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等差数列-泰祺MBA-莫金承

等差数列-泰祺MBA-莫金承

2011-03-15 12页 pdf 473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08716

暂无简介

举报
等差数列-泰祺MBA-莫金承 1 / 12 http://tqmba.blog.hexun.com http://hexun.com/tqmba 等差数列 泰祺 MBA 莫金承-QQ-1561296355 等差数列 一、 什么是等差数列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差是同一个常数,则称 该数列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它的公差,记作 d 。 从定义可知,等差数列关注的是相邻两项的差。把它的前几项写出来看看规 律: 2 1 2 1a a d a a d      3 2 3 2 1 ...
等差数列-泰祺MBA-莫金承
1 / 12 http://tqmba.blog.hexun.com http://hexun.com/tqmba 等差数列 泰祺 MBA 莫金承-QQ-1561296355 等差数列 一、 什么是等差数列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差是同一个常数,则称 该数列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它的公差,记作 d 。 从定义可知,等差数列关注的是相邻两项的差。把它的前几项写出来看看规 律: 2 1 2 1a a d a a d      3 2 3 2 1 1 2a a d a a d a d d a d           4 3 4 3 2 1 3a a d a a d a d d a d          二、通项 由上述推导,可猜测其通项公式为  1 1na a n d   (1) 从上述公式可知,等差数列的核心是首项和公差,只要确定了这两项,即确 定了整个数列。因此,很多题目的求解,都化归成对这两个参数的求解。另外, 它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由任意两项在数列中所处的位置关系,即可确定它们的数 值关系,在等差数列中,位置决定一切。于是有:  n ma a n m d   (2) 该公式可以看成公式(1)的推广,令 1m  即可得到(1)。其证明比较简单, 只要利用公式(1),表示出来 ,n ma a 即可,请同学们自己尝试补上证明。公式(2) 可进一步变形为  n ma a n m d   或者 n m a a d n m    (3) 可见,由任意两项,即可求出公差 d 。而公式(3)的形式也非常像直线的 斜率,事实上由公式(1)容易发现,数列的各项必共线,而该线的斜率即为公 差 d 。这一事实为几何法解决数列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当然 MBA考试中,几何 法解决数列问题,比解析法解决数列问题更简单的并不多见,这里不作重点 讨论了。 2 / 12 http://tqmba.blog.hexun.com http://hexun.com/tqmba 等差数列 泰祺 MBA 莫金承-QQ-1561296355 三、 等差中项 如果 , ,a A b成等差数列,那么 A叫做 a和b的等差中项。这时必有 A a b A   , 所以 2 , 2 a b A a b A     ,即 A是 a和b的算术平均数。 例 4.(1)已知数列 na 满足 1 2n na a   ,且 1 1a  ,求 na 解:由 1 2n na a   知 1 2n na a   ,所以 na 是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所以其通 项    1 1 1 2 1 2 1na a n d n n        。 (2)在等差数列中,若 1 3, 21, 2na a d   ,求 n 分析:题目已知告诉我们,首项和公差,因此我们已经掌握了该等差数据的所有 要素,根据相关公式即可求解。 解:因为    1 1 3 2 1na a n d n      ,且 21na  ,所以  21 3 2 1 2 1n n     ,所以 10n  。 (3)在等差数列中,若 3 618, 27a a  ,求公差 d 。 分析:知道任意两项,也可以决定整个等差数列。因为等差数列的所有项是共线 的,且两点决定一条直线。关键是寻找合适的公式。 解:因为 6 3 3 27 18 9, 3a a d d       例 5.(1)若    lg2,lg 1 ,lg 3x x  成等差数列,求 x。 分析:将题意充分解读,然后翻译成数学语言。 解:因为    lg2,lg 1 ,lg 3x x  成等差数列,所以    2lg 1 lg2 lg 3x x    。从 而       2 lg 1 lg2 lg 3 lg2 3x x x      ,所以     2 1 2 3x x   。即 2 2 1,22 1 2 6 4 5 0 1,5x x x x x x           又由对数函数的定义域,知 1x   无意义,所以 5x  满足要求。 