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平衡针灸疗法

平衡针灸疗法

2017-10-08 49页 doc 86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平衡针灸疗法平衡针灸疗法 前 言 平衡针灸学科是由北京军区总医院王文远教授经过40多年潜心研究,数万次的针感体验,3000多家医院的临床验证,3万余人的推广培训,成功创立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现代针灸学。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特色技术正式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第一期常见病适宜技术省级师资培训班推广项目。 ? 1995年被批准为全军平衡针灸重点专科 ? 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平衡针灸重点专科 ? 2005年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 2006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
平衡针灸疗法
平衡针灸疗法 前 言 平衡针灸学科是由北京军区总医院王文远教授经过40多年潜心研究,数万次的针感体验,3000多家医院的临床验证,3万余人的推广培训,成功创立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现代针灸学。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特色技术正式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第一期常见病适宜技术省级师资培训班推广项目。 ? 1995年被批准为全军平衡针灸重点专科 ? 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平衡针灸重点专科 ? 2005年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 2006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 2007年被列为国家科技部973课 第一节 平衡针灸学定义 平衡针灸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利用针灸调节人体大脑中枢对各器官系统生理功能修复的科学。它所阐明的规律是通过研究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在大脑中枢靶位调控下,依靠病人自己治疗疾病的现代针灸学。 第二节 平衡针灸作用机制 平衡针灸作用机制就是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利用传入信息通路至大脑中枢靶位,使失调紊乱的中枢系统瞬间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通过传出信息通路完成对靶向病变部位的应急性调整,达到机体恢复新的平衡。 第三节 平衡针灸穴位 1.升提穴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 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 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 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 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 ,百会穴上一寸) 2.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神经: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向下平刺3cm(1.5寸)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瘀,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痛症,椎间盘出腰扭伤,腰肌劳损用之灵。 (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向左 —2寸) 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 3.急救穴 定位: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局解:不有口轮匝肌和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静脉。 取穴原则: 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眶下神经分支或面神经颊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调节神经,消炎止痛。 主治:休克,昏迷,晕厥,晕车,晕船,晕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中暑,小儿急,惊风,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急性腰扭伤,痔疮,低血压,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 按语:急救穴是用于病人急救的首选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选用该穴具有取穴方便,针感强疗效突出。临床主要用于各种急症,重症及昏迷的病人为主。手法反复提插捻转,加大刺激量。为迅速强化针刺效果,可同时配合相关急救穴如降压穴胸痛穴,腰痛穴,咽痛穴等,必要时还必须积极配合中西医综合急救,此外还是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之一。 歌诀: 急救穴居鼻中隔,针刺眶下面神经,唇沟中隔斜上刺,休克昏迷与中风。 (1寸毫针向上斜刺0.3—0.5寸 ,45度角) 4.胃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 局解;在口轮匝肌和 肌之间,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几下唇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三叉神经第三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手法: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健脾养胃,调节胃肠,平衡心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 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 ,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还可作为保健穴。 按语:具有选穴少,针刺面积大,见效快,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等特点。临床不但用于治疗上腹部病变,还可作为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可代替痛经穴,治疗妇科痛经。 歌诀:胃痛穴位下颌旁,男左女右取之良,消炎止痛三叉经,胃炎痉挛与溃疡,晕车晕船与痛经,消化不良服为尚。 (45度角进针,向对侧胃痛穴平刺1—2寸) 5.偏瘫穴 定位:耳尖上3厘米。 局解:布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额支,耳颞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吻合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 手法: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1: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 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 2.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 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 主治: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按语: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特定穴位之一,临床也采用偏三针,(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重病人可采用“偏五针”,在偏五针的基础上加臀痛穴,踝痛穴。原则上不留针,但对个别病人要求留针时,首先在病人不惧针,不晕针的前提下。一般可以留针4—8小时,最长可留12小时,针体一般自行可退出体外,但对后遗症恢复期机体出现肌肉萎缩,偏瘫性粘连的病人可以配合患侧肩痛穴。膝痛穴,然后再针刺健侧相应穴位来收针。 歌诀:偏瘫耳尖上一寸,交叉取穴透太阳,耳颞神经枕吻支。 6. 鼻炎穴 定位:此穴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 局解:在颧骨下缘的中点,布有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和面神经颧支,下颌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深层为下颌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颧支或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无痛快速进针手法。待针体达到要求深度时,不提插不捻转自行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止痛。消炎,调节神经,抗过敏。 主治:鼻炎,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下颌关节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此穴是用于治疗鼻炎的有效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鼻部及面部病变为主,对过敏性鼻炎还必须配合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调整病人的过敏体质,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人的疾病。否则只是暂时的临床症状缓解,以后还会发作。对进针方向,深度,针感是针刺效应的关键。临床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副鼻窦炎应配合头痛穴,痤疮穴,痔疮穴进行全身调节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歌诀:鼻炎穴位颧下缘,交叉下颌面神经,进针方向透鼻翼,三叉鼻炎与面瘫,面肌痉挛后遗症,感冒过敏下颌炎。 (3寸毫针向鼻翼方向平刺1-2寸,交叉取穴) 7. 牙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局解:在咬肌中,布有面神经下颌支,颧支,上前方有腮腺管,深部有咬肌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下颌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 针感: 同上。 功能: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还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诞。 按语:此穴临床用于治疗牙痛的特效均可。取穴方法是以门牙为界分为左右两侧。对过敏性牙病,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必须配合针刺增强肌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从全身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的目的。此穴临床还成为失语穴,用于中枢性失语。 歌诀:牙痛穴位耳垂前,下颌颧支正中点,各种牙痛面瘫痪,下颌关节腮腺炎。 (垂直进针0.5—1寸) 8. 明目穴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左下颌角 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 局解:皮下有腮腺,颞下窝翼静脉丛。耳后有动静脉及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部有面神经干于颅骨穿出。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通窍开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 主治: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电光性眼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耳聋。 按语:是治疗眼疾的特效穴位之一。本文中介绍的近视主要是指青少年的假性近视。且恢复或好转后还需3个月的平衡巩固期。白内障是纸早期浑浊型白内障,坚持治疗可稳定或延迟晶体进一步浑浊,提高患者视力。对晚期白内障患者,针刺效果差,对糖尿病引发的白内障还必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穴位,效果更为理想。 歌诀:明目穴位耳后坑,交叉取穴面神经,对侧眼角刺一寸,一切眼疾用之灵。 (2寸毫针向对侧内眼角方向刺0.5—1寸) 9. 醒脑穴 定位: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翳风与风府之间1/2处。 局解: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处,布有枕动静脉分支,深层为椎动脉,环枕后膜,蛛网膜下腔,脊髓上端和延髓下端,以及枕小神经分之,内侧为枕大神经。 取穴原则:双侧同时取穴,左右交替取穴。 特点:运用手指作用于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后引起的指感为宜。 指针方法:采用拇指指摸与食指指腹作用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利用瞬间点压,点压力度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决定。 手法: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手法以局部微痛为主,中度手法以局部能忍受为主,重度手法以局部瞬间钝痛为主。 指感:局部酸胀痛为主。重力点压即可出现瞬间的晕厥。 功能:调节心理,调节神经,调节内脏,醒脑明目,镇静安神,抗衰老,保健。 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旅游综合征,颈肩综合征,高血压症,低血压,神经衰弱,糖尿病,白血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 按语:醒脑穴为强身保健的首选穴位,此穴位于人的生命中枢部位。临床所眼所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指针疗法。在指压力度上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主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来决定,但以安全放在首位。 歌诀:醒脑保健于风池,指针瞬间枕神经,调节内脏与安神,解除疲劳体轻松。 10. 臀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1/2处。 局解:布有旋肩胛动静脉,臂外侧皮神经和第一、二肋间神经,深层为桡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神经:以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三寸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呈45度角斜刺4-5cm(2.5寸)左右。 针刺手法:1、上下提插手法2、针感达不到要求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或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 功能: 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征,偏瘫。 按语: 臀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臀部软组织损伤,臀部病变为主。此穴还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穴位。临床还需配合 膝痛穴,踝痛穴效果更加。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 歌诀:臀痛穴位桡神经,坐骨神经交叉灵,梨肌损伤网球肘,臀肌损伤综合征。 11肺病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 碗关节至肘关节上1/3处, 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 局解:布有指浅屈肌深部有指伸屈肌, 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 及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 待出现相应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理气润肺,止咳,退热,消炎,止血,抗过敏。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咳血,鼻纽,痔疮便血, 还可用于末梢神经炎, 指痉挛。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此穴是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为主住,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经大量的临床验证, 对出血症状较轻的病人临床有一定效果, 故止血穴。对大量咳血,吐血纽血病人还须积极采取现代医学急救措施。 歌诀:肺病穴称止血穴,正中神经取之妥,气管感染过敏喘,纽血 ,吐血痔便血。 12、痔疮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挠骨之间,前臂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1/3处。 局解:在指掌侧和拇长伸肌起端之间, 布有前臂间背侧动静脉及前臂背侧皮神经, 深层为前臂骨间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左右交叉。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骨间背侧皮神经或前臂背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待出现相应针感为宜。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解毒泻火,退热通便,消炎止痛。 主治:内痔,外痔,肛裂,便秘。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思睡,中风失语急性腰扭伤,肋间神经痛,胸部软组织损伤, 爆震性耳聋。 按语:痔疮穴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特定学位之一, 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消炎止痛等功能,对于病情严重, 时间较长的病人亦可左右交替取穴。对老年人的惯性便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此穴临床还移为通便穴,泻火穴。 歌诀:痔疮穴位前臂上, 肛裂便秘与痔疮,前臂背侧皮神经, 肋间神经腰扭伤。 ( 对肛瘘效果不理想) 13胸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前臂背侧,尺挠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 局解: 挠侧为指伸肌,尺侧为小指肌,深层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静脉,及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骨后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骨间背侧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对重病人可滞针。 功能:扩张冠状动脉, 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调节内脏,调节心神,血糖, 血脂,血压,调节内分泌。 主治:胸部软组织损伤, 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组织炎, 胸膜炎,心绞痛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率不齐。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肾病综合征,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带状疱疹,急性胃炎,急性疱疹后遗症(即疱疹性神经痛),慢性胃炎,膈肌痉挛。 按语: 胸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胸部疾患为主,特别于胸部急症,痛证,效果更佳。也可作为临床急救穴之一。 歌诀:胸痛穴位前臂下, 骨间神经需交叉, 心率不齐心绞痛, 带状疱疹肋间拿。 