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_访劳伦斯_布依尔

2012-07-17 9页 pdf 325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9928

暂无简介

举报
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_访劳伦斯_布依尔 文章编号: 0257- 5876( 2004) 01- 0064- 07 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 ) ) ) 访劳伦斯#布依尔 劳伦斯#布依尔 韦清琦 内容提要 生态批评( ecocriticism)是近十年来兴起于北美并迅速向世界扩展的批评浪潮, 它 为拘谨的批评界带来了一股新鲜活泼的自然之风。生态批评以对人与自然的联系的关注使批评 家进一步突破文本的社会历史语境, 站在地球生物圈的高度上考察传统文学经典的构成、现存文 学理论的得失 ,从而能够再现缺席已久的自然在文本乃至文化中的地位。2002 年 5 月...
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_访劳伦斯_布依尔
文章编号: 0257- 5876( 2004) 01- 0064- 07 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 ) ) ) 访劳伦斯#布依尔 劳伦斯#布依尔 韦清琦 提要 生态批评( ecocriticism)是近十年来兴起于北美并迅速向世界扩展的批评浪潮, 它 为拘谨的批评界带来了一股新鲜活泼的自然之风。生态批评以对人与自然的联系的关注使批评 家进一步突破文本的社会历史语境, 站在地球生物圈的高度上考察传统文学经典的构成、现存文 学理论的得失 ,从而能够再现缺席已久的自然在文本乃至文化中的地位。2002 年 5 月, 我与美国 哈佛大学英语系主任劳伦斯#布依尔( Lawrence Buell)在北京进行了接触。布依尔教授早年潜心于 美国超验主义文学,对爱默生、梭罗、霍桑等作家有精深的研究, 这为他近年转向生态批评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布依尔现在是美国生态批评的代人物之一, 而中国的生态文艺学建设也正在如火 如荼地进行着。为了促成双方的交流, 在清华大学王宁教授的安排下, 布依尔与我商定通过电子 邮件做一个访谈。本文就是访谈的主要内容。 关 键 词 生态批评 自然写作 环境问题 韦清琦 (下简称韦) : 布依尔教授, 感谢您接受 这次访谈。首先我很想知道生态批评是怎么产生 的? 我知道您最初的学术兴趣是超验主义, 我也知 道像梭罗、麦尔维尔这样的超验主义作家已成为生 态批评的研究热点。那么, 超验主义与生态批评的 内在联系是什么? 您作为超验主义研究的杰出学 者,在参与到生态批评这样的运动中去时具备什么 样的优势? 布依尔(下简称布) :从组织上说, 文学 ) 环境研 究兴起于/ 西部文学学会0内部,是那儿的学者将/ 生 态批评0这一术语传播开来, 创建了/ 文学与环境研 究会0 及其刊物5文学与环境的跨学科研究6 ( I SLE ) , 举行了一系列越来越国际化的大型研讨 会;而从本质上说, 它作为一场批评探究, 把重点首 先放在英语文学尤其是美国文学上, 主要考察其非 小说及诗歌关于自然界的写作。这一探究一开始就 缔造了数量可观的二级文学以及也许是与之联系在 一起的某种生态, 而现今的著作常常根据或针 对这种标准建构出来。美国生态批评的确受到了超 验主义运动的影响, 我自己写的书就是一个例子。 超验主义是国际性的欧美浪漫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而浪漫主义运动作为一个整体的定义性标志 之一就是鼓励一种前所未有的对自然界的尊重和评 价。在美国,起主导作用的超验派作家爱默生等人, 特别是其中的梭罗, 对以上特点表达得尤其鲜明。 当我于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开始研究超验主 义者时,他们关于自然的理论只是我研究工作的许 多方面中的一个,不过现在回顾一下, 觉得这种早期 工作对我后来的生态批评研究,特别在其初期, 起了 十分重要的作用。 韦:可见生态批评的兴起是有着历史传承的, 是 浪漫主义 ) 超验主义的影响在当今的一个表现。从 生态角度关注人文世界与自然世界也许从卢梭就开 始了。在 20 世纪的批评名著中, 雷蒙德#威廉斯 ( Raymond Williams)的5乡村与城市6 ( The Countr y and T he City )、利奥#马克斯 ( L eo Marx )的5花园里 的机器6 ( The Machine in the Garden )也应是这一研 究的先声。当然它肯定还有一些其他的推动力, 我 )64) 将在下面向您讨教。生态批评在中国国内仍是比较 新鲜的事物, 有不少学者把它当作/ 又一个时髦0。 在被追问到生态批评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时, 我不得 不承认这不是一个容易说清楚的问题。当您在北京 做讲座时我曾想问您生态批评的概念, 但当时太仓 促了。彻瑞尔#格劳特菲尔蒂 ( Cheryll Glotfelty) 在 5生态批评读本6的导言中将其定义为/ 对文学与自 然环境之关系的研究0。您是否同意这个概念过于 简单, 很容易遭到攻击, 或者您可否把它具体化一 些? 布:正如你说的, 生态批评/ 到底0意味着什么, 或应该意味着什么,对于这个问题, 有一个从某种层 面上说是回避不了的也是十分脆弱的答案: 生态批 评的意思就是它那些得以自我认同且被认为是造出 这些事端的实践者所说的它的意思。该运动最活跃 的倡导者常常主张给出极为宽泛的定义。比如格劳 特菲尔蒂的那个包罗万象的定义, 并且在任何情况 下这两个术语(文学、自然环境)都可说是有联系的。 而要是像下面这样概括这场运动的特征则是更不准 确的,即它不过是一份可无限扩张的单子, 包容了种 种非竞争的、彼此相安无事的可能性。也不能假想 所有与之发生了联系的人(无论是自己选择的还是 被归属其中的)都同样地满足于把多元性放在比寻 求共识更优先的地位。无论如何, 格劳特菲尔蒂的 定义是个良好的开端, 但并不充分。她的高度概括 的价值在于提请人们关注这样一个事实: 一支庞大 的、还在不断增长的、与自然环境话语有关的文学批 评队伍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 这些批评家来 自不同的背景,且多少对他们的共性有所意识。