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现状及问题解决

2017-10-15 15页 doc 33KB 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3902

暂无简介

举报
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现状及问题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现状及问题解决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公平问题及其对 策探讨 摘要 教育公平问题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古今中外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基本主题。社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又反作用于社会公平,实现教育公平是教育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时期下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教育公平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主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现状及问题解决
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现状及问解决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公平问题及其对 策探讨 摘要 教育公平问题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古今中外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基本主题。社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又反作用于社会公平,实现教育公平是教育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时期下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教育公平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主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可以忽视,必须加大教育建设,让我国的教育公平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基础教育 教育公平 教育现状 存在问题 建议对策 1、 前 言 从古至今,教育公平的理念经常被人提起,而今这一理念也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基础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教育自由等问题一道,向来都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是古今中外教育发展中的一大社会理想和价值诉求,更是时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现阶段,教育公平对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得到了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我党在新形势下高瞻远瞩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而社会公平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教育公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1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进程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要求。因此,了解教育公平,了解我国现阶段在教育公平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针对教育公平问题也应该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对其开展应更加重视。 2、 教育公平的理论研究 教育公平的理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更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追溯历史,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了教育公平的思想,而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平等地对待平等者,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公平分配原则,两千多年前孔子也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的,18世纪末,教育公平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转化为立法措施,确保人人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同样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教育公平的发展经历了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等三个不同的阶段。促进教育公平也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如何做到教育公平是我们一直都在关注的一个问题。 2(1关于教育公平的基本概念 人们一般认为,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在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是社会公平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公平作于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一2 项基本原则。对教育公平的认识而随着对公平的认识逐渐深化。 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即保障人人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从具体的方面来说,对教育公平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确保人人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 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 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相等的教育 之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 其中,“确保人人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前提和基础,只有保证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才是基础教育公平的首要目标;“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这三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层次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然而,教育公平远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简单,基础教育的公平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背景下所显出来的社会难题。受地域经济发展差异和教育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城乡、区域、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地域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供给能力不足。生均教育资源拥有量、师资配备水平、师资配备水平、教育观念等相对落后;从层次看,幼儿教育和初中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从对象看,家庭贫困学生、民工子女、心3理行为存有偏差和身体残疾等学生需给予更多的关爱。 因此,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必须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和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第一, 教育公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全不受限制和绝对公平的教育,它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相互依存而不可能独立存在,则必定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原始社会的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局限于一部分的人一种特权,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很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又开始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 公平到、过程公平到结果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是人类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第二, 追求教育公平和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 效率的公平观认为,有效率才是公平,效率是衡量公平的标准,但这种效率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效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似乎总是水火不容的。但是研究表明,在教育阶段,这两者的目标是高度统一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其独特的追求,而不论是在教育发展的那个阶段,追求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统一这两者永远是统一的。 2.2教育公平及相近概念 2.2.1 教育公平与教育公正 教育公平与教育公正是两个非常相近的概念,甚至可以互相通用的概念,一般都是不做任何区别的交换使用。当然,也有学者指出了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教育公正是理念化、理想化的教育公平,而教育公平则是现实化、具体化了的教育公正。其一,教育公平是在现实教育生活中对于某些失当的“教育公正”的“纠偏”。其二,教育公平是基于教育公正的本性对于某些人的“变通”处理。 2.2.2 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 公平一般是在理想状态实现的,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一般靠法律和协约保证;而平等则是泛指人们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享有的待遇等。公平是一种手段,平等是一种结果,坚持平等社会就会趋于公平。 教育平等强调公民受教育权利的相同性、一致性。通常意义上,教育平等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和民族、种族、信仰及性别差异等的限制,在法律上都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公平,则可以理解为社会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规范、原则,是对教育平等状况所作的主观判断。4 此外与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教育机会均等”,胡森对教育机会均等含义的解释是:?入学机会均等,或入学不受歧视;?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标志是社会保证每个社群的子女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所占比率,与其家长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大致相5等。 2.2.3 教育公平与教育公正、教育平等的关系 公正主要是指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精神,平等用于判断事物在量上的相同性,是客观的事实判断;而倘若我们想要做到公平,那就必然是公正的平等。从教育公正和教育平等的辩证统一、内在契合的角度来理解教育公平问题就会让我们更加清晰,也就更加合理。教育公平正是教育公正和教育平等的良好契合。 