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城市化地形作战的历史演进

城市化地形作战的历史演进

2011-03-28 13页 pdf 648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15724

暂无简介

举报
城市化地形作战的历史演进 ★★世纪期刊网-专业期刊论文原文服务网站★★ 【关于我们】 世纪期刊网专业提供中文期刊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的原文传递及下载服务。 【版权申明】 世纪期刊网提供的电子版文件版权均归属原版权所有人,世纪期刊网不承担版权问题,仅供您个人参考。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 support@verylib.com 【网站地址】 世纪期刊网 http://www.verylib.com 【网上购书推荐商家】 当当网 卓越网 读书人网 京东IT数码商城 本次文章生成时间:2011-3-26 18:11:03 文章内容从第二页开始! 请将本站向...
城市化地形作战的历史演进
★★世纪期刊网-专业期刊论文原文服务网站★★ 【关于我们】 世纪期刊网专业提供中文期刊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的原文传递及下载服务。 【版权申明】 世纪期刊网提供的电子版文件版权均归属原版权所有人,世纪期刊网不承担版权问题,仅供您个人参考。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 support@verylib.com 【网站地址】 世纪期刊网 http://www.verylib.com 【网上购书推荐商家】 当当网 卓越网 读书人网 京东IT数码商城 本次文章生成时间:2011-3-26 18:11:03 文章内容从第二页开始! 请将本站向您的朋友传递及介绍! A Study of Urban Terrain Operations 城 市化地 形作 战 的历史 演进 口 孙大淮 史延胜 刘庆文 内容提要:城市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城市化地形”,不仅体现着城 市从产生便具有的防卫功能,同时也体现了城市化地形演变对人类战 争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地形具有新的特质和内涵, 将使城市的战略地位和军事价值进一步凸显,对信息化条件下城市作 战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城市化地形 作战 历史演进 影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92(2007)02—0099—12 作者:孙大淮,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副院长,硕士,教授,研究生导师,大校; 史延胜,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训练部科研科科长,硕士,讲师,中校;刘庆文,石家 庄机械化步兵学院作战指挥教研室副主任,硕士,副教授,上校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里程碑的标记,“城市的演进展现了人类从草莽 未辟的蒙昧状态到繁衍扩展到全世界的历程”。④ 城市是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交通的汇聚点,不仅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 的支撑作用,而且形成了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城市化地形”。从城市 发展的历史科学认识城市化地形的军事价值,对于指导和实施城市作 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 、城 市的兴起 形成 了具 有特 殊 防卫功能 的“城 市化 地形”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人类保护自身及维护利益的安全需要。 城市先因“保障安全”需要而兴起,继而以“维护安全”需要而建设。在 城市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中,与之紧密相关的“城市化地形”,不仅承 载了不同历史时期围绕城市而进行的战争,而且客观地发挥了与当时 ① 乔尔·科特金著:《全球城市史》,前言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 99· 中国军事科学 2007年第2期 第 20卷第2期 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军事价值。 (一)“设防城邑”是城市的雏形 原始社会,部落之间时常发生冲突,起因 是领地受到侵犯、成员遭到伤害、财富被掠夺 以及其后围绕奴隶和土地的争夺。随着人类 繁衍发展,氏族之间的冲突更加频繁、规模不 断扩大,那种“和平了结”的争斗方式已不足 以解决争端,规模更大甚至是无限制的烧杀抢 掠的出现,迫使人们为了安全起见,便想办法 在村寨周围设防。村寨刚一出现时,只是聚族 而居的房屋,在其周围还没有设防的工事。 “在这种残酷而频繁的械斗中,人们为了安 全,设防的城邑出现了。各个村寨都有坚固的 难以摧毁的防御工事。”①这种“设防城邑”可 以视为城市的雏形。 公元前 3500—3000年间,先是在尼罗河 流域,然后是在两河流域,出现了最早一批城 市。公元前 30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王 国,定都在提尼斯,以后又建新都孟菲斯。公 元前3000—25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 出现很多城市国家。这些早期城市国家是由 几个地区围绕一个中心城市联合而成的,即 “城邦式”的国家,国因城而立,城即国家的基 本组成和依托。中国作为世界城市文明的发 源地之一,在公元前2500—2000年,也出现了 城市的雏形。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就需要有城廓沟池来保 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②,当时 已经 出现了 “都”、“市”、“城”、“廓”等不同形制的“邑” (当时主要指居民点),其中“凡邑有宗庙先君 之主日都”;“市”为交易物品之地。