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怎样治疗荨麻疹

2011-06-09 7页 doc 67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4752

暂无简介

举报
怎样治疗荨麻疹这是27楼荨麻疹康复网《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材的草稿,里面分得很清楚 这是27楼荨麻疹康复网《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材的草稿,里面分得很清楚。此书在今年底全国发行。详细情况请登录http://www.27lou.com 查看。27楼荨麻疹康复网老中医50年经验自制配方专治荨麻疹不复发,不反弹,详细情况登陆网站查看。 第一节  荨麻疹 荨麻疹(urticaria)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而产生的局限性水肿。临床上分为急性、慢性荨麻疹,皮损主要表现为瘙痒性、骤起骤消的风团和红斑。中医有“隐疹”、...
怎样治疗荨麻疹
这是27楼荨麻疹康复网《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材的草稿,里面分得很清楚 这是27楼荨麻疹康复网《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材的草稿,里面分得很清楚。此在今年底全国发行。详细情况请登录http://www.27lou.com 查看。27楼荨麻疹康复网老中医50年经验自制配方专治荨麻疹不复发,不反弹,详细情况登陆网站查看。 第一节  荨麻疹 荨麻疹(urticaria)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而产生的局限性水肿。临床上分为急性、慢性荨麻疹,皮损主要现为瘙痒性、骤起骤消的风团和红斑。中医有“隐疹”、“风瘙隐疹”、“瘾疹”等病名。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记载:“少降之病,皮痹隐疹”。《诸病源候论》风骚隐轸候中云:“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骚隐疹。若赤轸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热结成赤轸也。得天热则剧,取冷则灭也。白轸者,由风气折于肌中热,热与风相搏所为。白轸得天阴雨冷则剧,出风中亦剧,得晴暖则灭,著衣身暖亦瘥也.”风pei lei候中云:“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pei lei,状如麻豆,甚者渐大,搔之成疮。”以上指出了本病的发病原因。目前认为本病皆因禀赋不耐,又食鱼虾等腥荤动风之物,或因饮食失节,胃肠实热,或因平素体虚卫表不固,复感风热风寒之邪,郁于皮毛肌腠之间而发病;再有情志不遂,冲任失调,或肝郁不舒,气机壅滞不畅,郁而发火,灼伤阴血,致阴血不足,复感风邪而诱发。 西医认为:引起本病的病因相当复杂,常见原因有: 1、生物性 动物蛋白及植物性食物,如鱼、虾、蟹、蛋类、鸡肉、牛肉、草莓、可可、番茄、大蒜等;动物叮咬,如昆虫叮咬,动物咬伤等;吸入花粉、动物皮屑、羽毛、屋尘、霉菌孢子等。 2、化学性 化妆品,如香水、染发剂等;农药敌敌畏、666等及常用的樟脑和蚊香。 3、物理性 冷、热、日光、摩擦、压力、振动、刺激等。 4、感染 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感染。①细菌感染:常见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全身及局部感染,如败血症、咽炎、扁桃腺炎、副鼻窦炎、胆囊炎、脓疱疮、疖等。②病毒感染:常见的是引起上感的病毒,其次为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EB病毒。③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蛲虫等。④真菌感染:如念珠菌及浅部真菌感染等。 5、药物 抗炎类如青霉素、磺胺;解热镇痛类药如水杨酸类;血清制品;安眠镇静类药如可待因等及某些中药。 6、精神因素 紧张、焦虑、烦躁、抑郁、失眠、情绪波动等。 7、内脏疾病 如红斑狼疮、白塞氏病、变应性亚败血症、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口腔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淋巴瘤、胃炎、肠炎、胆囊炎、肝炎、肾炎、糖尿病、多形性红斑、结节性红斑等。 【发病机制】 可分为变态反应与非变态反应两种。 1、变态反应:本病主要是Ⅰ型变态反应,少数为Ⅱ型或Ⅲ型。 