注意:1、对数函数的运算特点 lg lg lg , lg lg ka b ab k a a   2、注意函数的定义域,依此来消除解方程过程中的增根。 (2)(2006年 1月)若 6, ,a c成等差数列,且 2 236, ,a c 也成等差数列,则 c为() 3 / 12 http://tqmba.blog.hexun.com http://hexun.com/tqmba 等差数列 泰祺 MBA 莫金承-QQ-1561296355 A、-6 B、2 C、3或-2 D、-6或 2 E、以上结果都不对 分析:可以将题意翻译成数学语言,然后求解。 解:因为6, ,a c成等差数列,所以 6 2 c a   (中项公式),又因为 2 236, ,a c 也成 等差数列,所以 2 2 36 2 c a   ,所以  22 2 2 2 2 366 36 36 12 36 2 2 4 2 4 cc c c c c               2 2 2 2 1,236 12 2 36 3 12 36 0 4 12 0 6,2c c c c c c c c               另解:直接验证,验证 A,满足要求,再验证 B,也满足要求,所以选 D。可见 出题的人比较人道,他没有把 B、C交换,若交换 B、C位置的话,验证法要多花 点时间。这时就需要观察到 D的特点,有选择性地去验证。 四、 前 n项和公式 nS 1 2n nS a a a    (4)按顺序排列 2 1n nS a a a    (5)按逆顺排列 将(4)与(5)相加得:      1 2 1 12 n n n nS a a a a a a      易知,每个括弧里的和与  1 na a 相同,所以  12 n nS n a a  。由此得:  1 2 n n n a a S   (6) 注意:该公式类似于梯形面积公式。 将通项公式(1)代入公式(6),即得另一个变形:           1 1 11 1 1 2 1 1 2 2 2 2 n n n a a n d n a n dn a a n n d S na              1 1 2 n n n d S na    (7) 做题时,选择哪一组公式,要看题目给出的已知信息是什么。(6)只要知道首末 4 / 12 http://tqmba.blog.hexun.com http://hexun.com/tqmba 等差数列 泰祺 MBA 莫金承-QQ-1561296355 项即可,而(7)只要知道首项和公差即可。如果注意到(7)中  1 2 n n  这一形 式,可能会联想到另一个著名的公式:  1 1 2 3 2 n n n               1 1 1 1 1 2 3 1 2 2 n n n n n           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另一个求和方法:       1 2 1 1 1 12 1n nS a a a a a d a d a n d              1 2 3 1na d d d n d         1 1 2 3 1na d n         1 1 2 n n d na    这个方法当然不如前面那个简单,但对于培养我们观察事物的能力还是有一 定作用的。这里我们仅仅注意一个形式,即展开联想,从而得到解决方法,这种 思想在数学中是极其有用的。 我们将   1 1 2 n n n d S na    重新整理,按 n降幂顺序排列,得到: 2 2 1 2 2 n d d S n a n An Bn          可见,它是二次函数的形式,且它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常数项为 0。而且 2n 的系数 2 d A  。假若一个数列的前 n项和是一个常数项不为 0的二次式,是该数 列一定不是等差数列,但从第二项开始一定是等差数列。 例 6.若四个数成等差数列,它们的和为 26,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之积为 40,求 此等差数列。 分析:等差数列只要首项和公差即可决定,即有两个要素。而题意中给出了两个 条件,因此两个未知数,两个方程,可以得到唯一解。 解:设这四个数分别为 3 , , , 3a d a d a d a d    (注意,这种情况,中间数有两 5 / 12 http://tqmba.blog.hexun.com http://hexun.com/tqmba 等差数列 泰祺 MBA 莫金承-QQ-1561296355 个,所以设为 ,a d a d  。这样,无论求和还是求积,形式都非常简单。但要注 意,如此以来,公差是 2d,所以首项和末项分别是 3 , 3a d a d  )。由题意知:        3 3 4 26a d a d a d a d a            2 2 40a d a d a d     联立,解方程组得: 13 3 , 2 2 a d   ,由此即可求出这个数列。 (2)在等差数列 na 中,若 1 50, 2, 0na d S    ,求 n。 分析:题目给出的信息涉及到 1, , na d S ,因此要找将与这三个变量有关的公式, 即 nS 的第二种表达形式:   1 1 2 n n n S na d    解:因为   1 1 2 n n n S na d    ,所在本题中       2 1 0 50 2 50 1 51 0,51 2 n n n n n n n n n              。