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

2017-11-14 11页 doc 27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8746

暂无简介

举报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 136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 演讲人简介:钱志熙,、浙江乐清人,1982-1985年就读于杭州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0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1995年在日本东京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讲学,1997年赴新加坡作短期讲学,200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等多种奖项。 我们今天讲的是三曹和建安诗风,我国金代的一个诗人叫元好问,他写了一组论诗绝句三十首,其中一首写建安诗人的,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个诗写得很有气势,元好问是崇尚...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 136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 演讲人简介:钱志熙,、浙江乐清人,1982-1985年就读于杭州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0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1995年在日本东京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讲学,1997年赴新加坡作短期讲学,200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等多种奖项。 我们今天讲的是三曹和建安诗风,我国金代的一个诗人叫元好问,他写了一组论诗绝句三十首,其中一首写建安诗人的,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个诗写得很有气势,元好问是崇尚这种阳刚之气的,比较豪放的风格的这样一位诗人。我们看曹刘,曹就是曹植,刘是刘桢,建安七子里面的一位,我们感觉到就是说在元好问看来,他们的文学虎虎有生气,曹植本人在当时称他文如绣虎,刘桢,我们现在大概是比较陌生一点,但是他在当时曹丕说他的五言诗妙绝世人,曹丕说这个话大概不包括他自己和曹植在内,至少在建安的其他的诗人里面,刘桢的五言诗是妙绝世人的。钟嵘也说除了曹植之外,刘桢在诗歌方面堪称独步。所以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那么这个虽然论的是曹植和刘桢两个人的诗风,但实际上是元好问对整个建安诗风的一种印象、一种感觉,以这两位诗人为代表。下面两句,可惜并州刘越石,刘越石就是刘琨,西晋的刘琨,他是西晋末的诗人,西晋末这个时代的风气和诗歌的风气已经和建安时候有很大的不同了。刘桢是和曹操比较相近的,一个英雄人物,民族英雄,他的抗战事业虽然是失败了,当时是匈奴入侵,但是他的诗风是十分接近于建安诗歌的。所以元好问深深地为他惋惜,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个横槊又同时用了赋诗这样一个典故。所以这首诗总体上讲是论述建安诗风的。同时也是论述像刘琨这样受到建安诗人影响的。所以建安诗歌我们刚才说距离我们好像已经很久远了,但是对我们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总体来讲,我想建安诗歌在我们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性,至少从这样两个方面去认识。 