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审美观

2012-06-22 7页 doc 46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9450

暂无简介

举报
审美观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审美观点、抱什么样的审美态度和运用什么样的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 审美观是一个哲学概念。所谓审美,指的是主体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它包括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等范畴。人体美的审美标准是复杂的,它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不存在永恒的、绝对不变的标准。从医学角度来看,评判人体美也要达到健康与美的和谐统一。 健康是容貌美的基础:人体生理功能...
审美观
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审美观点、抱什么样的审美态度和运用什么样的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 审美观是一个哲学概念。所谓审美,指的是主体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它包括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等范畴。人体美的审美标准是复杂的,它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不存在永恒的、绝对不变的标准。从医学角度来看,评判人体美也要达到健康与美的和谐统一。 健康是容貌美的基础:人体生理功能健全和机体健康是容貌美的基础,任何一种美都离不开审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正常规律,人体美也不例外。如果人体生理功能有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容貌的审美,并有可能形成容貌的生理缺陷,而容貌的生理缺陷又会引发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人体美感。人体比例要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和社会普遍审美要求:人体美是社会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自然美一般侧重于形式,而人体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式,它遵循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同时,人体的审美也要符合社会普遍的审美要求。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原则:在人体健康状态和审美评价过程中都应遵循整体与局部并重的原则,既重视局部美化,也不可忽视整体的审美和健康。整体美和局部美相结合是实施美容操作不可忽视的原则。 审美共性与审美个性相结合原则:人体审美的共性要求是在美容技术实施中遵循人们普遍接受的人体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一般的人体形式美表现为左右对称、比例均衡、线条流畅、体形均匀,动作协调。由于年龄、性别、气质、种族与地理的差异,个性审美原则是各有个性、不相雷同。因此,任何审美都是审美共性和个性得到的统一,在医学美容技术实施中既要反映人体审美的共性要求,又要突出人体美的个性特征。 审美标准要不断发展:人体的审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进步,人类对于自身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体审美标准也不断变化。一方面淘汰那些有害人体健康的审美标准,一方面又要对正确的审美标准进行调整和完善。 以真为美的具体内涵是重科学、尚真诚。 宇宙万物,真的未必都美,但凡美必真。这是一条美的原理。任何虚假的东西都与美无缘。虚伪的爱情,犹如阳光下的肥皂泡,虽绚丽多彩,可惜转瞬即逝;“口蜜腹剑”的人,虽貌似真诚,不过纸终归包不住火。 以善为美的具体内涵是重教化、尚伦理。 无美不善与凡美必真相对应,这是又一条美的原理。人世间,一切恶的东西都无资格跨进美的圣殿,而且还在美的排斥之列。诚然,花花世界,无奇不有,貌美心善的人有之,貌美心恶的人亦有之。然而,披着羊皮的狼与毒蛇化成的美女,只能骗得世人怜爱于一时,岂能迷惑世人于长久。 以纯朴为美的具体内涵是重本色、尚自然。 “人之初”和“物之初”,未经人为的原始状态,就是人的本色、物的本色,质纯形朴,淡雅高洁。庄子赞美这样的本色,“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而众美从之”。庄子以为能体现纯朴的人,应尊为大千世界的“真人”。纯朴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重要传统美德。 以真为美、以善为美和以纯朴为美,三者完全协调一致,相得益彰。一切科学真理从来就是朴素无华,一切社会道德也从来就是朴素无华。熔真、善、纯朴于一炉,化真、善、纯朴于一体,晶莹圣洁,熠熠生辉,此乃人间的至美。 这些就是我们所倡导的以真为美、以善为美和以纯朴为美的审美观。 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审美观点、抱什么样的审美态度和运用什么样的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 探讨审美观,得先明确什么是审美,什么是美感。审美是指人们对美的对象进行观赏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美感则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由美的对象所引起的一种美的享受,是精神得到某种满足和感受的情感表露。 我们大力倡导以真为美、以善为美和以纯朴为美的正确审美观,以达到美化社会、美化生活、美化心灵的目的。 以真为美的具体内涵是重科学、尚真诚。 宇宙万物,真的未必都美,但凡美必真。这是一条美的原理。任何虚假的东西都与美无缘。虚伪的爱情,犹如阳光下的肥皂泡,虽绚丽多彩,可惜转瞬即逝;“口蜜腹剑”的人,虽貌似真诚,不过纸终归包不住火。 科学是探索天地间一切事物自身发展变化规律的学问,最注重实事求是,率性而行。天上飞鸟,“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随行列而止,委虫也 而处”,按照自身固有的生存规律,即鸟的真性情活动,自由自在,这就是飞鸟的美;社会形态,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规律,由低级走向高级、由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愈演愈文明、愈变愈完好,这就是社会形态的美。