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考研文学理论

考研文学理论

2011-12-10 50页 doc 179KB 1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4906

暂无简介

举报
考研文学理论文学理论考研背诵笔记 1、 文学的含义 1) 文学的含义包括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2) 广义的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所有文化形态。 3) 狭义的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4) 现在通行的是文学的审美含义,这是由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第1, 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促进了人类符号表意功能的丰富和发展,使文学这类专门的审美表现领域得以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第2, 现代性在全球的拓展,推动了世界文化、...
考研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考研背诵笔记 1、 文学的含义 1) 文学的含义包括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2) 广义的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所有文化形态。 3) 狭义的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4) 现在通行的是文学的审美含义,这是由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第1, 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促进了人类符号表意功能的丰富和发展,使文学这类专门的审美表现领域得以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第2, 现代性在全球的拓展,推动了世界文化、学术、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而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合理化的分工机制中,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以语言符号形式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总之,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2、 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并与它们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相互渗透的状况。 2)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的概括,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审美中渗漏了意识形态,意识巧借审美表达出来,是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活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1, 从目的看,文学不直接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然而间接地或内在的又有某种功利性,即力求审美地掌握世界,并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在文学中,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 第2, 从方式看,文学以审美形象为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审美形象既有感性特征,又渗透着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并要求人以活生生的审美直觉去把握。)但形象被置入文学或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必须依赖于理性的力量,作家在创作时难免会通过理性思维,去理解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素材、构思主题、情节、人物关系,预测读者反映和批判者的态度等。(更进一步讲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它终究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在文学活动中,形象是直接的和内在的,理性的力量是间接的和内在的。) 第3, 从态度看,文学的形象世界直接凝聚着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直接的)同时文学形象也包含着他们的客观理性认识(但理性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性认识。) 3.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 4.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01年论述) 1)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第1, 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的属性。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第2, 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的属性。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主要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定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如舒婷的《致橡树》既可以理解为歌颂爱情,又可以理解为表达理想。 总之,这两种意识在文本中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共同起作用的。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通过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来实现,而文本的话语蕴藉需要纳入社会的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 2)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种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07简答) 第1,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着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在有限中体会无限。如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的形象,就包含着无穷的意味,在他身上体现了国民的劣根性;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一个写照。 第2, 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中包含多重不确定的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如戴望舒的《雨巷》中“雨巷”“丁香”都意义含混,诗中的姑娘是作者幻想中的人物,是作者的主观情绪的外化,令人难以捉摸。 总之,含蓄突出的是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述上的一中生多,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了文学文本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即话语蕴藉属性。 5.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特殊性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①只有处于文学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②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生产者,不是一般的生产劳动的物质生产者,而是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者。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者和创造者。(07简答) ①从人类掌握客观的世界的方式看,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分为物质实践、科学认识和价值定向三种方式。相应地,人在这三种活动方式中也就分别扮演物质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主体三种角色。 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与科学认识不同)主要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对对象做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又是创造者。 ②从人类各种活动的内在联系看,人类的各种活动并非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文学活动作为审美评价虽然不等于认识,却离不开对生活的认识,否则文学作品就不能反映生活,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真的启示、善的教育。真是由于审美评价中内含着主体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因此优秀的作家也能同时成为理想家、理论家,例如鲁迅。 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的人。 ①文学创造的主体都是具体的个体性的创作活动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领悟,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现实的社会的人他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无法超越社会,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表现方式都是对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的反映,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6.