14降糖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1/3。 局解:指浅屈肌,深层有指身屈肌,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取穴原则:左右交替。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或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对于久病 体虚重症病可采滞针 功能:益气提神,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降糖,降脂,降压,降酶,消炎,镇痛,镇静。 扩张冠状动脉, 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糖尿病,高血压,高血酯,高血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骨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炎,胃痛,胃癌,胃溃疡,膈肌痉挛,神经衰弱,低血压,失眠等。 按语:从中医心理学观点认为糖尿病属于心理性疾病范畴。从大量的病因学调查90%以上的病人却有一定的环境诱发因素。此穴从中医角度讲具有理气,益气,活血,却瘀之功效。临床多以平衡针灸为主配合平衡火罐,平衡推拿,综合治疗糖尿病。要求合理调节饮食,减少病人并发症发生。此外还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康复治疗。对糖尿病合并的脑血管病,冠心病,白内障,颈肩腰腿通,痛风,还必须配合相应穴位综合治疗。 歌诀:降糖穴位前臂下,正中神经必须扎,配穴胃痛腹痛穴,降脂降糖与降压。 (3寸毫针针尖向上成45度角斜刺2寸左右) 15踝痛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即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布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及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双重分布,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 取穴原则:特异性取穴;交叉取穴。失眠男左女右,顽固性失眠左右交替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 。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平刺2~3cm(1~1.5寸);直刺0.3-0.5寸,上下提插。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针感出现的中指或食指麻木感为主。 功能:镇静安神,消炎止痛,调节内脏,调节心律。 主治:踝关节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跟骨骨刺,足跟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心率不齐,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顽固性失眠,治疗腕管综合征。 按语:主要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踝关节病变,具有取穴少,方法简便,疗效迅速。也称失眠穴心率不齐穴。 16咽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局解:浅层为第一掌骨背侧肌,深层为拇收肌横头皮下组织,分布右手臂静脉网,头静脉起始部。在第二掌骨桡侧原有的掌背动脉和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支,深层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慢性咽炎左右交替取穴,轻者男左女右取穴。 特点:以针刺之掌侧固有神经或桡神经浅支的手掌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惑向食指中指放射。 功能:消炎退热,镇静止痛,增强机体免疫力 。 主治:急慢性咽炎,及慢性喉炎,及慢性扁桃体炎。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滞产,急性乳腺炎,产后缺乳,上呼吸道感染,牙痛,面神经麻痹。 按语: 咽痛穴是以功能主治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咽喉疾病为主。特别对咽炎,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更为确切,但在治疗期间,巩固期,治疗后,必须配合食疗禁用辛酸,烟酒等刺激物。对由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还必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相关穴位进行治疗。 歌诀: 咽痛穴位透掌中,交叉取穴桡正中。咽炎喉炎扁桃体,三叉甲腺难产灵。 (三寸毫针向掌心方向直刺二寸) 17颈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手背部,半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即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局解 :在第四掌骨间背侧肌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背静脉网,和尺神经手背支(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区域性取穴。 特点: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平刺2~4cm(1~2寸)。 针刺手法:三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法。 针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局限性针感或强化性针感。 功能: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征,颈肩肌腱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临床还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 按语:是以穴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以治疗颈椎病为主,其以中老年为多发病,病因主要为生理性衰老。因此为巩固疗效,减少环境诱发因素,避免局部受凉,颈部不要锻炼,不要人为加大运动,以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该项研究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歌诀: 颈痛腋门透中渚,指背神经交叉取。颈部病变与落枕,肋间坐骨痛可取。 18指麻穴 定位:位于手部,半握拳第五掌骨中点处。 局解:在小指尺侧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掌肌腱起点处,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分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取穴原则:同侧取穴。 特点:针刺尺神经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直刺手法或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部出现的酸麻为宜。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止痛消炎止麻。 主治:末梢神经炎引起的手指麻木,还可用来治疗中毒昏迷休克,糖尿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落枕,急性腰扭伤。 按语: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特定穴位。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末梢神经炎,对手指抹抹的病人为巩固其疗效,治疗的同时必须减少冷水刺激。对糖尿病引起的末梢神经炎,还需配合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穴位,进行综合治疗,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症状。 歌诀:指麻穴位透咽痛,同侧取穴效果好。布尺神经手背支,休克昏迷落枕。 (与咽痛穴对称) 19感冒穴 定位:半握拳,此穴位与中指与无名指指掌关节之间凹陷处。 局解:布有骨间肌及手臂静脉网,掌背动脉及尺桡神经手背支。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或同时取穴或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尺桡神经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待针体进入到要求的深度后,将针体退到进针处,向左向右各提插一次,即可出。针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强化性正安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消炎,抑菌,抗过敏,解热散寒,清咽止痛。 主治: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炎过敏性鼻炎,头痛,上呼吸道感染,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 按语: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对轻病人可采用左右 交替取穴,对过敏性鼻炎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经常感冒,还必须以结合治疗原发病综合为主,其针刺深度,针感是疗效的关键,一般要求进针四厘米左右,早期病人可一次治愈。 歌诀:感冒穴指三四间,尺桡神经手背选。男左女右来取穴,鼻炎感冒上感。 (刺法同颈痛穴) 20痛经穴 定位: 在胸骨柄正中线,1/2除,相当于四肋间隙。 局解::在胸骨体中段,不由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及第四类间神经前皮的内侧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第四类间静脉的前皮脂的内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法,代针体进入一定要求深度后即可出针,不提插不捻 转。 针感:以局部酸麻胀为主,并向腹部和下腹部放射。 功能:止痛退热,抑菌消炎,温中散寒,活血化瘀。 主治:原发通经,继发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症。临床还可用于盆腔炎,阴道炎,附件炎,非特异性结肠炎泌尿系感染。 