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荀子的政治思想

2011-04-09 45页 ppt 318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71422

暂无简介

举报
荀子的政治思想null五、荀子生平五、荀子生平五子者 有荀杨 文中子 及老庄—《三字经》 杨雄,西汉蜀郡成都人,西汉后期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认为:‘经莫大于《易》,传莫大于《论语》。他模仿《周易》写了一部书叫《太玄》,又模仿《论语》写了一部书叫《法言》。 司马光曾将扬雄的著作和孟子荀子加以比较,司马光认为:“《孟子》之文真而显,《荀子》之文富而丽 ,《杨子》之文简而奥。” 但是,朱熹在《通鉴纲目》里用了六个字宣判了扬雄的死刑:“莽大夫扬雄死”。null五子者 有荀杨 文中子 及老庄—《三字经》 ...
荀子的政治思想
null五、荀子生平五、荀子生平五子者 有荀杨 文中子 及老庄—《三字经》 杨雄,西汉蜀郡成都人,西汉后期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认为:‘经莫大于《易》,传莫大于《论语》。他模仿《周易》写了一部书叫《太玄》,又模仿《论语》写了一部书叫《法言》。 司马光曾将扬雄的著作和孟子荀子加以比较,司马光认为:“《孟子》之文真而显,《荀子》之文富而丽 ,《杨子》之文简而奥。” 但是,朱熹在《通鉴纲目》里用了六个字宣判了扬雄的死刑:“莽大夫扬雄死”。null五子者 有荀杨 文中子 及老庄—《三字经》 文中子,本名王通,子仲淹,号文中子,出生在公元580年,去世在617年,活了仅38年,是隋朝的教育家,思想家。王通从小家学渊源,据说他15岁就开始教学活动了,就到15岁他已经把《五经》读完了,读完了后他已经开始教书了,边教书边学习。18岁时狱有‘四方之志’‘游历访学’,到了18岁就开始周游天下,遍访名师同道。他读书极其刻苦,‘不解衣者六岁’。null 他在隋文帝仁寿三年,也就是公元603年参加科举,奏上《太平十二策》,主张“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很受隋文帝的赏识。但下议公卿时却被冷落排挤。后来就早早辞职回家写书:《续诗》《续书》《礼论》《乐经》《易赞》《元经》,叫《王氏六经》。写这些书的时他也就20多岁,他的志向就如此高远。他写书的宗旨他自己讲“服先人之义,稽仲尼之心,天下之事,帝王之心,昭昭乎”,同时他还聚徒讲学,他的门下有个专门的名字,叫“河汾门下”。后来在唐朝鼎鼎大名的一些人都是他的学生,比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他是董仲舒这样为代的汉代大儒和以二程朱熹这一类人为代表的宋代大儒的中间环节。理学当中很多重要的概念,重要的范畴,重要的治学方法,重要的修身方法就是王通首倡。王通死后他的弟子为纪念他,就模仿孔子的门徒记《论语》的做法而编了《中说》,《文中子说》。这部书就叫《中说》,也叫《文中子》,也叫《文中子中说》。null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 null[前298-前238?(汪中);约公元前313-前238?] 荀子:论儒于秦荀子:论儒于秦 在范雎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势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餧,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呜呼而莫之能应,然而通乎财万物、养百姓之经纪。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逾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必蚤正以待之也。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必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null 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   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1)。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此君义信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2)。是何也?则贵名白而天下治也(3)。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4)。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5):‘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6)。’此之谓也。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 《荀子·儒效》 荀子:议兵于赵荀子:议兵于赵 荀子曾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  王曰:“请问兵要。”   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荀子•议兵》 荀子生平活动荀子生平活动 齐——楚——齐——秦——楚——赵——楚 荀子一生欲以礼义之言易强暴诡诈之术,且执著不舍,始终如一。荀子一生奔走列国,由壮至老。“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是不然。孙卿迫于乱世,遒于严刑,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诸侯大倾。当是时也,知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无睹,贤人距而不受。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蒙佯狂之色,视天下以愚。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谓也。是其所以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也。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null所过者化,观其善行,孔子弗过。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天下不治,孙卿不遇时也。