Ⅰ型变态反应:变应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IgE),附着于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血循环中嗜碱性粒细胞表面膜上,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这些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结合后,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并释放一系列化学介质,如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5—HT)等介质,引起皮肤、粘膜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局部组织水肿、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等效应,从而出现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及循环系统等一系列相应的临床表现。 少数属Ⅱ型变态反应(如输血反应),多见于选择性IgA缺乏患者,这些患者接受输血后体内产生IgA抗体,再输入血液后即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过敏毒素及多种炎症介质,引起红细胞破碎及过敏性休克和荨麻疹。Ⅲ型变态反应是由于抗原(血清)抗体反应激合补体,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而引起的荨麻疹样皮损称荨麻疹型血管炎,属皮肤血管炎(如血清病)。 2、非变态反应: 某些药物(如阿托品、箭毒、吗啡、奎宁、阿司匹林、毛果芸香碱、罂粟碱、多粘菌素B、可待因、可卡因、肼苯达嗪等)、毒素(如蛇毒、细菌毒素、昆虫毒素等)及一些食物(如水生贝壳类动物、龙虾、蘑菇、草莓等)和其他因素(如热、压力、摩擦以及神经精神因素)等使补体被激活或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缓激肽等活性物质而引起。 【临床表现】临床上分急性和慢性荨麻疹。 1、急性荨麻疹(acute urticaria) 病程6周以内,以药物、食物和感染为较常见的病因,起病急,发展快。表现为皮肤突然瘙痒,随之出现大小不等的水肿性红斑、风团,开始孤立或散在,逐渐扩大融合成片;皮损骤起骤消,反复发生,消后不留痕迹;真皮乳头水肿可使毛囊口向下凹陷,皮肤凹凸不平,呈橘皮样外观。偶见风团表面形成水疱,则称为水疱性荨麻疹,此是由于真皮长时间水肿致使真皮内出现裂隙所致。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胸闷、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部分可因胃肠粘膜水肿出现腹痛,剧烈时颇似急腹症,亦可发生腹泻,出现里急后重及粘液稀便;累及气管、喉粘膜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若伴有高热、寒战、白细胞升高等全身中毒表现,应考虑有感染或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等的可能。皮肤划痕实验阳性。 2、慢性荨麻疹 (chronic urticaria) 皮损时多时少,反复发作,持续2个月以上,常达数月或数年之久,除瘙痒外全身症状较轻。 3、特殊类型荨麻疹 (1)皮肤划痕症(dermatographism):亦称人工荨麻疹(factitious urticaria),亦名“皮肤写字(skin writing)”。系因机体对外界机械刺激敏感性增高,皮肤稍受刺激,如用手搔抓或钝器划过皮肤1—3分钟后,沿划痕线出现条状风团,瘙痒,数分钟后即消退,可与荨麻疹伴发,亦可单独存在。其发生可能与IgE有关,也可能与肥大细胞存在某种功能的异常有关。 (2) 寒冷性荨麻疹(cold urticaria) 可分为两种: ①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familial cold urticaria):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罕见,女性多见。出生后不久或早年发病,反复发作,持续终身。表现为受冷后0.5-4小时出现风团样丘疹,直径一般不超过2cm,自觉灼热,不痒,可伴有畏寒、发热、关节疼痛、白细胞增多等全身表现.被动转移试验及冰块试验均阴性。 ②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acquired cold urticaria):多见于女性,青年为多。约1/3患者有遗传过敏史背景,血清抗体lgE显著升高,组胺和激肽是主要介质;冰块诱发试验和被动转移试验均阳性。皮损紧绷、压无凹陷,数小时或1-3天消退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系真皮深部及皮下组织小血管扩张,血浆渗出所致,可能是抗原受冷剌激后释放的正常或变性的皮肤蛋白。表现为患者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或气温突然降低后,暴露或接触部位产生风团或水肿,自觉瘙痒;重者可有手麻、唇麻、胸闷、心悸、腹痛、腹泻、晕厥甚至休克;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或遇热后消退。原发性患者常经数月或数年反复后可自行痊愈,而继发性患者常为某些疾病(如冷球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梅毒、结缔组织病及骨髓恶性肿瘤等)的表现之一。 (3)胆碱能性荨麻疹(cholinergic urticaria):青年人多见。