而 彻瑞尔的概念并没有告诉我们这场运动的实质内 容。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补充。 一、生态批评通常是在一种环境运动实践精神 下开展的。换言之, 生态批评家不仅把自己看作从 事学术活动的人。他们深切关注当今的环境危机, 很多人 ) ) ) 尽管不是全部 ) ) ) 还参与各种环境改良 运动。他们还相信,人文学科, 特别是文学和文化研 究可以为理解及挽救环境危机作出贡献。这也是生 态批评家和环境文学作家之间并无清晰的界限的一 个原因。他们之中还有不少人既批评又创作, 如加 里#斯耐德( Gary Snyder )由诗人变成了重要的生态 批评家,而本从事文学研究的约翰#艾尔德 ( John E-l der)则成为环境叙事的作家。 二、生态批评是跨学科的。宣扬美学上的形式 主义或是学科上的自足性是成不了生态批评家的。 生态批评特别从科学研究、人文地理、发展心理学、 社会人类学、哲学 (伦理学、认识论、现象学)、史学、 宗教以及性别、种族研究中吸取阐释模型。其结果 显然是在不同的生态批评家之间产生了方法论上的 巨大差异。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 N.凯瑟琳 #海尔斯( N. Kather ine Hayles)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厄 秀拉#海斯( Ursula Heise)对系统理论有强烈的兴趣 ; 斯坦福大学的罗伯特#鲍格#哈里逊( Robert Pogue Harrison)和俄勒冈大学的路易斯#威斯林 ( Louise Westling)则喜欢现象学, 后者亦涉足女性主义。他 们的研究路线大相径庭,但有一点是一样的:谁要是 只执著于文学研究与文学理论本身是无法做一个生 态批评家的。 以上介绍清楚地表明, 生态批评理论不可能 ) ) ) 至少目前如此 ) ) ) 出某种单一的模式, 就 像爱德华#萨义德在进行后殖民研究时提出的/ 东方 学0那样。对我而言, 它在这方面很类似文化研究, 我们只能将后者追溯到一个时代和一群组织松散的 实践者, 比如里查德#霍佳特 ( Richard Hoggar t)、雷 蒙德#威廉斯和斯图亚特#霍尔( Stuart Hall)。不过, 它相对而言还只是较近的一次学术发展, 再过一代 左右的时间,我们也以回顾一下 90 年代 ) ) ) 其 发轫的十年 ) ) ) 并能够找到规约其预设的一两部重 要著作。 三、随着该运动的壮大, /生态批评0这一术语的 含义也越来越复杂。起初使用它的是研究自然写作 及自然诗歌的文学学者, 这些作品着眼于非人类世 界及其与人的关系。与之相应的是早期的生态批评 家的理论假设也比今天简单。比如, 许多早期的生 态批评家强烈反对现代文本性理论, 并宣称生态批 评的核心任务是要强调文学应该使读者重新去与自 然/ 接触0。我得申明一下我本人认为早期的生态批 评家说得很有道理。现代文本性理论的确会有这样 的效果,即拒斥任何存在于再现世界和经验世界之 间的关联。问题在于/第一波0生态批评过多地表现 出反理论、反现代主义的倾向。然而目前情况已有 所改变。我们现在已处于/ 第二波0生态批评之中。 第二波生态批评是以如下前提为出发点的: 1. 有形 式的话语在原则上都可以充分地成为/ 环境0的符 号,而不仅仅是关注非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65) 文艺研究 2004 年第 1 期 的体裁; 2. / 环境危机0并非只是一种威胁土地或非 人类生命形式的事情, 而是一种全面的文明世界的 现象(以各种形式包括了全球所有国家) , 不仅关乎 相对较少的人类可体验到的与自然的接触, 也关乎 日常的人类经验行为; 3. 生态批评的任务不只在于 鼓励读者重新去与自然/ 接触0 , 而是要灌输人类存 在的/ 环境性0 ( env ironmentality )意识 ) ) ) 作为一个 物种的人只是他们所栖居的生物圈的一部分 ) ) ) 还 要意识到这一事实在所有思维活动中留下的印记。 韦:现在我有点明白了为什么生态批评虽然兴 起于十年前, 但至今仍然保持着鲜活而强大的 (重 新)阐释文本和其他文化产物的能力。尽管这部分 要/ 归功于0沉重的语境压力, 即迅速恶化的生态环 境,但从您的介绍来看它的产生和阶段性发展还有 一些别的原因。能否再请您具体谈一谈它内部的驱 动力量,特别它与文学理论的若即若离的张力。在 众多批评流派(如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 民研究)中, 又是什么使其显得与众不同的? 换句话 说,它在批评界有着何种独特的地位? 未来它的后 劲还会很足吗? 布:正如你所言, 生态批评运动最重要的推动力 是人们日益增加的对环境的关心。但的确也有其他 因素:一、美国及其他英语国家文学对环境问题的关 注的/ 复兴0。二、这种关怀的理论化程度的提高。 文学理论中的主流阵营曾经为文学研究者介入环境 问题设置过不必要的障碍, 致使这种介入相对于其 他人文学科如历史学、伦理学要相对滞后。因此, 在 生态批评发展的早期, 我称之为/ 理论性的0环境关 注实际上走着反理论的路线。它反对有关文本性 ( tex tualit y)的种种后结构主义理论, 将它们视为一 场声称文学具有用文字来表现或占领自然界的潜 力。然而人们很快就明白过来, 生态批评的这种早 期姿态是一种过激反应, 是对于理论的一种较为天 真的抵制。拙作5环境的想象: 梭罗、自然写作与美 国文化的形成6 ( T he Envir onmental Imagination: Thoreau, Nature W r iting , 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 ican Culture)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存在于文 本与世界间的关系来消除这种非建设性的抵触情 绪。三、美国和英国的早期生态批评在极大程度上 受着自然保护主义政治主张( the politics of preserva- tionism)的支配, 把研究重点放在自然写作和(某些 种类的)自然诗的体裁上。不过到了 90 年代中期, 无论是该政治主张还是该运动的批评理论都更为复 杂了。得到认同的观点是, 现代化进程不可恢复地 改变了自然环境,环境无论是更好了还是更坏了, 都 日益被技术化,而当代的生态批评须将自己定位于 一种在该后现代状况之中并对之加以针砭的干预力 量。