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泰兴工业规划

2018-02-08 32页 doc 61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973

暂无简介

举报
泰兴工业规划泰兴工业规划 泰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一五”专项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实施工业经济“第一方略”,加快制造业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发展型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根据《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以来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概...
泰兴工业规划
泰兴工业规划 泰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一五”专项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实施工业经济“第一方略”,加快制造业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发展型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根据《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以来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概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泰州工业已形成“以规模经济为龙头,以支柱产业为依托,以优势产品为重点,质态明显提高,结构渐趋合理”的总体格局,形成了规模较大、门类较齐全、配套较完整、开放度较高的产业发展体系,工业支撑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45%,占全市GDP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39.4%提高到2005年的49.4%。规划的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十五”期间泰州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 52.00% 50.00%49.40% 48.00% 46.00%45.30% 44.00%43.56% 42.00%41.57% 40.10%40.00% 38.00%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04.6亿元,按可比价比“九五”期末增长153.49%;工业经济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达61.1%,比“九五”期末提高13.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产值1216.8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74.1%;完成增加值323.39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80.24%。在工业生产持续高位运行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也稳步提升。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160.07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99.23%;实现利税107.8亿元,其中利润54.80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43.01%和136.82%。2005年,全市工业技改投入208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333.33%。实际利用外资4.9亿美元,自营出口额13.4亿美元,分别比“九五” 期末增长375.73%和307.29%。 “十五”期间泰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4001216.8 1200997.351000 736.65800579.82499.39600 400 200 0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十五”期间泰州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 120107.8 100 86.58 8067.23 51.326047.45 40 20 0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二,主要特点。 “十五”期间,泰州工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十五”期间,全市产业结构经过主动性和适应性调整,基本形成了机电、化工、医药、船舶、冶金、纺织服装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其中,机电、化工、医药、船舶四大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的排名继续前移,医药产业已占全省四分之一强。2005年,四大优势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93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0.04%;实现利税94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7.2%,其中利润4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8.5%,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机电产业是我市最大的支柱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925户,涉及通用机械、环保机械、机械基础件等14个分行业,产品近万种,其中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品群有家用电器、小型动力机械及微特电机、汽车零部件、减速机等。化工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88户,主要产品有燃料油、重交沥青、烧碱、氢氧化钾、甲乙酮、靛蓝、染料、化肥等。医药产业是我市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产销规模年均增长30%以上,目前医药制造业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有37户,2005年实现产值152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同行业名列第一,中成药、VC等产品产量居国内同行业之首。2005年,全市造船能力已突破80万载重吨,年出口创汇3亿美元。新材料产业主要有镁合金、氟材料、有机硅、纳米材料等。纺织产业已形成集纺、织、染、服装、针棉织品、纺织机械等门类比较齐全的体系,全行业拥有棉毛纺纱锭近60万锭。 2(规模效应不断放大,骨干企业增势强劲。 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从“九五”期末的936户增加到2005年底的1905户。2004年,全市有183户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其中销售过5亿元的32户,过10亿元的11户;年实现利税过亿元企业达17户。2005年,全市30强重点工业企业累计完成现价产值461.9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58.62亿元,利税56.20亿元,其中利润30.25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7.96%、39.53%、52.13%和55.20%,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扬子江药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0.98亿元, 利税13.31亿元,分别增长25.75%、2.89%,产销规模和综合效益均列全国同行业之首;陵光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6.47亿元,利税8.29亿元,分别增长27.47%、41.07%;兴达钢帘线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3.75亿元,利税7.01亿元,分别增长40.13%和17.74%,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钢帘线生产基地。 3(技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十五”以来,全市持续加大技改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开发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适应市场需求、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重点工业技改项目,每年重点抓一批投入3000万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的滚动实施,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入583.41亿元。项目单体投资规模逐年加大,投资效益显著,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劲的拉动作用。2005年,全市实施技改项目2219个,总投资390.71亿元,其中当年完成投资额208亿元,同比增长35.3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2%以上,比“九五”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实现三年倍增计划。全年实施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216个,比上年增加46个,其中当年新开工142个,已竣工项目102个,其中实施亿元以上项目4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7个,其中当年新开工22项,已竣工项目15个。 “十五”期间泰州市工业技改投入 单位:亿元 250208.00 200 153.63150 100.1210067.1454.5250 0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泰州市是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十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一站两中心”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鼓励知识、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截止2005年底,全市已建成“一站两中心”的企业118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3家,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89家;建成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企业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5家;一批重点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和二次创新,生产技术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大缩小,带动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十五”期间,全市每年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600个以上,其中形成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新产品310个以上。2005年新产品销售率达30.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7.83%;国家、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08%。 4(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民营经济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全市上下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因企制宜、务求实效”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公有资本退出这一核心,以职工身份置换为重点,全面推进市(区)属工贸企业“三置换 一保障”改革。列入“三置换一保障”改革计划的市(区)属工贸企业总数789户,职工人数20.49万人,截止2005年底,完成改制的企业782户,累计置换公有资本103.6亿元,置换土地使用权1384.22万平方米,置换职工身份20.1万人。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2005年,全市新增私营企业4172户,新增个体工商户36934户。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完成现价产值341.06亿元,同比增长33.9%;实现销售收入317.7亿元,同比增长31.38%;实现利税21.82亿元,其中利润9.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29%和83.82%。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完成现价产值7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29.81%。 5(主题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地区特色逐步形成。 “十五”期间,全市的主题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工业经济重要增长点。扬子江药业园作为我市沿江开发的首批启动项目之一,一、二期工程规划总投入4.5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药品生产基地。春兰工业园投资7000万元,新建8条壁挂式空调生产线,新增空调产能300万台,使企业空调生产总能力达500万台,成为国内最大的空调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此外陵光、梅兰化工园,兴化兴达钢帘线工业园,靖江新世纪工业园,姜堰双登科工园、化肥工业园、曙光工业园,泰兴济川药业园、泰隆减速机工业园、华燕纺织工业园等一批重点主题园区建设都已初具规模。 “十五”期间,全市通过扶持特色产业和产品,初步实现了部分产业空间集聚、基础设施共享、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升级换 代等多重效应,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了区域生产力布局。如靖江的微特电机、泰兴的减速机、姜堰的五金制品、兴化的脱水蔬菜、戴南的不锈钢制品、张郭的电热器、黄桥的牛仔布、九龙的自行车配件、溪桥的乐器等都已具有相当的产业规模。 回顾“十五”发展历程,主要有五点经验:一是坚持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第一方略,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二是坚持以项目为王,持续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实施了一批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重大技改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了新的提高;三是坚持把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培育壮大了一批规模骨干企业群体,增强了工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四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全面推进“三置换一保障”改革,进一步增强了工业经济发展的体制源动力;五是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点来抓,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全市民营经济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层次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与“九五”相比,“十五”期间全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仅相当于英国和德国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达国家的1/10,特别是电子信息业还非常弱小,产业发展较大程度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和政策优惠形成的成本优势。从产业结构看,与沿江各市的产业趋同现象较为严重,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度不高。从产品结构看,产品档 次依然偏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并且关联度相对较小,产品链相对较短。 二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产业布局结构有待改善。 受自然、资源、历史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全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较为突出,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产业集聚度来看,“小而散”、“小而全”、“小而低”的弊端依然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的问题仍较突出,资源和原材料浪费较大。 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 企业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尚未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技术装备仍然落后。据调查分析,目前全市大中型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按设备种类计算)仅占11.1%,设备利用率不到70%。从企业层面分析,大部分企业处于价值分配链条的附属地位,未能在开放的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企业的运营机制、人力资源状况、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信息化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大致相当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初和韩国90年代初的水平;品牌竞争力较弱,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重偏低。 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企业外向度有待提高。 从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一些地方还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少企业的技术装备老化、工艺落后,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极大浪费。在产业外向度方面,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层次较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适应全球市场竞争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网络体系还不够完善;引进外资的规模和上市融资的能力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 上不适应国际范围的产业转移、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也不适应进入WTO后经济管理的要求。 