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与_齐风_著_有关的礼制风俗

与_齐风_著_有关的礼制风俗

2011-12-21 2页 pdf 50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26253

暂无简介

举报
与_齐风_著_有关的礼制风俗 作家作品新论 不端的不肖子孙前来玷污和亵渎。将黑娃、田小蛾拒之于祠堂之外 就是为了维护祖宗灵位的圣洁。这一祖先崇拜几乎贯穿小说的始 终,白、鹿两家的利欲之争、生死相残均与这一文化心理纠缠不清。 黑娃掀起的“风搅雪”运动,领头砸毁白鹿村祠堂、“仁义白鹿村”的 石碑和乡约条文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缘于对封建宗法的反叛、对 祖先崇拜的颠覆。与祠堂的威严神圣和清规戒律的强制束缚相对, 是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和对封建礼仪道德的抗争。田小蛾、黑娃是其 代表,鹿子霖的儿子鹿兆鹏及白嘉轩的女儿百灵也是其成员,这是 正面的反抗。但小说塑造的与白...
与_齐风_著_有关的礼制风俗
作家作品新论 不端的不肖子孙前来玷污和亵渎。将黑娃、田小蛾拒之于祠堂之外 就是为了维护祖宗灵位的圣洁。这一祖先崇拜几乎贯穿小说的始 终,白、鹿两家的利欲之争、生死相残均与这一文化心理纠缠不清。 黑娃掀起的“风搅雪”运动,领头砸毁白鹿村祠堂、“仁义白鹿村”的 石碑和乡约条文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缘于对封建宗法的反叛、对 祖先崇拜的颠覆。与祠堂的威严神圣和清规戒律的强制束缚相对, 是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和对封建礼仪道德的抗争。田小蛾、黑娃是其 代表,鹿子霖的儿子鹿兆鹏及白嘉轩的女儿百灵也是其成员,这是 正面的反抗。但小说塑造的与白嘉轩相对立的鹿子霖这一人物却有 值得继续探讨的余地。鹿子霖也是白鹿家族的领袖人物,在他身上, 牵连着宗族厉害、政治宗派和血缘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他的两个儿 子与他的关系其实构成了社会层面上政治派系矛盾和血亲伦理冲 突的悲剧性关系。他与大儿媳的微妙含混关系及与田小蛾的掠夺性 的性关系均是对祖先灵位圣洁的全面玷污。在祠堂上祭祀祖宗时他 并非心怀虔诚,这说明祖先崇拜在他身上只是一种形式。 人类文化形成于生存压力的满足和释放,在社会生活中,一方 面,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逼迫人类遵从一定的生活方式和规 律,另一方面,由血亲和地缘关系凝结而成的人类社会集团在思想、 道德、伦理中对人构成错综复杂的文化心理压力,鞭策着人在 生存中去遵从。《白鹿原》正是在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展现的一幅惊 心动魄的民族斗争画卷,其深层文化症结在于性崇拜与祖先崇拜在 现代社会的反复纠缠。 注释: [1][2]刘达临《性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参考文献: [1]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 [2]刘达临《性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年 [3] 马林诺夫斯基 《文化论》北京:中国民间文化文艺出版社 1987年 [4]雷达主编《陈忠实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内容摘要:《齐风·著》一诗反映了先秦时期某些特殊的礼制风 俗,尤其是亲迎之礼和佩玉的风俗。本文借诗中反映的个别风俗,描 述了齐地相关的礼制风俗。 关键词:《齐风·著》 亲迎 佩玉 关于《齐风·著》一诗,《毛诗序》、郑玄皆以为是刺诗,孔颖达疏 则申述云:“作《著》诗者,刺时也。所以刺之者,时不亲迎,故陈亲迎 之礼以刺之也。”姚际恒则认为,“此本言亲迎,必欲反之为刺,何居 ……此女子于归见婿亲迎诗,今不可知其为何人,观充耳以琼玉,则 亦贵人矣。”(《诗经通论》)揣摩诗意,姚说最为可取。此诗应是新郎 亲迎新娘之礼。 一、与亲迎之礼相关的 周代社会制定了完备详尽的婚姻礼制,充分体现了对婚姻的重 视。如《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 后世也,故君子重之。”