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同时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同时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2012-05-30 4页 pdf 191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45600

暂无简介

举报
同时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研究· 同时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邢光前 陈智斌 卜行宽 [摘要] 目的:探讨同时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混合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的诊治方法。方法:联合应用 手法和 翻滚法对 例患者进行治疗,两次治疗间隔 。 结果: 例患者眩晕症状完全消失,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混合性良性位置性眩晕兼有后半规管 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联合采用 手法和 翻滚法治疗该病是 可行的。 [关键词] 良性位置性眩晕;半规管;...
同时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研究· 同时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邢光前 陈智斌 卜行宽 [摘要] 目的:探讨同时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混合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的诊治方法。方法:联合应用 手法和 翻滚法对 例患者进行治疗,两次治疗间隔 。 结果: 例患者眩晕症状完全消失,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混合性良性位置性眩晕兼有后半规管 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联合采用 手法和 翻滚法治疗该病是 可行的。 [关键词] 良性位置性眩晕;半规管; 手法; 翻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XINC Cuanggian CHEN Zhibin BU Xingkuan ( , , ) : ( , ) : ’ : : ’ ; ; ’ ; 有证据表明〔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主要 是椭圆囊变性耳石脱落并沉积于半规管,从而改变了半 规管淋巴液的流体动力学特性所致———“半规管耳石 症”。该病发病率远高于耳鼻咽喉科其他眩晕性疾患〔 〕, 临床上后半规管性 ( )最常见,水平半规管 性 ( )次之,而同时累及多个半规管者少见。 近年来,我们诊治 例同时性 和 或称 混合性 ( )患者,经联合采用 手法和 翻滚法治疗痊愈,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 例 男, 岁。床上翻身时突发旋转性眩晕伴恶 心、呕吐,持续数 后自行缓解,无耳鸣、耳闷和听力减 退。此后,每于试图翻身或起、卧床时均诱发上述症状, 以至于不敢起床。发病约 后于 年 月 日来我院 就诊。患者近 年来曾有多次短暂眩晕发作史,但症状轻 微,均未经治疗而自愈。检查:耳鼻咽喉及全身检查无异 常;仰卧侧头位试验双侧阳性,左侧水平向地性眼震持续 余秒,右侧 余秒,伴恶心、呕吐; 试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南京, ) 验双侧阳性,左侧水平性眼震数秒,右侧垂直旋转性眼震 余秒。拟诊为同时性右侧 。立刻采用 手 法治疗,治疗结束后症状明显改善,可下床活动,但突然 转头时可诱发眩晕。次日检查,仰卧侧头位试验结果同 前, 试验转为阴性。又按右侧 行 翻滚法治疗, 个循环后全部症状消失,随访 个月无复发。 例 男, 岁。床上翻身及起、卧床时出现短暂眩 晕 ,于 年 月 日就诊。来我院前已给予血管扩 张药、神经营养药及前庭抑制药物等治疗无效。仰卧侧 头位试验双侧阳性,左侧水平向地性眼震 ,右侧约 ; 试验双侧阳性,左侧垂直旋转性眼震 , 右侧水平性眼震 。诊断为左侧 。立刻行 手法治疗,症状减轻。次日查 试验转为阴性, 仰卧侧头位试验阳性。再行 翻滚法治疗,症状消 失,随访至今无复发。 例 女, 岁。床上翻身和起、卧床时诱发短暂旋 转性眩晕 ,于 年 月 日来我院就诊。在外院行 头颅 、 及脑血流图检查未见异常,给予神经营养 药、血管扩张药等治疗无效。有颈椎病史 年。仰卧侧头 位试验及 试验均阳性,左侧眼震持续时间分 别为 和 ,右侧分别为 和 ,其中 试验时左侧眼震为混合性,右侧为水平性。诊断 为左侧 。先按左 行 翻滚治疗, 个循环后症状基本消失。次日复诊,诉症状明显减轻, 仅在起、卧床时有轻微眩晕。查仰卧侧头位试验阴性; 试验左侧阳性,右侧阴性。再次施以 手 法治疗, 个循环后症状即消失,随访至今无复发。 例 女, 岁。床上翻身和起、卧床时诱发短暂旋 转性眩晕,伴恶心、呕吐 ,于 年 月 日就诊。 月前曾因左侧 在我科用 手法治疗痊愈。 检查:仰卧侧头位试验及 试验均阳性,左侧眼 震持续时间分别为 和 ,右侧分别为 和 , 其中 试验双侧眼震方向难以确定。诊断为左 侧 。先按左 行 翻滚治疗, 个 循环后眩晕消失,但有轻微头昏。次日查仰卧侧头位试 验阴性; 试验左侧阳性,右侧阴性。采用 手法治疗,症状即刻消失,随访至今眩晕无复发。 ! 