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word】 汉语旁系血亲称谓与汉族家庭亲疏关系

2017-11-13 13页 doc 30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2397

暂无简介

举报
【word】 汉语旁系血亲称谓与汉族家庭亲疏关系【word】 汉语旁系血亲称谓与汉族家庭亲疏关系 汉语旁系血亲称谓与汉族家庭亲疏关系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1年第1期 汉语旁系血亲称谓与汉族家庭亲疏关系 陈家宁.靳宇拮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天津300072) 摘要:汉语中蕴藏着丰富而生动的称谓词.汉语血缘亲属称谓不仅是人们在家庭内互相交往中的一种标识,而且也 反映着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本文以汉语旁系血亲称谓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从上古时期到现代的历时变化.汉语亲属 称谓与汉民族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在称呼中讲究亲疏远近,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伦...
【word】 汉语旁系血亲称谓与汉族家庭亲疏关系
【word】 汉语旁系血亲称谓与汉族家庭亲疏关系 汉语旁系血亲称谓与汉族家庭亲疏关系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1年第1期 汉语旁系血亲称谓与汉族家庭亲疏关系 陈家宁.靳宇拮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天津300072) 摘要:汉语中蕴藏着丰富而生动的称谓词.汉语血缘亲属称谓不仅是人们在家庭内互相交往中的一种标识,而且也 反映着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本文以汉语旁系血亲称谓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从上古时期到现代的历时变化.汉语亲属 称谓与汉民族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在称呼中讲究亲疏远近,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伦,重视人际关系的 文化心理.随着新时期家庭结构的变化,亲属称谓及其涵义也发生了改变. 关键词:旁系血亲;演变;亲疏;宗法制;辈分 2389(2011)Ol一 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0032—05 OntheChineseCollateralBloodKinshipTermsandFamilyCloseness, CHENJianingJINYuzhe (SchoolojLiberalArtsandLaw,死?inUniversity,?njin300072,China) Abstract:ThereareplentyofvividappellationsinChineselanguage.Chinese bloodkinshiptermsalenotonlythemutualinteractionswithina family,butalsoreflectthesocialcompositionandculturalorigins.ByanalyzingtheChinesecollateralkinship,thispaperrepresentsthediachronic changeofcollateralkinshipfromtheancienttimes?ChinesetocontemporaryChinese.Chinesekinshipisinseparablyconnectedwiththesocialstruc— tumandeuhuraltraditions.StressingtheclosenessintheChinesekinshipreflectstheemphasisontraditionalChinesesociety,humanrelations,and cuhuralpsychologyofintexpel~onalcontacts.Recently,withtheevolutionofChinesefaroilystructure,thecollateralkinshiptermsandtheirmeanings havechanged. Keywords:thecollateralkinship;evolution;affinity;traditionalfamilysystem;familysenio6ty 汉语随着华夏民族历史演进而发展起来,深刻地体现着中国文化内 涵.《尔雅?释亲》中首次系统地 了上古时期的亲属称谓词.中国传统的重要政治——宗法 制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对中国文化 产生了深远影响.