二、“十一五”发展形势分析 总体来看,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市场需求增大,金融、贸易和投资等领域对外将更加开放,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将拉动国内需求的增长,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国内储蓄继续维持高水平,这些都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经济增长也将面临贸易摩擦增加,国际资本市场波动,国内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阶层差距,以及房价、教育、医疗费用与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相适应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预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向好的总的趋势不会改变。 从国际环境来看,政治层面上“十一五”期间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但单边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地区潜在冲突等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有增无减。经济层面上,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区域合作与贸易保护主义并存。同时,日趋紧张的供需关系推动着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从国内情况来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水平在6.4%至7.8%之间。这是因为:一是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国内需求不断扩张,投资需求逐渐恢复,可为新产业的成长和传统产业的规模扩张创造需求空间。二是“十一五”期间国内居民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现象仍将继续,同时未来五年我国仍将是世界投资热点。三是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将在“十一五”期内结束,这会使我国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在全球范围 内配置资源,吸收或引进国际资本、国际技术和国际人才,也会使之能够更方便地开拓国际市场,产业结构、进出口结构也将有所变化。四是我国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的内涵式增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减轻单位产出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实现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五是为消除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可以预期,国家仍将坚持扩大内需,抑制通货紧缩的政策,其着眼点可能是低通胀,维护经济适度增长。 从我市的情况看,泰州建设沿江新兴制造业基地的相对优势比较突出。一是丰富的岸线资源优势。泰州地处沿海与长江产业带的结合部,长江岸线总长99.8公里,其中-10米以下的深水线61.6公里,开发潜力很大,成为以大运输量、大用水量为特征的机电、船舶修造、精细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理想的生产基地。二是优越的区位优势。江阴长江大桥的通车与即将开工建设的泰州过江通道,使我市与上海、苏南地区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具有西进东出、承南启北、通江达海的巨大优势,是苏南地区和上海的共同腹地,已成为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后起之秀,有利于企业进行市场融资、引进先进技术、与科研院校搞产学研联合等。三是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和社会人文环境优势。泰州一直是全国闻名的教育之乡,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在全国均处于先进水平,并且拥有一支素质较高且成本低廉的劳动力队伍。而作为新组建的地级市,是全国最早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城市,是全省最早完成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制的地区之一,给产业发展带来旺盛的活力。同时泰州的软环境建设、社会治安环境良好,城市面貌日新 月异,对吸引国内外资本具有较强的引力。四是两岸联动开发的发展优势。2002年,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建设全面展开,园区规划面积近60平方公里,启动区面积8.6平方公里。高港区与扬中市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共同策应全省沿江开发战略,联动开发沿江,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同时,与镇江、常州的跨江合作也在积极的探索中。 但是也要看到泰州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城市,人多地少,工业生产所需的煤炭、原油、棉花、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等重要生产资料几乎全部依赖从外地调进,资金、电力、运输“瓶颈”约束加剧。“十一五”期间,由于需求与供给增长的不平衡性,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将更为突出。在宏观环境方面,国家提高土地等资源的使用门槛,持续的药品降价与“十一五”期间可能进行的医药体制改革,国际贸易摩擦与人民币升值等问题,对经济的发展将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服务业方面,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制造业,现代物流、信息中介、信用担保、投融资等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 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与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大力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我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从整体上提高我市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综合水平和竞争能力,为泰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目标。 1(经济增长。2010年,全部工业现价产值达42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010年达850亿元,现价产值年均增长20%,2010年达3000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以上。 2(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8%,2010年达2700亿元;利税年均增长18%,2010年达240亿元,其中利润年均增长18%,2010年达120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以上。 3(投资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工业技改投入年均增长20%,2010年达480亿元,累计完成投入1700亿元,比“十五”期间翻一番以上。实施投入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改项目1000个,其中投入过亿元的重大技改项目力争突破200个,投入过5亿元的重大项目30个,总投资约900亿元。2010年,全市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60%。 4(技术创新。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3000个以上,其中形成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新产品1500个以上,新产品销售率达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一站两中心”企业达180户以上,10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国内领先水平。国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开发费占比达6%以上,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费占比达4%以上。 5(产业结构。到2010年,机电、化工、医药、船舶等四大产业基地的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 6(企业结构。到2010年,形成“50强”规模企业: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5家,过50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35家。同时形成大企业大集团与成长型企业、中小企业梯次发展的格局。到2010年,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成长型企业400家以上。 7(民营经济。“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注册民营企业2000户以上,到2010年民营企业总数达3.5万户,民营企业占各类注册企业的90%以上;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1500户。每年新增加个体工商户2万户以上,“十一五”期末达20万户。民营经济注册资本年递增20%以上,“十一五”期末达80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年递增15%,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比重每年提升5个百分点,2010年达70%以上。 8(节能降耗。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降至0.96吨标准煤,比“十五”期末降低20%,主要耗能产业单位综合能耗有较大幅度降低,2010年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发展原则。 