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80年代的小说

2011-12-06 50页 ppt 1MB 3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879

暂无简介

举报
80年代的小说null第二十九章 80年代小说第二十九章 80年代小说第一节 概述一、伤痕文学一、伤痕文学"伤痕"最早可见于旅美华裔学者许芥昱的《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中共文学讨论会的讲话》一文。许芥昱认为,中国大陆自1976年10月后,短篇小说最为活跃,并说:"最引大众注目的内容,我称之为'Hurts Generations',即'伤痕文学',因为有篇小说叫做《伤痕》,很出风头。 " 文学创作对“文革”模式的脱离,是从1979年开始的 刘心武《班主任》,《人民文学》 1977年11期 卢新华《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特点...
80年代的小说
null第二十九章 80年代小说第二十九章 80年代小说第一节 概述一、伤痕文学一、伤痕文学"伤痕"最早可见于旅美华裔学者许芥昱的《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中共文学讨论会的讲话》一文。许芥昱认为,中国大陆自1976年10月后,短篇小说最为活跃,并说:"最引大众注目的,我称之为'Hurts Generations',即'伤痕文学',因为有篇小说叫做《伤痕》,很出风头。 " 文学创作对“文革”模式的脱离,是从1979年开始的 刘心武《班主任》,《人民文学》 1977年11期 卢新华《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特点: 开始了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和对“主体意识”的寻找的自觉。但大多数作品直抒文革给普通中国人带来的苦难,充满着怨恨和激愤之情,停留在对社会与人生伤痕的层描写,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重大的悲剧美学意义。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实质,大多数以苦尽甘来的大团圆结局。(“歌德”与“缺德”之辩)知名伤痕小说知名伤痕小说冯骥才《铺满鲜花的歧路》《啊!》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郑义《枫》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79)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王宗汉《高洁的青松》 吴强《灵魂的搏斗》 陆文夫《献身》 孔捷生《姻缘》《在小河那边》(1979) 张弦《记忆》 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 宗璞《弦上的梦》 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 叶辛“知青三部曲”(《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二、反思小说二、反思小说呼应“现实主义深化”的口号,作品特征没有明确的界限,时间上比“伤痕文学”略后,仅仅是一种大致的描述,可以看作是伤痕文学的深化 认识:文革并非社会性事件,而是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封建积习相关,文革的发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对“责任”的拷问) 主题:人性、人道主义的张扬;对婚恋的关注;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歌颂;反对官僚主义;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通过对人物命运的表现,对历史反思所提的问题给予回答。 代表作品代表作品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古华《芙蓉镇》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1979.11 路遥《人生》 王蒙《布礼》《蝴蝶》    《名医梁有志传奇》 方之《内奸》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刘真《黑旗》 宗璞《我是谁》 谌容《人到中年》(1980.1) 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刘心武《如意》(1980.6) 陆文夫《小贩世家》《美食家》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月食》 张承志《北方的河》知青小说知青小说   一、青春无悔型。梁晓声"知青小说系列"、张承志的长篇小说《金牧场》、史铁生的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梁晓声的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   作品以北大荒四十万知青即将返城的时刻为切入点,1979年的某一天,有人得知第三建设兵团团长马崇汉无理扣压上级关于知青返城的文件,八百多名知青带着强烈的愤怒在暴风雪之夜赶到团部。在这次突发事件中,工程连连长曹铁强挺身制止骚乱;警卫排排长刘迈克为了保卫国家财产与偷窃银行的歹徒搏斗牺牲;背负着"血统论"十字架的上海姑娘裴晓云冒着零下二十四度的严寒坚守在哨位上,直到冻僵。