汉语m缘亲属称谓不仅是人们在家庭内互相交往 中的一种标识,也反映着社会组成和 文化渊源.亲属称谓按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血亲称谓,如父亲,母 亲,儿子,女儿等,血亲又有直系和旁 系之分;二是姻亲称谓,如女婿,姨夫,妹夫等;三是制度称谓,如养子,义 子,继母等.通过三种划分的 结合,每一种亲属都被牢牢地固定在整个系统结构中.限于篇幅,本文的研究范围仅涉及汉语旁系血亲称 谓系统,不包括因婚姻而形成的亲戚关系;所指称的亲属限于与主体同辈及其上下一辈的亲属关系. , ,汉语旁系血亲称谓演变 汉语亲属称谓区分父系,母系,及长辈,晚辈和同辈亲属;在同一辈亲属关系中还按年龄区分长幼,在 直系和旁系中则区分性别.区分旁系亲属的方式在上古时代亲属制和现代亲属制中是不同的.在《尔雅》 记载的古亲属制中,每支旁系的区分,是通过共用与该旁系所源出的直系亲属最接近的那一亲属称谓而实 现的.以父系亲属中的男性称谓为例,见图1. 收稿日期:2010—10—23 作者简介:1.陈家宁(1980一),男,天津人,天津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文字学,历史文献学; 2.靳宇(1988一),女,天津人,天津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 ? 32?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1年第1期 图1古代父系亲属称谓 从图中可以看出,父之父的兄弟被称为”从祖王父”,其后代继承所属的直系亲属的”从祖”称谓,直 到与称呼人同辈的所有各代旁系亲属,都在称谓前加上”从祖”来区分. 现代的旁系划分原则起源于汉代.现代亲属制中,旁系的区分更加细致,完善.为方便比较,仍以 父系亲属中的男性称谓为例,见图2. 图2现代父系亲属称谓 对比古代和现代亲属制的旁系划分,古代称呼人自己之子和兄弟之子没有区分开来,一律称作”昆 弟子”.而现代亲属称谓里,已经开始以称呼人自己这一辈为基础向上辈和下辈扩展.如,父之兄弟之 子冠以”堂”称谓,堂兄弟之子,孙相应地被称作”堂侄”,”堂侄孙”.冯汉骥先生认为:随着重要旁系称 谓的完善,大约在公元10世纪时,全部旁系划分原则的演变就完成了.…) 1.父辈称谓 (1)伯父,叔父.先秦时期,父亲之兄弟不分长幼,可合称为”诸父,从父”.”从父”与现代”伯父, 叔父”同义.如果分开指称,则父之兄称为”世父,伯父”,父之弟为”叔父”.魏晋时期以”阿父”称呼父 亲之兄弟.由”伯父,叔父”之称,六朝时期产生了”伯,叔”称谓,一直延 续到现代,而”世父”之称逐渐 淡出称谓系统.但”诸父,从父”称谓并未就此消失,后世文献依然有使用”诸父,从父”的情况.”叔 叔”之称早见于宋代.](脚?北宋魏泰的《东轩笔记》中记载张亢的侄子称其为”堂伯伯”,可见当时”伯 伯”已用于口语中. 父亲之弟,缘古时以伯,仲,叔,季作为兄弟排行代称的惯例,可称为”仲父”,”叔父”,”季父”.不 过,从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称呼来看,极少称仲父.偶有称季父的,大多数情况下都称为叔父,并不因排行 不同而有仲父,叔父,季父之别. ? 33?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1年第l期 (2)姑母.父亲之姐妹古代一直沿用”姑”的称谓,《尔雅-释亲》:”父之姊妹为姑.”可统称为”诸 姑”;如果再细分,父之姊称为”姑姊”,父之妹称为”姑妹”.现代汉语粤方言中仍有”姑姊”的说法.秦 汉以后,将已婚者称为”姑母,姑妈”,未婚者一般不用此称.”姑姑”的称谓见于宋代,如苏轼《女妾》: “温成皇后乳母贾氏,宫中谓之贾婆婆.贾昌朝连结之,谓之姑姑.”【3”哪后来又简称为”姑”,或再分为 “大姑”“小姑”,这些已和现代汉语称谓相同. (3)舅父.”舅”这个称呼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变化,它是我国亲属称谓中最稳定者之一.先秦汉语 称母亲的兄弟为”舅”或”舅氏”,《尔雅?释亲》:”母之昆弟为舅.”后世一直沿用,并衍生了其他称谓. “舅父”一称见于汉代,如《史记-孝文本纪》:”封淮南王舅父赵兼为周阳侯,齐王舅父驷钧为清郭侯.” 大约宋代以后,”舅”开始演变为”舅舅”,并沿用至今.元明时期出现了”娘舅”之称,现代汉语吴方言, 闽方言中仍有此称.元明时期还出现了”母舅”的称谓,现代汉语赣方言中仍沿用. (4)姨母.母亲的姊妹,先秦时不分长幼统称为”从母”,《尔雅?释亲》谓”母之姊妹为从母”.秦 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简称为”姨”,《释名?释亲属》:”母之姊妹日姨.”后世”姨母”又称为”姨 娘”,”姨婆”,”姨姨”,”阿姨”.元好问《姨母陇西君讳日作》诗三首之一日:”竹马青衫小小郎,阿姨怀 袖阿娘香.”反应出古代称庶母或妻之姐妹为阿姨.称姨母为姨娘,多在南方,而北方则以姨娘为妾的 别称(近现代则演变为”姨太太”).到明清以后,姨母则多称为”姨妈”. 2.平辈称谓 (1)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在先秦汉语里,将堂兄,堂弟合称为”从父昆 弟”,将堂姐,堂妹合称为 “从父姊妹”.