人生亦然,真诚做人,在人生旅途的大风大浪里,坚持实事求是,不虚伪、不造作,真喜、真想、真爱、真恨,表里如一,形神一致,努力按照世界万物和社会人生的发展演变规律和物我的真性情去缔造幸福的社会,这就是人生的美。 以善为美的具体内涵是重教化、尚伦理。 无美不善与凡美必真相对应,这是又一条美的原理。人世间,一切恶的东西都无资格跨进美的圣殿,而且还在美的排斥之列。诚然,花花世界,无奇不有,貌美心善的人有之,貌美心恶的人亦有之。然而,披着羊皮的狼与毒蛇化成的美女,只能骗得世人怜爱于一时,岂能迷惑世人于长久。 孔子论美,不但常常与善相联,而且有时还把善与美合而为一。例如他主张“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赞扬“里仁为美”,提出为政的前提是“尊五美,屏四恶”等,或美恶对举或仁美并论,都是把美当作善的同义语而使用。在孔子看来,只有寓善于美、美善统一,才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 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东方美的哲学的核心,以善为美的目的在于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教化人们在美的享受中,愉快地接受善的熏陶,尚伦理,讲礼仪,善化社会、美化人生、移风易俗。 以纯朴为美的具体内涵是重本色、尚自然。 “人之初”和“物之初”,未经人为的原始状态,就是人的本色、物的本色,质纯形朴,淡雅高洁。庄子赞美这样的本色,“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而众美从之”。庄子以为能体现纯朴的人,应尊为大千世界的“真人”。纯朴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重要传统美德。 就生活实践而论,“家贫多扫地”,同样给人以环境美的享受;“贫女勤梳头”,同样给人以形象美的好感。当年毛泽东在延安曾留下这样一幅照片:以简陋的空间为背景,他身着粗布便服,双膝补了两块大小对称、干净整齐的补丁,正在打着手势作讲话状。如此简陋的背景和朴素穿着,却丝毫没有损害人物的完美品格,相反,更加烘托出一位革命领袖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严肃庄重、质朴无华的高尚风范。这就是一代伟大“真人”的纯朴形象。“真人”天然去雕饰、爱淡妆、重神韵、呈风骨,与自然合一。 我们崇尚“真人”,以纯朴为美,但并不赞成完全顺应自然的无为之美。人类社会的美是有为的,美是一种发现,又是一种创造,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多样特性。菩萨低眉是美,金刚怒目也是美,富丽堂皇是美,小巧玲珑也是美,雍容华贵是美,端庄俊秀也是美。燕瘦环肥,各有千秋。在人类现实生活中,以纯朴为美,既不排斥对自然美、社会美的适当加工和对艺术美的独立创造,也不排斥美的多样特性。我们倡导的纯朴美乃是一种最高层次的美的理想、美的追求和美的境界。 以真为美、以善为美和以纯朴为美,三者完全协调一致,相得益彰。一切科学真理从来就是朴素无华,一切社会道德也从来就是朴素无华。熔真、善、纯朴于一炉,化真、善、纯朴于一体,晶莹圣洁,熠熠生辉,此乃人间的至美。 这些就是我们所倡导的以真为美、以善为美和以纯朴为美的审美观。 美是什么 大千世界处处有美。秀丽的山川原野,缤纷的花卉草木,呖呖莺歌,翩翩燕舞,鳞次栉比的建筑群,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巧夺天工的工艺品,超众出群的英雄业绩等都蕴含着美。 若问什么东西是美的,人们能举出许多事例,但要问一下美到底是什么?事物具备什么条件才是美的呢?人们往往就会回答不清了。是的,这个问题已困惑人们2000多年了。 早在古希腊时期,博学的哲人们就开始探讨这个问题了。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中,有一篇名为《大希庇阿斯篇》的文章,就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文章是以对话形式写的,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很有意思。一个说“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另一个说“一匹漂亮的母马也是很美的”,还有美的竖琴、美的汤罐等。这里只说了许多美的事物,而未说出美是什么。文中还提到,用来喝汤“木汤匙必然比金汤匙较美”,这里实际是说“适用即美”;他们还说,雅典娜神像没有用黄金而用云石雕塑,也很美,这是主张“恰当即美”。还有美就是家里钱多,身体好;美就是德高望重,得到全希腊人的尊敬,自己替父母举行隆重的葬礼,死后又由子女替自己举行隆重的葬礼,等等。 争论中他们逐渐意识到,他们寻找的是“美本身”,即构成美的事物的共同特质,而不是美的事物。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了“无论在人与人、或国与国之中,最不容易得到人们赏识,最容易引起辩论和争执的就是美这个问题”。通过这场讨论,最后他们认为得到了一个益处,“那就是更清楚地了解了一句谚语:“‘美是难的。’” 从此,柏拉图提出的寻求“美本身”,即我们说的“美的本质”的问题,就成了2000多年来的千古之谜。 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从认识论角度,认为审美是一种能够清楚地感觉却无法明确判断的认识,人们很难给自己的审美趣味找出理由。他说:“例如我们看到画家和其他艺术家对于什么好什么不好,尽管很清楚地意识到,却往往不能替他们的这种审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问他们,他们就会回答说,他们不喜欢的那些作品缺欠一点‘我说不出来的什么’。”黑格尔也指出过美的难解之处和要害,他说:“乍看起来,美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但是不久我们就会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 在我们中国自古就有“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春兰秋菊各有所爱”的说法,实际上是认为美没有客观标准;也有“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的说法,又强调了美有客观性。 我们认为,美是难的,也是可以被认识的。我们首先需明确“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是解决美是何物,而是解决美的事物为何成其为美。美离不开审美对象——客观事物,美的事物以其蕴含的内容和外在形式(包括声音、色彩和线条),令人产生一种身心愉悦的感受;美也离不开审美主体——人,审美对象的美,必须通过具体的人去欣赏和感受才能体验和领悟。因而,美是人与客观世界建立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人与客观世界的实用关系、科学关系、伦理关系、宗教关系等,而是一种审美性质的关系。