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医基础理论07病机-基本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07病机-基本病机

2011-01-21 50页 ppt 266KB 2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26433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07病机-基本病机null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1.掌握邪正盛衰病机的概念及其与虚实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关系。 2.熟悉阴阳偏胜、偏衰与疾病寒热变化的基本病机。 3.熟悉精气血津液失常所产生的各种基本病机的含义与机理。 4.了解“内生五邪”的概念及所产生的具体病机。 病机的概念与重要性病机的概念与重要性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病机”二字,前人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由于病机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07病机-基本病机
null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1.掌握邪正盛衰病机的概念及其与虚实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关系。 2.熟悉阴阳偏胜、偏衰与疾病寒热变化的基本病机。 3.熟悉精气血津液失常所产生的各种基本病机的含义与机理。 4.了解“内生五邪”的概念及所产生的具体病机。 病机的概念与重要性病机的概念与重要性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病机”二字,前人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由于病机是用中医理论疾病现象,从而得出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所以受到历代医家的极大重视。null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基本病理反应,是疾病发生后病变本质变化的一般规律,也是其他各种病机的基础。 基本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以及“内生五邪”等。 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任何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邪正斗争的消长盛衰,不仅关系到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同时还决定着疾病的虚实病理变化。 (一)邪正盛衰与病邪出入(一)邪正盛衰与病邪出入1.邪入里 指外邪侵犯人体肌表之后,病邪由表传里,影响脏腑气血的病理演变过程。 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感邪较重,或邪气的致病性较强。 机体正气较虚,抗邪无力。 null2.里邪出表 指病邪原本在脏腑较深的层次,由于邪正斗争,病邪由里透达于表的病理过程。 大都是由于正气渐复,抗邪有力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实性病机,主要是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类病理变化。 正邪激烈相争,病理反应强烈,并表现一系列以亢奋、有余、不通为特征的实性病变。如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痰涎壅盛,二便不通等 实性病机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饮、瘀血等滞留于体内所引起的疾病。null 虚性病机,主要是指正气不足,邪不太盛,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类病理变化。 邪正相争无力,难以出现剧烈的病理反应,从而表现出一系列以衰退、虚弱、不固等为主要特征的虚性病变。如神疲乏力,动则气喘,自汗出,畏寒肢冷,面容憔悴、身体消瘦等。 虚性病机多见于疾病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疾病的病理过程之中。 2.虚实变化 2.虚实变化 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比较单纯的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在某些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的疾病中,还会出现虚实之间的多种变化,主要有虚实夹杂、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 null 凡邪气过盛而损及正气,或正气本虚而致实邪内生或复感邪气者,可致“虚实夹杂”性病变。 实中夹虚:以邪实为主,兼有正气不足。 实热伤津,出现高热,烦渴,尿少,齿舌干燥 虚中夹实:以正虚为主,兼有痰饮、水湿、瘀血、宿食等实邪停留,或复感邪气。 脾阳虚衰,水湿内生,而见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腹胀水肿 虚实夹杂性病变,由于病邪所在的部位、层次不同,正气亏损的程度各异,可以表现为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实下虚、上虚下实等。 