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_公民新闻_的兴起与传统媒体的应对_对西方新闻传播变革的观察与分析

2011-10-22 4页 pdf 2M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4818

暂无简介

举报
_公民新闻_的兴起与传统媒体的应对_对西方新闻传播变革的观察与分析 492009.9 THE PRESS 新 闻 战 线 □ 蔡 雯 郭翠玲 网络的出现赋予了普通公民一 种崭新的角色:新闻报道者。当年 美国“德拉吉报道”对克林顿丑闻 案的揭露无疑是这种新角色的证 明,它使大众媒体感受到了另一类 挑战者的存在。在网络传播更加普 及、媒介规制也相对宽松的一些西 方国家,普通人发布新闻乃至创办 媒体的案例层出不穷,“公民新 闻”成为引人瞩目的热门话题,而 传统媒体在“公民新闻”的挑战下 所采取的种种应对策略更是值得关 注和研究的问题。 应运而生   ...
_公民新闻_的兴起与传统媒体的应对_对西方新闻传播变革的观察与分析
492009.9 THE PRESS 新 闻 战 线 □ 蔡 雯 郭翠玲 网络的出现赋予了普通公民一 种崭新的角色:新闻报道者。当年 美国“德拉吉报道”对克林顿丑闻 案的揭露无疑是这种新角色的证 明,它使大众媒体感受到了另一类 挑战者的存在。在网络传播更加普 及、媒介规制也相对宽松的一些西 方国家,普通人发布新闻乃至创办 媒体的案例层出不穷,“公民新 闻”成为引人瞩目的热门话题,而 传统媒体在“公民新闻”的挑战下 所采取的种种应对策略更是值得关 注和研究的问题。 应运而生   何谓“公民新闻”? 研究新 媒体的美国专栏作家马克格拉泽 (Mark Glaser)认为,“‘公民 新闻’就是让没有经过专业新闻训 练的普通公众通过运用新的传播技 术来发布新闻信息,在为传统媒体 提供的新闻信息增加新的素材的同 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媒体所提 供的信息进行查证和检验。这些工 作可能由某个人自己来完成,也可 能由很多人共同完成:你可能会在 博客或网络论坛上写一篇关于自己 所在城市某些问题的报道;你可以 在博客上检验主流媒体上的文章是 否有误或存在偏见,并给予指正; 你可以把自己抓拍到的有价值的数 码照片发布在网络上;甚至你可以 摄制视频短片发布到像Youtube这 样的网站上。如果亲历重大突发事 件的发生,你提供的文字或影像资 料甚至可以影响整个历史。”①还有 美国学者认为,“公民新闻”使新 闻的定义在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反 复之后似乎又回到了起点。因为当 美国第一修正案被采用之时,出版 自由指的是任何人都有运用出版机 构自由出版的权利,而不仅仅是某 一组织机构从事新闻出版的自由。   “公民新闻”使人们注意到, 大众媒体的职业记者并不一定是它 所报道领域的权威专家,很可能对 于某一领域而言,受众或受众集体 的智慧更应该受到关注。在新媒体 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受众可以一 改往日在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被 动地位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 制作和传播中来。   除了公民新闻网站,“公民新 闻”还有多种现形式,如新闻跟 帖、BBS、博客、维基百科等。 挑战传媒   “公民新闻”对传统媒体的最 大挑战是,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新 闻传播中的垄断和特权。对大众传 播定义强调的一个特点是:大众传 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传播的专 业化媒介组织。但“公民新闻”改 变了这一切。   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新的传播 技术的发展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体 验:他们可以在网络媒体上记录自 己的衣食住行和日常琐事与网民分 享;他们可以用手中的移动设备记 “公民新闻”的兴起 与传统媒体的应对 ——对西方新闻传播变革的观察与分析 大众媒体的职业记者并不一定是其所报道领域的权威专家,受众或受众集体的智 慧更应该受到关注。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受众可以一改往日在新闻信息传 递过程中的被动地位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 “公民新闻”打破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报道满足了日 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了 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 学术界面 50 2009.9 THE PRESS 新 闻 战 线学术界面 录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重大突发事件 并将其传递到世界各地;他们还可 以就传统媒体的某些报道进行补充 和评论,甚至对某些不实或歪曲报 道提出质疑,从而使事件真相大白 于天下……   “公民新闻”打破了传统的新 闻生产流程,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 息报道满足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 公民的知情权需求。