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体现为审美对象对人的一种精神的和情感的价值——令人愉悦的精神价值。 美(和美的事物)都是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之所以具有令人愉悦的精神价值,正是因为人们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上欣赏到自身的聪明、才智、理想和力量。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使我们或悦耳悦目,或悦心悦意,或悦志悦神。它们以自身的美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要,使人们身心愉悦、精神振奋、心灵净化。因而,我们认为美具有一种令人愉悦的精神价值。 人重在内在美 前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有一头美丽的卷发,深得画家列宾的嘉赏。诗人请画家画像,画家欣然同意,准备画好这头卷发,表现出诗人的丰采。不料诗人来到画家面前时,却提前把美发剃掉了。列宾很不理解,不无遗憾地问诗人这是为什么?马雅可夫斯基风趣地解释说:“一个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才华、气质、品格。我怕你在画像时只注意我的头发而忽视了对我的精神、个性的表现,便把它剃掉了。马雅可夫斯基画像剃美发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 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则是心灵很美,而相貌很丑的人。罗曼·罗兰著的《贝多芬传》中对他的描绘是:他矮小臃肿,额头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地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斯头上的乱蛇’”。眼睛细小又深陷,“射出一道犷野的光”,“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左边的下巴(即下巴的左边)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据莫希尔斯说:“他的微笑是美的,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为时很短。’……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显示出‘一种无可治疗的哀伤’”,“他的脸时常变化……‘脸上的肌肉突然隆起,血管膨胀;犷野的眼睛变得加倍可怕;嘴巴发抖,仿佛一个魔术家召来了妖魔而反被妖魔制服一般’”。 然而,贝多芬却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充满激情的美妙乐章。尤其是他与厄运搏斗的精神,更为后世留下一曲心灵美的赞歌。他终生与贫困、疾病、孤独作斗争,特别是同可怕的耳疾苦斗近30个春秋。他呼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直到耳朵全聋,他仍然作曲。贝多芬以他高尚的品德,坚强无比的意志,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赢得了世代人民的崇敬。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音乐美的化身,他是一位完美的艺术家。贝多芬的经历与成就,是内在美补充外在美,内在美高于外在美的生动例证。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充内而形外谓之美。”(《正蒙》)就是说一个人具有充实的、美好的内在品质,而且以美丽可爱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才是一个完美的人。然而,心灵美与外在美相比,心灵美是更重要的。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就说过:“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只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而且,天生丽质的美,将随岁月的流逝而消逝,只有美德是长存的。 我们应该记住海涅的名言:在一切创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的灵魂更美、更好的东西了。在青年时代就努力塑造美好的心灵上下功夫。 阅读思考: 我国一个代表团去日本访问,其中有个女服装师,她的穿着很考究——具有民族风格的淡色毛料旗袍,不仅色彩素雅,线条婀娜,又非常合体,颇为典雅大方,因而博得一位日本贵妇人的赞赏,她对女设计师说:“你们的服装真美啊!”这位设计师笑着回答说:“你们的服装也很美啊!”而日本贵妇人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的服装是漂亮,而你们的服装却是美的。” 我国自古就把美分为两类:一类是清水出芙蓉,自然朴素的美;一类是镂金错彩,雍容华贵的美。我们民族喜爱的是自然朴素的美,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美。 服饰打扮上的质朴无华,除要求无脂粉气,洒脱不俗,修饰而不露痕迹,忌浓装艳抹,做作卖弄,还要求符合身份、年龄、身材和气质,具有个性。 质朴无华的装饰对青年人格外重要。大自然已赋予青年人美妙的青春:健美的身姿、红润的肤色、富有弹性的肌肉、活泼敏捷的动作……质朴无华的装饰可以把这些青春美衬托出来,而过重的脂粉气不仅喧宾夺主,掩盖青春美,甚至会破坏青春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就很赞赏朴素无华的美,他曾说过,你们不见美貌的青年穿戴过分而折损了他们的美么?你们不见山村妇女质朴无华的衣服,反而比盛装的妇女美得多么?英国大诗人拜伦的医生蒲里多利雷这样慨叹天生丽质的少女,本来有玫瑰花的颜色,可是她抹上了胭脂。可见朴素美的重要性。 思考:为什么人们都欣赏朴素美?你平时是怎样做的? 活动设计一: 大家就形象问题,请为身边的同学塑像,男同学美好形象为: 服饰 举止 风度 气质 其他 男同学就形象问题,请为女同学塑像,女同学美好形象为: 服饰 举止 风度 气质 其他 良好的行为习惯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有人问其中一位获奖者:“你认为你在哪所大学或实验室里学到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在幼儿园。”那人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而作为正在成长中的我们应该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自己优秀的品质,这样才能顺利地成为优秀人才。 