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过分溺爱孩子的危害

2017-09-20 31页 doc 61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过分溺爱孩子的危害过分溺爱孩子的危害 近年来,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许多父母就有意无意地娇惯、迁就、溺爱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宠成家里的“小皇帝”,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这种溺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过分溺爱孩子,很容易使孩子养成骄傲、任性、自私、虚荣、孤僻等缺点,产生反社会的不良行为,甚至给家庭带来不幸。其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果没有真正的爱,就不能建立和睦、融洽的关系。 根据湖南医学院对353名5~7岁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父母...
过分溺爱孩子的危害
过分溺爱孩子的危害 近年来,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许多父母就有意无意地娇惯、迁就、溺爱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宠成家里的“小皇帝”,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这种溺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过分溺爱孩子,很容易使孩子养成骄傲、任性、自私、虚荣、孤僻等缺点,产生反社会的不良行为,甚至给家庭带来不幸。其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果没有真正的爱,就不能建立和睦、融洽的关系。 根据湖南医学院对353名5~7岁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父母过分溺爱孩子,至少有下列危害: (1)造成孩子严重的挑食和偏食。在调查中发现,有严重偏食的,独生子女占81%,而非独生子女仅占12%。由于孩子偏食,已导致孩子体内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缺乏,使身体日渐消瘦,抵抗力降低,体质虚弱,造成体格和智力发育减慢。 (2)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由于父母不让自己的孩子做任何事情,有些独生子女已快上学了,还不能自己穿衣、洗脸,仍要父母喂饭。造成孩子胆小、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差,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3)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由于父母怕自己的宝宝受人欺侮,所以,不让自己的孩子与别为孩子一起玩。使孩子变得利己,不关心别人,缺乏集体观念和共同责任感,不懂得友爱,不想到别人,处处以我为中心,很容易成为没有社会道德的人。 (4)不知勤俭,却爱挑剔。调查发现,独生子女乱花零用钱的约占62%,而非独生子女仅占5%。这种花钱如流水的“阔少爷”作风,也是父母从小溺爱的恶果。不仅严重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还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不利。在调查中还发现,有90%的独生子女爱挑剔衣着,而在非独生子女中仅占14%。 孩子的这些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的形成,都与父母的娇惯、溺爱有直接关系。为了孩子的身体发育,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奉劝父母千万不要溺爱孩子。 9种溺爱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1、特殊待遇——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过分注意——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 3、轻易满足——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懒散——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5、祈求央告——这种孩子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6、包办代替——这种孩子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会变得懒惰、自私。 7、剥夺独立——这种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8、害怕哭闹——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爹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9、当面袒护——这样的孩子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公使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睦。 无条件无原则的爱是溺爱 瞬间感觉2009 发表于 2009-09-29 09:07:05 | 只看该作者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精华帖 楼主 生活场景: 睡觉前,珊珊告诉妈妈,她要吃个小兔子形状的棒棒糖才肯睡,妈妈告诉她家里已经没有了,明天去买。这下珊珊不依不饶了,非要吃了才肯睡,妈妈一再强调家里真的没有了,并答应她天亮了商店一开门就去给她买,可是珊珊说什么也不答应,哭得肝肠寸断。爸爸、外公外婆不得不深夜穿好衣服,沿路一家一家“搜查”24小时营业的店铺,甚至给自己的亲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家有没有这样的棒棒糖,可是都没有找到。最后,妈妈不得不敲开了并不是很熟悉的邻居家的门,因为这个棒棒糖就是下午在小区玩耍时邻居给珊珊的。 Q娃娃网 专家解析: 溺爱,给孩子的温柔陷阱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独宝,一大家子的人宠着,一些妈妈是无条件地服从孩子的指挥,想法设法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至于要求是否合理,全然不顾。这种无条件无原则的母爱,不会跟孩子讲道理,只是一味地宠惯,孩子说东就是东,要什么给什么。 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教育专家咨询。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母亲说“是”。专家接着问:“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1个小时,你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这位母亲从椅上站起来,惊愕地问专家说:“你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母亲接着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而这个陷阱恰是那些过分保护孩子的母亲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从小在妈妈的庇护下长大,逐渐丧失了自立能力。如此百依百顺的母爱,其实就是溺爱。 