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四大盆地_四_塔里木盆地

2017-09-01 19页 doc 113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四大盆地_四_塔里木盆地中国四大盆地_四_塔里木盆地 中国松辽盆地构造环境及东北 3 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高立新 (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 :对松辽盆地的构造环境 、演化历史和盆地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 , 认为松辽盆地主要是 在中国东北前中生代这一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下由简单剪切作用形成的 , 根据中浅层构造和 地层特点 , 可将松辽盆地划分为 6 个一级构造单元和 31 个二级构造单元 。在此基础上 , 对东 北地区中强浅源地震进行了期幕分析 , 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浅源地震具有 20 年活动的...
中国四大盆地_四_塔里木盆地
中国四大盆地_四_塔里木盆地 中国松辽盆地构造环境及东北 3 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高立新 (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 :对松辽盆地的构造环境 、演化历史和盆地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 , 认为松辽盆地主要是 在中国东北前中生代这一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下由简单剪切作用形成的 , 根据中浅层构造和 地层特点 , 可将松辽盆地划分为 6 个一级构造单元和 31 个二级构造单元 。在此基础上 , 对东 北地区中强浅源地震进行了期幕分析 , 结果明东北地区浅源地震具有 20 年活动的周期特 ( ) 征 , 1900 年以来可以分为 5 个活动期 , 目前正处于第 5 个活动期的末期 1999 —2010 年, 未 来几年东北地区仍有可能发生 1,2 次中强地震 。根据地震活动特点和松辽盆地内部中强地震 成对特征 , 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及邻区将是可能的发震区域 。 关键词 :松辽盆地 ; 构造环境 ; 地震活动 ; 构造单元 () 文章编号 :100023274 20080420059209 中图分类号 : P315 . 7 文献标识码 : A 引言 [ 1 ] 较多地震学者对东北地区的地震活动特点和危险性进行过研究和探讨 。赵文峰、于 [ 2 ] , [ 3 ] [ 4 ] 龙伟、孙文斌研究表明东北浅源地震活动 , 具有 20 年活动的准周期 , 认为目前东北 地区浅源地震处于第五活跃期 。 东北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松辽盆地及其周边 , 研究松辽盆地及周边的中强 地震活动特征 , 对于准确把握东北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 以来 , 东北地区及松辽盆地中强地震连续发生 , 2002 年至今已连续发生 7 次 5 级以上地 震 , 该地区已成为地震活跃的研究热点 。 1 松辽盆地的地质构造环境 松辽盆地位于中国的东北部 , 地跨黑龙江 、吉林 、辽宁和内蒙古 , 是断陷2坳陷叠合型 盆地 , 既具有大型坳陷盆地的特征 , 又具有断陷盆地的特点 。控制松辽盆地演化发展的主 要地球动力来自地壳深部地幔物质的热动力和太平洋板块向古亚洲板块俯冲形成的挤压 。 早期盆地的发育主要受第一种动力的控制 , 晚期盆地的发育主要受第二种动力的控制 。由 3 收稿日期 : 2008202213 ; 修改回日期 : 2008203228 ( ) 作者简介 : 高立新 19652, 男 , 内蒙古丰镇人 ,高级师 , 主要从事地震分析预报等研究 。 于这两种动力性质的转换 , 使盆地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张 、压两重性 , 出现了早期裂谷 、中 期坳陷和晚期褶皱的特点 , 并且在盆地发育早期为裂谷期 , 中晚期为坳陷 、褶皱期都有高 [ 5 ] , [ 6 ] 热流的特点 。盆地基底岩性主要为上古生界石炭系至二叠系浅变质岩。 对松辽盆地成因机制的研究中 , 提出了许多假设 、假说和模式 , 主要包括拉张机制 、 [ 9 ] 挤压机制等 。杨光等研究获得的地质信息是探讨松辽盆地成因机制 , 建立松辽盆地的形 成演化模式的重要参考依据 。 () 1松辽中生代盆地是在继承基底构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中生代断陷盆地与基底 构造轮廓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 () 2松辽盆地从变形特征可以明显地分为上部犁式断裂系 , 其下部主要表现为发育水 () 平和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 。拆离带 脆2韧性变形层是一个重要的构造活动带 , 该带之上的 上部地壳的主要控盆犁式断层多向深部延伸至该面 , 该带之下的地壳或岩石圈多以塑性流 变为主 。 () 3莫霍面起伏与中生代断陷盆地不具有典型的“镜像”关系 , 而是表现为一种“偏移 镜像”关系 。 () () 4深部 下地壳处于一种高热状态 , 盆地的东部地区热活动性比西部地区强 。上部地壳发育犁式断裂 , 下部地壳发育韧性变形带 , 证明该盆地主要是由拉张作用形成的 。中 生代的断陷盆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基底构造 , 但从地壳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来 看 , 这种构造的继承关系不仅仅表现为后期断裂构造是前期构造的继续和发展 , 其中可能 隐藏着深刻的地球动力学关系 。松辽盆地南部地区的地壳为加里东造山带 , 辽西和华北为 陆台型地壳 , 而松辽为海西期褶皱带型地壳 , 为相对年轻的地壳 这种地壳类型的差异及深 [ 7 ] 部壳幔结构的差异是影响松辽盆地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 根据目前对盆地成因机制的 认识 , 由 莫霍面起伏 与中 生 代断 陷盆 地 不具 有 典 型" 镜像" 关系 , 可以推断松辽盆地不是由 纯剪切模式形成的 。在莫霍面与断陷盆地 对应关系上 类似 于 由简 单剪 切 作用 所 形 成的盆地 , 虽然目前还缺乏盆地形成的地 球动力学方面的更多证据 , 但从盆地的几 何形态 、盆地构造的运动学特征来看 , 均 [ 7 ] 与由简单剪切模式所形成的盆地类似。 综上所述 , 结合中国东部太平洋西缘 构造演化 , 松辽盆地主要是在中国东北前 中生代这一 特殊 的 大地 构造 背 景下 由 简 单剪切作用形成的 。 松 辽盆 地是 一 个位 于克 拉通 内 部的 [ 8 ] 大型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盆 地内发育了 以白 垩 系为 主的 中 新生 代 地 ()图 1 松辽盆地构造平面示意图 据杨万里等 层 , 最大厚度达 10 000 m , 由冲积一湖泊 4 期高立新 : 中国松辽盆地构造环境及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61 [ 9 ] 沉积体系形成的砂泥岩地层组成 。盆地从形成到结束 , 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 即热隆张 [ 10 ] 裂 、裂陷 、坳陷和萎缩 4 个发展阶段。自中侏罗世 , 盆地以断陷为主 。早白垩世开始持 续沉降 , 形成大沉积坳陷区 。盆地白垩系底面表现中坳 、边隆的构造景观 。松辽盆地沉积 盖层的构造主要形成于中白垩纪末期 、白垩纪末期和第三纪末期 , 同时也有油气运移 、聚 [ 9 ] , [ 11 ] 集期。另外 , 由于嫩江组沉积以后的三次构造运动和动力主要来自盆地东侧 , 致使白 垩系褶皱和剥蚀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 。根据中浅层构造和地层特点 , 可将松辽盆地划分为 () 6 个一级构造单元和 31 个二级构造单元 图 1。 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西部 、北部倾斜区和东北 、东南 、西南隆起区 , 而中央凹陷区地 震活动则相对较少 。 2 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2 . 1 地震成组性特征 [ 12 ] 张国民等在研究华北地区强震时间序列时发现大震具有非线形加速现象 , 并用指 数函数拟合 , 即 ( )+ kl n S k = 1 , 2 , 3 1 tt = 0 式中 , S 为强震序列的序号 , t 为相应序号地震发生的时间 , 单位为年 , t0 和 k 为常数 。 () 若依次发生的一串强震序列及其时间 t 满足式 1, 且显著性水平 a < 0 . 05 , 则定义这 一串强震为“强震组”。 利用上述方法研究 20 世纪以来中国东北及邻近地区 5 级以上浅源地震活动和 6 级以 上深源地震活动特征 , 分析深震 、浅震序列 S 及其与时间 t 的关系 , 根据指数函数的相关 性 , 划分了 5 个深震组和 4 个浅震组 , 各组均在显著水平 a = 1 %下通过检验 , 证明深震 、 () 浅震活动具有成组性特征 图 2。5 级以上浅源地震成组性统计见表 1 。以上分析与孙文斌 [ 13 ] 等的结果基本一致 。 