按语: 痛经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学位。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妇科病。特别对经前期综合,原发性痛经疗效更理想,但在临床终中此穴应用较少。。主要取穴不方便,第二可以胃痛穴代替。 歌诀: 痛经穴位与膻中,定位取穴四肋经。向下凭此三厘米,经前紧张痛经灵。 (三寸毫针向下平刺二寸) 21面瘫穴 定位:位于肩部,锁骨外1/3处斜向上二寸。 局解:布有斜方肌和颈浅动静脉及锁骨上间神经。 取穴原则:面瘫,乳突炎以交叉取穴为主,胆囊炎以同侧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锁骨上间动静脉出现得震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可滞针。 针感: 放射性针感向颈部面部放射,或局部酸麻胀。 功能: 缺风通络,活血化瘀,调节神经,促进神经修复,消炎止痛。 主治: 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还可用于治疗乳突炎,流行性腮腺炎,胆囊炎。 按语: 曾用于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的特定穴。越是发病时间短,治疗效果更加。对发病2小时以内者,一针治愈率可达70%。发病时间长,效果越差。治疗期间应减少寒冷刺激,忌食鱼虾蟹,及辛辣之物。此穴因为位于肺尖部,为了安全,临床多以鼻炎穴,牙痛穴,明目穴代替。可以不用面瘫穴,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歌诀: 面瘫肩中交叉点,乳突痉挛和面瘫。交叉取穴锁神经,对侧压痛腮腺炎。 (1寸毫针,针尖向颈部方向成45度角斜刺0.5-1寸) 22神衰穴 定位: 位于脐窝正中。 局解:分布部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和腹壁下动静脉,深部为小肠。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指针特点:以治腹点压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腹腔小肠管后产生的指感为宜。 指针方法:1.采用双手并拢,掌心相对,利用中指食指无名指瞬间点压神衰穴。2.用掌心贴于此穴,另一掌心压与手背上,随腹式呼吸有节律的按压49次。 针感: 以局部酸胀痛感并向整个腹部及会阴部放射。 功能: 健胃消食益气健脾,调节神经,促进机体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则: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晕车晕船晕机。 按语: 此穴为中劳年人的保健学之一,每周调节一~二次,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发生,延缓衰老,保健长寿的作用。对慢性疾病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穴位。 歌诀: 保健神衰于脐窝,指针十肋点此穴。过敏糖尿慢性病,增加免疫与调节。 23痤疮穴 定位:位于第七颈颈椎棘突下。 局解:棘间韧带和颈横动脉分支,棘突间皮下静脉丛及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以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原则:定位 特点:以针刺局部肌肉血管末梢神经为主。 方法:点刺放血疗法。局部常规消毒,采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挤出3至5滴血后消毒棉球压迫即可。 手法:1.中心点刺法,即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针刺或用拇指食指将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血。2.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两侧1厘米处各点刺一针。 针感:局部针感 功能:调和阴阳,解毒消热,消炎抑菌,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机体代谢机能。 主治:痤疮,脂溢性皮炎,面部疥肿,面部色素沉着,毛囊炎,湿疹,寻麻疹,急性结膜炎,口腔炎,副鼻窦炎,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是以局部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治疗面部疾病为主。除点刺放血疗法外,亦可采用针罐结合治疗,留罐3至5分钟,以拔出数滴血为宜,亦可作为实证热证的辅助中医治疗。 歌诀:痤疮七八椎体间,定位面疗效为先。面部疥肿色沉着,五官炎症脂皮炎。 24疲劳穴 定位:位于肩膀正中,相当于大椎至肩峰连线的中点。 局解:布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和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及颈横动静脉分支。 治疗原则:双侧同时取穴。 特点: 指针疗法,以指腹按压局部分布的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指针方法:用拇指指腹根据不同病情,年龄,性别,体质而选择轻重中手法。 指感:局部酸胀沉。 功能:调节神经,调节内脏,旅游综合征,老年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症,腰背部综合征,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慢性疾病。 按语:保健穴之一,与醒脑穴,神衰穴并用,取穴亦可用右手放在左肩上,平排三指,取中指下第一节中即为此穴。 歌诀: 保健疲劳于肩中。指针锁骨上神经。调节神经于免疫,各种疲劳综合征。 25乳腺穴 定位: 位于肩胛骨中心处,肩胛内上缘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 局解:在冈下窝中央,岗下肌中,有旋肩胛动脉静脉肌支及肩胛上神经。 取穴原则:对应取穴。 特点: 以针刺肩胛上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主治: 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产后缺乳,乳房胀痛,临床还可用与治疗胸部软组织损伤, 按语: 对急性乳腺炎效果最好,化脓期还需配合其它疗法。此穴临床还称通乳穴。 歌诀: 乳腺穴位肩中央,对应取穴肩胛经 。胸部疼痛颈皮炎,乳痛乳炎腺增生。 (3寸毫针针尖向下平刺1--2寸,同侧取穴) 26肩背穴 定位:位于尾骨旁开4--5厘米处。 解剖:布有臀大肌,梨状肌下缘,股二头肌,和臀下动静脉及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坐骨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麻胀为宜。 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带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 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 主治: 颈肩综合征。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以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昏厥,偏瘫, 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 按语: 因取穴不方便,临床上以肩痛穴代替。 歌诀: 肩背尾骨外二寸,坐骨神干交叉值。颈肩筋膜综合征,偏瘫癫痫癔症分。 27耳聋穴 定位: 位于股外侧,髋关节于膝关节连线的中点。 局部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和骨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特点:以针刺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1.一线三点针刺法,即中间一针达到针刺要求一定深度,将针尖退到进针部位,在向上下的顺序提插三次。2.对外耳道的化脓性炎症可配合滞针疗法。 功能: 调节内耳平衡,聪耳开窍,强腰膝,理气血。 主治: 神经性耳聋,暴震性耳聋,美尼尔综合症,神经性耳鸣,以及骨外侧皮肌炎,急性荨麻疹,丹毒。 按语: 歌诀: 耳聋穴位股正中,交叉直刺皮神经。暴震神经聋耳鸣,单独荨麻骨神灵。 (3寸毫针向下或称45度角斜刺,针尖要触到骨膜) 28肩痛穴 取穴定位:此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局部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神经: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直刺2~3cm(1~1.5寸)。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法或(滞针)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功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 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按语: 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肩关节,内脏病变为主。特别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证疗效更为显著。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穴位,也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更为理想,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穴位的名称先后经历了肩周穴,中平穴,肩痛穴三个阶段。 歌诀: 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偏腓侧。交叉取穴腓神经,肩部病变与落枕。胸痛腹痛与偏瘫,降压腰痛与昏厥。 29腹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局解:在腓骨长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和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病变定位时采用交叉取穴。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病情危重视,采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总神经,或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 功能: 消炎止痛,调节内脏,增加胃肠蠕动,消炎利胆,调节血压,调节血糖,调节血脂,健脾和胃,扶正培元,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力,理气降逆,通经活络。 