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武汉文化

2012-08-24 3页 pdf 130KB 7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9143

暂无简介

举报
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武汉文化 第 27卷第 1期 2008年 2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 f Zhengzhou Institute o fAe ronautica l IndustryM anagem en t( Soc ial Science Ed ition) Vo .l 27 No. 1 2008. 2 收稿日期: 2007- 12- 26 作者简介:杨义容 ( 1981- ) ,女,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和跨文化交际。 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武汉文化 杨义容 (武汉理工大学 外国语...
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武汉文化
第 27卷第 1期 2008年 2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 f Zhengzhou Institute o fAe ronautica l IndustryM anagem en t( Soc ial Science Ed ition) Vo .l 27 No. 1 2008. 2 收稿日期: 2007- 12- 26 作者简介:杨义容 ( 1981- ) ,女,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和跨文化交际。 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武汉文化 杨义容 (武汉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 武汉 � 430070) 摘 � 要: 研究方言是研究地方文化的一把钥匙,而各地方言中饮食语言又各具特色,从饮食语言中我们不 仅可以看出地方饮食文化,还可以透视出地域文化的特色。文章通过分析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语 言来探讨其中体现的武汉文化。 关键词: 武汉;方言; 饮食语言;武汉文化 中图分类号: H 136� � � � � � 文献标识码: B� � � � 文章编号: 1009- 1750( 2008) 01- 0087- 03 � �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 所说: �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 在。 语言对文化具有极强的涵盖力, 它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 化的 �标本 、�化石 。对文化的深刻地反映了文化的 实质。而方言是语言的下位概念, 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在不 同地域上的变体, 是地域文化的表征。就一般情况来说, 使 用同一种方言的人比较容易形成一致的亚文化。凭借一套 共同使用的言语符号进行交往 ,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共同的价值观念, 奠定文化的核心层面。 武汉方言是一种极富地方色彩的语言。它漂在长江 里, 系在码头上,在三镇贩夫走卒的肩膀上晃荡, 随着武汉 商业的兴旺而发扬光大。武汉方言有三大特色: 一是没有 卷舌音; 二是没有轻声;三是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但正 是这些地方特色使得武汉话音调铿锵有力,诙谐幽默, 生动 形象, 充分显示出武汉人豁达乐观、豪爽奔放的性情。武汉 地处九省通衢, 长江、汉水流经市中心,是湖北的省会, 同时 也是湖北的经济、文化中心,她以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氛 围, 为整个湖北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汉方 言集中反映了武汉的文化现象, 体现了地方的文化内核。 人们常说 �说在北京, 穿在上海, 吃在广州, 玩在杭州, 吃穿 在武汉。 饮食, 作为武汉的特色文化,它反映的不只是饮食 文化, 在此,本文想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语言来探讨武汉文 化。 一、立足本土、兼收并蓄、开放创新 人类各种群落的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 开, 语言与文化的形式与演变经常打上了这种环境的深刻 烙印。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反映在方言中 则有不同词汇手段的称述和特点。人们常说 �民以食为 天 ,饮食是人们生活的重心。所以, 通过方言中的饮食语 言我们就可以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 武汉是座古老的商业都市 ,其最大的特点是交通发达, 往来便利, 也就是所谓的 �九省通衢 。