每一位母亲,天性里都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关爱和责任感,为他付出,不辞辛劳,不图回报。在“爱”面前,太多母亲自愿做孩子的“自我延伸”,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挥,却未曾想到,这种看似爱孩子的行为,因为有着“无条件、无原则”的前提,悄然地变成了吞噬孩子的温柔陷阱。 孩子作为家中唯一的“中心”,做母亲的,对着这个自己身上“掉下的肉”,自然更是宠爱加倍,母爱泛滥。孩子本是一张纯净的白纸,只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渐渐有了不同的色彩。 母亲爱孩子,爱得没有原则,会给孩子一个错觉:妈妈如此爱我,我要什么,她都会答应,所以,无论如何,我的要求都是能够被满足的。日久天长,孩子就会滋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认为这个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自己的愿望就一定要被满足,一旦不能达到,那么就会有一些极端的行为发生。 这种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任性而自私的性格,正是由于母亲没有条件、没有原则的爱代替了理智教育之后产生的恶果。将缺点视为优点,把胡闹当作聪明,盲目的母爱蒙蔽了母亲的双眼,也蒙蔽了孩子的心灵。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与真爱相对应的是无条件、无原则的爱——溺爱。这看似自我牺牲的爱,其实是懒惰的爱。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孩子的母亲只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无原则无条件的溺爱——毁了孩子 被溺爱包围的孩子,经常伪装得很强大,背后,却隐藏着被却有着三个常见的恶果: 溺爱,不良行为的源头 依赖。即对亲密关系的严重依赖。他们不能接受独立,必须和其他人黏在一起,必须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在乎,才能觉得自己有加之,他们先是依赖父母,最终依赖配偶或子女。他们是配偶和子女的地狱,因为他们只知道提出要求,让别人关注自己,却对别人的感受视而不见。 伤害别人。他们会发现,一旦离开了亲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但是他们自大惯了,不能接受这种自卑,所以会把自卑转嫁到别人身上,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 任性。溺爱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这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同情心。他们习惯了愿望立即被满足,没有学会愿望的满足需要时间,而且得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我要,我立刻就要”。成了他们的习惯。 溺爱,心理健康的破坏者 溺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很大,一方面容易使孩子形成固执骄傲、唯我独尊的乖张个性,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限制了孩子的独立意识,压抑了孩子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过度去保护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什么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去做,在他的意识里,妈妈会为自己做好一切,依赖心理就这么滋长起来了,孩子主动去做事情去探索世界的积极性同时被扼杀了。 妈妈用无条件无原则的爱为孩子铺好要走的路,使孩子逐渐丧失了自己开路的能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垂头丧气甚至无法承受一点小小的挫折。通常骄傲势力的孩子也成长于溺爱的环境中,从小就认为人人都应该顺从自己的意志,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发脾气,不懂得体谅他人,这都是无条件无原则的母爱衍生出来的问题。 英国教育界有句名言——“溺爱的双亲应该记住:每样事都替孩子做,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这是对他有害的。孩子通常不需要娇养,他们要能尽职负责;过度的溺爱与娇养其结果是侮辱。——(英)利斯”。 溺爱,孩子创造力的杀手 过度的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扼杀。事实上,孩子们最原始的愿望都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需求,所以在还不会讲话的时候,便会用表情和声音传达出他的兴趣点。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产生成功欲望的一种动力,而妈妈过多的干预,过分的保护,逐渐地扼杀了孩子认识世界的积极性,让他懒于去实践,去追求,因为一切只要跟妈妈撒撒娇就可以轻松实现。孩子迟早要面对社会,一个没有独立意识,个性霸道乖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创造力的孩子,如何能不碰壁,这个结果不是恰好和妈妈溺爱的初衷相悖了吗,~ 本想给孩子最如意的生活,结果反倒为孩子的成长生涯徒增麻烦,所以,妈妈是不是应该考虑适当放手,让你的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呢,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一个健全的男孩子,一生之中总有一个时期,会热烈地盼望前往某个不知名的地方,去挖掘埋藏已久的宝物。”就让孩子自己去探宝吧,适当指引就好。 妈妈反思: 其实父母真的很爱珊珊,才会半夜不辞辛苦,不顾“面子”,四处忙碌,只为了寻找一块让宝宝不再哭闹的棒棒糖。没有原则和条件的爱,只会爱得越多,给孩子的伤害越大。如果爸爸妈妈再任由珊珊如此下去,最终也会不可避免地成为那个“伤透了心的母亲”。 因此,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是做错事情的时候,要诱导他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严格要求,不要随意迁就。 家长过分对孩子溺爱或严厉会有什么影响, 孩子知错又犯错,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差。孩子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心里想什么就去做什么,明知是不对的事仍要去做,这主要是由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如:爱哭不是好孩子,可达不到目的还是哭;明知幼儿园的玩具要大家玩,可忍不住还要去抢别人手中的玩具……孩子往往只顾满足自己一时的愿望而忘记必须遵守的规则。 2、判断是非的能力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逐渐增多,他们周围生活中有一些不好的事例,由于孩子辨别能力差,好奇心强,往往也去模仿。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方法不一致也直接影响孩子的进步。如:老师教育小朋友要友好相处,不打架,不骂人,而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有的这样教育孩子:“谁敢惹你,你就打他。别怕,咱不能受人家的欺负!”这样一来,造成孩子思想上的混乱或行为上的矛盾。虽说打人不对,可有家长支持,孩子就无所顾忌了,于是会产生知错犯错的行为。 3、孩子做错了事,家长惩戒不严。 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做了错事,家长无动于衷,从不追究,甚至还纵容、袒护。