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呜呼!贤哉!宜为帝王。天地不知,善桀纣,杀贤良,比干剖心,孔子拘匡,接舆避世,箕子佯狂,田常为乱,阖闾擅强。为恶得福,善者有殃。今为说者,又不察其实,乃信其名。时世不同,誉何由生?不得为政,功安能成?志修德厚,孰谓不贤乎! ——《荀子·尧问篇》 六、荀子的政治思想六、荀子的政治思想(一)礼 孔子论政,立行仁与正名两个要旨,前者主要被孟子所继承,而后者经荀子更加完备。荀子是先秦礼论的集大成者。 礼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礼指冠婚丧祭,揖让周旋等仪文形式;而广义的礼指一切典章。荀子的“礼”是以广义的礼为基础,与性恶之说相结合,而成一家之言。null1.性恶说—“礼”论的人性基础 荀子认为人性“恶”,这在先秦儒家中独一无二。与孔孟均不同。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可见,礼之所以必要,正是因为人性恶。null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 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然而孝子之 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於情性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null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於众,其不异於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人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 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故 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null 《礼论》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 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 ” 故隐栝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立君上,明礼义,为性恶也。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荀子·大略》 null2.养民裕民—“礼”的最后目的 荀子论礼,目的在于使人节欲,而不是绝欲。礼论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节欲的手段,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 “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故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群居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荀子·富国篇》 然而,人性既然是恶的,那么在合群的生活中势必发生矛盾:如果个人权利不定,则人人争享受;但是如果个人义务不定,则人人工作懈怠。解决的办法就是制礼以明分,使每个人都知道各自的权利义务所在。这样才能够达到社会安定,人民康乐。null 荀子的礼治理想就是——“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 ,“朝无幸位,民无幸生 ”,“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於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故或禄天下,而不自以为多,或监门御旅,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故曰:‘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夫是之谓人伦。 ”《荀子·富国篇》 在此至平之社会中,人不做无厌之求,财物以有节而可得。量物以足欲,“两者相持而长”。所以说:“礼者养也”。《荀子·礼论篇》null 养民裕民的关键在富国,“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圣贤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 ”《荀子·富国篇》null如何“裕民以政”?(与孟子相似)   “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 ”《荀子·富国篇》 null 荀子对人性持悲观的态度,然而对经济生活则持乐观的态度。“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夫有余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 ”《荀子·富国篇》 可见,荀子认为富国的关键不在于减低人的,一味地“节用”,对人的欲望也要给以相应的满足,因为,在荀子看来,欲望是生产的动力,所以要“节用以礼”。所以,荀子批判墨子的“节用”主张:“天下之公患,乱伤之也。胡不尝试相与求乱之者谁也?我以墨子之”非乐“也,则使天下乱;墨子之”节用“也,则使天下贫,非将堕之也,说不免焉。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蹙然衣粗食恶,忧戚而非乐。若是则瘠,瘠则不足欲;不足欲则赏不行。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 null将少人徒,省官职,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贤者不可得而进也,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则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若是,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敖然,若烧若焦,墨子虽为之衣褐带索,嚽菽饮水,恶能足之乎?既以伐其本,竭其原,而焦天下矣。”《荀子·富国篇》 null3.