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透析幼儿园“小红花”现象

透析幼儿园“小红花”现象

2017-11-15 11页 doc 25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透析幼儿园“小红花”现象透析幼儿园“小红花”现象 评选“小红花”、奖励“五角星”等是幼儿园常见的奖励方式,是教师激发幼儿学习兴 趣与积极性,正确引导幼儿规范自己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这是很典型的通过外部奖 赏来促使幼儿积极从事学习活动的方法。但是近年来,这种教育手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 “小红花”现象存在至今,这种教育手段仍被广大教师所使用,必然有他的合理性,而人们 对它的质疑也有其根据,因此有必要透析幼儿园中“小红花”现象背后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等 问题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我们...
透析幼儿园“小红花”现象
透析幼儿园“小红花”现象 评选“小红花”、奖励“五角星”等是幼儿园常见的奖励方式,是教师激发幼儿学习兴 趣与积极性,正确引导幼儿自己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这是很典型的通过外部奖 赏来促使幼儿积极从事学习活动的。但是近年来,这种教育手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 “小红花”现象存在至今,这种教育手段仍被广大教师所使用,必然有他的合理性,而人们 对它的质疑也有其根据,因此有必要透析幼儿园中“小红花”现象背后的问。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等 问题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小红花”这种教育现象,外部奖励对幼儿学习 到底起着什么作用,应该如何合理地运用这种教育手段,以及已有的理论基础和感性经验还 存在哪些局限,将对教师实际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并提供使用这类教育手段的理论基础,这 也是本课题的根本目的。 在幼儿园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境:教师对于那些表现好的幼儿奖励一朵小红花,以此作 为表扬,鼓励幼儿的良好行为,并把他们作为其他幼儿学习的榜样。类似这种情形,如口头 表扬、奖励“五角星”等一些外部奖赏形式,我们都把它归为“小红花”现象。“小红花” 现象只是我们对于这类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外部动机的形象描述,它不等同于单纯的“小红 花”现象。 美国学者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都属于外部动机, 其中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的把工 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即我们所说的“小红花”现象。附属内驱力在儿童早期最为突出,是成 就动机中的主要成分。到了儿童后期和青年期,附属内驱力在强度方面有所减弱,而且开始 从父母转向同伴。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认为,兴奋指的是超出平常反应与活动常态的心智 状态,是一种异于常态的反应或行动,它的问题在于这个升高的反应状态,会继而变成一个 新的反应门槛,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引起反应。这里所说的“兴奋”也是一种小红花现象, “小红花”正是引起幼儿高度反应所使用的刺激手段。 1、外部奖赏对学习的正面作用及相关理论 神奇的“小红花”,在幼儿园常常能听到这样类似的称呼,由于这些外部奖赏使得幼儿 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或者在进行了“小红花”竞赛以后,使得幼儿的自卑感下降了、荣 誉感和好胜心加强了,更使那些不喜欢学习的幼儿认真积极起来了。不论是幼儿身上的表现, 还是幼儿家长的反馈,都使教师深深地体会到小红花的神奇作用,“小红花”这种教育手段 也被越来越广泛的教师在使用。 奥苏伯尔认为,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已为大量研究结果所证 实,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并不意味着贬低外部动机的重要性。它对维持学业成就而长期努 力来说,是必需的动机。 华生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而引起学习的最重要的因 素就是外部强化。桑代克的效果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规律以及班杜拉的社会 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结实都离不开强化,他们强调对学习的外部控制,认为外部强化是激发学 习的必要条件。