社会正义和平等问题(即/ 环境正义0运动)开始 得到生态批评家的认真对待。在5为濒危的世界写 作6 ( Wr iting f or an Endanger ed World )中, 我便试 图为这种扩展了的生态批评的使命感提供一幅分析 性的路线图。四、生态批评自一开始就受到跨学科 研究兴趣的滋养。具体地说 ,生态批评家对如下领 域表现出浓厚兴趣: 1. 生态学作为文学研究的阐释 模型的潜能; 2.将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 结合为一体的理论, 如威尔逊 ( E. O. Wilson)的社会 生物学和拉夫洛克 ( James Lovelock)的盖娅学说; 3. 科学史以及所谓的/ 科学学0等文化构成主义理论。 这股涌动着的文学 ) 环境研究之潮会继续下去么? 几乎肯定如此,原因至少有二。第一, 涉及环境的批 评探索领域从时间和空间上看都非常广阔。人必然 是有历史感的生物, 并通过至少是部分地通过与种 种不适合生存的物质环境的斗争来建构自己, 所以 这也许能在任何一件想象力的作品上表现出来。由 此推想,这种探讨的范围从理论上说可上至现存最 古老的文学文本,比如苏美尔史诗5吉尔迦美什6 , 下 至当今的文学 ) ) ) 环境批评著作的记述视野可以证 明以上推想,比如罗伯特#鲍格#哈里森的5森林: 文 明之影6和路易斯#威斯林的5新世界的绿色胸膛6都 从5吉尔迦美什6谈起。第二 ,在人类文明进入世纪 末之际, / 环境0空前地作为一个紧迫的、多方面的问 题凸显出来。如果, 正像 W. E. B. 杜波依斯的名言 所说 , 20 世纪的关键问题是种族界限问题, 那么 21 世纪最紧迫的问题很有可能就是地球环境的承受力 问题 ) ) ) 而解决这一问题或者说是一系列问题的责 任,将越来越被视作一切人文学科的责任, 而不局限 在像生态学、法学或公共政策等专业化的学科飞地 中。 韦:您的分析显示, 真正具有活力的学术研究应 是跨学科的和开放的。尽可能地与其他相关甚至看 似不相关的学科进行视阈融合, 有助于全面地理解 问题。文学研究本就是极富于灵性的学问, 与人一 样,只有不把自己囿于任何固定的学科框架,才能充 满活力,才能/ 诗意地栖居0于各学科之间, 而它的研 )66) 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 究理论也应该因此而丰富多彩,从此意义上说,生态 批评正因其/ 物种0的丰富性而显得灵动跳脱, 它本 身便具有生态性。不仅如此, 生态批评关心文本外 的世界, 或者说把世界 ) ) ) 包括自然界 ) ) ) 都作为 自己的批评文本, 我想这便是生态批评起初走出理 论、后来又自觉拿起理论武器的原因。刚才我问到 了生态批评相对于其他批评的独特之处, 现在我还 提出它与其他批评的联系。2002 年 6 月, 在您访华 之后,我在北京见到了您的一位同事 ) ) ) 霍米#巴 巴,另一位哈佛杰出学者。他告诉我你们是好朋友, 并赞同他所从事的后殖民批评与生态批评亦有着密 切的联系。我一直觉得生态批评, 连同后殖民批评 及女性主义,都是后结构主义的一部分, 因为三者都 有非中心化的倾向。我很想听您谈一谈生态批评的 方法论问题。 布:生态批评、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 我同 意,这些运动都互有关联, 因为它们都牵涉到对认知 的标准模式的非中心化。不少第二波生态批评家肯 定是属于后结构主义阵营的。但从以上我对生态批 评运动发展的历史考察来看,你可以知道, 根据我的 判断,第一波生态批评(即 1995 年之前的生态批评) 并无充分而认真地运用后结构主义理论。我们需要 认识到存在于/生态批评0和/后结构主义0这两个能 指间作为一种历史事件的张力。/ 后殖民0和/ 后结 构0间也同样如此。我相信你一定知道那场旷日持 久的争论,即/ 后殖民0中的/ 后0与/ 后结构0或/后现 代0中的/后0是否相同。关于这一问题的否定回答 的精彩论述 ,可参见 K.安东尼#阿皮亚( K . Anthony Appiah)的5在我父亲家里6 ( I n my Father . s House) 的相关章节。 不过今天,越来越明显的情况是, 生态批评 ) ) ) 我们或者可以说生态话语分析( ecodiscourse analysis) 是而且实际上一向是文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 像后殖民研究一样, 它崛起于一个被严酷而专制地 机械化了的世界,追问我们怎样理解历史, 未来该怎 样做。所以, 尽管我想将你在问题中的思维框架补 充得更完整些,但总体上我认为你的思路是正确的。 韦:谢谢您鼓励, 布依尔教授。我的确很关注今 天的生态批评表现出的后结构主义特征以及所采取 的解构策略。我认为西方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及其统 治的逻辑( log ic of domination)在不同的批评话语中 以不同的面目出现 ) ) ) 后殖民批评中的欧洲中心主 义、女性主义批评中的男权中心主义, 以及生态批评 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批评是一种结合了社会历 史语境的外部研究, 而且随着女性主义批评和后殖 民批评的兴起,批评家越发意识到自己有权利也有 义务以自己的工作为人类、社会乃至地球负责。这 也显示出,生态批评的生发具有推论的惯性。也就 是说,生态批评既是在自然环境日益遭到破坏、酸臭 的空气迫使批评家抬头凝望天空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的,又是批评家受到女性主义批评和后殖民批评的 启发,在批评的惯性下, 将类似的研究手段应用于审 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产物。所以毫不奇怪的是, 这 三种批评常常交叠在一起, 它们有着共同的抨击目 标,也正因为如此, 生态女性主义有着良好的发展势 头,正如您曾经在5新文学史6生态批评专刊中写到 的, / 今天在一些地方人们似乎越发得到这么一种印 象,即女性主义研究正在退潮。然而在文学 ) 环境 研究中,它却保持着以往的活力, 而且水平日益提 高0 ¹ 。不过深层生态学家们又在提倡另一种/ 中心 主义0 , 即/ 生物中心主义0 ( biocentrism)。我想这在 生态批评家中应该是受到欢迎的, 因为其非人类中 心主义的立场是他们的共识。您认为深层生态学是 作为哲学上对生态批评话语支持的一种力量么? 布: / 深层生态学0与/ 生物中心主义0 确切地说 并非一回事情。