主治: 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痉挛,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心病心绞痛,类间神经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白细胞减少症。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症,过敏性哮喘,急性荨麻疹,前列腺炎,以及健康人保健。 按语: 腹痛穴是以穴位功能定名的一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腹症,但对胃穿孔,坏死性肠梗阻,胰腺炎等重症急腹症病人应在明确诊断,缓解症状的情况下,积极实施其他 救助措施。可作中老年人保健穴,还可作慢性病的康复穴。 歌诀: 腹痛穴位腓头下,胃炎肠炎阑尾炎。腓总神经取两侧,降糖降脂与降压。 30过敏穴 定位: 位于屈膝位的髌骨上角上2寸处,股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解剖:布有股内侧肌,股动静脉肌支,股前皮神经与股神经肌支。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针感: 局部针感。 手法: 上下提插。对体虚病人可配合捻针滞针。 功能: 定喘,止痛,止麻,抗过敏,增加机体抵抗力。 主治: 支气管哮喘,急性荨麻疹,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牛皮癣,神经性皮炎,以经不调,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泌尿系感染,慢性肾炎。 按语: 主治过敏性疾病以及痛经等妇科病。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还需结合调理脾胃,调节心理配合相关穴位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歌诀: 过敏穴为血海选,瘙痒湿疹牛皮癣。痛经闭经妇科病,股部外侧皮神经。 31肘痛穴 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即外膝眼处。 解剖: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皮支及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神经:针刺股神经前皮支及肌支。 针感:局部针感。 针刺方法:45?斜刺2~4cm(1~2寸)。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以及偏瘫,荨麻疹,踝关节扭伤。 按语: 在取穴原则上,内上髁炎取外侧肘痛穴,外上髁炎取内侧肘痛穴。此外,上肢臀痛穴亦可治疗肘关节病变,临床疗效相同。故临床用之很少。 歌诀: 肘痛穴为膝双眼,肘部损伤病变选,交叉取穴股前支,膝部病变对应点。 32 癫痫穴 定位:位于胫骨与腓骨之间,及髌骨下沿至踝关节连线的中点。 解剖: 在胫骨前肌中,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深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部针感或放射性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与精神系统,舒筋活血,理气和中。 主治:癫痫,癔症性昏厥,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急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痛经,肩周炎,晕车晕船晕机。 按语:主治癫痫病,为巩固疗效,还需配合胸痛穴,醒脑穴。对于年龄小发病时间短的病人效果较为理想。 歌诀: 癫痫下肢中央取,左右交替腓神处。精裂癔症与昏迷,快速直刺四厘许。 33精裂穴 定位: 位于委中穴于足跟连线的中点,腓肠肌腹下正中之凹陷的顶端。 局解: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及肌与腱的连接处,布有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和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取穴原则:交替或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胫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向踝关节传导。 手法: 上下提插,可滞针。 功能: 醒脑开窍,调节神经,止痛消炎,抗休克,降血压,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主治: 精神分裂症,癔症,癫痫,以及休克,昏迷,中暑,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腓肠肌痉挛,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痔疮,偏瘫。 按语: 此穴临床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穴位之一。对狂躁型精神分裂症还需配合急救穴 ,胸痛穴。强刺激疗法,每日一次,必要时可配合中药治。此外此穴对临床急症有较好疗效。 歌诀: 精裂穴为腓中点,左右交替胫深先。开窍醒脑腰扭伤,癔症精裂与癫痫。 34肾病穴 定位: 位于外踝高点之上8厘米,腓骨内侧前缘,即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下1/3处。 局解: 在趾长伸肌和颈骨短肌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及腓总神经。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特点: 以针刺腓总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以放射性针感出现在足背部。 功能: 镇静安神,调节神经,内脏,内分泌,消炎退热,,步肾壮阳,益气健脾。 主治: 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临床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阳痿,早泻,遗尿,疝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荨麻疹,顽固性失眠。 按语: 肾病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肾病疾病为主。特别对肾实质损伤性疾病,还常配合其它穴位和方法,时间宜长,一般一个疗程3个月。 歌诀: 肾病穴于踝4寸,左右交替取腓神。泌尿系统常见病,顽固失眠糖尿系。 35腕痛穴 定位: 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外1寸处。 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解剖: 在拇长伸肌腱 深层为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神经: 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直刺2~4cm(1~2寸)。 针感: 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的强化性针感。 手法: 滞针手法。 功能: 消炎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清肝明目,滋肾壮阳。 主治: 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 按语: 又称光明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病变和眼科疾病为主。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用于早期混合性白内障。近视主要指青少年假性近视。 歌诀: 腕痛穴位踝外部,交叉取穴能退热,腕部病变与近视,眼部疾病用之妥。 36头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太冲与行间之间)。 局解: 在拇长伸肌腱外缘,第一骨间背侧肌,布有木趾短伸肌,足背动脉网,为腓深神经布有趾背神经。 原则: 交叉取穴。发病时间短用男左女右取穴。发病时间常采用左右交替取穴。 特点: 以针刺趾背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 上下提插,可滞针。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 消炎止痛解痉,降压,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醒脑开窍。 主治: 偏头疼,神经性痛疼,血管性头疼,颈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低血压 性头痛,副鼻窦炎头痛,外感头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近视,青光眼,手指震颤,血小板减少,急性肝炎,神经衰弱,胆囊炎。 按语: 临床用于治疗头部病变为主,该项研究获科技进步奖,针刺此穴还可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作用大于足三里,阳陵泉。 歌诀: 头痛穴为脚趾中,趾背足底内神经。交叉取穴来取穴,头痛病变用之灵。 37降压穴 定位: 位于足弓,划一个十字,交点即为此穴。 解剖: 布有趾长屈肌腱,足底内侧动静脉,足底内侧神经。 原则: 交替取穴 特点: 以针刺足底内侧神经之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 上下提插,对急性病人可以留针。 针感: 局部酸麻胀 功能: 调节神经,降低血压,兴奋镇静。 主治: 高血压,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休克,昏迷,高热,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瘫痪,神经性头痛,偏瘫。 38膝痛穴 定位:肩关节至腕关节连线的中点。 局解:在桡侧伸腕长肌起始部,布有桡返动脉分支和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干。 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神经:以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桡神经干。 针刺方法:直刺3~4cm(1~2寸)。 手法:三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法。 针感:局限性针感或强化性针感。 功能: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主治:膝痛 第四节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 疼痛就像一条毒蛇自人类起源以来就伴随着每个人的生老病死的整个生命活动之中。