图 2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成组性 统计结果可知 , 深震组活动时段约为 15 年左右 , 发生 6 级以上深震的次数约为 7 次左 右 , 平静时段约为 7 年左右 。各强震组活动时段持续时间 、平静时间以及发生深震的次数 基本接近 , 表明深震活动具有比较稳定的动力因素 。第 5 次深震活动周期已发生 6 次深震 , 表明本次深震活动周期基本结束 。 表 1 中国东北及邻近地区浅震“强震组”分期 活动时间 计算相关 理论相关 显著性水 强震组分期 活动时段 拟合公式 地震数 / a 系数 系数 平检验 1 15 T = 1913 . 67 + 7 . 61l n S 8 0 . 91 0 . 83 1 % 1916 —1931 年 2 11 T = 1936 . 54 + 4 . 36l n S 8 0 . 88 0 . 83 1 % 1937 —1948 年 1956 —1967 年 T = 1954 . 76 + 5 . 28l n S 3 11 8 0 . 95 0 . 83 1 % T = 1974 . 03 + 5 . 28l n S 7 0 . 96 0 . 92 1 % 4 11 1975 —1986 年 5 1999 —2010 年 11 ? 尽管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机械性 , 但是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东北地区的深震 、 浅震活动确实具有活跃 —平静的分期特征 。 由表 1 的活动分期可知 , 浅震强震组活动时段约为 11 年左右 , 平均发生 5 级以上浅震 约 8 次左右 , 平静时段约 8 年左右 , 第 4 次与第 5 次平静间隔时段较长为 13 年 。 浅震成组性活动与深震成组性活动具有较好的呼应关系 , 在发生次序上浅震成组性活 () 动滞后于深震成组性活动 , 浅震成组性活动的起始时间约在深震成组性活动的后期 图 2。 1900 年以来中国东北及邻近地区共计发生 5 级以上深源地震 42 次 , 其中不包括 1974 年海城地震的 6 次 5 . 0 级余震 。39 次浅源地震主要发生在 5 个时段 , 尽管中间有较为分散 的地震发生 , 但这并不影响东北地区深源地震活动分期的划分 , 蠕变也表现出明显的密集 () () 蠕变加速—平静 蠕变平缓交替活动的现象 , 这些现象是划分东北及邻区浅源地震活跃 与平静期的主要依据 。在对地震活跃 、平静期划分时要进行统一的时间约定 , 即两次地震 的时间间隔不超过 5 年作为同一地震活动期的主要原则 。从 1900 年开始 , 中国东北地区的 42 次浅源地震分为 5 个活动期 , 1900 —1915 年可能是一个活跃之后的平静期 , 表 2 是中国 东北及邻区浅源地震活跃与平静时段划分及相关统计 , 分析前四个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平均 指标可知 , 活跃期地震平均发生次数为 7 . 2 次 , 平静期地震平均发生次数为 0 . 8 次 , 活跃 期平均持续时间为 11 . 8 年 , 平静期平均持续时间为 11 . 5 年 , 平均周期为 20 . 8 年 。从 1999年开始 , 浅源地震进入了第 5 个活跃期 , 前 4 个活跃期地震的平均发生数为 7 . 4 个 , 截止 到 2006 年 3 月 , 浅源地震已经发生 7 次 , 对比前 4 个活跃期地震发生的平均数 , 这个活跃 期可能还有发生 1,2 次地震的可能 , 对比前 4 个活跃期的平均持续时间 , 第 5 活跃期的可 能结束时间在 2010 年前后 。 表 2 中国东北及邻区浅源地震活跃与平静时段划分及相关统计 活动分期 地震活动阶段 时段 次数 持续时间/ a 周期 / a 1 6 11 21 第一活跃期 1916 —1926 年 3 10 平静期 1927 —1936 年 2 19 8 12 第二活跃期 1937 —1948 年 平静期 1949 —1955 年 0 7 3 9 12 19 第三活跃期 1956 —1967 年 平静期 1968 —1974 年 0 7 4 8 12 24 第四活跃期 1975 —1986 年 12 0 平静期 1987 —1998 年 7 5 第五活跃期 1999 —? ? 平静期 7 . 2 11 . 8 前四个活跃期平均指标 前四个平静期平均指标 0 . 8 11 . 5 平均周期 20 . 8 4 期高立新 : 中国松辽盆地构造环境及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63 2 . 2 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中国东北及邻区深源地震和浅源地震 20 年的活动周期 , 用正弦函数的 形式对深源地震和浅源地震的发生时间进行周期拟合检验 , 即 ( π Δ)( )2 Y = si n 2×t/ T Δ() ) ( 式中 , t 是每次地震相对时间差 单位为年, T = 20 即为要拟合的 20 年周期。 