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荀子的社会思想

荀子的社会思想

2012-05-31 34页 ppt 207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8547

暂无简介

举报
荀子的社会思想null第七节 荀子的社会思想第七节 荀子的社会思想一、荀子的生平 二、性恶论 二、性恶论 《富国》:“各种等级类别的人共处在一起,他们追求相同而方法途径不同,欲念相同而智慧相别,这是人的本性。”二、性恶论二、性恶论《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现在人的本性,是生下来就贪利的,顺着这种本性,争夺就会发生,而谦让就会丧失;人生下来就有忌妒憎恶的本性,顺着这种本性,伤害忠良的人就会出现而忠诚信实就会丧失;人生下来就有耳目的欲望,就有对美声美色的喜爱,顺着这种天性,淫乱就会产生而礼义秩序就会丧失。既然如此,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
荀子的社会思想
null第七节 荀子的社会思想第七节 荀子的社会思想一、荀子的生平 二、性恶论 二、性恶论 《富国》:“各种等级类别的人共处在一起,他们追求相同而方法途径不同,欲念相同而智慧相别,这是人的本性。”二、性恶论二、性恶论《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现在人的本性,是生下来就贪利的,顺着这种本性,争夺就会发生,而谦让就会丧失;人生下来就有忌妒憎恶的本性,顺着这种本性,伤害忠良的人就会出现而忠诚信实就会丧失;人生下来就有耳目的欲望,就有对美声美色的喜爱,顺着这种天性,淫乱就会产生而礼义秩序就会丧失。既然如此,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性情,必然引出争夺的事,违背人应遵守的等级名分,而与扰乱社会秩序的现象相吻合,最终导致暴乱。所以必定要有君师法治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才会出现谦让与礼义秩序相吻合,最终达到社会安定。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恶的,这是很明显的,‘善’,是人们后天的作为。” 二、性恶论二、性恶论《正名》:“本性是自然生成的,情感是本性的实质,欲望是情感的反应。” 《性恶》:“不能通过学习得到,不能通过做得到,而是自然生成的,就叫做本性;可以通过学习而能够做到,通过人为而努力做成的,即属于人的努力的,叫做后天的作为,这就是本性与人为的区别。” 二、性恶论二、性恶论《荣辱》:“人生来本来是小人,没有老师开导,没有礼法约束,眼中所见就只有利。人生来本来是小人,又遇上乱世,受到混乱习俗的影响,于是便小上加小,乱上加乱了。” 二、性恶论二、性恶论《荣辱》:“资质智能,君子和小人是一样的。喜欢荣誉,厌恶耻辱,喜欢利益,厌恶损害,这也是君子和小人相同的。至于他们追求‘荣’‘利’的道路就不同了。”二、性恶论二、性恶论《荣辱》:“小人无不伸长脖子踮着脚跟羡慕地说:‘他们的智能资质,本来就胜过别人啊!’他们不知道君子与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君子的行为举措得当,而小人的行为举措错误罢了。所以反复考察小人的智能,足以知道他们完全能够做到君子所做的一切。如同越国人习惯于越国,楚国人习惯于楚国,君子习惯于美德,并非智能资质使他们这样,而是他们的行为举措和风俗习惯不同造成的。”二、性恶论二、性恶论《礼论》:“天性是人的原始的自然材质;人为,就是使礼法的条理更加隆重丰富。没有天性,人为的行动没有加工改造的基础;没有人为的作用,天性不可能自动地趋于完美。”二、性恶论二、性恶论《荣辱》:“人可以成为尧、禹,也可以成为桀、跖;可以成为工匠,也可以成为商人或农民。这一切都在于行为举措与习俗的长期的积累罢了。……尧、禹并非生来就具备作帝王的资质,而是开始于改变固有的本性,成功于长期的磨砺,等待本性完全改变之后才具备了帝王的资质。”三、师长和礼法三、师长和礼法《劝学》:“只要真心长期积累,就能深入,学习到死然后才能停止。所以,从学习的顺序上说是有了终结,至于从学习的意义来看,则是不能有片刻停顿的。努力学习的是人,放弃学习的是禽兽。”三、师长和礼法三、师长和礼法《儒效》:“我想由卑贱变成高贵,由愚昧变成智慧,由贫穷变成富有,行吗?回答说:大概唯一的办法就在于学习吧。学习这件事,学了便实行它的,叫士;勤勉发奋地学习的,叫君子;学得非常透彻的,便是圣人。”三、师长和礼法三、师长和礼法《劝学》:“君子定居一定要选择好的地方,交往一定要接近有道德学问的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人影响,而接近于正道。” 《儒效》:“所以人们如果懂得谨守举止,慎重地对待习俗,重视长期的磨炼,就可以成为君子。” 