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1)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就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所构成的一种审美价值评价关系。 第1,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文学创造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第2,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一方面创作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始终是一种感性直观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产物的艺术作品也呈现为一种具体生动的形象。 总之,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文学创造中主体把握客体的特殊心理活动形式,是联系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3)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第1, 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在此过程中,创造主体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显示出能动地创造性的特点。 第2,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是指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要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4) 文学创造中主体作家的主导性地位。 在文学创造过程中,创作主体始终处于主体性、主动性的地位,并显示出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 第1, 从主体对客体的选择的重塑看,创作主体始终依照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意志对客体进行选择和加工。不同的作家由于对生活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及表现方式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必然千差万别。 第2, 创造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体现在对创造客体的选择上,主体能动地选择具体客体作为互映对象。如鲁迅多选择病态社会的病态人生作为表现对象。 第3, 创造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体现在对客体的重塑上。主体采用多种表现方式对客体进行加工处理,把客体塑造为主客体统一的艺术品。 7.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由文学活动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文学是一种呈现于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的话语实践活动,文学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个性的创造。 2) 由文学创造作为精神生产的一般特征决定的。 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是一种“真正自由劳动”的艺术。 3) 由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精神生产的特殊性决定的。 文学创造通过情感把握和艺术创造来反映生活,具有鲜明的主观情感性和假定性、诗意性,更能确证人的力量,富于创造性和个性。 4) 由文学作为特殊的言语活动的性质决定的。 文学言语在塑造形象、表现情感上,摆脱了具体物质材料的束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表现出含蓄、含混的特点,能更加自由地反映社会生活。 8.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的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言语? 1)科学言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语言,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千篇一律。 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 文学言语,则突破了语言学用语的语序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一般不作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 3) 第一,从总体意义上说,文学言语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常通过语言学用语的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的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语言。因此,文学作品中的言语指往往不是一眼看穿的。很明显,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相去甚远,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更含蓄、模糊,在有限的言语中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第3, 从具体操作上说,同一民族的语言在不同作家的手中,也极为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流派。 9.谈谈你对“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 的看法。(略) 10.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07简答) 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它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也不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如《红楼梦》围绕宝黛的爱情悲剧为轴心,展现了封建家庭内政外交的各方面的生活。同时又通过对一个个青年女子悲惨命运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反映生活上达到了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的有机统一。 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①作家在创作中多选择那些本身即具有美的属性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如社会美、自然美、精神美的人或物,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②同时,本身表现为丑的事物,在经过艺术家的艺术提炼和加工之后,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如《丑石》等。 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1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具有审美价值或可以转化为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当它在自在状态时不能成为作家创造的实际客体。 2 由于作家的体验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被直觉化、情绪化、心灵化,外在的社会现实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现实,成为主客体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 3 在文学创造中,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体验,一种融化着认识与思考的情感体验。文学对象经过作家的体验而成为情感化了的客体。 11.何谓艺术构思,何谓艺术发现,其心理特征是什么?(07简答) 1)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力的指导下,通过回忆、沉思、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活动,运用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各种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它是文学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地、最重要的阶段。 2)艺术发现是指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赖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感悟。在艺术发现的一刹那,作家能从习见的事物中独具慧眼地看出某种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上发现蕴含于其中的非(同?)意蕴。从极平凡极平淡的形式中发现不同的排新组合方式,这种发现构成文学创作的突破口。艺术发现有如下心理特征: ①艺术发现是作家的心理的蓦然领悟,这种蓦然领悟的发生是内心经验的长期酝酿的结果。 ②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是后者的外射。 ③艺术发现是对外在事物的独特把握,是外在事物的突出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4 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自己透过独特的眼光所看到的成分融入其中,从来在自己的直觉中创造一个全新的物象。 12.何谓综合? 综合是指作家围绕自己的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这一过程具有定向性、选择性和刷新性。 13.何谓突出,其实现的途径是什么? 突出是指作家在构思时纷繁杂芜的思绪中紧紧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其尽量明确清晰和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突出能够使形象或意念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艺术构思中,突出有两种实现途径: 1 浓涂重抹。