[1]根据《周礼》可知,周代占主导地位的是聘 婚,聘婚既是周代的合法婚姻,也是明媒正娶的主要途径。《仪礼·士 昏礼》规定,这种聘婚在成婚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六礼”,即纳采、问 命、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步。每一步骤都有严格要求,不合礼仪 的婚姻是要受到鄙夷的。 1、纳采:男方请媒人到女家提亲。男方派媒人以活雁为礼品,正 式到女家求婚,用活雁为贽礼,有三重含义:首先,雁是候鸟,取其守 信义;其次,雁为随阳之鸟,喻为妻从夫;另外,雁系雌雄一配而终, 用其忠贞和白头偕老之义。2、问名:男方托媒人再备雁,问女子的名 字和出生年月,占卜合婚的礼仪。《礼记》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 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所以问名依礼也要有媒氏介入。如《卫风· 氓》云:“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即为男女幽 会成功,再请媒氏介入的明证。3、纳吉:“订盟”或“订婚”。纳吉是 男方拿女方名字到祖庙占卜,卜得吉兆后便备雁告诉女家。纳吉礼 是婚礼中较为关键的礼节,意味着双方正式订立了婚约。这时,男家 通常送戒指、首饰、彩绸等少量财礼给女家,作为订婚信物,女家则 回以冠履和文房用品之类。4、纳征:男方送上聘礼。聘礼包括饰物、 绸缎、牲畜或钱币,这一步骤表示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又称“纳币”、 “大聘”、“过大礼”。女家受礼之后要回礼,或将聘礼中的部分食品退 回,或送给男方准备好的衣帽鞋袜。5、请期:“提日子”或“送日头”。 男方卜得吉日,备礼到女家请求同意婚期。礼物也是活雁,仪式一般 从简。6、亲迎:迎娶新娘,成两姓之好。据《三礼》所记,新郎到女家迎 亲,乘黑色漆车,副车两乘;新娘须乘坐有车帏的车,上车后,新郎得 亲自驾车,轮转三周,再交给车手驾御,而自己则另乘车先行至自家 门口等候,然后按照规定依次将新娘引进洞房。随行者则穿玄端礼 服,有的人执火炬前导。《公羊传·隐公二年》何休注云:“礼所以必亲 迎者,所以示男先女也……夏后氏逆于庭,殷人逆于堂,周人逆于 户。” 但这种婚礼仪式,在齐国礼俗中却没有得到一贯施行。结合有 关齐礼的史料及现代齐故地的风俗,可以看到齐人的婚礼,新郎不 必亲自到女家迎娶,只在家门口迎候新娘。如朱熹认为:“昏礼,婿往 妇家亲迎,既奠雁御轮而先归,俟于门外,妇至则揖以入。时齐俗不 亲迎,故女至婿门,始见其俟己也。”[2]所以,《齐风·著》反映的是新郎 在家门口对新娘的迎娶过程。这首诗以新娘的心理视角,通过对新 郎在婚礼上行动的想象描写,说明在新娘到达夫家,举行婚礼的时 候,新郎要在门口迎接新娘,在庭院搀扶新娘,然后在堂前成婚。在 这个过程中,衣冠富丽堂皇的新郎要为新娘戴上首饰,显示出齐地 独特的亲迎礼俗。 二、与佩玉风俗相关的 在齐地的礼俗中,女子只有到夫婿的门前,才能一睹新郎,这不 能不说是齐文化的一个特点。所以此诗的新娘急切地想见到新郎, 想象着新郎的容貌装饰。“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 华乎而……”想象的大胆、泼辣、勇敢、直爽令人赞叹。新娘想象着新 郎的充耳是青、素和黄,《毛传》“充耳谓之瑱”。古代男子冠帽两侧各 系一条丝带,在耳边打个圆结,圆结中穿上一块玉饰,丝带称紞,饰 玉称瑱,因紞上圆结与瑱正好塞着两耳,故称“充耳”。新娘在诗中共 吟唱了三次美玉,“尚之以琼华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尚之以 琼英乎而”。“琼”此指系在紞上的瑱,圆形。“华”、“莹”、“英”都是形 容玉瑱的光彩。 《齐风·著》这首诗反映了周代社会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男子 以佩玉为俗。在古代玉佩被广泛佩戴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古人 认为玉具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之风,是温 良谦谦君子的象征。《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 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 垂之如坠,有似于礼。”