三、师长和礼法三、师长和礼法《儒效》:“有师长有法度,是人的最大财富;没有师长没有法度,是人的最大的灾祸。人没有师长没有法度,就会放纵人的本性;有师长有法度,就能使后天学习教育所形成的积习更加深厚。师长法度,来自积习,不是来自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不足以单独来治理人的心身。本性不是我们人为的,但是可以转化;积习不是我们固有的,但是可以形成。举止习俗可以转化人的本性。只要专心一意而不三心二意,就逐步养成习惯了。习俗可以转变人的意志,长久地安于一种习俗会改变人的素质,专心一意而不三心二意,就能达到最高的智慧,而与天地相匹配。”三、师长和礼法三、师长和礼法《劝学》:“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简便的了。学习的途径没有比崇敬良师更近捷的,其次才是崇尚礼义。如果上不能崇敬良师,下又不能崇尚礼义,仅仅去学习些杂书,解释解释《诗经》、《尚书》,那么,终其一生,也不免是个浅陋的书生而已。”三、师长和礼法三、师长和礼法《修身》:“礼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靠他正确阐释礼义的。没有礼,用什么来端正身心?没有老师,我们怎么知道礼义是正确的呢?礼是怎样规定的就怎样去做,就是在感情上习惯于礼了;老师怎样说便怎样去说,就是从理智上顺从老师了。感情上习惯于礼,理智上顺从于老师,就是圣人了。” 三、师长和礼法三、师长和礼法《礼论》:“礼是从那里兴起的呢?回答说:人一出生就有欲望,如果欲望达不到,就不能不去追求,如果追求没有分寸界限,就不能不争夺,争夺就会发生混乱,混乱就会导致穷困。古代君主憎恶这种混乱,于是制定了礼义来划分等级,用来调节人们的欲望,供给人们的需求,使人们的欲望必定不会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使物资必定不会被人们的欲望耗尽,两方面相互扶持而都有所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三、师长和礼法三、师长和礼法《礼论》:“礼,就是取长补短,减少有余的,弥补不足的。既表现了崇敬仰慕的礼节又养成按礼义办事的美德。所以,修饰与简略、乐音与哭声。欢欣与忧戚,本是相反的,但是,礼对它们可以同样地使用,只是要适时采用,交替使用。所以,修饰乐声和欢欣,是用来对待平安和吉祥的;简略哭泣和忧戚,是用来对待险恶和凶灾的。所以,在设置修饰的时,要不至于流于妖艳;在树立简略的制度时,不要陷于刻薄;在运用音乐、欢欣的制度时,不至于造成淫邪怠惰;在运用哭泣、忧戚的制度时,不至于因过分悲伤而伤气伤身,这才是礼的适中。” 三、师长和礼法三、师长和礼法《礼论》:“所以,人们用礼义统帅起来,那么礼义与性情都可以得到;如果是用性情来统率,那么两方面都会丧失。所以儒家学派是要使两方面都得到,墨家却要使人们两方面都丧失,这正是儒墨两家的区别。”“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氏族的根本,君主与师长是社会太平的根本。……所以,礼对上祭祀天;对下祭祀地;尊崇先祖而尊重君主与师长,这就是礼的三个根本。”三、师长和礼法三、师长和礼法《致士》:“礼是设置等级制度的。……礼是用来确定人伦关系的,” 《王制》:“人的力量不如牛,奔跑不如马,但牛马却被人驱使。为什么呢?回答说:人能够组织起来,那些牛马不能组织起来。人为什么能组织起来呢?回答说:依靠等级名分。等级名分为什么能施行呢?回答说:依靠礼义。所以依靠礼义来实行等级名分,人们就相互协调。协调就能统一,统一就力量大,力量大就强,强就能战胜万物。” 三、师长和礼法三、师长和礼法《仲尼》:“但孔子的学生和他周围的人,即使是身高五尺的少年学生,谈论时还是把称道五霸当成耻辱,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是的,因为他不是把政治教化作为根本,不是极其推崇礼义,不是把礼仪制度搞得非常有条理,不是征服人心。” 三、师长和礼法三、师长和礼法 《议兵》:“礼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是强盛稳固国家的根本,是威力盛行的途经,是建立功名的纲要。” 三、师长和礼法三、师长和礼法《乐论》:“音乐是用来引导欢乐的,金石丝竹之类乐器演奏的音乐,是用来引导德行的。音乐盛行百姓就趋向正确的道路。所以音乐是治理百姓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且,音乐是不可改变的调和人的原则,礼是不可改变的理的原则。音乐,使人们和谐一致,礼区分着人们的上下等级,礼与乐的总括,是约束人心的。从根本上改变人,是音乐的本质,显明真诚,去掉虚假,是礼的原则,而墨子却反对它,这简直是接近于犯罪。”