但当时并 非所有的邑都有市,“有邑之市”通常规模较 大,而且多为奴隶主居住地。而“城”则“有的 外筑土墙,有的外为沟池,有的外为木栅栏,这 也说明城是防御性的构筑物。”③“廓”则比城 大,或城在廓中,但城与廓都是防御性的,“虽 然城廓沟池的形式不同,但在性质上都是防卫 性的”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 . 100 . 形制的“邑”必然要与“城”相结合,以保卫邑 的安全,从而形成最初的具有防御功能的城 市。夏代就已经有了“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卫 民”的说法。这充分说明城市是因防卫需要 而建。 (二)“保卫安全”的社会功能是城市兴起 的重要因素 关于城市起源,国内外学者有许多解释, “防御说”即为其中的一种,认为“古代城市的 兴起是出于防御外来侵犯和保护本城居民的 需要。”⑤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城市是一个圆形 或椭圆形,中间有一个十字交叉。在古巴比伦 文字中,城市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L’’形的 封闭图形。从辞源和词义上讲,中国古代汉语 中的“城”指围绕人群聚落修筑起来的环形墙 壁。这说明最初的城市实际上就是一种防御 用的构筑物,担负着“保卫安伞”的功能。“在 中国,‘城 ’最早有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 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变为防御 敌方侵袭。”⑥所以,恩格斯指出:“用石墙、城 楼、雉堞围绕着石造或砖造房屋的城市,已经 成为部落或联盟的中心;这是建筑艺术上的巨 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 标志0”⑦由此可见,设防城邑实际上就是城市 的雏形。城市的出现先于国家,城市从其萌芽 到产生之初,就是因维护“安全保障”之需要 而兴起的。 ① 金玉国著 :《中国战术史》,28页,解放军出 版社 .2003。 ② 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5页,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③ 《中国城市建设史》,l1页。 ④ 《中国城市建设史》,5页。 ⑤ 潘永江、季建林主编:《中国城市化战略研 究》,8页,南京出版社,2001。 ⑥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著:《城市地理学》, 1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63页,人民 出版社 .1995 孙大淮 史延胜 刘庆文:城市化地形作战的历史演进 基础研究 最初因宗教活动和后来的商业活动而兴 起的城邦,也需要借助一定的设施设备来防御 外族的骚扰和入侵。在原始社会,宗教是部族 维系统一的重要保证,而且往往与外族是不相 容的,由此而产生的部落冲突是经常发生的, 保卫部落安全必然要在居住地采取必要的防 御措施。“市”作为物品交易场所,最初与 “城”是相对分离的。商业活动因涉及财富和 利益,更要防范他人的掠夺,后来“统治阶级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并抵御异族入侵,筑墙挖 沟,设关造卡,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聚落,这就是 最早的‘城’。‘城’和‘市’的复合便产生了早 期的城 市。”①。虽 然有 “城 ”之 后必 会有 “市”,但早期“市”的功能远不及“城”的作用 重要和明显。因此,“早在发轫之初,城市区 域就已扮演三种不同的重要功能:构建神圣的 空间;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拥有一个商业市 场。城市或多或少地都拥有这些功能。一般 而言,城市在这三个方面只要有一个薄弱环 节,都会损毁其 生活,甚 至最终 导致其衰 亡。” 市从兴起之初就被赋予了“提供基本 的安全保障”的社会功能,城市的兴起与其说 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如更直接地 说是出于维护安全和经济利益而加强防卫需 要的结果。 (三)“城市化地形”是城市安全保障的基 本载体 承载着城市的那块土地,必然要拥有有别 于其他地形的特殊要素,除了其固有的自然属 性(即地貌)外,还有建筑物及其外围防御设 施(即地物),这便是“城市化地形”。特别是 城市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着,为了保障生产、生 活正常进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 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 这种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城市的空间分布体系。 城市这个“节点”对区域具有明显的辐射和影 响作用,周边区域同时也对城市有着影响作 用。它们相互作用使“城市化地形”在空间上 不断拓展,由原来的“节点式”地形拓展为“区 域化”地形,其军事价值也随之扩展,城市防 卫功能的发挥也更加丰富、有效。 在“城市化地形”上,为了保证城市安全, 保障城市各种活动正常进行,必须建设交通、 通讯、能源等方面的设施以及必要的安全防御 设施。其中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兼具 平战双重功能,战时是保障作战的重要基础设 施,也是战时必须防护的重点 目标。