“公民新闻” 的涌现及活跃,从一定意义上讲, 代表了普通大众对主流媒体精英霸 权的抗争,它使新闻的采访权和编 辑权不再为少数人所垄断。“公民 新闻”让话语权利从“少数人”回 归“多数人”,这显然更符合新闻 传播的要旨所在——“让最广泛的 受众听到来自各方的最真实的声 音。”   在《我们媒体》(We The Media)一中,丹·吉尔默(Dan Gillmor)这样总结“公民新闻”对 传统媒体的影响:“草根新闻从 业者摧毁了传统媒体对于新闻的 垄断权,并将新闻从说教变为对 话。”② “公民新闻”使传统意义 上的受众转变为新闻信息的提供 者,受众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这方 寸之地进行几乎没有界限的交流和 沟通。这超越甚至颠覆了新闻事业 的传统理念,对新闻业的影响巨大 而深远。   “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 信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对 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 响。“公民新闻”的出现不但极 大地丰富了传统新闻媒介的新闻来 源,同时也引领了一场新闻信源的 革命。以突发性新闻事件为代表, 其报道方式正逐渐从以往的专业记 者报道方式向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 相结合的报道形态转变。在新闻事 件现场,任何一位公民,都有可能 是“临时记者”。除此之外,到 BBS、个人博客、公民新闻网站等 公民新闻载体上寻找新闻报道线索 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记者编辑的常规 作业,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都得 益于此。   2005年7月7日伦敦遭受恐怖袭 击。由于事发突然,传统媒体普 遍缺席。在这种情况下,BBC和 《卫报》先后在自己的网站上设立 了专门的目击者照片区,鼓励受众 把在现场拍摄到的照片或视频通过 这一栏目发布。最早的图片在爆炸 案发生一两个小时后就出现在了这 一区域,此后,BBC几乎每天都 能够收到由公众拍摄的录像短片和 图片。当天世界上许多家报纸的头 版头条,采用的都是由受众提供的 一组用手机拍摄的地铁爆炸现场人 们逃跑的照片。这些起到了记 录历史瞬间的作用。    Nowpublic网站是加拿大一个 “供大家分享的新闻网站”。2005 年6月,一场致命的飓风袭击了阿 曼。当美联社的记者动身前往现场 报道时,网站众多的公民记者已经 在Nowpublic登出飓风的照片,速 度之快令人吃惊。这些照片和目 击者报道使这个网站一夜成名。 目前Nowpublic已经成为在世界 范围内非常有影响力的公民新闻 报道网。它的创始人、首席执行 官布罗迪认为,传统媒体的主导 地位正在受到新传播技术的挑战, 而公民新闻网站在突发性事件的 报道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正是 由于在突发事件中的出色报道, Nowpublic于2007年获得1060万美 元注资,并有望发展为世界上更有 影响力的通讯社。   用布罗迪自己的话说, Nowpublic 是新闻预警 系 统 :“ 我 坚 信 像 Nowpublic这样的公共新闻网站将 占领突发新闻报道的战场,新闻分 析则留给报纸和通讯社去做。这就 是我们制造的新闻传播领域的大变 局。”③ 欣然拥抱   “公民新闻”的兴起,使传统 媒体处于全新的传播语境中,如何 应对这种新变化,是所有大众传媒 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西方国家,越来 越多的大众媒介投入到了对“公民新 闻”的研究和运用之中。它们的实践 探索表明,拥抱“个人媒体”和“公 民新闻”,能够使传统媒体更为开 放、更有活力,并获得更好的传播 效果和更多的市场份额。   从当前的媒介实践来看,传统 媒体对“公民新闻”的应对主要通 过如下的方式进行:   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建面向 普通公民的评论与意见反馈平台。 传统媒体开放公共评论,其实就是 给受众提供一个对专业新闻记者报 道内容进行反馈的机会,受众可以 对新闻报道内容进行补充、评论 或批评质疑。通过这个渠道的开辟 使传统媒体了解受众对于这则新闻 信息的态度和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为后续的新闻报道提供借鉴。有些 受众会对文章细节做补充,补充作 者所遗漏的内容,或增加一些记者 所不知道的信息,这些都会使记者 所报道的新闻信息更加丰富全面。 