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漆艺名词解释.doc

2017-12-26 11页 doc 26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漆艺名词解释.doc漆艺名词解释.doc [名词解释]古代工艺美术家——姜千里 明代漆艺家。又名江千里,字秋水。浙江嘉兴人。擅长镶嵌螺钿工艺。所嵌锦文精细无比。代表作有云龙海水纹螺钿加金银片长方黑漆盒,现藏故宫博物院,锡胎嵌螺钿多宝黑漆描金执壶,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制作的食器,极为昂贵,有“杯盘处处江秋水”之称。 [名词解释]古代工艺美术家——沈绍安 清代漆艺家。乾隆时人。福建福州人。脱胎之术久已失传,沈绍安恢复了这一工艺。做法先塑土为器,以绸或夏布和漆,层层敷之,待干后去土,漆器胎薄且轻,质坚固,加工精细,光彩照人。制作的脱胎漆器,轻巧...
漆艺名词解释.doc
漆艺名词解释.doc [名词解释]古代工艺美术家——姜千里 明代漆艺家。又名江千里,字秋水。浙江嘉兴人。擅长镶嵌螺钿工艺。所嵌锦文精细无比。代表作有云龙海水纹螺钿加金银片长方黑漆盒,现藏故宫博物院,锡胎嵌螺钿多宝黑漆描金执壶,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制作的食器,极为昂贵,有“杯盘处处江秋水”之称。 [名词解释]古代工艺美术家——沈绍安 清代漆艺家。乾隆时人。福建福州人。脱胎之术久已失传,沈绍安恢复了这一工艺。做法先塑土为器,以绸或夏布和漆,层层敷之,待干后去土,漆器胎薄且轻,质坚固,加工精细,光彩照人。制作的脱胎漆器,轻巧美观,真金碾泥为色,经久不变,一直作为皇家贡品。 [名词解释]古代工艺美术家——卢葵生 (1779—1850)清代漆器工艺家。字葵生。江苏扬州人。祖父是髹漆名家。擅长漆砚,多宝嵌、雕漆、浅刻、八宝砂漆多种工艺。所制百宝嵌梅花纹琵琶,高97厘米,最宽25.5厘米,嵌梅花一本,老干疏花。花朵用螺钿琢成,花萼用剔红,梅干用椰子壳,利用壳面的天然节眼表现树木的鲮皴,用绿色染牙嵌成苔 点。右上侧五言诗绝句:“朗月侵怀抱,梅花寄皆音。”下署“自在主人识”款。另有梅花纹锡胎壶、仿紫砂漆茶壶等代表作传世。 [名词解释]古代工艺美术家——朱启钤 (1872—1964)工艺美术理论家。贵州开州(今贵州开阳)人。早年从政,1930年,曾创办中国营造学社,从事建筑艺术研究,并对古代丝绣、漆器工艺等的历史造诣很深,曾编著出版有《丝绣笔记》、《存素堂丝绣录》、《女红传征略》、《漆》、《哲匠录》等。古代丝绣工艺收藏亦丰,后集印成《纂组英华》一书,为巨型精装图册,实物多为辽宁博物馆收藏。此外。还将我国久已失传、流落在日本的明代著名漆器专著黄大成撰《髹饰录》钞本在我国印行,对我国工艺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名词解释]古代工艺美术家——李芝卿 (1894—1976)漆器工艺家。福建福州人。从事漆器七十多年。早年曾赴日本学习漆艺;回国后,将传统漆艺和现代技艺相结合,使漆艺得到发展。主要制品为脱胎漆器,使以前漆器的深色调,发展为多种艳丽的色彩;使单色漆成为彩色斑斓的多色漆;在漆胎上贴以锡箔,更增加金属光泽效果。著名品种有赤宝砂、沉花等。曾在福建工艺美术学校任教,培养人才。 [名词解释]近现当代工艺美术家——沈福文 (1906——2000)工艺美术教育家、漆工艺家。福建诏安人。1929年在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35年赴日本在东京漆艺研究所所从事漆器研究。1940年,任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9年后,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院长等职。一生从事漆器的研究和制作,重视艺术实践,具有卓越漆艺技能;其作品注意变 涂等多种色泽效果,色彩华美;代表作有金鱼漆盘等。