那么,要怎样才能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优秀的品质呢?我认为: 第一、正确认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我们都知道,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上课时能认真听讲,课后及时保质地完成作业,别人玩耍时也能静心地看书。而有的同学,上课时东插嘴西扯蛋,作业迟迟不能完成。这些坏习惯的存在,导致他的成绩与前一种同学有天壤之别,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千个人中只有三个人的智力是超群的,同样也只有三个人的智力是有障碍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班所有同学的智商都是不相上下的,只是有的同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优秀;有的同学则学会了一些坏的毛病,所以落后。只要你意识到这一点,逐步改正毛病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学生,你愿意吗? 相信每个人都会大声回答,我愿意。而有了这种意识之后还不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天天如一,这就是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与艰巨性。 第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很多同学在家受到万般宠爱、细心照料,形成了不少的坏习惯,这些表现都是不符合一个优秀人才的行为标准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上一定要做到按时起床、准时睡觉,尊重他人、不起外号,文明交往、不说脏话。讲究卫生、校服校牌每天要穿戴整齐、指甲头发要勤剪,地上脏物,无论是校园,还是教室的,都要顺手捡起,丢进垃圾桶,只有有规律的生活,你才能保证学习时有充沛的精力,只有有了文明的举止,你才能向崇高的理想靠近。 第三、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按时到教室,上课时认真听讲,讨论问题积极热烈,不讲与上课内容无关的聊天话题,不乱起哄讽刺同学,认真及时地完成每一门功课的作业,不懂不能装懂,自习课一定要安静自主高效地学习。或许你离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很远,那我要告诉你,这正是考验你的意志,培养你的优秀品质的好时机。只有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我们就是为了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才而来运校的,那么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从弯腰拾起身边的一片废纸,仔细擦净教室每一块瓷砖,认真做好老师布置的每一次作业,安静上好每一节自习做起吧!只要你每天如一地做这些小事,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时的你不学习就不舒服,不讲卫生就会觉得很难过了,当你一走出校门时,别人也会夸赞你:运校的学生就是不一样!运校也会因你而更增一份光彩!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 ,习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有的人之所以终身碌碌无为,与成功无缘,是因为他们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像一堵墙,把他们与成功无情地割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高中阶段的起始年级——高一,重视并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而形成德育教育系列化模式的基础之一,是教育的客观必须,更是我们的实践与探索的教育课题。 一、 习惯的形成 人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习惯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1、习惯是注意的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发现:处理知识,引起事物的发生,把秩序带入到我们内在的学习生活和外显的行为中,这些都占用了注意力。注意对于处理情绪,制定目标,解决问题是必需的;对于阅读、谈话也是必要的。没有它就不能完成对外界环境做出适当反应的工作。人们在特定时间内注意(即有意识的经验)投往何处,依赖于三方面组织要素的相互作用:本能、习惯和价值。本能是千百年来有选择的结果。它使我们注意那些有关求生存的事物的知识,而且它们把我们和注意力限制在增强选择的适应性的艰苦工作上。当我们饥饿时,我们的精神力量就会被寻求食物所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被异性所吸引,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吸引,人类早就不存在了。本能的注意模式帮助我们注意和避开危险的事物,并把兴趣放在那些过去有助于我们的身体与基因生存的事物上。人们在生活中也获得了习惯,学会了忽略了某些事而注意另一些事。这依赖于以往遇到它们时是带来痛苦还是快乐。例如,有些人形成了一种从来不独处的习惯,是因为他们发现孤寂是无法忍受的;另一些人自己安排时间去从事体育运动,学习科学,因为当他们以习惯了的某方面去组织注意时,他们感到最惬意。当然如果单纯地从生物学的领域分析,本能和习惯是从盲目的方面去形成注意,正如它本身那样,是靠着依据过去的经验去疏通和重新调整精神力量。人则有重大的不同,人的心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则在另一方面按照未来的期望去塑造注意的模型。人类表现出期望去做事情的能力,不仅是因为他们当即就能从这种行为中受益(正如习惯所表现的),还因为他们想达到某种未来价值的状态。因而,“面壁十年图破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任何特定的时间,本能、习惯、价值都介入到形成注意模式中。有时候,本能、习惯首当其冲;另外时候,价值更能生效。指导注意力分配的意识,必须在两种相对抗的原则之间进行调节:我是应该按照本能与习惯所提出的那样听音乐呢,还是应该按照价值所要求的那样去准备考试。这就为我们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机会。 2、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在心理学界,对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这一种观点在众多的行为因果观中独具特色,从这一观点出发,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可以等待“习以为常”,也不可以“习焉不察”,更不能“习是成非”。