3、 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现状及差异的分析 我国教育就如同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分离飞向遥远的未来。在旅途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会遇到障碍,会偏离目标,会有新的目标„„当遇到障碍时,需要用勇气去克服;当偏离目标时,需要用智慧去校正;当完成了一个目标后,又要设定新的目标,开始新的征程„„ 3.1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的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质的飞跃。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家有目共睹,最明显的表现要数文盲率的大大降低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上升到79.2,;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新增劳动力结构和素质;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毛入学率达到24.2,,进入大众化阶段;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教育发展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我们不可以否认的是,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各种不公平现象比比皆是,城乡公平缺失,地区公平缺失等是我们常见的问题。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基础教育,但是比例却极不均衡,城乡分配严重失衡;地区教育公平也无法达到绝对的公平,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存在,地区教育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教育公平问题。 3.2 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基础教育表现出的差异) 3.2.1 地域性差异 我国是世界上地域性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地域性差异是造成我国教育严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地域性差异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东西部差异和城乡差异,这是最为主要的两个因素。 3.2.1.1 东西部差异 造成基础教育公平东西部失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有两个是最主要的。首先是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对教育的投入。相对来说,东部发达地区因为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相应的对教育投入的拨款也会较多,西部落后地区则因为其落后的经济很难再拨出大额的教育投入款,甚至有些地方都无法保证最基本的教育经费。还有是公民的经济收入以及用于孩子的教育支出的比例。欠发达地区无法支付子女教育费用的家庭其所占的比例肯定要比发达地区要高得多。 地区间教育失衡的首先表现就是实际享有的就学机会失衡。虽然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对西部教育经费的投入,普及基础教育,西部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9%的水平,与全国平均学龄儿童入学水平仅差0.1%,但是东部发达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还是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上海市的学龄儿童净 入学率接近100%,东西部差异还是明显存在的。 其次是表现在教育资源的占有上。从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来看, 2004年西部地区为1509. 04元,仅占东部地区普通小学生均支出的49% ,比全国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还低52. 38元。普通中学而言,西部地区生均教育经费2004 年度为2289. 17,仅占东部地区普通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一半,与全国生均支出差值为193. 05元。差距最大的是职业中学,职业中学西部地区2004 年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3234. 91元,只有东部地区的55. 41% ,与全国差额达567.55元。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和东部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特别是用于普通中学和职业教育的生均教育经费差距悬殊。在教学仪器设备等方面,东西部差异也显得尤为突出。1992年全国共有5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学理科教学设备达标率高达45%,其中4个是东部发达地区,最高的达标率已达91%(上海)。在师资方面,1993年北京、天津两市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均在92%以上,而内蒙、云南、贵州3省分别为76.81%、75.06%、70.15%。这些指标近些年来有所缓解,但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2.1.2 城乡差异 基础教育公平问题不仅仅表现在东西部差异上,各省、市、自治区在城乡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差异。1993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达3.27倍,而最近这个差距又在进一步的拉大,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以9.7%的速度增长,差距越来越大。除去最直观的经济因素之外,影响城乡教育公平的因素还有地理、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与教育价值取向等各种非经济因素。据统计,1991年,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城镇为99%,农村为80%左右,而边远山区只有50%左右;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农村学生辍学率明显高于城镇学生,农村欠发达地区适龄儿童辍学率极高,让“读书无用论”重新抬起了头。 在教育资源的占有方面,城乡之间也存在着很明显的差距。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比例较高,全国中小学校危房主要集中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东部发达地区危房比例明显低于西部地区。 3.2.2 重点学校优先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重点学校”的存在,必定有其优势和不足的地方,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必定会带来负面的影响。针对“重点学校”现象,国家教委早在97年《关于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中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和变相招收“择校生”,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校、重点班、快慢班。然而在现实中,重点学校已有增无减的趋势大肆发展,并且依靠其本身所具有的优势,独享着优质教育资源。 “重点学校”的经久不衰是对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一项严峻的考验。“重点学校”享受了特殊的不公平的教育优先政策,这样一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面之间的失衡:一、学校间的不公平,重点学校凭借其优质的资源配置和师资力量分配获得更多的物质资源;二、教师间的不公平,“重点学校”的各种优势吸引优秀教师流向重点学校,从而加剧了学校之间的“教师差距”;三、学生间的不公平,“重点学校”的“优质教育”只能提供给一部分有限的学生,对剩余的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是不公平的。 在现今呼吁“教育机会均等”的情况下,重点学校的政策是与之相悖的,是不符合教育公平发展需求的。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重点学校将会逐渐 消失,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师范学校。从现阶段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政府应该更加关注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建设,缩小基础教育差距。 3.2.3 女童的受教育情况仍需更多的关注 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以来都存在于很多人的观念之中,女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全球化的教育问题,多数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我国同样存在着相同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边远,经济不发达,交通不方便,少数民族聚集的西部农村、山区等地。 近年来,我国女童教育有了较快发展,女童教育问题在总体上有所缓解。经济落后是造成女童受教育不平等问题的首要原因。此外,我国传统文化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消极意识也是造成女童教育受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女性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受教育的权利等不到尊重,直到2001年男女童入学比例才基本持平,但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女童教育问题仍然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需要政府更多的关注。 4、 我国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成因分析 “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这是近年来我国农村许多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可以说,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学上”、“上得起学”已经不是问题了。人民群众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意见,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实际上主要是对“上好学”的期待。 那么真正引起这些不公的因素是什 我们经常说现在的教育是不公平的, 么呢,其实真正引起教育不公平现状的因素有很多。 4.1 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 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各地改革 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和制度政策等原因的束缚下,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地区间的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而教育发展主要是靠经济来支撑,尤其是地方财政支撑。边远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教育自然受限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区域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必然造成教育发展的差距。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5473.62元,而贵州省仅为2310.83元,相差近6倍。其实可以这么说,教育不公平是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最真实的写照。 4.2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经济发展水平尚未成熟,“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现今教育事业最好的写照。虽然政府一直在加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试图对基础教育经费加大拨款。但是我们也发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是极低的,2008年才是3.48%,而到2012年的目标是达到4%。