三、师长和礼法三、师长和礼法《乐论》:“音乐,是圣人所喜爱的,而且可以用它来改善人心,它感动人是异常深刻的,它改变风俗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先王用礼和乐来引导,百姓就和睦了。” 《乐论》:“音乐,就是人的喜乐感情的表现。是人的感情所不能缺少的,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四、等级与分工四、等级与分工《荣辱》:“尊贵地作为天子,富有得占有整个天下,是人的感情中所一向向往的。但如果放纵人的欲望,那形势是不容许的,财物也是无法满足的。所以先王依据这种情况制定了礼义来划分人们,使得人有贵贱的等级,有长幼的差别,有聪明、愚蠢、有才能、没有才能的区别。使人们都能负担各自的工作而各得其所,然后使俸禄的多少厚薄与他所负担的工作相称,这就是使群体和谐一致的办法。” 四、等级与分工四、等级与分工《荣辱》:“正是不齐才能齐,不直才能直,不同才能统一。这就叫做人的等级秩序。” 《非相》:“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是不能不讲区别。区别最重要的莫过于等级名分;等级名分最重要的莫过于礼法;礼法最重要的莫过于圣王。” 四、等级与分工四、等级与分工《王制》:“物质无法满足就一定会发生争斗。发生争斗就会造成社会混乱。社会混乱国家就灭亡了。古代君王憎恨这种混乱,所以制定礼义来区分人们,使人有贫富贵贱的等差,使他们完全能够相互督促,这就是古代君王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 四、等级与分工四、等级与分工《富国》:“没有君主来统治臣民,没有上层来统治下层,天下人就会毁害本性而放纵欲念。人们所想要的与所憎恶的东西是同一类,想要的人多而东西很少,东西少就必然引起争夺。所以各行各业所制成的物品,都是用来供养一个人生活所需要的。但是一个人的才能不能够兼通各种技艺,一个人不能监管各种事务。人们分散居住各顾各不相互依靠是无法生存下去的,要组织在一起没有名分等级制度就必然发生斗争。无法生存下去是忧患,发生争斗是灾祸。拯救忧患,排除灾祸,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明确名分等级来组织起人们。” 五、王政五、王政《王制》:“贤能的人不需要按顺序就可以提拔任用,德行不好的人,没有才能的人,不需迟疑就予以罢免,罪魁祸首不需要教育就可以诛杀,一般人不需要刑赏就可以教化。名分未定,也应有父子、远近、长幼、亲属的序列。虽然是王公大夫的子孙,如果言行不符合礼义,就要归入庶民之列;虽然是庶民的子孙,如果不断地积累文化经学知识,端正品德行为,言行都符合礼义,就要归入卿相士大夫之列。对那些说奸邪的言语,做奸邪的事情,有奸邪的才能,四处流窜,反复无常的人,要给他们安排事情并教化他们,给予一定的时间等待他们改正,用奖励勉励他们,用刑罚惩戒他们,安心于职务的就收留,不安心于职务的就抛弃。聋、哑、瘸、断臂、侏儒等五种残疾人,君主要收养他们,量才而给他们做事,官府给予他们衣食,普遍地给他们照顾,不要有所遗漏。才能行为与时事相违背的,要坚决处死,决不宽恕。这就是最高的道德,这就是王者的政治。” 五、王政五、王政 “公平是处理政事的准则,适当是处理政事的标准。有法令规定的依法执行,没有法令规定的以类相推,这是处理政事的最好办法。” 五、王政五、王政 王者的为人:能用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法令规定来处理决断事情。明察秋毫,行为举止随机应变而不会束手无策,这就叫做懂得为政的根本。《王制》五、王政五、王政王者的制度:治国的原则不超过夏商周三代,具体的法度不能违背后代的君主。《王制》 王者用人的原则:没有道德的人,不能给他尊贵的地位,没有才能的人不能给他官职,没有功劳的人,不能赏赐,没有罪过的人,不能责罚。朝廷中没有侥幸得到的职位,百姓中没有侥幸生存的人。《王制》五、王政五、王政王者的经济法规:按等级规定赋税,处理好民事,利用万物来养育天下百姓。田亩征收十分之一的税,关卡市场只查问而不征税。山林渔场,依据时令关闭或开放,也不征税。视田土的优劣按等差征收赋税,区分道路的远近确定贡物的情况,使物资粮食交流畅通,不出现停滞积压,使各地商品相互交换,四海之内如同一家。(《王制》)荀子还主张开源节流。《富国》五、王政五、王政《富国》:“仁人治理国家,将修养意志,端正自身行为,极其崇尚礼义,极其忠诚信实,极其遵循法度。” 《王霸》:“权力地位和人心结合在一起,就取得了整个天下。”“所谓取得天下,并不是别国的人携带着土地来顺从的意思,而是指你的治国的办法能统一人心而已。” 五、王政五、王政王天下的条件:使国家安定的法令制度,贤明的人,谨慎守法的人,美好的习俗。《王霸》 《王霸》:君主没有不尽力爱护他的百姓的,就会用礼义来治理他们。君主对于百姓,就像爱护初生的婴儿一样。
/
本文档为【荀子的社会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