孩子看不到自己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认为做错事和没做错事一个样,也就感到无所谓了。 由于家长的娇惯和无原则的迁就,孩子经常以摔打物品或其他破坏性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故意把爷爷***报纸撕碎,故意把妈妈的毛衣针折断,故意把玩具损坏等等。家长的多次妥协,使孩子为所欲为。因此,明知故犯成了孩子要挟大人惯用的手法。 怎样帮助孩子克服知错又犯错的不良行为呢? 1、 应当重视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自控力是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从小培养将有益于终生,要让孩子学会 自控,首先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如晚上收看电视节目,一家人各有所好,不能让孩子独揽收视大权,懂得照顾别人;家长要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指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孩子在理解行为准则的基础上学会约束自己,进而发展到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 2、 家庭教育要做到爱中有教,教中有爱。孩子做了错事,家长不可听之任之,一定要认真处理。必须向孩子严厉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去做的,并要根据孩子错误情节的严重性给予必要的惩罚,让孩子体验到做错事后所引起的不愉快,从而牢记教训。对孩子故意的破坏性错误不能任其发展下去,要认识到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教育也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不能性急,帮助孩子逐步明白道理,学会自尊、自律。 3、 家长应给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家长处理孩子的问题有时也会出现错误,如孩子做了错事,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就打孩子,或是主观武断冤枉了孩子。事后家长应该心平气和地向孩子道歉,并表示今后注意改正,不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孩子会在家长模范行为的影响下,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这对纠正孩子知错又犯错的毛病极为有利。 4、 强化训练。家长可利用孩子模仿力强的特点,有意识地让孩子重复练习正确的行为,以克服和纠正不良习惯。如:带孩子去邻居家串门聊天,练习礼貌待人;饭前让孩子摆筷子、般椅子,练习关心和尊重长辈;让孩子收拾玩具,练习爱护玩具和做事有条理……。这样做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教育好孩子 人的习惯多在早期形成,家庭是个人最初的活动场所。家庭中的各种习惯是孩子最初接触到的行为规范,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家长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端正教育观念。 幼儿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过渡期。伟大的人民教肓思想家陶行知 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言之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重视。很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学习上生活上对子女关怀备至,将良好行为的培养却置之一边不顾,对孩子听之任之。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只要让他多学点东西,其它方面无所谓。家长的这些错误观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教肓的效果,而且也间接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抓学习的同时,也别忘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过分溺爱或者过分严厉都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正确的方法应该是: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 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女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种 状况怎么解决呢,笔者认为要让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应采取以下方法: 一、消除家长对子女造成的恐惧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 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有专家说道:“孩子避免失败的愿望比争取成功的愿望更强烈。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败,宁愿降低努力的水平。”这就是家长造成的恐惧使孩子失去主动进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了,就来一顿“审讯”,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 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 二、为子女建立自信心 发明家爱迪生,幼年求知欲很强,喜欢追根寻源。他向老师提出“2+2为什么等于4”的问题,因此闯下大祸。刚进 校3个月的他,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十分悲愤,下决心亲自教育儿子成长,为儿子建立自信心,给他讲文学、物理和化学,培养他爱学习,爱科学的习惯。爱迪生的求知欲因此进一步被激发起来。“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最终成为举世闻明的发明家。可见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树立,来自于周围的人们的常识。做父亲的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爱迪生的母亲不赏识自己的儿子,就没有今天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目前发展比较差的孩子,家长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绝不可越佾越疱,要留有余地。如:孩子问某字怎么写,有的家长会随口报出来,这样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问某字怎么写,倒不如鼓励孩子“你不是会查字典吗,先查查看,再来告诉爸爸(妈妈)。”(这样的引导,孩子会欣然去查字典)。这样不仅省却了家长的许多时间,更重要的培养了孩子的自已动手攫取知识的。而这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 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三、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原意听子女淡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 康成长。 