治疗方法 联合应用 手法〔 〕(针对后半规管耳石症)和 翻滚法〔 〕(针对水平半规管耳石症),两次治疗间 隔 。 手法:!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 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患侧扭转 ;"头逐渐转正,然后 继续向健侧偏 ;#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 使其侧卧于治疗台上,头部偏离仰卧位达 ;$坐起,头 前倾 。完成上述 个步骤为 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 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 。 翻滚法:!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 助下迅速平卧,头向健侧扭转 ;"身体向健侧翻转,使 面部朝下;#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使侧卧于患侧;$坐 起。完成上述 个步骤为 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待眼震 消失后再保持 。 " 讨论 的诊断依据是:!具有 的典型临床表 现;"体位试验结果兼有 和 的特征,即 试验阳性〔 〕———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在检查 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一侧偏 , 者,头转向患侧时经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和垂直 旋转性眼震,反复试验有疲劳性;仰卧侧头位试验阳 性〔 〕———患者坐于检查台上,迅速取平卧位,随即头向一 侧转 , 者立刻出现剧烈旋转性眩晕和水平向 地性眼震。#排除其它眩晕性疾患。 本文 例患者均在床上翻身和起、卧床时突发旋转性 眩晕,保持头位不变后症状在数秒 数 内消失,间隙 期无任何不适或仅有轻微头昏,无耳鸣、耳闷和听力减退 等耳源性眩晕常见的表现,符合 临床特征〔 , , 〕。虽 然在眩晕程度、伴随症状(恶心、呕吐)等方面 要 重于 ,两者典型的诱发体位也有所不同,但目前 区分两者的主要手段是体位试验〔 〕。本组患者兼有上述 两种 的典型特征,即 试验可诱发短暂 眩晕和垂直旋转性眼震,有数秒潜伏期,符合 ;而 在仰卧侧头位试验时,又表现为短暂旋转性眩晕和典型 的水平向地性眼震,无潜伏期,与 吻合。因此, 该 例患者应考虑为同时性 和 。单纯 采用 手法或 翻滚法治疗仅能消除相应半 规管耳石症的眩晕症状,而次日加用另一治疗方法后临 床表现全部消失,这一结果也支持 的诊断。 对于单纯性 , 试验通常仅在头 偏向患侧时才诱发眩晕和眼震,而本组患者对侧也有类 似表现(虽然持续时间较短),这并非表明对侧后半规管 也存在病理改变,可能是同侧水平半规管耳石随体位移 动的结果,因此对侧的眼震以水平性为主(例 , , )。本 文结果还提示,同时存在的 对患侧 试验结果也有一定影响,使眼震方向与 典型的 垂直旋转性眼震有所不同,或难以辨别(例 ),或呈混合 性眼震(例 )。此点在诊断 时应予充分考虑。 手法治疗 和 翻滚法治疗 分别由波兰学者 和美国耳科学家 等〔 〕首先应用,其的基础为“半规管耳石症”以及各 半规管同前庭的解剖关系,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头位改变, 将悬浮于半规管的变性耳石排放到前庭,消除眩晕症状。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其疗效已被广泛认同。本组患者兼 有 和 的特点,故分次采用两种手法治 疗,取得了良好效果,表明联合应用上述方法治疗 是可行的。由于文献报道以及我科积累的此类病例均较 少,目前对先治疗 还是 效果更好,尚难 以定论。本文对其中 例先施行 手法控制 ,次日再用 翻滚法治疗 ,另 例则相 反。初步观察发现,两种的总体疗效虽无明显差异, 但采用第二方案患者在初次治疗过程中的痛苦较小,治 疗后症状缓解也更明显。其中原因可能有:! 的 疲劳现象。如先采用 翻滚法,则由于 的疲劳现象,使其自身具有的眩晕症状随 被控 制的同时也逐渐减轻,甚至暂时消失;反之,先施行 手法,虽然 逐渐被控制,但由于头部变动所诱发 的 症状将始终伴随整个治疗过程。"临床上, 眩晕剧烈程度和持续时间要甚于 〔 〕,因 此,先治疗 将更有助于患者症状的快速缓解。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邢光前,卜行宽 颗粒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 眩晕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 ( ): , , , : 邢光前,陈智斌,卜行宽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的诊治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 ( ): (收稿日期: ) (编辑:张功寿 ) 舌下神经鞘膜瘤 !例 穆俊晌 张勋 黄德亮 [关键词] 神经鞘膜瘤;咽旁隙;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患者,男, 岁,因左侧舌肌萎缩 年,于 年 月 日入院。 年前患者不明原因出现舌部不适,进展缓 慢,渐出现舌体左侧瘫痪,无局部疼痛、麻木,不伴其它脑 神经症状。体检:说话时个别字词模糊不清,左侧舌肌萎 缩,伸舌时舌尖明显左偏,舌体感觉及味觉正常,咽反射 稍迟钝,鼻咽及口咽未见局限性隆起,悬雍垂居中,双侧 声带活动正常,颈部未触及肿物,颈动脉活动无异常,未 见 征。 示:左侧咽旁隙内占位性病变,通过颈 静脉孔向颅内扩展(图 ),整个肿物约 ,神经源性可能性大。 