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更是 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故佩玉是古人追求高洁品格的 心理外现。在《诗经》中还有很多以玉喻人的句子,《卫风·淇奥》“有 匪君子,如金如锡,如硅如璧”,《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召南·野有死麋》“白茅纯束,有女如玉”等。 其次,由于玉佩独特的象征,古人往往用玉显示祥瑞和男性地位高 与《齐风·著》有关的礼制风俗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孙兴爱 39 作家作品新论 低,玉便成为古代男子必不可少的一种装饰品,所谓“古之君子必佩 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如《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 ……唯丧否……天子佩白玉,诸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苍玉,世子佩 珍玉……”[3]更是把玉佩上升到礼法高度。 《齐风·著》一诗虽篇幅短小,但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描述 了先秦社会齐地婚媾方式的一些侧面,是齐地独特礼制风俗的显 现。 注释: [1]冯国超《礼记》【I】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2]宋朱熹《诗经集传》【I】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9月第 1版; [3]冯国超《礼记》【I】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参考文献: [1]陆锡兴.《诗经》异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姜亮夫.《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出版社.1998 [3]褚斌杰.《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沈长云《中国历史》先秦史.人民出版社.2006 [5]彭卫.《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6]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商务印书馆.2004 内容摘要:在当代,有学者认为左联作家的创作是没有任何“大 众化”意义的,但结合实际来看,这种说法未免有失偏颇。沙汀作为 左联新一代作家的代表,以《丁跛公》为转向,将笔触投入到川西北 的家乡,选择自己所熟悉的人物和材,并使用方言进行创作,这对 于“文艺大众化”的成就是有正面的佐证意义的。 关键词:文艺大众化 丁跛公 茶馆 方言 陌生化 左联作为中国 20世纪 30年代最主要的文学流派,最早提出了 文艺大众化口号,这对左联及 20世纪 30年代左翼文学的发展有重 大意义,但是它所说的“大众”又有其特定的含义———“是被压迫的 工农兵的革命的无产阶级,并非一般堕落腐化的游散市民。”文艺大 众化实际上成了一种政治理念,在此理念下的文学创作也就成为了 的工具。鲁迅早在 1928年的《文艺与革命》中就谈到:“我以为 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1]以政治目的来 导向文学创作,大部分左联作家又没有真切地了解大众、深入大众, 必然会使其文学作品失去现实性和艺术性。但是,近来有学者提出 左联的文艺大众化讨论没有一点实际效果,我认为不够客观,左联 有些作家还是对“大众化”做出了成绩的,沙汀就是其中的一位。 沙汀在加入左联之前,曾和艾芜联名写信给鲁迅,请教小说题 材的问题,鲁迅给出了“不必趋时”的中肯指示。但在 1935年前,沙 汀将近一半的作品都在反映当时震撼全国的土地革命运动,茅盾当 时就直接指出了其公式化和概念化的毛病。不过,沙汀个人阅历相 当的丰富,对于社会黑暗的体会之深远超过左联的很多作家,加上 又深受鲁迅和契柯夫等欧洲现实主义大师作品的影响,久而久之, 他越来越不满于自己的创作。1935年初,沙汀写出《丁跛公》,开始挖 掘心底深埋的故乡,在这之后,他专心描写自己熟悉的川西北家乡 的人情世事,逐渐迎来了创作高峰。 