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当某一刺激出现时所产生的行为增强 的效率,就是上面提到的小红花。当然,他们对外部强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世纪50年 代以前,主要围绕强化的有关变量展开,在质的研究,幼儿深层次动机变化等问题上,还不 够完善。 2、外部奖赏对学习的负面作用及相关理论 近年来,我们也听到许多关于“小红花”做法的质疑,例如某小朋友捡到一块橡皮交给 老师,老师在班里表扬了他,并奖了他一朵小红花,第二天一早,他又马上交给教师二元钱, 说是路上捡的,而这二元钱是他为了得小红花,而向妈妈要的。或者幼儿为得到小红花而踊 跃发言,当没有小红花时,他就不愿意参与学习和活动,这就是典型的“小红花”负效应。 蒙台梭利认为,我们应该废除奖励和外在惩罚。这里的“奖励”主要是指外部奖赏。他 的案例表明了:外部奖赏并非必要。“因享有自由和纪律的人,他所追求的不是使他受到轻 蔑而感到沮丧的奖励,而是从他的内在生命中产生的人类的力量、自由的源泉和更大的积极 性。” 杜威认为,“真正的兴趣是自我通过行动与某一对象或观念融为一体的伴随物”,存在于 事物或活动本身,而非外部赋予的”。上述的“小红花”现象正如他所说的“兴趣歧异现象”, “一个学生对于教师、对他的书本和功课,表面上、形式上能给予注意,然而,他的内心深 处却关心对他更有吸引力的事情。他用耳朵和眼睛表示他的注意,而他的脑子却被当时吸引 他的那些事情占据着。他感到学习是出于被迫无奈,因为他要背诵、要通过考试、要升级, 或者希望博得教师或家长的欢欣。可是教材本身对他并无吸引力。”即幼儿对学习或活动本 身的兴趣被外部奖赏的介入所消减,甚至消退。 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Lepper &Hodell,1989)认为,外部奖赏(即“小红花现象”) 属于外部强化的一种,它也存在着副作用。对于人们本来有兴趣的活动,或者说本来能够由 内在动机激发的行为,由于外部强化的介入,而且这种奖赏又太过显眼,简直成为一种贿赂 时,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似乎就是为了获得外部奖赏,从而损害了内在动机和活动本身的兴趣。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认为,由老师诱发的兴奋(即“小红花”的使用) 会养成幼儿依赖或期待老师再度刺激的习惯,而老师也需要一次次加重刺激兴奋物的程度, 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这类会增强幼儿依赖老师的兴奋式活动,只能鼓励幼儿成为兴奋的“消 费者”、“旁观者”或刺激的“寻求者”,而不可能引发幼儿主动地探索、延伸自己的经验。 3、正确发挥外部奖赏的教育作用 秦远东博士在他的材料中表示,我们教师的任务之一就在于如何把握儿童的兴趣与外部 奖赏需要程度的关系,正确发挥外部奖赏的教育作用。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的需要和从事 的活动都有不同的层次,如下图所示: a b c 儿童的需要的层次从外到内依次是:得到社会的正面评价;得到教师的表扬、小红花等; 喜欢活动组织形式;喜欢活动内容等等。儿童从事的活动的层次从外到内依次是:社会对从 事这个活动的儿童的预期及伴随而来的各种评价;附加在活动上的儿童喜欢的东西,如小红 花、教师的口头表扬等;活动的组织形式,如拟人化的口吻、各种教具、场景布置等;活动 内容本身。处于活动最内层的即活动的内核,包裹在这个活动内核外面的都可以看作是活动 的不同层次的包装物,这些不同层次的包装物和活动内核之间具有着不同程度的互渗关系。 当儿童的需要和活动之间在不同层面上达成一致时,便导致了兴趣程度的差异,同时也 导致了儿童对外部奖赏需要程度的差异。 a:感官兴趣:儿童从活动本身无法得到任何满足,之所以从事这个活动,根本的原因 就是因为这个活动可以为自己带来各种外部的东西,如社会的肯定、外部奖赏等。此时的学 习即是一种异化的学习,学习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工作,儿童关注的是通过这个手段所达 到的结果。在这里,过程与结果是分离的,对抗的。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让儿童从事这样 的活动,就必须对活动进行各种各样的包装,以刺激与引起儿童的“感官兴趣”,这也正是 小红花现象、活动越来越追求花里胡哨等的根源所在。这种感官兴趣依赖于这些表面的东西, 并且引起感官兴趣的阈限会越来越高,类似吸毒一样,“瘾”会越来越大。 杜威认为,这是对兴趣的误解,真正的兴趣只是意味着人已经投身于其中的、或发觉自 己已经身在其中的某一行动过程。一切事情都为儿童裹上了糖衣,他很快就学会了从一切没 有人为地用有趣的事物环绕起来的事情离身而去。注意永远不是指向基本的、重要的事实, 只向往并接受与这种关系有关联的形象。儿童就会实实在在地学会以某种方式保持其感官处 于专心致志的状态,但是他也学会将他的本来会注意于有意义的教材的思想注意到别的方面 去,养成注意力分裂的习惯。 因此,我们要避免发生这样的兴趣,当幼儿从事某个活动是因为依附在它上面的外部包 装时,就要注意把幼儿的兴趣转化为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减少甚至停止这样的外部刺激,或 者把幼儿的注意力带到他本身就比较有兴趣的活动上去。 b、中间兴趣:儿童能够从活动本身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但这种程度本身还不足以激 励儿童全身心投入活动,因此就需要一定程度的外部奖赏,包括活动形式、教师表扬、社会 认可等。 