显然 0n  不合题 意,故 51n  。 (3)在等差数列 na 中,若 5 2 914, 31a a a   ,求 5S 分析:因为  1 5 5 1 5 6 5 5 2 2 a a S a d        ,题目中有 5 14a  。因此,我们可以 尝试用另一个条件 2 9 31a a  解出 1a 。然而,事与愿违,一时之间找不到什么联 系。于是老老实实地联立方程组,确定有关参数。 解:由 5 5 114 4 14a a a d     ,由    2 9 1 1 18 2 9 31a a a d a d a d        , 联立这两个方程可得 1a 与 d ,进而求解。 这是初学者最容易采取的思路,因为公式是这么写的,自然想到把所有的项 由首项和公差表示。然而,我们可以使用推广的通项公式,充分利用已知信息, 既然告诉我们 5 14a  ,为什么不可以把所有项用 5a 和公差来表示呢? 另解:因为 5 14a  ,所以 6 / 12 http://tqmba.blog.hexun.com http://hexun.com/tqmba 等差数列 泰祺 MBA 莫金承-QQ-1561296355    2 9 5 5 53 4 2 28 31 3a a a d a d a d d d            (8) 由 5 14, 3a d  ,易知 1 5 4 14 12 2a a d     ,所以  1 5 5 5 40 2 a a S     。这里 巧妙地把所有项用 5a 而不是用首项表示,达到了简化目的。 (4)在等差数列 na 中,若 11, 2, 35n na d S   ,求 1a 。 分析:容易想到  1 2 n n a a S n    ,因为该公式包含了所有大部分已知信息,关键 是包含了未知信息,似乎很容易求解,然而里面多了一个未知数 n,因此还必须 要知道首项,而正是要求的,于是直接求解。 解:    1 1 11 35 2 2 n n a a a S n n        ,    1 111 1 2 1 11na a n d a n        , 所以 1 1 13 2 2 11 2 a n a n       ,将其代入 nS ,得    1 1 1 11 13 35 1,3 2 2 a a a        例 7.(2003年 10月)数列 na 的前 n项和 24 2nS n n   ,则它的通项 na ( ) A、3 2n B、4 1n C、8 2n D、8 1n E、以上都不对 分析:由前 n项和公式可求得通项公式。 解:当 2n  时,       221 4 2 4 1 1 2n n na S S n n n n                2 22 24 4 1 1 4 1 1 8 3n n n n n n n               所以选 E。 注意:如果本题有8 3n 这个选项,也不能盲目选它,一定要注意刚才的计 算是 2n  的情况。对首项,必须单独计算,即 1 1 3a S  ,它显然不满足8 3n 。 所以8 3n 这个选项也不正确。 另外,由 24 2nS n n   中 2n 系数为 4知,知 na 的公差一定是 8,从而排 除 A、B。然后对第 1项进行验证,可排除 C、D。速度大增。 如果注意到 24 2nS n n   的常数项非零,这说明原数列一定不是等差数列, 7 / 12 http://tqmba.blog.hexun.com http://hexun.com/tqmba 等差数列 泰祺 MBA 莫金承-QQ-1561296355 而前四个选项都是等差数列,因此只能选 E。这是最快的做法。 第一种思路最循规蹈矩,最稳重,然而计算量稍大。后面的方法比较有技巧, 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基本功的锤炼本身就需要反复使用第一种思路,所以强烈 建议大家不要追求巧妙解法。打好基本功,用好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学会观察, 功到自然成。 (2)已知数列 na 的前 n项和 nS 是 n的二次函数,且它的前三项 1 2 32, 2, 6a a a    ,则 100a ( ) A、393 B、394 C、395 D、396 E、400 分析:将题意翻译成数学语言,设 2 nS an bn c   ,根据三个已知条件可求出系 数 , ,a b c,从而解决问题。 解:设 2 nS an bn c   ,由题意知 1 1 2 1 2 3 1 2 3 2 (1) 4 2 0 (2) 9 3 6 (3) S a b c a S a b c a a S a b c a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是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其解法同二元一次方程组。先利用某些方程的组 合,消去一个变量,将其变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然后求解。(2)-(1)得: 3 2a b  ,(3)-(2)得5 6a b  ,然后联立 3 2 2, 4 5 6 a b a b a b         ,将结果代入任一方程,即得 0c  ,所以 22 4nS n n  。 