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相信人与非人世 界的深刻的血脉关联。在此意义上我同意两者都支 持生态批评,都呼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 对自然环境应负的责任。不过, 作为一种环境伦理 的/ 生物中心主义0最首要的是一种生态中心主义的 ( ecocentric)伦理, 坚持认为伦理关怀的第一目标是 / 生命0 ,而人类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物种。与之形成 对照的是, / 深层生态学0 则更关注人与非人世界的 基本纽带关系,因此它首先指向对已被漠视的人的 原初状态的再发现,其次才是环境保护本身。 如前面所提示的, / 生物中心主义0在原则上比 / 深层生态学0易于阐释。/ 深层生态学0能够用如下 任意或所有方式来理解: 1.有强烈的神学取向(是一 种泛神论) ; 2. 非神学的、现象学的用语(即着眼于对 环境感知或沉思的体验) ) ) ) 这便是深受海德格尔 影响并首先提出/深层生态学0一词的挪威哲学家奈 斯( Arne Naess) 的视角; 3. 对进化论和遗传学的强 调,比如在威尔逊的概念/爱生命0( biophilia)中便是 如此(威尔逊很可能会否认自己是深层生态学家, 但 )67) 文艺研究 2004 年第 1 期 人们认为他的思想这一层面就是深层生态学的)。 说了这么多后, 我来回答你具体提出的问题 ) ) ) 深层生态学是作为哲学上对生态批评话语支持 的一种力量么? 假如在用/深层生态学0时是指一种 浅显的神秘主义, 那我就得回答/ 不是0。但它若是 主要指出了如下观点, 即我们必须把人类理解成是 与自然界在情感上、伦理上及生物学上(倘若还不算 是精神上的 ) ) ) 我明白灵性这个用语对于一些人而 言是重要的,但却让其他一些人不安和不信任)相互 依赖的,那我就要说/ 是0了。 韦:我注意到, 非小说类的文学体裁, 特别是美 国自然写作一直是生态批评文本研究的重点。诸如 5瓦尔登湖6之类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极富诗性的, 但我还是想知道,散文比起诗歌或小说来, 在揭示生 态学真谛时是否有其独特优势? 布:虽然包括我在内的西方生态批评家对非小 说类的自然写作中的诗性散文给予了特别关注, 但 我并不认为该文体被认为在揭示环境真相方面 ) ) ) 或者更确切地说在再现环境时是有优势的。原则 上,我相信任何一种艺术想象形式都可以是通向环 境的窗口。还可以说, 实际上非小说的自然写作受 到了第一人称的限制, 对环境的理解具有或多或少 的主观性,而小说、电影、戏剧及其他的体裁则没有 这种性质。 韦: /任何一种艺术想象形式都可以通向环境的 窗口0 ,这说得真好! 是否也能反过来认为, 通过环 境的窗口可以张望任何一种艺术想象形式, 这可以 消除许多人对生态批评的误解, 即认为生态批评的 对象仅仅是环境文学。不但如此, 生态批评应该还 是一种文化批评。例如它对宗教的分析。谈到宗 教,我想请先生简要地谈谈基督教。生态批评对基 督教的态度是比较矛盾的。著名的论文集5生态批 评读本 ) ) ) 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6开篇收录的就是 小林恩#怀特的那篇著名的声讨基督教的檄文。他 指出: /人在很大程度上分享了上帝对自然的超越 , ,基督教不但建立了人与自然的二元性, 还坚持 利用自然是上帝的意愿, ,基督教摧毁了万物有灵 论,使人可以不顾及自然事物的情感。0 º 万物有灵 论的中断使人成为惟一的言说主体, 人与自然的关 系被按照神学目的论重新设置, 自然在人的话语霸 权下沉默并沉沦下去了。所以在怀特看来, 基督教 成为生态恶化的根源。不过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基督 教肯定了人具有上帝所赋予的自然看护者的使命, 且据我所知,教会在当代的环保运动中贡献良多, 是 一支重要的实践伦理力量。那么,我想知道,美国生 态批评的主流是怎样看待基督教的呢? 布:你对小林恩#怀特的怀疑是有道理的。他对 基督教的批判已受到从事科学史、宗教史研究的学 者的全面拒斥。不过, 仍有生态批评家充满敬意地 引用他的观点, 这有两个基本原因。第一, 在历史 上,的确有某些形式的基督教, 特别是当它成为某民 族国家的官方宗教时,与凌驾于自然、政治之上的意 识形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二, 最初的基督教与 它所继承的犹太教相比, 认为自然界很快将被上帝 摧毁 ,而对于信徒而言真正的拯救存在于死后的精 神世界中。有些保守的基督徒至今对此还深信不 疑,这部分人便不怎么关心对环境的救治。但是大 多数务实的基督徒,特别是受过教育的, 赞成环境看 护伦理。他们将这种伦理追溯到圣经创世故事, 其 中上帝遣亚当照顾众生, 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对待它 们。 韦:况且基督教是个流派众多的宗教, 从中世纪 的圣方济各对动物的慈悲心肠到近代史怀哲的敬畏 生命,其中都富含着生态伦理, 的确不能像怀特那样 一概而论。我们再谈一个眼下的热点吧。您一定知 道中国与萨斯进行过一场艰苦的斗争, 虽然取得了 阶段性胜利,但斗争并未结束。这种病毒从 2002 年 末至今已经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文化教育、经济建 设、社会和政治形象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对此 我想结合生态批评与您作一些时评性的讨论。正与 其英文名称(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相 似,它带给我们心理上的震撼犹为严重。而且可以 预期的是,这次危机对人类生活方式乃至对自然采 取的姿态都会产生长期和深远的影响。不知这股冲 击波是否已到达美国学界? 它会对生态批评产生怎 样的影响? 它能给人们对自然的理解提供什么样的 新视角? 布:我同意这次萨斯病毒暴发有可能会成为一 起影响生态批评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因为它刺 激生态批评家去深入思考跨国和全球范围的环境问 题,思考人与人、人与非人类同时互相依存的状况。 但是类似事件在历史上绝非罕见。