null 由实转虚:先有实邪为病,继而耗伤正气,邪气虽去而正气大伤,病变可转化为以正虚为主的虚性病理。 湿邪伤人,耗伤脾胃阳气 运化无力,清气不升 脾不统血 因虚致实:先有正气不足,因推动、气化无力,而后内生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积聚于体内,则可转化为以邪实为主的实性病理。 心阳不足,运血无力,血行迟滞 心脉痹阻腹泻 眩晕 不思饮食 便血 心痛剧烈 胸前憋闷 null在特殊情况下,可出现病变的本质和现象不相一致的情况。 真实假虚:本质为实性病变,由于邪气深结不散,气血郁积于内,经络阻滞,气血不能通达于外,而出现四肢逆冷,面色不华等似虚非虚的假象。 真虚假实:本为虚性病变,由于正气虚弱,推动无力,机能活动失于鼓动而出现腹胀、喘满等等似实非实的假象。 (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邪正双方在其相互斗争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消长盛衰变化,对疾病的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正胜邪退 2.邪胜正衰 3.正虚邪恋 4.邪去正虚 1.正胜邪退1.正胜邪退正气充盛,抗邪有力,驱除病邪;或及时正确治疗,正气渐复,疾病痊愈。 风寒感冒,病邪在表,正气能抗邪外出,若及时予以解表宣肺的治疗,则病邪驱除,正气修复即告痊愈。 2.邪胜正衰2.邪胜正衰正气衰弱,抗邪无力;或由于邪气过于强盛,严重损伤正气,病情恶化。 若进一步发展,正气大衰,邪气独盛,阴阳离决,则死亡。 外感热病过程中,“亡阴“、“亡阳”的病理改变。 3.正虚邪恋 3.正虚邪恋疾病后期,正气已虚,邪气未尽,正气一时无力驱邪,邪气留恋不去,病势缠绵的一种转归。 这种转归常常是许多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或留下某些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外邪犯肺,正气素虚,或治疗不彻底,发展成为慢性咳喘病。 4.邪去正虚 4.邪去正虚多见于急、重病的后期。 邪气亢盛,正气受到较重的损伤 治疗过于峻猛,如大汗、大下等,邪气虽被驱除,但正气亦已大伤 素体虚弱,大病之后正气虚弱更甚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即阴阳消长失却平衡协调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及邪正之间的斗争,导致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表现以寒、热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 (一)阴阳偏胜 (二)阴阳偏衰 (三)阴阳互损 (四)阴阳格拒 (五)阴阳亡失(一) 阴阳偏胜(一) 阴阳偏胜 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过于亢盛的病理状态,属于“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理。 null阳偏胜,即是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种以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形成阳偏胜的原因: (1)感受阳热邪气,或虽外感阴邪,但从阳化热 (2)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 (3)因痰湿、瘀血、食积等郁久化热1.阳偏胜null“阳胜则热” ——壮热,面赤,烦躁,口渴,脉数 “阳胜则阴病”——口舌干燥,小便短少,大便燥结 “重阳必阴” (热极生寒)即是指由阳转阴,乃阳气亢盛至极,病变性质由阳(热)转化为阴(寒)。如某些热性病,初起见高热,口渴等一派邪热亢盛的表现,由于热毒过盛,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等阴寒性的危重征象。 null2.阴偏胜 阴偏胜,即是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种以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形成阴偏胜的原因: 感受阴寒邪气,或是过食生冷之物,或是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寒阻阳气,从而导致阳不制阴,阴寒内盛。 null“阴胜则寒” ——形寒肢冷,水肿,身体踡缩 “阴胜则阳病”——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重阴必阳” (寒极生热),即是指由阴转阳,乃阴寒邪气亢盛至极,病变性质由阴(寒)转阳(热)。如外感寒邪致病,初起见恶寒、无汗、口不渴、头身痛等一派寒冷表现。如因素体阳盛,或治疗失误,或寒邪郁滞日久等,都可从阳化热,转化为以高热,口渴,尿少色黄等为特征的阳热亢盛病变。 (二)阴阳偏衰(二)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过于虚衰的状态,属于“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理。null1.阳偏衰 阳偏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阳气虚损,机能活动减退或衰弱,温煦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形成阳偏衰的原因: 久病耗伤阳气 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失于调养 饮食劳倦损伤null“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畏寒喜暖,四肢不温,血液凝滞,水液停蓄,精神不振,喜静踡卧 阳气不足,以心脾肾三脏较为多见,尤其是肾。