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8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肾病38例临床研究

8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肾病38例临床研究

2011-04-18 3页 pdf 646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3838

暂无简介

举报
8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肾病38例临床研究 2010年总第 42卷第 7期 痛风性肾病是因严重慢性高尿酸血症时尿酸 (盐)结晶沉积于肾间质和肾小管腔而导致的慢性间 质性肾炎。 自 2007 年 2 月~2010 年 2 月间,我们采 用健脾补肾泄浊方药结合常规西药治疗本病 38 例 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6 例均为本院肾病风湿科门诊及 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8 例;男 25 例,女 13 例;年龄 34~67 岁,平均年龄(41.43±16.12) 岁;病程 l~22 年,平均病程(15.26±11.68)年...
8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肾病38例临床研究
2010年总第 42卷第 7期 痛风性肾病是因严重慢性高尿酸血症时尿酸 (盐)结晶沉积于肾间质和肾小管腔而导致的慢性间 质性肾炎。 自 2007 年 2 月~2010 年 2 月间,我们采 用健脾补肾泄浊方药结合常规西药治疗本病 38 例 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6 例均为本院肾病风湿科门诊及 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8 例;男 25 例,女 13 例;年龄 34~67 岁,平均年龄(41.43±16.12) 岁;病程 l~22 年,平均病程(15.26±11.68)年;伴高血 压病 19 例。 对照组 38 例,男 26 例,女 12 例;年龄 35~69 岁,平均年龄(42.75±13.76)岁;病程 1~21 年, 平均病程(15.30±13.69)年;伴高血压病 21 例。 2 组 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P>0.05)。 1.2 诊断 参照《中国肾脏病学》相关资料 [1]制 定,2组病例均符合以下 2条:(1)原发性高尿酸血症 血尿酸(UA)男性>417μmol / L,女性>357μmol / L,并 排除其他肾病、血液病、肿瘤放疗、化疗或噻嗪类利 尿药等所致的继发性高尿酸血症。 (2)至少具有以下 肾损害之一:①持续性尿检异常(蛋白尿、血尿或尿 红细胞>3 个 /HP); ②1 项或多项肾功能指标减退; ③泌尿系结石。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血肌酐(Scr)≤ 442μmol / L,年龄 14~65岁。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有关慢性肾炎和慢性肾功能 衰竭所制定的辨证标准,76例患者均以脾肾亏虚、湿 浊内阻表现为主。 主要症状:腰痛,食少纳呆,身体困 重,肢体麻木,口中黏腻,舌紫暗或有瘀点苔腻,脉细 涩。 1.4 排除标准 B 超发现尿路梗阻患者; 其他继发 或原发性肾脏疾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 过敏者;合并有心血管、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 疾病者;精神病、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差者。 2 治疗方法 2 组均低嘌呤饮食, 增加饮水量, 并以小苏打 1g,每日 3 次,碱化尿液,使尿 pH 值保持在 6.5~6.8 之间;别嘌呤醇 0.1g,日 2 次,以及其他降压、降糖、降 脂等对症处理。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脾补肾泄 浊方药。 组成:黄芪 30g,党参 30g,熟地 15g,淮山药 15g,山茱萸 15g,玉米须 30g,大黄 10g,仙灵脾 15g,黄 精 15g,土茯苓 30g,薏苡仁 30g,白术 10g,川萆薢 30g。 水煎服,每日 1 剂。 4 周为 l 个疗程,共 3 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参照文献[2]拟定。 临床控 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UA 降至正常,Scr、BUN 恢 复或保持正常,24h 尿 PRO 定量正常, 尿 RBC 计数 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UA 较治疗前 降低>20%,Scr、BUN 正常或较治疗前下降>50%,24h 尿 PRO 定量减少>40%, 尿 RBC 计数减少>40%;有 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UA 较治疗前降低 l0% ~20% ,Scr、BUN 正常或较治疗前下降 20%~50% , 24h 尿 PRO 定量减少≤40%, 尿 RBC 计数减少≤ 4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UA 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 ,Scr、BUN 较治疗前下 降≤20%或病情恶化, 尿液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或 加重。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肾病 38例临床研究 郑宝林 余俊文 张小娟 杨同广 杨剑 刘奔流 李婷 梁一鸣 (佛山市中医院,广东佛山 528000) 摘 要 目的:探讨健脾补肾泄浊方治疗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 76 例痛风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 照组各 38 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组加服健脾补肾泄浊方, 疗程 12 周。 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尿蛋白 (PRO)定量、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尿 RBC)、尿 β2-微球蛋白(β2-M)、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水平的变 化。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4.2%,对照组为 52.6%,2 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治疗后 尿 PRO 定量、尿 RBC 排泄率、尿 β2-M、UA、Scr、BUN均明显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健脾补肾泄浊方结合常规西药治 疗痛风性肾病具有较好疗效,可改善肾脏功能,减轻临床症状。 