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3~5岁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任务特性实验研究

2011-07-21 6页 pdf 250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0221

暂无简介

举报
3~5岁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任务特性实验研究 2 0 0 8年 第 2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Elementary Education Edition) 中图分类号:B844.12 文献标识码:A 3~5岁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任务特性实验研究 徐 欣颖 (上海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处 ,上海 200234) 摘 要:以3—5岁幼儿为被试,采用自然实验法探讨幼儿心理理论能力的任务特性问题。 研究的结果再次支持 3—5岁为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论点,并发现对...
3~5岁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任务特性实验研究
2 0 0 8年 第 2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Elementary Education Edition) 中图分类号:B844.12 文献标识码:A 3~5岁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任务特性实验研究 徐 欣颖 (上海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处 ,上海 200234) 摘 要:以3—5岁幼儿为被试,采用自然实验法探讨幼儿心理理论能力的任务特性问题。 研究的结果再次支持 3—5岁为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论点,并发现对于事实真相 的双重抑制比传统的错误信念任务需要更多的认知加工,任务难度也随之显著提高。还讨论 了心理理论各项任务之间既存在显著的一致性、又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心理理论;错误信念;信息加工 1 前言 直觉的“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简称 T O M)是指个体对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它建立在 心理与客观世界相区分、以及信念和愿望是人类行为之源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之上。⋯目前的心理理 论研究任务绝大多数都是以三种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或其变式为研究任务,即意外地点任务、意外内容 任务和外一真实任务。近来,国内外的众多研究者开始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了对任务范式和内容的探 讨及心理理论任务发展的各类相关研究之上,大大拓展了心理理论研究的内涵和外延。 有研究在考查幼儿的心理理论任务表现时发现3岁幼儿似乎普遍缺乏心理理论能力,4岁左右儿 童才开始表现出心理理论能力,幼儿在不同心理理论任务的表现中,总体上存在某种潜在一致性,而他 们通过不同心理理论任务的时间有一先后顺序,表明心理理论存在任务特异性;4~5岁是儿童获得“心 理理论”的关键年龄。 JI 在此基础上,邓赐平、桑标(2003)研究了在不同材料和不同情境条件下幼儿 的意外地点任务及意外内容任务的表现,对于这两项任务均采用玩偶实验、游戏实验和图片实验三种任 务情境,结果表明3岁组被试在玩偶和游戏实验条件下的表现优于图片实验条件,图片实验条件要求主 试使用更多的语言描述,这种描述可能对被试造成更多的信息加工要求,从而影响他们对错误信念的理 解。 邓赐平(2003)采用相同材料和评估幼儿对外表 一真实的区分和对错误信念的认识,考查幼 儿表现的任务特异性及材料刺激的影响,结果表明,因测试材料熟悉程度的不同而导致许多幼儿在不同 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不一致,即越是熟悉的材料(如小熊身后藏小球),幼儿的心理理论任务表现就 越好,而不熟悉的材料(如海绵染色制成的仿真石头)会影响幼儿心理理论任务的表现 ,也就是说,知 识经验很可能是影响幼儿心理理论任务表现的重要因素。 虽然大量的研究 j( 卜 已确定 ,在预测由错误信念所产生的行为时,4岁儿童的表现要好于3岁 儿童,但这一事实仅局限于与阳性愿望相结合的错误信念上,也就是拥有错误信念的故事人物,他的愿 收稿日期:2006—02—22 作者简介:徐欣颖(1979一),女,浙江宁波人,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心理测量研究。 2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2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望是获得某样东西,比如 Maxi出去玩耍后回到家,想找巧克力吃。在与阴性愿望(故事人物要避免获得 某样东西)相结合的错误信念上,4岁儿童的表现也同 3岁儿童一样糟糕(Alan M.Leslie&Pamela Polizzi 1998),研究者认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对错误信念的归因涉及到抑制性过程,比起希 望获得某样东西,避免获得某样东西而产生的错误信念包含了双重抑制。