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第七讲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下)

第七讲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下)

2012-06-10 50页 ppt 2MB 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3849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七讲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下)null第六讲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下)第六讲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下)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系 潘纯琳目录目录第一节 陀斯妥耶夫斯基 第二节 安东·契诃夫第一节 陀斯妥耶夫斯基第一节 陀斯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19世纪下半叶俄国最富天才、最有个性,同时也最有争议的一位作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性的变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他的性格,这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充分的反映。 链接:三套车(一)生平与创作(一)生平与创作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19世纪下半叶最富...
第七讲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下)
null第六讲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下)第六讲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下)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系 潘纯琳目录目录第一节 陀斯妥耶夫斯基 第二节 安东·契诃夫第一节 陀斯妥耶夫斯基第一节 陀斯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19世纪下半叶俄国最富天才、最有个性,同时也最有争议的一位作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性的变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他的性格,这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充分的反映。 链接:三套车(一)生平与创作(一)生平与创作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19世纪下半叶最富天才、最有个性,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他于1821年11月11日生于莫斯科。父母均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在莫斯科一家私立寄宿学校完成中学学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学习,其间对文学发生浓厚兴趣。(一)生平与创作(一)生平与创作1843年获准尉军衔,即被派往彼得堡工程兵团工程局绘图处任职,由于志在文学,供职一年即退职,专事文学创作。1846年,陀氏发《穷人》,小说以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和对主人公心理的细腻刻画而引人注目。继《穷人》之后,陀氏在四十年代还写了《女房东》、《白夜》等小说,这些作品继续表现出心理刻画上的卓越才能。(一)生平与创作(一)生平与创作陀氏一生经历不凡,长期受政府迫害以及贫穷、疾病的折磨,家庭生活也不顺利,直至前妻病逝,1865年与一位速记员结婚后才得到家庭幸福,并逐渐还清债务。1881年1月28日,陀氏病逝于彼得堡。(一)生平与创作(一)生平与创作因在一次集会上宣读别林斯基的《给果戈理的一封信》,得罪当局,与其他三十多位成员一起被捕并判死刑,后意外改判至西伯利亚服苦役。近十年的流放生活严重损害了他的身心健康,其思想体现于1861发表的《死屋手记》里。托姆斯克苦役犯转运站死刑判决书null陀氏于六十年代重返文坛,其时正值农奴改革前夕,他和哥哥一起先后创办《时间》和《时代》杂志,宣扬他们的观点。曾两次到西欧治病和访问,密切关注俄国和西欧的各种思潮,形成其独特的世界观,创作了大量重要作品,如《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和《卡拉玛佐夫兄弟》。 (一)生平与创作(一)生平与创作作家最后的寓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三位大师》(1820)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欧洲三位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传的一部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品。他在书中写道:“让我们环顾一下周围吧,街道上,小店里,低矮的房子和明亮的大厅里,——那儿的人们在想些什么呢?要做幸福的、满意的、富裕的、有权势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之中,有谁追求这些呢?一个也没有。他们不想停留在任何地方,甚至也不想停留在幸福之中。他们永远向前奔走……他们自己对这个世界一无所求”!(二)《罪与罚》(二)《罪与罚》1)(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罪与罚》,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2)(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罪与罚》,朱海观 、王汶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译本推荐二《罪与罚》二《罪与罚》小说以惊险、凶杀等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把赤贫、奴役、酗酒、犯罪等现实生活图景和对于犯罪心理、社会思潮、伦理道德等问的探讨有机地结合起来,反映出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社会在资本主义冲击下所发生的动荡和变化。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世界观转折后存在的尖锐矛盾。