针对萨斯所作的 人文分析可以普遍化。我能想象任何关于萨斯的生 态批评论述都可以是对爱滋病或任何一种在人与人 )68) 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 之间及人与非人类间传播的疾病进行社会学分析的 变体。每当有此类/ 新型疫病0出现时, 都会制造出 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焦虑。萨斯事件显示了在程度 上而不是种类上的特异。第一, 它是仍在进行中的 信息革命和商业全球化合并作用的衍生物, 所以传 播更远更迅猛,而有关它的话语也传播得范围更广、 更密集。第二,萨斯话语在中国有特殊的一面,即关 于生活传统和体制积弊的反思。 韦:对此我有一定的保留。不论从共时的埃博 拉病毒还是历时的天花、鼠疫来看, 疫病传播固然有 生物学上的制约因素, 但人员流动的程度肯定与其 传染的严重性成正比。越是被深刻地纳入到全球化 体系中的地区,其疫病的暴发越是猛烈。想象一下 广东的一个/ 非典0患者在香港的一间电梯内便把病 毒辐射到东南亚、北美和欧洲。从这一点上说,萨斯 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化的/ 副产品0。至于爱滋病, 它虽然比萨斯致命得多,但其传播要有特定的条件, 个人在主观上如果愿意就完全可以避免受其伤害, 从社会学、伦理学上对它的研究因而也是循着另外 的范式。而萨斯则令人防不胜防。中国一些目光十 分敏锐的观察者体会到了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中人与人之间的戒惧。这种消极心理在/非典0过后 会持续多久,是值得我们持续地担忧和警惕的。其 实生态学的经典定律早已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彼 此牵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没有哪个 个体可以在不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前提下获得绝对的 自由。我们如今毋须举出/ 北京的蝴蝶扇动一下翅 膀,纽约的天气便随之变色0这样挺玄乎的事例。大 自然的生态学, 人际关系的生态学就在我们身边。 你当然可以/ 悟0出/ 他人即地狱0, 你更可以接受你 与他人是同气连枝的这一生存实景, 从而学会如何 在一个网络的世界中与他人共存。 而您所指出的萨斯话语在中国特殊性是我们中 国学者应予重视的。说来惭愧的是, 作为一个拥有 崇尚自然之传统的民族,我们也有许多陋习,当它们 与正在加速进行的现代化进程结合时, 就讽刺性地 成为一个文明古国危害生态环境的表现。当然, 这 并不能说明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的失败, 而正揭示 出它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反拨 ) ) ) 至少也是互补 ) ) ) 的力量。您在论文中暗示生态批评家应在东方 (例 如印度)文化中寻求生态智慧。您的观点在中国一 定会得到肯定,因为我们具有悠久的生态哲学的历 史。与先前的一些文艺思潮(如女性主义、新历史主 义)不同,发轫于 90 年代末的中国生态文艺学并没 有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 而绿色的文学经典也正 在得以建构。作为一位西方学者, 您可以就如何建 构中国的生态批评, 如何在我们之间开展一种建设 性的对话向您的中国同行提些建议么? 这样的对话 我们已经开始了,是吧? 布:我非常有信心的认为, 中国艺术和文化中肯 定存在着丰富的资源, 它保证了中国的生态批评家 在介入这场运动时是具有十足潜力的。但在如何具 体操作上我却不是很自信。因为你知道, 我根本不 是中国文学、文化历史的专家! 随便说说吧,我觉得 在道家思想(特别是带一半解构主义色彩的庄子的 话)中, 你可以找到对价值的理解,还有更宽泛地说, 那种相对而言非二元对立的、眷恋土地的思维方式, 而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相当一贯地以此种方式思 考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 ) ) 这和犹太 ) 基督教传统 特别是基督教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非基督教 在这个问题上全无作为, 那要另当别论)。与此同 时,也要注意到段义孚( Y i Fu Tuan)具有警示性的 陈述 ) ) ) / 我们在理想和现实中对自然的不同态 度0 » , 他强调了环境伦理与实践间的距离, 这无论 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存在。我还知道我在哈佛的同事 杜维明深信儒家思想是理解今日环境问题的关键。 我认为他有些言过其实, 一来有段氏所说的实用主 义因素,二来他的论辩带有十分固执的反现代主义 色彩(希望能否定整个/ 启蒙大计0)。不过他把儒家 学说作为中国介入生态批评所具有的资源之一来加 以强调,这一点他做得很好。 我另外还想说的是中国对现代化的独特经验也 将使中国的生态批评家在这一领域里作出卓越的贡 献。近年来, 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和规模是全世界闻 所未闻的。人们可以拿 19 世纪的英国、德国和美 国,以及后来的俄国、日本来比较, 但中国的情形绝 对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的独特还因为其现代化的发 生是它作为世界史上最古老的高等文明的最新演 进。不过如何将此转换成生态批评的力量, 还是留 给你和你的同行们来思考吧。 韦:非常感谢您, 布依尔教授。您的/ 随便说 说0 ,来自一个中华文明圈之外的、但对整个人类文 明有责任感的学者的视角, 这对于我们是尤其可贵 的。的确, 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使我们有了介 )69) 文艺研究 2004 年第 1 期 入这场批评运动的实力, 但正如您以敏锐的目光所 指出的,我们还要思考如何利用这笔遗产。我想冷 静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为什么儒、道两家都有关于 生态哲学和伦理的精深学说, 但同时历代王朝都大 兴土木? 