1(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能源的集约使用,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培育规模经济原则。坚持以资本为纽带,以技术创新与 企业主题园区建设为着力点,强化资本运作和有效投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发展集群经济,围绕拳头产品形成完整配套的产业链,以及生产关联、技术关联、无形资产关联的协作网络与服务网络,降低交易成本和运行成本,形成集群效应,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与持续发展力。 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原则。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积极引导全民创业,推进社会化分工协作,消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总量扩张,提升整体水平,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发展合力,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4(沿江开发与经济国际化原则。按照产业链特点和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联动开发,集群发展,进一步放大岸线资源优势,提高岸线使用强度和纵深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机电、化工、医药、船舶和新材料等产业以及现代物流业,推动沿江基础产业带的建设。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合作和竞争,加快与国际市场融合,重点是国际经济合作渠道多元化,外贸出口区域多极化,出口产品结构高档化,国际经济贸易按照WTO的规则进一步规范化。 5(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原则。促进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相融合,把信息技术应用于产业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以及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全方位构建信息化平台,全面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 6(名牌推进与特色经济原则。充分发挥名牌产品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对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加大培植名牌产品的力度,把推进名牌战略同提高我市工业竞争力结合起来;同时依托 地方特色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坚持错位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施产品前延后伸,提升市场竞争力,使我市更多的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工业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全市将突出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沿江产业带、经济开发区、企业主题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协调发展,推进企业规模扩大、竞争力增强,推进产品结构向“名、精、特、新”转变,努力保持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又久地发展。 ,一,产业结构调整。 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技术创新和技改投入为着力点,对产业结构进行“加减乘除”,发挥规模经济优势,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沿江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新兴制造业高地。 1(加快发展机电、化工、医药、船舶四大优势产业,形成重点突出、技术先进、成长性强、优势互补、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大、具有竞争优势的四大产业基地,推进我市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机电产业。 机电产业是我市规模最大的制造产业。到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年均增长18%,约占全省的9%,在全省的排位进一步前移。“十一五”期间,机电产业将以春兰、林海、乐金等企业为依托,着力解决拳头产品少、装备水平不高等问题,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为重 点,全力攻克和推广应用先进的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信息化等关键和共性技术,积极采用数字、网络、节能、环保等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机电产业,扩大与国内外知名公司的全面对接,加快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加强自主研发,提升产业层次。重点以绿色制造、绿色机电为主流,以动力机械、电工电器与基础件、通用机械为基础,以卡车、摩托车及零配件业与精密机械业为特色,以“3C”数字家电业和污(废)水处理、垃圾处理、除尘脱硫等环保产业为突破,大力发展重型卡车、加工中心、精密数控线切削机床、精密锻压机床、天然气发电机组、智能型电工电器、网络家电、豪华智能家电、精密轴承、精密模具以及技术含量较高的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等,构建国际化程度和产业层次较高的机电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机电产业将集中力量实施家用电器、重型卡车、汽车同步器、高速重载系列减速机、涡漩压缩机偏心轴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化工产业。 泰州化工产业的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到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400亿元,年均增长20%,约占全省的9%,力争进入全省前五强。“十一五”期间,化工产业将以中海油、陵光、梅兰、新浦化工等企业为依托,紧跟世界化工业发展的主流,加快产品延伸和产业集聚,积极发展基础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农用化工和化工新材料,打响“化工城”的区域品牌。大力发展以烧碱、氯气、一氧化碳、氢气、苯胺、硝基氯苯等为重点的基础化工业。投资建设MDI项目和VCM项目,推广应用原子经济反应技术等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精细化工在化工产业中的比重,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加 快发展石油化工业,提高油品质量和油化结合度,加大清洁燃料油、润滑油、低碳柴油等高档油品生产比例,发展改性沥青、甲乙酮、叔丁醇等高新技术产品,形成国内最大的甲乙酮生产基地。积极发展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产品和以尿素、磷肥、复合肥为重点的化肥工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质量和收率。“十一五”期间,化工产业将重点抓好聚苯乙烯生产线的建设,积极实施延迟焦化装置、加氢精制及制氢装置、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聚丙烯装置、化工仓储物流、尿素、离子膜烧碱、氯碱扩产及系列延伸产品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医药产业。 医药产业是我市成长性最好的产业。到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550亿元,年均增长28%,约占全省的50%,力争有30个品种成为全国“单打冠军”,出口额达45亿元,保持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打造“中国(泰州)医药城”。“十一五”期间,医药产业将以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医药产业基地为契机,建设研发平台、招商平台、交易平台、服务平台和物流平台,全面推进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以扬子江、江山、济川、苏中等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每年以国家一、二类新药为主体推出新药品种30个以上。大力发展生物技术,通过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针对肿瘤、艾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基因工程类新药。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选择名特优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对提取、分离、纯化技术进行攻关,在质量规范、标准、产业化等领域取得突破,巩固和发展全国最大中成药研发生产基地的优势。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开发新型化学药,提高缓释、 控释、渗透泵、透皮吸收等技术的使用率。大力提升VC、VE及其它原料药的研发水平和生产能力,进一步降低污染和能耗。积极研制生产新型医疗器械和新型医药包装材料。“十一五”期间,全面推进中国(泰州)医药城和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形成集生产、研发、信息、物流、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医药产业基地,加快一批重点骨干医药企业主题园区的建设步伐。 ——船舶产业。 