从汉代开始出现”从兄,从弟,从姊,从妹”的称谓词.魏晋时期,”堂”已经用于亲属称 谓,但开始时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同堂”,产生了”同堂姊,同堂弟”的称谓,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堂 姐,堂弟. 到唐代出现了新旧士族问的斗争,皇权X,tlEt家进行大势压制,f-1阀土族制度彻底崩溃,累世同堂而 居的现象也逐渐消失,”同堂”也就名不副实,在使用中”同”逐渐脱落,产生了”堂”类称谓,并沿用至 今.其中”堂兄”也称作”堂哥”,”堂妹”也称作”堂妹子”.现代汉语中”叔伯哥哥,叔伯妹妹”类的使用 也很普遍. (2)兄,表弟,表姐,表妹.汉语可以用”表”类称谓称呼的平辈亲属有三种:姑之子女;舅之子女; 姨之子女.在先秦汉语里,父之姊妹之子与母之兄弟之子的称谓统称为”甥”,而母之姊妹之子女则称 为”从母昆弟”和”从母姊妹”. 大约到东汉,开始以”表兄”,”表弟”称呼母之兄弟之子.父之姊妹之子,母之姊妹之子也称”表兄 弟”,后者也称为”姨兄弟”,如《世说新语?赏誉》:”堪,烈之子,阮千里姨兄弟,潘安仁中外.”细分则为 “姨兄…?姨弟”. 3.子辈称谓 (1)侄子,侄女.”侄”古书多作”蛭”,《尔雅?释亲》:”女子谓景弟之子为蛭.”规定了称呼者主体 为女性.直到魏晋以后男子也开始称兄弟之子女为”侄”,不再有使用者性别的规定.在秦汉时期, “侄”是相对于”姑”而言的,不区分性别,既可指兄弟之子,又可指兄弟之女.根据秦汉时期的丧服制 度,侄与子相同,由此称侄子,侄女为”犹子,犹女”.至今在很多地区的传统丧礼中,如逝者无子,则仍 由其侄充当其子角色. 随着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进程,南北朝时产生了”侄儿”“侄子”的称谓,沿用至今,并广泛分布于汉 语各方言中.约南北朝至唐代,为区别男女,兄弟之女称为”侄女”,兄弟之子称为”侄男”.如柳宗元代 人作的《祭六伯母文》中称”侄男华州华阴县主簿”云云. (2)外甥,外甥女.先秦时期,外甥,外甥女合称为”甥”.单指外甥为”出”,《尔雅?释亲》:”男子 渭姊妹之子为出.”汉代仍有文献使用”出”,如《史记?秦本纪》:”往岁缪公之卒,晋襄公亦卒;襄公之 弟名雍,秦出也,在秦.”但后世则较少使用. ? 4?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1生篁塑 “外甥”是在亲属称谓核心词”甥”的基础上加一个修饰语”外”,表示姊妹之子,东汉时期开始使 用.”外甥女”也在同时期出现.”外甥”亦作”外生”.如《世说新语?排调》:”桓豹奴是王丹阳外生, 形似其舅,桓甚讳之.” 二,汉民族家族成员亲疏之别 1.宗法制影响下的亲疏之别 亲属称谓复杂详密的民族,其宗法体制必定十分成熟完备,家族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相当重 要,所起的作用也很大.l4J(汉语在旁系血亲称谓中也表现出重内轻外,重男轻女,重长轻幼和重尊轻 卑等特点. 在中国亲属制里,男系亲属受到强调,其形成的基础是族外婚下的父系宗族组织.在汉语亲属称谓 中,所有的亲属依据族系被分成”宗亲”和”外亲”(非宗亲).宗亲属于”自己”这个家庭,拥有同样的姓 氏;而父系亲属中的女性亲属及其后代则为”外亲”,母系亲属和姻亲也都属于”外亲”.在观念上,宗亲 与”自己”的关系被认为~LJ?I-亲更加亲近,而不论他们在血缘上的亲疏关系.这一点在文献记载的服丧 制中体现的比较明显:对伯父叔父的服丧期是一年,对舅父的服丧期则仅为五个月;对父之兄弟之子服 丧期是九个月,对母之兄弟之子服丧期仅为三个月. 汉语对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关系划分得十分清晰,汉语中父系血亲和母系血亲各自使用一个相对 独立的称谓系统.父之兄弟的后代以”堂”冠称,父之姊妹的后代,母之姊妹的后代和母之兄弟的后代 都合用”表”冠称.”表”从字面讲就是”外”的意思.父之姊妹一旦结婚就属于其丈夫的那个家庭,减 少了与原有家族的联系,也就是通过婚姻关系改变了世系.父之姊妹,母之姊妹以及母之兄弟的后代虽 然从血亲关系看分属于不同的系属,但他们都属于外亲.因此,他们都以”表”冠称也合乎道理.由此 亦可推断出,丈夫家的兄弟姐妹比妻子家的兄弟姐妹要亲,兄弟的配偶近于姐妹的配偶. 受亲属称谓系统以男性为核心观念的影响,父之姊妹,母之姊妹以及母之兄弟的后代虽都为”表 亲”,但是又细分为”姑表”,”姨表”.中国民间一直有”姑舅亲,辈辈亲,折了骨头连着筋;姨娘亲,不算 亲,死了姨娘断了亲”的俗语.在姑表亲中,父之姊妹虽已嫁人另外一个家族,但是她仍与亲属关系的 核心(父亲或舅父)发生联系;而姨表关系由于是姐妹各自嫁入另外 的家族,拥有了各自的核心(姨夫), 反映出逐渐疏离的关系.由此也可以得出”姑表”比”姨表”更亲的结论. 2.辈分影响下的亲疏之别 辈分区别人的等级次序,是中国亲属制中的又一重要结构原则,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生 活和礼仪活动.辈分原则在称谓上也有相应的体现.亲戚的远近,随着辈份的推移而变化.民间有俗 语云:”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算拉倒.”可见,辈份越往后推,亲属关系就越淡薄.