如美国全国性报纸《今日美国》所 开设的网站Usatoday.com在每一 则新闻信息的下方都设置了一个按 钮,读者可以点击这些按钮把自己 喜欢的信息推荐到其他网站,如 Digg,Yahoo Buzz等与其他网友 分享。通过发布或者提交自己的相 关信息,读者可以对文章相关内容 进行投票,投票之后这些新闻信息 就会按照一定的Digg机制显示在 Digg,Yahoo Buzz等网站的首页 上。在这一环节,读者不仅是信息 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 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信息的 筛选者。而在Usatoday网站,读 者对新闻信息的“推荐指数”也会 512009.9 THE PRESS 新 闻 战 线 在该文章的标题下方明显位置标示 出来。此外,该网站在新闻信息的 最下方还提供读者与网站编辑及读 者之间相互交流的空间。在登录之 后,读者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对这 一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对 文章的细节进行必要的补充,也可 以通过文章上方的“评论”按钮查 询其他人对于这则信息的留言。 主动开设“公民新闻”类频道 或栏目。“公民新闻”的出现使新 闻生产不再是少数媒体机构中编辑 和记者的专利,“多数人向多数人 传播新闻”的媒体形态促使现有传 媒格局重组,传统媒体与“公民新 闻”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西方 一些传统媒体顺应潮流,利用网 络开设“公民新闻”频道或栏目收 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如2005年10 月,在美国新奥尔良市遭遇“卡特 里娜”飓风袭击的当天,CNN在 其主页上,增加了一个名为“公民 记者”(Citizen Journalist)的板 块,凭借这一新型新闻采集渠道获 取大量的一手资料。目击者们在这 个板块上发布了大量文字及影像资 料,加上专业记者所收集的信息, CNN对这一灾难性事件的全景式 报道,实际是专业新闻报道和业余 新闻报道(“公民新闻”)的完美 结合。之后,CNN于2006年8月正 式推出了公民报道栏目《我报道》 (I-Report)。2007年2月,路透 社的非洲网站也开设了公民博客的 新闻报道。阿根廷一 家名叫Clarin的报纸 最近也开通了一个博客 网络平台,为普通民众 提供了自己传递新闻信 息的一片天地。   传统媒体建立独立的 公民新闻网站。除了在自 己的网站上开设公民新闻 频道或板块之外,还有一 些媒体建立了独立于自己之 外的公民新闻网站,利用这 些网站为传统媒体提供鲜活 的报道素材,使两者的互动与 融合为新闻传播格局注入新的 生机和活力。   在西班牙语世界,多数具有影 响力和吸引力的公民新闻网站背 后都有报纸的支持。西班牙报纸 El Pais建立了一个名叫“我,新 闻记者”(Yo, Periodista)的公 民新闻网站, 在这个网站内,读者 可以通过发表评论、文字、照片和 视频等多种形式参与到信息的传递 和分享中来。这家报纸办这一网站 的目的,除了给受众提供一个话语 表达的空间之外,报纸也可以从普 通公众所提供的信息中获取非常有 价值的新闻信息进行深挖和处理, 以此来丰富记者和编辑工作的盲 区——这和Nowpublic的创始人布 罗迪的看法惊人地相似。这些类似 的网站都包含着公众对于“公民新 闻”的共同期待:架起传统媒体和 公众之间的桥梁,用自己的语言让 读者知道更多关于自己社区内的重 要信息。   应该看到,“公民新闻”已 经是遍及全球的一种新闻传播新 景观,在我国同样有新闻媒体注 意到这种变化,并开始了这方面 的探索。2006年12月1日,《成都 商报》的社会新闻版开设“QQ记 者”公民报道专栏《城事e闻》, 打出“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网友都 来发布新闻”的口号。所谓“QQ 记者”是那些加入了《成都商报》 建立的QQ群的普通公民,报社有 两个专职记者轮流与“QQ记者” 进行互动交流,根据他们提供的信 息判断新闻价值,指导对事件的报 道。“QQ记者”报道了自己的所 见所闻之后,由这两个专职记者进 行核实、编辑、加工,然后在《城 市e闻》栏目刊发。   传统媒体建立独立的公民新闻 网站的做法同样在我国初见端倪。 在《中国日报》的支持下成立的直 播客(www.moobol.com)就可 以看作是一个公民新闻网站,它是 全球最大的华人草根资讯门户,通 过计算机的自动分析及专业的人工 遴选,向公众提供图文并茂、真实 发生的社会信息。这个以“把你看 到的拍下来”为口号的网站鼓励网 友用数码相机和手机记录生活中一 切有意义的事情,并且标注相关标 签信息,从而建立日益专业、庞大 的社会信息数据库。   在台湾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如Peopo公民新闻台(www. peopo.org)是台湾公共电视台于 2007年4月30日创办的公共新闻网 站,它提出的口号是:“你的小故 事就是我们的大新闻”。