体现在这么两点,第一点,我认为建安诗歌是我们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文人诗的一个源头,文人诗歌的源头不包括诗经楚辞,这个等一下我们还要讲。也就是说它是百代的文人诗之源,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可以说建安诗同时又是百代文人诗的典范,是后世文人诗的一种经典一种模范。仅仅就这么两点就足以说明,那么建安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的地位。我们先说第一点,为什么说它是文人诗的源头呢,因为中国文人创作诗歌的传统,是从建安诗人开始确立的。我们中国之所以称为一个诗的国度,主要是因为有唐宋诗人的创作,那么主体主要有文人的创作,而文人创作诗歌的这个传统,不是诗经的时代就已经有了。那么也不是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而是到了建安这个时候才确定了这个传统。也就是说,从建安文人开始才注定了中国会出现这样一个,所有的文人差不多都要去开始写诗歌这样一件事情。没有哪个民族规定我们现在也是规定每个人都要写诗,但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体上差不多都要写诗的。那么这种传统是从建安时候确立的。汉代乐府主要是五言,但是只是作为民歌民间的,严格意义上讲不是民歌的,是民间的一种音乐。音乐的一种歌词这样在流行着,那么汉代到了东汉时候,一些文人因为喜欢这种民间的音乐,这种民间的音乐同时也就喜欢民间的歌词了。他们开始模仿这种五言诗,作一些五言体,但是在东汉在整个东汉时期,这种新的五言体就有点像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也有点像北宋的词的时候,诗歌写的词一样,是一种比较俗的一种俗体,被人瞧不起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所以汉人一讲诗歌,心目中就只有个诗经,可是他们又作不来诗经,模仿一下,就是整个精神整个艺术的趣味都走样了。所以有些人比较大胆,他们开始模仿新的五言诗,但是写了以后也绝对不是很冠冕堂皇的事情,不登大雅之堂的。他们自己也不想在这上面出名,不像我们今天做歌词一样,还可以赚钱的,那时候也没有这样一种情况。所以留下来好多我们现在看到最早的一批五言诗是没有作者名字的,我们习惯统称为无名氏。无名氏的五言诗。到了什么时候呢,开始出现要大量出现五言诗就是建安时候,既然大家熟悉历史,建安实际上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汉末,如果从朝代来讲。建安是汉献帝的一个年号,但是我们诗歌史上的建安我们一般把它作为魏晋诗歌,魏晋的这个阶段,但实际上如果从王朝的划分来讲,它还属 于汉末,那么这个时候主要的原因恐怕是跟曹操有很大的关系。曹操个人思想比较解放,同时曹操特别喜爱当时的俗乐,他的后来王后这个卞氏,史书上说它是倡家,这个倡,是当时一些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专门从事音乐职业的。在汉末有许多倡家,所以曹操的夫人出生地位是比较低,但是这也说明曹操本人对俗乐是及其爱好的。而曹丕和曹植他们之所以创作诗歌,也是受他母亲倡家的这种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那么从曹操开始创作诗歌,当然不能从他开始,那么开始写用新的一种体来写,那么后来文人也就很大胆地开始写了。这一下子新的五言体一下子有刘勰的话来讲就叫做暨于建安五言腾踊,这五言诗一下子就是说勃兴起来了,而且文人从那种旧的诗经的那种四言诗的阴影里走出来,承认这个新的五言诗确实是诗歌、是诗体,我们都很认真地来做这个诗歌。而且文人诗做得好,在当时的话就是他的才华的一种标志,因为魏晋时候的人是很重才的,才华对一个人来讲是很重要的。那么在古人来讲显示才华最好的一种方式就是从事于文学创作,而文学创作里面最能显示才华的,当然就是诗歌。所以诗歌就获得了这样的价值,一种社会的价值。这个时候,五言诗才开始兴起,所以我们说中国的诗歌的百代,后来文人诗歌的百代之源,就是在建安这个时期。 而文人创作诗歌的传统,这种传统很重要。这个传统深深影响我们中国正格的文化,是影响了中国的政治。那么也应该追溯到,不应该追溯到诗经那个时代,那是太早了。