所以肾阳虚衰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阳虚则寒——以阳虚为主的虚寒 阴胜则寒——以阴胜为主的实寒 null2.阴偏衰 阴偏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精、血、津液等物质亏损,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旺,机能活动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形成阴偏衰的原因: 外感阳热病邪,邪退阴伤,阴液亏损 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久病耗伤阴液 津血流失过多 过食燥热之品,日久伤阴null“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 ——低热,五心烦热或骨蒸劳热,口燥咽干,尿短少,大便燥结,心烦、失眠 阴液不足,以肺肝肾三脏为多见,其中尤其是肾,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阴虚则热——以阴虚为主的虚热 阳胜则热——以阳胜为主的实热 (三)阴阳互损(三)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1.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液亏损,致使阳气的生化不足,或者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变。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虚阳亢,无阴则阳无以生——耗损肝肾阳气——阴阳两虚 2.阳损及阴,是指由于阳气亏损,致使阴液的生成减少,或阳不摄阴而阴液流失等,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变。 阳气不足,气化失职,津液代谢障碍(水肿),无阳则阴无以化或通阳利水过久——阴液亏耗——阴阳两虚 (四)阴阳格拒(四)阴阳格拒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病理变化。 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偏盛至极而壅盛阻遏于内,格拒另一方于外;亦可由于一方极度虚弱而导致另一方相对偏盛,双方盛衰悬殊,盛者盘踞于内,将衰弱的一方排斥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交通维系,从而导致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 1.阴盛格阳1.阴盛格阳阴盛格阳,主要是由于阴寒邪气过盛,壅阻于内,排斥阳气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交通,相互格拒,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病理状态。null临床上还有一种称为“戴阳”的病变,是指下元真阳极度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上,阴阳不相维系的一种下真寒、上假热的病变,亦属于阴盛格阳。 究其病理本质,则是程度极为严重的虚寒性病变。 可见面颊泛红,口燥咽干等假热表现。 2.阳盛格阴2.阳盛格阴阳盛格阴,主要是由于阳热邪气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闭郁于内而不能透达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交通,互相格拒,出现内真热、外假寒的病理状态。 (五)阴阳亡失(五)阴阳亡失主要是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功能活动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1.亡阳1.亡阳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阳气突然亡脱,而致全身机能活动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 成因: 邪气过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脱失 素体阳虚,正气不足,因过劳,消耗阳气过多 过用汗、吐、下法,致阳随阴泄,阳气外脱 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大量耗散阳气 表现: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衰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2.亡阴2.亡阴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阴液突然丢失或大量消耗,而致全身机能活动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 成因: 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煎灼阴液 大吐、大汗、大泻等,直接消耗大量阴液 久病,长期损伤阴液 表现:烦躁不安,气喘口渴,手足虽温但大汗欲脱亡阴和亡阳的关系亡阴和亡阳的关系亡阴和亡阳,在病机和临床征象等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由于机体的阴和阳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阴亡,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化生而耗竭。 