由于运动、受热、情绪波动、热饮或饮酒使胆碱能神经兴奋冲动而释放乙酰胆碱,诱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而发生风团。常在受剌激后数分钟即出现风团,直径为1mm-3mm,周围有红晕,散布不融合,常泛发于躯干上部和上肢;偶尔会伴发乙酰胆碱的全身反应,如流涎、出汗、头痛、脉缓、瞳孔缩小、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哮喘甚至休克;病情一般经数月或数年后逐渐缓解。诊断可依据运动或热水浴试验阳性,用1∶5000乙酰胆碱作皮试或划痕试验,可在局部周围出现星状小风团,有诊断价值。 (4)日光性荨麻疹(solar urticaria):对280nm-320nm紫外线及400 nm-500 nm可见光过敏,有时透过玻璃的日光也可诱发;皮肤暴露于日光或人工光源后数分钟,发生风团、红斑,伴有瘙痒和针剌感,严重时可有全身反应如畏寒、乏力、晕厥、痉挛性腹痛等;光感试验阳性。 (5)压力性荨麻疹(pressure urticaria):又称迟发性压力性荨麻疹(delayed pressure urticaria)。皮肤在持续受压约4-6小时后,局部发生瘙痒疼痛性水肿性红斑、风团,约8-12小时后消退;易发生于手掌、足底、臀部或其他压迫部位等;发作时可伴有寒战、发热、头痛、关节疼痛及全身不适等。发病机制可能与皮肤划痕症相似。 (6)接触性荨麻疹(contact urticaria):是由于皮肤接触某些物质后发生的局部红斑和风团反应。其发生机制有变应性和非变应性两种;①变应性接触性荨麻疹常因接触某些致敏物后局部出现风团、水肿性红斑,系IgE介导的反应,斑贴试验阳性。②非变应性接触性荨麻疹:接触物如化学性二甲基亚砜等,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使小血管扩张充血,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风团反应。 (7) 血清病型荨麻疹(serum sickness urticaria) 因注射异体血清、疫苗后1周左右,全身皮肤出现风团,伴全身不适、发热、淋巴结肿大等。有自限性,属Ⅲ型变态反应。 血管性水肿(angioedema) 较常见,于皮肤薄嫩、组织疏松处,如眼睑、口唇、外生殖器、喉头粘膜突然出现水肿性红斑,皮损局限,边缘不清。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血中白细胞总数升高应考虑感染的存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应考虑病毒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应考虑寄生虫感染或变态反应所致荨麻疹等。尿常规可以发现泌尿系统的一些疾病及糖尿病等;大便常规、血沉、肝功能、肝炎病毒检查、X线、内镜等有时均可提供诊断线索。 2、免疫学检查 对慢性荨麻疹的病因诊断有一定意义。寒冷性荨麻疹患者梅毒血清试验阳性,提示有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可能性;冷球蛋白试验阳性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的患者;血清lgE升高提示发病机制主要为Ⅰ型变态反应所致;血清补体的降低以及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主要见于由Ⅲ型变态反应所介导的荨麻疹性血管炎。 3、特殊检查 划痕试验、斑贴试验、皮内试验可检测吸入或食入变应原及接触过敏原;运动和热水浴可诱发胆碱能性荨麻疹;光照试验、热水试验及冰块诱发试验等对日光性荨麻疹,热荨麻疹及寒冷性荨麻疹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组织病理】 真皮水肿,毛细血管及小血管扩张,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可有少许嗜酸性粒细胞,胶原束间隙增宽,胶原纤维染色变淡;荨麻疹性血管炎可见血管炎性病理改变。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皮肤反复出现大小不等瘙痒性风团、骤起骤消、反复发作、消退后不留痕迹、皮肤划痕征阳性,少数重症伴有畏寒、发热、腹痛、喉头梗塞感、胸闷、心慌等以及各型荨麻疹的特点,本病不难诊断。病因诊断往往比较困难,需要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全面综合进行确定。 本病需和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丘疹性荨麻疹:该病好发于儿童,皮损为风团样丘疹、丘疱疹、群集分布多发于四肢、躯干,皮损常持续数日才能消退,退后留有色素沉着斑。 (2)离心性环状红斑:皮损开始为淡红色扁平丘疹、以离心性逐渐向外扩大,皮损中央消退,边缘略微隆起,形成环状或半环状,皮损需经1-2周才能消退,消退后局部留有色素沉着。 (3)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者,应注意有无伴发急腹症、胃炎、肠炎、阑尾炎、溃疡病等的可能。 (4)伴畏寒高热和中毒表现者应排除其他疾病(如结缔组织病、败血症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辨证论治 ⑴ 风热证:多发于夏秋季,发病急骤,风团色红,灼热瘙痒,或伴恶寒、咽喉肿痛;遇热加重,得冷则减轻,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疏风清热。 