一 《丁跛公》原题为《乡约》,沙汀在 1936 年将这部作品编入《土 饼》集时,改名为《丁跛公》。乡约相当于保甲长一类的角色,但职务 是专管收银钱的。乡约丁跛公见遍了揶揄、无赖、狗仗人势、苦苦哀 求,慢慢地,他自己的性格中也浸染了这些因素,加上他本来的性 情,丁跛公成了人人都能开玩笑的人物。丁跛公在沙汀的故乡安县 实有其人,作者十分熟悉这个人物,不再是“凭一时的印象,以及若 干报纸通信拼制而成”[2],以至于“颇难于写出一个压秤的人物”。[3] 而茶馆是四川文化的特殊产物,“除了家庭,在四川茶馆恐怕就是人 们唯一寄身所在了”[4],这一特殊的场景在《丁跛公》中也开始得到应 用,黑格尔在《美学》中说:“作品中人要现实的客观存在,就必须有 一个周围的世界,正如神像要有一个庙宇来安顿一样。”《丁跛公》中 的丁跛公们是在南门城边没有牌号的半边茶铺集合的,来这里的人 都是像老八一样的游手好闲之徒,不像“者者轩”———是正派人的巢 穴,茶馆分了等级,进入茶馆的人也是分门别类的,这样的表征暗示 了人物的身份,也使人物的言行更加顺理成章。 作家在进行写作时,心理的有效自持体现在作品中即为成熟的 风格。在创作初期,沙汀对社会黑暗进行惊心动魄的暴露,但大都不 是自己的亲身体验,他本身与所写事件的隔膜导致了行文上的不从 容。大多数老百姓过的仍然是平常的生活,作家在平常的生活中挖 掘出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黑暗,才能让大众有更强的认同感。直接 写人肉相啖、卖儿卖女、饿殍满地、枪声四起,正是透露了作者内心 的不冷静,这样的作品也很难得到大众的普遍接受。但是在《丁跛 公》中,沙汀选择了他能把其性格摸得很透的小人物,所设置的环境 也是他熟知的,这样一来,他在创作时就从容的多,大众对这个人物 接受的程度也就高了很多。 二 《丁跛公》中沙汀像以往一样,仍然把大量的方言穿插在行文之 间,但比起以往的艰涩难懂,沙汀明显进行了更细致的提炼、加工, 以求人物语言的生动活泼。《丁跛公》中的人物几乎都没有真实姓 名,取而代之的是诨名,像三扯皮、干黄鳝等。看到这些诨名的时候, 读者就好像是看到了一个个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此外,丁跛公的 语言仿佛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一步步棋子,吸引着读者探究棋局 的胜负分晓。他领了奖券之后,感到很意外:“又给我们大蜡坐呀!” [5]但是奖券却没有按时开奖,他就耐不住生气了,“我真想几爪撕掉 它!”[6]可奖券的号单还是寄来了,他竟然有半张奖券碰上了尾奖,他 对待家人也不像平时那么凶了,在老婆提出第二天是否还能领到奖 的疑问时,他还拍着大腿笑着:“你一开口就笨的撒牛屎!”[7]不过这 一切都像是故意捉弄这个可笑的人,奖款被征收局扣留下来了,他 就给自己的命运下了一个定义:“我一辈子就给人家变牛!”[8] 如果作者使用的是纯粹的书面语,对读者的感受程度会有很大 影响,而将文字进行过方言化的处理就不同了,文学语言的真谛是 陌生化,方言作为一种不同于普通话的“陌生化”语言穿插出现在小 说中,使小说形式形成了一种“可感觉性”。方言的使用,一方面拉近 了小说和接受群体之间的距离,使读者有亲近故乡的感觉,一方面 又能给读者一种全新的发现和感受,更容易使接受主体产生共鸣。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 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9],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丁跛 公》中沙汀使用的语言形式是与大众契合的,是能够引起大众阅读 高潮的情感体验的。 左联最早提出“大众化”,可当时的无产阶级大多喜欢的还是张 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这样的通俗小说。而且,左联对于当 时无产阶级的思想水平、教育程度都没有客观的认知,“大众化”的 提出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可对于沙汀来说,他是左联所培养出的新 人,他既与当时所倡导的一些理论有契合之处,却又能跳出大部分 论左联作家沙汀《丁跛公》的大众化特性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彭 澎 40
/
本文档为【与_齐风_著_有关的礼制风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