在该研究中,故事情节被 为故事人物要放一条鱼到盒子里,但鱼不能和小猫放在一起,在他离开时,小猫离开了原先呆的盒子去 了另一个盒子,问故事人物回来后会把鱼放在哪里。对于这个故事情节,被试不仅要抑制他自己知道事 实真相而故事人物并不知道小猫爬去了其他地方,还要抑Nd,猫所在的盒子并不是他要放鱼的盒子,这 也就是该研究所涉及的双重抑制。 Cassidy(1995)修改了一个包含阳性愿望的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使之变成了对象对目标物有否定 的期望,在这一任务中,对象要看哪个盒子里是没有目标物的。4岁的被试都通过了标准的错误信念任 务,但只有38%通过了包含阴性愿望的错误信念任务(Alan M.Leslie&Pamela Polizzi 2000)。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幼儿心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任务特性问题。 2 方法 2.1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 3 x4的实验设计,以年龄(3)为组间变量,以心理理论任务(4)为组内变量。 2.2 被试 研究对像为来 自两所幼儿园的130名3—5岁幼儿,其中: 5周岁年龄组:大班幼儿31人,平均年龄约 66.45个月 4周岁年龄组:中班幼儿 35人,平均年龄约53.97个月 3周岁年龄组:幼儿园小班儿童 64人,根据 PPVT—R(中文版)测验情况(得分高于 3周岁常模)筛 选出35人参加正式实验,平均年龄约42.20个月 具体人数分布见表 1。 表 1 全体被试人数、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 注:平均年龄单位为月 2.3 实验材料 2.3.1 高露洁牙膏盒 1个,木头铅笔 1支,穿着不同的玩偶 2个,方形卡通小糖果盒 1个,方形卡 通小布袋 1个,小熊维尼卡通模型 1个,小鱼图片 1张,小猫图片 1张,塑料装饰用苹果 1只 2.3.2 用以测量儿童接受性言语能力的 PPVT—R(中文版)量表 2.3.3 由笔者对被试进行一对一的实验,实验均在被试所熟悉的幼儿园活动室进行,保持周围环 境安静,不受干扰。 2.4 实验程序 2.4.1 接受性语言能力测验 由于小班幼JLN~tJ人园,其语言能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确保被试能够很好地理解主试的描述和 问题,我们采用PPVT—R(中文版)测量小班儿童的接受性语言能力,选择测验得分高于3周岁组常模 的儿童参加实验。 2.4.2 心理理论任务 由意外地点阳性愿望、意外地点阴性愿望、意外内容和外表一真实四项任务组成。 2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徐欣颖:3~5岁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任务特性实验研究 2.5 实验顺序 心理理论各项任务的呈现顺序在被试问作平衡,但意外地点阳性愿望的任务必定先于意外地点阴 性愿望的任务。 3 结果与 儿童在不同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见表2,以年龄(3)为组问变量、任务类型(4)为组内变量所做的方差 分析表明存在显著的年龄主效应,F(2.98)=37.54,P<.O1;任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3'98)=176.1,P<.O1;年龄 和任务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f6. )=3.247,P<.05。 为对任务类型的效应作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对不同年龄儿童在不同任务类型上的表现进行两两比 较及通过率比较,结果见表 3、图1和表 4。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心理理论任务的通过率均 显著增长,3岁组儿童在这四项任务上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困难,4岁组儿童基本可以理解意外地点 阳性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到了5岁,儿童便已全面掌握了这四项任务。本实验再次支持 3~5岁为幼 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结论。 表2 心理理论各任务之描述统计 表3 儿童在不同心理理论任务上表现的两两比较(t检验 ) 注:a一意外地点阳性愿望 ;b~意外地点阴性愿望;c一意外内容;d一外表 一真实;3岁组被试 df=34,4岁组被 试 df=34,5岁组被试 df=30; P<.05,$ P<.01 下同。 静 捌 蚓 球 缸々 截 0 1OO 8O 6O 4O 2O 0 3岁 4岁 年龄组 图 1 心理理论各任务通过率 2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2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 0 0 8年 表 5 错误信念与预测任务之卡方检验 意外地点(阴性愿望)i ,,一 =^:多 一 意外地点 (阳性愿望) @ ≤ 二 、 \ ⋯ ⋯ ⋯ ⋯ ⋯ ⋯ ⋯ ⋯ 一 ⋯ ⋯ ⋯ 一 一 j 、 = 63 .⋯ ⋯ ~ ⋯ ⋯ ⋯ ⋯ ~ ~ 一 ⋯ ⋯ ⋯ ⋯ ⋯ . 