深源地震的活跃期基本发生在正弦曲线的前半周的高值段 , 平静期发生在后半周的低 值段 , 20 年的显著周期成分较为明显 。每一地震活跃期的峰值时间均落在正弦曲线的上半 周期内 , 第 1 活跃期的峰值时间约在 1917 年前后 , 第 2 活跃期的峰值时间约在 1937 年前 后 , 两个峰值的时间差为 20 年左右 ; 第 3 活跃期的峰值时间约在 1957 年前后 , 第 4 活跃 期的峰值时间约在 1977 年前后 , 第 5 活跃期的峰值时间约在 1999 年前后 , 这样每个活跃 () 期的峰值时间均为 20 年左右 图 3。 图 3 中国东北及邻区深震拟合曲线及 M2t 图 同样对 1900 年以来的中国东北及邻区的浅源地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时间拟合 , 活跃 期基本发生在正弦曲线的前半周的高值段 , 平静期发生在后半周的低值段 , 20 年的显著周 期成分较为明显 。大约 90 %以上的地震落在 0?,180?之间 , 即落入活跃期内 。每一地震活 跃期的峰值时间均落在正弦的上半周期内 , 第 1 活跃期的峰值时间约在 1920 年前后 , 第 2活跃期的峰值时间约在 1940 年前后 , 两个峰值的时间差为 20 年左右 ; 第 3 活跃期的峰值 时间约在 1960 年前后 , 第 4 活跃期的峰值时间约在 1980 年前后 , 第 5 活跃期的峰值时间 () 约在 2002 年前后 , 这样每个活跃期的峰值时间基本均为 20 年左右 图 4。 图 4 中国东北及邻区浅震拟合曲线及 M2t 图 对比中国东北及邻区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周期的相位差可以表明 , 深源地震的周期略 提前于浅源地震的周期 , 也就是说 , 每个周期深源地震的发生时间略早于浅源地震的发生 时间 , 这一结果与深源地震和浅源地震分期以及实际的分析结果相吻合 。 2 . 3 地震空间活动特征 1900 年以来我国东北及邻区的浅源地震从总体上来看 , 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及其边 () 缘 图 5, 尤以东北 、东南 、西南隆起区较为集中 , 其次是西部和北部倾斜区 , 而中央凹陷 区的地震活动则相对较少 。另外 , 每个活跃期地震活动的主体活动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异 , 除第 1 个平静期发生了 3 次地震外 , 其余 3 个 平 静 期 内 均 未 发 生 地 震 , 平静特征表现的较为明显 。第 1 活 ( ) 动期的活跃期 1916 —1926 年地震 的主体活动区域位于松辽盆地的北 部倾 斜 区 和 东 北 隆 起 区 , 平 静 期 () 1927 —1936 年期间的地震发生在 松辽盆地内部及边缘 ; 第 2 活动期 ( ) 的活跃期 1937 —1948 年地震的主 体活动区位于松辽盆地的 西南 、东 南隆起 区 , 与 第 1 活 动期 相 比 , 地 震活动进一步向松辽盆地内部延伸 , 1940 年 1 月 19 日 、1942 年 7 月 9 日在内蒙古通辽和库伦旗连续发生 ( 2 次 6 . 0 级 地 震 , 平 静 期 1949 — ) 1955 年未发生地震 ; 第 3 活动期的 图 5 5 个活动期地震活动的不同分布格局 () 活跃期 1956 —1967 年的地震进一 步向东北方向迁移 , 期间在中 、俄交 ( 界发生了 2 次地震 , 平静期 1968 — ) 1974 年未发生地震 ; 第 4 活动期的 ( ) 活跃期 1975 —1986 年的地震主要 发生在 松 辽 盆 地 的 北 部 倾 斜 区 , 整 体活动格局 与第 1 活 跃期 的 地震 活 动区域类 似 , 1975 年 2 月 4 日辽 宁 海城的 7 . 3 级地震是 1900 年以来东 北及邻 区 发 生 的 最 大 浅 源 地 震 , 该 次地震后又 连续 发生 了 6 次 5 级 余 震 , 盆地内部未有地震发生 , 平静期 ( ) 1987 —1998 年 未 发 生 地 震 ; 从 1999 年开始东北及邻区的地震活动 ( ) 进入了第 5 个活跃期 1999 —, 7 次 地震中 4 次分布在松辽盆地的西南 、 东南隆起区 , 其余 3 次地震分布在松 辽盆地西部边缘的大兴安岭的西缘 。 图 6 1900 年以来东北地区中强地震及成对地震分布 目前 , 有的专家认为 , 第 5 活跃期应 [ 14 ] 从 1999 年内蒙古锡林浩特 5 . 2 级地震开始划分, 本文是从 1999 年辽宁岫岩地震开始划 分第 5 活跃期的 。 ( ) 1900 年以来我国东北及邻区共计发生 5 级以上浅源地震 48 次 图 6, 其中 5 . 0 ?MS ?5 . 9 地震 37 次 , 6 . 0 ?M S ?6 . 9 地震 8 次 , 7 . 0 ?M S ?7 . 9 地震 1 次 , 最大地震是 1975 年 4 期高立新 : 中国松辽盆地构造环境及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65 2 月 4 日辽宁海城的 7 . 