曾协助筹建重庆漆器工厂,发展了研磨彩绘漆器技艺,为我国现代漆器工艺的提高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编著《中国髹漆工艺美术简史》、《漆器工艺技法撷要》、《中国漆艺美术史》等书。 [名词解释] 彝族漆器 四川凉山的漆工艺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由彝族人自制的器具,品种以酒器、兵器为主,还有餐具、马具、毕摩具(巫用)等,分别用木、皮、竹、角等做胎,造型淳朴自然,色彩浓艳,对比强烈,以红、黄、黑三色为主,彩绘是常用技法,雕刻、镶嵌、堆漆技法也同时运用。彩绘纹饰以表现自然的山川、动植物、日常生活为主。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因具体产地不同,风格也有所区别。从纹饰上,喜德县的繁华精美;美姑县的郭厚简练,刚劲粗犷;甘洛县的简洁活泼。据传说,彝族漆器源于汉代,因早年属族游牧生活,由木质器皿发展为漆器用品,是我国民族工艺的突出代表。 [名词解释] 螺钿 又称螺甸,古称螺填、蜔嵌、陷蚌、坎螺。漆器装饰技法。早在周代就已流行,唐代时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工艺技法是以贝壳作为镶嵌的主要原料,根据装饰需求将贝壳磨成各种图案,然后拼贴于漆器上,涂漆后再打磨推光而成。根据贝壳的薄厚程度,可具体分为薄螺钿和厚螺钿两类,薄螺钿即点螺工艺,五彩斑斓的贝壳在黑色漆底的衬托下独具特色。多用于各类器皿、文具、家具及铜镜等的装饰,产地以江苏扬州最为著名。 [名词解释] 雕漆 又称剔红。漆器品种。即将调好的色漆涂于低胎(木质或铜质等)上,髹漆少则九十道,多至一二百道,达到所需厚度,趁未干透时描上画稿并加以雕镂,纹样具有浮雕效果,然后再烘干、磨光。因漆色多为鲜艳的朱漆,故又名剔红。根据漆色、工序的不同,可分为剔黑、剔彩、剔犀等品类。相传始于唐代,宋元时期技法成熟,风格近似。发展至明清是颇为流行,精美华贵,凝重大方。主要品种有瓶、罐、盘、橱、盒、插屏、台灯及烟缸等,主要产地有北京、扬州、天水、徽州等地,其中以北京雕漆的技术实力最为深厚,产品最为著名。 [名词解释] 漆器 指用漆涂在各种器物表面或漆占有相当比重的器物。具有轻便耐用,防腐蚀、耐酸碱,绝缘、耐高温等特性,同时它以深沉润泽的漆色,光亮厚实的独特效果深得人们的喜爱。漆主要为大漆或称天然漆,是天然涂料的一种。由漆树上分泌出的生漆经加工后成为熟漆或称精致漆,西方又称之为“中国漆”。漆器是我国工艺美术中一个发展时间长、水平较稳定的神类,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产品,也是世界工艺美术中的独特品种。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的漆器遗物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商周时期漆器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战国漆器在数量和品种上不断增加,并在制胎、造型和技法上均有创新,尤其是涂绘漆器,独具特色。秦代以后的制作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迅速发展,创造了针划填金、银扣等特工艺,民间各地也涌现出许多漆工名匠,如张成、杨茂,等等。现主要产地有福建、四川、北京、山西、贵州、江西、江苏、广东、甘肃等。 [名词解释] 漆画 在继承传统髹漆工艺的基础上逐渐创造发展起来的新兴绘画形式。与现代科学、现代、现代艺术、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形成了鲜明强烈、简洁单纯的、独特风格。它以天然大漆为主料,兼用金、银、铝、蛋壳、贝壳、宝石、玛瑙、 珍珠、翡翠、珊瑚、琉璃、牙、骨以及入漆颜料银朱等。表现技法极为丰富,有刻、堆、雕、钩、描、嵌、剔、绘、镂、戗、磨、填、贴、罩、洒等。