在小说的结尾,以曹铁强为首的三十六名知青放弃了返城机会,志愿留在这块曾经洒落过他们血汗的土地上继续奋斗。 null  二、客观观照型。揭示出冷酷甚至丑恶的“知青”生活的另一面,“英雄主义”在他们的作品里,成为左右冲突、可悲可笑的殉葬品。   这一类的作品,比较优秀的有陆天明的长篇小说《桑那高地的太阳》、张抗抗的长篇小说《隐形伴侣》、陈世旭的长篇小说《梦洲》、孔捷生的长篇小说《大林莽》、郑义的《枫》、老鬼的《血色黄昏》等。   《桑那高地的太阳》谢平曾经是上海十几万支边知青的鼓动者,在小说开头,他的身上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气质,满怀着改造边疆的理想来到新疆桑那高地,但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面前却举步维艰,最后在岁月的磨砺中,完全失去了锐气,成为新生活的落伍者、平庸的多余人。当文革结束,一切都将恢复正常的时候,重返往日生活的谢平却发现自己早已与社会脱节,他十四年的全部努力换取的只是对“自我”的毁灭。三、改革小说三、改革小说直面文革的伤痕和废墟,呼唤、表现在城市和乡村的改革。 和改革开放的总体背景密切相关。 注重改革者形象的塑造,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既切合对于创作贴紧现实,与社会生活同步的要求,又能平衡对于“伤痕”揭发在创作上的比重,因而受到指导创作部门的重视和提倡。 “山东作家群”对改革进程多方位的思考 矫健、王润滋、王兆军、张炜等 代表作品代表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 柯云路《新星》《三千万》 张洁《沉重的翅膀》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王润滋《鲁班的子孙》 高晓声《“漏斗户”主》  《陈奂生上城》 张炜《秋天的愤怒》《古船》 贾平凹《腊月.正月》《浮躁》               《鸡窝洼人家》 何士光《乡场上》 矫健《老人仓》 路遥《平凡的世界》 水运宪《祸起萧墙》 张锲《改革家》四、寻根小说四、寻根小说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入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在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寻根”的代表性文章“寻根”的代表性文章韩少功《文学的“根”》 郑万隆《我的根》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 共同点: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对规范的质疑对规范的质疑1984年12月杭州聚会中,关于“寻根”的相关讨论隶属于会议的主题之一:“如何突破原有的小说艺术规范” “规范”这个词是伴随着寻根作家对民间文化传统的阐释出现的。 更为重要的是,乡土中所凝结的传统文化,又更多地属于不规范之列。俚语、野史、传说、笑料、民歌,神怪故事,习惯风俗,性爱方式等等,其中大部分鲜见于经典,不入正宗。……在一定的时候,规范的东西总是绝处逢生,依靠对不规范的东西进行批判地吸收,来获得营养,获得更新再生的契机。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前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地壳而是地壳下的岩浆,更值得作者们注意。…我们说创造源于生活,一方面指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另一层意义,应该是指源于劳动人民中间丰富的文化成果,即大量的还未纳入规范的民间文化吧。 ——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null有时我真万分痛恨我们的传统。……中国的文化形态以儒学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却非常实用。孔孟之学不外政治和伦理,一心治国安邦,教化世风,便无暇顾及本质上是浪漫的文学艺术;偶或论诗也只‘无邪’二字,仍是伦理的,‘载道’的。……我所说的传统,可以当作一个规范来看。(而在规范之外,非传统的,是不同于儒家正统规范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发源于西部诸夏的老庄哲学、以屈原为代表的绚丽多彩的楚文化、幽默、风骚、游戏鬼神和性意识开放坦荡的吴越文化等。)…规范之外的,才是我们需要的‘根’,因为它们分布在广阔的大地,深植于民间的沃土。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9期 “小说必须有意义”的前提“小说必须有意义”的前提(寻根作家们)尽管可以对‘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对这一运动的启蒙精神表示不敬,但他们却的确是‘五四’的‘文化’产儿,身上仍流着他们想反叛的先辈的血液。他们不是在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经验的层面上来考虑精神问题,他们更关心民族整体的文化心理特征。……承接了‘五四’那一代人对所谓‘国民性’主题的热衷” 。