3、思想意义二《罪与罚》二《罪与罚》小说第一部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斗争,剖析了他一步步走向犯罪的过程,然后以可怕的杀人场景结束。其余五部则用以详细描写惩罚罪犯的过程,如此,小说的重点在于“罚”。3、思想意义二《罪与罚》二《罪与罚》作者对“罚”也赋予双重的含义,即肉体上的罚和精神上的罚,其中又侧重于后者。此一处理为引入索尼亚的基督教精神带来契机,而主人公走向新生的精神历程,则表达了作者的反抗暴力革命而带之以宗教救世的思想。3、思想意义(二)《罪与罚》(二)《罪与罚》 以凶杀案的情节来展现主人公的性格,其进展跌宕起伏,往往出人意料,至于陀氏何以喜用这一手法,巴赫金有过精辟的论述; “精神苦刑”似的心理刻划,把人物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层层剖析他们的灵魂,醉心于描写病态心理,强调直觉主义,而被现代派作家奉为鼻祖。4、艺术特色(三)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独特贡献:复调小说(三)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独特贡献:复调小说1、音乐术语:复调(Counterpoint) “复调”本为音乐术语,又称“多声部”,由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技法。null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肘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 复调音乐的体裁:卡农、创意曲、赋格、经文歌、复调尚松、坎佐纳等。2、文学批评术语:复调理论(Polyphony Theory)2、文学批评术语:复调理论(Polyphony Theory)首次将音乐中的“复调”概念引入小说理论的是苏联文艺理论家米哈依尔·巴赫金,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1929)中,用“复调”来描述陀式小说中的多声部、对位以及对话的特点。巴赫金在1963年更名再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进一步发展了“复调”理论,使原理论体系更趋完整和系统。null复调小说理论的出发点是从元语言学(或称超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即认定只有从“对话”中才能把握小说人物的个性、思想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null复调在不同的界面,有不同的所指。在文学理论中,复调指的是小说结构上的一种特征,因此而有“复调型长篇小说”;在美学理论中,复调指的是艺术观照上的一种视界,因此而有“复调型艺术思维”;在哲学理论中,复调指的是拥有独立个性的不同主体之间“既不相融合也不相分割”而共同构建真理的一种状态,因此有“复调型关系”;null在文化理论中,复调指的是拥有主体权利的不通个性以各自独立的声音平等对话,在互证互识互动互补之中共存共生的一种境界,或者说是“和而不同”的一种理念,因此有“复调型意识”。null它也是巴赫金文论中最为核心的“关键词”之一,在巴赫金笔下,“复调”首先是一个隐喻,是巴赫金从音乐理论中移植到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它们由隐喻增生为概念,由术语提升为范畴,其涵义在多重变奏中不断延绵而日益丰厚。它们既是文学体裁,也是指艺术思维;既是指哲学理念,也是指人文精神。null复调型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展开故事情节、性格命运,而在于展现那些拥有各自世界、有着同等价值、具有平等地位的不同的独立意识。复调型小说所追求的是把人和人(作者和人物)、意识和意识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展示世界是许多具有活生生的思想感情的人在观察或活动的舞台,是众多个性鲜明的独立自主的声音在交流和争鸣的舞台。null在这种小说中,作者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是“严格实行和贯彻始终的对话性”关系。复调小说正是内在于若干各自独立但彼此对立的声音或意识之对话关系中互动共生的统一体。复调小说的艺术世界就是“多样性的精神之间以艺术手法加以组织的共存共在和交流互动”,复调世界就是多种声音平等对话的世界。 3、 复调小说3、 复调小说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小说最充分地体现了生活中这种对话关系,是一种“全面对话的小说”;而历来的一切小说都是“独白小说”,即人物的性格、心理、行为等都完全受作者意识的支配,作品中只能听到作者单方面的声音。null巴赫金所说的“对话”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人物对白,而是他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在他看来,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对话,人们都生活在一种可以独立、平等地对话的关系之中;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一切关系都是对话关系,即所谓“两个声音才是生活的基础,生存的基础。”对话一旦结束,生活也便完结了。null复调小说则不同。它所展示的是一个“多声部的世界”,作者并非处于全知全能的权威地位来主宰人物,评价人物,而只是作为与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同等价值的一方来参加各种意识与声音的对话。可见,对话”是复调小说的理论基础。null在复调小说中,对话性特征不仅表现在关于主人公的观念上,而且在小说结构的所有成分之间都存在着对话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一种体现着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矛盾对立的“对位结构”,它涉及到小说结构和人物关系结构,巴赫金称之为“大型对话”。null在大型对话中,作者以“小说对位法”组织情节结构,使“不同的声音用各自的调子唱同一个题目”,从而形成能够展示生活的丰富多样和人的感受的复杂多变的多声部现象。这种结构上的复调特征,后来就被发展为多主题结构。null与“大型对话”相关联,巴赫金还提出了复调小说的“微型对话”,主要表现于人物的心理结构之中。所谓“微型对活”是指对话关系渗入到小说的细部,如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对白之中,极而言之,就是“在被认识和理解的人类生活的一切表现中倾听出对话关系来”。微型对话能够更深刻地显示出人物的复杂性,显示出人物心理的多层次性。null巴赫金还提出了复调小说的“未完成性”概念。他认为,生活是无限的,对话也就永远不会结束,因而复调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与结构在原则上就是非封闭性的,“未完成性”的。