在教育子女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子女,冷漠子女,这样 会抹杀子女的自信心,给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子女的成长和进步。 “让子女有出息”是家长永恒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子女的个体情况,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都是重 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 往往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 对孩子的爱的极端表现有: 1、认为只要无限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是爱孩子,其实这是一种无知的爱。孩子对爱的需要不仅是 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长只注意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许多书籍或买了电脑,却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去读书或正确地使用电脑,也不明白对孩子的精神鼓励、赞扬、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爱,然而,这种精神上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更加重 要。 2、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为孩子做了许多本应由孩子 真爱与溺爱 于2007-10-12 19:49发表宝贝趣事 什么是真爱,什么是溺爱,严格掌握教育原则,允许孩子在正常界限范围内自由地、舒畅地活动、成长,锻炼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在力量,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性情开朗、活泼愉快的良好性格,教育后果是卓有成效的,这就是真爱。如果父母娇生惯养孩子,任凭他超越正常的界限范围,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或者限制太严,干涉过多,这也不许,那也不行,压制了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以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儒弱,胆小怕事的消极情绪,造成严惩的不良后果,这就是溺爱。真爱和溺爱都会影响终生,这一点应该引起每一位父母的注意和重视。 1( 真爱孩子的父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真爱孩子的父母往往从两岁半开始,通过日常生活,耐心地教会孩子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事项;三岁时,孩子能够自己穿脱衣、裤、鞋、袜,并会解衣扣、鞋扣,会结衣扣、鞋扣。这样孩子往往喜欢动手动脑,做事积极主动,自理能力强,还能主动帮助其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溺爱孩子的父母往往过分地娇宠孩子,怕孩子遇到困难,怕孩子受累,为孩子承担着一切,总是包办代替,孩子说:“我自己来”,父母却说:“你不行”,总是不让孩子动手,剥夺了孩子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阻碍了孩子手、脑和眼睛协同发展的机会。这样往往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很差,显得笨手笨脚,容易产生自卑感,遇事爱依靠他人,缺乏积极主动精神。 2( 真爱孩子的父母培养孩子合群友好 真爱孩子的父母设法为孩子寻找同伴,请他们来家作客,热情招待,共同玩玩具,或到别人家去和同伴一起玩,来往亲密,建立友谊。这样孩子能学会待人友好亲热,喜欢集体,见识宽广,健康活泼,也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溺爱孩子的父母总怕自己的孩子受欺负,阻止孩子寻找同伴,又拒绝别的孩子来家中玩,甚至不愿把自已孩子的玩具给别的孩子玩,把孩子关在家里,一人独玩。这样的孩子往往在家里非常淘气,出门却十分胆小,怕生,不讲话,不理人,孤僻不合群。 3( 真爱孩子的父母培养孩子勇敢精神 真爱孩子的父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勇敢大胆,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放手自由活动,如:带孩子到公园,任他自由地跑、跳、攀登、荡秋千、滑滑梯等。这样的孩子勇敢,朝气蓬勃,见识广,能力强,兴趣广泛,积极进取,健康活泼。 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时时在担心,处处怕危险,对孩子的干涉过多,这也不许去那也不许做,束缚了孩子的思想,限制孩子的活动。这样的孩子表现怯弱,胆小怕事,不敢攀登,不敢下楼梯,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差,对事物缺乏兴趣,反应迟钝。 4. 真爱孩子的父母培养孩子尊敬意识 真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既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尊重孩子的想法说法,只要是对的,就尊重孩子的意见,与孩子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民主气氛浓厚形成民主型的家庭。这样的孩子对成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意见,能按成人要求去做。 溺爱孩子的父母缺乏原则性,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孩子想怎样做就怎样做,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倒地打滚,父母往往心软,迁就了之。这样,孩子掌握了父母的弱点,常以哭闹相要挟,对父母没礼貌,不尊重父母,不听父母的话。 5(真爱孩子的父母培养孩子不挑吃穿 真爱孩子的父母根据儿童身体发育的需要,供给适量的肉、蛋、蔬菜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培养定时定量地进餐,做到不挑不剩,不暴饮暴食。 这样孩子身长体重正常增长,身体健康,有良好的饮食习惯,从不挑食。 溺爱孩子的父母总怕孩子营养不够,鸡鱼蛋肉无限制地吃,既不定时,又不定量。这样使孩子严重偏食,营养失调,身长体重不达标,体弱多病,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对健康带来严惩的不良后果,也给父母带来许多烦恼。 溺爱的含义 照顾者和儿童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特征。此时照顾者(通常是母亲)庇护孩子,同时也妨碍孩子试图作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对孩子的溺爱可能说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他们无时无刻、无代价的爱造成孩子自私自利、不珍惜爱、不会给予他人爱的个性特征。有的父母受自身童年艰苦经历的影响,将自己的一切希望系于孩子身上,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产生了"绝不能让孩子遭一点罪、受一点委屈"的心理,尽量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 溺爱的类型 (一) 模具制造型 持此类教育方式的家长,大有人在。此类家长,属于自以为是之人,总以为自己的想法不会错误,总以为自己是爱孩子,为孩子好。对孩子的要求极严,孩子的举手投足,都给予详尽的指示,从生活习惯、活动的范围方式,到读书的范围方法、兴趣爱好,甚至到高考专业的选择、毕业工作的种类,都受到强制性指导。 (二) 温室培养型 孩子的吃,要操心,总担心孩子缺锌少钙;孩子的穿,要操心,嘘寒问暖,从孩子房里的太空被空调,到出门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细腻的爱心;孩子的行,要操心,在学校附近春游,父母也要请假奉陪;孩子的交往,要操心,本着近朱者赤近墨者 黑的道理,孩子只容许与“优秀”者(大多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交往;孩子的学,更要操心,从胎教,到小时候的艺术素质的培养(比如学琴画画),到入学的学校选择、老师选择,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的“智慧”,直到孩子的毕业,专业的选择,工作的选择,爱人的选择,仍要操心,有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极力压榨型 这种模式多出现在孩子的读书过程之中。教育的社会性与个体的特殊性之间必然有矛盾,在目前形势下,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没有普及,大学生的就业率很低,迫使家长对孩子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以使孩子能够上一所名校,有个教好的前程。纵使学校能够减负,家长也未必让孩子减负,连生的作业,家长都要求孩子完成两套三套,而学校面临的生存压力,教师面临的考核压力,也使学校的减负成为镜花水月。在平时,孩子们都被迫学习到晚上10点以后,而假期,更有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在等待着被压榨得灯枯油尽的孩子!教育科目的设置不合理、教育模式的缺陷,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家长们,不设法补救,却推波助澜,成为扼杀孩子天性与创造力的同案犯。 相关文章>> , ?孩子肥胖,主要责任还是家长~ , ?家长溺爱孩子的10个典型行为 溺爱的危害 溺爱属于教导方面的异常,是一种家庭功能失调,是家长对子女一种畸形的爱,也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爱。溺爱所造成的后果有多方面: 1 自我中心化倾向 孩子从小就受"众星捧月"式的呵护,往往形成"自我中心化倾向"。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已把所有的爱给了孩子,孩子已得到爱的满足,无需与同伴交往;有的父母爱子心切,当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受委屈,不分青红皂白,马上上前保护而不去了解原因。长期以往,所教育出来的儿童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满足,代人缺乏真诚,极少考虑他人感受,不会明辨是非、缺乏责任感。 2 妨碍独立自主能力培养 有调查指出,溺爱型家庭的幼儿比严厉型家庭和民主型家庭的幼儿更易发生感统失调。因为照顾者(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过分溺爱保护,怕孩子出事儿长期搂抱,剥夺了孩子接触坏境和爬行练习的机会;凡事包办替代,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再加上老人担心孩子被别人欺负和住房单元化,孩子很少出门,接受外界感觉信息刺激的机会少,在进入小学、中学或大学时,还要家长、同学帮他做事。由于家长溺爱和包办替代,使孩子以后的独立自主能力缺乏,无论是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还是就业,都有家长为其解决后顾之忧,而孩子坦然接受父母照顾。 3 耐挫能力差,形成不良习惯 在一些家境富裕的家庭里,父母的收入足以维持家庭的生活,孩子的愿望能够马上满足,缺乏为生活奋斗的体验。加上有的家长误以为只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花数万元进好学校,就能成才。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耐挫能力差。一点点生活中的小事即惹动较大的波动,稍有点挫折便丧失生活的勇气和完善发展自己的愿望。 4 不利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 因为溺爱而形成品德缺陷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不能像在家里那样任性和为所欲为,要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转向寻求父母帮助。溺爱型家长一般很反感别人的批评,并不断为自己的溺爱行为寻找更多的借口以求得心理平衡,使教师的说服教育工作很难奏效。长此以往,对宝宝的成长,性格形成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溺爱的矫正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对孩子爱得适当,爱得合理,才能使孩子得以健康成长。那么家长应怎样做到对孩子关系而不溺爱呢, 1 平等对待 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让孩子产生特殊优越感。家长应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来了小朋友,应教育孩子把玩家给大家一起玩;吃东西要让孩子养成分份的习惯。长期坚持,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平等相处的习惯。 2 不要轻易满足要求 当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时,不能轻易满足。孩子撒娇要家长买玩具,家长不能爽快答应,反而可以跟他提条件,例如一个月内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应买给他。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3 避免隔代溺爱 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然而很多父母觉得爷爷奶奶辈的教育跟不上形式,但是又不好过多指责。家长应该首先和老人沟通好,遇到孩子做错事时,老人可以到别的房间去或者借故出去,让家长单独来解决。刚开始,可能孩子会继续哭闹、扔东西,当发现无人理他时,孩子就会有些恐慌,哭闹就会减弱,最后可能会主动找家长承认错误。 4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家长就因势利导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幼儿期的自理能力培养是独立性培养的主要,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穿脱鞋袜,自己如厕,自己收拾玩具,吃东西前后或便后自己洗手等。 溺爱孩子七大可怕后果 作为父母,宠溺孩子的心理当然可以理解,自已的孩子谁又能真的狠下心来打骂批评,有时候道理也懂,可人是感性的,涉及到自已的孩子,毕竟是亲骨肉怎能做到不宠不溺?不过人也得有理性的一面,为了孩子的将来,作父母的有时还真的必须恨下心来理性一点,适当地宠爱孩子是应该,但不能过度,要把握其中的分寸,毫无原则的过度宠溺,对孩子有百害无一利,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不成器了才后悔莫及。父母过度宠溺孩子会有些什么后果? 孩子变得自私自利。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也许有人会说,这个社会就应该自私一点,这样才不会吃亏,实在是大错特错,自私也许能谋一时之利,但自私之人的事业必定迟早会失败,感情生活也一样,所以孩子可以学习不够好,或者不够聪明,但绝对不能过于自私自利,否则将来后果难以设想。 孩子性格骄横乖张。孩子被宠溺直接的后果就是骄横,由于父母一切让步,也满足其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无理要求,其骨子里就养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听他的,敢于骑在父母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目中无人,行为乖张专横。 