当时的参与者李陀在事后也指出:“‘寻根’文学开始打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在表面上进行‘变革’、实际上却沿袭‘工农兵文艺’路线这样一个文学局面。” —— 洪子诚:《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代表作品代表作品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未直接) 李杭育《沙灶遗风》《最后一个渔佬儿》“葛川江系列” 阿城《棋王》《遍地风流》等 郑义《远村》《老井》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 郑万隆《异乡异闻》 王安忆《小鲍庄》 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邓友梅《烟壶》《那五》 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 贾平凹的小说等附:纪实小说附:纪实小说八十年代后期,写作的一种新尝试 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王府井万花筒》 张辛欣《北京人》系列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口述实录”五、先锋派小说 五、先锋派小说 前身:现代派小说 70年代末80年代初(侧重于技巧) 宗璞《我是谁》《泥淖中的头颅》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王蒙《春之声》等“集束炸弹” 80年代中后期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 徐星《无主题变奏》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先锋派小说代表作先锋派小说代表作残雪《苍老的浮云》《黄泥街》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 格非《迷舟》《褐色鸟群》 苏童《1934年的逃亡》《罂粟之家》《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叶兆言《枣树的故事》《艳歌》 孙甘露《信使之函》《访问梦境》 洪峰《极地之侧》《瀚海》 北村《卖柑者言》《聒噪者说》 六、新写实小说六、新写实小说提出: 《钟山》杂志从1989年第3期设立“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栏目 特点: 创作方法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重视生存状态、生存方式的揭示。 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的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态的感觉; 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 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 “退出小说”“零度介入”,“消解激情”,反映“纯态事实”。null代表作家 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官场》 其实世界上事情也很简单,只要弄明白一个道理,按道理办事,生活就像流水,一天天过下去,也满舒服。舒服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方方《风景》《桃花灿烂》 “我宁静地看着我的哥哥姐姐们生活和成长。在困厄中挣扎和在彼此间殴斗。…我对他们那个世界由衷感到不寒而栗。”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另外还有《来来往往》《你以为你是谁》等 第二节 作家们 第二节 作家们 王蒙王蒙  诙谐反讽的民间艺术 《名医梁有志传奇》《说客盈门》《冬天的话题》《一嚏千娇》《买买提处长轶事 》《球星奇遇记》《坚硬的稀粥》《来劲》注重对心理、情绪、意识的印象分析和联想式叙述,语词变化和多样组合,对夸张、机智、幽默的展示。 知识分子心灵史诗的意识与追求 《活动变人形》:写倪吾诚的人生失败、东西文化冲突中知识分子的身心困窘,以及女性的“恶魔”性格。一、探索小说创作艺术的急先锋 “集束炸弹”的六部意识流小说——放射性结构 《春之声》《蝴蝶》《海的梦》《布礼》《风筝飘带》《夜的眼》(另外尚有《杂色》等)(技术与哲学内涵的剥离——东方意识流)null二、文化心态 从少共精神、对青春、革命的诗人气质 到反独断论和极端主义的多元论者 创作中的平民主义者 《躲避崇高》 三、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 《冬天的故事》的象征寓言 《活动变人形》中的倪吾诚 《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中的钱文 张贤亮张贤亮十八岁时因父亲问题被学校开除,二十岁因发表诗歌《大风歌》成为“右派”,后来“以写反动笔记的罪名被叛三年管制,在社教劳动中,又以‘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叛三年劳教,劳教期间回到农场,正遇上‘文化大革命’,我升级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被群专起来。1970年,我被投进农场私设的监狱”,1979年平反,时年四十三岁。1992年9月22日抵押全部资产在贺兰山下镇北堡建立影视城。主要经历 十六岁时父亲因历史问题被捕(父亲毕业于哈佛商学院,与张学良等有过从),null主要小说 《土牢情话》《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龙种》《灵与肉》(改编成电影《牧马人》)《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的菩提树》《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等 小说的主要模式: 一个被流放、劳改的右派,被社会遗弃的读书人;一个来自底层的、往往泼辣能干而又痴情的劳动女性(石在与乔安萍;许灵均与秀芝;章永璘与马缨花;章永璘与黄久香等)。