因此,为 了保证城市安全,一方面需要在平时加强各种 安全防护措施建设,另一方面在战时更需要有 针对地加强各类防御体系建设;一方面需要加 强对城区的直接防卫,另一方面需要在城市所 涉及的区域也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一方面需 要加强城防体系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城 市防御直接相关的各类基础设施(同时也是 城市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所有这些与城市 安全直接相关的建设内容,都需要城市及其所 在区域的地形来承载,这就使得“城市化地 形”与其他各类处于 自然状态的地形(如山 地、丛林地、戈壁等)在属性上有了本质的区 别,除其 自然属性外,从“设防城邑”开始,就 从根本上改变了此前的“聚落而居”的居住形 式,使承载了部落居住的这块土地超越了地形 本身所固有的自然属性,增加了人为设置的防 御设施,从形成开始就注入了“防卫”的功能, 不再像其他类型地形那样对攻防双方都是对 等的,“城市化地形”从来都是对它的占据者 即防御一方具有天生的优势。虽然“城市化 地形”的要素和内涵随着城市本身的发展不 断拓展,但其防卫功能始终没有变,而且不断 趋于完善和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城者,所 ① 孙志刚著:《城市功能论》,62页,经济管理出 版社 ,1998。 ② 乔尔·科特金著:《全球城市史》,前言3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 l0l· 中国军事科学 2007年第2期 第 20卷第2期 以自守也”①,防卫功能注定了“城市化地形” 作为安全载体的军事价值。 二 、城 市 的 发 展使 “城 市 化 地形”要素不 断拓展 城市是作为一个防御实体而兴起的,“城 市化地形”的构成要素随着城市发展和城市 安全需要不断拓展。 (一)简单的防御设施构成了早期的“城 市化地形” 人类在早期“聚落而居”时,往往会选择 自然地理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虽然在随后 的发展进程中,由于人口增多等因素,会出现 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再加上宗教之争、部族血 仇等因素,居住地的安全成了必须关注的问 题。从城市的历史发展来看,人们不可能从一 开始就有意识地“规划”城市的空间分布,以 利用自然条件形成纵深梯次的防御体系,特别 是受生产力水平限制,还不可能构筑非常坚固 完备的防御体系,更不可能在居所以外更远的 范围设关立卡,主要还是在居住地外围设置必 要的防御措施。 早期的设防城邑所形成的“城市化地形” 不仅地域范围较小,基本上限定在部落居住地 及其周围有限的地域;而且空间结构上也比较 简单,只是在“村寨四周依据地形堆积土垒, 土垒外围则遍布带刺植物及竹签 ,有的还挖有 壕沟,供出入交通的狭长甬道则设有结实的木 门。”( 这些工事和防御设施的出现,显然是长 期攻、守的结果,是堡垒、城池的先驱。但这标 志着一种全新的防卫模式的产生,即借助城防 设施,前伸防卫的触角,增强防守的弹性,将敌 对双方的正面碰撞转化为以工事和防护设施 “遮蔽”己方、“拦截”对方,从而达到化解对方 攻击、保护己方安全的效果。这些防御设施虽 然规模有限,但实际上还是超越了居住地本身 的范围,将城邑及其外围(虽然向外延伸幅度 . 102 . 有限)、自然概念上的地形及其上设置的防御 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防卫价值并 能发挥防御功能的“城市化地形”。 (二)完备的城防体 系形成了相对封闭的 “城市化地形” 人类文明的发展,为建立大规模城市创造 了条件。特别是更加严格的安全保障要求,使 得城防设施进一步完备,以坚固城墙为主体, 形成了城市防御体系。按照辞源释义,中国古 代的“城”,一指城郭。内为城,外称郭,“内为 之城,外为之郭。”③二指古代王朝领地,诸侯 封地,卿大夫采邑,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 在中国夏朝就有了城郭和城池,商代修建的城 郭和城池则更为普遍,有的城墙厚达20多米, 壕沟宽达20米,深达10米。公元前1110年, 中国统一的周王朝就建立了带城墙的大型城 镇,称之为“王都城池”,以加强防护。到了封 建社会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以城墙为核 心的城市防御体系更为完善,不仅城墙和护城 河构成了完整的城池,而且为了使城墙更加坚 固,在夯土墙中还有“城干”,即筑城时埋在土 中的坚木支柱,砖石建造的城墙也比较普遍。 “我城池修,守器具,推粟足,上下相策,又得 四邻诸侯之救,此所以持也。”④此外,城墙的 其他附属设施也日渐完善。这一时期,其他文 明古国也出现了类似的坚固设防的城市。古 埃及时期,为了加强城市防御,围绕统治者驻 地修筑了许多堡垒、长墙和防御工事。随后, 又在尼罗河两岸修建了许多堡垒,“这些城堡 通常成椭圆形或圆形、长方形,由两道城墙环 绕,其人口处结构复杂,要经过两道狭窄的走 ① ② 1984。 ③ ④ 《墨子 ·七患》。 林耀华著:《原始社会史》,376页,中华书局, 《管子 ·度地》。 《墨子 ·备城门》。 孙大淮 史延胜 刘庆文:城市化地形作战的历史演进 基础研究 廊和一个空场地,方能进入。”①公元前 2400 年 一公元前 1750年的古印度著名的哈巴拉城 和摩享约 ·达罗城,其结构分卫城(或称上 城)和下城两部分,“卫城一般位于城市西部, 全部用烧砖砌成,以高墙深壕环卫,街道旁建 有圆形塔楼,是战时的防御城堡和居民的避难 所。”“下城是居民区,一般位于城市之东,也 有城墙 围绕,但其结构和坚固程度远逊于 卫城。”② 城墙的出现虽然可以追溯到更早,但作为 完整的防御体系使得城与墙一体化,则标志着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作战开始了。城市的防守 与进攻在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对城墙的突破 而展开的,墙破则城危、墙在则城立。此后数 千年里,中国城市建设与发展基本沿袭了这一 模式。中国式坚固城市的建立,为东方各国城 市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模式。随后数百年里,日 本、韩国等国都仿照建立了永久性的都城,基 本特征都是“四周有城墙围绕”。在火器发达 以前,城垒作为守备工事,对战争的影响是举 足轻重的。弱旅困守孤城,抗敌经年累月,迫 使强寇无功而返、甚至反败为胜的战例,历史 上屡见不鲜。“出者不守,守者不出。一而当 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千而当万。故为城郭 者,非妄费干民聚土壤也,诚为守也。”③春秋 时期,随着诸侯争霸的加剧,各国的君主为增 强防御能力,纷纷修筑城郭,“凡欲安君治民, 兴霸成王,以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 实仓廪,治兵库。”