复调小说的对话性、未完成性等特征体现了它的美学追求——使小说的表现对象具有更强的客观性,以便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用“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更加真实、更加深入地反映现实生活。null因而我们也能看出,“复调小说”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这种“复调思维”的矛盾性、对话性、开放性和未完成性,恰恰切合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个世界的多元、暧昧和边界模糊的状态。复调小说描写出了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和人性深处的矛盾,而不是灌输一种绝对的、前篇一律的思想,使得小说既具有辨证色彩,又包含开放的可能。null当代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运用并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提出了“文本的复调”,并在他自己的小说中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昆德拉在探讨小说的新发展以及可能性方面,提供了富于创见的思路和启发。null“复调”理论不仅是一种小说艺术的特征,更是一种独特的认知话语和思维方式,在深刻剖析现代人的生存面貌和精神状态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巴赫金作为一位文化哲人所具有的广阔视野与辩证思维。正如有些研究者所言,“复调”理论从一种小说论、批评论而走向了美学,最终归返于哲学。附录附录1、 参考文献 1)(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2)(苏)格罗斯曼《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王健夫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 3)曾嘉《炼狱圣徒——陀思妥耶夫斯基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附录附录4)(法)安德烈·纪德 《陀思妥耶夫斯基》, 沈志明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5)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6 6)(奥)茨威格著《三大师》,申文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附录附录2、在线阅读 英文在线阅读: http://www.classicreader.com/author.php/aut.17/ http://www.kirjasto.sci.fi/dickens.htmnull中文在线阅读: 《罪与罚》http://www.rendao.com/shijiemingzhu/89/index.htm 百度贴吧——陀斯妥耶夫斯基吧: http://post-mp3js.baidu.com/f?kw=%CD%D3%CB%BC%CD%D7%D2%AE%B7%F2%CB%B9%BB%F9 附录附录1844--1846。 书信体小说《穷人》 1846 小说《双重人格》 1847 小说《女房东》 1848 小说《脆弱的心》 1849 小说《涅朵奇卡。涅茨瓦诺娃》 1859 小说《舅舅的梦》 1860 小说《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1861 --1862 小说《死屋手记》 1863 小说《冬天里的夏天印象》3、创作年表null1864 长篇小说《地下室手记》 1865 长篇小说《罪与罚》 1868 长篇小说《白痴》 1871--1872 长篇小说《群魔》 1873--1881 《作家日记》 1875 长篇小说《少年》 1876 小说《温顺的女性》 1877 小说《一个荒唐的梦》 1879--1880 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 第二节 安东·契诃夫第二节 安东·契诃夫 在舞台上得让一切事情像生活里那样复杂,同时又那样简单。人们吃饭,仅仅吃饭,可是在这时候他们的幸福形成了,或者他们的生活毁掉了。 ——契诃夫null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 1860-1904)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最杰出代表。在俄国和世界,契诃夫以小说和戏剧的巨大成就奠定了自己在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他的名字已深深印刻在百多年间每一位读过他作品的人的心里。null小说创作领域,在俄国他与列夫·托尔斯泰齐名,在世界和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伯桑比肩;戏剧实践方面,“莎士比亚第一,契诃夫第二”举世认可。契诃夫逝世100周年的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契诃夫年”。 契诃夫名言: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契诃夫名言:天才的姊妹是简练  作品风格独特,言简意赅,他的那句名言“天才的姊妹是简练”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俄国作家米哈尔科夫说:“契诃夫的惊人天才在于,当他讲自己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这也是在说我们。”高尔基说,这就是契诃夫作品“最可怕的力量”。   (一)生平与创作(一)生平与创作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一)生平与创作(一)生平与创作契诃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儿童,我却没有过童年”。契诃夫曾向自己的一位同道说过一段话:“那就写一个年青人的故事吧。他是一个农奴的孩子,当过店铺里的伙计,唱过诗,念过诗,也做过大学生,从小就学会了尊重权势,赞赏别人的主意、吻教士的手,为每一小块面包向人道谢,还时常挨打,上学时连一件外套也没有,也时常打架,虐待动物,也喜欢和阔亲戚一起吃饭,并且对人、对上帝做出一些不必要的伪善,因为一个简单的理由: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微贱。写他怎样逐渐从自己身上拔出了农奴的根性,怎样有一个好日子,他突然觉得在他静脉里流动着的已不再是农奴的血液,而是一个真正的人的血液……”这几句话正是契诃夫自己生活的素描。[1] [1] 转引自《安东·巴夫洛维奇·契诃夫》,载于《中国戏剧》,1954年第7期,第21页。1、没有童年的儿童(一)生平与创作(一)生平与创作契诃夫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但他一直十分热心于公益事业。例如,由于他的努力,在塔列日、诺伏肖尔基和梅里霍沃三个村庄里造起三所相当好的学校。又如,契诃夫不断给一些地方图书馆赠送书籍,收到他的赠书的有萨哈林、彼尔姆、谢尔普霍夫和塔甘罗格等 地的图书馆。