因为民族都有它的原始的那种诗经这样一种诗歌,而应该主要追溯到魏晋这一段时间。建安是魏晋的第一个时期。那么这是我刚才讲的第一点就是建安诗歌的重要性的第一点。 那么第二点,我刚才说建安诗歌不但是百代文人之源,同时是百代文人诗的典范,这又怎么讲呢,这个典范主要是体现在建安诗歌它本身创造的一种艺术的风格,这种风格,我们一般就是在诗歌史上称为建安风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词。文人们认为,诗经和楚辞是很伟大的,是很问每的,无可挑剔的。后来文人他们自己创作的诗歌,有没有他们认为是无可挑剔的,很典范的呢,有没有这样的时代呢,有没有这样的诗人呢,当然有。诗人就很多,像陶渊明,大体就觉得他是很典范的,无可挑剔的。但是作为一个时代,那么有两个时代的诗歌,文人们认为是很典范的无可挑剔的。一个就是建安时代,一个就是盛唐,像中唐晚唐,那么文人觉得都已经有所衰落了。所以在文学史上有两个词在诗歌史上叫做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闻一多先生甚至认为,从建安到盛唐就是诗歌史的一个阶段,很重要的阶段,是中国诗歌史最核心的这样一个时期。所以说建安的诗歌,是后来文人诗的典范。那么这个盛唐气象,它也是从建安风骨里发展过来的。因为到了齐梁的时候,诗歌写得越来越绮艳了,那么一些诗人就觉得应该重新去学习汉魏的诗歌,这种高古的自然的这样一种诗歌。所以当时在这个时候,大概是在这个时候,建安诗歌,所谓建安风骨就是在初盛唐这个时候正式确立为我们今天说的那种典范。就是他有了一种典范的价值。那么论定了它是一种典范,自从论定建安诗歌作为一种典范的时候,一直到宋代明代清代,那么建安诗歌就一直是典范。不要看后来宋诗跟唐诗差别很大了,但是宋代的诗人仍然是学习建安诗歌,很明确的。像黄庭坚这个诗人,他们在论前代的诗人的时候,黄庭坚有一首诗论前代的诗人、经典作家的时候,他说,建安才六七子,开元数两三人,这两句就概括了他认为前面的诗歌最典范的作家。那么是把建安和开元,所谓开元就是唐玄宗的开元年间,就是盛唐。黄庭坚还曾经称赞一位诗人的诗歌做得好,说他弥工建安体,中国古代的官名里面,建安时候的官名里面有个官名就叫文学。我们现在都没有一个官叫文学,但是他那时候有一种官就叫文学,汉代就有。但是汉代的文学这个官主要指一些学者、儒学者,建安时候这一批文学官是真正我们今天意义上讲的文学家。这些人大体上是曹操曹丕曹植,他们文学的一些僚属。曹操手下的人,大家知道有好几类人,他有一些猛将有一些谋士,那么他还搜罗了一大批文人。那么曹操搜罗这些人的主要的目的,除了替他们在军幕里面起草文书之外,主要的目的因为他个人本人对文学的爱好,而且还更切实地考虑是要跟他的儿子曹丕曹植,还有其他儿子在一起,那么作为他们文学的僚友,所以曹丕曹植这两兄弟在学上早年的培养的环境是极好的。父亲是一位文学家,那么周围这些人都是文学家。所以我们曾经讲曹植这个人,他成为优秀的杰出的一个文学家,那么早年这个条件是很重要的。那么这么多人大概在建安13年,曹操平定荆州之后,集中到邺 都这个地方。那么整天跟曹丕曹植这些人在一起,要么写作论文,一起讨论一些重要的问题、悠有意思的问题。比如评论历史人物的高低,比如汉高帝高还是光武帝高,这些问题。有时候也讨论一些比较思辨的问题,比如文和质的问题,来讨论这些问题。大概差不多后来形成魏晋时候的玄学的思想,这个时候有点这个苗头出来了。可是他们最爱好的还是写诗作赋。而且经常做同题的,曹丕自己写了,然后底下的人跟着他一起写,包括草纸。所以带有一种诗歌竞赛的这种味道,作诗作赋,那么这样一种文学创作的盛况,尤其是诗歌创作的盛况,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是第一次。前面我们知道有汉代有梁孝王一些文学幕从,战国时候有稷下学宫,但是那不是主要从事诗歌的,所以诗人集团的第一次出现应该是在建安这个时候。 那么这就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诗风,建安诗歌的创作高潮。那么这一点我们刚才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除了建安风骨之外,还有邺下风流这样的词。