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 而攻之而不胜。”⑧对于坚固设防城市而言,由 于攻城器械缺乏,主要是依靠“搭云梯攀登城 墙,或用遮棚作掩护用破城槌撞击城墙,或挖 地道攻城”⑥,由于城墙在城市防御中则具有 极大的优势,这一时期城市防御体系的主要特 征就是“深挖沟、高筑墙”。坚固的城墙足以 挡住千军万马,因而人们往往以“固若金汤” 来形容城池的坚不可破。可见,重视城墙在城 市防卫中的核心支撑作用,是当时世界各国的 通行做法,这样可以形成坚固的、封闭性的城 市防御体系。但是,坚固城墙的封闭性也使得 这种坚固城市防御具有很大的被动性,进攻一 方的长期围困往往会使城市守方断粮缺水而 难以为继,不攻 自破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 此外,由于过分重视坚固城墙的作用,不会将 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城墙之外的地域上,“突破 城墙”成为攻守双方关注的焦点,使得与作战 直接相关的“城市化地形”也有着鲜明的“封 闭性”,基本上仅限于城墙所围住的城市与以 城墙为核心的相关防御设施。 (三)“开放式”城市的发展全方位拓展了 “城市化地形”的空间范畴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大型乃至超大型城 市出现,不再可能设置完整的以高大坚固城墙 为防御屏障的城防体系,于是“开放式”的城 市开始出现。早在古埃及发展后期,就出现了 这种城市。他们“改变了以前经常修建堡垒 的做法,除了在边境重地设置防御工事外,城 市不再设置,其首都底比斯和孟菲斯都没有城 墙。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在城市中央修筑了大 量神庙,每座神庙都是一个独立的城堡。在神 庙四角用石头修筑塔楼,周围用泥砖砌成围 墙。神庙平时用于祭祀,战时则是避难所。”⑦ 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城市 发展同样急剧扩张,形成了大型城市乃至世界 性大都市。这一时期,中国大城市传统意义的 城墙依然存在,但主要是皇帝及其中央政权所 在区域,即通常意义上的“皇城禁地”,在城墙 周围或外围聚集着各种各样的店铺、酒肆等服 ① 牛俊法主编:《世界军事史概要》,23页,解放 军 出版社 ,2002。 ② 《世界军事史概要》,23、24页。 ③ 《尉缭子 ·守权》。 ④ 《吴越春秋》。 ⑤ 《孟子 ·公孙丑下》。 ⑥ 《世界军事史概要》,25页。 ⑦ 《世界军事史概要》,23页。 · 103 · 中置军|-|科学 2007-#-g 2期 第20卷第2期 务设施。特别是城市作为一个社会性实体,其 功能发挥特别是对作战行动的影响绝不仅限 于地理因素,即便是地理因素作用的发挥也与 相关的其他因素融合在一起。“城市的地理 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 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①,即开放性 使城市更具辐射性,城市以其政治、经济、商 务、文化等的聚集性,影响着周边乃至全国的 发展,使得“城市有可能在政治上、心理上或 在其他领域有着某种重要象征意义。”②随着 经济发展的加快,城市的辐射性及其对周边的 影响日趋加大,甚至现代社会已经出现了城市 “郊区化”的发展势头,反映了现代城市的开 放性对周边影响力的不断加大。由此也出现 了许多“卫星城”,城市群正在形成,使城市在 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重要责 任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城墙作为主要防御体系在新的技术手 段面前的局限性,再加上城市本身结构的发 展,迫使人们不得不“放远”眼光,超越城墙所 限定的范围,从更加广阔的空间来寻求确保城 市安全的有效对策。由此开始,延续数千年的 传统的城市防御体系走向开放,并阻敌于城下 的被动防御开始转向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围” 之策。同时,这也意味着城市防卫开始走出城 门、跳出城墙,拓展防卫空间。“开放式”城市 建设模式,标志着城市作为“永久防卫性的军 事堡垒”的时代已经过去,城市规模的拓展使 得城市防卫也超越了以“突破城墙”为标志的 作战样式。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城市的战略 地位日趋明显,城市同时也成为区域乃至国家 的军事重镇,在区域和国家安全稳定方面起着 举足轻重的战略支撑作用。特别是城市的开 放辐射性以及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使城市化 地形呈现出扩大化、城乡一体化、多城一体化 等显著特征,围绕城市的作战行动也发生前所 未有的新变化。城市的战略地位将使城市作 战更具战略作用,在现代战争中占据着主要地 . 104 . 位甚至是主体地位,“城市化地形”将更具重 要的战略价值。同时,传统的攻城略地或围绕 一 城一地的争夺 ,将演化为围绕控制城市而进 行的争夺城市外围、打击城市要害目标、城市 封锁以及城市游击战等各种作战样式。 三 、“城市化地形 ”在城 市作 战 中具有特殊 的军事价值 “城市化地形”诸要素对城市作战的影 响,除地形本身的地理位置、自然地貌外,还包 括分布在地表面上的各种固定性物体。濒海 城市、内陆城市、平原地城市、山地城市等各自 不同的自然地理属性决定了各类城市地形的 军事价值各不相同,围绕不同城市防卫需求应 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的防御体系。“城市化 地形”的军事价值 ,除了自然条件之利外,还 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地形之利转 化为作战优势,在城市作战中发挥积极的军事 效益。 (一)“城市化地形”是承载城市作战力量 的重要场所 不论是古代范围有限的城市化地形,还是 现代范围较广的城市区域化地形,乃至地域广 阔的城市群地形,其军事价值首先是承载相应 的军事力量,以实现对城市的防卫或夺取和控 制上。具体讲,就是防御一方充分利用城市所 处地形的有利自然条件,有针对性地构筑完备 的城市防御设施 ,部署相应的防御力量,形成 城市防御作战体系;进攻一方要尽可能地利用 有利地形、地物,克服不利地形和城市防御障 碍物的阻挡,有针对性地使用兵力兵器,突破 城市防御体系,达成夺取或控制城市的作战目 ①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著:《城市地理学》, 2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② 迈克尔·埃文斯等著:《未来陆军 ·未来挑 战》,97页,国防大学训练部,2005。 