读课题 2.讲述:计算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介绍千米的符号,千米又叫做公里。(板书:千米Km),学习千米的读法。 3.动态演示过程——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猜测:“千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猜看~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你能举我们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吗, (3)师:参加过运动会的同学都知道我们学校靠近看台的这条直的跑道的长度是100米,10个100米,就是1000米。 (1千米=1000米,1000米里面有10个100米。) 4.小结:1000米=1千米 指导学生读这个式子是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5.联系实际生活,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概念。 115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1)算一算:我们知道我们的学校跑道一圈有多长, (200米)那么几圈是1千米呢, 明确200米一圈的跑道,5圈是1千米。 问:小红学校的跑道一圈是250米,小明的学校的跑道一圈是400米,你能帮他们算算他们学校的跑道几圈是1千米吗, (2)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学生自由交流。 (3)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大约什么地方是1千米,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 生活应用——活化“千米”的知识 1.进一步认识“1千米”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描出1千米的长度 交流从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请其余学生参与评价。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独立练习,组织交流。强调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2.进一步理解“1千米=1000米”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3.进一步明确各种长度单位。 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讨论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组织交流。 4.综合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直接比较河流的长短。说一说每一条河流大约有几千米。 (2)做“想想做做”第6题 第1小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第2、3小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交流想法。 四. 小结延伸——拓展“千米”的知识 提问: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和以前学到的哪些知识有关,你觉得学了今天的知识对你的生活有用吗, 116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 千米 (Km) 公里 1 千米=1000 米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17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认识吨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课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时 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 学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目 标 (三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维) 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质量规定。 教学 扩大感知背景,体会吨,积累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一个小学生的体重25重点 千克,推算40个小学生的体重是多少;一棵白菜1千克,多少棵这样的白菜重1难点 吨;1桶水重10千克,多少桶水重1吨;2块砖重5千克,多少块砖重1吨。这及其 么多的推算,都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载体,通过40名小学生、1000棵白菜、100突破 桶水、400块砖都重1吨等事实,帮助学生感知1吨。如果学生对其中某种物体 感兴趣,记住多少个这样的物体长重1吨,他对吨的感受就清晰而深刻了,而且 不会忘记。 教学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 方法多媒体课件 与手 段 教材选择100千克为吨的生长点,从1袋大米100千克,推算10袋大米1000使 千克,体会10袋大米的重,意义接受1000千克就是1吨,感知了吨,带出了进用 率1吨=1000千克。 教 材 在教学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他们的视角在生活中找到“千米”和的 “吨”。比如,在学习“千克”时,学生对于感受还算比较直接,吨是一个更大构 的单位,怎样运用他们熟悉的情境呢,对于人的体重可能是他们比较熟悉的了,想 那么,可以通过体重来感受吨是多么大的一个单位。 118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场景) 水果贸易市场中有一箱箱、一筐筐的水果,然后从一筐中挑出一个苹果重200( ),一箱苹果重15( ) 2.接着有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开进水果贸易市场,请学生估计这一车苹果重3( ) 3.根据学生对这一车苹果重量的估计,揭示课题:吨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 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请出4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在一起。 ?算一算4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100千克) ?再推算一下40个这样的学生大约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 ?40个同学站起来排成8人一队,前后看看,再想一想1吨有多重。 (2)讲述;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我们把1000千克规定为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吨也可以用英文字母“t”来表示。 (3)谈话:请同学们在看看40个同学排成队,看一看,想一想1吨有多重。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谈话:我们教室里的桌、椅、书本等,你认为用吨做单位合适吗,你认为多少张桌子或者椅子合在一起,大约重1吨, ?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用吨做单位的呢, 学生进行举例。 ?看一看,算一算。(多媒体结合进行演示) ?1棵白菜中1千克,多少棵白菜重1吨, ?1袋大米重100千克,多少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1头奶牛的重量是500千克,多少头奶牛的重量是1吨, ?1带水泥重50千克,多少袋水泥的重量是1吨, ?1桶油重200千克,多少桶油的重量是1吨, ?照样子填一填。(小组合作) 1头猪重100千克,那么10头猪重1吨。 一箱苹果重10千克,一副哑铃重5千克,一袋面粉重25千克,那么 重1吨。 119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卡车载重4( )。 ?小明体重35( )。 ?一块橡皮的重量是( )。 ?浙江举重运动员占旭刚,在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 ?一座桥的限量是10( )。(填后提问:什么是一座桥的限载量,) 三. 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自己哪些方面表现比较好。 2.实践作业:课后到商店做了一次调查,问一问营业员商店里最重的货物是以吨做单位的还是以千克做单位的,如果以千克作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样的货物的重量大约是1吨。 120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认识吨 1吨=1000千克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21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教科书第50—51页 课型 练习课 第几课时 1 课 时 1.深化对千米和吨的认识,建立千米实际长度观念和吨的质量的观念。 教 学 2.进一步运用千米和吨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目 标 (三 3.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维) 应用千米和吨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千米和吨都是常用的计量单位,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两教学 个单位与学生的生活有些距离,他们对这些单位不够熟悉。因此,教学千米和吨,重点 首要任务是体会千米和吨,感知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建立1千米、1吨的难点 初步观念。教学千米与米、吨与千克的进率及简单的换算,也是让学生联系已经及其 认识的米和千克,体验千米和吨。学生是否体会了千米和吨,一般可以通过两种突破 方式检验,一是能否联系实际,举身边的例子说说1千米大约是多长、1吨大约 是多重;二是能否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里正确使用千米和吨。 教 练习法、讨论法 学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方 法 与 手 段 教材三次安排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的练习,第46页第4题是选择长度单位, 第49页第5题是选择质量单位,第50页第1题是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综合应使 用。在这些题里不仅使用本单元教学的千米和吨,还使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和用 质量单位。在选择单位时,要加强对单位的体验。对于熟悉的物体,学生很快能教 说出应该选择的单位,如小华的身高132(厘米)、一个苹果重200(克)。要让学生材 体验如果选了其它单位,将会闹出多大的笑话。如果一个苹果200千克,那么这的 个苹果要许多人抬着吃;如果小华身高132米,那么他有20层楼那么高。对于不构 熟悉的物体,可以用筛选排除的办法,寻找合适的计量单位。如1筐稻谷45( ),想 如果用克作单位,这筐稻谷只要用手轻轻一托;如果用吨作单位,一个人无论如 何也搬不动这筐稻谷,于是选择千克作单位。 122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复习引入 1.说说已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哪些质量单位,说说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1吨,说说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 2.千米和米,吨和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二、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做第50页第1题)。 (1)先让学生独立填写。 (2)大家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有错误的改正。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出示题目。 4吨=( )千克 6千米=( )米 8千米=( )米 9000千克=( )吨 5米=( )厘米 3000克=( )千克 (2)学生独立填写。 (3)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做第50页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学生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4.做第51页第4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解答。 (3)反馈交流,说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5.做第51页第5题。 (1)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告诉我们什么, (2)同桌说说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交流提出的问题并解答。 6.做第51页第6题。 (1)帮助学生看懂图意,了解信息。 (2)学生尝试解答。 (3)大家反馈交流,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全课总结 1.简要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2.读一读,“你知道吗,” 123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练习六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4吨=( )千克 6千米=( )米 8千米=( )米 9000千克=( )吨 5米=( )厘米 3000克=( )千克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24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教科书第51—52页 课型 练习课 第几课时 1 课 时 教 1.进一步学会运用千米和吨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 目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标 (三 维) 灵活运用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 重点 解答实际问题,也有助于体会千米和吨的应用,从而丰富生活经验。如计量难点 河流、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计量卡车的载重量、鲸鱼等大型动物的体及其 重,要用吨作单位。随着经验的积累,对计量单位的感受也会深刻。 突破 教学谈话法、练习法 方法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与手 段 教材三次安排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的练习,第46页第4题是选择长度单位, 第49页第5题是选择质量单位,第50页第1题是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综合应使 用。在这些题里不仅使用本单元教学的千米和吨,还使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和用 质量单位。在选择单位时,要加强对单位的体验。对于熟悉的物体,学生很快能教 说出应该选择的单位,如小华的身高132(厘米)、一个苹果重200(克)。要让学生材 体验如果选了其它单位,将会闹出多大的笑话。如果一个苹果200千克,那么这的 个苹果要许多人抬着吃;如果小华身高132米,那么他有20层楼那么高。对于不构 熟悉的物体,可以用筛选排除的办法,寻找合适的计量单位。如1筐稻谷45( ),想 如果用克作单位,这筐稻谷只要用手轻轻一托;如果用吨作单位,一个人无论如 何也搬不动这筐稻谷,于是选择千克作单位。 125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千米和吨的有关知识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并学会了运用,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练习有关千米和吨的这类题目。 二、练习: 1.做第52页第7题 (1)学生自己读题,想想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2)学生尝试练习 (3)反馈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2.做第52页第8题 小黑板出示:如果每人每天节约2千克水,一个3口之家一年大约可以节约多少吨水,了解你家每月用水两大约是多少吨,你家里有哪些节约用水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 (1)生独立读题解答第一个问题。 (2)交流反馈。 (3)小组说说自己家用水量大约是多少吨, (4)小组交流你家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办法, 3.做第52页第9题 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800千克,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 (1)如果每人每月回收2千克废纸,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照这样计算,你们班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有1吨吗, (2)如果照一个班级的同学一年回收1吨废纸计算,你们全校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相当于少砍了多少棵大树, ?指名读题,小组讨论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 ?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尝试解决第二个问题。 ?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做第52页动脑筋 (1)帮助学生看懂题意 (小卡车每辆装2t,运费140元;大卡车每辆装3t,运费200元) (2)小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 (3)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三、全课总结 1.简要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2.读一读,“你知道吗,” 126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练习六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27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了解千米 课型 实践活动 第几课时 1 课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时 教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 学的信心;学会查找资料,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目 标 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维)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会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 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千米。 重点 “了解千米”这次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走走看看”。通过走100米要多少步难点 和多少分钟,推算走1千米的步数和时间,借助步数与时间体验1千米的长度。