方药:消风散或桑菊饮加减。 ⑵风寒证:多发于冬春季,风团色白或淡,遇冷或风吹则加剧,得热则减轻,口不渴,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浮紧、迟或濡缓。 治法:辛温解表,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或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 ⑶气血两虚症:风团色淡红,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或数年,劳累后则发作加剧,自觉瘙痒,神疲乏力,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 治法:益气养血,调补气血。 方药:八珍汤。有表证者,宜益气养血,祛风止痒,方选当归饮子加减。 ⑷胃肠实热证:风团出现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脘腹疼痛、腹胀、或大便燥结、神疲纳呆,苔黄腻,脉滑数。部分患者有肠道寄生虫病。 治法:疏风解表,通腹泻热,除湿止痒。 方药:防风通圣散合茵陈蒿汤加减。 ⑸冲任不调证:风团色暗,时轻时重,多在月经前数天开始出现,往往随月经的干净而缓解,风团出现与月经有关。常伴有经期腹痛或月经不调,面色晦暗,舌质正常或色淡,苔薄,脉细涩或弦细。 治法:调摄冲任,养血止痒。 方药:四物汤合二仙汤加减。若月经不调,经色黯,有血块者,可加桃仁、红花、丹参等药;若肝郁气清、冲任失疏所致者,可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⒉ 针刺疗法:可用于慢性荨麻疹。取穴可分为以下各组: ①曲池。 ②身柱、膈俞、肝俞、大肠俞、肩隅、曲池、血海、三阴交。③风池、大杼、血海、百虫窝、合谷。 ⒊ 耳针疗法:取神门、肺区、枕部、荨麻疹区、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等穴,针刺后留针一小时,每次2~3穴。 (二)西医治疗 1.急性荨麻疹 治疗原则:去除病因,抗组胺,降低血管通透性,及对症治疗。 ①皮损少,全身症状轻者,可选用H1受体拮抗剂,联合使用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白天服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其疗效持久,无或少有中枢抑制,如特非那丁、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晚上服用通过血脑屏障、具有嗜睡作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赛庚啶等。对嗜睡作用敏感者如驾驶员、高空作业人员及工作和学习要求高度集中精力者仅单独选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常以2种抗组胺药联合应用;维生素C及钙剂可降低血管通透性,与抗组胺药有协同作用,可口服或静脉注射;对伴腹痛者可给予普鲁本辛口服或654-2、阿托品肌注;某些患者联合应用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等有较好疗效;合并感染者应及时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并对感染病灶作必要处理。 ②皮损广泛,全身症状严重或伴有休克或喉头水肿者,除以上处理外还应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 ml-1ml、迅速吸氧、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mg-50mg,并以氢化可的松针0.2g-0.3g或地塞米松针5mg-10 mg、或甲基强的松龙针40mg-60 mg/日、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 ml中快速静滴,15分钟后可重复注射肾上腺素0.5 ml;有明显心血管疾病者肾上腺素需慎重使用。喉头水肿一般不主张做气管切开,因不能解决伴发的支气管痉挛,可加用氨茶碱0.2g(加入5%-10%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滴注。 2、慢性荨麻疹 治疗原则:去除病因,避免诱发因素;抗组胺、抗炎治疗;免疫调节治疗。 ①应积极寻找原因并去除之。这需要医生耐心询问病史,配合相关检查,逐一分析可能有关的内在和外在病因。 ②抗组胺、抗炎治疗。一般以抗组胺药为主,对单独使用H1受体拮抗剂疗效不佳者,可用H1受体拮抗剂加用H2受体拮抗剂、抗5-羟色胺、抗炎药物等(如氯雷他定+雷尼替丁+氨茶碱+雷公藤)。抗炎药除了雷公藤外,还有昆明山海棠和羟基氯喹等。多种药物种类之间可交替使用以避免耐药性;给药时间也应根据病情发作的时间进行调整,例如晨起较重,则临睡前应予稍大剂量的药物,若临睡时多,则晚饭后给予稍大剂量,病情控制后应持续再服药月余维持疗效,而后以能控制病情不复发为原则逐渐减少剂量后停药。 ③调节免疫功能。