即使是同宗兄弟, 出了四代,在感情上也会变得很疏远.亲戚既有远近之分,那么之间的感情和相互关照程度也就有区 别,通常是近者亲而远者疏.辈分因素还制约着亲属的婚姻.它一旦被打乱就会使整个亲属关系结构 受到破坏,使亲属制失去对亲属关系的正确反映,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首先按辈分区分长辈晚辈的长幼次序,再在同一辈的亲属中区分年纪的大 小,确立年龄的长幼次序.以伯父,叔父为例,它们可称为大伯,--,ffl,大叔,二叔等等.但母之兄弟只有 “舅”这样一个称谓,母之姊妹也用同一个称谓”姨”来表示,父之姊妹只有”姑”一个称谓,而并未像父 之兄弟一样用不同的称谓”伯”,”叔”来区分长幼.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家庭对外亲的轻视.另 外中国封建时代的称谓有一条原则:辈分重于年龄.因此常常出现有些年龄大的人,称呼比自己小的多 的人为”爷”,”叔”等的现象. 3.感情影响下的亲疏之别 不同的亲属关系在人心理上唤起的感情亲疏程度是不同的.亲属的感情亲疏度主要取决于亲属之 间接触的多少,有无共同语言以及年龄的差距大小.另外由于亲属社会地位的不同,也会有贵贱之分. . 35.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1年第1期 故亲属称谓采用什么表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情感距离决定的.根据性别,辈分,长幼,贵贱几 个语义特征可以对亲属称谓进行亲疏区别.在亲属关系中,父亲的称谓形式是”爸”,”爸爸”.年龄稍 幼的叔父称谓”叔”,”叔叔”在形式上与之完全相同.京津地区年龄稍长,且居尊位的伯父称谓形式”大 爷”却与之相差甚远.”大爷”很容易同祖父辈的称谓混淆.而伯父的称谓并非仅限于”大爷”,古代亲 属称谓系统中是有”伯”,”伯伯”这两种形式的.京津地区没有采用” 伯”,”伯伯”,而采用了易混的”大 „ 爷(轻声)”,其原因很可能是感情因素在起作用.伯父与称谓人的年龄差距一般较大,不易亲近,而 叔父则相反. 三,汉语旁系血亲称谓的新发展 现代汉语旁系亲属称谓已大大简化,基本上维系着父系和母系两大系统,包括父系:祖父母,伯父 母,叔父母,姑父母,堂兄弟姐妹;母系:外祖父母,舅父母,姨父母,表兄弟姐妹. 随着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家庭)比例的增大,独生子女的增多,同胞关系的减少,导致过 去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旁系血亲称谓变得越发不常用,如:大伯,二叔,大表哥等.”家族本位”思想 已经逐步被”人本位”思想所代替.冲破家庭的束缚,把自己融入社会,使自己成为社会人,这是现代人 的意识.父亲和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这些亲属称谓已逐渐被人名或哥哥,姐姐之类的简单称呼所代 替;甚至我们还发现有些家庭中外孙称外公,外婆为”爷爷”,”奶奶”.这些简化反映出严格区分血缘亲 疏差别的传统聚居式家族的解体,传统宗法和伦理观念的淡化.汉语传统的亲属称谓出现了简化,合流 的趋势.此外如”阿姨”,”叔叔”等亲属称谓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泛称非亲属成员,已经具有社会化的 性质.可见一些旁系血亲称谓的包容性也在逐渐扩大. 有人为汉族严密亲属称谓体系的消减而惋惜,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能获得生 命力,词汇是社会变迁的忠实者,那些失掉社会基础的词汇,其消亡是历史的必然.设想若干年后, 某些汉语亲属称谓词消失了,但它们仍会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永久地记录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典册上,为学 者提供一个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冯汉骥,徐志诚译.中国亲属称谓指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苏轼.东坡志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曾志耘.语言差异与文化心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5]钱大昕.嘉定钱大昕全集?恒言录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6]梁章钜.称谓录[M].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7. [7]魏哲铭.论氏族社会族内,族外婚形成的原因[J].西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 36? 责任编辑杨仁立
/
本文档为【【word】 汉语旁系血亲称谓与汉族家庭亲疏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