、 、▲ 外表 真实 表6 心理理论各任务之验证性因素分析 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图2,表6)可以看出该模型的拟合性较好,具体表现在 x 值较 小,各项拟合性指标(GFI、AGFI、NNFI、CFI)均在0.9以上,RMSEA<.05。即心理理论的这四项任务之 间有着潜在的一致性。 4 讨论 4.1 各项心理理论任务的内在一致性 本实验使用的四项心理理论任务(意外地点阳性愿望、意外地点阴性愿望,外表 一真实,意外内容) 经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也就是说,无论任务内容如何改变,被试都是在抑制自己 对事实真相的了解的基础上去掌握他人的错误信念,这与邓赐平等(2002)使用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一 致。[3 另外,各任务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似乎也正好佐证了本实验对任务熟悉程度的较好控制。 在传统的错误信念任务以外,本实验还重复了国外对错误信念任务的双重抑制设计,即避免获得某物的 阴性愿望。由卡方检验的结果可知,预测问题的正确回答百分比显著地小于错误信念问题(P<.O1)。错误信 念问题包含了一次抑制,即被试知道事实真相(小猫钻进了盒子里而故事人物并不知情),而预测问题却需要 在错误信念的基础上再抑制—个前提条件(小鱼和小猫不能放一起),这就需要进一步的认知加工过程。尽管 本实验在提问时已为被试的认知过程作了一定的铺垫,即先问错误信念问题(一次抑制),再问预测问题(双 3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徐欣颖:3~5岁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任务特性实验研究 重抑制),但被试并未由于这种提示作用而对预测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也许这正是从另一角度说明了被试对 优势反应的抑制仍处于较基础的水平,极易受到复杂认知加工过程的干扰。 4.2 幼儿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情况 3岁儿童还普遍缺乏心理理论能力,并且他们对于各任务的反应并非基于猜测,而是有其 自身的反 应倾向,即无法抑制 自己所知道的事实真相,而忽视他人的“不知情”状态,这一实验结果与国外大多数 采用相同任务范式所做的实验研究一致。 就“意外内容”与“阳性愿望”任务而言,4岁组儿童基本已能够理解这两项任务所蕴含的错误信 念。而“外表一真实”任务显得更加隐蔽,即需要对同一物体(仿真苹果)进行真与假的不同表征,且没 有其他情境背景的参照(如地点转移),被试在回答问题时的困难则可能在于表征的转换上。在“阴性 愿望”任务上,完全通过则需要完成双重抑制,这比“阳性愿望”中的抑制过程需要更复杂的认知加工。 因此,在这两项任务上,被试的错误信念能力需经受任务情境或双重抑制的考验才能表现出来。对 3岁 组被试而言,“外表 一真实”和“阴性愿望”这两项任务的通过率恰恰是显著低于随机水平的,说明 3岁 组被试无法抑制 自己在这两项任务上所知道的事实真相,而4岁组被试在这两项任务上的通过率显示 他们正在克服将事实冲口而出的反应倾向。由此可见,“外表一真实”和“阴性愿望”这两项任务的表现 在 3~4岁之间似乎处于显著发展阶段。 对于此类任务情境何以影响被试在不同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的问题,我们比较倾 向于以下两种 理论解释。 Dalke[ ] 呻。 ’认为,用推理图式理论可以对任务情境的影响加以解释。该理论认为,推理图式是 一 组规则,用以详细说明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反应;这些图式受个体试图解决的问题的特征所激活。推 理图式有两种成分:其一是作用成分,用以明确说明当图式激活时所发生的反应。在错误信念图式中, 作用成分是指相应个体所具有的错误信念。_5 第二个成分是缓解成分,其作用是用以明确将激活图式 的情境。错误信念任务中的情境效应,部分地可由错误信念不同图式成分的逐渐习得加以解释 。 另一种解释或许可以追溯到皮亚杰的水平滞差(horizontal decalage)概念。_5 水平滞差的概念可用 于描述儿童如何将特定阶段的运算能力扩展到新的内容领域。例如,Perner认为 J,儿童在以不同材料 进行的外表一事实区分和错误信念认识任务上表现的差异,类似于皮亚杰运算任务中发现的同等概念 的水平滞差。按照皮亚杰的界定,当儿童能够解决以某类刺激进行的心理理论任务时,则他们应被视为 习得了某种心理理论认识;而儿童将他们关于心理理论的认识扩展到不同内容领域的时间差异,反映的 只是某种水平滞差。不过,皮亚杰的水平滞差概念是以认知结构发展的阶段论为基础的,而幼儿的心理 理论发展是否具有如皮亚杰理论所界定的这种属性,仍有待进一步探析。 4.3 幼儿心理理论的任务特异性问题 以上的两点讨论似乎再一次引发了幼儿心理理论实验中关于任务特异性的思考,即当我们使用错 误信念这一“石蕊试剂”般的实验任务来考查幼儿是否具有心理理论能力时,错误信念任务的内容将是 此类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控制变量。由于年龄的幼小及知识经验的局限性 ,任务内容的熟悉程度将大 大影响幼儿心理理论能力的表现。3~5岁是幼儿心理理论从无到有的发展关键期,只有当幼儿对各项 实验内容的熟悉程度基本一致时,实验结果才最能反映幼儿的心理理论能力,否则的话,实验内容的难 度便极有可能影响幼儿的反应,那么对其心理理论能力的获得与否也就只能归结为他们对实验材料的 熟悉与否了。国外经典的海绵染色实验材料至少在上海市区就未必很适用,因为本地幼儿对海绵究竟 是什么东西还不甚清楚,那么对它从了解到熟悉就势必要花费他们额外的心理资源,以此对实验结果产 生复杂的干扰。因此,在探讨 3~5岁幼儿心理理论能力时,选择接近他们生活经验的实验材料才是比 较适合的。 