别—“礼”的手段 所谓别,即“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礼论篇》(也可见于《荀子·富国篇》)具体表现为国家一切分级异等的制度: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礼,把钱财物品作为工具,把尊贵与卑贱的区别作为礼仪制度,把享受的多少作为尊卑贵贱的差别。把隆重和简省作为要领) 礼制既行,则人安其分,争乱荒怠之事则无由兴起。这都是由于“以别易同,以不平等易平等,以不自由易自由”。null 然而,礼之别,别之不平等,并不是任意武断决定的,而要根据每个人的贤能来决定。 “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 “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仪,则归之于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仪,则归之于卿相士大夫 。”《荀子·王制篇》 荀子的这一依据每个人的贤能来决定贵官赏罚的思想,上承孔子以德致位的理想,下开秦汉布衣卿相之风气。 null4.尊君 “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荀子·儒效篇》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 ”《荀子·致士篇》   “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同焉者是也,异焉者非也。”《荀子·正论篇》null 荀子尊君的原因:   就环境论,孟荀皆生于国大君威之时代。孟子申古义以抗潮流,荀子就时势以立新说。   就思想论,有三个原因: 1.荀子论礼,以明贵贱,别上下,异君臣为要义,不尊君则无以致别异之用。故君不可二,势在独尊。 2.君主在荀子的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君者善群者也”。《荀子·王制篇》“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百姓之群待之而后和,百姓之财待之而后聚,百姓之执待之而后安,百姓之寿待之而后长。”《荀子·富国篇》“今尝试去君上之势,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null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之悖乱而相忘,不待顷矣。”(《荀子·性恶篇》) 可见,治乱系于一人,尊荣殊于万众。 3.“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荀子·富国篇》,所以,君主的职务就是明定全国臣民的权利义务并且进行监督。假如君主没有至尊之位,没有至大之权,这样重要的职务必然难于执行。null 另外,在荀子看来,立政之前,无以修身。实际上已经暗示法家重国轻人的宗旨。 但是,荀子最终还是儒家,而不是法家。他和法家有根本的区别:法家倾向于以君主为政治的主体,荀子则没有放弃民贵的思想。荀子思想中的君主之所以需要尊崇,是因为他担负着极重要的职责,是一个高贵而尊严的公仆,一旦君主不能尽其天职,则尊严丧失,可废可诛。“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臣或弑其君,下或杀其上,粥其城,倍其节,而不死其事者,无他故焉,人主自取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故桀纣无天下,汤武不弑君”。 这说明:如果君主不能尽到他自己的责任,那自寻死路也是咎由自取。null(二)治法与治人 1.治法 荀子的思想,颇有接近法家之处,礼法之间地根本界限本来就很微小而难于立刻指出。法也有广狭义之分,与礼相似。狭义的法为听讼断狱之律文,广义为治政整民之制度。就狭义而言,礼法之间的区别非常明显,但是如果就广义而言,那么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比较模糊了。荀子的礼治思想表现了当时社会时势的过渡趋势,即宗法既衰之后,从人关系渐变为从地,执政者势不得不别立“贵贵”之制度以代“亲亲”。这时的礼是旧名称,习用已久,还没有废弃掉,于是新起的制度,也有可能被称作礼,然而这时候,礼的内容就比以前的礼的内容更为广泛,从而和法的概念相混了。所以,荀子礼治思想论礼而不是纯儒,接近法却最终也不属于法家。null 荀子认为礼与法是一样的,所谓“非礼,是无法也”。礼就是法,梁启超先生说:“荀子所谓礼,与当时法家所谓法者,其性质实极相逼近。”不管怎样,宗法强盛之时,王族世卿可以参与政事,君主不能擅权;荀子觉得,君主应该专权但又不能独治,君臣分工各有职守,下移上侵,都不可以。 荀子的礼法无非是等级名分和政令制度。划分了君臣百姓之间的等级之后,荀子急欲使儒家摆脱窘境,进入庙堂之上,就在政令制度上向法家看齐。既要证明儒家的“礼”为治世之道,又不得不承认“法”的治国方略。荀子调和的目的就是,礼与法同为治之本,所谓“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治国之道既是礼又是法。后世学者称荀子进献给君主的是礼法并重的“礼治”。null  荀子尊君,任南面听治者为治乱唯一之关键,这显然和古礼是不一样的。按照荀子所论礼的内容,主要已经不是封建天下时候的旧礼,而是新旧糅合在一起的“治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用人之法。荀子认为君主应专权但不可以独治。必须有“便嬖左右足信者”以为“窥远收众之门户牖向”;卿相辅佐以为“基杖”,“足使喻志决疑于远方者”以使于四邻诸侯。(《荀子·君道篇》)这样,内外之治各得其人,君主就可以不劳而治。百官各司有职,君主则“以官人为能”。“今以一人兼听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使人为之也。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必自为之然后可,则劳苦耗顇莫甚焉。 ”君主如果能够做到“论德使能而官施之”,令“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已 ”(《荀子·王霸篇》)null  荀子所说的“官人”之精义,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取人之道,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以等。行义动静,度之以礼;知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故卑不得以临尊,轻不得以县重,愚不得以谋知,是以万举不过也。”(《荀子·君道篇》)然而,卑不得以临尊,指的决不是上品无寒门的世禄制,而是打破门阀,专论材能的文官制度。