月 日在全麻下行咽旁隙肿 物摘除术,采取颈侧进路,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二腹肌后腹 深面见肿物下极,断扎其浅面颈内静脉,解剖并保护好颈 内、外动脉,辨认并保护好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咽神经。 沿包膜以食指钝性分离并向下牵拉,发现肿物位于舌下 神经出颅处,舌下神经孔扩大,舌下神经经瘤体下端穿 出。完整取出肿物,包膜完整质韧,厚约 ,实质部分 液化可见黄褐色液体,逐层缝合术腔,橡皮条引流,术后 第 天出现轻度声嘶及饮水呛咳,术后第 天声嘶基本恢 复,饮水呛咳减轻,考虑为迷走神经及舌咽神经术中牵拉 所致,术后 周出院。术毕标本送病检,诊断为神经鞘膜 瘤伴囊性变。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石家庄, )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 图 ! "#$所示 咽旁隙肿物侵入颅内 讨论 该病例的特点:肿物较大,位置深在,位于颅 底,并侵入颅内 ,颈部触诊未及,鼻咽及口咽部均 未见肿物隆起; 颈静脉孔区扩大,不能除外颈静 脉球体瘤,因无相应的临床症状,可基本除外,故未作血 管造影。术前根据肿物的位置及毗邻关系采取颈侧入 路,考虑到颅内部分可能不易完整摘除,必要时采取颅颈 联合进路摘除肿物,术中发现肿物包膜质韧,而舌下神经 孔扩大,通过食指钝性剥离将其完整取出,避免了开颅。 手术的关键在于摘除肿物之前辨认并保护好颈内动脉及 相邻的后组脑神经。 (收稿日期: ) (编辑:陈蓓) 同时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作者: 邢光前, 陈智斌, 卜行宽 作者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南京,210029 刊名: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CLINICAL OTORHINOLARYNGOLOGY 年,卷(期): 2003,17(1) 被引用次数: 7次 参考文献(5条) 1.邢光前;卜行宽 颗粒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期刊论文]-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9(03) 2.Bath A P;Walsh R M;Ranalli P Experience from a multidisciplinary dizzy clinic[外文期刊] 2000(1) 3.Furman J M;Cass S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外文期刊] 1999(21) 4.邢光前;陈智斌;卜行宽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的诊治[期刊论文]-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1(01) 5.Lempert T;Tiel-Wilck K A positional maneuver for treatment of horizontal-canal benign positional vertigo 1996 引证文献(8条) 1.于圣立 耳石复位Semont方法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期刊论文]-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33) 2.白伟民.李敏 良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期刊论文]-实用临床医学 2009(2) 3.薛义成.周伯标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及Epley复位法治疗[期刊论文]-安徽医药 2007(9) 4.蒋珍珍.杨亚娟.赵金娣 Semont方法治疗后半规管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配合及护理[期刊论文]-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1) 5.高波.宋海涛.龚霞.周金梅.黄魏宁 红外视频采集仪BPPV患者眼震的结果分析[期刊论文]-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6(6) 6.区永康.梁象逢.郑亿庆.杨海弟.陈穗俊.刘翔.刘伟.许耀东 不同变位试验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期刊论文]-临 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5(22) 7.庄建华.黄坚.赵忠新.赵瑛.周晖.王文昭.田国红 Semont方法治疗40例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期刊论文]-临床耳鼻 咽喉科杂志 2005(7) 8.余鹏举.黄文东.高明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期刊论文]-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4(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cebyhkzz200301001.aspx
/
本文档为【同时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