而且自古以来就是 南人北客与本地土著混杂而居, 在一本关于汉口旧事的!汉 口竹枝词∀中写道: �此地从来无土著, 九分商贾一分民。 这种人文地理环境使武汉文化东西结合、南北杂糅的特征 十分明显。以饮食为例, 武汉人嗜辣似川湘, 嗜甜似江浙, 清淡似闽粤, 厚重似徽鲁, 其代表作 �豆皮 即有 �包容 、 �兼济 的文化特点。 便利的交通使武汉人眼界开阔, 信息灵通, 善于接受新 事物, 有改革精神, 开拓创新意识。武汉人什么菜都吃, 酸 甜咸辣都不怕, 所以, 没有自己独立的菜系, 别的地方好吃 的菜都可以学过来, 改造成自己的菜。醉江月酒楼的招牌 菜 �西湖松子鱼 由北方名菜 �松鼠鱼 改造而成;三五醇的 特色菜 �蟹黄豆腐 是江南一带流行的名菜; 亢龙太子酒轩 的特色招牌菜 �太子片皮鸭 源于南京的 �金陵片皮鸭 ; 小 蓝鲸的 �剁椒蒸鱼头 是湖南的特色菜。虽然它们是舶来 品, 但已深深扎根于武汉的餐饮业,成为武汉饮食用语的一 个重要部分。由此可见, 武汉的 �拿来主义 在其饮食中便 可见一斑。 武汉的 �拿来主义 最具特色的便是烧烤。虽说烧烤 是重庆的特色, 可武汉也绝不逊色,而且武汉人更是将其发 扬光大, 什么都拿来烤,什么都敢拿来烤。比如在武汉的一 些烧烤店中, 经常会看到烤虾球,烤蝎子, 烤蚱蜢,烤香蕉之 类的特色烧烤。总之, 什么东西到了武汉, 都会被 �汉 化, 甚至一批老字号鄂帮酒楼如粤味名楼 �冠生园 、浙宁风味 老字号 �五芳斋 、江苏风味老字号 �四季美 、回民餐厅 �东 来顺 等都秉承了五方风味杂处,华洋名馔共呈的特点。 可见, 地理环境会影响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从而 造成方言上的差异, 并形成多元的地域文化。有利的地理 位置使武汉人眼界开阔, 容易接收南北等地不同的新的事 物, 具有兼收并蓄的本事。所以,他们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 础上吸收别人的优点, 使武汉文化呈现兼收并蓄、开放创新 的特点。 #87# � 第 1期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第 27卷 � 二、�豪爽硬朗 的个性文化 每个城市都具有各自特色的城市文化, 正如每个民族 都有自己的文化一样。由于这种城市文化在特定的地理环 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中形成, 因此具有特殊性, 即文化 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形 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 则表现为语言差异。而方言作 为一种语言形式, 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深刻地记录了这种 文化个性。 武汉作为中国 �九省通衢 的交通枢纽,自古就是一个 �大码头 。武汉的码头形成了独特的码头文化, 这种文化 深深地影响了武汉人的生活方式与个性表达, 造就了武汉 �豪爽硬朗 的个性文化, 这种鲜明的个性文化在其饮食语 言中就可见一斑。 �叉的 (武汉话把这个 �叉 字读成上声 )就是随意, 怎么都行, 没有任何约束的意思。这个词使用的场合很多, 但我们经常会在酒桌上听到这样的话 �今天我请大家吃饭, 叉的。 或 �叉的吃, 莫讲客气啊。 意思是叫大家随便吃, 敞 开了吃, 随便点,不要拘束。尽管言辞让人听起来不是特别 �雅 ,甚至有点 �俗 , 但真诚之心却是显而易见的。正如 有人所说: �武汉人特别的真, 特别的豪爽。 �唰喇 是武汉人常挂在口边的话, 其本义是 �快 。比 如要求动作快一点, 武汉人就会说搞 �唰喇点 ; 要求决定 快一点, 也会说搞 �唰喇点 。显然, 这里说的 �快 还不是 或不完全是 �快捷 , 而是不要拖泥带水、犹犹豫豫,是心理 上的快而非物理上的快。所以 �唰喇 就是 �爽朗 、�爽 快 。武汉人读作 �唰喇 , 也许是 �爽朗 、�爽快 的音变, 也许是一个象声词 ∃ ∃ ∃ 书翻得很快, 唰喇; 箭射得很快, 唰 喇; 衣襟带风,出手很快, 也唰喇。不 �唰喇 , 也就是不 �爽 朗 。它不但意味着一个人够不够意思和有没有意思, 而且 甚至决定着一个人会不会被人看得起。比如你对一个武汉 人介绍另一个人说 �那个人一点都不%唰喇 & , 这个武汉人 的眼里马上就会露出鄙夷蔑视的目光。 爽朗之于武汉人, 犹如精明之于上海人。精明是上海 人的族徽, 爽朗则是武汉人的旗帜。上海人崇拜精明, 于是 有一系列鄙夷不精明者的词汇,如戆大、洋盘、阿木林、猪头 三、脱藤落攀、搞七廿三等。武汉人崇尚爽朗, 也有一系列 批判不爽朗者的词汇, 如夹生、差火、半调子、哽不过、嘀哆 等都是。此外还有 �扳俏 (也就是北方人说的 �拿把 )。 其中 �夹生 、�差火 、�半调子 都是与饮食相关的词语。 �夹生 通常是指煮饭或其他食物因火候等原因被弄 得半生不熟, 类似于有些地方中的 �二百五 。武汉人将其 来形容人的性格, 委实再形象不过。其主要针对一些喜欢 挑人毛病和办事不好说话的人。凡此时, 武汉人往往把嘴 一撇, 说: �夹生个么事沙? 或是恨恨地骂道 �那个伙计真 是个夹生货! 但与 �二百五 意思略有不同的是, 武汉人有 时对那些不管做什么都高不成低不就的人,也喜欢斥为 �夹 生 。一个人,如果不好说话, 不好相处,不够意思, 不爽快, 就会被认为是差火、夹生。 所以, 爱吃热干面, 我以为正是武汉人性格所使然: 爽 快而味重, 干脆而利落。他们处理人际关系, 也喜欢像吃热 干面一样, 三下五去二, 不装模作样, 不矫揉造作。