因此病人疼痛的防治成为当代医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其中颈肩腰腿痛又占疼痛病人的50%。因此对颈肩腰腿痛的医学干预是我们平衡针灸医学主要研究的课题。 颈肩腰腿痛是由大脑运动中枢调控管理的骨伤科疾病。发病率高,痛苦大,根治难度大,给病人的心身带来了极大伤害,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生活等生存质量,成为世界性三大疑难病之一。据资料显示90%以上的人群在一生中均会发生此病。 颈肩腰腿痛中西医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手段与方法,但是特效的方法较少,我认为平衡针灸特色技术为骨伤科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因为一人一针,一病一穴、3秒钟90%以上见效,已经形成了中医的重要技术优势。 颈肩腰腿痛纳入 (一)、外源性颈肩腰腿痛 1、急性软组织损伤 2、多发生于青少年 (二)、内源性颈肩腰腿痛 1、生理衰老、免疫功能降低、代谢功能紊乱 2、正气虚,免疫功能降低(风寒湿侵入) 3、慢性疾病的合并症 4、不了解生命科学规律,盲目进行锻炼 5、多发生于中老年 颈肩腰腿痛的排除标准 (一)、肿瘤 (二)、骨折、错位、脱位 (三)、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 (四)、妊娠 (五)、股骨头坏死 颈肩腰腿痛的临床分类 (一)、颈痛 1、颈部软组织损伤 2、颈肩肌颈背肌筋膜炎 、落枕 3 4、颈椎病 5、颈椎关节紊乱症 、前斜角肌综合征 6 (二)、肩痛 1、肩部软组织损伤 2、肩关节周围炎 3、冈上肌肌腱炎 4、肩胛肋骨综合征 5、神经根型颈椎病 6、肘关节软组织损伤 7、网球肘 8、腕关节软组织损伤 9、腕管综合征 (三)、腰痛 1、急性腰扭伤 2、慢性腰肌劳损 3、腰椎间盘脱出症 4、腰背部肌筋膜炎 5、棘上韧带损伤 6、棘间韧带损伤 7、腰椎骨质增生症 (四)、腿痛 1、臀部软组织损伤 2、坐骨神经痛 3、梨状肌综合征 4、肌四头肌损伤 5、股内收肌损伤 6、膝部软组织损伤 7、膑骨软骨软化症 8、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9、半月板损伤 10、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11、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12 13、腓肠肌损伤 一、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取穴原则 (一)特异性取穴原则——腰痛穴 (二)区域性取穴原则——颈痛穴 (三)交叉性取穴原则——肩痛穴,肘痛穴,膝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二、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持针方法 (一)采用3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二)用酒精棉球固定在针尖5~10毫米即可 三、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 进针方法 (一)局部常规消毒 (二)直刺方法(90度角)——膝痛穴,肩痛穴 ——臀痛穴,肘痛穴 (三)斜刺方法(45度角) (四)平刺方法(5~15度角)——腰痛穴,颈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四、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进针手法 (一)提插手法 (二)一步到位针刺法——肩痛穴 (三)两步到位针刺法——膝痛穴 (四)三步到位针刺法——腰痛穴,臀痛穴,肘痛穴,颈痛穴,踝痛穴,腕 痛穴 (五)强化性针刺手法 五、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针刺针感 (一)触电式远距离针感——肩痛穴 (二)放射性针感——膝痛穴 (三)混合性针感——腰痛穴,颈痛穴 六、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原理 (一)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穴 (二)在传入神经的作用下,把医生的良性信息传入中枢 (三)通过生物电流的激发加速中枢(运动中枢靶位)系统的应急性调控 (四)中枢神经递质的释放 (五)通过传出神经信息通路,加速靶向病变部位的修复 七、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平衡靶穴 颈痛穴,腰痛穴,肩痛穴,肘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八、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疗程 (一)急性炎症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原则上1~2个疗程 (二)慢性炎症期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原则上1~2个疗程 (三)混合性炎症期每周1次,21次为1个疗程,原则上1~2个疗程 九、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注意事项 (一)要求卧床休息,特别腰腿痛病人 (二)不能睡硬板床 (三)局部不能进行机械性治疗 (四)严禁功能锻炼 (五)避免受凉 十、引发颈肩腰腿痛的主要因素 (一)外力伤害——跌打损伤,自我失控 (二)慢性劳损 1、正气不足,邪气入侵 2、年过半百,筋骨自痛 十一、引发颈肩腰腿痛的主要病机 (一)不通则痛 (二)不荣则痛 (三)不用则废 第五节 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 肩周炎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性变,临床表现是以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属于祖国医学“肩痹”、“漏肩风”范畴。 一、肩周炎的病因 肩周炎主要是指肩部关节囊、肌腱、肌肉慢性或受凉等原因引起的损伤,也可以因其他间接原因,引起周围软组织的牵拉或撕脱而造成。它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充血、渗出、水肿或局部组织粘连等变化。 二、肩周炎的临床诊断 (一)局部疼痛:局部疼痛及活动痛,夜间加重,可放射到手,但无感觉异常。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情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二)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活动尤以上举、外展、内旋、外旋受限。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三)肩关节怕冷:患者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四)肩关节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特别是肱二头肌长头腱沟压痛。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尤以肱二头肌腱长头腱沟为甚,小数呈肩周软组织广泛性压痛,无压痛点者少见。 (五)肩关节肌肉萎缩: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现出痉挛,晚期 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六)X线及化验室检查:常规摄片,大多正常;后期部分患者可见骨质疏松,但无骨质破坏,可在肩峰下见到钙化阴影。实验室检查多正常。 ,50岁以上中老年,常有风湿寒邪侵袭史或外伤史。 (七)肩周炎多发生在40 三、肩周炎的疗效标准 (一)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生活自理,并能参加工作与体力劳动。 (二)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疼痛显著减轻,肩关节功能接近于正常。 (三)进步:临床症状改善,疼痛减轻,肩关节功能活动范围扩大。 (四)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疼痛未减轻,功能未改善。 (五)疼痛疗效评价采用VAS目视评价表(无0,轻度1、2、3、4,中度5、6、7,重度8、9、10,剧烈?11)。 四、肩周炎的常规治疗 (一) 肩周炎的西医治疗 1、封闭:地塞米松+奴夫卡因。 2、麻醉下强行扳拉:臂丛实施麻醉后,通过手法达到肩关节功能的定位。 3、理疗 4、药物:神经抑制剂、镇静剂。 (二)肩周炎的中医治疗 主要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治疗方法有内服法、外敷法及理疗、针灸、推拿按摩等,但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或专穴疗法。 1、传统针灸:肩髎、肩髃、肩贞、臑肩、中府、孔最、曲池、天泉、尺泽。 2、传统推拿:正骨、按摩。 3、传统拔罐:局部定罐。 4、传统艾灸:局部循经取穴为主。 5、传统刮痧:局部刮痧为主。 6、传统中药:内服加外敷。 五、肩周炎的平衡针灸诊断 (一)平衡针灸的诊断定位 1、平衡针灸的诊断定位是大脑中枢的运动中枢,负责肩关节的靶位发生紊乱、失调、破坏所致。问题发生在肩部,病根是大脑中枢的基因程序。 2、肩周炎的病因病理定位不在肩关节的骨骼上,是在肩关节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是由大脑运动中枢管理程序的紊乱加上肩关节的疲劳、生理性衰老、局部代谢功能的下降、在风寒湿的干预下形成五十肩。 (二)平衡针灸的治疗定位 平衡针灸的治疗定位是大脑中枢中的运动中枢,负责肩关节的靶位。 通过针刺特定的靶穴,间接地依靠病人自己去调节、修复、治疗自己的疾病。 六、肩周炎的平衡针灸治疗 (一)主穴:肩痛穴。 (二)配穴:颈痛穴。 伴有血压高加降压穴;伴有血脂高加降脂穴。 (三)疗程:每日1次,3周为1个疗程。 七、肩周炎的注意事项 (一)肩周炎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绝对不能进行功能锻炼。待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可配合适度的功能锻炼,不能过度,过了以后还会增加新的炎症和水肿。 (二)肩周炎在急性期炎症期水肿期严禁在局部进行机械性治疗。如推拿按摩、火罐、刮痧、针灸针刀,药物封闭、理疗烤电等,都会加重肩关节的急性炎症和水肿。待进入恢复期以后在局部配合上述治疗,但不要过度,过了以后还会形成新的炎症和水肿。 (三)对体质虚、体质过敏,伴有慢性病的病人,针刺肩痛穴后可出现局部痛或不适感觉,可以通过针刺膝痛穴即可缓解。 第六节 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脱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由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膨出,刺激或压迫脊髓神经根而产生的腰腿窜痛所致。