关键词 痛风性肾病 健脾补肾泄浊 中药复方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 R589.7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7X(2010)07-0017-02 临 床 研 究 17 2010年总第 42卷第 7期 3.2 治疗结果 3.2.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 组临床控制 4 例,显效 11 例,有 效 17 例,无效 6 例,总有效率为 84.2%;对照组临床控制 3 例,显 效 5 例,有效 12 例,无效 18 例, 总有效率为 52.6%。 经统计学处 理,2 组总有效率有高度显著性 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 对照组。 3.2.2 2 组治疗前后尿 PRO、尿 RBC及尿 β2-M 变化比较 见表 1。 3.2.3 2 组治疗前后血 UA、Scr、 BUN变化比较 见表 2。 3.2.4 不良反应 2 组各有 3 例 出现口腔溃疡,经对症治疗后痊愈不影响治疗;对照 组 2例、治疗组 3例出现 AST升高,经护肝治疗后恢 复正常;治疗组 2 例出现食欲减退,但较轻仍坚持服 药治疗。 经统计学处理,2组间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 异(P>0.05)。 4 讨论 痛风性肾病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 致使血尿酸 生成过多, 或由于肾脏排泄减少, 使血尿酸水平升 高,尿酸盐在血中浓度过饱和,沉淀于肾脏而引起肾 损害。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中动物蛋白摄 入比例的增加, 高尿酸血症的人群也在日益增多 , 这必将导致痛风及高尿酸性肾病发病率的不断升 高。 多数患者伴有典型的痛风表现 [3]。 尿酸性肾病的 治疗比较棘手,本病一旦累及肾脏,防治不当,严重 者需要长期血液透析治疗或肾移植, 严重影响患者 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西医现行治疗方法主要是低嘌呤饮食、 大量饮 水、碱化尿液、对症治疗等。 主要应用别嘌醇抑制尿 酸生成,但长期应用会产生如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 反应及皮肤过敏等副作用,大大限制了药物的长期服 用。 依据其临床表现, 可将本病归属于中医学 “腰 痛”、“石淋”、“水肿”、“痹证”、“关格”、“溺毒” 等范 畴。 我们认为本病的病因与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 有关。 加之大多数患者形体肥胖,人过中年,其脏气 日渐衰退。 若再饮食不节, 嗜食膏粱厚味或饮酒过 度,久必致脏腑功能受损,特别是脾肾功能受损,脾 失健运, 则升清降浊无权, 肾失气化则分清泌浊失 司,人体水液不能正常运化,从而聚湿生浊。 湿浊留 于肾则导致肾脏之损害,发为痛风性肾病。 因此本病 的主要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阻于肾脏。 治以健脾 补肾、化湿泻浊为法。 健脾补肾泻浊方中黄芪、白术、 党参健脾利湿;仙灵脾、巴戟天温补肾阳;熟地、淮山 药、山茱萸滋补肾阴,以阴中求阳;大黄通腑泄浊;薏 苡仁、川萆薢、玉米须利尿祛湿泻浊,使湿浊之邪从 二便而出。 本研究结果表明,健脾补肾泻浊方不仅能 明显降低痛风性肾病的 UA, 而且能减轻蛋白尿、血 尿,降低尿 β2-M,改善肾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值得 临床进一步探讨。 5 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尿酸性肾病的诊断、辨证分型 及疗效评定(试行).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 23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2002:156 [3] 黎磊石,刘志红 .中国肾脏病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122 第一作者:郑宝林(1964-),医学硕士,副主任中医师,从 事中医临床肾科工作。 收稿日期:2010-03-12 编辑:吕慰秋 表 1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尿 PRO、尿 RBC及尿 β2-M变化比较(x±s) 组别 例数 尿 RBC(×104/mL) 尿 β2-M(μg/L) 8.19±5.32**△ 511.21±113.55**△△ 对照组 38 13.66±8.77 675.54±150.21 10.76±6.32* 629.63±122.76 时间 尿 PRO(g/24h) 治疗后 0.92±0.68**△ 治疗前 1.35±0.76 治疗后 1.13±0.73 治疗组 38 治疗前 1.28±0.64 14.38±8.27 695.32±138.54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P<0.01。 表 2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 UA、Scr及 BUN变化比较(x±s) 组别 例数 Scr(μmol/L) BUN(mmol/L) 146.95±61.85*△ 9.33±4.56*△ 对照组 38 193.00±79.54 12.73±5.84 183.54±77.55 11.23±4.26 时间 UA(μmol/L) 治疗后 412.11±91.44*△ 治疗前 586.75±131.81 治疗后 448.54±85.43* 治疗组 38 治疗前 611.67±127.56 215.47±87.33 14.13±6.3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 △ △ △△△△△△△△△△△△△△△△△△△△△△△△△△△△△△△△△△△△△△△△△△△△△△ △ △ △ △ 中医药学———中华文明的结晶,世界文化的瑰宝! 临 床 研 究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肾病38例临床研究 作者: 郑宝林, 余俊文, 张小娟, 杨同广, 杨剑, 刘奔流, 李婷, 梁一鸣 作者单位: 佛山市中医院,广东佛山,528000 刊名: 江苏中医药 英文刊名: JIANGSU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 2010,42(7)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3条) 1.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 尿酸性肾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 2008(1) 2.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 3.黎磊石.刘志红 中国肾脏病学 2008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szy201007010.aspx 授权使用:河南省中医学院(hnszyxy),授权号:3da808d6-aa24-49bb-9132-9ea700b2195c 下载时间:2011年3月15日
/
本文档为【8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肾病38例临床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