孙大淮 史延胜 刘庆文:城市化地形作战的历史演进 基础研究 的。这样,攻守双方就依托“城市化地形”,形 成了城市作战的基本战场和攻防态势,并演绎 了精彩纷呈的战争活剧。 古代城邦面积相对较小,城池通常以坚固 高大的城墙为屏障,并辅以外围壕沟、护城河 等,形成了以城墙为基本依托的城市防御体 系。这样,所谓在“城市化地形”上作战,主要 就是守住和突破城墙这一关键障碍。攻守双 方的作战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墙上下或内外这 一 有限的地形上,地形的有限性决定了双方都 不可能一次性投入太多的作战力量,即便是作 战力量较多也只能采取“添油战术”,逐次投 入力量突破城门或城墙。由此可见,“城市化 地形”限定了城市作战中攻守双方主要作战 力量的规模以及作战方法的使用,其承载作用 是决定城市作战规模、方法以及作战效益的基 本因素。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开放式” 城市的发展,城市作战中双方使用的作战力量 也不断增加 ,使得城市化地形空间也必须相应 的扩展,以满足承载更多作战力量的需要。与 此同时,对城市攻取方法也不断丰富,除传统 的突破城墙外,有些攻城之法还有巧取之策, 如利用特殊的地理条件用水淹或打坑道突破。 这些方法实际上是利用当地或当时自然地理 条件,有些则是利用人力改造 自然条件,不仅 为突破城墙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进一步拓展了 城市化地形的空间范围和自然属性。随着科 技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重火器的出现,为从 更远距离上以“非接触”手段突破城墙创造了 极为有效的手段,不仅可以直接减少攻城人员 的伤亡,而且可以超越城市防御工事的阻挡, 直接达成对敌有生力量的杀伤和对防御设施 的破坏,使城市化地形开始由“城下”的有限 空间向一定区域甚至更远、更大的区域拓展。 不断扩展的“城市化地形”,不仅可以承载更 多的作战力量,而且使作战双方特别是进攻一 方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可以更加自如地排兵 布阵,从而使作战力量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作 战效能。现代城市虽然不再设立城墙,但无论 是突破城市防御体系,还是控制城市重要目 标,都不可能脱离“城市化地形”的承载作用。 即便是现代条件下城市作战,空间、空中、海 上、陆上等各种作战力量的运用最终都要作用 于与城市相关的目标上,包括分布于城区和城 市外围相关区域的各类 目标。“城市化地形” 依然承载着来自不同空间作战力量的作用,是 “聚集”着各类防御防御目标和各种攻击力量 的基本场所。 (二)充分利用“城市化地形”创造有利的 作战态势 城市的扩张使之不再局限于城垣之中,特 别是“开放式”城市建设理念,使城市变成了 真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并对周边 区域产生强有力的辐射和影响。这个变化,客 观上使“城市化地形”得到了相应拓展,“突 破”城垣的限制向四周拓展;同时,也形成了 区域性的人文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城市化环 境,以城市为核心,不仅对周边区域的人员、物 流等有着强烈的“聚集”作用,而且在经济、科 技、文化、信息等方面对周边区域有着显著的 “辐射”作用。这在军事上不仅形成了一定的 地理纵深,而且在“城市化地形”范围内及“城 市化地形”区域与外界之间形成了互动甚至 联动关系,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以及与之 相关联的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创造有利的 作用态势,增强城市防御的弹性、韧性和城市 进攻作战的灵活性、有效性。因此,对城市化 地形的利用,并不仅仅是承载作战力量,最主 要的是要利用地形条件,科学地部署作战力量 和调控作战行动,切实使地形之利转化为态势 之利。 高效利用“城市化地形”的根本着眼点, 虽然是要使其可以承载更多的作战力量,但是 地形范围再大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使绝对多的 作战力量都猬集一团,这样反而会造成更大的 · 10S. 中国军事科学 2007年第2期 第2o卷第2期 伤亡。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合理地部 署作战力量,科学地调控部队行动,使各种作 战力量在既有的或相对限定的地形上灵活地 “动”起来,从而形成有利的作战态势。这种 作战方法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广 泛应用,其中,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堪称城市坚 守防御的范例。1942年4月,希特勒集中了 150万大军,大举进攻斯大林格勒。为保卫斯 大林格勒,苏联军民在斯大林格勒正面530公 里、纵深 120公里的城区内外,构筑了4道防 御地带,把外围作为市区的屏障,市区作为外 围的依托,互为作用,立足于在外围大量杀伤、 消耗、消灭敌人,苏联红军以l6万人迫使德军 22个师陷入攻城的持久性消耗战。德军陷入 街市战,失去了机动的特长,特别是进入巷战 后,坦克部队只能沿街道前进,车辆不能完全 展开,冲击力大为降低。在市区残酷的街巷战 斗中,苏军与德军围绕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 屋展开激烈的战斗,有时仅为了争夺一座建筑 物双方要拼死战斗几个星期。经过 6个半月 时间,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终以苏军获胜结束。 德军死伤约150万人左右,约占其苏德战场总 兵力的四分之一,苏军损失也很惨重。军事专 家评价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把城市作为 一 条重要战线和消灭敌人的重要战场,以便大 量钳制和消灭敌人,为转入反攻创造条件的著 名战例。” 