从而, 100 100 99 394a S S   。 这样求解肯定没有问题,但工作量太大,方程太多,稍不留神就会出差错, 前功尽弃。如果注意到数列的一个性质就简单得多:若数列 na 的前n项和 nS 是 n的二次函数,且其常数项不为 0,则 na 绝对不是等差数列,但从第二项开始 一定是等差数列。而数列的前三项是 1 2 32, 2, 6a a a    ,我们发现前三项已经 成等差数列了,所以整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于是 100 1 99a a d  ,而 2 1 4d a a   ,代入即得 100 394a  。 (3)(补充)(2)已知数列 na 的前 n项和 nS 是 n的二次函数,且它的前三项 8 / 12 http://tqmba.blog.hexun.com http://hexun.com/tqmba 等差数列 泰祺 MBA 莫金承-QQ-1561296355 1 2 34, 7, 11a a a   ,则 100a ( ) A、393 B、394 C、395 D、399 E、400 分析:仍是利用上题提到的性质,不管 nS 的常数项是不是 0,从第二项开始一定 成等差数列,于是 2 3 4 1007, 11, , ,a a a a  一定是等差数列,而 100a 处于该数列的 第 99项, 2 7a  处于第 1项。于是  100 2 2 3 298 98 7 98 4 399a a d a a a         。 五、 等差数列的性质(重点) 1. na 为等差数列,若m n p q   ,则  *, , ,m n p qa a a a m n p q N    这个证明比较容易,利用通项公式,将所有项转化成首项和公差,即可,请 同学们补证。上式中,如果 p q ,便得到特例: 若 2m n p  ,则 2m n pa a a  。意即,若 , ,m p n是等差数列,则 , ,m p na a a 也 是等差数列。这个性质很好用,从一个等差数列中,按脚标成等差数列的方式抽 取的子列也是等差数列,是这一特殊性质的推广。 例:设 na 是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则  2 7 12 17 2 5 1, , , , , ,na a a a a   也是等差数 列,因为它的脚标是  2,7,12,17, ,5 1 ,n 构成等差数列。且其公差是原公差 的 5倍,因为前两项脚标跨度为 5。 这个性质告诉我们,等差数列的问题,一定要看脚标的规律。 该公式可进一步推广。从等差数列中取出若干项分成两组,若每组项数相同, 且脚标和相等,则每组各项之和相等。如: 3 10 23 11 12 13a a a a a a     上式中,左右各有三项,且脚标和均为 36,所以等式成立。 3 10 23 17 19a a a a a    成立吗? 虽然左右脚标和都是 36,但项数不同,所以未必成立。为什么会这样呢?我 们将所有项都表示为首项和公差一探究竟:      3 10 23 1 1 1 12 9 22 3 33a a a a d a d a d a d             17 19 1 1 116 18 2 34a a a d a d a d       9 / 12 http://tqmba.blog.hexun.com http://hexun.com/tqmba 等差数列 泰祺 MBA 莫金承-QQ-1561296355 显然,我们无法保证 13 33a d 和 12 34a d 相等。 2.在等差数列中,当公差 0d  时,数列是递增的;当 0d  时,数列是递减 的;当 0d  时,数列是常数列。日后学等比数列的时候,仔细对比一下,等比 数列的单调性如何讨论。有精力的同学可以先考虑一下,什么情况下,等差数列 的和有最大值,什么情况下,等差数列的和有最小值,又会在哪个地方达到? 3.等差数列 na 和 nb 的前 n项和分别为 nS 和 nT ,则有 2 1 2 1 k k k k a S b T    (重要)。 这是唯一的与两个等差数列有关的性质,只要题目中出现两个等差数列的关系, 要立即想到这个公式。 虽然 MBA考试不需要推导过程,我们仍可尝试推导一下,算是锻炼推导能力。 要证明这个等式,显然要找 ka 和 2 1kS  的关系。与前者有关的,容易想到的是通 项公式,别的不太好想。那就把精力放到 2 1kS  上,立即想到它的两种表达形式:    1 2 12 1 2 1 2 k k a a S k       或      2 1 1 2 1 2 1 1 2 1 2 k k k S k a d        现在再观察 2 1kS  的两种形式,哪个与 ka 关系比较明显?利用发散思维,迅速 想一想所有的公式。想到“等差数列一定要考虑脚标和”这句话,思路就出来了。 事实上, 1 2 1 2k k k ka a a a a    ,所以      1 2 12 1 2 1 2 1 2 k k k a a S k a k          。 同理      1 2 12 1 2 1 2 1 2 k k k b b T k b k          ,命题得证。 例 8.