的确, �豪爽硬朗 是武汉人骨子里的一种率真的天性, 这种天性 融入文化之中, 使这座城市形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个性文 化。 三、�铆起 (坚持不懈、坚忍不拔 )的文化精神 海德格尔曾说过: �一种民族语言就是本民族的精神, 民族精神就是它的语言。 而语言文化中,方言有着独特的 意义与价值, 它不仅是某一民族或地域人们的一种交际工 具, 而且是承载着人们思想观念、社会心理、精神风貌、思维 方式的符号形式。方言体现地域精神, 正如语言体现民族 精神一样。我们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语言就可以看出武汉 的文化精神。 在武汉方言中与 �叉的吃 相对应的还有一词 �铆起 吃 , 其意思就是形容一个人能吃, 喜欢吃,吃得多, 劲头足, 此词充分体现了武汉人的韧性、蛮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 精神。 �铆起 一词是武汉特有, 意思是 �使劲 、�不停 、 �没完 。但其最重要的意思是, 死死咬住、不依不饶, 就像 被铆钉铆住一样。 于是武汉人做事就会 �铆起搞 。比如 �铆起写 、�铆 起讲 、�铆起干活 、�铆起打 , 等等。 �铆 字比其他如 �使劲 、�不停 、�没完 等同类词句显然要更具形象。如 果仅仅只是 �不停 ,则叫 �紧 。比如, �你紧搞么事 。 �紧 搞 只是不停地搞, �铆起搞 则还有一股韧劲 , 其程度较 �紧搞 为重。 �铆起 则有坚持不懈、坚韧不拔之意。 �撮虾子 是武汉人经常讲的一个词, 指偶尔赚点小外 快。撮 (或戳 ), 相当于北京话的 �捣斥 或广州话的 �炒 耕 , 如: �戳来戳去冇 (冒 )戳出么名堂 。 �撮 也反映出了 武汉人可贵的拼搏精神。表面上似乎带有一种市民气息, 其实表现了武汉人的性格中有韧性, 有蛮劲, 敢于拼 ,勇于 搏,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由此可见, �铆起 、�撮虾子 这类的饮食语言充分反 映了武汉人天不怕地不怕, 永不服输的性格, 是武汉精神文 化的一种体现。 四、市俗文化 语言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决定语言选择的是民族文 化, 即具有共同地理环境、共同经济结构、共同社会制度以 及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生活方式。方言亦然, 它既产 生于这样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之中, 受其影响又集中反映 并记载传承这一特定的文化内容。长江汉水交汇的武汉四 周都是水陆码头, 武汉文化受其 �码头文化 的影响, 带有 市俗的文化气息, 而武汉方言反映并记载了这种地域文化。 1998年 8月的!新周刊∀第 14期上点评了中国众多城 市。最大气的城市: 北京;最奢华的城市: 上海; 最男性化的 城市: 大连;最女性化的城市: 杭州;最伤感的城市: 南京; 最 精致的城市: 苏州; 最浪漫的城市: 敢设情人街的珠海。这 #88# 杨义容: 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武汉文化 里的 �大气 、�奢华 、�男性化 、�女性化 、�伤感 、�精 致 等多少都带有浪漫气质, 而武汉, 则被界定为最市民化 的城市, 这也与国人对之的印象相吻合, 可谓名至实归。 武汉的确有俗的一面,比如餐厅的名字, 在上海, 所有 的餐厅名都很时尚, 而成都的都很雅致; 在武汉,类似于 �李 矮子甲鱼 、�半条鱼 、�小张烤鱼 、�谭鱼头火锅 这样的 店名不在少数, 可谓俗到极致。以俗为时尚, 是武汉城市文 化的特征之一。 除了餐厅的名字让我们感受到武汉的 �俗 文化, 与此 同时武汉人运用饮食语言来表达自身的喜怒哀乐也显示出 世俗的一面。在!你以为你是谁∀这篇小说里, 母亲吴桂芬 数落女儿说: �你吃多了糊米酒蒙了心! 糊米酒是武汉的 特色小吃, 是由精细的糯米粉和酒糟做成的糊汤。母亲的 这句话, 等于是用武汉人另外一句骂人的话 �糊汤 来教训 女儿, 意指心智不明。所以在领会武汉人语言的泼辣与穿 透力的同时, 我们不禁为它 �俗到极致 而惊叹。 武汉人的好相处在于他们没有太多的 �穷讲究 , 既不 像北京人那样讲 �礼 , 又不像上海人那样讲 �貌 。如果说 要讲究什么的话, 那就是讲 �味 。武汉人的 �味 确实是一 种讲究: 既不能没有或不懂,也不能太多或太大。 �冒得味 是遭人痞的, �不懂味 是讨人嫌的, 而 �味太大 则又是会 得罪人的。 在武汉经常会听见这样的一句话 �你这个人味大得很 呀 , �他开来辆新车, 几要味哟。 这里的 �味大 并不是指 一个人在饮食上的口味偏重, 而是指责对方端架子摆谱, 不 够意思。 �要味 类似于 �有味 , �玩味 是指在说话办事上 都要压人一头, 显示自己之意。类似于 �摆谱 、�炫耀 的 意思。在武汉话中也叫 �喜欢显 。 武汉是商业都市, �喜欢显 是市民的文化心理特点, 既是阿 Q式的 �我们先前 ∃ ∃ ∃ 比你阔的多了 心理的另一 面的反映, 又是武汉市俗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 ,突出了武汉 这座商业都市重金的文化特色。所以方言反映了当地人以 往所形成的经济思想、政治观念、生活追求的理想, 同时这 种理想会体现在他们日常的使用的方言之中。 五、讲 �彩头 (图吉利 )的文化心理 这里说的文化心理指的是在一定地域里被普遍认同的 价值观念和行为。