作家为了达到某种意图,故意抓住某个形象身上某一个最显著的特征,通过添加与此特征有关的肖像、心理、行为等细节描写,把这一特征强调到令人过目不忘的地步,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如鲁迅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描绘。 2 淡化背景。在某一场景中通过巧妙地移动某事物来牵动观者视线,使该事物成为前台现象。这时该场景中本来地位平等的其他事物被降到了背景地位。如安娜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但她的出现却被安排在后面,经过层层铺垫,使人物的出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5.何谓简化?何谓推敲? 1)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考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2)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推敲表现为词句的精选、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念的合成等。 15.何谓变形,变形的有哪些? 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通过变形,作家常常能获得独创性的形象。 变形的方法很多,诸如: 1 夸大和缩小,使之成为畸形。这个形象虽然还有常人的思维和欲望,但可以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如《巨人传》。 2 粘合,把某一个人物用半人半怪的方式予以粘合,使之既有人的属性又有怪的特点。如孙悟空、鬼女狐仙。 3 漫画,有意改变形象的思维方式,使其在振振有词或荒唐可笑的诡辩中道出世事的昏暗或常人不敢言说的道理。如鲁迅笔下的狂人。 4 夸张,赋予形象以一种相当突出的相貌或精神特征,这种特征不仅影响其性格,而且支配其处世方式,既真又幻,既幻又真,如阿Q。 5 幻事,不改变人物形象的客观性,而将这个形象所生活于其中的“世事”变形,使常人在奇世旅行,可给人以奇异感受和深刻启发。如李如珍的《镜花缘》,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16.何谓即兴,为什么说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 1)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突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即兴的特点是趁热打铁。即兴作品的好处是首尾贯通,情感炽热,有一气呵成之势。 2)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 第一,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王勃铺陈大量典故,李白诗歌中丰富的社会和人生经验,都是长期积累和有意储备的。任何酣畅淋漓的即兴作品,都是作家调集平生的记忆信息,厚积薄发形成的。 第二,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刹那似乎容易,实际上兴会的来临极难。没有气氛和契机,即兴无由发生。王勃拥被而卧,李白饮酒,巴尔扎克喝黑咖啡,便都是借此来创造某种刺激情境,以待兴会到来。 第3, 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司汤达写《巴尔修道院》虽53天,但其准备和酝酿却花了6年。 第4, 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它和其所秉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17.陌生化 陌生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而是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曾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地描绘它,以消解“套板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陌生化把与人贴近的物或现象从身边推开,从而造成似曾相识的陌生感。陌生化的心理基础是,摆脱日常的“自动化”感觉,而用事物给人的第一次新奇反映为基础展开描写,来调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如“柱子上挂着一个挂钟”就是一种“自动化”的“称谓”写法,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可《红楼梦》“刘姥姥一进大观园”,曹雪芹以一位从未见过挂钟的农村老妪刘姥姥的陌生眼光来写王熙凤堂屋里的挂钟,就收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18.创作动机(07简答)(130--131) 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是由作家的内在需要所鼓动,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与某种外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现的意图(或意念)。 19.何谓灵感,其特征及产生原因是什么?(136-137) 1)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2)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具体来说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从思维角度来说,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致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 第2, 心理学发现,灵感往往发生于创造性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阶段。它爆发的时刻,常常是作家已经放弃了专注的沉思(再多的探索徒增紧张和焦虑)而干其他事情,甚至是静谧的睡梦之时。由于某种触发,暂时中断的神经联系突然接通,从而出现了认识上的飞跃,在不经意间蓦然浮现脑际。 第3, 灵感爆发时,作家往往只注意无意得之的那一瞬间,仿佛天赐神授,而忽视了在此之前那长期且艰难的积累和思考过程。 3)产生原因同上 20.何谓直觉,直觉在艺术思维中的作用是什么?(137-138) 1)在艺术构思中,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省略了”推理 过程,不是“不要”推理过程。直觉主要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感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性顿悟。 2)直觉在艺术思维中主要有两大作用: 第一,作家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往往是由直觉得来的。虽然他一时半会儿讲不出什么道理来,却可能由此出发,逐渐构成一篇作品。如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著名小说《墙上的斑点》,便是从“第一次”看见客厅墙上的斑点,突然萌生出一连串思绪开始的。 第二,作家第一次听到某故事(或社会现象时),能发觉背后某种异乎寻常的使人深省的内蕴,而这一内蕴就好像是为他准备、为他所仅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这也是直觉的功能之一。如托尔斯泰创作《复活》的过程。 21.何谓艺术真实,(161)其主要特征是什么?(157-159)(07简答) 1)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景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是一种特殊的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也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一个重要原则。 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一)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变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①内蕴的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与飞升。作家只有在广泛观察与深刻体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认识和感悟其内蕴—主要是本质的东西,并予以提炼与集中,才能创造出来的艺术真实。 ②假定的真实。作者依据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提炼、发掘、补充、集中概括,通过想象与重构予以重现、变形和再造,或者把现实的想象与幻想的非现实意象融汇为一个荒诞的情境世界,或者完全抛开现实的形象而以虚幻的意象世界取而代之。 (二)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③主观的真实。文学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人生关注的立场上看待客体世界的。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观性。 4 诗艺的真实。文学是按照审美的方式把握客观世界并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为目的的,因而它必然讲究艺术技巧,是艺术技巧创造的真实。 22.何谓艺术概括,其价值意义是什么?(07简答)(161-162) 1)艺术概括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2)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 在杰出的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概括创造的艺术真实,体现求真的审美价值,能够产生巨大的艺术效应,达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然而这些特征之间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所提供的感性形态的假定性情境,是与社会生活的个别性、偶然性相联系的;而它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又是与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必然性相联系的。文学创造的实践告诉我们,实现统一的手段是艺术概括,它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处理,从而在主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个性又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 23.何谓“诗意的裁判”,何谓情感评价。(07简答,165) 情感评价被称作“诗意的裁判”,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24.