高效利用“城市化地形”创造有利作战态 势,还要善于利用城市所固有的“聚集”和“辐 射”功能,使“城市化地形”由“城下”向区域乃 至更为广阔的空间拓展,灵活主动地将相对固 定的“城市化地形”,与周边相关区域乃至不 直接连接但具有互动关系的地区结合起来,从 而将“城市化地形”上的作战置于更加广阔的 空间或作战全局来通盘谋划,使之产生更大的 军事效益。如守城作战中的“内外夹击”战 法,就是强调守城之军的内外夹击,“有必救 之兵者,则有必守之城;无必救之兵者,则无必 · 】06· 守之城。”①“围魏救赵”战法,则是以攻助防, 通过攻打其他城市来解城市之围,更是极大地 拓展了城市防御的实际空间。在城市进攻作 战中,各种战法的有效运用更是生动地体现了 灵活机动的谋略艺术。如“围而不打”战法, 目的是封锁城池困死守敌或使之坐以待变;充 分利用具体城市的地理特点,采取水淹、坑道 突破、火攻等特殊战法,则是将利用城市化地 形与利用其他自然和物理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提高了城市作战的有效性;“围城打 援”战法,则是拓展城市作战的范围,既可通 过“围城”重点打敌援兵,也可打援兵再破城 池,使攻城与其他作战目的、城市作战与其他 作战样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了城市化地 形对作战力量的承载作用,使城市作战由“呆 板”走向了“灵活”。“围城打援”战术对现代 作战影响深远,而且超越了城市作战本身的意 义。通过充分利用城市化地形的重要地位,使 作战重心演变为重点是打敌援兵,歼灭敌有生 力量,从而做到“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 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②此战法是我军 作战的惯用之法,老一辈军事家大多对此战法 运用娴熟,创造了许多堪称经典的战例。解放 战争中,我军实施了各种各样的城市作战,每 一 次战役都是对“城市化地形”的创造性应 用。辽沈战役中,我军先打锦州,目的就是利 用锦州在封闭东北大门、切断关内外敌人联系 方面的重要战略地位;尔后策动长春起义,并 通过运动战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最终使沈阳 成为一座孤城攻而下之。平津战役中,我军针 对北平、天津、绥远三地各 自不同实际,有针对 性地采取了“北平方式”、“天津方式”和“绥远 方式”。而且三种方式综合运用、整体筹划, 天津歼敌以封闭敌海上退路并打破傅作义集 团顽抗的信心,围困绥远为傅作义留下一条后 ① ~(z-t缭子 ·守权》。 ② 《孙子兵法 ·虚实篇》。 孙大淮 史延胜 刘庆文:城市化地形作战的历史演进 基础研究 路,最终迫使北平国民党守军起义,绥远守军 得到和平改编。 (三)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和国家安全中 的战略支撑作用 城市作战具有攻坚性质,使得城市作战与 其他作战样式相比具有更大的难度。因此,早 在春秋时代,孙子就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故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 城之法,为不得已。”①特别是随着城市功能的 Et趋完善,大量高大、坚固的建筑物和复杂的 地下工程设施,更便于防御一方迅速建立坚固 防御,而且在城区进攻一方机动非常困难,城 市环境对兵力兵器的使用影响较大,“航空 兵、战役战术导弹部队和远程炮兵,虽然可以 用来摧毁建筑物和工事,却不能占领城市;无 限制地使用火力,又会严重破坏城市,造成不 良政治影响,不利于对城市的利用。”②即便是 攻击部队进人城区后,因观察不便、敌我态势 交错,战斗中也面临许多困难。夺取建筑物、 消灭守敌是取得城市战斗胜利的基本要求和 主要任务,反复争夺必然成为攻防双方斗争的 基本样式。因此,城市作战的高消耗,使得攻 守双方特别是进攻一方对城市作战持谨慎态 度。城市易守难攻,使城市成为所在区域的重 要支撑,是战区乃至国家安全态势的核心所 在。充分利用城市的这种核心支撑作用,是 “城市化地形”的战略价值所在,是城市作战 的重大意义所在。 城市作战虽然具有高难度性,但“自城市 出现以来,还没有哪次战争能完全抛开城市, 置城市于战争之外,战争史上围绕争夺和控制 城市而进行的战役、战斗不胜枚举。”③国家疆 域面积相对较小的古代,城市的夺取和失去往 往意味着战争 目的的实现乃至国家的沦丧。 《中国军事史略》记载:“启死,传位太康,太康 ‘盘于游田,不恤民事’,引起夏民的不满,他 曾经带领家属去洛水北岸田猎,数月不归,夷 人有穷氏后弈乘机袭占夏都,取代了太康的统 治,史称‘太康失国’。”历史上像这样“城失国 亡”的例子还有很多。即便是到了强大的帝 国时代,疆域万里依然不敢对一城一地的得失 大意,区域性重要城市的丢失便意味着这一地 区土地的丢失;都城的沦陷往往意味着国家的 灭亡或改朝换代的到来。现代条件下,城市战 略地位的进一步上升,使城市作战具有政治象 征意义,成为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对城市的 有效控制可以直接达成战争 目的,取得战略控 制权,进一步缩短战争进程;还可通过对城市 资源的有效控制,为战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从而使打击城市关键 目标具有较高的效费比。 因此,“大城市之所以成为大的军事目标是由 于它们能带来巨大的军事效果一一甚至打下 城市就是赢得了战争。”④这充分说明城市在 区域乃至国家安全稳定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守 住城市就可以稳定整个态势,攻取或控制城市 往往意味着战争的胜利。 充分发挥城市的核心作用和战略支撑作 用,实质上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化地形”对 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一座城市不是一个 孤立、封闭的体系,它与邻近的区域和许多城 镇有着密切的联系”⑤。城市不仅通过道路、 通信线路等与其他城市和地区有着密切的联 系,而且城市还把文化、信息传播到其他地区、 特别是相关区域。城市作为区域物质、文化、 信息交流中心,不仅对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社 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而且对区域乃至 国家民众心理、精神、士气等也起着影响作用。 