泰州船舶产业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也名列前茅,每年85%以上的船舶产品出口国外,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到2010年,全市的年造船能力力争突破500万载重吨,实际年造船产量突破400万载重吨,实现营业收入250亿元,年均增长35%,约占全省的40%,出口创汇20亿美元,继续位于全省的第一集团,形成国内外闻名的船舶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船舶产业将围绕“做大、做强、集约、外向”原则,以新世纪、新扬子江、口岸船舶等企业为依托,新建一批万吨级至10万吨级船台、船坞,完善配套设备,着力解决造船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与企业技术中心,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优化常规热销船型,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船型,大力发展绿色安全船舶;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推行无余量合拢、壳舾涂一体化、模块化造船等新工艺,缩短造船周期;建立船用配套产业的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和规模优势。到2010年,船舶产业的设计能力与制造水平整体达到国际21世纪初的先进水平,出口船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60万元/人?年,平均船台(船坞)周期、平均码头周期缩短到2个月以内。“十一五”期间,全面推进靖江船舶产业集聚区建设, 积极实施骨干船厂船台、船坞、舾装码头和船舶钢结构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2(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有重点、分层次地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加快开发有市场竞争力、技术含量高、效益好的产品,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 ——冶金产业。 近年来,我市的冶金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到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180亿元,年均增长19%,约占全省的6%。“十一五”期间,冶金产业将充分发挥长江岸线的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发展一批重点企业集团,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全面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特种钢冶炼,巩固和扩大在国内不锈钢及其制品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废钢储运和加工、大口径直焊钢管、宽幅不锈钢钢带、5米以上特种宽厚板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纺织服装产业。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市重要的出口产业和承担就业的主要产业之一。到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230亿元,年均增长18%,约占全省的4%。“十一五”期间,纺织服装产业将努力提高高档面料生产技术和比重,解决印染后整理技术瓶颈,突出棉(毛)纺、面料、终端产品三个环节,重点发展高档服装、装饰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立足创名牌、创特色,切实提高设计与制造水平,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一定规模优势的骨干企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高纺真面料、更新纺织设备、喷气织机扩能改造、高支精梳纯棉纱、帘子布扩能改造、运 动休闲服装加工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食品产业。 食品工业是拉动我市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到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60亿元,年均增长18%,约占全省的3%。“十一五”期间,食品产业将根据国内外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培育壮大品牌优势为重点,充分利用我市农畜水产品资源优势,抓住质量、安全环节,推进“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安全、营养、方便、功能食品,扩大高档面粉、脱水蔬菜、大豆食用油、银杏系列食品、肉禽蛋奶制品等的生产能力,形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肉制品、方便蔬菜、啤酒及啤酒麦芽、真空冷冻干燥食品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建材产业。 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原材料基础产业。到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年均增长18%,约占全省的1%。“十一五”期间,建材产业将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节能降耗、提高质量和保护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造,发展高强度、轻质、多功能、低能耗的墙体材料,基本淘汰粘土实心砖生产,提高装饰装修材料业的档次和整体质量,淘汰直径2.2米以下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和砖瓦小轻窑,确保到2010年,新型建材产值占全市建材总量的比重达40%以上,新型墙体材料产值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重达60%以上,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 3(大力培育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高新 技术产业化进程,提升我市产业的技术层次和整体水平,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新材料产业。 泰州的新材料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十一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将继续跟踪与研发位于技术前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产业前景的关键技术,力争取得新的突破。积极推广纳米材料的生产和应用,力争建成国家级纳米材料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有机氟、有机硅、PEC、可降解塑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积极发展钨钼材料、稀土材料等绿色新型材料。“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有机硅、钛白粉、PVC板材、塑料纤维板、高档新闻纸、牛皮箱板纸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市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产业。 “十一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将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解决产业上档次、上规模的问题。集中力量开发专用芯片,研制生产家庭网络平台和网络家电产品;大力发展液晶显示器、片式热敏电阻、新型CT温度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积极发展中控锁、通讯、音响等汽车电子产业;加快发展蓝宝石衬底基片、覆铜箔基片、BTFB显示材料等电子信息材料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镁合金及电子产品、液晶显示器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新能源产业。 积极发展高能动力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胶体电池、光伏电池等新能源;加快发展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太阳能,鼓励垃圾、秸秆发电,推广沼气利用。 ——生物产业。 重点开发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大力发展生物工业、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环保等技术领域的重点产品。 4(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限制并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行业、企业,大力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 根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的原则,积极发挥产业政策纠正市场失衡、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严格执行国家《限制和淘汰的生产能力、工艺及产品目录》,提高产业准入的能效、物耗、环保门槛,优化产业结构,限制并逐步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行业和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与装备的步伐,构建集约型的产业结构。“十一五”期间,将重点限制普通钢材、五金制品初级加工、剧毒化学品、高毒农药、一般性化工产品、能耗较高的机电产品、中低档纺织品、农产品初级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坚决淘汰地条钢、土法冶炼等小钢铁、小五金,机立窑、干法中空窑等落后窑型的小水泥、小建材,垂直引上和平拉工艺生产的小玻璃,河滩造船、无图施工、粗制滥造、甚至使用废旧材料和设备的小造船等等,努力降低工业经济的能耗、物耗、水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工业区域布局调整。 按照“突出比较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布局原则,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市将以沿江产业带为核心区,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支撑,以县域产业集群为特色,以企业主题园和乡镇工业集中区为配套 区,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特色产业集群形成。 