何谓诗意的真实。(同上) 25.论述情感在文学中的地位。(略) 26.艺术形式,艺术形式的创造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1)艺术形式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是艺术内容的组合、生成与呈示,是艺术(?)的存在状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2)艺术形式创造的基本原则: ①从内容出发选择创造形式。把内容形式化或者让它渗透在形式中。但形式坚持从内容出发,服从于内容表现的需要。如果戈里的《钦差大臣》的创作。 ②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A.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内容就得到充分的表现;B.在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前提下,形式创造能够使内容得到深化或升华,或者说形式具有帮助内容生成的作用。 ③要注意形式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即形式美问题。 27.何谓理想型文学。(07简答,187-189)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理想型文学艺术地创造一个理想世界,表达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在表达方式上它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情感。理想型文学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28.何谓散文,其基本特征是什么?(07简答,202) 1)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主要是:①题材广泛多样。散文选择题材有广泛的自由,它可以写人、叙事、写景、咏物等。也可以描写风土人情,花草虫鱼。②结构自由灵活。散文的结构没有严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灵活随意,追求“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境界。③抒写真实感受。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抒写作家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生活情趣。 29.何谓现实型文学?(186)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它强调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忠实于现实,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在艺术表现手段上,它按照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的描绘,不夸张、不变形,逼真地再现特定历史时代的生活环境。 30.何谓象征型文学?(189)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象征型文学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启示人们透过意象表层去体味和领悟更深远的意蕴。在文学形象的塑造中,对客体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变形化、拟人化的假定性意象,超越了自身的现实属性,具有一定的朦胧性,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要求读者去积极地思考、探寻丰富的象外之意。 31.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谈谈你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看法195-196) 1)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沿着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这条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特征,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的流变。 2)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 ①主观性: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它不重视外在的客观现实,而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实。现代主义作家不重视现实的整体性,而强调它的碎裂,把微观世界绝对化,认为文学的任务就是描述人的心理要素,把文学归结为自我表现。 ②假定性。现代主义文学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为了表现超感觉的激情和难以捉摸的内在现实,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非常态的、变形的艺术假定性手段。它采用奇特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对象象征化。现实基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形态,成为一种被主观意识改造过的变形形象。 32.何谓诗歌,其基本特征和结构特征分别是什么?(197) 1)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2)诗歌的基本特征: ①凝练性。主要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②跳跃性。它遵循想象和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到另一端)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不重情节事件的连续性。 ③节奏韵律性。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性地变化。韵律是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重复出现。 3)诗歌的结构特征: ①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超越时空的限制。 ②诗的跳跃性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构成,动作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同一个情感维系着。 ③在动作、形象、图景之间的跳跃性方式,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 ④诗的跳跃性具有多种结构形式。 33.何谓报告文学?其基本特征是什么?(203-204)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报告文学有如下基本特征: 1 及时性。报告文学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 2 纪实性。报告文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报告文学要追踪事实,但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值得它们去报告,而是要具有选择和提炼。 3 文学性。报告文学的艺术价值体现在文学性上。报告文学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具备小说的艺术条件如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 34.何谓小说?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99-200)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文言和白话等等。 小说的基本特征有: 1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小说在人物刻画上拥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段,可以从各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塑造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2 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小说一般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可以更广泛全面地描绘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反映多种多样的矛盾冲突,并在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刻画人物性格。 3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小说中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发生发展,都不能离开一定时代的、社会的和自然的环境。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受特定环境的制约。 35.何谓戏剧(剧本)?其基本特征是什么?(200-201) 戏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可分为悲剧、戏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 1 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 2 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剧本多通过设置剧烈的矛盾冲突来展现人物性格,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震撼的吸引力。 3 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戏剧是一门语言艺术,通过设置具有戏剧性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展示矛盾冲突。 36.文学言语的特点?(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07简答,208-209) ①文学言语是内指的、普通言语是外指的。普通言语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文学言语则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②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言语侧重于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言语则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比普通语言更富于心理蕴含性。