品种有刻漆、堆漆、雕漆、彩绘、磨漆及嵌漆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装饰性。我国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的遗址上,就已发掘出漆器遗物——朱漆碗,以后历经数千年,作品极为丰富。中国现代漆画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中国画坛,发展至今,已更趋成熟。 [名词解释] 福州脱胎 福建福州的漆工艺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由清乾隆年间,福州髹漆匠师沈绍安在恢复发展传统夹纻工艺的基础上始创。制法是在木质或泥质模型上用纻麻布、绸料等以漆裱上,经层层裱褙刮灰,使漆作用过的外壳顺底胎干固成型。脱去内胎后,再加以填灰、上漆、打磨、装饰等十几道工序而成,故名脱胎。质地坚固而轻巧,品种从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狮子到杯、碗、盘、盒、碟、罐、烟具、酒具、茶具、咖啡具、文具等。造型变化繁多,色彩绚明光亮,质地牢固轻巧,十分适宜作坊真器物。清代时曾被宫廷视为珍品收藏,并在1898年巴黎博览会上获金牌。近年来,它不断在传统基础上进行革新,发展了宝石闪光、暗光、堆漆浮雕、雕填、仿变、仿青铜等技法,并将原漆配成奶白、天蓝、果绿、米黄等新色泽,使原有漆色大为丰富,还巧妙地同玉器、木雕等工艺相结合。1981年,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 [名词解释] 锥画 又称针刻。漆器装饰技法。据汉墓中竹简,称此种工艺技法为“锥画”,即用针在漆器上刻划线纹。具有婉转流畅、线条挺拔的特殊效果。我国曾于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及扬州汉墓出土的漆器遗物中均有此工艺技法的表现。 [名词解释] 罩明 漆器装饰技法。用几近无色透明的表层漆罩涂于漆器上,随底漆色泽不同而呈不同效果。底为朱漆的罩明称“罩朱髹”,底为黄漆的称“罩黄髹”,所罩之漆厚薄有别。 [名词解释] 罩色 漆器装饰技法。指在彩色器表面罩涂无色漆。因所罩五色漆固有的浅褐色,不可能完全透明,可令底色色调更趋含蓄朦胧、柔和、故名。此道末端工艺是漆艺独具特色的关键。 [名词解释] 暗花 漆器装饰技法。描漆纹样于着漆的器表,再罩透明漆,借厚薄关系控制图案的隐显程度,使图案花纹似沉伏于漆下,若隐若现,含蓄而雅致。 [名词解释] 犀皮 又称西皮、犀毗。漆器装饰技法。制作过程分为打埝和磨光两大工序,即先在未干的漆面上制成一个个凸起的小包,重复数次后再通体上漆。每次着漆颜色均不相同,故能形成不同颜色的漆层,又因漆面凹凸不平的小包经打磨后显现出不同色泽的斑纹,抽象而富于肌理美。纹样自然美观,富于变化,色泽明艳,或如行云流水,或像树干鳞皴。北方称为“虎皮漆”或“桦木漆”;南方则称之为“波罗漆”。1986年在三国朱然墓出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犀皮漆器遗物,在它的发展历史中以宋代最为流行,现在犀皮漆器作为一个品种已近失传。 [名词解释] 绿沉 漆器品种。创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即用暗绿色漆髹涂漆器,如暗绿色物体沉入水中,沉深而含蓄,故名。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用绿漆粉绘的器物,古籍文献《书案铭》、《书经》、《元嘉起居注》等均有记载。 [名词解释] 隐起 漆器装饰技法。即用漆灰做出阴阳起伏的花纹,如同浮雕。 [名词解释] 填漆 漆器装饰技法。工艺为先堆刻,后填彩,再磨显出花纹。《髹饰录》分为“磨显”和“镂显”两种技法。《遵生八笺》记有“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画”。 [名词解释] 断纹 漆器因年代久远而自然形成的裂纹。有冰裂断、龟纹断、乱丝断、荷叶断、牛毛断,以梅花断为珍贵。 [名词解释] 彩漆 各种颜色漆的统称,也专指描涂彩漆的髹饰技法或漆作品类。《髹饰录?坤集? 斒斓第十二》中有记载。一般指在光漆的器表上直接用色彩装饰工艺,不包括其他材料镶嵌于器表形成的多彩效果。 [名词解释] 铝板漆画 现代漆画品种之一。以铝板为胎,用防腐蚀的材料(如大漆)涂饰于适当的部位,然后放于酸液中腐蚀,未涂防腐剂之处便被腐蚀成各种形状的凹面纹样,再填入不同色彩的漆色(硝基漆或大漆),最后磨光而成。材料轻便,防腐防晒,漆色坚固,而且绚丽多变,具有独特的工艺效果,适于用作室内装饰或大幅屏风、壁画。 [名词解释] 描金 漆器装饰技法。即在推光的漆器表面上用金漆描线,然后将金箔细粉趁漆面未干透时粘于其上,经擦抹后即显出金色的装饰纹样。其中,在黑漆面上描金为最常见,也有在朱色或紫色漆面上描金花的。如果是在漆面上粘附银箔、锡箔或铝箔,花纹为银色的,则称为描银。 [名词解释] 浮花 漆器装饰技法。指在漆器上印锦、堆填、刻镂、描彩、镶嵌等装饰的统称。因其所表现的纹样有明显的添加性、附着性,如浮现眼前,不限指“花样”。人物图案、动物图案亦在广义的浮花之列。 [名词解释] 晕金 又称泥金画彩。漆器装饰技法。制法是厚施彩漆于描金纹样之前,再涂抹细金于未干之漆上,呈阴阳脉理分明的装饰效果。 [名词解释] 剔犀 又称云雕。雕漆品种。即用不同的色漆在底胎上有规律地逐层堆起(多用红黑两色漆反复堆涂),达到适当的厚度,再按需要在漆层上剔刻纹饰,显露出所需颜 色,并在刀口的段面处可见对比明快、纹理相间的色层。因它剔刻的花纹以云纹为主,故又称“云雕”。 [名词解释] 剔黑 又称雕黑漆。雕漆品种。指通体髹黑漆的雕漆,手法与剔红相同。 [名词解释] 剔彩 雕漆品种。即在漆胎上分层髹漆以不同颜色的漆,并使各种漆色均达到一定厚度,当需要显露某种漆色时,便在它的色层之上进行歇刻,可使器物上呈现红花、绿叶、黄心、紫枝、黑石等丰富多变的色彩效果。 [名词解释] 洒金 漆器的装饰技法。即在漆底上洒金点或金片之后再罩上透明的漆,金点或金片功能透过罩漆而显现出来。 [名词解释] 贴金 漆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以特殊工具夹主带衬纸的金箔,往打有金胶的器表上粘贴,可令漆器表面局部或全部呈金色效果,富丽生辉。此法虽不独在漆器上使用,但漆器贴金而形成强烈的光暗对比,效果尤佳。 [名词解释] 重庆研磨彩绘 指具有重庆地方特色的漆工艺产品。早在西汉时期,“天府之国”四川就盛产优质生漆,为重庆、成都两地漆器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制法是: 在漆上做彩绘装饰后,前面罩漆,待漆干后再经研磨即显现出全部花纹。此技法主要集中在重庆地区,它的工艺精细,并因常用纯漆色、莳粉彩漆装饰或纯用银粉、色漆粉装饰,故效果浑厚绚丽,光亮照人,具有含蓄、深沉且细腻的独特风格。品种有漆盘、花瓶、漆盒等,其中“金鱼盘”曾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是研磨彩绘的代表作品。 [名词解释] 点螺 漆器镶嵌中高水平的工艺品种。因用料薄且软,故又称薄螺钿、软螺钿。即用贝壳、夜光螺等作为原料,经过磨制或腐蚀的处理,形成薄如蝉翼的薄螺片,再将其“点”(即粘)于器身,稍作磨显,使花纹与漆面一样平整光滑。工艺制作精湛,纹样细巧别致,色彩光艳华丽,属于螺钿工艺中的精品。 [名词解释] 泥金 漆器装饰技法。以金粉调配于较稀软的漆中,呈粘稠的金色涂料,用来描饰于漆器表面。此法在战国漆器上早已运用。 [名词解释] 变涂 漆器装饰技法。纹漆、斑漆、暗花、冰纹涂等效果的总称。即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使之既富于变化又较有规则地形成各种装饰纹样。多呈抽象形式,后保留刷痕及自然流淌、渗透的效果。有的表现为均匀的不规则点纹、冰纹;有的似豆斑、栗斑,或近似于陶瓷的窑变。根据不同的变涂装饰而分别有牡丹涂、汽画、点画、水点、棕丝、贴花叶等名称。 [名词解释] 周制 漆器装饰技法。因明代嘉靖年间周翥创制而得名。周翥为江苏苏州人,是明末著名的髹漆百宝镶嵌的匠师。在《吴县志》、《初见楼闻见录》和《古董锁记》等古籍中均有记载,称其精于雕镂嵌空,以金玉母石青绿,嵌作人物花鸟,老梅古干,玲珑奇巧。 [名词解释] 戗金 又称戗金、镂金。漆器装饰技法。在完成推光或髹涂的漆器表面上,用针或雕刀刻画出所需纹样,线条十分纤细,再生纹理中填入金箔或泥金,经擦抹后戗痕内显露出金色。即“戗金”。(如填入银粉,即“戗银”。)我国西汉时已开始运用,湖北光化汉武帝墓葬中曾发掘出两件内填金彩的漆卮。此法的记载始见于元末明初陶宗仪《辍耕录》。宋元时期技法精湛,多以纯金或纯银为胎,髹漆后刻画,纹样颜色即为底胎本色。品种则根据花纹的色彩而定,一般有戗金、戗银或戗彩等几种。 [名词解释] 金银嵌 漆器装饰技法。即明、清时期用金或银的薄叶,镂切成所需图案,有的还在图案上刻划线纹,贴于漆器表面,经多遍涂漆后使漆面与其平行或敷盖其上,干透后经研磨显现原有贴片。此法由汉代的银扣、青铜扣经唐代的金银平脱发展而成。 [名词解释] 金漆 古代漆液的别称。清《乾隆浙江通志?物产五?台州府?金漆》、《临海记》云:“东镇山有金漆,用涂器物,与黄金不殊”。还有两种解释:一为打金胶用的漆,性质与笼罩漆相似;又可作为罩金髹的别称。 [名词解释] 沉花 又称隐花。漆器装饰技法。指在漆器表面彩绘纹饰后,盖一层透明漆,经过精细研磨推光而得花纹隐现、漆面有平滑光洁的特殊效果,如花沉深潭,属漆下彩。 [名词解释] 夹纻 又称夹纾、挟纻。漆器装饰技法。即先以泥土或木塑成胎,再将纻麻织成的布用漆层层帖于胎上,经反复髹涂后,取空漆胎,然后进行髹饰。此技法始于战国和汉代,有关汉代的“苎器”曾在《盐铁论》中有记载。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因当时佛教盛行,多用于佛像的塑造,并常随车游行,时称“行像”。因它具有坚实轻便、柔和逼真的特殊效果,且成本很低,故在魏晋时期十分流行,工艺水平也迅速提高。宋代以后逐渐失传,近代脱胎漆器可作为夹纻的衍生。 [名词解释] 百宝嵌 漆器装饰技法之一。因选用材料很多而得名。明末江苏苏州人周翥始创。工艺过程在古籍《西京杂记》、《遵生八笺》、和《履园丛活》中均有记载。除螺钿外,还以珊瑚、玛瑙、琥珀、水晶、象牙、宝石、犀角、车渠、珍珠、密蜡、沉香等为材料,使花纹表面部分凸出“隐起”,部分与漆地平齐,近似螺钿的磨显。制作步骤与填嵌、螺钿等工艺相似。 [名词解释] 平脱 又称平文、金银平脱。漆器的镶嵌技法。即将薄金片或薄银片镂切成所需花卉、鸟兽、鱼虫及人物等图案片,还可在其上进行更细致的刻画加工,然后用胶漆粘贴于器物表面,干透之后全面涂漆多遍,使所贴的图案片一同被敷盖,再经研磨加工即可使花纹显露。虽精细费工,但高贵华丽。如花纹于漆面平度一致,称为推光;花纹高于漆面的则为平文。我国唐代漆工艺中平脱极为流行,由汉代 “金银参镂”贴金片变化而来,在古籍《上杂物疏》、《酋阳杂俎》、《资治通鉴》、《安禄山事迹》、《唐语林》及《杨太真外传》中均有有关记载。 【名词解释】末金镂 又称莳绘。漆器装饰技法的一种。即先在器皿上涂漆,再将金色粉末撒在其上形成花纹,最后经研磨、推光而成。据《漆器考》记载,我国唐代已有此工艺技法。它也是日本漆器工艺的主要装饰技法。 日本莳绘技法包括平莳绘、高莳绘 、研出莳绘、研出高莳绘、肉合莳绘等。 平莳绘:即先用漆描绘图案,然后用蒙上纱网的竹管将极细的金银等金属粉末及 色粉末撒在纹样上,再反复涂刷大漆于其表面,待完全干燥后,打磨、抛光,显 露出自然而奇特的纹饰效果。其色彩由上层的金色过渡到下层漆的棕色或红棕 色,层次的变化取决于敷漆的层数。 研出莳绘:即平脱法。在平莳绘的装饰纹样上加工细磨,使花纹脱露,且于地漆 平滑一致。 高莳绘:即识文描金。以漆液混合炭粉或粘土堆塑成浮雕式纹样再施金粉或描金。 研出高莳绘:研出莳绘与高莳绘的高度结合使用。 肉合莳绘:即将漆面形成隆起的缓坡,多用来表现山岳、云彩。
/
本文档为【漆艺名词解释.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