1(加快发展省级经济开发区。 充分发挥泰州、靖江、泰兴、姜堰、兴化、海陵、高港以及江阴开发区靖江工业园等8个省级开发区的政策资源和区位优势,重点引进关联度大、外向度高、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大项目,引进知名跨国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进入。积极发展外向型的机电制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船舶修造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冶金、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形成附加值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实现工业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到2010年,7大省级开发区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高于全市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入年均增长30%,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0个百分点;工业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50%。 2(积极提升沿江产业带的开发水平。 按照现代化、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抢抓国际国内资本及产业转移机遇,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信息化、集群化、国际化、集约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进一步放大岸线资源优势,提高岸线使用强度和纵深开发程度,坚持优势特色发展、跟进主流发展、联动合作发展、产业延伸发展、区域集群发展,形成以滨江工业园、永安洲工业园、中国精细化工园、江阴开发区靖江园、新港工业园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园区群,侧重发展大运输量、大用水量的机电、化工、医药、船舶、冶金、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建设泰州现代物流中心,全面提升沿江产业带的集中度与竞争力,成为 全省沿江产业带的重要节点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产基地。到2010年,沿江地区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高于全市平均增幅3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达79%;工业技改投入年均增长25%,高于全市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1亿美元或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30个。 3(培育县域经济十大特色产业集群。 围绕龙头企业、拳头产品和特色市场,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规范竞争秩序,积极发展一批关联企业、配套企业、服务企业和分工协作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县域经济10大特色产业集群,即戴南不锈钢产业集群、姜堰五金产业集群、靖江微特电机产业集群、靖江游艇及船用配件产业集群、泰兴减速机产业集群、泰兴溪桥小提琴产业集群、海陵数控机床产业集群、以姜堰为主体的汽摩配件产业集群、泰兴减速机产业集群、以兴化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高港电子新材料产业集群。到2010年,十大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 4(大力发展企业主题园和乡镇工业集中区。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建设、联动开发、滚动发展,进一步增强园区的集聚、创新和产出功能,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基地,营造区域性产业新特点、新优势。“十一五”期间,全面建成春兰工业园、扬子江药业城、陵光工业园、梅兰化工园、兴达钢帘线工业园、兴化绿色食品工业园、曙光工业园、双登科工园、苏中药业园、姜堰化肥工业园、济川药业园、中丹工业园、泰隆减速机工业园、华燕纺织工业园、新世纪船舶工业园、江山药业园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主题园。同时,积极发展海 陵区九龙镇,泰兴市泰兴镇、黄桥镇,兴化市戴南镇、张郭镇等一批乡镇工业集中区,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和企业集聚优势。 ,三,企业结构调整。 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企业间的联合重组,优化企业运行机制,培大育强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壮大一批成长型企业,鼓励扶持一批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梯次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 1(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和企业特点,选择一批发展快、质态好、后劲足的企业,通过加快主题园区建设、实施资本运作、培育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等途径培育一批“资本运营能力强、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经营管理能力强、抵御风险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10年,形成“50强”规模企业: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5家,过50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35家。 2(加快发展一批成长性企业。 积极扶持现有销售收入过3000万元的企业,鼓励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大产业化示范工程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力度,形成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小巨人”企业群体以及产业相互配套、竞相发展的板块经济格局。到2010年,全市形成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成长型企业400户以上。 3(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型、出口创汇型、社会服务型等中小企业,通过重点扶持和有序竞争,继续推进其经营方式由传统的生产型向市场需求型转 变,企业布局由星罗棋布向相对集中的集群化方向转变,产品结构由工艺粗糙、大路货、低质量向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生产结构由“小而全”向“小而专”、“小而特”及分工协作方向转变,由家庭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转变,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中小企业。 ,四,产品结构调整。 以生产基地为载体,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依托,由过去一般适应性调整转为战略性调整,由对单一产品的结构调整,转变为围绕骨干产品、上溯下及,实施产品链的调整,强化品牌建设,突显名牌效应,突出调整的主动性、先导性、创新性。 1(建设“八大生产基地”。 到2010年,我市将形成国内外闻名的“八大生产基地”,主要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平均比“十五”期末提高3—5个百分点。医药生产基地,依托扬子江、江山、济川、苏中等企业,重点推广GAP种植,建设年产10亿片的银杏叶生产基地和中药材生产基地;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药与现代中成药品种,并确保有1个以上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改进VC、VE的生产工艺,VC原料药及系列产品产量超过2万吨,成为世界重要的VC、VE生产基地。精细化工基地,依托中国精细化工(泰兴)开发区以及陵光、梅兰、中丹等企业,开发功能性染料、高档有机颜料和节能环保涂料,发展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医药与农药产品中间体、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生化新型酶制剂等新产品,巩固扩展靛蓝、四醚、絮凝剂等产品在全国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大力发展有机硅、有机氟系列材料,形成 年产12万吨有机硅与延伸产品的生产能力。船舶生产基地,依托新世纪、口岸船舶、东方公司等企业,形成7万吨级成品油船、5万吨级散货船、2万吨级多用途集装箱船等常规船型的批量化、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能力;承建超大型油船(VLCC)、5000—8000TEU集装箱船、15万吨级成品油船、17万吨级散货船、海上生产储油装置(FPSO)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内河滚装船、中高档游艇、边防缉私艇以及江海联运型、江河联运型、三峡联运型等标准内河船型;发展船舶金属结构件、船用舾装设备、船用冷藏设备、船用配电柜和船用锚链、石油平台系泊链等配套产品。家用电器生产基地,依托春兰集团、乐金公司,重点发展节能变频、多温区、电子蓄能、双循环技术、绿色健康的高档电冰箱和无氟节能、直流变频、静音抗菌的家用、工业用空调器,形成500万台空调器、800万台电冰箱的生产规模。小型动力机械及传动装置基地,依托林海、扬动、三江、泰星等企业,开发生产低噪音、低排放、高环保的通用内燃机和天然气发电机组,发展新冷媒、低噪音、低能耗、大制冷量的压缩机组,小动力年产达200万台、压缩机年产1000万台;积极应用变频、变压、调速技术,发展特种电机,形成年产微特电机3000万只的生产能力;大力发展高速、重载系列减速机,形成年产60万台的生产规模,把泰州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动力城”。