故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继而出现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终止而死亡。三、精气血津液失常三、精气血津液失常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正斗争的盛衰,或脏腑功能的失调,导致精、气、血、津液的不足、运行失常,以及关系失调的病理变化。 null1.精亏 精,主要指肾精 原因: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虚弱,水谷不充,或房劳过度,耗损肾精。 久病虚弱,脏气不足,累及于肾,致肾精不足。 表现:小儿生长发育异常,成年人体弱多病,抗病能力低下,早衰,女子不孕,男子精少不育,眩晕,耳鸣,精神萎顿,足膝痠软,健忘等(一)精的失常null2.精瘀 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而言。 原因:房室不节,或惊恐伤肾,或忧郁气滞,或瘀血、败精阻滞或外伤等可致肾气亏损,或肝气不畅,疏泄不利,或邪阻精道,排泄不畅。 表现:排精不畅,可伴精道疼痛,睾丸胀痛,小腹坠胀等。 null1. 气不足(气虚) 2. 气机失调(二)气的失常1.气不足(气虚)1.气不足(气虚)指在疾病过程中,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而致气的亏损,从而使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减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变化。 原因: 先天禀赋不足,元气衰少 后天失养,生化不足 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以致气的生成减少 久病劳损,耗气过多 表现:精神疲乏,全身乏力,自汗出,易于感冒。 气不足病变,可出现在任何脏腑组织,病理表现也各有区别。 气不足的进一步发展,还可导致精、血、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或失于固摄而流失等。2. 气机失调2. 气机失调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邪气的干扰,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1)气滞 (2)气逆 (3)气陷 (4)气闭 (5)气脱气滞气滞指气运行不畅而郁滞的病理状态。 原因: 情志郁结 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实邪阻滞 外邪困阻气机 脏腑功能障碍 闷、胀、痛即是气滞病变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不同部位的气机阻滞,其具体病机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外邪犯肺,则肺失宣降,上焦气机壅滞,多见喘咳胸闷 饮食所伤,胃肠气滞,则通降失职,多见腹胀而痛,时轻时重,得矢气、嗳气则舒 气滞病变发展,可引起精瘀,血瘀,痰饮、水肿,亦可郁而化火 气逆气逆指气的升降运动失常,当降者不降而逆,或当升者升之太过,以致气逆于上的病理状态。 原因: 情志所伤 饮食寒温不适 外邪侵犯 痰浊壅滞 气逆于上多以邪实为主,也有因虚而致气机上逆者 气逆病变以肺、胃、肝等脏腑最为多见: 肺失肃降而气机上逆——咳嗽、气喘 胃失和降而气机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肝气升动太过,气血冲逆于上——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急躁易怒,甚至吐血,昏厥 肺虚无力以降,或肾虚不能纳气,致肺气上逆——喘咳 胃气虚弱,无力通降,致胃气上逆——恶心、呃逆 气陷气陷在气虚的基础上表现以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原因: 久病体虚 年老体衰 泄泻日久 妇女产育过多 气陷病变与脾胃气虚关系密切,通常称为“中气下陷”或“脾气下陷”,其病理改变主要有“上气不足”和“中气下陷”两个方面: 脾气亏虚,升清不足,气不上行,无力将水谷之精气充分地上输至头目等,则上气不足,头目失养,常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耳聋等。 脾虚升举无力,则气机趋下,陷而不举,甚至引起内脏无托而下垂,常表现有小腹坠胀,便意频频,或见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 气闭气闭指气机郁闭,外出受阻的病理变化。 原因: 情志过极,肝失疏泄,阳气内郁,不得外达,气郁心胸 外邪闭郁、痰浊壅滞,肺气闭塞,气道不通 表现:气闭病变大都病情较急,常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四肢欠温,呼吸困难,面唇青紫等。气脱气脱是气虚之极而有脱失消亡之危的病理变化。 原因: 邪气过盛,正不敌邪 慢性疾病,长期消耗,气虚至极 大汗出、大出血、频繁吐泻,气随津血脱 表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口开目闭,全身软瘫,手撒,二便失禁等(三)血的失常(三)血的失常 1.血不足(血虚) 2.血液运行失常 1.血不足(血虚)1.血不足(血虚)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由于心主血脉,肝主藏血,故血不足病变,以心、肝两脏最为多见。 