城市在历史上就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在现代条 件下更是如此,城市蕴藏的巨大战争潜力和夺 ① 《孙子兵法 ·谋攻篇》。 ② 钟志明主编:《岛上城市进攻战斗》,4页,军 事科学出版社,2001。 ③ 《岛上城市进攻战斗》,1页。 ④ 《未来陆军 ·未来挑战》,98页。 ⑤ 姚土谋等著:《中国城市群》,2页,中国科学 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1。 . 107· 中国军事科学 2007年第2期 第2o卷第2期 取城市所代表的政治意义,使得信息化条件下 城市作战更显重要。所以,要高度重视城市的 战略作用,充分发挥“城市化地形”的军事价 值乃至战略价值,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对“城 市化地形”军事功能的研究,并且要有针对性 地加强“城市化地形”的军事建设,完善城市 作为区域和国家重要战略支撑节点的防卫 功能。 四、城 市 化 进 程 中 的 “城 市 化地形 ”对 信息化 条件 下作战 的 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 加快,城市数量、规模不断扩大,甚至出现了多 个城市组团、联系紧密的城市群,使“城市化 地形”又出现了新的特征,并对信息化条件下 作战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城市化地形”空间立体化发展趋势 使城市作战样式更加多样 现代城市规模较大,基本发展模式是“分 散、多中心和大规模郊区化。”①大城市(包括 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作为区域性的经济中 心,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比如我国到2003年底,全国城镇化 率已达40.53%。与此同时,我国城市数量也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3个增加到662个,其中 超大、特大城市已达46个。城市数量的增多、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使现代城市化地形形成了立体化格局,高楼林 立、道路纵横、地下管线密集,大批大型的、具 有先进水平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如大型供水 设施、城市干道、高架桥和环城高速路、地铁、 轨道交通、城市广场等,大大增强了城市功能。 同时,也使得“城市不同于一般地形,很大程 度上是因为城市工程设施对作战行动造成了 影响。”②“城市化地形”空问立体化,从根本上 改变了传统的平面地形要素,使“城市化地 · 】08· 形”空间实质上得以极大拓展,内涵也更加丰 富。与此同时,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逐步 形成,附近中小城市、城镇的迅速发展,卫星城 相继出现,使城市所占的地域范围日益增大、 城市的辐射作用更加明显。这一变化为城市 作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需要兵力增多, 使指挥协同更加复杂。 立体化的城市化地形,使城市成为一座立 体堡垒,大规模的城市作战既需要投入更多的 作战力量,又需要针对城市不同目标和特殊的 地形条件,如针对城市外围目标、街区巷道、居 民区、楼宇、立交桥、地下通道等采取不同的作 战方法。特别是现代大规模城市立体化的复 杂地形,使得情报侦察、兵力兵器机动、兵力火 力运用和各项保障都受到相应的制约,传统的 以坚固城池作依托,实施坚守防御作战和逐步 推进、逐点争夺式城市进攻作战都将不适应。 虽然要点特别是外围要点及城区重要 目标的 争夺依然十分重要,但大型城市将不可能做到 外围全线防御,围绕重要目标的争夺和歼灭有 生力量的城区争夺战,包括城区火力战、特种 战、游击战等将成为重要作战样式。如果还是 采取传统的逐点争夺、逐次推进的作战方法, 必然会严重浪费作战资源,拖延作战时问,于 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都不利。因此,针对新 的城市化地形特点,若能有效控制城市中的要 害目标,如政治中心、新闻中心、通信中心以及 重要经济 目标等,便能达成对城市的有效控 制。但是,这些重要目标往往又位于城市的核 心区域,而且在战时都会成为重点防护目标, 再加上防御一方在城市外围形成了纵深部署、 重点防护的防御体系,要直接达成对要害目标 的有效打击和控制,绝非易事。这就对进攻一 方提出了新的战术和技术要求。 对于高度立体化的城市而言,传统的平面 ① 《全球城市史》,183页。 ② 《岛上城市进攻战斗》,13页。 孙大淮 史延胜 刘庆文:城市化地形作战的历史演进 基础研究 进攻、逐次推进、逐点争夺的作战样式已不适 应。要想快速达成对城市重要 目标的有效控 制,力争减少部队伤亡,并减少对城市平民和 基础设施的附带毁伤,在战法运用上必须注重 综合运用空地一体作战力量,软硬打击手段并 用,常规作战与特种作战并举,力争先期以空 地一体精确打击火力有效杀伤敌有生力量、摧 毁敌防御设施,减少进攻部队的伤亡;力争在 城区外围大量歼敌,削弱敌防御能力,为城区 战斗创造有利条件;强调整体打击、歼控并举, 以利于快速占领城市,尽快达成作战目的。军 事科技的高速发展,为城市作战提供了强有力 的技术支持,卫星定位技术可以准确发现城市 中的重要目标,并能准确确定要打击的目标的 位置;精确打击武器可以以更高的精度,有效 打击重要目标 ,而不对周边其他目标产生较大 的附带毁伤;空地一体打击力量可以对重要 目 标实施高强度、立体化攻击,确保尽快完成对 要害目标的毁伤和控制;特种作战力量可以在 任何时候直扑要害目标,完成对重要 目标的袭 击和控制。这样,空地一体、外围进攻与城区 要害攻击一体、常规作战与特种作战一体,就 形成了全新的城市作战样式。 (二)“城市化地形”具有信息化和网络化 内涵,使城市作战具有高度一体化的特征 现代城市是科技密集区和信息聚集区,通 信、邮政、交通事业发达,特别是发达的计算机 信息网络系统、卫星和光纤通信系统,再加上 城市交通系统,使整个城市形成了一体化格 局,高速传递的信息、四通八达的交通使得同 城效应十分明显,整个城市可以说是牵一发而 动全身。目前,绝大多数城市包括中小城市都 建立了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信息系统,而且 贯彻平战一体化原则,做到了平时能应急、战 时能应战。