汽车关键零部件基地,依托春兰、林海、浩普、松林等企业,重点发展高可靠性、高耐久性、低排放、低油耗的重载卡车和摩托车,形成重型卡车4万辆、摩托车及电动车200万辆、特种车(沙滩车)10万辆的生产规模;高起点、规模化地发展面向国内外配套、维修市场的曲轴、齿轮、内饰件、减震器、调整臂、塑料油箱等 关键零配产品群。特色冶金及金属制品基地,依托兴达钢帘线、太平洋钢管、申工重机等企业,发展钢帘线、胎圈钢丝、阔幅不锈钢带、板等高端产品,推进丝、网、绳、管、钉等不锈钢制品以及五金制品的规模化生产,提升产品档次,全钢帘线年产达20万吨,胎圈钢丝年产4万吨,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钢帘线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依托苏三零集团、兴化脱水蔬菜产业集群以及众多的中小食品加工企业,重点发展弱筋小麦和速冻、脱水、保鲜蔬菜加工,深度开发银杏果珍、银杏茶、银杏露、银杏啤酒等产品,积极发展肉脯、灌肠、风鹅、软骨素、肠衣、猪鬃等特色产品,形成服务上海及苏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2(强化知名品牌建设。 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大、声誉响,与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相一致、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名牌产品,使之成为壮大产业、发展地方经济的强大推进器。到2010年,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达10个、国家免检产品6个,滚动发展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80个、省级质量信得过产品50个;名牌产品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总额的20%。同时,加快华东五金城、戴南不锈钢市场、溪桥乐器市场、戴窑粮食市场等专业特色市场的建设步伐,使众多没有品牌或品牌声誉不高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拥有共同的区域品牌,提升泰州品牌的整体知名度和竞争力。 五、主要对策措施 1,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紧紧依靠技术创新,增强原始创新 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促进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一是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结构、推动产业优化为目标,以推广应用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为突破口,加大研究开发产业发展必需的先进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力度,建立面向产业、服务于企业的行业共性技术平台,为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加快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多层次的研发机构和创新机制,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支持重点骨干企业着眼于长远发展,通过对关键技术自主开发、对已有技术综合集成和二次开发以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并围绕新产品开发进行相关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专有技术。三是围绕长三角现代制造业新兴成长区的建设,加快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资源、新能源、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大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开发新产品的实施力度,用足用好国家产业政策、高新技术扶持和财税政策,大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层次。四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广泛推广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逐步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企业管理的数据化、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 2,走集约型、内涵式技术改造之路,切实加大技改有效投入。 坚持以提高投资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推进“项目强市”战略, 围绕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充分发挥技改贴息、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和技改进口设备关税减免等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重点抓好一批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龙头型技改项目、一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项目、一批节能降耗和环保治理改造项目、一批安全生产改造项目等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加强要素倾斜,加快实施进度,培植工业经济新的重大增长点。二是鼓励开发和应用新工艺、新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节约型、内涵式技术改造。三是围绕“高新技术产品高端化、传统产品高新化、优势产品名牌化、出口产品高级化”,引进、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开发、制造能力,提升产业核心技术和产品附加值,推进全市产业从低端(加工组装)向高端延伸。四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银企协作,搭建交流平台,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投融资担保体系,构建良性互动、互惠互利的信贷环境。 3,着力推进培大培强工作,加快发展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按照专业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的原则,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使之真正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引擎。一是以重点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重组,使资源向拥有知名品牌、自主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集中,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外向度高的大 公司大集团,使之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二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及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经营的需要,继续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调整和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人才配置、研发体系、资本运作、信息披露等机制;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三是突出抓好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改投入,积极引导企业把投资重点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转向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转向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项目,转向循环经济项目,增强大企业大集团持续发展的能力。四是积极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对市场进行分析、定位,调整营销策略,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突出抓好节假日市场、农村市场和西部市场的开拓,积极抢占奥运会、世博会的新商机,努力扩大我市工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跨国经营能力。 4,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与资产重组工作力度,不断集聚和优化各类要素资源。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推进资产重组工作,优化资本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构筑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推动我市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地区性总部,建立面向全球和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特别要进一步加大对欧美跨国公司的引资力度,争取已落户外资企业追加资本投入,实现跨国公司本土化。二是积极鼓励我市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配置生产要素,进一步提升我市工业产品的档次,提高我市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办厂,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三是进一步加快 清除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资产重组中的种种障碍,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经营重组、技术重组、管理重组,实现优势叠加与互补。