3 级地震 。分析 1900 年以来东北及邻区的 5 级以上地震活动空间图 像 , 可以发现从渤海 、海城到内蒙古的东乌珠穆沁旗形成了一条 5 级以上地震的 N W 向地 震条带 , 条带经过了内蒙古通辽 、巴林左旗一直延伸到内蒙古的东乌珠穆沁旗 , 条带长约 700 k m ; 另外 , 从渤海到辽宁海城也形成了一条地震条带 , 条带长约 250 k m , 二个条带的 交汇处位于辽宁的海城 。在松辽盆地的东北边缘及具有这样的地震活动条带特征分布 , 例 如从吉林长春到黑龙江德都也形成了一条地震活动条带 。 地震活动围空特征明显 , 从辽宁海城 、吉林长春 、黑龙江德都和绥化以及内蒙古的博 克图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中强地震围空区 。从辽宁海城到内蒙古博克图是一个较大的地震空 段 , 2003 年 8 月 16 日内蒙古巴林左旗 —阿鲁科尔沁旗 、2004 年 3 月 24 日东乌珠穆沁旗两 次 5 . 9 级地震具有明显的填空地震特点 。目前这个大的围空区的空段主要位于内蒙古的锡 林郭勒盟 —呼伦贝尔市 、兴安盟 —呼伦贝尔市交界地区 , 未来一段时间应关注这个地区发 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 。 中国东北及邻区的 6 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辽 、内蒙古交界地区 , 形成了一条 6 级地 震活动条带 , 另外一个活动区域位于中 、俄交界及黑龙江绥化地区 , 松辽盆地中部未发生 6 级以上强震 。 2 . 4 松辽盆地内部地震活动的成对特征 一次中强地震发生后的 3 年时间内 , 在距离这次地震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将再次发生一 次强度相当的地震 , 笔者把这两次地震称为相互关联的一对地震 。在松辽盆地这样一个特 定空间 、特定时段和距离的约定下 , 1900 年以来松辽盆地内部发生的 23 次中强以上地震 ,其中有 10 次地震具备成对出现的特点 。成对地震出现 , 是松辽盆地地震活动的一个重要特 点 。但是还应强调的是这 10 次地震仅占松辽盆地内部 23 次地震的 43 % , 小于 50 %的自然 () 概率 , 不具有普适性 表 3。 表 3 1900 年以来松辽盆地边缘 M?5 . 0 地震成对活动特征S M 震级 成对编号 序号 年2月2日 地 点 间隔/ 月 距离/ k m 震级差 S 1 1923210215 36 . 4 57 . 3 0 5 . 0 1 内蒙古布特哈旗 1926210228 2 5 . 0 内蒙古布特哈旗 2 1940201219 29 . 7 66 . 4 0 内蒙古库伦 内蒙6 . 0 3 1942207209 6 . 0 4 古通辽 3 1941205205 6 . 0 15 . 9 15 . 0 0 5 黑龙江绥化 黑 1942209202 龙江绥化 内蒙6 . 0 6 4 7 1980202210 5 . 6 14 . 5 14 . 6 0 古博克图 8 1981204226 5 . 6 内蒙古博克图 1986203201 5 9 5 . 3 5 . 5 12 . 0 0 . 2 黑龙江德都 5 . 5 10 1986208216 黑龙江德都 2002 年 10 月 20 日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 5 . 0 级 、2004 年 3 月 24 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 旗 5 . 9 、2005 年 9 月 9 日内蒙古牙克石 5 . 0 级地震均发生松辽盆地的边缘 , 未发生在盆地 内部 , 因而不作为盆地内的地震进行成对分析 。 2003 年 8 月 16 日内蒙古巴林左旗 5 . 9 级 、2005 年 7 月 25 日黑龙江林甸 5 . 0 级 、2006 年 3 月 31 日吉林乾安 5 . 0 级地震均发生在盆地内部 , 对这 3 次地震进行相互成对特征的 判断及成对归属 , 对于今后地震趋势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 内蒙古巴林左旗 5 . 9 级地震发生在北部倾斜区 , 黑龙江林甸 5 . 0 和吉林乾安 5 . 0 级地 震发生在松辽盆地的中央凹陷区 , 内蒙古巴林左旗 5 . 9 级地震发生至今已经 3 年多 , 已经 超出了统计的最长时间段 , 已经不具备成对分析的意义 。在空间上 , 乾安 5 . 0 级地震位于 其余两次地震的中部 , 距离黑龙江林甸 5 . 0 级 、内蒙古巴林左旗 5 . 9 级地震的距离分别为280 k m 、350 k m , 在空间分布上已远远大于上述 5 次地震的平均统计结果 , 3 次地震互相 成对的可能性已不存在 。 在严格的统计结果约定下 , 在松辽盆地的空间范围的限制下 , 2002 年东北地区的 6 次地震 3 次发生在盆地外部 , 3 次发生在盆地内部 。