从活动本身获得满足的程度和对外部奖赏需要的程度之间是反比关系,或负相关。许多 情况下,儿童教育中儿童的情况是处于这个层面,即对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兴趣,但还 需要外部奖赏的介入。 Carnern和Pierce(1994)的研究表明:外部奖赏的破坏效果主要出现在所奖励的只不过是完成任务本身,而不是出色地完成任务的情况下。 有学者发现:假如给予正面而笼统的回馈,会增加生产量,但会减低兴趣。然而,如果 给予正面回馈非常明确具体,且含有与工作能力有关的信息,幼儿不需要任何的外在压力就 会继续工作,但工作量不会增加。因此,奖赏应该科学合理,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标 准做不同的划分。 c、内在兴趣:儿童从活动本身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满足,此时就不再需要外部奖赏。如 游戏中儿童的兴趣即是如此。 有学者(Lepper ,1981)通过研究指出:假设我们奖赏儿童他们去做本来就感兴趣的 事,儿童反而会慢慢地失去兴趣。换言之,奖赏会减低儿童自发地从事某活动的意愿。这就 是所谓的“画蛇添足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McCullers,Fabes和Morgan(1987) 的研究对此作出解释,“物质奖赏的反效果是因为奖赏会引起暂时性的心理组织和功能的退 化,原来没有奖赏时,觉得有趣且富挑战性的事,在出现奖赏后,就变得困难且令人沮丧”。 这主要是因为“在有奖赏的预期心理下,被试者会选择那些较容易不那么有挑战性的工作, 以增加得到奖赏的机会”。 因此,我们要重视激发和利用幼儿的内发动机。当幼儿从事他们本来就感兴趣的工作时, 已由活动本身得到他应有的报偿,此时不需要再给幼儿不必要的报偿,以避免出现负面效果, 减低幼儿自发从事某活动的意愿。 “小红花”现象只是教师为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外部奖赏的具体表现,是一种传统的教 育手段,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外部奖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我们幼儿教师不能再停留在 它的表面好处上,应该更多地考虑幼儿内外整体长远的发展。通过理论的学习,把正确合理 的教育手段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去,并从实践中提取经验,提高本身的理论水平,这也 是作者研究此课题的原因。 1、准备阶段(2005年11月) 搜集资料、确定研究方法与实施 2、实施阶段(2005年11月——2006年4月) A、 观察实习班级的有关情况 B、 对幼儿和教师进行个别访谈 C、 每一部分按以下顺序开展活动 理论学习?实践研究?经验交流?材料归档 3、成果阶段(2006年4月——2006年6月) A、整理文字材料:个案观察记录、个案访谈记录、阶段总结 B、撰写论文 [1]施良方 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美]约翰`杜威 著 赵祥麟 任钟印 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章泽渊 陈科美 钱颖 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任代文 主校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路海东 主编:《教育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 [6]秦元东:《“画蛇添足效应”及其启示》,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年10月 [7]校编:《保教中的奖惩要科学》,山东教育1999年12月 [8]张剑 郭德俊:《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11月 [9]杨丽萍 策划:《琪琪该不该得小红花》,学前教育1998年9版 [10]汪渭淼:《神奇的[小红花]》,安徽教育1994年第4期 [11]文慧:《正确发挥“小红花”的教育作用》,宁夏教育2000年第9期 [12]丁先红:《物质刺激可取吗》,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12月 [13]秦元东:《学前儿童发展理论》,上课材料 [14]奥苏伯尔:《EDUCATIONAL PSYCHOLOGY》,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5]Lilian G.Katz 著 廖凤瑞 译:《与幼儿教师对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 版 1、 前言(背景、动机、前人研究) 2、 “小红花”现象的概念解释 3、 “小红花”现象的正面影响 a.个案观察记录、个案访谈记录 b.根据资料总结“小红花”现象的正面影响并 4、 “小红花”现象的负面影响 a.个案观察记录、个案访谈记录 b.根据资料总结“小红花”现象的正面影响并分析 5、 正确发挥“小红花”的教育作用 a.分析“小红花”的教育作用 b.如何合理地运用这种教育手段 6、 小结
/
本文档为【透析幼儿园“小红花”现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