孩子做事懒散无纪律。在父母的眼里,他就是老大,谁也管不了他,而且吃喝拉撒行食住行都有父母代办,什么事也不想做,日益变得懒散,偶尔做一点事也是丢三拉四,更没有纪律性,在他眼中,他就是纪律,他可以不听别人的,别人却必须听他的,将来在社会上势必难于立足。 孩子不懂礼节目无长辈。由于父母的过度宠溺,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不礼貌行为也没有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貌,目无长辈,口无遮拦,更没有基本的做人礼节,因为他压根儿不知道礼节礼貌为何物。 孩子懦弱不能经受困难。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呵护宠溺下,从小不知道什么是困难,因为一切有父母代为解决,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性格变得懦弱,根本无法行大器,成不了大事业,经受不了任何一点小小的困难,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开温室就必然被暴风雨摧毁。 孩子人际关系障碍。由于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行事专横无纪律,目中无人,自然无法与人和谐相处,与他人的交流也变得障碍,人际关系是一种互动和互利的交流,而被过度宠溺的孩子总以为自已是皇帝老大,不肯委屈自已,不肯为人着想,总站在不平等的角度来行事,自然没人愿意和他交往,其人际关系必然一塌糊涂,必然成了孤家寡人,学习就业以及爱情婚姻可能都变得困难。 孩子健康状况不良。孩子被宠溺过度一个最直接的后果也许就是对孩子身体的损害,要么过于挑食,营养不良,要么就是任性暴饮暴食,过于肥胖,两者都是健康的大敌;由于懒惰,更不会去锻炼身体,于是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从小就落下病根子,对今后一辈子的身体状况都会有影响。 溺爱不是爱 lzcjyq521 发表于 2010-09-01 11:41:08 | 只看该作者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精华帖 楼主 儿童心理学家告诫说,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认为整个世界都应当为他们服务,孩子的精力都花在如何操纵别人满足自己的需要,逃避应负的责任上,缺乏责任心与自理能力,其父母是不合格的。 现在许多家长热衷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实质上是对孩子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家长是在告诉自己的孩子:我不相信你处理事情的能力。明明的爸爸遇车祸去世了,妈妈就倍加疼爱他。他4岁了妈妈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明明去幼儿园了,老师告诉他的妈妈,明明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系衣服扣子,也不会穿鞋等,应该让他自己去做这些其他4岁的孩子应该学会的事情。可他妈妈却说:“我喜欢我惟一的儿子,他现在是我的一切,我宁愿为他做出最大的牺牲。” 这样母亲对儿子的爱是儿子的可怜。她自认为是一个好妈妈,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儿子(可这种超常式过分的爱引起的负效应是很多的。首先,儿子会在心中感到妈妈会理所当然帮他做所有的事情,为他服务;他可以不干什么事情,而有一天妈妈不再这样照顾他,他便会有沉重的失落感。这种类型的妈妈,这样的无私行为实际是自私的。因为她忽略了孩子本身成长发展的需要,倘若等孩子长大之后上了学,妈妈还是一如既往,还是不断地替他做事情,明明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那么就会更使他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或者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他将面临着一个陌生的世界,毫无准备。每个对孩子将来负责的父母应该牢牢记住这个很重要的育儿原则——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积极性的最大打击。父母拒绝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权利,其结果却是我们不尊重自己的孩子。 溺爱不是爱 lzcjyq521 发表于 2010-09-01 11:41:08 | 只看该作者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精华帖 楼主 儿童心理学家告诫说,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认为整个世界都应当为他们服务,孩子的精力都花在如何操纵别人满足自己的需要,逃避应负的责任上,缺乏责任心与自理能力,其父母是不合格的。 现在许多家长热衷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实质上是对孩子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家长是在告诉自己的孩子:我不相信你处理事情的能力。明明的爸爸遇车祸去世了,妈妈就倍加疼爱他。他4岁了妈妈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明明去幼儿园了,老师告诉他的妈妈,明明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系衣服扣子,也不会穿鞋等,应该让他自己去做这些其他4岁的孩子应该学会的事情。可他妈妈却说:“我喜欢我惟一的儿子,他现在是我的一切,我宁愿为他做出最大的牺牲。” 这样母亲对儿子的爱是儿子的可怜。她自认为是一个好妈妈,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儿子(可这种超常式过分的爱引起的负效应是很多的。首先,儿子会在心中感到妈妈会理所当然帮他做所有的事情,为他服务;他可以不干什么事情,而有一天妈妈不再这样照顾他,他便会有沉重的失落感。这种类型的妈妈,这样的无私行为实际是自私的。因为她忽略了孩子本身成长发展的需要,倘若等孩子长大之后上了学,妈妈还是一如既往,还是不断地替他做事情,明明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那么就会更使他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或者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他将面临着一个陌生的世界,毫无准备。每个对孩子将来负责的父母应该牢牢记住这个很重要的育儿原则——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积极性的最大打击。父母拒绝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权利,其结果却是我们不尊重自己的孩子。 溺爱孩子有哪些坏处 清淡如水 发表于 2010-12-26 00:19:13 | 只看该作者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精华帖(903 篇) 楼主 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语:“惯子如杀子”。这句话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尽管我们有这样的古训,但是由于前边那四个原因,我们根本就听不到“惯子如杀子”的声音,看不到“惯子如杀子”的现象,更感受不到这个“惯子如杀子”的体验。因此就不知道溺爱对孩子的危害有多深。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溺爱对孩子造成的危害。