教育投入不足是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根“软肋”。 4.3 资源配置不合理 重点学校的存在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重点学校优先享有教育资源占有权,而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本来教育发展水平就比较落后,又无法得到很好的教育资源配置,这就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但是,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 4.4 教育政策制度不完善 按区域上学是现在大家似乎无法改变的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其教育水平与较发达地区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只能在教育水平相对较差的本地区就学,而倘若想要接受更好的教育水平,那么也就会相应的产生一定数额的一笔择校费。那么对于一些家庭来说,这或许是无法承担的一个负担,那么孩子还是只能接受不如他人的教育,于是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优秀师资的流失。一些教育水平相对不那么好的学校,对教师的发展会造成一定的束缚,那么教师必定会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去教学,而本身教学质量等就不如他校的一些学校又会失去一批优秀的教师,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也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同一地区大量存在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差别,学校里普遍还有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差别,新的《义务教育法》当中,明确“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各级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各个学校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相差较大,要实质上明显消除重点与非重点差别,路还很远。 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率不公平,给一些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学生接受平等教育造成阻力,人为地加大了城乡、区域差距。高校招生中的“定向生”“保送生”“专升本”等,也是制造教育不公平的源头。 各种各样的政策制度的不完善,都将直接导致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4.5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教育资源需求和软硬件水平的落差)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看重。现在的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寄予孩子很大的期望,希望孩子能“上好学”,这就必然造成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凸显。 随着大家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需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制定科学的发展观。教育的硬件设施、结构布局都要达到现代化水准,使教育能够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使教育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是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教师队伍。校长的办学思想和人格魅力对教育的发展关系重大,选择合适的校长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科教兴国的神圣职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队伍素质决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由于各项政策制度和现实差距的存在,导致了基础教育公平问题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当前所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5、 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对策研究 当代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就必须要建立科学发展观,有效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教育是做到这几点统筹的重要支柱,而教育公平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曾经说过:“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他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文明都要大得多”。在我看来,也就是只有教育公平才有可能改变落后地区、贫困家庭的命运,从而真正实现其“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的目标;不公的教育制度只会引起更多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因为教育的不公造成了个人在技能和劳动素质等方面的低下,不公平现象只会日益严重。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知识改变命运”,但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给每一个公民提供均等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5.1 教育公平不能光靠加大投入和慈善援助来实现 近年来,由于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加,“希望工程”、教育扶贫等活动的发起和开展确实对落后地区、贫困家庭的教育状况有所改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一点,只要精英化和城市中心取向的价值观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那么实现基础教育公平是一个遥遥无期的目标。 5.2 正确认识教育产品的公共性 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教育产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教育产品其本身具有公共性,而不是属于私人产品。然而现在的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我们乐观,教育产品的分配极其不均衡,有明显的倾向性。 5.3 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建议对策(基础教育公平实现的可行性) 科学发展观是统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针,全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有助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只有根据科学发展观的需求,全面实现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的突出问题。 5.3.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长期以来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已经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城乡的教育差距逐渐拉大,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各地政府需加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教育经费的持续增长。教育资源配置的绝对公平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我们所说的教育公平也只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上能够合理化。各地政府应制定稳定的基础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真正做到基础教育国家办。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教薄弱的地方,更应该加强政府财政拨款。 5.3.2 完善教育法规政策,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合法权益 为了有效促进教育公平,自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和法规。就我国目前来说,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教育法为基本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五部相关法律,各项条例和制度比较完备的一个教育法律体系。然而,法律也会有其不完善的地方,教育法规政策也同样如此,有些地方还不尽完美,需要我们花更多的力气去完善。 5.3.3 扎实推进教育改革深入,为教育公平实现寻求路径 针对目前地区、城乡之间存在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制 定相关公共政策时政府应该将目光放在全面发展的角度上,用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着眼全局,努力做到各方利益的协调发展,寻求各方利益差异,找到问题的折中点。针对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从改革教育制度和提拔人才制度入手,进一步改革应试教育方式,教学方式,转变教育理念和学习观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就要建设公平的教育和均衡发展的教育,使全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改革成果。 5.3.4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在各项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理念,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全面推进教育发展,努力建设学习型和谐社会。一方面要加强薄弱学校教育改造工程,全面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缩小校与校之间的差距,使薄弱学校首先在“硬件”条件上得到保障,再在“软件”上能实现质的飞跃。另一方面要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发展,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是提高基础教育建设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6、 结论 当下,“教育公平”已成为人们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识性理念。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理想教育,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发展中求公平,在公平的基础上求发展,教育公平永远是一个无限逼近公平的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现象,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的约定俗成的奋斗目标。教育公平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教育公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教育公平了,社会才可能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够有所保障。谢维和的研究甚至指出:“没有教育的公平,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不可能的。” 教育公平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我们只有坚持完善基础教育各项保障制度,才能让基础教育公平越来越趋向公平,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作出相应的贡献。
/
本文档为【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现状及问题解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