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札记

2017-10-19 4页 doc 16KB 63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札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札记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札记 刘仁增 夏丐尊、叶圣陶在《关于(国文百八课)》中曾这样说过:“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作‘随笔’ 抒情’的例,也可以作‘第一人称的立脚点’的例,此外如果和别篇比较对的例,可以作‘ 照起来,还可定出各种各样的目标来处置这篇文章。” 这“各种各样的目标”当然还可以学习字法、词法、句法,也可以学习章法、文章读法和作法;可以进行伦理教育,也可以渗透爱的熏陶...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札记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札记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札记 刘仁增 夏丐尊、叶圣陶在《关于(国文百八课)》中曾这样说过:“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作‘随笔’ 抒情’的例,也可以作‘第一人称的立脚点’的例,此外如果和别篇比较对的例,可以作‘ 照起来,还可定出各种各样的目标来处置这篇文章。” 这“各种各样的目标”当然还可以学习字法、词法、句法,也可以学习章法、文章读法和作法;可以进行伦理教育,也可以渗透爱的熏陶。你瞧,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竟有如此之多,“教什么”的选择就成了决定教学成效的重要前提。与其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不如采取“提取法”,在文本中利用一个点开展有目标、有步骤的训练,让学生获得一两项实实在在的知识或能力,实现一课一得,甚至一篇一得。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时,从三个方面保证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一、选准那“一瓢” 如果抓准了课文读写的某一侧面的某一点或某几点,就可以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课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避免对课文作字、词、句、篇、语、修、逻、常的面面俱到的,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例”的局部,把目光投射在被“例”着的那个“什么”上。 《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该选哪一个“点”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就课文内容来说,可教的内容实在不少:一是疑难字词。由于本文选自我国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基本上与原文无异,语言半文半白,不少字词的用法与现在不太一样,虽然课文附有部分注解,但还是有些词语如“莫不是、恐费了油、登时”等,需要理解。二是内容学习。为什么“诸亲六眷都来问候”,听了二侄子的话严监生为什么“狠狠地摇头”,不弄懂是不行的。三是人物描写。课文抓住严监生临死前的两根手指的典型细节,集中而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爱财胜过性命的守财奴形象。四是语言特色。全文只有短短的三百多字,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如听了二侄子的话后,病人膏肓的严监生竟然“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狠狠地摇了几摇”,一副什么都可以忘,但银子是绝对不会忘的贪婪样儿。五是叙述手法。课文把严监生的严重病情与牵挂区区两根灯草的动作进行对比,以旁人的动作和语言衬托严监生的动作和内心变化。六是拓展阅读。由于是节选,课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学生要全面感受人物形象,只能去阅读原著。如此之多的内容要在一节课里完成显然不可能,也无必要,必须来一番取舍。取舍的标尺是什么呢,那就是课标的学段目标、教材的编者意图和学生的现有水平。 从课标的学段目标看,随着年段的增高,引导学生揣摩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内容;从教材的编者意图看,把《临死前的严监生》放在“人物描写一组”中,其用意从总目“人物描写”四个字可见一斑,况且本课所在组的阅读提示是:“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从学生的现有水平看,五年级学生并没有受过描写人物方法的训练,而高年级习作要达到课标要求的“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掌握人物的描写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以此对照上述六个可教的课文内容,把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描写内容确定为本课教学的“点”,应该说是毫无疑问的。 二、取好那“一瓢” 选准了教学的“点”之后,还面临着利用这个“点”实现什么教学目标的问题。阅读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若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作为教学本课的目标,那就只在“理解”层面上作平面推移了:1(阅读思考:严监生临死前的哪个动作让你印象深刻,2(找出 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猜猜临死前他可能说什么,心里想些什么,3(回想一下,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学生得到的无非是懂得了严监生动作的意思,以及这篇课文是抓住了人物的典型动作来描写人物性格的。 阅读教学仅仅是“理解”吗,是否定的。阅读教学不仅要理解语言内容,更要学习语言表达,也就是说,不仅要理解文章传递了什么信息,更要弄清文章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只有当阅读教学的目标跳出阅读自身的窠臼,转向“语言形式”的学习时,教学内容才会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教学无疑应铆定“语言”不放松:1(填空:我们中国有句古话,看人得“听其言,观其行”,所以,写人的文章总是离不开人物动作的描写。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严监生动作的句子填写在表格里。2(比较:读读描写严监生动作的几句话,你发现了什么,3(揣摩:作者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写他的手指和头的动作呢,每一个动作分别蕴含着什么意思,4(归纳:你觉得作者抓住严监生的动作描写有什么好处,如此,学生不仅弄懂人物动作背后隐含的信息,知道课文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课文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典型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文学形象的,得“意”又不忘“言”,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三、用足那“一瓢” 有效、高效的教学还得对教学内容来一番聚集、放大和凸显,生成、重构出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所选取的这个“点”的教学功能。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我们紧紧抓住严监生的动作描写,多角度地用足用好: 一是透过动作“看”人物内心。严监生三次手和头的动作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好好揣摩揣摩。比如从“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伸着两个指头。”和“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就能猜想他的心理:大侄子,你们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思呢,你真不了解我的心思,不是两个亲人,而是两茎灯草:从“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摇,越发指得紧了”猜测他内心想法可能是:你们怎么就不明白你二叔的心思呢,你看那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正燃着呢,该费了多少油啊~这哪里燃的是油啊,分明燃的都是银子啊~这样白白地糟蹋钱财,叫我如何断得了这口气哟~从“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可以看出他的想法:奶妈呀,亏你还在我家待了这么多年,我的心思你一点儿也不知道哇~从“点一点头,把手垂下”想到他心里会说:赵氏啊,到底还是你明白我的心思~挑掉一茎,这下我就放心了,要不然,我死不瞑目啊~理解了严监生动作背后的意思,就为认识人物性格和形象作好铺垫。 二是凭借动作悟表达效果。寥寥几个动作描写,为什么就能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守财奴的形象,这是需要让学生弄清的。因此,在猜想人物动作所隐含的意思的基础上,还得将严监生的行为放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去审视。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捕捉严监生家有奶妈、有老婆还找妾等信息,并引入《儒林外史》第五回中的“这严致和是个监生,家私豪富,足有十多万银子”等,让学生明白严监生是个家财万贯的富人,区区两根灯草也能让他如此百般折腾,实在是辛辣的讽刺:另一方面,要抓住课文对病情的描写,在对比阅读中深入体会动作描写的精妙。课文开头用了许多笔墨,层层深入地把严监生的奄奄一息、坐以待毙的情状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样写的目的,一是交代了动作描写的必要性(严监生不能说话、只能做动作),二是与后文严监生因为两根灯草而一直做着“越发指得紧了”“只是指着不动”和“狠狠地摇头”这些颇费些力气的动作形成鲜明的对比。两相对比,学生更能看到人物的本质:面对金钱,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两根灯草,严监生也决不含糊。从中,进一步体会到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福建省连江县实验小学)
/
本文档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札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