事实上溺爱孩子会对他们的自身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包括他的成长、学习、价值观的确立、社会发展、孝敬父母方面等等,都构成了诸多的害处。 1、溺爱使孩子内心无爱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独生子女,从诞生那天起,把全家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因为是独生子,所以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关注。如果我们要用画图表示,那么图上的箭头都是指向孩子的,这就是周围大人对孩子的爱,他整天都被这种溺爱包围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内心就没有爱了。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只是接受爱,而不懂得付出爱,他每天都是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爱,无法去爱别人。一般来说,他要真的爱别人,首先要和别人建立联系,然后他才能产生对别人的爱。但是我们都看到了,大量的独生子女情感都非常冷漠,而对别人爱的需求却非常贪婪,甚至写作业的时候也得妈妈陪着,不陪就不行。 我们说,一个幸福的儿童,他应该得到爱,然后再把爱回馈给别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接受周围人对他的爱,社会对他的爱,同时又要把这种爱传播给更多的人的一个过程,这样他才能有一种幸福的体验。但是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没有获得爱别人、爱社会、爱这个世界的幸福体验,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2、溺爱使孩子价值观混乱 我们发现,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脑里边装着一些混乱的价值观念。所有的孩子都将必须走向社会,如果一个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他就接受不到那种正确价值观的熏陶,那他再走向社会之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因为他一直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他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然后他就会觉得他不需要这些正确的价值观,他觉得自己满足就可以了,甚至他的思维就停滞在那种感觉里。这样的孩子,他对很多问题,比如原则性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等全部是处在混乱状态的。这都是溺爱使孩子产生的结果。 3、溺爱使孩子能力低下 我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学习能力,并且成绩优秀;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能顶天立地的做事。所有的家长都会这样想,但是我们却对孩子实施溺爱,这样教育的结果,就导致了孩子能力低下。溺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退化了。 溺爱是孩子人格“杀手” 溺爱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家长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来尊重和理解,而是当成自己的一个心爱的宠物。疼爱的时候百依百顺,刻意纵容,让孩子对生活失去了自己的理解,以为生活就是恣意妄为。溺爱的一种后果就是让孩子没有独立的人格,不能承受任何一种压力。 溺爱让孩子没有独立人格 你对孩子有溺爱倾向吗, 一个小男孩,七八岁了,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想吃香蕉,吵着让正在厨房里煮饭的奶奶为他拿香蕉并剥皮,老人家正忙得脱不开身,就说你自己拿吧。这时小男孩就大吵大叫,自己动手剥皮吃香蕉后故意将皮 丢了一地,还感到很委屈…… 这是一个典型的娇惯溺爱的例子。吃香蕉自己拿自己剥皮,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并不难,为什么却要别人代劳呢,吃香蕉剥皮的责任是谁的呢,可见这家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没有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溺爱会有什么后果呢, 这是一个心理治疗例子。“妈妈,让我安乐死吧~”晚上,巴南区18岁的高中生小伟给母亲发去短信。小伟和蒙蒙是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两人均成绩优异。小伟性格内向,与蒙蒙交往不久,即遭到老师、双方家长极力反对。可两个孩子半年后竟开始同居,成绩一落千丈。因闹别扭,今年元旦蒙蒙向小伟提出分手。小伟深受打击,大年三十晚上,小伟在奶奶家吃完团圆饭,独自提前回家。他给同学打完最后一个电话,在卧室割腕自杀。感觉不对的同学及时赶到,将小伟送到医院。小伟在给母亲的遗书上说:“半月来,我每到晚上就一个人躲着哭泣……没有她的世界,我活不下去……” 两周后,小伟再次割腕自杀。为留住儿子的性命,王女士上门哀求蒙蒙和她母亲帮忙。王女士拿出一封蒙蒙写给小伟的信,信中用很大篇幅的竟是两个孩子因为一个昵称而吵架的事。 这是溺爱的后果,让孩子没有独立的人格,不能承受任何一种压力。 其实,如果我们按照之前讲的,从小让孩子分担责任,就不会有溺爱存在。而事实上,在中国,隔代教育如此普遍,或者年轻的父母根本没有这个意识,加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影响,溺爱之风无所不在。 溺爱的本质是把孩子当宠物 溺爱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父母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来尊重和理解,而是当成自己的一个心爱的宠物。疼爱的时候百依百顺,刻意纵容,让孩子对生活失去了自己的理解,以为生活就是恣意妄为。一般来说,溺爱的父母并不明白孩子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位置,以为是神,是心肝,是自己能付出所有的那个人。父母化解了孩子生活中所有的压力,孩子感受不到压力,那么他自己就想制造一种“假想的压力”。比如说,有的孩子肚子饿了,故意不吃饭,父母就追着他,到处求他吃,他获得一种“变态的快乐”,这是他故意制造的生活压力。溺爱的孩子一般脾气比较怪,会用匪夷所思的做法来刁难别人,小霸王、小怪物、小人精,无所顾忌,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曾经有一个18岁的孩子因为跟妈妈发生口角,拿刀子把妈妈捅了,妈妈这才知道溺爱的后果。 很多孩子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下长大,到父母身边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把孩子受溺爱的心态改正过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责任还给孩子,把压力交给孩子处理。比如说孩子看上一个玩具,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有钱就随手买下,你必须让他明白几件事:第一,买下这个玩具,相当于妈妈要上几天班的工资;第二,为什么要买给你,孩子必须拿出一定的理由,哪怕是一个口头的承诺。这样的话,他不但会珍惜这个东西,而且明白生活的责任和压力所在。溺爱的孩子很容易用撒泼来要挟,这需要父母有一定的勇气和耐心来纠正。一味的答应不是爱,而是扼杀他人格的凶手。爱是需要智慧的,需要谋略的,需要勇气的,甚至需要孩子承受一些委屈和磨难。 如果现在你的孩子已经是一个在溺爱下长大的小霸王,你和他的斗智斗勇就开始了,目的是要他学会承担责任,这就是爱,可能会有一些痛。如果你的孩子刚刚出生,一定要记住,不要溺爱,溺爱不是爱。 