而应该能动地以社会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以训练,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行为习惯是自我调节的结果。班图拉的自我调节论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生成的因素,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他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酬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时各种冲突时,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4、习惯是动力定型。任何习惯的形成,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习惯形成的过程人们通常分成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就是不自觉阶段,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不断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形成了习惯。就是第二个层次了,成为自觉行为。这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了。第二个层次也是经过反反复复,多次重复以后,一旦这种行为习惯被破坏以后,就内部调整了。但是要有意志努力。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达到类似本能的程度。到了自动化以后,也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行为习惯。一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趣;自觉地看书、写字,积极动耳、动眼、动手、动口的习惯;自学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这是最佳的教育习惯。 二、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华生、桑戴克、巴浦洛夫等人的行为治疗理论认为,人类对环境的不相协调的结果,或是学习得来,或是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所致。条件作用与条件反射,是机体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在不良行为和某些疾患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根据学习或条件作用的某些基本规律对它们加以治疗或矫正,帮助学生学习新的技能或行为,或者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或条件作用减少、消除适应不良行为和症状,或者通过学会一种新的行为以对抗适应不良行为和症状。行为治疗一般采取正向强化或负向强化的奖惩方式对不良行为者进行训练。为此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非常重要。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 我们正是这样在实践着叶圣陶先生的“习惯成自然”,这样,他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他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2、"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 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我们认为,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不断培养学生养成种种的良好习惯。 3、目标是行动的针 一个人如果确立了自己的目标,那么他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即使前面有重重困难,他也能够为了目标而坚持下去。 4、等待无法创造奇迹 进入中专的学生满怀着希望和理想,但往往缺乏积极而坚实的第一步。 5、再坚持一下就是胜利 任何成功的到来,总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坚持就显得极其重要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也说明了成功是建立在坚持之上的。 6、有两种坏习惯不能养成 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何谓“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呢?譬如,"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但这些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形成的,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功夫,自己得随时警觉,直到‘习惯成自然’,就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可是如果在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这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 这种习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一旦养成,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正强化是班主任老师的不懈坚持。那什么又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呢?譬如,“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上来了,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好象是无关紧要的事。但这既影响他人学习和工作,又可能传播病菌,一旦习以为常,就成为一种妨害他人的习惯”。妨害他人的习惯是恶劣品质形成的重要根源。 某些人的不良品质的形成,一个重要的病根在养成了妨害他人的习惯。