发生在盆地内的 3 次地震 , 除去巴林左旗 地震超过统计范围外 , 其余 2 次地震仍具有成对发生的可能性 , 目前来看 , 林甸 5 . 0 和乾 安 5 . 0 级地震仍是孤立的 , 在成对地震统计的时间 、空间范围内 , 仍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 危险性 3 结束语 松辽盆地地壳在 10,20 k m 范围内有一个脆性 - 韧性转化的过渡带 , 一些主要的由深 层向下延伸的断裂经过过渡带 , 使断裂的倾角变缓 , 直到水平 , 归并到韧性变形层中 。对 中生代伸展断裂系统来说 , 从深层断裂向深部断裂的转化证实 , 深部的韧性变形层与深层 [ 7 ] 断裂是同一应力场 、同一构造作用时期不同深度变形层次上的不同表现。这可能是我国 东北地区即有浅源地震发生 、又有深源地震发生的一个证据 。 我国东北地区及松辽盆地中强地震具有 20 年活动周期特征 , 1999 年以来进入第 5 个活动期 , 准确把握这一特征对于正确预测东北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 松辽盆地内部中强地震活动具有成对性特征 , 但只是反映了该区域地震活动的一个侧面 , 用成对性特征预报松辽盆地内部的中强地震 , 发震概率不足 50 % , 这种特点不具有普适 性 。 位于松辽盆地西缘的大兴安岭是中国大陆东部一条显著的重力异常梯度带 , 2003 年 以来 , 其西缘和东缘的中强地震活动具有以大兴安岭为轴进行东西对跳的活动特征 , 2003 [ 15,17 ] 年内蒙古巴林左旗 5 . 9 到 2004 年东乌珠穆沁旗 5 . 9 级, 2005 年黑龙江林甸 5 . 0 级到 内蒙古牙克石 5 . 0 级 , 均具有这种东西对跳的特征 。2006 年 3 月 31 日吉林乾安 5 . 0 级地 ( 震后 , 若以上模式重演 , 将很有可能越过大兴安岭向西对跳向内蒙古一侧 2008 年 6 月 10 ) 日在内蒙古发生鄂伦春 5 . 2 级地震。这可能是未来东北地区地震活动趋势的一种估计 ; 其 次 , 仍需关注 2 次发生在松辽盆地内部地震的成对性特征 , 尤其注意在统计范围内发震的 可能性 。 参考文献 : () [ 1 ] 赵文峰 . 东北大陆未来十年地震危险形势的估计 [J ] . 东北地震研究 , 1985 , 1 1: 3214 . () [ 2 ] 于龙伟 . 东北中强震和强震的时空分布特征 [J ] . 东北地震研究 , 1987 , 3 1: 11222 . () 于龙伟 . 2005 年前东北地区地震趋势预测 [J ] . 东北地震研究 , 1993 , 9 3: 1213 .[ 3 ] [ 4 ] () 孙文斌 . 东北地区地震危险趋势分析 [J ] . 东北地震研究 , 1995 , 11 3: 13 - 16 .[ 5 ] 高瑞棋 , 蔡希源 . 松辽盆地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 M ] . 北京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1997 . [ 6 ] 侯读杰 , 冯子辉 , 王铁冠 , 等 . 松辽盆地石油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 [ M ] . 北京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1999 . 4 期高立新 : 中国松辽盆地构造环境及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67 [ 7 ] 杨光 , 薛林福 , 刘振彪 , 等 . 松辽盆地深部地震剖面解释与深部地质研究 [ J ]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 2001 , 24 3: 3262336 . [ 8 ] 楼章华 , 程军蕊 , 金爱民 . 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特征研究以松辽盆地为例 [ J ] . 沉积学报 , () 2006 , 24 2: 1932201 . [ 9 ] 杨万里 , 高瑞棋 . 松辽盆地陆相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 [ M ] . 哈尔滨 :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5 . 57213 . [ 10 ] 杨继良 , 史若衍 . 松辽盆地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 A ] . 程汝楠 . 中国含油气区构造特征 [ C ] . 北京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1989 . 47263 . () [ 11 ] 王志武 , 杨继良 , 高瑞棋 . 中国石油地质志 卷二[ M ] . 北京 : 石油上业出版社 , 1993 . () [ 12 ] 张国民 , 傅征祥 . 