溺爱的类别和危害 溺爱—overprotection 过于宠爱,由着你的性子,惯着你 通常是父母溺爱子女 看起来,溺爱仿佛有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上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无限制地在给予自己。 “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当我们做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荣伟玲说。 她断言说:“溺爱有很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内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溺爱类别 (一)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 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 小提示 子女致父母的备忘录 不要宠我,我很清楚我不应该得到我所要的一切,我只是在考验你们„„ (二)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 小提示 理性惩罚(如果孩子还继续耍无赖,父母可采取“冷三分钟”的办法。这三分钟不看,不说) (三)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 小提示 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满足,要分清对与错,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无理要求,不能答应。孩子一旦哭闹,千万不可打骂,就耐心给孩子讲道理,最好是用既生动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予以开导 (四)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 小提示 教育不能光说不练,要利用一切场合和机会进行有意识地培养 (五)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 小提示 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不仅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贪心的恶习 (六) 包办代替 由于家长的溺爱,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 小提示 大人不强逼他去做,也不包揽。因为这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的“独立行为”。而没有独特行为的人,怎么会有创造性呢, (七)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 小提示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对孩子悉心培育、满怀期待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把握好“度” 父母越呵护,孩子越逆反 (八)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 ◎ 小提示 孩子要“摔打着养活”,放开束缚孩子的手,让他有能力依靠自己健康地成长 (九)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 小提示 教育子女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事情,要有长期的和短期的安排。同时,还要注意耐心细致,具体周到 (十)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 小提示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 以上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溺爱可能造成的后果 从家庭来讲,不懂父母的心思,不理解父母为你所做的一切,目中无人,认为自己是家里唯一的独苗,恃宠而骄,将来步入社会的时候,四处碰壁后一蹶不振,处处都觉得很难,压力很大。 从爱情和友情来讲,不会珍惜爱人和朋友的感情,认为恋人(朋友)对你所做所为都是理所应当。因为从小就是在溺爱中长大,轻则好朋友很少、爱情不如意,重则是众叛亲离。 当然,如果是个聪明人的话,只要努力克制改变自己的缺点,成功也很容易。毕竟人都习惯性格脾气都是慢慢养成的,改也一样。 溺爱的实例 我该怎么阻止母亲毁灭式的溺爱, 毁灭式,为什么我要称我母亲对我的爱为毁灭式呢,我母亲太爱我了,以至于这种爱已经根植到她的血液中,她愿意为我做任何事,这样做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包办,但是我深知这样的爱将不但摧毁我这个人,更将摧毁我的人生。我身边不乏溺爱所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一个变成了不会说话的哑巴,不愿交际,只愿意和母亲讲话,其他的他一个都不敢说话;一个变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什么事情都不会做,连上大学都叫妈妈每天陪伴着,一起睡觉;一个变成了没有主见,完全听从于父母的“乖孩子”,穿的衣服,买的鞋子,头上的发型,全由父母一手*办,使得她的打扮完全和一个小学生一样,与其年龄极其不符。我不想变成这个样子,我害怕,我愤恨。我每天每天跟她讲道理,说溺爱会毁了我,可是每次吃饭时她还是会不停地给我夹菜,吃掉一口,夹一次菜,吃掉一口,夹一次菜,我说你不要再给我夹菜了,我自己会夹菜,让我自己来,可是她还是会习惯性地夹菜给你,我恨呐~,我骂过她,我咆哮,可是第二天她还是会故伎重演,我父亲是不支持她对我的溺爱的,也多次提出不要再这样溺爱,可是她依旧溺爱着我,这简直就是一种变相的折磨,折磨我的灵魂和肉体,我现在已经不能离开这样的爱了,这种爱使我堕落,使我沉迷,使我依赖,可是我母亲一天不放弃对我的这种折磨,我一天不能从这种爱河中探出头来,只要我稍稍往上,她便会水涨上来又把我淹没,我不停地挣扎,不停地呐喊,可是我却怎么也逃不出这无边无际的毁灭式的爱河。我说你别做了,让我做吧,我已经这么大了,可是她每次都抢着把所有事都做了,她包办了一切事情,更助长了我的惰性,她不辞辛劳的做着,她默默无闻地做着,她任劳任怨地做着,不论我好说歹说,骂过哭过,她都不会让你做一点点的事情,我不要~我不要你这样地爱我,百般地折磨我,我不要,我不要。不论我有多么过火,她还是一如既往,妈妈你怎么这么傻啊~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我动手打了妈妈,妈妈伤心极了,说道,我这么爱你,你还这样对待你母亲,妈妈哭了,我也哭了... 溺爱的危害 溺爱在两个阶段是危害最大的:一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时期,二是孩子渐渐独立的时期。尤其是前者,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也是唯一方法,就是改变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坚强的性格,让孩子自己面对对生活中的小困难,小挫折,自己去解决,才可能更好的面对走上社会后的大困难。否则就很容易被困难击垮。一句老话,做父母的都是为孩子好的,总是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但这种爱要以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为标准,切不可使“爱”成为“溺爱”,切不可由父母包办代替,否则,不但孩子难以承受,同时,也让孩子在独立面对社会时,不知所措。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被社会淘汰。 最后套用黑格尔的话:“假如你将所有困难都关在门外,那么成功也将被你关在门外了”。
/
本文档为【过分溺爱孩子的危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