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学生就业问题

2017-10-25 7页 doc 20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6899

暂无简介

举报
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国家,社会对高素质的知识和 技术人才要求日益强烈。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是人力 资源中的优势资源,在整个社会的就业竞争中无疑是一个具 有优势的群体。然而随着大学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历史 性地走进了“大众化”阶段。“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自1998 年中国高校扩招起,就业难问题渐趋明显(如表1)。 表1 1998年以来高校扩招与就业率 年份 普通本专科招生数(万人)就业率% 1998 108 76.8 1999 160 79.3 2000 220 90.0 2001 268 82...
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 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国家,社会对高素质的知识和 技术人才要求日益强烈。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是人力 资源中的优势资源,在整个社会的就业竞争中无疑是一个具 有优势的群体。然而随着大学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历史 性地走进了“大众化”阶段。“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自1998 年中国高校扩招起,就业难问题渐趋明显(如表1)。 表1 1998年以来高校扩招与就业率 年份 普通本专科招生数(万人)就业率% 1998 108 76.8 1999 160 79.3 2000 220 90.0 2001 268 82.0 2002 320 80.0 2003 382 70.0 由上表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录取率,高校扩招人数逐 年增多,伴随着扩招出现的则是就业率的下降。 一.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由于企业与大学毕业生的双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大学生 就业面临着巨大就业市场也同时面临巨大就业压力。从机遇 来说,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第三产业发展, 为就业提供新的增长点,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大学生就 业带来了许多机遇。大学生对于就业行业,领域的选择较以前宽广的多;另外国家对于就业关注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大学生就业已经与农民就业,下岗再就业齐并为社会就业三大人群,受到国家密切关注。 我们看到机遇的同时,也不得不认识到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诸如科技进步排挤旧行业使毕业生专业不对口;高校专业设置滞后;还有一个严重问题是大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工作能力难呈正比使用人单位满意;另外99年扩招以来毕业生逐年增多,而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难以适应如此迅速的需求。所以想找一份如意工作难度相当大。 据有关部门的信息表明:200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近400万人,按70%左右的就业率估算,全国至少有120万名毕业生要面临“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随着高校继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愈发突出。从表面上看,这种就业难是大学扩招带来的,因为从1998年扩招以来,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9%,按照国际上15%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但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面临的是“结构失业”,即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职位却空缺。国内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仅占5%,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据已达到25%以上,也就是说,大学生 的总供给并没有大于总需求。 另外,据教育部规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0%时表现为供不应求,70%-90%之间供求相当,50%-70%就业有一定压力,30%-50%就业有一定困难,低于30%供过于求。我国2004年9月份统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73%,虽然表现为供求大体相当,但其中包含大量毕业生高才低用,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关以及毕业生虽已签约但并未到岗等大量的隐性失业现象。而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一个国家的失业率为4.0%-5.0%是较为实际的充分就业,因而实际上我国的失业人口比例是很高的,这在大学生中表现得更具有代表性。 可见,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不是供求因素,而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大学生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自身素质和能力不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需深刻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途径。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层次与教育内容的结构不适应社会发展 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而某些毕业生却同时被多家用人单位录用。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表明,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 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用人单位门槛过高,职场“经验准入”,动辄要求求职者具有2至3年的工作经验。而多数大学生知识陈旧,知识转化率低,表现出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23个月(2年)。这势必造成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二)教育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不一致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高层次教育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更加注重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的应用能力。而一些高校在扩招的同时,未能及时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衔接起来,存在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现象,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难以就业。如:会计、金融、国际贸易等。同时,由于教育具有滞后性,新的学科及专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因而难以跟上经济发展的节奏,不能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在数量、学科层次和专业结构上的需求,出现部分冷门或过时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无业可就或有业不能就的现象,导致结构性失 业。 (三)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胜任素质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劳动者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开发的趋势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知识单一、技能单一的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人,是没有竞争力的。