如果一个人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懂得爱护他人,一切习惯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恶人。一年来,各个班级都不断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进行的集体教育,这无疑成为“妨害他人的习惯”养成的坚“墙”实“壁”。 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 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学生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于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即使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于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考察二战以后日本的三次教改,每每把养成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这样讲“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可以说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 正是由于我们高一年级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起点,进而深入到学生的心理、态度、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实践和研讨,在预见中周密设计、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计划中反复调整,一年来,保证了起始年级教育教学的整体稳定与良好发展。培养好的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将以毅力、恒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不断的使学生去享受习惯所带来的成功喜悦。 习惯非常重要   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了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你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宁。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平时总是丢三落四。电影演员徐帆写过一件事,她与冯小刚、刘震云去乘飞机,到了机场,要办登机手续了,这才发现身份证没带,只好返回家里去找,气得冯小刚痛骂徐帆。其实,这类事情大家生活中或工作中都有体会。你能不能担重任,能不能让人放心,会不会办事,能力如何,恐怕都跟你习惯有关。我发现爱因斯坦这个人不仅是个科学家,而且是思想家,他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你说这话说得多么机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一个人碰到事情的时候,不可能说“等我想想我受过哪些教育,老师怎么说的,我想想……”那肯定不行,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什么是忘不掉?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链接。比方说,一个人见了人就问你好;做错事,一定会道歉;办重要的事一定要确认等等,这就是习惯。  伊拉克战争有个特点,由于失误,美国兵打死英国兵挺多的,但是英国兵打死美国兵并不多,你说这美国兵怎么回事?这美国兵真的对英国兵刻骨仇恨?那恐怕不是。这个跟他们的教育有关系,美国老师对学生采取比较鼓励的态度,比方说,老师问:“五加一等于几?”学生回答:“五加一等于七。”老师会说:“差不多,差不多。”他很少批评,而是鼓励,五加一等于六,跟七差不多,所以这个美国人马马虎虎,马马虎虎的事情特别多。英国就比美国严谨的多,德国人那就更严谨。德国的父母教育孩子就非常有意识,孩子心血来潮:“爸爸,我明天想去爬山去。”爸爸不会说“NO”或“YES”,他会说:“你的计划呢?你准备怎么去呀,跟谁去呀,带不带午餐,到哪个地方去?”“我还没有想过。”父亲就会说:“你没想过的事不要说。”德国人特别讲究孩子作计划,老问你的计划呢?你不能心血来潮,哇,我要上山,我要下海。这些习惯就使得德国人非常的严谨。所以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咱们的孔老夫子说得很好,他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成若天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说就变成你的天性了。以致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在小的时候形成的习惯所支撑的。  习惯培养要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比方说,小孩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就特别注意看大人的反应,大人这个时候千万千万别笑,如果你笑,还夸他“孩子真聪明,嘴巴真巧”,那这孩子第二次还骂,而且会骂得更厉害。小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的后果,他只关心大人的反应。所以对孩子的第一次骂人,最好的反应就是不理他,没有一个人理他,冷淡他,让孩子自讨没趣,他就会明白:“这不是好事情,别人都不喜欢。”  中国有个传统,小孩子撒尿撒到别人身上,大人很高兴,“哈,这是福气!”那孩子就会一个劲儿往你身上尿。这就是刺激反应,当一个人有某种刺激的时候必然做出某种反应,这就是习惯,就是条件反射。  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和墨家是最有代表性的两个思想流派,但是有很多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墨子最有名的关于习惯的思想就是束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固染不可不慎也。”就是说孩子生下来就像一束白丝一样,你把它染成黑的就是黑的,染成黄的就是黄的,蓝的就是蓝的,所以说染丝不可不谨慎。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的道理。不同的家庭教育出不同的孩子,这跟染丝的结果是一样的。明代的思想家王廷相这样说:“凡人之性成于习。”所以大家可以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
/
本文档为【审美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