及其 还组织在离开1千米的地方大声说话,试试能听到吗,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突破 动,有了这些数据和经验,就能在日常生活中估计1千米。 教学实践法、讨论法 方法多媒体课件 与手 段 使 “了解千米”这次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走走看看”。通过走100米要多少用 步和多少分钟,推算走1千米的步数和时间,借助步数与时间体验1千米的长度。教 还组织在离开1千米的地方大声说话,试试能听到吗,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材 动,有了这些数据和经验,就能在日常生活中估计1千米。 的 构 想 128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上室外课吗,今天这节课就和 同学们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千米。 教师把学生带到100米跑道的起点处,告诉学生两面彩旗之间的长度就是100米 2.看一看。 让学生观察100米的实际长度。 3.估一估。 谈话:如果让你沿着100米跑道走一走。估一估大约要走多少步, 二、实践活动 1.走一走。 分组让学生沿着100米跑道走一走。估一估大约要走多少步, 2.说一说。 问题一:谁来告诉同学们,走1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用了多少分钟, 问题二:通过这几个同学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写什么, 3.想一想。 谈话:刚才同学们都走了100米的路程,知道走1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用了多少时间。如果让你让你在100米的跑道上走一个来回,知道走了多少米吗,走几个来回就是1千米呢, 4.算一算。 谈话:找这样的步子,算算走多少步是1千米,,走1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 5.分组活动,进行验证。 谈话:你们计算出的走1千米的步数和所用的时间对吗,想验证一下吗, 分小组在跑道上来回走走,验证走1千米是不是需要这么多步,是不是需要这么多时间,并把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6.分组活动,再次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你们现在估计一下,从学校大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究竟从校门口到麻利是1千米呢,大家按刚才在跑道上走1千米的时间和速度或步数走一走,看能走到哪里。把学生分两组,一组留在大门口,一组走出千米。 两组学生在距离1千米的地方互相看看,挥挥手,说说话,看能不能听到对方的说话声。 129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三、应用深化 教师把学生带进教室。 讲述:刚才同学们去室外了解1千米,并感知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查阅课本第55页中的几个相关资料,你们查到了吗, 1.在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这些数据的。 2.集体交流汇报,学生填写数据。(在交流中教师介绍一些相关知识) 3.问:通过交流,你知道了什么,在查阅资料中还知道了哪些与千米有关的知识,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一起去室外了解了千米,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130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了解千米 估计大约走( )步是1千米 走1千米大约要用( )分钟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31 第七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_______年___月___日至___月___日 单元(章) 第七单元 总课时数 1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首先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制 象,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内容与要求。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具有对称特征,自 教 然界有许多对称现象,联系实际教学轴对称图形离不开这些对称的物体和现定 象。初步认识对称的物体或现象,感受对称的奇妙与对称美,都有利于轴对 材 称图形的教学。教学重点是轴对称图形,编排了两道例题。前一道例题教学教 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让学生知道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学会判断一个 分 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后一道例题是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创造性学 的制作,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编写的一篇“你知道吗”介绍了许 析 多对称的昆虫、对称的自然现象、对称的著名建筑,有拓宽眼界、丰富知识,目 激发兴趣的作用。“奇妙的剪纸”是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利用 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剪出图案或花边。 标 学 的 情 依 分 据 析 知识 1.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 与 技能 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 称图形。 教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学 过程 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与 目 方法 标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132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轴对称图形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课 时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教 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学 目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标 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三 维)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第56页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是观察天安门、飞机、奖杯三个物体,发现这些物体或是左右两边,或是 上下两边,或是前后两边的形状、结构、大小都完全相同,从而接受这些“物体 是对称的”这个概念。并带着这样的概念到身边去寻找对称的物体。 教学 第二步是把天安门、飞机、奖杯的一个面画下来,得到图形,使研究的对象从物重点 体转移为平面图形。 难点 第三步通过对折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及其 第四步是判断四个几何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加强概念。 突破 “想想做做”选择了一些常见的图案、英文字母、部分国家的国旗、部分交通标 志,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一方面使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二方面帮 助学生丰富社会知识,三方面能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对个别 较难识别与判断的图案、字母,要给学生必要的帮助。如紫荆花图案,英文字母 N、S、Z等。二是判断国旗的时候,不能只看整体形状,还要看图案,但不要关 注颜色。三是结合判断交通标志,适当介绍这些标志的意思。 教学创设情境法、讨论法、练习法 方法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与手 段 教学第57页例题要注意四点。一是适当出示一些材料,如纸和剪刀、钉子板 和线、水彩画颜料和白纸,通过材料给学生启发,打开创作的思路。二是在制作使 前提醒学生想一想,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制作后看一看,做出的是不是用 轴对称图形。把数学概念贯穿在制作活动的全过程中,达到加强体验的目的。三教 是不要限于教科书里的几种制作方法,鼓励学生创新。四是加强作品的交流与评材 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的 教学“想想做做”第3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独立地画,在画的过程中构 体会画的方法。二是通过交流明白制作的要领:先画出图形另一半的各个顶点,想 再连成图形。 133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国家是哪一年成立的吗?(1949年10月1日) 师:今年是我们国家建国60周年的日子,所以在10月1日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会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到时候不仅有威武的仪仗队,而且还会有英勇的战斗机表演,对于那些表现出色的队伍,还将颁发给他们最佳方队奖——一个金灿灿的奖杯。(课件依次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实物图) 二、师生探究。 1.谈话:观察这些照片上的物体,你最喜欢哪个物体,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 2.师:老师把这三个物体都画了下来,得到了下面三个这样的平面图形。刚刚我们通过观察猜测这三个图形都是对称的,那么你最想亲手来验证哪个图形的特点, (让学生拿出刚才三样物体的平面图形,根据自己的喜好,亲自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 同桌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S1:对折后两边一样; S2:对折后两边重合; 3.教师:我们把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一样的这种情况叫做完全重合,把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学生齐读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观察一下你刚刚对折的图形,你还有什么发现吗,(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4.提问:谁能试着来说说什么叫做轴对称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强调:对折、完全重合 5.教学“试一试” (1)依次出示题目中的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先猜测哪个是轴对称图形。 (2)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呢, (3)学生拿出发给他们的图形纸片折叠、判断,然后同桌相互交流。 (4)学生交流汇报。 老师相机提问: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134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指名学生说说,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三、巩固反思。 1.谈话:大自然中对称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你们想认识更多更美的轴对称图形吗,那就随老师一起去参观吧。 2.火眼金睛: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用手势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魔术变变变:刚刚同学们在“火眼金睛”这个环节中表现的非常棒,老师也很高兴,因此老师打算给同学们现场表演一个小魔术作为一个小小的奖励,好不好,(用彩纸剪一棵爱心) 师:哪个同学能猜出老师的魔术师怎么变的吗,为什么只画了一笔,就出现了一棵“爱心”呢, 老师相信在咱们同学当中肯定也有很多优秀的小魔术师,你想不想自己也创造一个小魔术啊,用我们准备好的小道具(彩纸和剪刀),抓紧时间行动吧~表演的最出色的小魔术师还将获得上台展示的机会哦~ (学生做好后将自己作品展示在黑板上,然后选出两个最好的在班里演示制作过程) 四、应用质疑。 1.谈话: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有什么收获吗,在收获的同时,你觉得还有什么遗憾呢, 2.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大呀~老师还想请你们欣赏大自然中的对称美,幻灯片出示课本第60~61页的“你知道吗”中的图片。 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研究,你会觉得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老师更希望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更多的美,好吗, 135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36 第八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_______年___月___日至___月___日 单元(章) 第八单元 总课时数 5 制 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计算。本单元 教 继续教学分数,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把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定 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这个整体里的一份或几 材 份。二是应用对分数的理解,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教 个物体的实际问题。 分 学 析 目 标 学 的 情 依 分 据 析 知识 与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 技能 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 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认、教 读、写简单的分数。 学 过程 2.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通过操作,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 与 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目 方法 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标 3.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 情感 用;积极参与集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 态度 对数学的亲切感。 价值 观 137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认识几分之一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课 时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教 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学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目 标 (三 维) 结合具体情景认识这样的几分之一,会实际操作结合表示相应的分数。 教学 把一个物体(饼、苹果、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饼、苹果或圆片,每重点 份是这个饼、苹果、圆片的二分之一 。这里的二分之一既能表示一份的数量是多难点 少,也能表示一份与整个饼、苹果、圆片的关系。由于这种双重含义,学生在具及其 体数量的支持下,接受了分数。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2份(如6个苹突破 果组成一个整体),其中的一份是3个苹果,这一份是整体的三分之一。这里的每 份个数与每份在整体里的关系不再是同一个数,这就构成了认识分数的难点。为 此,教材循序渐进,小步子提升,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创设情境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方法 与手 段 这个单元的知识也是高年级的下放。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认 识分数,把一个整体来平均分,得到它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解决求一个数的使 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来理解分数的意义。 用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知识时,不应该和过去一样,这里关键是要理教 解把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每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材 而一份的物体个数可能是一个,可能是几个。 的 2.根据例题的安排,每一个层次都要教学到位。教材上例题的安排是有顺序构 的,一定要把每一个环节的问题解决好,让学生的理解思维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想 程。千万不能性急。教材第66页的例题,并不是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为了更好 地理解分数的意义而设计的。 138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创设情景 谈话:小朋友,你们看过猴王分桃吗,听说,花果山上有一位猴王今天正准备给小猴分桃,想去看一看吗, 音乐声响,小朋友闭眼睛跟着老师一起去看猴王分桃。 音乐声停。花果山到了,请小朋友睁开眼睛观看。(出示主题图)一位猴王很高兴地端来一盘桃,向桌子上一放,并对其他的几只猴说:“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你们会算吗,”只见小猴们连连摇头,表示不会。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1。 (1)谈话:小朋友,关于猴王分桃的事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如果问题是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我想你们都会说出结果。现在的问题是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就要把4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师边说边把4个桃圈起来)。下面请你们帮助小猴分一分,看看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思考,画出图来。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归纳得出: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就要把4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他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这就是这盘桃的1/4。 2.教学“想一想” (1)谈话:如果把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谁会分, (2)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 (3)小组合作,交流分发。 (4)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分的。 (5)师生归纳得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组织练习 谈话:刚才小朋友对猴王分桃的过程中提出的数学问题都解决得更好。接下来,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敢接受挑战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投影出示) 先让学生填写,填完后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 师生共同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投影出示) (1)让学生填写,填完后再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2)师生共同小结:这两副图都是把12个小方块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用以表示其中一份的 139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分数也不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投影出示) (1)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含义平均分一分。 (2)让学生看每份是几个,然后在图中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 (3)集体反馈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投影出示) (1)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放在课桌上。 (2)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举小棒:拿出这堆小棒的1/2,拿出这堆小棒的1/3。 (3)提问: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一人提要求,大家拿小棒。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直接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反馈。 四、小结及课后延伸 谈话:今天这堂课我门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想用哪些简单的分数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课后可以跟好朋友交流,回家后也可以说给爸爸、妈妈听。 140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就要把4个桃看成一 个整体,把他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这就是 这盘桃的1/4。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41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认识几分之一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2 1.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实物操作,初步学会 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课 时 2.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获得成功的体教 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 目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标 (三 维)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含义;学会求一个数的几分教学 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重点 例题是每份1个,占整体的。首先既用文字又配置情境图呈现实际问题,然难点 后出现把一盘桃平均分成4份的集合图,指向集合图里的桃告诉学生,每只小猴及其 分得这盘桃的。显然,教材采用意义接受的方式教学分数的含义,集合图起了很突破 重要的作用。教学要从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平均分的活动,使集合图成为动态的 发生、发展过程,突出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它的每一份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创设情境法、讨论法、练习法 方法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与手 段 使 根据例题的安排,每一个层次都要教学到位。教材上例题的安排是有顺序的,用 一定要把每一个环节的问题解决好,让学生的理解思维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 千万不能性急。教材第66页的例题,并不是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为了更好地理材 解分数的意义而设计的。 的 构 想 142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谈话: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讲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事。 投影出示:(分桃的画面)有一天猴妈妈从树上摘了几个新鲜的桃子装在盘子里,你们看,一共摘了多少个,(学生观察得出,一盘有4个桃子。)猴宝宝看见了都连忙跑过来,嚷着要吃桃。老大说:“我可以分得这盘桃的1/4。”老二问:“这盘桃的1/4是几个呀,” 二、主动探究,感悟新知 1.合作探究。 谈话:你们能帮助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先自己思索一下,这盘桃的1/4是什么意思再想想怎么解决问题,可以借助学具帮帮忙,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 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 学生先独立思索操作,然后四人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1)分组展示交流 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解。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想法: 想法一:用学具分一分。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1个。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分的过程。 想法二:画图看一看。这盘桃的1/4是1个桃 想法三:联系分数的含义想到:4个桃的1/4,就是包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1个。 想法四:列出除法算式:4?4=1(个)。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请每一位学生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如果出现最后一种方法,要让学生为什么要用4除以4,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比较方法 提问:这几种方法,你觉得那种方法最简便,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小结(实物投影)老二说:“现在我知道了,原来要知道这盘桃的1/4是几个,是要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4=1(个)的除法算式来算出结果。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 3.尝试练习。 (实物投影)猴老大说:“桃真好吃,要是我能吃这盘桃的1/2就好了。”教师引出谈话问题:这盘桃的1/2是几个呀,请同学门用刚才得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好吗, 143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4?2=2(个)表示的意义。 三、组织练习,深化理解 操作游戏。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在书上画竖线分一分,然后独立填写算式。 ?集体订正后提问:12个草莓的1/3和12个草莓的1/4哪个多,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说要求,学生先操作,再列出算式。 摆8个圆片,拿出它的1/2。 摆12个圆片,拿出它的1/2。 提问:都拿出圆片的1/2,为什么个数不一样呢,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144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1个。 4?4=1(个) 这盘桃的1/4是1个桃。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45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认识几分之几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课 1. 结合具体情景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时 教 2. 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学 目 3.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标 切感。 (三 维) 结合具体情景在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 重点 第68页例题教学整体的几分之几,和教学几分之一有相似的安排。先图文结难点 合呈现实际问题,再用集合图表达实际问题的数学内容,然后指向集合图讲述的及其 含义。要注意的是,3/4 的意义是在1/4 的基础上描述的,突出了3个1/4是3/4。突破 即一盘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桃的1/4 ,3份是3个1/4 ,就是3/4。 教学创设情境法、谈话法、练习法 方法多媒体课件 与手 段 使 根据例题的安排,每一个层次都要教学到位。教材上例题的安排是有顺序的,用 一定要把每一个环节的问题解决好,让学生的理解思维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 千万不能性急。教材第66页的例题,并不是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为了更好地理材 解分数的意义而设计的。第68页的例题,是认识几分之几,也是为认识小数做准的 备。 构 想 146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例题的场景。 谈话:同学们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在这熟悉的场景里,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请告诉大家。 2.学生观察分桃的情景,各抒己见。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谈话:听,猴妈妈又提出了新问题。(猴妈妈的录音:我的每个小孩分的这盘桃的1/4,可是,可是„„3个小孩各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这可难倒我了。) 同学们那你们能知道3只小猴能分得几分之几吗,有信心帮助猴妈妈吗,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 谈话:请拿出学具,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和小组成员议一议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3只小猴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在班内交流。 提问:你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吗,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板书:每只小猴分得1/4,3只小猴一共分得3个1/4,就是3/4。 (4)课件演示分得3/4的过程。 2.教学“想一想”。 (1)问题:(再现猴妈妈的话:我有10个桃,平均分给5只小猴,3只小猴一共分得几分之几呢,) (2)学生用学具分一分。 (3)在班内交流。 学生可能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分得这些桃的3/5,另一种是分得这些桃的3/10,引导学生争论。 (4)课件演示分得3/5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东西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要把几个看成一份,在图上分一分。 (2)各自填写分数,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147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四、全课小结 谈谈自己本课有何收获。 148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 每只小猴分得1/4,3只小猴一共分得3个1/4, 就是3/4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49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认识几分之几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2 1. 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对实物的操作,初步学 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课 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时 教 2. 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 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目 亲切感。 标 (三 维)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重点 第66页例题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个,第71页例题求整体的几分这有多难点 少个。解决这些问题,要联系具体的材料解释分数的含义,并根据分数含义进行及其 操作或列式计算。所以,起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的作用。 突破 谈话法、练习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与手 段 使 第71页的例题是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教学时,用 一定要先让学生独立地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让他们进行充分的操作,然后教 进行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当学生用先除后乘的算式解决问题是,一材 定要明确每一步的道理。 的 构 想 150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教学新课 1.谈话:(图片出示)森林里的小白兔们在采蘑菇,小白兔一会儿就采了一大箩筐(演示:12个)。聪明的小白兔说:“我们来做个小游戏。你能拿出这些蘑菇的3/4吗,” (1)让学生拿出12个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指名说说分的过程。(你拿出了这堆蘑菇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分的,是几个,)学生回答后出示:把这堆蘑菇平均分成4份,取出这样的3份,是9个。 (2)谈话:我们可以分一分得到12个蘑菇的3/4,是9个蘑菇,我们还能算一算。怎样算呢, 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板书算式:12?4=3(个),3×3=9(个) 指名说说每步算式的含义。 (3)小结: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12?4,求出每份是3个。再取出这样的3份,3×3,算出12个蘑菇的3/4是9个。 2.谈话:你还能拿出这写蘑菇的几分之几呢,是几个,先分一分,再和同做说说可以怎么算。 学生利用学具自主进行操作,同桌交流算法。然后全班交流,实物投影演示。 二、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2)自己动手分一分,算一算。 (3)和同桌交流,看算得对不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分别按两题的要求摆圆片,拿圆片,列式计算。 指名在班内汇报操作情况和计算结果。 3.(图片出示)小白兔采了12个蘑菇,准备拿出这堆蘑菇的2/3送给妈妈;小灰兔采了9个蘑菇,也准备拿出这堆蘑菇的2/3送给妈妈。 它们送给妈妈的蘑菇同样多吗,猜一猜。 你愿意帮它们算一算吗,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 指名汇报算法。 提问:都是拿出所采蘑菇的2/3,为什么送给妈妈的个数不一样呢, 使学生意识到:因为蘑菇的总数不一样,所以拿出的个数也不同。 151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四、课堂总结 1.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你会用 那些方法解决, 2.课后读一读第72页的“你知道吗,”,并解决其中 的问题。 152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 ? ? ? ? ? ? ? ? ? ? ? ? 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给小兔3份。 12?4=3(个) 3×3=9(个)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53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练习七 课型 练习课 第几课时 1 课 1.结合具体情景强化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时 若干份,可以用分数的几分之几来表示。 教 学 2.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目 标 极参与集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学数学(三的兴趣。 维)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分数来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重点 习题的教学。在做练习时,要充分的挖掘每一道习题的内涵,以及它与前难点 后知识间的关系。这些题要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因为他们已经初及其 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有用分数表示图形、整体的一部分的经验。再加上多数突破 题为学生提供了图形直观的有利条件,能支持他们思考。要充分组织学生相互 交流,形成写分数的正确思路,培养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练习法、讨论法 方法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与手 段 使 习题的教学。在做练习时,要充分的挖掘每一道习题的内涵,以及它与前用 后知识间的关系。这些题要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因为他们已经初教 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有用分数表示图形、整体的一部分的经验。