这种情况被后世称为邺下风流,也同时这一位元好问,他写了另一首论诗绝句,他说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忧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大概意思是说晋代,他认为晋代也仍然继承了邺下风流,但是已经开始变化了。所以有邺下风流这样词的出现,比如说我们大家很熟悉的王勃有一篇《滕王阁序》他里头有两句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临川是指谢灵运,邺水朱华就是指曹植,这个朱华历来在注王勃《滕王阁序》的时候都没有很好地注出来。其实这个朱华就是指曹植有一句诗叫朱华冒绿池,就是用了这个典故的。唐代另外有一位诗人叫张悦,他写了一首专门歌咏凭吊一首怀古诗,怀建安时候的邺下的,叫邺都引这样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形容曹操的,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曹操也是够了不起了,白天带着一批将士去征战,当然这有点诗歌的艺术化了,总而言之,是这样一个能文能武的人。这就说话邺下,所谓建安风骨邺下风流对后世的文人影响是很大的。那么后来还有一个词叫西园,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典故。 我们说西园之会,或者仅仅说“西园”两个字,那你就应该知道这是一种文人的宴会,文人的聚会,就是这个意思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就是从建安时候。邺都当时有一个西园,曹植有一句诗清夜游西园,这是邺都的一个园林一处名园。那么曹操,尤其是曹植曹丕兄弟他们经常和这些文士们在那里游览赋诗。所以后来呢,就把文士之会称之为西园。宋代北宋的词人秦少游在望海潮里有一句词,叫西园夜饮鸣笳。这个很有名的一句词。整句词就是用了曹植和曹丕两兄弟的诗歌和文章里面的词句,我小时候在一个对联的书上看到这样一幅对联,当时读起来挺美的,不知道什么意思。叫做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当时觉得这个对得很好很美,那么后来当然知道东壁图书府就是天上主图书的这个星宿叫东壁,西园翰墨林就是指邺下的这个西园。所以从这种建安风骨、邺下风流这些词,很多另外很多词,就是从这方面来看整个建安文学虽然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创作的诗歌,那么在后来它的流风余韵源远流长着,令后来的文人追慕不已。 那么我们再说从建安诗歌来讲,它主体的创作者就是三曹七子,而且现在我们所看到留下作品最多的,在诗歌史上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三曹高低可能是大家感兴趣的一个问题。那么三曹里面到底谁的诗写得最好呢,我觉得这个可能也不能简单地比较。那么曹植的地位是很高的,我们说祖国十大诗人、十二大诗人,曹植可能都要在里面。屈原以后就是曹植,那么曹操的诗歌评价怎么样呢,那么对曹操诗歌的评价历史上是有变化的。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评价的。五这个齐梁之际的钟嵘,在他写的诗品里面,他对曹操的评价就是说评论应该是评论得不错的,他说曹公古直,古朴的古率直的直,甚有苍凉之气,他的风格比较苍凉,但是他在定品位高低的时候,那么他只给曹操定了下品,那么这个令后人一直感觉到比较遗憾。因为我们现在觉得曹操的诗歌虽然只留下20多首,差不多25首,还有零散的一些句子,那么曹操的诗歌,可以说它的艺术感染力确实是很强。甚至如果初一大开建安诗歌,如果一般的人我想都会首先喜欢上的是曹操,而不是曹植。比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些诗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还有《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些诗歌可以说都是十分浑厚的,十分雄浑的,十分壮美的,哪怕曹操就只有这几首诗,已经足以奠定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没人不喜欢。