女主人公义无反顾、以一种母性爱着男主人公;而作为知识分子的男主人公则总是以一种背叛者的身份出现,他们的忏悔或者反省都是虚弱的或者成为解脱自己良心的借口。 小说的艺术特点: 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以及大段哲理(导师语录、资本论等)的运用 null新时期第一个直面写“性”的作家(《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大陆作家首富——西部影视城 从《牧马人》开始,拍过《红高粱》《黄河谣》《黄河绝恋》《老人与狗》《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书剑恩仇录》等著名影视剧高晓声高晓声生平 作品 一、反映农民文化心态的作品 《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包产》《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出国》等 二、讽刺类的寓言小说 《钱包》《鱼钓》《飞磨》《绳子》等 null小说的主要思想内容: 农民的奴性和“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缺乏做主人的能力和意识。 小说的艺术特点: 一、基本上第三人称叙述故事 二、语言鲜活简练,具有幽默感 三、善于运用细节刻划人物心理。 null高晓声小说的幽默艺术 一、从“陈奂生系列”的细节、巧合、误置等设置体现出来。 如巧遇县委书记、给吴书记送土产等情节 二、从故事的整体构思上体现出来 如《鱼钓》中的人被鱼钓,《钱包》中的捞钱包等 三、从小说的语言中体现出来,如: 1959年柳湾里的卫生状况确实是值得艳羡的。家家户户猪圈、鸭棚、鸡窝空空如也,没有叫声,耳朵清爽;没有垃圾,眼睛清爽;没有臭味,鼻子清爽;不用准备饲料,身上清爽;四壁萧然,一间房子四只角,晚上睡觉不用担心贼来偷,心里清爽;…海陆空三界,一齐成了卫生模范。   《青天在上》 陆文夫陆文夫一、生平 二、作品  新时期的著名作品有《美食家》(和汪曾祺的《受戒》一起将宏大的题材转向日常生活)《小贩世家》《围墙》(讽刺官僚主义的小说,在河北省被当作文件下发到基层)《井》(被拍成电影)《人之窝》(唯一的一部长篇)等null小说的特点 一、以小见大 二、以普通人为思考和表现对象 三、作品具有浓郁的幽默感,自称为“糖醋现实主义” 四、语言细腻传神,吸收了苏州评弹的风格 五、具有深厚的苏州地域文化特色。刘心武刘心武一、生平 二、作品 1、《班主任》《醒来吧,弟弟》 2、《立体交叉桥》(1981)走出“问题小说”和“伤痕小说”,写普通人物的喜怒哀乐 3、《钟鼓楼》代表了他在八十年代的最高成就 4、《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王府井万花筒》《私人照相簿》等纪实小说张洁张洁生平 作品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沉重的翅膀》《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题记:“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他有什么病》 三个阶段汪曾祺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 二、具有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 三、语言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口语化而又韵味十足,是“诗化的小说语言”。 小说的时代意义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一的审美情趣和单一的小说形式技巧形成冲击,预示着新时期小说创作多元化的趋势,对作家们走出“伤痕”影响及开创“寻根”思潮均有范例意义。 林斤澜林斤澜小说艺术特色 一、以传统艺术技巧为本 二、大量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派技巧,如奇特夸张的人物形象,客观冷静非严格写实的手法,某些细节的非写实和非逻辑性 三、不讲究情节安排,以小见大,以少见多 四、具有强烈的诗性特征 小说的意义 揭示十年浩劫对人性的戕害,以冷峻的笔墨写出了那个特写的年代里的善恶美丑和疯狂冯骥才冯骥才《铺花的歧路》《啊!》 较早以中篇形式写文革的作品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雕花烟斗》 对人性美的描绘 《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炮打双灯》《市井奇人》 对传统文化的审视、思考和审美(丑) 对文化小说作者思考的三个层面 好看,有趣,可读性和娱乐性——直接的象征和喻意——文化内涵 贾平凹贾平凹自言创作经历了单纯入世、复杂处世与单纯出世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满月儿》 委婉缠绵、气韵飘逸,书写人性之美好 第二阶段:《晚唱》《好了歌》《二月杏》 注重对被扭曲了的性格的发掘与曝光,风格阴郁    《浮躁》《腊月.正月》《天狗》《商州》 全方位审视改革 第四阶段:《废都》《土门》《高老庄》 反映特写时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状态王安忆王安忆第一阶段:“雯雯系列”《雨,沙沙沙》《命运》《一个少女的烦恼》等 表现了女知青雯雯在插队的农村及返城后的经历与心理、情感方面的变化,构筑了一个纯真、美好的艺术世界。 