再加上多数材 题为学生提供了图形直观的有利条件,能支持他们思考。要充分组织学生相互的 交流,形成写分数的正确思路,培养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构 想 154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创设情景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可用分数几分之几来表示,并学会了解决简单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实际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有关这一类题。 二、练习 1.做第73页第1题 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1)学生独立在书上相应的分数。 (2)交流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做第73页第2题 让学生在每个圆里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 (1)学生根据分数在图上涂色。 (2)反馈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涂色, 3.做第73页第3题 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角是几分之几元,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后同桌交流。 (3)反馈集体评议,有错误的学生及时订正。 4.做第73页第4题 你能在钟面上画出时针的位置吗, 时针从12时起走了12时的1/3。 时针从12时起走了12时的3/4。 时针从12时起走了12时的5/6。 (1)小组讨论如何在钟面上分别表示12时的1/3,12时的3/4,12时的5/6。 (2)自己练习画出时针的位置。 (3)反馈:集体评议。 5.做第73页第5题 (1)每位学生拿出了一张长方形纸,按题目要求折纸,然后填写在表格中。 (2)反馈交流,集体评议。 (3)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全课小结 155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练习七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56 第九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0年___月___日至___月___日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单元(章) 总课时数 5 本单元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制 所以教学内容还包括面积的意义和常用的计量单位。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目 教 标是: 使学生建立初步的面积概念;认识并能使用常用的面积单位,探索并定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经过探索,掌握长方形和 材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面积的意义、常用面积教 单位、面积计算公式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四部分编排,共编写了六道例题、 分 五次“试一试”(“想一想”)、四次“想想做做”、一个练习和一次实践学 活动。另外还有三道思考题和两篇“你知道吗”。教材分三部分: 1( 初步 析 建立面积概念。(第74,77页)2( 常用的面积单位。(第78,81页)3( 长目 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82,84页)4(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第 85,86页)5(练习八。 标 学 的 情 依 分 据 析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知道1平方厘米,1 知识 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方米、平方分米, 与 技能 平方厘米每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能够进行单位间的简 单换算。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运用公式正确教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学 过程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图目 与 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有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体验。 方法 标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情感 态度 值,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价值 观 157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面积的含义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或平课 面图形的大小,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时 教 2.使学生在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能主动探索多样的方法,锻炼数学 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目 标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三维)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 教学难点: 重点 体验感悟面积的含义,并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难点 教学突破: 及其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突破 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 谈话法、演示法 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与手 段 使 教学面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用 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又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教 法的重要基础。本课教学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习用观察、重叠、数格子等不同策材 略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的 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构 想 158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 修改 一、认识物体表面面积的含义 1.认识“面” 师:谁愿意上来和老师握一握手,(握手后老师和学生的掌心向外)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我和××同学的掌面哪个大? 2.初次感受面积的含义 谈话:我们人的掌面有大有小,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面也是有大有小的。你能从周围找出一些“面”来吗?(书本的封面、黑板的表面等) 师:黑板的表面和书本的封面,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小呢?(学生观察后回答)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取名叫面积(板书:面积) 指出: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书本封面的大小是书本封面的面积。(板书)(让小朋友轻轻地把这两句话说一说。) 3.再次体会面积的含义 师: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知道黑板面的面积比书本封面的面积大,书本封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小。 用手摸一摸课桌面和板凳面,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面积,什么叫板凳面的面积?(要把桌面和板凳面摸完整)比一比大小。 师:刚才我们比较出板凳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那么你能想到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比板凳面的面积小呢?(学生举例) 4.开放练习,比较生活中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 ?同桌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比较手掌表面的面积。 ?请学生自己举例说说。 二、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1.请小朋友们看这里的一些物体,(红领巾、杯盖、树叶、墨水盒、纸币)现在我将这些物体的表面描画下来,我们把这些图形都叫做平面图形。 2.那平面图形有面积吗?明确: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即时练习:想想做做第四题(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动手操作,涂一涂,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刚才涂的红色的部分是这个图形的什么?蓝色线的长度又是图形的什么呢? 生:红色部分是图形的周长,蓝色线的长度是图形的面积。 三、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即时练习: 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159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 修改 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 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能从图中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 2.赛一赛:出示几组平面图形,你看出谁的面积最大, 第一组:(两个平行四边形,大小明显) 第二组:(两个圆形,大小明显) 第三组:(两个长方形,大小相近) 对于第三组,大家的意见似乎不太统一。眼睛有时候也会欺骗我们,所以光凭眼睛看,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你能否想出更好的办法,准确的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3.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比较图形的面积。 动手操作之前,提出几点说明:我们每个座位都有这样的两个图形就代表题目中的两个图形;同时为了大家比较方便,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方格纸、小纸条等;老师更欣赏你能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来比较,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如果有困难的话,就看看小组里的同学是怎么比的,相信你会受到启发的。(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4.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常用的三种方法:看、叠、量。(师课件演示)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我会想 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 2.我会数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集体交流)这个图形你是怎么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3.我会说 师: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吗?引导学生进行面积的比较. 五、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的收获? 六、课外拓展,升华知识 游戏规则:全班分两组,一组同学看图形时,另一组同学不能看。第一组看的是4格的,第二组看的是6格的,让学生在不知道格子大小的情况下根据格子数判断两个图形的大小。 通过讨论得出:用数格子的办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160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面积 含义: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方法:看、叠、量 数格子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61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面积单位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2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学习活动,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课 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 时 2(经历探究图形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基本知识,并能学会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及结果。 学 目 标 (三维)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 重点 教学突破: 难点 及其 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有关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突破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 方法 与手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段 这部分内容教学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认识,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初 步建立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想想做做中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中,使 用 分别找一找与三个面积单位差不多大的实物面积;选用适当的单位面积测量物体某教 一个面的面积。教学流程中我设计了巩固练习。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材 目的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 构 能力。(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为下节课学习想 面积计算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 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162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面积,你能说说什么是课桌桌面的面积吗, 2.如果要你回家告诉妈妈,自己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你打算怎么说, 学生说出方法动手操作,汇报结果。 3.如果大家都选用不同的物体去计量课桌桌面的面积,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不准确,结果不一样) 4.为了准确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去测量,用同样大小正方形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面积单位) 二、教学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平面图形( 数一数每个图形的方格数((投影覆盖片) 师:说一说为什么同样大小的两个图形,方格数却不一样呢,(方格的大小不同) 说明: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请同学看书78页中间( 163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1)平方厘米( 师:拿出自己准备的最小的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它的边长,(1厘米)它的面积是 1平方厘米(板书:边长是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用cm?表示。 用自己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书上的1平方厘米上面比较一下是不是一样大( 用自己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书上长方形里摆放,正好摆放6个小正方形,也就是6个1平方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6平方厘米( 师:再请同学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自己左手大拇指指甲面上,比一比(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的大小与1平方厘米的大小差不多, (2)平方分米( 师:如果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的面积,方便吗,(不方便) 那么要用到另一种面积单位( 请拿出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1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用dm?表示。板书:平方分米 dm? 同桌两个同学用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1平方分米)在一张课桌上摆放,看一看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看着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边长,再摸一摸它的周长,再摸一摸它的面积(想一想 164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大小与1平方分米差不多(再用手比划比划1平方分米的面积实际有多大,给同学看一看( (3)平方米( 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学校操场的面,有困难吗, (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1平方米的纸板,请一个同学来量一量它的边长((1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平方米 m? 