要积极推进工商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探索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互相渗透的途径,促使贸易企业的市场信息优势、销售网络优势与工业企业的生产技术优势相结合。 5,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增强工业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市场准入,形成全民创业氛围,实现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市政府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等方面,对民营经济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二是学习浙江经验,放大戴南、张郭效应,加强对民营经济政策理论、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市人民的致富欲望、创业热情,把崇尚创业作为新时期泰州精神的灵魂,在全市上下形成政策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民众乐于创业的良好格局。三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引导中小企业为重点产业、骨干企业配套服务,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加快建立完善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社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四是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能量集合”的原则,以产业链的整合为切入点,以特色专业市场为依托,推进“一村一品”或“一镇一品”为特征的区域性产业集聚,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于产业链上某一区段做强、做长、做特,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全面推进产业集聚、整合、 升级。五是提升民营经济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大对民营经济经营者的力度,加快催生民营经济新一代的领军人物,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夯实基础管理,强化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是贯彻落实《节能法》,强化依法节能和节能宣传,推进节能技术的研究、引进和应用,大力加强化工、冶金、船舶等高耗能行业的技术改造,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鼓励和支持利用天然气、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运用价格杠杆促进企业节约用电,减少电力消耗。二是有效利用稀缺的土地资源。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促进土地使用权地向制造业的重大项目流转,缓解土地资源的瓶颈约束。三是建立健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环境准入制度,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产业和产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从“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到2010年,机电、化工、医药、冶金、印染、电镀、造纸、食品等行业全面普及清洁生产。四是增强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废弃物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优化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高效循环,完善产业生态设计,降低物耗和能耗,形成循环利用产业链,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 7,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把实施人才战略作为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 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和选拔、任用方法,抓紧培养一大批熟悉世界经济和国际法律、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优秀企业家,以及适应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高素质企业经营者,抓紧实施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制度,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步伐,造就一支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二是鼓励企业创造条件设立“人才特区”,对拔尖人才采取特殊的吸引和使用方法。引导全市的高等院校调整专业设置和研究方向,加强制造技术研究,培养专业性人才。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积极推行科技骨干年薪制和期权试点,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三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按照实际贡献兑现人才报酬,改变单纯重视学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人才评价标准,营造能工与科技精英同等重要的社会氛围,培育一支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的技工队伍。鼓励青年技工努力钻研技术,对初级和中级技工敞开考级晋升的大门,高级技工的评定制度化、正常化,对有特殊技能的技工给予丰厚报酬。 8,进一步深化体制创新,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体制创新,为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机制条件和政策环境。一是按照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消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性障碍,打好企业改革攻坚战。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和管理机制,把金字塔的组织管理模式转变为网络化的扁平组织结构。二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精简审批事项,规范审批方式和审批行为,提高办事 效率,严格依法行政,禁止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减少对工业经济的直接干预。强化政府的宏观指导、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完善产业预警和风险防范体系。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三是培育和完善商品市场和资本、人才、劳动力、土地、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工业发展的服务促进作用。加大市场流通体制改革与市场执法力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新秩序。四是根据证券市场的特点,结合省政府启动的“W3100工程”,全力做好拟上市企业的筛选、包装、培植和指导服务工作,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上市筹资。到2010年,全市在境内外上市的企业达10户,初步形成证券市场上的“泰州板块”。 9,强化服务,凝聚合力,为工业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积极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职能,整合政策资源,制定落实具体的产业发展扶持措施,在土地、税收、资金扶持、项目审批、行政性收费等方面给予机电、化工、医药、船舶等产业更多的优惠和支持。二是加大财政对工业的投入力度,逐步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资金,建立自主创新风险投资机制,支持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支持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支持优势产业的发展,加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三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建立健全工业发展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工业结构调整建立稳定的社会安全网。四是加大生产要素的协调平衡力度,千方百计落实重点产业与重点项目对土地的需求,积极强化银企对接和沟通,切实做好煤炭、原油、钢材、棉花等紧缺原辅材料、燃料及运力的调度工作,全力缓解要素供给紧张 的矛盾。五是以“服务生产、促进消费、提升水平、扩大就业”为目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信息技术与资源的开发应用,构建一批行业(企业)网上交易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广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努力把泰州建成沟通苏南苏北、服务长江流域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引导和支持建设开放式、网络化的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体系,面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论证、技术交易等科技社会服务业;加快发展会展经济及连锁、配送、销售代理、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模式,促进生产性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
/
本文档为【泰兴工业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