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斯奇康等)和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等也可选用;慢性荨麻疹治疗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 3. 特珠类型荨麻疹 赛庚啶、阿斯咪唑、西替利嗪等对皮肤划痕症较为有效;寒冷性荨麻疹应用赛庚啶、羟嗪、脑益嗪、氟桂嗪、西替利嗪、抑肽酶、氨基已酸等较为有效;胆碱能性荨麻疹应用阿托品、普鲁苯辛、654-2、羟嗪、异丙嗪、多虑平等较为有效;压力性荨麻疹应用西替利嗪较为有效;日光性荨麻疹应用阿司咪唑、氯喹等较为有效。  此外,还可选用外用止痒、收敛、消炎药物,常用炉甘石洗剂、止痒洗剂、舒肤特酊、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等;防晒霜对日光性荨麻疹有一定疗效。 第二节 丘疹性荨麻疹 丘疹性荨麻疹(papular urticaria)又称急性单纯性痒疹、荨麻疹性苔藓、婴儿苔藓、剧痒性婴儿苔藓。婴幼儿、儿童常见,是一种以瘙痒性、风团样丘疹和(或)风团样丘疱疹为特征的季节性皮肤病。中医称为“水疥”,俗称“土风疮”等。 【病因】 中医认为:隋《诸病源候论》云:“水疥者, pei lei如小瘭浆,摘破有水出。”土风疮候中亦云:“土风疮,状如风胗而头破,乍发乍瘥,此由肌腠虚疏,风尘入于皮肤故也。”指出了其病因及其临床特征。现在认为,本病系素体不足,胎体遗热以致湿热内蕴,或因蚊、蚤刺咬或因食入腥发动风之品,或因内有食滞,复感风邪而发。 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某些昆虫叮咬有关,如蚤、虱、臭虫、螨、蚊等节肢动物的叮咬,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用跳蚤及臭虫制成抗原作皮试,90%患者呈阳性反应。其他因素如各种消化功能障碍和某些食物如蛋、虾、蟹、奶等也可能与某些患儿的发病有关。有些成人患者的发病可能与内分泌障碍有关。 【发病机制】 本病是一种迟发型超敏反应,昆虫等节肢动物叮咬皮肤时注入唾液,唾液中的某些物质(主要是有机物)作为抗原,可引起过敏体质的人产生皮损及瘙痒。患者在初次接触致敏原时,一般需经1—2周的致敏期,此后再受叮咬则引起激发反应而发生皮损。已有实验证实,在机体反复被叮咬后可产生脱敏,故儿童发病经过几年反复后,一般在5—7岁左右自然缓解;也有部分患者发病一次或几次即不再发生,这与个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有关。 【临床表现】 以春、夏、秋季节多见,冬季偶有散发。一般幼儿及儿童患者较多,成人较少。皮损多见于躯干、四肢及臀部,呈群集性或散在分布、绿豆至花生米大小的纺锤形或椭圆形的淡红色风团样丘疹和(或)丘疱疹,有的皮损可有伪足,顶端常有小水疱,有的发生后不久便成为半球形隆起的紧张性大水疱,内容清,周围无红晕,有的患儿红肿明显、有大疱,常因剧痒而影响睡眠,搔抓后可出现糜烂、结痂,引起继发感染;一般无全身表现,局部淋巴结不肿大。皮损经1—2周消退,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如有新皮损陆续发生可使病程迁延而容易复发。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用皮肤抗原特别是螨虫抗原做皮内试验常呈阳性反应。 【组织病理】 细胞内和细胞间水肿,表皮内水疱,真皮浅层水肿,小血管扩张及血管周围轻度的淋巴细胞浸润。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儿童易发病、春夏秋季多见,瘙痒明显,好发于四肢、躯干以纺锤形或椭圆形风团样丘疹和(或)丘疱疹,反复成批出现,退后留有色素沉着等特点,一般不难诊断。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荨麻疹:以大小不等水肿性红斑及风团为主要表现,皮损于数小时内消退,不留痕迹,无丘疹水疱。与年龄、季节无关。 (2)水痘:起病急,皮损为针帽至绿豆大小的丘疹、水疱,周围有红晕,头皮及口腔粘膜也有皮损,不痒或轻痒;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治疗】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风热型:风团红斑丘疹,顶端有小水疱,结痂,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 清热解毒,疏风止痒。 方药: 荆防汤加减。 2、食滞型: 皮疹为小丘疹或风团红斑,偶见糜烂结痂。腹胀。目赤,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稍红,舌苔白厚,脉缓。 治法: 清热消导,疏风止痒。 方药: 防风通圣丸加减或用下方:防风3g 芥穗3g 黄芩10g 栀子6g 赤芍6g 焦三仙30g 白藓皮10g 香槟榔5g。 西医治疗 口服1-2种抗组胺药并配合维生素C及钙剂均有较好的疗效;外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霜剂等有利于皮损的消退;糜烂渗出时可用生理盐水、3%-4%硼酸溶液、0.1%-0.3%醋酸铅溶液等进行湿敷;继发感染时予抗感染药物内服及外用;若皮损广泛、症状重者,可酌情考虑使用激素。
/
本文档为【怎样治疗荨麻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