契诃夫(中)正在给众人朗诵《海鸥》2、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契诃夫(一)生平与创作(一)生平与创作众所周知,契诃夫是学医的,他本人曾以戏谑的口气说过,医学是他的“发妻”,而文学则是他的“情妇”。契诃夫医生在梅里霍沃和雅尔塔等地常为穷苦农民诊病和撮药,而在一八九二年霍乱流行期间,他主持梅里霍沃医疗站的工作,控制二十五个村庄、四个工厂和一个修道院的病情,在短短三个月内经他诊治的病员达一千人左右。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契诃夫毕生实践了他的一个崇高信念:“为公共福利尽力的愿望应当不可或缺地成为心灵的需要和个人幸福的条件。” 2、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契诃夫《我爱这片天空:契诃夫评传》,童道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6月版。null(二)俄罗斯短篇小说巨匠(二)俄罗斯短篇小说巨匠1)(俄)契诃夫著,《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2)(俄)契诃夫著,《变色龙: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汝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3)(俄)契诃夫著,《契诃夫小说全集》,汝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译本推荐(二)俄罗斯短篇小说巨匠(二)俄罗斯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汲取了前人的精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短篇小说杰出的巨匠。在他以前,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用这样简短的文字反映出如此丰富深刻的生活,塑造出如此众多的、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2、创作特色(二)俄罗斯短篇小说巨匠(二)俄罗斯短篇小说巨匠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主要再现“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揭露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2、创作特色(二)俄罗斯短篇小说巨匠(二)俄罗斯短篇小说巨匠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2、创作特色(二)俄罗斯短篇小说巨匠(二)俄罗斯短篇小说巨匠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3、鲜明的形象“套中人”别列科夫“套中人”别列科夫在今天,“小公务员”、“变色龙”、“套中人”等形象仍然能在全世界找到“对号入座”者,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提起契诃夫,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给“天堂爷爷”寄信的小万卡,由于一个喷嚏溅到长官身上而郁郁而终的小公务员,因为一条狗而尽显奴颜婢膝本色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以及“套中人”别列科夫,他不仅力图把自己的身体、思想等藏到套子里,而且还力图将周围的一切都做上套子,直到他的雨鞋和雨伞…… 库克雷尼克塞为契诃夫的小说《套中人》创作的插图(1941)“套中人”别列科夫“套中人”别列科夫库克雷尼克塞是苏联最著名的三位一体的漫画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油画家和插图画家。他用水墨画为契诃夫的小说作插图。契诃夫的小说充满幽默、辛酸、挖苦和讽刺,别有情趣。插图中不少人物或变形或夸大,具有漫画成分,和原作十分相配库克雷尼克塞为契诃夫的小说《套中人》创作的插图(1941) (三)意识流小说的始祖(三)意识流小说的始祖契诃夫第一个在作品中呈现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特色风格,所以我们后来看到20世纪意识流的大师佛洛斯特、詹姆斯•乔伊斯都是受到契诃夫的影响。null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null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契诃夫的这一作品特色,对整个文学的发展影响非常深远,他是意识流的始祖。(四)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创者(四)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创者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契诃夫就是《变色龙》、《套中人》,就是那些讽刺短篇。但事实上,在契诃夫短暂的44年生命中,他创作的大量优秀剧作堪与其小说成就交相辉映。null19世纪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契诃夫将创作重点转向了戏剧。主要戏剧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这些作品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在含义。null1896年,契诃夫完成剧本《海鸥》的创作,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后获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契诃夫在戏剧方面确有实力,语言相当口语化,又会表现时代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无疑也归功于契诃夫小说的成功,没有名气垫底,他那些没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剧本很难被观众超前接受。 (四)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创者(四)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创者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四)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创者(四)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创者与古典主义戏剧相比,契诃夫的戏剧则是另一种全然不同的风貌。古典主义所推崇的一切,几乎都被契诃夫所“忽视”,甚至象是故意作对似的。