华北强震的时间分布及物理解释 [J ] . 地球物理学报 , 1985 , 28 6: 5692578 .[ 13 ] 孙文斌 , 和跃时 .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日本海板块俯冲的关系 [J ] . 地震地质 , 2004 , () 26 1: 1222132 . [ 14 ] 高立新 , 阎海滨 , 薛丁 . 1999 年 1 月 29 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 5 . 2 级地震 [ A ] . 陈棋福 . 中国震 () 例 1997 —1999 年[ C ] . 2003 . 2832289 . [ 15 ] 高立新 . 巴林左旗2阿鲁科尔沁旗 5 . 9 级地震前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 J ] . 东北地震研究 , 2004 , 20 () 4: 8215 . 高立新 , 索亚峰 . 巴林左旗2阿鲁科尔沁旗 5 . 9 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 [ J ] . 地震 , 2005 ,[ 16 ] () 25 1: 1032110 . [ 17 ] 高立新 , 阎 海 滨 , 丁 风 和 , 等 . 东 乌 珠 穆 沁 旗 5 . 9 级 地 震 参 数 及 序 列 特 征 [ J ] . 东 北 地 震 研 究 , () 2005 , 21 2: 16223 . Structural Environ ment of Songl iao Ba s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Activity in Northea st China Region GA O Li2xi n ( )Ea rt hqua ke Admi ni st ratio n of Inner Mo ngolia A uto no mo u s Regio n , Ho hho t 010010 , Chi na Abstract : St r uct ural e nvi ro n me nt , evol utio nal hi sto r y a nd t he fo r matio n mec ha ni sm of So ngliao ba si n a re a nal yze d i n t hi s p ap e r . It sho w s t hat So ngliao ba si n wa s fo r med by mea n s of si mp le cut ti ng o n t he e sp ecial st r uct ural backgro und i n No r t hea st Chi na regio n i n Me sozoic . So ngliao ba si n i s divi ded i nto 6 fi r st gra de st r uct ure cell s a nd 31 seco nd gra de st r uct ure cell s ba sed o n t he c ha ract e ri stic s of shallo w t ecto nic s. O n t he o t her ha nd , we a n2 alyzed ti me c ha ract eri stic s of shallo w focu s ea rt hqua ke s i n t hi s a rea , t he re sult s sho w t hat t here i s a p e rio dic f eat ure of 20 yea r s , a nd divi de d i nto 5 activit y p e rio ds. No w it i s i n t he () lat e st a ge of t he fif t h activit y p erio d 1999 —2010, 1,2 st ro ng ea r t hqua ke s i n t he f ut ure ma y occ ur . Ba se d o n cha ract eri stic s of sei smic activit y , a nd ea r t hqua ke occur re nce i n p ai r i n So ngliao ba si n , t he H ul un B ui r of In ner Mo ngolia a nd t he nei gh bo ri ng a rea will be ri sky regio n s. Key words : So ngliao ba si n ; St r uct ural e nvi ro nme nt ; Sei smic activit y ; St r uct ure cell
/
本文档为【中国四大盆地_四_塔里木盆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