实际上在中国现代性进程之前, 中国的生 态资源已遭到了严重破坏, 理念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几乎是普适性的。如何将中国相对而言比较松散零 碎的生态思想转换成批评的力量, 我认为这实际上 是中国传统文论现代化的一个子课题。所以, 踏实 而开放性的建构中国生态文艺学 ) 生态批评, 不仅 能够促进中国和西方在这一领域的交流和互补, 也 必将为中西文论的对话提供一个绿色的平台。从此 意义上说,中国的生态批评, 是可以为全球化时代的 文化朝着生态的方向发展作贡献的。 ¹ Law rence Buell, / T he Ecocrit ical lnsurgency,0 New L it erary Hi story , 30( S umm er 1999) , p. 708. º Lynn White Jr. , /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 colog-i cal Crisis,0 in Cheryll Glotfelty & Harold Fromm ( eds. ) , The Ecocri ti cism Reader : L a ndmarks in L it erary Ecology,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6, p. 10. » A merican Scienti st , 58( May- Jun e 1970) .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210097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100083) 责任编辑 陈剑澜 欢迎订阅 2004年5文艺研究6杂志 5文艺研究6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文艺理论刊物。 5文艺研究6长期致力于文艺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探索文艺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对文学 艺术各门类(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影视、书画、雕塑、建筑、摄影、杂技等 )现状与历史的研 究中,注重分析与解决我国文艺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她既是高品位的学术期刊, 也是展 示我国文艺研究新成果的一个窗口。 5文艺研究6除了发表专题学术论文外,还辟有/ 访谈0、/书评0、/ 视觉#经验0、/ 短论#动态0栏 目。/ 访谈0的对象是国内外具有突出成就的文化学者和著名艺术家,以梳理并总结其学术思想、 学术经验和学术经历; / 书评0专栏是本刊从 2003 年开始设置的独立栏目, 刊发针对学术著作的研 究性、批评性专论; 在/ 视觉#经验0栏目中,刊发艺术作品及相关评论,包括艺术经验探索等话题; /短论#动态0栏目的设立, 旨在加强本刊与广大中青年学者的交流,及时提供国内外学术界重要信 息,其译稿摘编、动态介绍、国家立项科研课题的内容概述及探源考索类文字,均可为学界和社会 提供丰富有益的信息。 5文艺研究6每期配有印刷精美、堪为经典的美术作品或书法、摄影、雕塑、建筑、陶艺等作品彩 页,是一本图文并茂、风格独特的学术刊物。 5文艺研究6现为双月刊, 16 开本, 160 页,单月 21 日出版 ,国内外公开发行。读者既可前往邮 局订阅,也可直接到文艺研究杂志社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 CN11) 1672/ J 国际标准刊号: ISSN0257 ) 5876 国内邮发代号: 2 ) 25 国外代号: BM163 每期定价: 121 80 元 全年定价: 761 80 元 本刊地址:电话、邮编、网址请见本刊目录页。 )70) 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 temporary literary theo ry has made its future clear in following Western Marxism and other Western crit ical theo- r ies. I t has to r ealize histor iciza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criticalization on the other. But how to keep its literariness is still a ser ious questio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needs to take pains to make a thorough research of Western literar y t heory and create a new t heoretical system of ar ts and literature. A Further Study of Aesthetic Problems in Karl Marx. s The Economic &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 of 1844 Ying Bicheng (35) T his essay expresses an opinion on the aesthetic problems ex isted in Marx. s discussion of aesthetics in his Manuscript.