在控制了错误信念任务内容的熟悉程度之后,我们便可以对任务的表征要求进行设计,即在意外地 点阳性愿望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中,物品的动作演示与情境背景的可参照性等线索使被试对任务的反 3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2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应更容易些;外表 一真实和意外地点阴性愿望任务上的表现困难便是由于被试缺乏某种参照线索或是 双重抑制的能力。 概而言之,对于幼儿心理理论任务特异性的讨论,建议是否可分两步进行,即在确定某种任务材料 熟悉程度的基础之上再来考虑诸如情境背景或认知加工等因素,以避免这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实验 结果产生的混淆,3~5岁的幼儿和成人不同,对他们来说,这个世界基本上还是比较陌生的,在追求实 验材料设计巧妙的同时,还应考虑一下幼儿对实验材料的熟悉程度。 5 结论 心理理论各任务(意外地点阳性愿望、意外地点阴性愿望、意外内容、外表 一真实)之间存在潜在的 一 致性,意外地点阴性愿望的双重抑制任务显著难于错误信念任务,3~5岁是幼儿心理理论能力的快 速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 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 王益文,张文新.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 [3] 邓赐平,桑标,缪小春.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一般认知基础——不同心理理论任务表现的特异性与一致性[J].心理科学,2002, (5). [4] 邓赐平,桑标.不同任务情境对幼儿心理理论表现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2). [5] 邓赐平.幼儿心理理论表现的任务特异性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 [6] Alan M.Leslie&Pamela Polizzi Inhibitoryprocessing in thefalse bel task:Two conjectures.Developmental Science 2000(1)2. [7] Cassidy,K.W.(1995).Useofa desireheuristicin atheory ofmindtask.Paper presentedtothe Biennial Meeting of Society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April 1995,Indianapolis,IN. [8] Dalke D E.Explaining young children’S difficulty on thefalse belieftask:Representational deficits or context—sensitive knowledge?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5,l3. [9] Pemer J.Understanding the representational mind.Cambridge,MA:MIT Press,1991.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Four Tasks of 3~5~year~old Child’S Theory of M ind XU Xinying (Office of Student Affair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 Abstract:With the nature experimental method we explored the child’S theory of mind especially on its task specificity by invit- ing 3—5一year—old subjects.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upport the home and abroad researches on development of child’S theory of mind once more.We believe that 3—5years old is the vital period for children to develop their theory of mind.We also find that the double— inhibitory control is much more difficult for children than the conditional false— believe tasks and the former needs more cognitive processing.In the discussion part,the task specificity and consistency of child’S theory of mind is in- volved. Key words:child’S theory of mind,false believe,inform ation processing 32 [责任编辑:亦 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3~5岁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任务特性实验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