Peopo公 民新闻台的运作模式仿效韩国的 Ohmynews,要经过真实的身份认 证才可以成为网站的公民记者,所 以公民记者必须填写个人数据,提 交身份证复印件,再经客服人员电 话核对无误之后才能在网站上报道 新闻信息。Peopo公民新闻台引入 学术界面 52 2009.9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以数字 化和可移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在 当前得到了更多的应用。新媒体在 为其受众提供更快速便捷的新闻讯 息的同时,也开始形成自身独具特 色的话语语境,有着与传统新闻播 报完全不同的新闻样态。 新媒体话语语境的形成   新媒体的话语语境是在大众媒 介得到极大发展的前提下形成的。 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为新媒体话语 语境的形成提供了技术基础。   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通信、 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 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 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 机、PDA、MP4等设备为终端的 媒体,能够实现个性化、互动化、 细分化的传播,部分新媒体在传播 属性上能够实现精准投放、点对点 的传播,如新媒体博客、电子杂志 等。由于其传输渠道是地空合一的 信息高速通道,作为收发工具的电 脑是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的集成,因 而传播体系极具广泛性和开放性。 在这样的新闻传播形态下,报刊、 广播、电视等各种样式都在立体的 传播形态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语 言、文字、数据、音响、图像等各 □ 刘先根 彭培成 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体格局的变化以及新媒体自身的属性使得新媒体形成了新 的话语语境以及与传统媒体不同的话语形态,并影响到新闻传播形成新的新闻样态。潜 状态下的新闻显化速度加快,新闻与新闻评论的边界日益模糊,以及新闻事件改变媒介议 程,新闻文本低俗化、娱乐化、随意化成常态,危机传播难以控制等种种现象说明,我们 应在规范媒体竞争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受众媒介素养,以应对新媒体话语语境的变化。 论新媒体话语语境下的新闻样态 了社群共治的概念,是网络社群经 营的一种集体实践,虽然不审核任 何公民记者上传的报道,但设有检 举机制,以此对新闻传播中的虚假 信息进行揭露和纠正。 “公民新闻”实际上是对大众 媒体新闻报道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因为再大的媒介也有自己的触角所 不及的地方,再专业的新闻记者也 有自己观察事物的“盲点”。传统 媒体与“公民新闻”的互动和融合 可以使受众关注的各类议题更容易 聚焦呈现,从而使新闻报道更贴近 民众的需要。同时,这种融合还将 有助于扩大新闻传媒的影响力,有 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进程与和 谐发展。   当然,大众媒体与“公民新 闻”的结合也将面临一系列的新问 题,如怎样对“公民新闻”这种自 发的新闻传播活动进行适当的引 导,尽量避免新闻传播中的各种失 范行为和负面影响?如何在与公众 的互动与交流中提高新闻的品质? 如何改革传统编辑部的组织机制和 提高记者编辑的业务素质,才能适 应这种新闻传播的变革?等等,都 还有待更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 索。■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数字化时 代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传播改革 研究”的研究成果, 项目批准号: 06JJD860007)   (作者蔡雯系中国人民大学新 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 师;郭翠玲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 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杨芳秀 注释: ① http://www.pbs.org/mediashift/ ② 1 Dan Gillmor,“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O’Reilly Media,2004 ③http://www.npost.com/interview. jsp?intID=INT00164
/
本文档为【_公民新闻_的兴起与传统媒体的应对_对西方新闻传播变革的观察与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