如舒婷的《致橡树》。 ③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即“陌生化”。文学言语力避语言的“自动化”现象,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为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如《凤凰涅槃》。 37.文学形象的特征。(07论述,210-211)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文学形象有如下特征: 1 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主观的产物,它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文学形象是主体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有客观的根据,是主客观的统一。 2 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a. 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它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b.文学形象的假定性必须与真实性结合在一起,达到“合情合理”。“合理”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指文学形象必须符合生活的本质规律即人类社会的现实关系。“合情”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象。 3 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文学形象作为艺术概括的方式,不摒弃个别,而是强化、突出个别,使个别具有独特性,同时个别又与一般相联系,达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4 文学形象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a. 文学形象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而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形象相比,就具有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 b. 文学形象一方面必须具备一些确定的因素。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c. 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在想象和再创造中获得愉悦,从而使文学形象更富有魅力。 38.文学意蕴的三个层面。(213-214) 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层次的丰富意蕴。三个层面: 1 历史内容层。有的形象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历史内容。如《水浒传》。有的文学作品的形象,虽然本身不含历史内容,但却暗示了一定的历史内容。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暗示出值得留恋的大唐帝国已日薄西山的历史内容。 2 哲学意味层。哲学意味是指哲学与意味通过形象引发的联想在深层意蕴中有机结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是描写闲适的情趣,但其实却透露着超然物外的哲学意味。 ③审美意蕴层。有的作品不具有历史内容、哲学意味,却具有审美意蕴,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39.何谓文学典型?其基本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造成文学典型艺术魅力的原因。(215-220) 1)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其美学特征是: 1 作家在创造典型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扩大、生发,这是文学典型的首要和基本的特点。 2 文学典型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它的艺术魅力来自性格所显示的生命魅力,表现为性格侧面的丰富与多彩,显示灵魂的深度以及集中地体现了审美理想。 2)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产生的原因: ①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与多彩。如《子夜》在吴孙甫在发展实业上自信而自负,在对待工农革命上凶狠残暴,在生活方面又道貌岸然。 3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灵魂的深度。可从三方面理解: a. 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如《家》中的觉慧是封建的叛逆者与觉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他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b. 看灵魂所呈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和从典型人物灵魂中所折射出的作家人格的真诚。如巴金的《随想录》对文革中的经历进行的深刻的回忆和自我剖析,显示了作家的真诚的面对自我的内心世界。 c. 看性格和灵魂是否符合理想。如屈原、岳飞因爱国主义的品格,符合人们的审美理想,成了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 40.何谓典型环境?(220-222) 典型环境是指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两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是富有个性的个别性和概括性的有机统一。 41.何谓文学意境?其基本特征是什么?(42.情景交融的主要表现形式。)(223-228) 1)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以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点、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展现了华夏抒情文学的审美理想。 2)文学意境有如下审美特征: ①情景交融是文学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主要有三种类型:(07简答) a. 景中藏情式。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表面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b. 情中见景式。多通过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无景物描写,但结合作者当时的心境,图画便跃然浮于眼前。 c. 情境并茂式。综合以上两种方式,使写景与抒情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明月几时有》 3 虚实相生是文学创造的结构特征。(45.联系作品说明造成文学意境虚实相生的特征) a. 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Ⅰ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夸大,Ⅱ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 如《一》“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面依旧笑春风”诗的实境是写寻人不遇,而桃花依旧迎风开放,而不遇后,桃花迎风开放,物是人非心感慨,给人以巨大的审美想象空间,这是虚境。 b.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象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 c. 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指导下来加工。 4 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43.何谓审美意象?(236)其基本特征是什么?(07简答) 1)审美象征意象即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典型、意境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象形态之一。 2)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232-236) ①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作为表意之象,审美意象以表达哲理观念作为创造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 ②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把意象当作寄托某种“意义”的载体。 ③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体现在外在形态的荒诞奇怪和内在事理的有悖情理。 4 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参与。创作中物象的选择和形象的设计,都在抽象思维的制约下进行。意象的鉴赏过程也需要由具象到抽象,也需要抽象思维的参与。 5 审美意象的赏鉴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人们接触审美意象时从始至终的追问,体现了审美意象的求解性。由于作家创作意象时含蓄性追求,使不同读者对同一意象的解读千差万别,呈现出审美意象的多义性。 44.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220-221) 1)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相互依存。 ①没有典型环境就没有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语行为,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和针对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阿Q。 ②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就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成为一盘散沙,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如《家》 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互动性。 ①a.