目前高等教育虽然也强调素质培养,但效果甚微。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素质差,独生子女自幼在父母的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下长大,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再加上社会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及中小学时期素质教育薄弱,使得一些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有很大欠缺,而大学生时期的素质教育因前期基础薄弱而效果不佳。 (四)大学生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必然结果 从世界各国高教规模扩张的实例中我们可看出,大部分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都经历了毕业生就业难的时期。高等教育规模增大必然会有大量毕业生涌进劳动力市场, 激烈的竞争致使部分大学生失业是必然的后果。而且,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专业设置不合理、实践环节薄弱、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等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差,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五)择业观念存在偏差 大学生择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矛盾,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较高,眼高手低,不能胜任理想职位。由于他们不能恰当的给自己定位,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出现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不难、择业难”的 现状。一部分大学生宁愿待业或做临时工作,也不愿意“屈就”。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发展观、人才观,培训他们的求职技能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 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实际才能的倾向,使得专科生的就业率比例偏低。如:目前研究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在90-95%之间,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能达到80%的就算相当不错了,而毕业后未能及时就业的人数中专科生就占了70%。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完善人力市场机制,培养一个机构健全,运行,服 务周到,监督有力的人力市场体系;提高人力服务机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程度,通过提升服务水平,促进服务内容,领域朝着更高层次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大学生就业机制社会化程度的升级。 (二)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以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为出发点,引导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学校的配套发展,强化学生的特殊职业技能,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推行“宽专业,厚基础”的高等教育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加强社会宣传,帮助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建立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指导体系。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使其尽快适应社会需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增加学习年线,推迟大学生就业年龄,缓解就业压力。推广自主创业。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面对诸多新兴行业,都需要人去开发。因此,大学生要树立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自主创业,从而拓宽就业途径。 (四)鼓励大学生再深造。目前高级人才的短缺局面短期内不会消失,这些高级人才首先是各类高科技人员,设计到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等;其次是精通外语,学有专长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具有涉外知识,擅长商务谈判的人才等;再次是产业调整, 发展相关的人才。要鼓励大学生成为这样的高级人才,进入或重新进入高校进行再深造,减轻就业压力。 (五)建立毕业生失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险制度。对因未找到工作而没有收入来源、生活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和物质支持,保证失业毕业生的基本生活费用。并进一步完善毕业生的失业保险制度,以保障失业毕业生的基本生活水平,为毕业生寻找工作提供条件。 (六)做好学校与企业的好中介,鼓励校企合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业对高校人才需求大增,企业与高校合作,一方面有利于毕业生就业,有方面也有利于企业的科技创新与保持活力。 (七)国家与学校都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择业技能等方面指导,并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建立手机就业信息短信息发送网,建立网络共享平台,通过网上择业等有效方式形成就业信息资源共享,降低求职成本,减轻毕业生压力。 (八)更新毕业生本人及用人单位的思想观念。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政府和社会应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各种有利的政策性扶持和帮助,鼓励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创办更多的经济实体;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逐步消除用人单位在用人上存在的性别、学历等偏见, 建立公开平等的用人机制。 (九)消除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加快有关劳动人事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进人指标和户口指标的限制,减轻不合理的制度约束及其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降低劳动力的流动成本,促进毕业生的合理流动。进一步完善工资制度,增强用人单位在劳动报酬分配方面的自主权,真正实现按劳分配。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就业观也随之改变。过去的那种只有到大城市、大机关、高薪企业才算就业的观念,应逐渐向自主创业、向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甚至家庭作坊、西部地区和农村拓展。对于我们处于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大学生,除了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彻底抛弃“学而优则仕”的封建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加强和完善高校的就业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高校的就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最直接的服务渠道。 此外,大学生要注意不断培养自身的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做有知识、有 能力的人。这样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才会具有持续的较强 的竞争力。
/
本文档为【大学生就业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