古典主义戏剧主要表现情感与意志(理性)的冲突,而契诃夫戏剧主要表现普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们的痛苦与梦想;古典主义戏剧取材的是古希腊的历史、神话,而契诃夫戏剧则是古典主义所不屑一顾的“卑俗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古典主义戏剧的主人公是君主英雄,而契诃夫戏剧的主人公是极为平凡的普通人,他们也不是某种道义的化身。(四)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创者(四)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创者在相当长时间里,在世界舞台上人们似乎将契诃夫遗忘掉了。然而,国际戏剧界突然惊讶地发现契诃夫穿越时空、记录了人类永恒困惑的价值后,契诃夫成为继莎士比亚后世界戏剧的又一座丰碑。在欧美戏剧繁荣的国家,“没有一年不演契诃夫,就像不可能不演莎士比亚一样”。null事实上,在欧洲和美国上演最多的经典剧作家中,莎士比亚无疑排名第一,而第二位则非契诃夫莫属。从上世纪70年代起,当今世界上最具盛名的戏剧大师布鲁克就将《樱桃园》与《哈姆莱特》一并作为自己的代表作,在全世界演出。这就意味着,一位最优秀的戏剧导演必定要同时与两位戏剧创作大师对话,一位是“传奇性戏剧”的“泰山”莎士比亚,另一位则是“散文性戏剧”的“北斗”契诃夫。 (四)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创者(四)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创者越来越多的戏剧专家认识到,契诃夫的戏剧是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端。契诃夫戏剧不同于欧洲传统戏剧的特点在于,其戏剧动作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在的心灵里,在生活常态的潜流里。尤其在他的后期剧作中,他扬弃了对于戏剧人物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判断,因而,他的戏剧人物很难用传统戏剧的“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来区分。(四)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创者(四)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创者契诃夫戏剧的一个意义更为重大的创新特征是:在戏剧冲突的构建上,以“人与环境的冲突”取代传统的“人与人的冲突”的戏剧冲突模式。英国的J·L·斯泰恩在《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说:“美国现代的每一个剧家都时不时地与契诃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或‘方法’有牵连”。同时,契诃夫的小说也影响了一些杰出的美国作家,比如雷蒙德·卡佛。美国人从契诃夫那里学到了更细致微妙的洞察力,更深奥交错的题材,更难以捉摸的情感,以及更辛辣、诚恳、真实的意图。(五)《樱桃园》赏析(五)《樱桃园》赏析《樱桃园》是契诃夫的最后一部剧作,也可以说是他呕心沥血的绝笔。无论从思想探索的角度还是从艺术探索的角度,都带有总结性的意义。其戏剧散文化的努力,以及其浓郁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均在此剧中展露无遗。在今天,当新的物质文明正以更文明的方式吞食乃至吞食着旧的精神家园时,这个剧本的文化精神含义越发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它成了当今世界各大导演竞相排演的一个著名剧目。《樱桃园》剧照   (五)《樱桃园》赏析(五)《樱桃园》赏析契诃夫称《樱桃园》是一部喜剧,力图使它充满喜剧色彩,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创建者之一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维斯基,读过剧本后,在致契诃夫的信中却说道:“这不是你说的喜剧,或轻喜剧,这是悲剧,尽管你在最后一场确实指出了一条通往美好世界的道路。斯坦尼斯拉维斯基决定把《樱桃园》当做悲剧来上演,这引起了契诃夫的抱怨,认为斯坦尼斯拉维斯基把这部剧变成了一部感伤剧。其实,《樱桃园》融合了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包含了痛苦和幽默。这部喜剧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独特的融合——用喜剧人物阐释出悲剧的主题。”null剧作《挂在脖子上的安娜》插图 null剧作《万尼亚舅舅》插图   null短篇小说《万卡》插图 null《新娘》插图 《带阁楼的房子》《带阁楼的房子》何多苓,四川美术学院“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八十年代初以《春风已苏醒》、《青春》等作品为代表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油画史上的特殊的地位。那一时期何多苓的作品是抒情的、诗意的、神秘的、不可知的……当下何多苓的作品更具个人化,在写实主义的自身语言模式中努力探求一种当代的可能性。画面神秘、耐人寻味、灰色的色彩微妙而复杂,灵动性的笔触准确的把握了造型,细微的层次感,微妙的灰色和彩色交织,无形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契诃夫原著,何多苓编著《带阁楼的房子》, 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年。(六)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六)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在中国,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过论述。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 附录:附录:1、参考文献 1)(俄)契诃夫著,《契诃夫小说全集》,汝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2)童道明著,《我爱这片天空:契诃夫评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4年。附录:附录:2、在线阅读 http://www.rendao.com/shijiemingzhu/96/index.htm百度贴吧——契诃夫吧: http://post-mp3js.baidu.com/f?ct=&tn=&rn=&pn=&lm=&sc=&kw=%C6%F5%DA%AD%B7%F2&rs2=0&myselectvalue=1&word=%C6%F5%DA%AD%B7%F2&submit=%B0%D9%B6%C8%CB%D1%CB%F7&tb=on思考题思考题1)如何理解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 2)重新认识契诃夫的戏剧成就
/
本文档为【第七讲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