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让人物围绕着特殊环境形成。如 b.同时典型环境还影响人物的行为,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水浒传》中,人物多是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的。 ②典型人物并非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如《乔厂长上任记》中乔光朴勇于冲破旧势力、旧观念的束缚、锐意改革、积极进取,获得巨大的成就。 46.如何理解“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290-292) 1)我们可以把文体理解为体裁、语体和风格三个方面。 恰当的体裁是风格得以生成的基础。富有个性的语体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2)作家只有在语体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自由语体,才有可能形成文学风格。风格不等同于语体,也不同于体裁,他体现作家的创作个性,并以其独特性使读者感到亲切和惊异。风格赋予某一文体以新的艺术生命,所以说它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3)风格是作家长期形成的创作特色,而非模仿。读者往往可以通过作品的语言风格而判断出作者是谁。如鲁迅的语言格调是文白贯通、严峻犀利、幽默含蓄、凝练精警、洒脱自如。 47.文学风格的内涵。(创作个性) 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呈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其基本特征如下: 1 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 创作个性是指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2 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文学风格是作家在用客观事物本身的语言表达和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时,表现自己精神个性的形式和方式。这是风格的本质特征。 3 文学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只有在具体的作品中、在特定的文体或言语组织中,风格才得以实现。体裁是风格生成的基础,富有个性的语言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说文体和言语组织是风格的载体。 文学风格特征: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48.如何理解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296) 1)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雄浑刚劲的风格可以壮人胸怀,清新俏丽的风格可以舒人心脾,飘逸疏野的风格可以养人性情,沉着含蓄的风格可以启人思力。 2)风格美是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的。过去时代形成的风格类型,其审美价值并不随时代的变化而消逝。 3)风格的审美价值的实现往往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它不取决于少数人的选择,而取决于时代、民族、阶级的选择。如在抗战时期,沈从文、周作人的小说、散文因表现内容与时代不同步,而受到排斥、压制,不被文学界所承认,但今天看来他们的作品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47.如何理解“文如其人,风格即人”? 1)“文如其人,风格即人”观点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2)它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 ①扬雄认为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低,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 ②钱钟书先生认为“文如其人”的文是指作品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从中可以领略作家的创造个性和风度。 ③布封也认为“文如其人”,指作家的创作个性,他与钱钟书都重视生成风格的内在的主观因素,但忽略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关系。 4 歌德看到布封的缺陷,认为风格需基于“最深的知识”“基于事物的本性”。 5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文如其人,风格即人”的内涵。A.一方面,用自己的风格去写,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看作是作家权利。B.一方面又要求作家在发挥自己的创作个性时遵循客观规律。 这是对它全面的理解。 50.何谓文学风格?其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1)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它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呈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它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它包括作家的作品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 2)时代风格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时代风格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3)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等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点。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流派风格的多样化,往往是文学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4)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①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呈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所以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离不开题材、主题、体裁等其他形成因素的影响。 2)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它只有付诸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才能成为文学风格的组成部分。 3)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灵魂,创作个性凝聚了作家的艺术修养和情趣,能够把题材对象、体裁类别、技巧形式等方面的规则进行点化和整合形成作家独特艺术风格。 所以说,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并最终转化为作家的创作风格。 51.何谓接受动机?主要有哪几种?(07简答) 由于期待视野的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在文本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动机是不一样的。主要有: 1 审美动机。读者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心情畅快并使人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 2 求知动机。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 3 受教动机。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 4 批评动机。专业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外,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创作规律,以期对作品进行评价。 5 借鉴动机。通过阅读,模仿借鉴他人的创作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的动机。 52.何谓隐含的读者?决定其存在的因素有哪些?(07简答338-339) 1)所谓隐含的读者是指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 2)如下因素决定隐含读者的存在: ①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如赵树理提倡为农民创作。他的作品的接受对象大多是农民。 ②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如《白鹿原》作者自称写关于“一个民族的秘史”,这其中便隐含着作者期望出现能理解其意义的特定读者。 ③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如现代派小说家乔伊斯,他的作品多运用意识流手法和梦幻笔调,语言晦涩难懂。他所期待的理想读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学者型读者。 53.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07论述344-346) 1)文学接受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由于经验(阅读)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对作品必然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分。也即阐释学所指的前理解。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是复杂的,既可能相应,也可能相悖。对于前者我们可称之为“正解”,后者可称之为“误解”。 2)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误解又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 ①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阅读方式。 ②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识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反误只能
/
本文档为【考研文学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