其他像《蒿里行》、《薤露行》那些诗歌写得稍微一下子感觉不到,但是仔细一读,也会觉得它很好的。就曹操的诗歌它感染力很强,有是是在我们 现代对于文学诗歌里面是比较重情的这样一种观念。那么曹操,我觉得应该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流的诗人。 我大体上给曹操的诗歌划分了一下,我觉得曹操有两类诗歌,那么曹操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一个军事家,是一个大英雄,那么这个大英雄从他来讲他的文学他的诗歌,他的整个政治生涯、军事生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点是无疑的。但是也有两种情况,一个时候就是当他板着面孔就是以政治家的身份,或者以大英雄的身份这样来写诗,尤其是政治家的身份。曹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不满足于当时这样一种暂时三足鼎立的安定,他是要统一全国的,甚至他总体的思想是受儒家影响的。他要实现一种中国古代儒家仁政王道的一种政府,所以有时候他在诗歌里表达这个东西。这个时候我觉得虽然这些诗歌内容很好,但是并不特别地感人。什么时候曹操写诗写得好呢,当曹操这个大英雄当时最高的权利的拥有者,他感觉到处于困境里面,哪怕这种困境并不是不能克服的,但是他感觉到处于困境里面,或者他甚至对他自己的人生道路产生一种犹豫的徘徊的疑惑的这样一种感觉,曹操有这样的时候,我们大家也许不会相信,不会想到,曹操还是有隐逸的思想的,他早年曾经有这样的想法,要隐逸起来。所以曹操是比较多方面,那么这种时候,尤其曹操这个人,有人说曹操不畏天命,曹操是畏天命的。我觉得曹操绝对是一个畏天命的人,那么尤其是当他在天命,在大自然前面,曹操就会感觉到他个人的一种渺小人的渺小。像《苦寒行》这种诗里面,我觉得一个主要的主题就是表现人在自然里面,或者人类的活动在自然里面,在自然对面,面对着自然的时候显得渺小,你像曹操率领着这样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当他北上太行山的时候,他感觉到太行山这样的雄伟,这样的难以逾越。这个时候他感觉到一种人的渺小,人跟自然相比一种渺小的感觉。还有更重要的,曹操觉得自己无法克服的一种大自然、自然规定的,就是人生命的短暂,那么这些就都深深地引起了曹操这个大英雄的一种悲怀,到了这种时候,曹操的诗歌就是最好的诗歌,而且曹操写出来的诗歌不仅是大英雄爱看,就是我们这些很普通的很一般的人民我们读来也觉得深深地受到感染。草草的诗歌总体上讲还有一种音乐的东西,歌词。 那么曹丕的诗歌呢,总体来讲也还是以音乐为主的及以乐府为主的,所以这两个人写诗可以说和当时音乐的情况有关系,所以要了解建安诗歌还得了解当时音乐的情况,那么汉代的乐府的音乐很繁盛的,但是经过汉末的大乱之后,那一场大乱之后,整个音乐流散了,所以曹操这个人本身他一生做的事业里面,有一点还没有给他肯定。就是他还是一个音乐的重建的一个很重要的组织者。所以讲中国音乐史的话,应该给曹操很高的地位,至少他是组织的。我曾经在这方面我曾经认为曹操可以和汉武帝有相似的这种情况,两个人都是爱好音乐、爱好乐府,同时两个人又都是爱好神仙。那么曹丕的诗歌总体上讲也是乐府,那么从曹植开始,曹植最大的贡献就是正式地把这种诗歌从乐转移过来了,转移成我们今天理解的用我的话来讲话就是纯粹诗歌。所以曹植这个贡献就极其地大,这是曹植的一个贡献。 第二个贡献是什么呢,这种诗歌是从音乐俗乐里面发展过来的,所以没有太多的渊源,没有很深厚的渊源,用我们今天的话来将,文化的内涵是比较少的。那么经过曹植曹操曹丕还有建安其他诗人的发展,文化内涵大大增加了。所以称文人诗。但是在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或者贡献最大的就是曹植,曹植整个把这种诗歌又重新写成典型的文人的诗歌,他把这个诗歌,因为他晚年的一些特殊经历,其中尤其是他把这个诗歌,那么曹植的诗歌是新兴的五言诗和我们刚才讲过的诗经和楚辞,这两个系统直接地联系起来了。所以他的贡献大家一听就知道他的贡献是很大的。所以曹植才在中国古代诗歌上给予那么高的评价,而曹植的诗歌,我对曹植的诗歌的阅读也是有个过程的。我一开始觉得曹操的诗歌,我刚才讲了一开始就很吸引我,但曹植的诗歌,因为曹植这个人他的诗歌就是说有时候写的表现外在的形象比较多,他直接表达内心的这些诗歌,有时候要通过一种外在的形象来表达出来。