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用1平方米,量一量黑板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各有多大(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那么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刘燕的书桌买一块桌布,是要求什么,(面积) 三、巩固反馈(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 (1)数学课本长20( ) (2)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 165 (3)铅笔盒长19( ) (4)一个学校的面积是500( ) (5)课桌高70( ) 2(判断(正确举“?”,错误举“×”(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3)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 (4)1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图( (1)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老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一个一个地拼摆,这个方法可行吗,(太麻烦了),我们要研究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后面的课上继续学习( 166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边长是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用cm?表示。 平方分米 dm? 平方米 m?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67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面积的计算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3 1.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体验面积公式形成过 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课 时 2.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教 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学 目 3.学会与同伴合作,并能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标 (三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重点 难点 教学突破: 及其 有层次地组织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关注和思考长方形面积和长,突破 宽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长方形计算公式。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 方法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与手 段 本课时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 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选择合 适的面积单位直接计量文具盒的面积,预测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会有不使 同的计量方法。有的用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卡片;有的用一平方厘米的正方用 教 形沿文具盒的长、宽各摆一排;有的直接用尺量文具盒的长、宽,算长乘宽的积„„。材 对于学生的各种计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比较,特别是第三种方法,的 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要请学生讲算理和原因,并通过实验验证、构 想 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面积,学会用字母 表示。至于正方形面积公式,学生是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迁移形成的。 168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你能说一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请你估计一下你的文具盒面积大约是多少, 学生交流估计答案并说明估计方法。 3.同学们估计出了很多答案,到底文具盒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动手测量来验证一下。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1.动手操作。 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文具盒的实际面积。 2.反馈交流。 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得到的呢, 学生交流: 办法一:用学具盒里的透明方格纸盖在文具盒上面,然后数一数,每排有2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共7排,所以文具盒的面积是140平方厘米。 办法二:用我们自己做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满整个盒面,每排20个,一排一排数,7排一共140个,所以卡片面积140平方厘米。 办法三:我们也是用摆的方法,用学具盒里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每行可以摆2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每列可以摆7个,说明可以摆这样的7行,所以20乘7就是14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3.同样是用1平方厘米正方形摆的方法,你们更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办法四:我们是用尺量的,一人量长,一人量宽,量出的长是20厘米,宽是7厘米,乘一下面积就是140平方厘米。 请你们说说你们的想法。 (长20厘米就是沿长可以摆2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一排20个;宽7厘米就是沿宽可以摆7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7排,所以面积140平方厘米。) 问:他们的解释你们满意吗,看来,先用尺量出文具盒的长和宽,然后乘一下计算出文具盒的面积是可以的,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的长方形是否也适用呢,我们可以怎么办,(想办法检验。) 三、动手实验、验证方法 同学们可以利用学具盒的学具摆长方形,也可以自己画整厘米的长方形,还可以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想办法验证一下。四人小组合作来试一试。 169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1.生分组实验。 2.交流汇报。 组1:(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我们从学具盒里拿了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了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6乘2面积12平方厘米;又摆了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4乘3面积12平方厘米;还摆了一个长1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12乘1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我们认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 组2:(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我们组每人画了一个长方形。我画了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3乘2等于6平方厘米;他画了长7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7乘5等于35平方厘米;她画了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10乘8等于80平方厘米。我们用方格纸验证一下都是对的。 组3:(在课桌上演示)我们组量了课桌的长是5分米,宽是4分米,5乘4等于20平方分米,然后我们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验证是对的。 四、归纳评价,总结方法 通过刚才实验验证,现在我们可以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如果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面积用s表示,你会表达长方形面积公式吗,板书:s=a×b 五、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1.口答下面图形的面积。 (1)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2)问:图(3)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从而你能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板书:)。能用字母表示公式吗, 板书:s=a×a 六、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估估、量量、算算,你们身边的某一长方形的面积。 170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71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4 1.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知道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能够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掌握换算的思路与方法。 课 2.通过操作使学生感受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在实际的测量、计算时 中体会每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教 展。 学 3.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增目 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标 (三维) 教学重点: 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 教学难点: 重点 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的换算 难点 教学突破: 及其 情境导入,激发探究的欲望,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突破 教学 讨论法、练习法 方法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与手 段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使 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知道常用的用 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教 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导入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复习旧知识,自然而然的为组织材 教学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教学新知要让学生在的 实际的测量和计算中,主动发现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要重视让学生理解构 和表达单位换算的推想过程。 想 172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 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因为它遇到困难了。昨天,它做了几道数学题,累得满头大汗,眼花缭乱的,你们能不能帮助它解决难题呢?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能也帮助一下它的朋友小蟋蟀呢? 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0厘米) 有多大吗? 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1厘米 1平方厘米的地砖铺地,你们能不能帮它估计一下得用多少块地砖呢? 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平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生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1平方分米里含有1 00个1平方厘米。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问他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分米 知识的形成并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P86想想做做并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从而巩固新知。 四、反思体验,归纳总结 这节课到底有什么收获。并从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体会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它不仅来源于生活,还适用于生活。 173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74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我们的试验田 课型 实践活动课 第几课时 5 课 时 1、进一步 掌握有关面积、面积计算等基础知识,学会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 学 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目 兴趣。 标 (三维) 教学重点: 进一步 掌握有关面积、面积计算等基础知识,学会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 教学难点: 重点 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及其 突破 教学突破: 创设情境,讨论交流。 创设情境法、讨论法 教学 多媒体课件 方法 与手 段 使 这是一次实践活动。教材以学校的试验田为场景,综合了有关面积计算、用 分数和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知识,要求学生灵活地选择和组和信息,自主地提教 出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场景图的有序观察,先收集信息,再对材 有关信息进行合理的组合,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还应组织起有效的 的交流,一方面通过交流让全体同学共享发现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交构 流中相互启发,以发现和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 想 175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创设情境,谈话揭题。 育红小学的同学们为了学习劳动技能,从小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承包了一片试验田。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好吗,(多媒体逐一展示麦地、花房、菜地和玉米地,而后是整体组合场景)提问: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法,(指名回答,板书课题) 二、参观交流,解决问题 1.场景一:麦地。 (1)提问:来到麦地(多媒体展示),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指名回答)。学生可能说: A、麦地是长方形的,长30米,宽20米; B、这块麦地是由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合种的; (2)提问:根据我们收集的这些信息,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媒体出示相应问题。 (3)谈话: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解决。 (4)集体讨论。 A这片麦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自列式计算。) B每个年级的种植面积大约占这片麦地的几分之几,(指名回答,说说是怎么想的。)多媒体配以演示: 2.场景二:花房。 (1)媒体展示漂亮的花房。提问:来到花房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学生可能说: A、花房长18米,宽6米; B、菊花:36行,每行72棵; C、郁金香:45行,每行90棵; (2)提问: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小组讨论: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 A、一共种了多少棵菊花, B、一共种了多少棵郁金香, C、花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谈话: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解决,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解决。 (4)全班交流。 3.场景三:菜地、玉米地。 (1)谈话:我们来看一下试验田的菜地和玉米地吧~(媒体展示,同时呈现有关信息) 参观了菜地和玉米地,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选择合适的信息编写成完整的数学问题,然后在下面进行解笿。 176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适当点拨。 (3) 汇报交流。预计学生可能提出并解答如下问题: A、正方形菜地每边长10米,正方形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玉米地长12米,宽8米,玉米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C、正方形菜地的3/5种了黄瓜,其余的种了西红杮,西红杮占了正方形菜地的几分之几, D、正方形菜地每边长10米,它的3/5种了黄瓜,种黄瓜的地有多少平方米, (4)小结:小朋友们积极动脑,解决了很多问题,真是了不起~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人。 4.综合观察,自主提问。 媒体出示整体组合场景。 (1)提问:你能估计出麦地的面积是菜地的几倍吗,可以怎样想, 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鼓励使用不同方法。 (2)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视时间能解决的逐一解决。来不及解决或暂时不能解决的,引导学生课后去探讨研究)。 三、回顾本课,总结概括。 提问:这节课我们参观了育红小学同学们种的试验田,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 指名说,适时进行劳动教育。 177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我们的试验田 1.