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 he so-called / inherent measurement0 can be nothing but t he human subject. s inherent measuremen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social law or the law o f beauty inherent in the object itself. There- fore, to separate subjectiv ely the laws of beauty and the law according to which humans construct is not in accor- dance w ith Marx. s original aesthetic ideas. A Return to the Original Historical Context: Hu Feng. s Thoughts on Literature and Art Revisited H uang M anj un (43) T he study of Hu Feng. s literary theor y should be conducted in the orig inal histor ical contex t, avoiding overstating or understating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in following a certain academic tendency. By returning to t he original con- text o f Marx ism, to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o 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eft-wing literary tendency, and to Hu Feng. s literary theor y itself, this thesis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Hu Feng. s liter ar y theory is characterized w ith a returning , creat ive, and open / differance0 . An Introduction to Thoughts of Modern Chinese Humanism Focusing on the School of / The Critical Review0 Shen Weiw ei (51) T his essay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entitled Genealogy of the School of / The Critical Review 0 . What the school of / T he Cr itical Rev iew0 star ts is a new humanist movement, w hich is an opposition to t he new cultur e- a new liter ar y movement represented by Chen Duxiu, Hu Shi and Lu Xun. I t is also an intellectual str ugg le against t he hegemony of the new cultural discourse and exhibits itself as a kind of cultural conservatism. Scholars of / The Crit ical Rev iew0 get inspirations from the American philosopher Ir ving Babbitt. Their influences remain academic a- mong the intellectuals. Making a Dialogue on Chinese-American Ecocriticism: An Interview with Prof . Lawrence Buell L aw rence Buel l and Wei Qingqi (64) Ecocr iticism is a critical movement that arose in the 1990s and is still pr ospering. I n this interview , Lawrence Buell, t he distinguished Chair Pro fessor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Harvard University , presents a sketch of w hat ecocrit- icism is like and w hat he believes Chinese scho lars will be able to do to construct its theor y. For him, ecocriticism is interdisciplinary , and is usually undertaken in a spirit of env ironmental praxis. In its critical perspect ive, all forms of discourse can in principle fr uitfully be put under the sign of / environment0, not only the genres focused on the non- human w orld and human-nature in contact w ith it. / Env ironmental crisis0 is not just a matter of threat to land or nonhuman life forms but a comprehensively civilizational phenomenon, and t he mission of ecocr iticism is not so much as to encourage / putt ing people back in touch with nature0 but to instill aw areness of t he / env ironmentality0 of hu- man ex istence. )159) 文艺研究 2004 年第 1 期 Buell also feels confident that there must be resources w ithin