比起曹操,他的诗歌写得文多了,所以我经常听到一些人说,曹植的诗歌好象不像曹操诗歌,那么一下子能入进去。但是现在我觉得曹植真正是一个天才,我以前觉得谢灵运说,天下才总共有一石。曹植一人就得了八斗,我得了一斗,他当仁不让,那么其他一斗就是天下。包括我们这些人在内就只能用一都才了。这个很有意思的一个话了,为什么曹植给人这么天才的印象,我 一直感觉到,但是现在我觉得曹植确实是天才。 问:钱老师,您刚才说,建安诗歌是百代文人诗之源,而且它在创作的时候,它作为文人诗它的继承性不是很多,我想问一下,在曹植他们建安诗人当中,文学当中它形象的问题形象来源问题,比如从女性形象来说,它是从汉赋当中继承得多还是从乐府当中继承得多。我最近注意到我觉得从建安诗人,他们在描写女性形象的时候,都只注意描写外部穿着打扮什么的,我觉得跟汉赋他的相似性比较大一些,我想它这个来源问题是怎么解决。 答:那个建安确实在建安诗人的笔下,曹操笔下没有出现女性形象,有时候有一点歌舞,那么曹丕和曹植笔下都有很多女性形象,但是这两个人笔下出现的女性形象也是不一样的。曹植出现的女性形象就是美的感觉,就是描写女性就是描写女性,女性本人她的外貌,她的美,以及女性的生活,也包括女性的生活,有时候他也能进入女性的感情世界。比如《燕歌行》这样的诗歌,但是在曹丕的诗歌里面,女性就是女性,那么曹植的诗歌里面,女性有时候往往是她自己的一种象征,这是一个基本的区别。那么像刚才您讲的,他到底是继承汉赋多还是继承汉乐府多,大概是两方面的继承,我觉得都是比较明显的,都比较明显。如果从一些,可能从形象的来源来讲,可能汉赋有可能是多一点。因为建安诗人同时都是辞赋家,汉赋毕竟是,汉赋作品比汉乐府作品更多一些,但是他表现女性的一种主题继承诗歌里面表现女性这个传统,应该是从汉乐府里面过来的。同时也是从诗经这个系统过来的。 问:您刚才谈到曹操曹植和曹丕都是处在一个音乐的时代,可以说是乐府选择了他们,他们利用这个音乐然后写出了很多优美的五言诗。我想问老师一下,就是因为曹操曹植和曹丕,他们是一个家庭,他们处于一个时代,是怎么促使草植他能够成为文人文言市的一个鼻祖,就是除了个性的原因有没有其他原因, 答:这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说曹操曹丕曹植三个人都是在那个环境里面,那么曹操和曹丕的诗歌比较多的体现了音乐,曹植的诗歌发展成纯粹的诗歌,这个我觉得主要有这样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一个具体的原因,这个具体的原因,我本人曾经做过一个考证,就是说建安时候写乐府诗歌,大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写的,就是说建安时候的乐府诗歌实际上是曹操曹丕这些人的乐府诗歌是配合宫廷的乐制,就是直接给宫廷的乐曲填词的,所以这需要有比较高的地位。所以也是这个现象,其实建安七子里面写乐府诗的比较少的,写的也是散乐。散的一些乐府诗。曹操曹丕为什么写了那么多,主要是因为他们有这个特权,那么曹植本人当然也是地位很高的,但是他这方面特权就没有曹操那么高了。这方面我有些具体的考证,因为这个原因,曹植包括其他建安诗人就是比较多的开始脱离音乐来写这个诗歌,这是一个原因。那么第二个原因,大概是因为曹植这个人文才特别高,我们刚才讲,他的文才素养之可以说是,从文才素养来讲,曹植当然比曹操曹丕还要高的,就是说他熔经据典的,他对前带文学的继承,他的文采,所以他自然到了他手里,诗歌就越来越纯粹地诗歌化了。当然曹植还是第一步,他就更多地用诗歌来表现自己的一种个性,因为他大概在当时是文学素养最高的一个人,也是文学的才华最高的一个人。因为现代主要是一个是诗歌的文学本身,社会生活的改变,现在的中国大概不太可能要求以前像清朝一样,每个读书的人都去读诗歌,都去写诗歌,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应该说诗歌还是根于人类的一种本性的需要。所以我觉得喜欢诗歌的人还是很多的,但是相对来讲不像以前那样,甚至不像民国时候或者清代爱读诗的人诗歌修养高的人那么高的人那么多。没有那么多人,那么从我这个角度讲,我觉得就是说就应该,我们首先作为老师就应该把诗歌讲好,同时尽可能向社会介绍中国古典的诗歌,好,谢谢大家。
/
本文档为【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