麦地是长方形的,长30米,宽20米 2. A、 一共种了多少棵菊花, B、 一共种了多少棵郁金香, C、 花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78 十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_______年___月___日至___月___日 单元(章) 统计 总课时数 2 制 本单元教材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事例,了解平均数的意 教 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材以学生感兴趣的套圈比赛为题定 材,创设了“男生套的准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些”的问题情境,让学 材 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认识平均数,并学习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之后教 编排的练习九,提供了更多的实际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在思辨中, 分 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在学生认识平均数之后,安排了实践活动《运学 动与身体变化》。本单元教材编排特点有:1、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 析 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2、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认识平均数。3、让目 学生从多种角度描述数据,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设 计实际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完整的统计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标 求平均数的价值,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锻炼实践能力。 的 学 依 情 据 分 析 知识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 与 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 技能 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 过程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学 与 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方法 目 标 情感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 态度 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价值 观 179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统计与平均数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1.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 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课 果是整数)。 时 教 2. 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 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目 标 3. 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三维) 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体悟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教学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重点 难点 教学突破: 及其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为突破 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注意从学生生活的角度去选择内容、设计画面、编 写例题、设置练习。 创设情境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方法 与手 段 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使 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等。这样用 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教 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种数量的比较,以看出数量之间的区别。教材是在学材 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的 例题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了套圈比赛为题材,创设了“男生套的准构 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平均想 数,学会求平均数。 180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再现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昨天课外活动我们进行的套圈比赛还记得吗,(课件出示套圈游戏热闹场景)当时你套中了几个, 2.(课件分别出示第三小组4人和第四小组5人套圈情况统计图)游戏结束后,我们对套圈情况进行了统计。(板书:统计)从这两张统计图上,你分别知道第三、第四小组套圈的哪些信息, 3.提出问题:把两组套圈情况作一比较,你觉得哪组同学套得准些,(将两组统计图放置一并出示)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要说出这样想的道理,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有的想法: ?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 ?用最少的个体进行比较 ?单个个体逐一比较 ?分别算出2组套中“总数”进行比较 ?分别算出每组平均人套中的人数 2.组织全班同学分别对每种“可行性”进行分析、讨论,发表看法。 (经过对各种方案可行性讨论,让每位学生充分感受到,只有分别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即求“平均数”来比较,才公平、可行。) 3.分组讨论:怎样求出第三小组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可以移动小组内活动统计图) 4.全班交流: 方法一: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涂色方块,使第三组4人套中个数同样多。 (要求上台边汇报、边演示,教师适时提出“平均数”概念,并板书,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移动”过程,红线突出“平均数”7个。) 提问:平均数7个是第三小组每个人真的套中7个吗,怎样理解平均数7, 我们是应用什么方法得到平均数7个的, 板书:移多补少 方法二:把每个人套中的个数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板书:6+9+7+6=28(个) 28?4=7(个) 归纳: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5.谈话:第四组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圈,你是怎么知道 181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注意: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时突出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是“4”,教师通过课件演示“移多补少”过程) 6.提问:现在你能比出第三组套得准些还是第四组套得准些了吗,为什么, 7.全班讨论: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 三、巩固提高,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数一数每个笔筒里铅笔的支数。 (2)指名汇报对三个笔筒铅笔进行“移多补少”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 (3)提问:移动后每个笔筒里的铅笔支数表示什么,还有其它办法求平均数吗,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讨论后,通过课件展示球队队员照片,并标出平均身高。)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82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统计和平均数 求平均数 移多补少 男生6+9+7+6=28(个) 28?4=7(个) 女生10+4+7+5+4=30(个) 30?5=6(个)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83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运动与身体变化 课型 综合实践 第几课时 2 1.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练习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 课 时 2.学习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教 法,发展统计概念; 学 目 3.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标 (三维) 活动重点: . 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等数学活动。 教学 难点: 重点 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运用所学过的知识, 探究运动与生命的科难点 学常识。 及其 突破 教学突破: 灵活组织活动,引导交流,讨论 教学 谈话法、讨论法 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与手 段 这是一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研究、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运动后 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的问题来自于学生日常的体育活动,可以激起学生相关体验 和感受。运动后身体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要弄清楚其中的因果关系,就需要收集 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分析。由此在设计中引导学生进入了“实验讨论阶 段”。为突出探讨研究问题的周密性,设计中不仅引导学生研究了在不同的运动时使 间里,进行同样的运动,身体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且还组织学生讨论了在同用 样的时间里,进行不同的运动前后,给身体带来的变化。这样从多个角度探讨研究教 问题,培养了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在“引申反思”部分,设计一方面引材 导学生调查了解体育老师是怎样根据学生们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科学安排体育的 锻炼活动的情况;另一方面,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测量了解在不同的运构 动前后每分钟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为学生创设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想 安排学生阅读“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身体状况变化的有关知识。 最后,教师进行“活动评价”,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情 感与态度方面作综合性评价。 184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 、揭示课题 1.问: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运动和身体状况变化方面的知识,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2.今天,我们进行“运动与身体变化”的实践活动。 (板书课题) 二、实验活动 师:这次活动,我们主要通过实验来了解运动前后1分钟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1.指导学生第一次原地跑步后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交流实验情况:每组请一名同学汇报实验情况,读出平均数,要求学生关注其他小组的平均数数值,并与本组的数值比较。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选出实验结果较准确的两组或若干组。 根据这些小组的实验数据回答: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再次查看实验数据回答:两次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2.在同样的时间里进行不同的运动,脉搏变化的情况会相同吗,请同学们试一试,并完成表格。 要求:每人先拍球半分钟,脉搏恢复正常后,原地跑步半分钟。 小组内先讨论一下:通过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带领学生简析实验数据。 3.布置学生向体育老师了解三年级体育课上学生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达到多少最合适,老师是怎样为同学们安排活动的。 4.布置设计并完成活动,测量你在不同的运动前后每分钟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回答:(1)身上会出汗。 (2)脉搏跳动会加快。 (3)呼吸也会加快。 (4)脸会发红。 5.四人一组按老师的要求做实验。 把得到的数据填入表格,并求出小组每次测量脉搏的平均数。 运动前原地跑15秒后再原地跑30秒后平均数, 根据刚才的实验情况讨论老师的问题,并全班交流。 185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通过讨论体会并知道: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同样 的运动,脉搏发生的变化不相同。 按要求实验。 完成表格。 (1)小组讨论。 (2)体会并知道:在同样的时间里,进行不同的运动,脉搏发生的变化不相同。 (3)阅读“你知道吗,” 186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运动和身体变化 (1)身上会出汗。 (2)脉搏跳动会加快。 (3)呼吸也会加快。 (4)脸会发红。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87 十一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_______年___月___日至___月___日 单元(章) 认识小数 总课时数 3 制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运算,以及初 教 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教材是这定 样安排的:先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并认,读,写小 材 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再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和加减计算,最后介教 绍了小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过程。本单元有如下编排特点: 分 1、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学 2、合理组织内容,突出对一位小数的初步认识。 析 3、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目 4、重视知识运用,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介绍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国情感。 标 学 的 情 依 分 据 析 知识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 与 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技能 教 学 过程 2.使学生在通过探索,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和加、减 与 计算的方法,并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目 方法 标 情感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和应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态度 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自主探索与合 价值 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提高学习 观 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爱国主义的教育。 188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课 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时 教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学 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目 标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三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维) 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 分的名称。 教学 教学难点: 重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 难点 及其 教学突破: 突破 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 主动学习数学,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巧妙实现了由生活问 题到数学问题的转移。 教学 创设情境法、讲授法、谈话法 方法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与手 段 使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教材先安排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再认用 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最后介绍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教材从学生的现实出发,教 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力求让学生从直材 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的 构 想 189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情境导入: 小明搬新家了,家里需要一张新书桌,妈妈让小明自己到商店挑选,但是要记录下所选书桌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接到任务后,小明邀请好朋友晓红一起来到商店。我们看一看他们所选的书桌是什么样的,(课件演示) 二、新知探索: 1.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从长5分米,宽4分米这两个信息中你们了解到什么, ?如果老师的要求是用“米”作单位,5分米、4分米究竟是多少米呢,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想一想。 ?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指出:5分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5分米是其中的5份,可以用分数5/10米表示。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指出:5分米的长度,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5分米是其中的5份,可以用5/10米表示。 除了用5/10米表示以外,还可以用0.5米来表示。 请学生仔细看,0.5米是怎样写的,读作:零点五 ?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怎样表示呢,(课件演示同上) ?7分米呢,学生回答后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填完后小组内交流:为什么要这样填,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1分米 3分米 7分米 9分米 1/10米 3/10米 7/10米 9/10米 0.1米 0.3米 0.7米 0.9米 仔细观察:你发现分数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什么,零点几就表示什么, ?动手操作: 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2/10,再用小数表示出来。 再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0.6。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际。 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小结:小数是在人们实际测量和计算的需要中产生的,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开始应用十进分数。(课件介绍古代数学家刘徽) 说一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190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小明和晓红选完书桌后又在商店里转了转,看到圆 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你们能用小数表示出圆珠笔和笔记本各是多少元吗, ?学生自主探究,再在小组中合作交流。 ?学生汇报,并将板书补充完整。 1元2角还可以写成 1.2元 读作: 一点二 3元5角还可以写成 3.5元 读作: 三点五 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是几点几元。 ?观察小数:这些小数有什么特点, 小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把小数分成了两部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 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今天学的0.5、0.4、1.2和3.5都是小数。 ?任意写出几个小数,在小组中读一读。 全班交流时指名说一说整数部分是几,分数部分是几, 三、应用反思: 1.小明和晓红在商店里还看到很多食品。(课件演示“想想做做”第二题。) 你能用“元”作单位表示出这些食品的价格吗, 2.他们还看到有的商品是这样表示价格的。(课件演示“想想做做”第四题。) 先读出这些商品的价钱,再说一说是几元几角。 3.小明和晓红在商店里不仅选到了自己喜欢的书桌,而且还学会了一个数学知识,你们学会了吗, 完成“想想做做”第五题。 四、课后延伸: 小数在我们生活、生产中处处可以用到,同学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91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5分米 1分米 3分米 7分米 9分米 5/10米 1/10米 3/10米 7/10米 9/10米 0.5米 0.1米 0.3米 0.7米 0.9米 读作:零点五 1元2角 1.2元 读作: 一点二 3元5角 3.5元 读作: 三点五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92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比较小数的大小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2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课 时 2.使学生通过探索,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教 的数学推理。 学 目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标 (三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重点 难点 教学突破: 及其 突破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让学生主动思考比出大小,交流方法 教学 创设情境法、练习法 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与手 段 教材通过解决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索比较一位小数大小的方法。这样使 做,一方面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寻找比较方法提供背景支撑;另一方用 面使学生体会小数的大小的比较是有实际意义的,更好地感受数学学习的价教 值。教材先通过例题教学整数部分都是0的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通过“试材 一试”比较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和整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材没的 有总结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目的还是强调要学生借助自己的经验和对小数意构 义的理解来比较大小,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想 193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 修改 一、复习 3角,( )元,( )元 ,厘米,( )分米,( )分米 ,元,角,( )元 ,米,分米,( )米 0(,元,( )元,( )角 0(,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元,( )角 二、新授 创设问题情境 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雪糕、蛋筒、棒冰、冰激凌的价格) 了解了这些信息,你有些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师给与评价,并将问题引导到 “雪糕和棒冰,哪个贵一些,”上 板书:,(, ,(, 你会比较吗,说说你的想法 ,、,(,元是,角,,(,元是,角,,角大于,角,雪糕贵一些。 ,、,(,,,,(,,,>,雪糕贵一些。 板书中填入大于号。 (,)你会比一比雪糕和蛋筒的价格吗, 板书:,(, ,(, 你是怎么比的,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交流,(注意适当提高对学生表述的要求)。 (,)你还会比一比谁和谁的价格, 前后四人一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板书课题),说说看,可以怎样来比较, (可以分成两种情况来说:一是整数部分都是,,二是整数部分不是,,但不要刻意抽象出法则,机械记忆。) 三、“想想做做” ,.先确定厘米数,再换成分米数,然后比较大小。 ,.完成后让学生说说理由。 ,.提醒学生看清要求,是表示涂色部分。 ,.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 ,.三个数量可以引导学生从大到小排列,并用大于号连接。 194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比较小数的大小 0.8 , 0.5 0.8元=8角 0.5元=5角 0.8 , 1.2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95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3 课 1.经历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简单小数加、减运时 算方法,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 学 2.能运用所学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解决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目 标 3.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三维) 教学重点: 掌握简单小数加、减运算方法,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教学 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提高运用数重点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 及其 教学突破 突破 创设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结合学生学过的搭配规 律,探究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 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创设情境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方法 与手 段 使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用 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教 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材 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的 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试一试”和“想想做做”主要构 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想 196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一人身着点心店服装,头戴点心店帽子出现在学生面前)谈话:同学们猜一猜小明的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 (课件出示点心店图片)录音:欢迎各位小顾客光临本店,本店为大家提供各色早点,如果任选两种食品做早餐,你想选购本店哪两种食品,四人小组讨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把自己购买早点的方案在组内交流一下。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 1.每人尝试计算自己购买早点要花多少钱,如果计算有困难的可以请组内小伙伴一起解决。 2.小组内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估计有以下两种方法:(1)将点心的价格看成以角为单位,将小数加法转化成整数加法;(2)将点心价格中的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 3.全班交流。 随机请一学生交流自己购买早点的情况,花了多少钱,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统计班内有多少学生和他购买了同样的早点,自己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4.引导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1)以刚才那位同学交流了自己购买早点的情况为例,请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估计会出现下面两个竖式: 如 5 0.5 + 7 + 0.7 ______ _____ 12 1.2 (2)分组讨论:加法的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得数中也要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应该点在什么位置,(注意发挥具体情境“元、角”在理解算理中所起的作用)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用竖式算一算自己刚才购买早点的价钱算得对不对, (二)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 (1)尝试用竖式计算 刚才我们每人都购买了两种食品做早点,哪种食品贵些,贵多少钱,你能用竖 式算一算吗,做完后与组内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计算方 197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法。 (2)集体交流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除了刚才选择的早点外,你还喜欢哪两种食品做早点,先求出它们价格的和,再求出他们价格的差,并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时,教师的板书要有启发性,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印象,另一方面使一些学生进一步体会任选两种食品是有规律的,力争找出所有的组合,体会数学的魅力。)完成第104页试一试。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让学生讨论:计算这些加减法和计算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情境,如果学生对情境理解有困难的,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共同演示,在学生理解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独立计算,做完后与同桌交流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完成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第(1)、(2)小题,第(1)小题有学生可能列出乘法算式,可引导学生根据乘法意义运用加法计算出结果。第(3)小题小组合作完成,在规定的3分钟时间内,比一比哪一组提出并解决的问题多。 4(完成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明白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立解答。 ? 交流反馈,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除巩固计算方法外,注意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四、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吗, ?星期天,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到市场买菜或到超市买东西,并记录、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五、课堂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98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0.5+0.7=1.2 元 角 5 0 .5 + 7 + 0 .7 —— —— 1 2 1. 2 2.4-1.8= 0.6 2.4 - 1. 8 _____ 0.6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199 十二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_______年___月___日至___月___日 单元(章) 整理和复习 总课时数 4 制 本单元先组织学生对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 教 回顾,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反思,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然后定 对全学期的学习内容,大致分四部分进行复习:1—3题复习除法、 材 乘法和有关的实际问题;第4—6题复习轴对称图形、统计、平移教 和旋转;第7—13题复习千米和吨,分数、小数,年、月、日和有 分 关的实际问题;第14—17题复习观察物体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学 积。 析 在整个单元的复习中,还注重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具有很强目 的实践性和一定的开放性,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标 学 的 情 依 分 据 析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年、月,千米和吨,简单的分数、 知识 小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巩固本学期认识的数与量的基础知 与 识。 技能 2.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位 数乘以两位数的乘法等计算,在速度和正确率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教 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平移和旋转,学 过程 轴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 与 观念。 目 方法 4.通过整理与复习,是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册统计的基本知识和 方法,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标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情感 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态度 提高数学思考的能力。 价值 6.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学习情况和整理知识、方 观 法的过程,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初步培养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 惯。 200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复习除法,乘法和有关的实课题 课型 复习课 第几课时 1 际问题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课 的乘法等计算,使速度和正确率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时 一步提高。 教 2.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除法、乘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简单的问学 题,发展应用意思。 目 3.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标 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维) 教学重点: 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等计算,使速度和正 确率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教学 重点 教学难点: 难点 在整理和复习中,使学生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及其 突破 教学突破: 通过梳理知识,加深理解,再通过独自解答和教师总结,使知识更条理, 计算能力提高。 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方法 与手 段 使 关于除法和乘法的复习。