Chinese art and culture that w ill ensure the likel-i hood, and that the Chinese ecocr itics have the potential to make a distinctive inter vention. Confucianism, fo r in- stance, prov ides significant resources t hat China potentially has to offer to ecocr iticism. Furthermore, China. s spe- cific experience with modernization may help Chinese ecocr itics to make a distinctive contribution. An Interview with Zhao Songguang Zhao Songguang and L i Mei (71) Snake as Live Factor Participating in the Integration of Images: The Cultural Meanings of the Providence of Snakes Er, Cao and Jian L i Binghai (81) T here were a series of prov idence of Er Snake, Cao Snake and Jian Snake, which has been coordinated in Shanhai- j ing . In t he course of integration, the snakes mainly assumed two roles: as a driv ing force for walking and flying up- w ard to prov idence, and as a talisman of adjusting t he climate. These two roles were both based on inchoate man. s perspective of its basic attribute and paranormal power annexed to it. In the course of adjusting the climate, t here w as a difference between Blue Snake standing for providence of water and Red Snake standing for providence of drought. By r egulating them, they accomplish a balance between y in and yang and make the climate comfortable. Formal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eramic Utensils Yang Fan (96) Our ancestors developed different kinds o f ceramic tableware w ith var ious functions. These developments were based on the exper iences and necessit ies of life, including all act ivities of eating and dr inking. A lo t of perfect art w orks t hat deserve our learning and research have been handed down, the analysis of w hich tells us that the need for eating and dr inking is the fundamental r eason to yield Chinese classic cer amic tablew are. Improvement of the living level and changes of ways of eating and drinking promote the ceramic development, wit h scientific progr ess as its physical condition. Cultural and aesthetic changes also offer alternative solutions to the Chinese classic ceramic tablew are, further studies of which w ill promote the product ion of cer amic utensils more reasonable in design and r icher in kinds, which, in turn, w ill meet the need of our mat erial and cultural life. Ancient Toys in the Baiziyi in Wanli Period of Ming Dynasty Wang L ianhai (108) T he embroider ed clot h excavated from the tomb of Emperor Wanli in M ing Dynasty, which is dated back 380 years ago , has one hundred children in t he picture. The children were playing happily with various toys, realistically char- acter izing the toys produced in M ing Dynasty . This paper chose 23 types of toys such as kite, top, puppet, shuttle- cock, lantern, rattle, diabolo, and pinwheel, etc.
/
本文档为【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_访劳伦斯_布依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