因此,现代城市的高度信息化形成 了全新的网络化城市环境,赋予了“城市化地 形”全新的内涵,其组成要素具有信息化和网 络化特征,不论城市规模多大,也不论城市中 什么性质的目标,都具备了同城一体的互动和 联动效应。这就使得“城市化地形”上许多要 素具备了实时信息互动和整体联动的功能。 城市化地形的“同城效应”,使得传统的 城市作战模式已不适应,传统的平面突破、逐 步推进式作战方法将遇到来自城市不同区域、 各个方向乃至城市以外的威胁,即使是具体到 对某一要点或 目标的攻击,也可能遭到敌方的 快速增援和来 自空中、电磁领域的打击。因 此,构建“全维防护”体系,综合运用防、抗、 打、反、电磁手段打击进攻之敌,成为城市防御 作战的基本要求。同样,城市进攻作战中,也 要改变传统的平面突破模式,综合运用兵力火 力,灵活采取空地一体、正面攻击、纵深穿插、 立体突破、特种袭击、精确打击、火力破击、立 体封锁等手段,有效控制城中守敌,快速夺取 重要 目标,达成城市作战目的。 现代城市与外界联系的紧密,包括与国际 联系的日益加强,使得“城市化地形”从空间 上得到了拓展,具有客观存在的相对固定性、 与周边区域的互动性以及与外界联系的日益 密切性并存的显著特征,以往通过封锁城市达 到“不攻 自破”的目的客观上已不现实,除非 这个城市已经成为孤城。一些大都市已经建 立互联互通的“交通圈”,包括:以航空港、深 水港为重点的对外交通“枢纽”建设,以高速 公路、内河航道、城际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区域 交通建设,以道路交通、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市 区交通“网络”建设,再加上高度发达的城市 信息系统,将使城市与外界形成整体。随着全 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城市圈之间分工、 交流、合作、竞争诸关系日益强化 ,特别是国际 性城市更是具有全方位的辐射功能,并且能对 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城市与外界联系的紧密 性,特别是国际性城市 的世界性影响,将使 “城市化地形”前所未有地呈现出全局性特 征,未来对城市的作战可能直接关系到战争全 局。所以,要把城市作战放在整个战争全局来 · 109· 中田军|.‘科学 2007年第2期 第20卷第2期 考虑,高度关注城市作战在战争全局中的联动 性,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核心支 撑作用。 (三)城市群的出现使传统的单一城市作 战可能演变为整个城市群作战 国际城市化发展走过了一条“集 中—— 分散”的历史道路,从 20世纪以来,世界城市 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即以中心城市为核 心建设地域性城市体系,从而形成了大都市 带。即在交通、通讯等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毗邻的城市及其腹 地形成都市群地带。不同层次的城市在一个 比较密集的范围内复合叠加,现代交通使城市 间距离缩短,相互之间人流、物流激增,城市经 济活力成倍强化,竞争能力大大提高。从地形 角度讲,“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问过程,包括 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 域的扩大两个方面。” ‘可以说每一个城市都 是区域性城市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 特大城市和超级城市及其所形成的城市之间 和城市与区域之问,共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 有机整体。” ‘城市群作为一个系统,它是一 个城市组群的结构,一个城市组群的整体,一 个城市在地区上的集合。”④随着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特别是城市群的出现,必然使“城市 化地形”呈现出全新的特征,并对城市作战产 生新的影响。比如上海市提出的与长江三角 洲地区的 16个城市之问构筑起互联互通的 “三小时交通圈”,就可以为长江三角洲地区、 华东诸省市提供“走出去”、“引进来”的快速 综合交通平台。这不仅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具 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军事上也有着极为重要的 价值。 城市群的出现,最大的特点就是使“多城 一 体”,使传统的以单个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 · 110· 地形演变为多个城市相互依托、多个城市互为 一 体的“城市群地形”。这将使得城市的军事 功能更加凸显,城市群在一个国家特别是本区 域更加有效地发挥着战略支撑作用,保卫城市 群与控制城市群将在未来作战中占据极为重 要地位。特别是多城一体联动效应增强,使传 统的单一城市作战将可能演变为整个城市群 作战,使城市的纵深得到极大拓展,城市防御 的弹性得到极大增强,城市作战的潜力得到极 大提升。在实际作战中,中心城市外围的众多 城镇,都将作为集团式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 对核心城市起到屏护作用;同时,也便于战时 将中心城市的要害目标及时进行战略疏散,降 低被打击和破坏的概率。此外,城市群在作战 资源方面具有互补作用,一旦某个城市重要设 施遭到破坏或急需某种资源,相邻城市就可以 及时提供有效的支援和保障,对于提高城市防 御的弹性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金 玉 国.中国战术 史.北 京:解放 军 出版 社 .2o03 2 牛俊法.世界军事史概要.北京:解放军出版 社 .2o02 3 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j匕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 ,1997 4 孙志刚、城市功能论、北京:经济管理 出版 社 .1998 收稿 日期:2006—08—12 责任编辑:潘友木 ① 《城市地理学》,36页。 ② 《中国城市群》,2页。 ③ 《中国城市群》,64页。
/
本文档为【城市化地形作战的历史演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