同期还有《本次列车终点》《归去来兮》《流逝》等小说 第二阶段:《小鲍庄》《大刘庄》等文化寻根小说以及“三恋”及《岗上的世纪》等性爱文化小说 第三阶段:《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伤心太平洋》《我爱比尔》《纪实与虚构》 第四阶段:《长恨歌》《富萍》等小说 写上海市民阶层和文化精神韩少功韩少功第一阶段:《爸爸爸》《女女女》 民间的粗砺蒙昧以及强旺的生命力 第二阶段:《马桥词典》《暗示》 用词典的形式重建民间语言 例如,贵生 男子18岁,女子16岁之前的生活是珍贵而幸福的,再往上就要成家立业,越来越多苦恼,到了男36女32岁,就称满生,再往上就称为“贱生”。这些词语体现了农民对贫困无望的生活的厌倦。(雄狮之死)莫言莫言第一阶段:《球状闪电》《金发婴儿》《爆炸》《枯河》《透明的红萝卜》小说技巧的运用 第二阶段:《红高粱家族》 《丰乳肥臀》 审丑与反讽,强旺的生命意识,鲜明的象征意味 第三阶段:《檀香刑》《酒国》等 反讽、游戏式叙事和在结构方面的新尝试张承志张承志《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黑骏马》《北方的河》分别获1978、1982、1984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金牧场》《心灵史》存在着鲜明的(哲合忍耶)宗教倾向(这一倾向已经由《残月》1985所揭示) 后期转向了用随笔表达心灵的思考 特点: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光辉 风格:粗砺强健、质朴强悍的语言表达着丰富细腻的精神世界张炜张炜第一阶段:短篇小说集《芦青河告诉我》 两性之间朦胧的柔情,纤巧柔美 第二阶段:《秋天的愤怒》《秋夜》《古船》等 趋向深厚沉郁,对历史和改革的思考 第三阶段:《九月寓言》《柏慧》《家族》等 对自由和生命力的呼唤(如散文《融入野地》所揭示)王小波王小波“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阴阳两界》《革命时代的爱情》等,小说的主人公都叫王二 历史系列小说:《红拂夜奔》《万寿寺》《歌仙》《寻找无双》等 随笔《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刘震云刘震云新写实小说 《温故一九四二》 “故乡”系列《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故乡天下黄花》 夸张、反讽,走向平民化。余华余华第一阶段:《十八岁出门远行》《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鲜血梅花》《爱情故事》《河边的错误》《一个地主的死》 冷漠叙事和对传统的解构 第二阶段:《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 关注存在并注入了温情苏童苏童第一类:“枫杨树故乡”系列 《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米》《罂粟世家》《十九间房》等 第二类:儿童视角类《井中男孩》《桑园留念》《城北地带》《少年血》等 第三类:想象类《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 第四类:现实类《妇女乐园》《肉联厂的春天》《离婚指南》《蛇为什么会飞》等 王朔王朔第一阶段:《空中小姐》《永失我爱》《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模式化的言情小说,语言富于地域特色和市井化 第二阶段:《千万别把我当人》《玩的就是心跳》《一点正经没有》《我是你爸爸》《顽主》等 同时改编电影或电视剧,如《编辑部的故事》等 第三阶段:《动物凶猛》《看上去很美》 向文革时代回溯阎连科阎连科“耙耧山系列” 《耙耧山天歌》《年月日》《日光流年》《受活》等 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 《白涡》《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现实主义冲击波现实主义冲击波90年代中期的河北“三驾马车”: 谈歌、何申、关仁山。 作品包括谈歌的《大厂》《天下荒年》,关仁山的《大雪无乡》《九月还乡》、何申的《信访办主任》、刘醒龙《分享艰难》等女性小说之一女性小说之一王安忆 铁凝 《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六月话题》等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玫瑰门》《麦秸垛》《棉花垛》 《大浴女》 迟子建 《雾月牛栏》《逆行精灵》《向着白夜旅行》等女性小说之二女性小说之二陈染:指向女性个体独特的经验世界,用女性个人的体验方式来命名自我和存在 《沙漏街卜语》《嘴唇里的阳光》《在禁中守望》《私人生活》《无处告别》《潜性逸事》《与往事干杯》,语言空灵幽闭诗意隐晦,黛二小姐 林白:全方位地、感性地敞开了女性的经验世界,体现对女性身体和意识的特殊敏感和激情 《守望空心岁月》《回廊之椅》《子弹穿过苹果》《瓶中之水》《一个人的战争》多米与朱凉 徐坤:解构性写作,对男性话语中心提出质疑 《白话》《斯人》《狗日的足球》《厨房》《女娲》等,以特有的调侃反讽进行解构。 新生代小说新生代小说朱文 韩东 鲁羊 邱华栋 何顿 东西 毕飞宇等其他作品其他作品路遥《平凡的世界》 陈忠实《白鹿原》 史铁生《务虚笔记》
/
本文档为【80年代的小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