等差数列 na 和 nb 的前 n项和分别为 nS 和 nT ,若 2 3 1 n n S n T n   ,则 7 7 a b ( ) A、-13/20 B、13/20 C、13/10 D、1/3 E、以上都不对 分析:与两个等差数列有关,容易想到用哪个公式。 解: 7 2 7 1 13 7 2 7 1 13 a S S b T T       ,又因为 2 3 1 n n S n T n   ,将 13n  代入即得结果,B。 例 9.在等差数列 na 中: (1) 若 2 3 10 11 48a a a a    ,求 6 7a a 和 12S 10 / 12 http://tqmba.blog.hexun.com http://hexun.com/tqmba 等差数列 泰祺 MBA 莫金承-QQ-1561296355 分析:“等差数列一定要考虑脚标和”,已知信息中脚和为 13,要求的脚标和也 为 13。 解:因为        2 3 10 11 2 11 3 10 3 10 6 72 2 68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所 以 6 7 24a a  。同理, 1 12 24a a  ,所以  1 12 13 12 144 2 a a S     。 (2) 若 4 6 8 10 12 120a a a a a     ,求 9 102a a 。 分析:已知信息由五项构成,因此最中间一项成为平均值(可以理解为扩展的中 项公式),相当于告诉我们 8 120 24 5 a   。将欲求两项表示成 8a 即可。 解:易知 8 120 24 5 a   ,而    9 10 8 8 82 2 2 24a a a d a d a       。 另外,如果注意到 8 9 10, ,a a a 构成等差数列,则由中项公式可知 9 10 82a a a  ,所 以 9 10 82a a a  。 (3) 若 1 4 8 12 15 2a a a a a     ,求 15S 。 分析:虽然已知信息中有和有差,但我们仍是先观察脚标和,容易发现两端两项 脚标和为 16。而求前 15项和,与 16关系比较密切。 解:因为    1 4 8 12 15 1 15 4 12 8 8 8 8 82 2 2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所以 8 2a   。  1 15 8 15 2 15 15 30 2 2 a a a S        。 (4) 若 2 2 3 8 3 92 9, 0na a a a a    ,求 10S 。 分析:已知信息是完全平方和的形式,成为本题的关键。 解:     22 2 3 8 3 9 3 8 3 82 9, 3 0n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1 10 3 8 10 10 10 15 2 2 a a a a S         (5) 若 6 7 3 412, 10a a a a    ,求 12 6S S 。 分析:仍是观察脚标和,脚标和分别为 13,7,而所求和分别为 12和 6,关系非 常明显。 11 / 12 http://tqmba.blog.hexun.com http://hexun.com/tqmba 等差数列 泰祺 MBA 莫金承-QQ-1561296355 解:        1 12 1 6 6 7 3 4 12 6 12 6 12 6 42 2 2 2 2 a a a a a a a a S S               。 例 10.一个等差数列的前 12 项的和为 354,前 12 项中偶数项之和与奇数项之和 的比是 32:27,求公差 d 。 分析:我们只需要把题意翻译出来,设前 12项中偶数项和为 S偶,奇数项和为 S奇。 由题意即可分别解出,然后利用这两项的关系,即可得出公差。 解:因为 354 : 32 : 27 S S S S     奇 偶 奇偶 ,所以将前 12项和分为 32+27=59份的话,S偶占了其 中的 32份,由此可得 32 27 354 , 354 59 59 S S   奇偶 ,所以    2 4 12 1 3 11 5 354 = 59 S S a a a a a a         奇偶      2 1 3 2 12 11 6a a a a a a d        所以 5 354 5 596 354 5 59 6 d d       。 例 11.在等差数列 na 中, 4 99, 6a a   ,则满足 54nS  的所有的 n的值为() A、4或 9 B、4 C、9 D、3或 8 E、8 分析:由已知条件可以完全确定数列,因为等差数列共线,且两点决定一条直线, 所以任意两项,足可以确定整个数列。 解:因为 4 99, 6a a   ,所以 9 4 15 5 3a a d d       。又因为 4 1 13 18a a d a    。     2 1 1 3 1 3 39 54 18 2 2 2 2 n n n n n n S na d n n           , 解方程即得结果,选 A。 附:等差数列与求和公式演示课件使用说明。 12 / 12 http://tqmba.blog.hexun.com http://hexun.com/tqmba 等差数列 泰祺 MBA 莫金承-QQ-1561296355
/
本文档为【等差数列-泰祺MBA-莫金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