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孔子的德育教育原则

2017-10-26 3页 doc 13K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6227

暂无简介

举报
孔子的德育教育原则孔子的德育教育原则 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孔子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曾经提出过许多道德规范、道德信条作为其德育的内容,而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礼”和“仁”。“礼”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从“礼”中引申出来的基本精神,按孔子的说法主要是“爱人”或“忠恕”。孔子的“仁”是根据“礼”即等级关系去“爱人的,从家庭内部爱起,即以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为基础,在转移到其他社会关系方面,君臣之间要忠,朋友之间要信。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人与人之间各有其...
孔子的德育教育原则
孔子的德育教育原则 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孔子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曾经提出过许多道德规范、道德信条作为其德育的内容,而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礼”和“仁”。“礼”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从“礼”中引申出来的基本精神,按孔子的说法主要是“爱人”或“忠恕”。孔子的“仁”是根据“礼”即等级关系去“爱人的,从家庭内部爱起,即以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为基础,在转移到其他社会关系方面,君臣之间要忠,朋友之间要信。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人与人之间各有其礼,各遵其德。这就是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他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道德与政治、法律的关系,道德在治乱问上,即在巩固一种社会秩序中的作用问题。在他看来,治理国家,只靠法律、行政是不行的。用刑法来统一人们的行动,只能使百姓因为害怕而不敢做坏事,却不能使人有知耻之心,自觉地不做坏事。“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却可以起到行政、法律所不能起的作用,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自觉从善,走上正道。 “齐之以礼,”就是要用礼来统一人们的行为,是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都符合礼的,不作违礼的事,不说违礼的话,这是孔子的目标,而这一点又与孔子所提出的德紧密联系,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就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由此可知,齐之以礼也是孔子提倡的“仁”的根本要求。在孔子那里,仁和礼,或者说德和礼,是互为表里的。 在道德与政治的关系上,孔子曰:“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孝悌是孔子仁的道德的核心内容。这里孔子说能够实行孝悌,并把这种品德影响到为政的人身上去,也就是从事政治了。这就把道德教育看作了政治统治的一个方面。 孔子一生,把主要的精力用在了教育上。他的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言传身教。在道德教化中,孔子重视在位者的身教,即在位者 自己的道德修养“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他把为政归结为正己正人。认为只要在上的统治者注意道德修养,端正自己 ,那么就像风吹过草地 可以使草随风而倒一样,可以影响百姓也走上正道,如果自己不正,就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在上者“正其身”是为政的前提,在上者,而不能先正其身,就谈不到从政。 所有这些,构成了孔子德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的政治、道德,教育三者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在礼和仁的关系上,他提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指出了政治的上层建筑要以一定的德行为其思想基础。孔子的德育思想和主张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曾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德育不是一种约束人、限制人的异己力量,而是一种与个人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相一致的力量,以便让人自觉地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并将德育视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和信仰,以致为此不惜牺牲任何东西甚至包括生命(舍生取义),这样就大大加强了道德教育的魅力与实效性。”(摘自《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对于孔子的德育,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以其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服务。这需要每个人的自觉性,即”人生的自觉”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迷失自我。不管什么身份,什么职业,哪个阶层,哪个地位的人都应学习孔子的德育思想,从自身出发,特别是处在统治地位,手中掌有权势的政府高官,更应该以身作则。除了自己坚持以外,还要教育下一代学习孔子思想,使孔子的教育思想不断得以传承。 自我心性的修养也是德育的一种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直接从“心”上下功夫不易于流于形式,易发挥修养者的主动性等优点,这样易提高德育的效果。为提高我国德语的效果,我们要适当借鉴中国传统修心德育思想的精华部分,即重视个人的自我性修养,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德育途径。中国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家从佛道两家中吸取其关于心性修养的理论和方法并加以改造。以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去参与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活动中。这种方法无疑是治疗我国现代浮躁病的一个很好途径,加入我们都能学习孔子的德育思想,我们的自然灾害就不会频繁发生,社会就稳定,人民也就无忧了。
/
本文档为【孔子的德育教育原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