亦属中医“痹症”“腰腿痛”范畴。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 (一)外伤:外伤是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因素,特别在儿童和少年中的发病。当脊柱轻度负荷和快速旋转时,可引起纤维环水平状破裂,而压应力主要使软骨终板破裂。 (二)职业: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驾驶汽车时, cm2。其他重体力劳动椎间盘内压力为0.5kPa/cm2,踩离今器时压力增至1kPa, 者,常需负重、弯腰搬举重物或操作重型机器者,长期或突然的较大应力,使椎间盘在原先退变的基础上诱发椎间盘突出。 (三)吸烟:吸烟降低矿物质含量,降低平均氧张力和平均氧饱和度,影响血流量及椎间盘营养代谢,加速椎间盘退变。此外,吸烟所致咳嗽、增加椎间盘压力。 (四)妊娠:妊娠期间整个韧带系统处于松弛状态。后纵韧带松弛易于使椎间盘膨出。 (五)遗传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报告。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和非洲黑人发病率较其他民族的发病率明显为低。 (六)腰骶椎先天性异常: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和关节突不对称,使下腰椎承受异常应力,是构成椎间盘旋转型损伤的因素。 (七)无诱发因素者,常为腰椎间盘严重退变,有自身体重下发生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 (一)大体和镜下所见 髓核最早发生退变。在20岁以后髓核失去光泽,开始与纤维环内层纤维分界不清,胶冻样的结构消失,成为软化破裂的团块。髓核退变过程由内向外波及,当椎间盘破裂后,髓核中水分和蛋白多糖被吸收,椎间隙被纤维组织所充填。早在15岁镜下可见纤维水平状小的撕裂,以后多处小的撕裂汇合逐渐增大呈放射状破裂,并由浅层向深层发展直到髓核。 胶原纤维数和直径均增加,其间空隙内肉芽形成,纤维环变薄,最终导致纤维环破裂。破裂范围亦可由一侧扩大到另一侧,外层纤维环内可见血管,与病变椎间盘相邻的两椎体面反应性骨硬化,称为椎间盘吸收。最后椎间盘由环绕其一 周的钙化组织所固定。软骨终板出现裂隙或破裂,外侧缘变薄为骨组织所替代。髓核经破裂的软骨终板突入相邻的椎体松质骨内,并被纤维环组织所包绕,称为Schmorl结节。 髓核亦可经椎体前或后缘,穿过松质骨突到椎体前方或椎管内。椎间盘突出后,椎间隙变窄、黄韧带肥厚,导致椎管及神经根管容积减小,关节突关节半脱位,出现假性腰椎滑脱引起腰椎不稳。髓核组织、软骨终板和破裂的纤维环压迫神经根和马尾神经,使神经充血、水肿和炎性反应出现神经症状。 (二)超微结构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髓核活细胞数少,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亦减少,但仍有合成蛋白的能力和参与基质的产生及修复。髓核退变细胞的外形不规则,细胞核外形各异、细胞质中纤丝分布广而多,意味着本身的退行性改变。有些退变细胞有大量溶酶体出现,增加了细胞吞噬的功能。 在髓核软骨细胞周围,可见由胶原微纤维和带状结构形成的晕轮。细胞外胶原纤丝组成的带状结构与组织承受机械应力有关。细胞质中粗面内质网扩张,内质网外膜上核糖体颗粒有脱粒现象。线粒体少且膜不完整。 (三)生物化学改变 椎间盘生化成分主要为蛋白多糖、胶原、弹性硬蛋白和水。椎间盘干重的 ,及外周部10,为蛋白多糖。髓核中水分从出生50,为胶原。髓核的中央部50 时的90,,下降到30岁时的70,,并以后保持较稳定至老年。在椎间盘退变或突出时,髓核中总蛋白多糖由正常占干重的30,下降到干重的5,。蛋白多糖各组成成分也发生变化。 随着年龄增加椎间盘退变,硫酸软骨素含量下降,硫酸角质素增加。硫酸角质素与硫酸软骨素比值增高,至60~80岁其比值为0.92。纤维环的硫酸角质素与硫酸软骨素比值高于髓核中之比值。纤维环的糖醛酸含量低于正常。透明质酸在总糖醛酸中所占比例,由年轻时的2,增加到老年时的12,。退变髓核的胶原含量由正常时占干重的30,增加到60,。除含量改变外,尚涉及到?型胶原与?型胶原的比例、羟化范围和共价交联的增加。 (四)椎间盘突出的病理类型 1、纤维环环状膨出:膨出超出相邻椎体骺环之间,纤维环呈均匀环状突起,纤维环完整,不引起神经根受压。 2、纤维环局限性膨出:纤维环局限性隆起,但纤维环大部分纤维仍然完整,产生临床症状。切开纤维环髓核并不突出。 3、椎间盘突出:突出的髓核为很薄的纤维环所约束,产生严重的症状。切开纤维环后髓核自行突出。 4、椎间盘脱出:突出的髓核穿过完全破裂的纤维环,位于后纵韧带之下。髓核可位于神经根的外侧、内侧或椎管前方正中处。 5、游离型椎间盘:髓核穿过完全破裂的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甚或位于硬膜内蛛网膜下腔,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 (五)腰椎间盘突出与神经根的关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突出部位据各家统计,高位腰椎间盘突出即腰l~3椎间盘突出为0.4,~2.1,,腰4椎间盘突出为39.6,~59.0,,腰5椎间盘突出为36.6,~49.6,。两个椎间盘突出为0.9,~10.7,。据统计l24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旁侧型为68.5,、中央型为31.5,。旁侧型椎间盘突出后压迫相应的神经根,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则压迫马尾神经。由于腰椎椎管较长,腰神经根自马尾神经发出, 经椎间孔出椎管前,在椎管内行走一定距离。 观察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最高部位的神经根与椎间盘关系:腰4 神经根发出水平自腰4椎体上缘至椎弓根下缘,不跨越椎间盘出腰4椎间孔;腰5神经根发出水平自腰4椎体下缘至腰5椎弓根中上2,3交界处,跨越腰4、5椎间盘出腰5椎间孔。骶1神经根发出水平自腰5椎弓根下缘至腰5椎体下缘,跨越腰5骶1椎间盘出骶1骶孔。因而腰3、4椎间盘突出,压迫腰4神经根;腰4、5椎间盘突出,压迫腰5神经根;腰5骶1椎间盘突出,压迫骶1神经根。从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一)临床症状 1、腰背痛:据统计约50,病人表现为先腰背痛后腿痛,约33,病人为腰背痛和腿痛同时出现,约17,病人先腿痛后腰背痛。腰背痛为椎间盘退变突出,刺激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中的脊神经脊膜支纤维,脊膜支由2,3交感神经及1,3躯体神经组成。如椎间盘突出较大可刺激硬脊膜产生硬膜痛。 疼痛时间短者数天,长者数年。部位在下腰背部和腰骶部。表现为起病缓慢的腰背部局限或广泛的钝痛,活动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当椎间盘突发突出时,腰背痛急性发作,腰疼严重伴有坐骨神经痛和腰部各种活动受限。 2、坐骨神经痛:95,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突出部位在腰4、5和腰5骶1椎间隙,故病人多有坐骨神经痛。疼痛部位由腰骶部、臀后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跟部或足背部,呈神经根性放射痛。为了减轻疼痛,减轻坐骨神经受压所承受的张力而取屈髋和屈膝位。因此病人诉站立较坐位时疼重,坐小矮凳较坐高椅疼痛轻。 多数病人不能较长距离步行,但骑自行车远行并无困难。当咳嗽、排便等腹压增加时,则诱发或加重坐骨神经痛。在病史较长者,有少数病人坐骨神经痛伴有腹股沟区痛,此系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的牵涉痛。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在后期多表现坐骨神经痛重于腰背痛或仅有坐骨神经痛。 3、下腹部痛或大腿前侧痛: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或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致腰2、3、4神经受累,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 4、麻木:当椎间盘突出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肢体麻木感而不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感觉区按受累神经区域皮节分布。 5、间隙性跛行:患者行走时,随行走距离增多引起腰背痛或不适,同时感觉患肢疼痛和麻木加重。出现症状行走的距离从10余米至数百米不等。当取蹲位或坐位休息短暂时间症状减轻,再行走症状又复出现。此系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根和椎管容积减小时,出现神经根充血、水肿炎症反应。当行走时,因下肢静脉回流量增加,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逐渐扩张,加重了对神经根的压迫,引起缺氧,出现症状。 6、马尾综合征:见于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可有左、右侧交替出现的坐骨神经痛和会阴区麻木感。有些病人在重体力劳动后或在机械牵引和手法复位后,突然出现剧烈腰骶部疼痛、双侧大腿后侧疼痛、会阴区麻木、排便和排尿无力或不能控制等严重的马尾神经受损症状。以后疼痛消失出现双下肢不全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女性因尿潴留而假性尿失禁,男性性机能障碍阳痿。 7、肌肉瘫痪:神经根严重受压时使神经麻痹肌肉瘫痪。腰4、5椎间盘突出,腰5神经根麻痹,胫前肌、腓骨长、短肌、伸长肌和伸趾长肌瘫痪,出现足下垂。 其中以伸长肌瘫痪,不能背伸最常见。腰5骶1椎间盘突出,骶1神经根受累,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肌力减退,但瘫痪罕见。个别产妇于分娩过程中,因腹压急骤增加而致椎间盘组织急性突出,严重压迫神经根。表现为分娩后突发限局于腓总神经支配区域的肌肉瘫痪且疼痛不著。称为母性产瘫有别于新生儿的产瘫。 、患肢发凉:因患肢疼痛反射性地或因刺激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引起8 交感性血管收缩,出现坐骨神经痛并小腿及足趾皮温减低,尤以足趾为著。此种皮温减低的现象,在骶1神经根受压较腰5神经根受压更明显。 (二)临床检查 1、步态:行走时步态拘谨、躯干前倾和臀部凸向一侧。 2、脊柱外形:腰椎前屈,腰椎前突减小或消失或后凸。使椎板间黄韧带紧张,加宽椎管容积和后侧椎间隙,相应后纵韧带紧张度增加使髓核突出部分还纳。同时腰椎前屈使骨盆向后旋转,松弛了坐骨神经的紧张度。腰4、5椎间盘突出常出现腰椎侧凸。腰5骶1椎间盘突出侧凸不明显,此由于髂腰韧带使腰5横突与髂嵴、髂骨翼和骶骨相连,限制了腰5椎骨有较大的侧屈度。 腰椎侧凸与椎间盘突出和相邻神经根间的部位有关。突出物在神经根的内侧——腋部,腰椎凸向健侧使神经根松弛、减轻神经根所受突出椎间盘的压力。突出物在神经根的外侧——肩部,腰椎凸向患侧使患侧纤维环紧张和髓核部分还纳。达到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图108~8)。