各种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有许多是 全民相一致的, 其中也有一些特别的是在本地社会生活的 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讲 �彩头 是一种谐音现象, 语言中的 一个词的音与义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人们文化心理上就有一种需求将同音不同义的词通过 联想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讲 �彩头 的文化心理在武汉饮食 语言中也有所表现, 集中体现了武汉人普遍认同的一种价 值观念。 武汉人喜欢把南瓜饼叫 �黄金饼 , 玉米粥叫 �金银 粥 , 鲫鱼叫做 �喜头鱼 , 还有风味小吃 �欢喜坨 , 小孩满 月时吃的鸡蛋叫 �红蛋 。他们希望通过谐音给一些平凡 的事物添上喜庆的色彩, 求吉祈福, 获得平安, 以此来获得 心理上的满足与安慰。 同时武汉人也讲究避讳, 有些字的发音和其他不吉祥 的字发音相同就想办法避开。比如 �舌头 中的 �舌 字, 就 和 �折本 中的 �折 同音,很多地方都避讳成 �口条 ,武汉 也这么叫过。但 �口条 说的不清不楚的, 于是他们来个 180度大转弯,干脆取其反意, 化腐朽为神奇地叫 �赚头 。 所以, 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涵在方言之中,方言是多 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武汉人把这种讲 �彩头 , 图 �吉 利 的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通过方言表达出来,真实地反映 了武汉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反映了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六、结束语 一个民族的语言, 首先是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地域环 境的反映。方言则是各地文化、风俗的更为直接、细致的记 录, 它是地方文化的第一载体。武汉方言充分展现了武汉 �兼收并蓄 的开放创新文化和 �豪爽硬朗 的个性文化。 但城市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而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了文化的城市, 就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而一个城市的 �现代化 程度与她的开放和兼容程度是相 关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语言的开放和兼容程度。 一个城市要走出去, 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就不应该因为语言 而拒各地的精英于门外。武汉方言特有的重口音、出口成 �脏 等方式,一开口就让人觉得不够文明。因此,笔者认为 要把武汉变成 �大武汉 , 建设武汉文化, 就要不断提高自 身的文化素质, 就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最直观的表现就 是要推广普通话, 让武汉话与普通话各自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 1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 [M ]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9. [ 2 ]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M ] .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1. [ 3 ]李如龙.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 J] .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2005, ( 23 ) : 48- 56. [ 4 ]彭锦维. 方言与文化研究的思路 [ J] . 渝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 ) , 2000, ( 1) : 85- 88. [ 5 ]游汝杰. 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 [M ]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 6 ]王 � 华.方言与地域文化 [ J] .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 2) : 31- 32. [ 7 ]易中天.读城记 [M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 8 ]易中天.闲话中国人 [M ] .北京:华龄出版社, 1996. 责任编辑: 席高级 #89#
/
本文档为【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武汉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