第一题是把乘、除法中遇到的各种不同情况集中用 起来,通过对比,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除、乘法计算的基本方法。第二题是有教 关乘除法的实际问题,题材具有乡土气息,蕴含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思考买材 粽子的钱够不够,又突出了估算的现实意义。第3题一方面是复习乘除法的笔的 算,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构 想 201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回忆 1.出示第111的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师:对了,他们在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 2.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 3.小组内交流填表情况,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4.师:经过刚才的梳理,我们每个同学都知道了自己学得最好的内容和学习有困难的内容,老师也了解到我们班同学觉得学习有困难的内容,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经过一个单元的整理与复习,来战胜这些困难,使它们也成为学得最好的内容,你们有信心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乘法、除法和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复习 1.整理与复习1。 (1)学生独立计算8道题。 (2)集体交流,指名结合题目说说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你是怎样计算的, (3)比较每组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整理与复习2。 (1)出示第2题,说说从题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解答,求出一共有多少参加比赛。集体交流时说说你市怎么想的,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计算的结果是多少, (3)学生解答第题,说说你是根据哪些信息求出“装了多少盒的,”是怎么算的, (4)“屈原号”有多少名队员,如果给“屈原号”每位队员买一盒礼品粽作奖品,160元够吗, (5)师小结:我们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在题目中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然后再选择方法去解答。 3.整理与复习3。 (1)学生先看题,再作出选择,在能力口算的算式旁打“V”。 (2)学生口算,不能口算的题用竖式计算。 (3)集体交流,说说选择什么方法计算,计算过程是什么, (4)选择一道除法进行验算,指名说说你是怎样验算的。三、小结 今天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认为值得注意的地方,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真实地填表。 202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除法,乘法和有关的实际问题 32×30= 23×20=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203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复习轴对称图形,统计、平课题 课型 复习课 第几课时 2 移和旋转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课 时 2.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 学 3.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含义,熟练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目 标 (三维) 教学重点: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 教学难点: 重点 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 及其 教学突破: 突破 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回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交流中提升认识。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方法 与手 段 关于轴对称图形、统计、平移和旋转的复习。第4题把轴对称图形和统计 使 放在同一个背景——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活动中使得问题具有实际价值。第 用 教 5、6题复习平移和旋转,既联系实际,又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 材 的 观念。 构 想 204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复习回顾 1.谁能说说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 2.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平移和旋转吗, 3.怎样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或同桌讨论一下回答。 二.指导复习 1.(课件出示)第4题主题图。 问:你认识这些图案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同桌讨论一下,指名说说理由。 根据左边表中的数据,涂色完成右边的统计图。 涂好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怎样估计小军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说一说你的想法。 估计: 他平均每天跑的路程应在3千米与5千米之间,大约是4千米。 怎样求出他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 5,3,4,3,4,4,5,28(千米) 28?7=4(千米) 答:他平均每天跑4千米. 问:从图中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互相说一说。 3.第5题的游乐场主题图。(课件出示) 问:仔细观察一下这四种设施哪是平移,在它旁边打对x;哪是旋转打o 同桌互相交流看法,指名汇报。 4.完成第6题方格中的图案。 问:小车如图,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房子图呢? 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 问:怎样把小船图向左平移5格, 说说你的做法。 三、小结全课(课件出示)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件打出要点内容:学生齐读。 四、课堂作业 把练习中第四题写在作业本上。 205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统计、平移和旋转 例题: 出示第四题(课件打出) 小军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 (他平均每天跑的路程应在3千米与5千米之间,大约是4千米。) 他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 5,3,4,3,4,4,5,28(千米) 28?7=4(千米) 答:他平均每天跑4千米。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206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复习千米和吨、分数、小数, 课题 年、月、日和有关的实际问题 课型 复习课 第几课时 3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年、月、日,千米和吨,简单的分数、小数等知课 识进一步的认识,巩固本学期所认识的数与量的基础认识。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时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 2.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应用学 数来描述某些现象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目 3.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学习数学产生积极的情绪。逐步形成质疑标 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维)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年、月、日,千米和吨,简单的分数、小数等知识进一步的认识, 巩固本学期所认识的数与量的基础认识。 教学 教学难点: 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考的能力。 难点 及其 教学突破: 突破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 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与手 段 使 关于千米和吨、分数、小数,年、月、日和有关的实际问题的复习,第7题用 复习千米和吨的有关进率和单位换算,第8—12题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教材针对教 每个内容的特点分别创设了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回顾这些材 知识,在解决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中发展思考能力。第13题通过对平年、闰年的 全年天数的计算,复习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构 想 207 一、复习千米”和“吨” 1.回忆一下我们在计算什么样的物体长度时用千米做单位,举例说明1千米大约有多长,1千米等于多少米, 2.回忆一下我们在计量什么样的物体重量时用吨做单位/举例说明1吨大约有多重,1吨等于多少千克, 3.学生独立完成整理与复习7,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整理与复习8. (1)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2)说说题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3)学生解答,集体交流解答方法 二、复习分数和小数 1.整理与复习9。 (1)学生读题,看图,提问:在这题里“1/6”和“1/10”各表示什么意思? (2)观察图,提问:图中有几只青蛙?往水中跳的有几只?往水中跳的青蛙是青蛙总数的几分之几? (3)学生独立解答第2小题,集体交流算法。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整理与复习10。 (1)学生读题,提问:你能用小数表示8分米蓝花布和1米4分米红花布各买了多少米吗? (2)学生独立解答第2小题,集体交流算法。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整理与复习11。 (1)提问:方格总数的1/2是多少?怎样求? (2)学生涂色,交流不同的涂法。 三、复习年、月、日 1.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能回忆一下,给大家说说吗? 2.提问:1年有多少个月?大月有多少天2一年中有哪几个大月?小月有多少天?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小月?二月份有28天的是什么年?二月份有29天的是什么年? 3.整理与复习。 (1)口答第1题。 (2)计算第2题,师告诉学生放假时间和开学时间,求经过的天数,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复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和不足? 208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1. 复习千米和吨、 2. 分数、小数, 3. 年、月、日和有关的实际问题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209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复习整理观察物体和长方 课题 形正方形的面积 课型 复习课 第几课时 4 1.经历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等,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通过复课 习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基础知识,并时 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 2.经历整理和复习物体位置关系、图形的大小等基础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 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目 3.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数标 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三维) 教学重点: 观察物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等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教学 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及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空间观念的培重点 养。 难点 教学突破: 及其 在引导中梳理,创设情境中巩固。 突破 教学 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 方法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与手 段 关于观察物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复习。第14题复习观察物体,虽 使 用 然是观察,仍离不开操作和空间想象。第15—17题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 教 材 积,突出结合实际情境理解面积的含义,并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面积和周 的 构 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想 210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修改 一、整理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昨天老师已经让你们回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系统地整理了一下这一单元的知识,首先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整理归纳的。(同桌活动)哪位同学想上来介绍一下你整理出来的内容。(指名,学生上台介绍) 刚才看了几个同学整理出来的知识要点,老师也用表格的形式进行了整理(出示表格。)老师也是从含义、计算方法、单位、进率四个方面分别将周长和面积进行了整理对比。我们先把周长和面积的含义读一下。(学生读)正是由于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不同,导致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单位、进率都不一样。 二、你能说说下面各题中要求的是什么吗, 其实在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问题,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1.给正方形的手帕镶上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 2.给墙壁粉刷油漆,需要多少油漆, 3.沿着游泳池走两圈,走了多少米, 4.给厨房铺地砖,需要多少地砖, 5.给照片表面加一层保护膜,需要多大的膜, 三、校园通行证 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具备了一定的审题能力,一眼就看出了问题要你求的是周长还是面积。这样,老师就可以安心的带你们去参观警察学校了。警察学校即将迎来他们的百年校庆,想不想去看看,要进警校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必须拿到一张“校园通行证”,你能判断出“通行证”上的5道题目吗,(课件出示)学生读题,手势判断对错,说说理由。 1.边长4cm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 2.长4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800平方厘米。 3.在长6cm、宽3cm的长方形中,一共可以摆18个边长1cm的正方形。 4.左图中,甲、乙两地的周长相等,但甲的面积大于乙的面积。 5.在长8dm、宽5dm的长方形一端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5dm。 四、参观校园 1.拿着这张校园通行证,我们一起进美丽的校园参观吧~一走进大门,就可以看见一个大操场,操场的四周已经布置的十分漂亮了呢~是什么样的操场呢, 课件出示第2题:学校的长方形操场,宽是30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操场占地多少平方米,若沿着操场的边摆花盆庆校庆,要摆多少米长的花盆, 学生读题,独力完成,指名板演。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教室总结,做题时应从问题出发,明确问题要你求的是什么,再去条件中找答案。 2.穿过操场,我们来到学校的教学楼前。几位老师和同学还在为校庆活动作着最后的准备呢~他们准备把20个1平方米的正方 211 形纸板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型展板,你能帮助他们一起拼吗,有几种拼法,(出示第三题) 请你想想所有的拼法,可以怎么拼,按照长、宽、周长和面积的老格式在复习本上进行计算,再填表。 指名说说,你拼成的是什么样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边说教师边把表格补充完整。提问:老师看到有的同学很快就知道长和宽各是多少的,有什么计算的窍门吗,(指名回答)教师总结方法,凑几乘几等于20就可以了,说清道理。 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3.参观完教学楼,我们来到最后一站校庆的会场。会场里面有工人正在搭造本次校庆的主席台。我们一起过去看看~ 出示第4题:学校用一根长20米的线围出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区域,用作校庆活动的主席台,有几种围法,填写下表。 说说这次你又有什么好办法很快的求出长和宽,教师总结方法,凑几加几等于10。 提问: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怎样围,围成的主席台的面积最大,(当围成的是边长5米的正方形时,主席台的面积最大)你发现了什么,(周长不变,长和宽越接近,面积也就越大) 4.比较两张表格 这两道题目好像差不多,谁能说说这两题有什么区别,你要注意什么, 五、总结 其实我们在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审清题目,理解题意后再动笔,有些看似差不多的题目其实是有很多的区别的。 212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补充、修改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 1. 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2. 周长不变,长和宽越接近,面积也就越大 当堂检测 教学后记 捕捉成功: 反思不足: 213
/
本文档为【三数下册教案杨转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