腰椎侧凸亦受骶棘肌痉挛影响,但腰椎棘突偏歪不能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的特有体征。约50,正常人有棘突偏歪。 3、压痛点:在腰椎后侧椎旁病变间隙有深压痛,并向同侧臀部和下肢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放射。此系深压时刺激了骶棘肌中受累神经的背根神纤维产生感应痛。压痛点在腰4、5椎间盘突出较腰5骶1突出更为明显。 4、腰椎运动:腰椎侧凸时。腰椎向凸侧弯受限。腰椎的前屈后伸运动所受影响,依据椎间盘突出的类型而定。纤维环未完全破裂时,腰椎后伸受限。此因腰椎前届时,后纵韧带紧张和椎间隙后方加宽,使突出髓核前移减轻了对后方神经根的压迫。纤维环完全破裂时,腰椎前屈受限。因腰椎前屈时,促使更多的髓核物质从破裂的纤维环向后方突出,加重对神经根的压迫。 5、肌萎缩和肌力的改变: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如胫前肌、长伸肌、趾长伸肌和腓肠肌等,皆可有不同程度的肌萎缩和肌力减退。腰4、5椎间盘突出症,趾背伸肌力明显减弱,严重时踝关节背伸无力。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可见小腿三头肌萎缩或松弛,但肌力改变不明显。旁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显示患侧臀肌较健侧萎缩。 6、感觉减退:感觉障碍可表现主观麻木或客观麻木。神经感觉障碍按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分布,其中以固有神经支配区尤为明显。如腰4神经根受损,大腿前内方和膝内侧感觉障碍;腰5神经根受损,足背前内方和趾感觉障碍;骶1神经根受损,足外侧及小趾感觉障碍。 7、腱反射改变:腰3、4椎间盘突出症,出现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则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三)特殊体征 1、直腿抬高试验:组成坐骨神经的腰4腰5和骶1骶2神经根,在椎管硬膜内及由根袖部至椎间孔均有一定的活动度。在直腿抬高到30?以前,腰骶神经根处于静止状态,而坐骨神经干束向远端移动。30?~75?时髋关节起着滑车作用,将腰4、腰5和骶1神经根从静止位向椎间孔方向移动。神经根移动的范围:腰4为l.5mm,腰5为3.0mm,骶1为4.0mm。 正常人在仰卧位下肢完全伸直,被动抬高下肢为70?~120?,通常为90?。当抬到最大限度时,仅有腘窝部不适感。当腰椎间盘出症时,椎间盘压迫神经根使神经根处于固定或半固定状态。直腿抬高牵拉神经根难以向远端移动,则诱发坐骨神经痛。检查时将患肢置于轻度内收、内旋位。在检查者一手保持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另手扶住足跟抬高肢体。当出现坐骨神经痛时为阳性,并记录下肢抬高度数。 2、Lasèque征:病人仰卧,患肢髋、膝关节各屈曲90?。检查者手扶住足跟部,另手置于膝关节前方,使膝关节被动伸直时出现坐骨神经痛为阳性。 3、健肢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健肢时,健侧的神经根袖牵拉硬膜囊向远端移动,从而使患侧的神经根亦随之向下移动。当患侧的椎间盘突出在神经根的腋部时,神经根向远端移动受到限制则引起疼痛。如突出的椎间盘在肩部时则为阴性。检查时病人仰卧,当健肢直腿抬高时,患肢出现坐骨神经痛为阳性。 4、直腿抬高加强试验:病人仰卧,将患肢直腿抬高到一定程度出现坐骨神经痛。然后将抬高的患肢略以降低使坐骨神经痛消失,此时将踝关节被动背屈,当又复出现坐骨神经痛则为阳性。 5、仰卧挺腹试验:病人仰卧,作挺腹抬臀的动作,使臀部和背部离开床面,出现患肢的坐骨神经痛为阳性。 、股神经牵拉试验:病人俯卧位,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上提伸直6 的下肢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当过伸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大腿前方股神经分布区域疼痛则为阳性。此用于检查腰2、3和腰3、4椎间盘突出症。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方法 (一)X线诊断 1、腰椎平片:可见腰椎侧弯凸向健侧或患侧。侧位片正常的腰椎间隙宽度,除腰5骶1间隙外,均是下一椎间隙较上一椎间隙宽。椎间盘突出症时,示下一椎间隙较上一椎间隙狭窄或病变间隙呈前窄后宽现象,后者X线征象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更有意义。可见单个或多个椎体内的Schmorl结节。 少数可见椎间隙内有透亮的气体,称为真空现象。特殊类型的椎间盘退变——单个椎间盘吸收,可见椎间隙明显狭窄,由正常15~20mm椎间隙高度减少到仅3mm左右。与椎间盘相邻的椎体骨质明显硬化。 2、椎管造影:此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重要检查;常用造影剂有Isovist和Omnipaque等。造影形态分三类:外侧方突出示病椎间隙外侧有根袖影升高,硬膜囊有凹形压迹;正中突出示硬膜囊正中受压,造影剂呈梳齿状固定停滞在一平面,或从一侧及两侧流向远端;椎间盘退变膨出,造影剂呈面纱状或珠帘状形态。 3、腰椎间盘造影:重庆医科大学吴祖尧教授在椎间盘造影研究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依据造影形态,将椎间突出的病理分为五类:即椎间盘后外侧膨出和小口径破裂;椎间盘后外侧大口径破裂;椎间盘全盘变性;椎间盘向椎体内突出和椎间盘经椎骨突出。 4、其他造影:诸如硬膜外造影、椎静脉造影和腰骶神经根造影等,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一定意义。 (二)计算机体层扫描(CT) CT的高分辨率能了解各种组织结构和其相互间的关系。轴位像可示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的类型,椎间盘的真空现象,Schmorl结节和椎间盘钙化等,以及相邻的黄韧带肥厚和关节突退变等的变化。同时可以观察椎管的形态及测量 椎管的径值。在脊髓造影后作CT检查(CTM)更能清晰地显示硬膜囊和神经根受椎间盘组织压迫的程度。作CT三维成像可了解椎管与椎间盘矢状切面的病理形态。CT静脉强化可区别椎间盘术后复发或瘢痕形成,其准确率在67,~100,。 (三)磁共振成像(MRI) 原理是利用强磁场的作用,使体内氢原子核发生旋转和定向排列,当磁场消失后,氢原子核回复原位,这过程经计算机处理,显示出被检查部位的不同组织的信号影像。原子核的相位和能级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此过程称为弛豫。弛豫时间有两种T1和T2加权。 T1像:蛛网膜下腔和脑脊液示低信号强度;脊髓、神经示中等信号强度;硬膜外脂肪示高信号强度;椎体骨髓示高信号强度;椎间盘示中等信号强度;前后纵韧带与椎体骨皮质呈低信号强度;韧带与骨皮质两者难以区分。T2像:椎间盘髓核和内层纤维环示高信号强度;外层纤维环示低信号强度;硬膜外脂肪和椎体松质骨示中等信号强度;脑脊液示高信号强度。 依据椎骨、椎间盘、神经组织等在T1和T2所示的不同信号,可显示出完整的组织结构图像包括骨、软骨、血管、神经及脂肪以及椎间盘的病理形态,如椎间盘含水量减低、退变,膨出或突出以及其突出的类型。比较MRI、CT和脊髓造影与手术证实椎间盘突出的符合率,分别为82.6,,83.0,和71.8,。 对于椎间盘术后区别瘢痕或复发,在T2时或Gd-DTPA强化后,瘢痕较椎间盘组织示更高的信号强度。磁共振成像检查病人,有1/3以上显示多个椎间盘病变,但无多个突出的相应临床表现。因此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处理上,必须将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征象结合。 (四)其他检查 包括超声诊断、生物电诊断和腰部热像图等,均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辅助诊断措施。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规治疗 (一)手术治疗 (二)椎管滴注 (三)胶原酶注射疗法 (四)牵引 (五)理疗 (六)神经抑制剂 (七)正骨推拿按摩 (八)针灸 (九)小针刀 (十)药物内服加外敷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平衡针灸定位诊断 (一)平衡针灸的诊断定位 1、平衡针灸的诊断定位是大脑中枢的运动中枢,负责腰部的靶位发生紊乱、失调、破坏所致。问题发生在腰椎,病根是大脑中枢的基因程序。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理定位不在腰椎和腰椎间盘,而是保护腰椎的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是由大脑运动中枢管理程序的紊乱加上腰部的疲劳、生理性衰老、局部代谢功能的下降、在外伤和风寒湿的干预下形成此病。 3、急性腰椎间盘突出 (1)必须由外伤引起。 (2)腰椎间盘必须有炎症水肿存在。 (3)多发生在青少年。 4、腰椎综合症 (1)年龄多在40岁以上的中年人。 (2)有受风寒湿的病史。 (3)椎间盘没有炎症和水肿。 (4)20岁之前有外伤史。 (二)平衡针灸的治疗定位 1、平衡针灸的治疗定位是大脑中枢中的运动中枢,负责腰部的靶位。通过针刺特定的靶穴,间接地依靠病人自己去调节、修复、治疗自己的疾病。 2、是通过大脑中枢加速腰部软组织炎症水肿的吸收过程。 七、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平衡针灸治疗 (一)主穴:腰痛穴。 (二)配穴:伴有臀部疼痛加臀痛穴;伴有膝关节疼痛加膝痛穴;伴有踝关节疼痛加踝痛穴。 (三)疗程:每日1次,3周为1个疗程。 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平衡推拿治疗 (一)定位:颈部、脊背部。 (二)手法:神经弹拨、神经点穴、传统推拿。 (三)疗程:隔日1次,3周为1个疗程。 九、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平衡火罐治疗 (一)部位:颈部、脊背部。 (二)罐法:闪罐、走罐。 (三)疗程:隔日1次,3周为1个疗程。 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注意事项 (一)腰椎间盘突出病人绝对不能进行功能锻炼。待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可配合适度的功能锻炼,不能过度,过了以后还会增加新的炎症和水肿。 (二)腰椎间盘突出病人严禁在局部进行机械性治疗。如推拿按摩、火罐、刮痧、针灸针刀,药物封闭、理疗烤电等,待进入恢复期以后在局部配合上述治疗,但不要过度。 (三)绝对不能睡硬板床 (四)避免受凉。 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为什么有效 (一)由于手术,病人不得不卧床休息,由于卧床休息提供了炎症水肿吸收的过程。 (二)手术破坏性较大,组织损伤较多,形成急性炎症。掩盖了代替了原来的无菌性炎症。 (三)大量的抗菌素的运用和营养神经药物的运用,加速了机体的修复过程。 (四)由于手术,引起了病人的高度重视,得到了亲人的关心照顾,提高了机体的整体修复功能。 (五)由于手术,营养供应得到了改善,加速的机体修复过程。
/
本文档为【平衡针灸疗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