所以,荀子说:“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仪,则归之于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仪,则归之于卿相士大夫 。”《荀子·王制篇》 这显然与,孟子的世禄制相反。 null 可见,在荀子看来,官人的主要原则就是“立公制以屏私意”。而官人之私意,多生于君主,所以,立制度之公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君主之私。荀子指出私人之害:“故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无私人以官职事业,是何也?曰:本不利於所私也。彼不能而主使之,则是主暗也;臣不能而诬能,则是臣诈也。主暗於上,臣诈於下,灭亡无日,俱害之道也。”(《荀子·君道篇》) null(2)劝禁之法。荀子在这一点上创新比较少,基本上不出儒家慎刑的范围:“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爵当贤则贵,不当贤则贱。古者刑不过罪,爵不逾德。故杀其父而臣其子,杀其兄而臣其弟。刑罚不怒罪,爵赏不逾德,分然各以其诚通。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刑罚綦省而威行如流,政令致明而化易如神。”(《荀子·君子篇》)null(3)正名之法。“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之罪也。故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其民悫。悫则易使,易使则公。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矣。如是,则其迹长矣。迹长功成,治之极也,是谨于守名约之功也。”“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与共故,故明君临之以势,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辨势恶用矣哉? ” (《荀子·正名篇》)null 孔子虽然也有“庶人不议”,虽然轻视民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孔子以仁爱为政本,能行其术者尚不失为仁惠之专制。而荀子以正名、性恶与礼治之说相连,就略失孔学温厚之旨,因此,到了李斯相秦始皇的时候,更加推衍,而成为“辨黑白而定一尊”的政策。 null1.治人 (1)法后王 荀子对治法的思想的阐述极多,然而,他又把这些都归之于三代圣王。孔子自谓从周,又斥生今反古。而荀子承其意而引申为“法后王”。所以,“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荀子·非相篇》) 孟子称先王人伦之至,教人以“法先王”。荀子似乎也有这样的说法:“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师旷,言治者予三王。三王既已定法度、制礼乐而传之,有不用而改自作,何以异于变易牙之和、更师旷之律?无三王之法,天下不待亡,国不待死。”(《荀子·大略篇》)null 因此,从根本上说,荀子的思想和孔孟差不多,荀子的思想是以法为末,以人为本,符合儒家思想的精髓,他之所以主张法后王,因为他认为“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所以说:“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 ”(《荀子·非相篇》)null(2)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源也 荀子上承孔子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思想,指出:“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荀子·王道篇》null “合符节,别契券者,所以为信也;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探筹、投钩者,所以为公也;上好曲私,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偏。衡石、称县者,所以为平也;上好覆倾,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险。斗、斛、敦、概者,所以为啧也;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於民。故械数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於臣子矣。如是则虽在小民,不待合符节、别契券而信,不待探筹、投钩而公,不待衡石、称县而平,不待斗、斛、敦、概而啧。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 服,有司不劳而事治,政令不烦而俗美。” ——《荀子·王道篇》null 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君者, 盘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君射则臣决。楚庄王好细腰,故 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null 可见,荀子的思想与法家有着根本的区别。法家专重治法,重君子之权势而不求其道德,儒家则重君主之道德而不重其权势,而儒家则求治人以行治法,荀子的思想则兼而有之。null(三)天人之分——无神论的政治观 荀子力辩天命灾异与政治人事无关。这与孔孟均不同。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 。” ——《荀子·天论篇》nullnull 荀子还进一步解释灾异不足畏的原因:“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荀子·天论篇》 不过,荀子尽管在破除迷信,但是他并不准备变异习俗:“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 ——《荀子·天论篇》null思考题 1、试比较孔子、孟子以及荀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2、孟子“民为贵”的思想与西方民权思想的异同。 3、试评价荀子的天人之分的政治思想的历史意义。
/
本文档为【荀子的政治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