原因: 大出血等导致失血过多,新血未能及时生成补充 化源不足,如脾胃虚弱或肾精亏损 久病不愈,日渐消耗营血 表现: 面色、唇、甲淡白无华 头晕健忘,神疲乏力,形体消瘦 心悸,失眠,手足麻木,两目干涩,视物昏花null 2.血液运行失常 (1)血瘀 (2)血行迫疾 (3)出血(1)血瘀(1)血瘀血瘀指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为病机学概念。 瘀血是血液运行障碍、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为病因学概念。 原因: 气滞而血行受阻 气虚而推动无力 寒邪入血,血寒而凝滞不通 邪热入血,煎熬津血,血液粘稠不行 痰浊等阻闭脉络,气血瘀阻不通,以及“久病入络” 表现:见瘀血 血瘀病理形成之后,又可加重气机阻滞,影响津液的输布,形成气滞、血瘀、水停的病理状态。null指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干扰下,血液被迫运行加速,失于宁静的病理变化。 原因: 外感阳热邪气,或情志郁结化火,或痰湿等阴邪郁久化热,热入血分 脏腑阳气亢旺,如肝阳上亢,血气躁动等 表现:面赤舌红、脉数、心烦,甚至出血、神志昏迷(2)血行迫疾null指在疾病过程中,血液运行不循常道,逸于脉外的病理变化。 原因: 外感阳热邪气入血,迫使血液妄行和损伤脉络 气虚固摄无力,血液不循常道而外逸 各种外伤,破损脉络 脏腑阳气亢旺,气血冲逆 瘀血阻滞,脉络破损 导致出血的病变,不外乎火热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和脉络损伤几个方面。 (3)出血null表现: 吐血、咳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以及鼻衄、齿衄、肌衄 火热迫血妄行,或外伤破损脉络——出血较急,且颜色鲜红,血量较多 气虚固摄无力——病程较长,出血色淡,量少,多在人体的下部 瘀血阻滞,脉络破损——血色紫暗或有血块 (四)津液代谢失常 (四)津液代谢失常1.津液不足 2.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1.津液不足1.津液不足指津液的亏少,导致脏腑、组织官窍失其濡润滋养而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变化。 原因: 多由外感阳热病邪,或五志化火,消灼津液 多汗、剧烈吐泻、多尿、失血,或过用辛燥之物等耗伤津液 由于津和液在性状、分布部位、生理功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津和液亏损不足的病机及表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2.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指津液在体内的运行和布散障碍,以及代谢后的津液,通过汗、尿等途径,排出体外的功能障碍。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障碍,主要是与脾、肺、肾、膀胱、三焦的功能失常有关,并受肝失疏泄病变的影响: 脾失健运,则津液运行迟缓,水湿内生 肺失宣降,则水道失于通调,津液不行 肾阳不足,气化失职,则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水液内停 三焦气机不利,则水道不畅,津液输布障碍 膀胱气化失司,浊气不降,水液不行 肝气疏泄失常,则气机不畅,气滞则水停null由于汗和尿是体内代谢后津液排泄的重要途径,所以汗、尿的排泄障碍,最易导致津液停蓄而内生水湿。 因此肺、肾、膀胱的功能衰退,不仅影响到津液的输布,还将影响到津液的排泄过程。其中肾阳的蒸腾气化功能贯穿于整个津液代谢的始终,在津液排泄过程中也起着主宰作用。 (五)精气血津液关系失调(五)精气血津液关系失调1.精气亏损 2.精血两虚 3.气滞血瘀 4.气血两虚 5.气不摄血 6.气随血脱 null7.血随气逆 8.津停气阻 9.气随津脱 10.津血两伤 11.津亏血瘀 12.血瘀水停 null“内生五邪”,也称“内生五气”或称“五气病理”,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热(火)五种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 由于病起于内,所以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内火)”。四、“内生五邪”病机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 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 体内某种病理变化 外感风邪 临床表现: 眩晕、麻木、抽搐、震颤等 具有“动摇”特征null“内生五邪” 由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而产生,属内伤病的病机。 外感六淫由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失常而产生,属于外感病的病因。 (一)风气内动(一)风气内动指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而形成的具有眩晕、麻木、抽搐、震颤等“动摇”特征的一类病理状态。 风气内动,与肝、心、脾等脏阴阳气血失调有关,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null 内风又有虚实之分,一般可见 阴虚阳亢,水不涵木,肝阳化风; 邪热炽盛,燔灼肝经,热极而生风; 阴亏或血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等类型。 兹分述如下: 1.肝阳化风1.肝阳化风概念:肝阳化风,多是情志所伤,操劳太过等耗伤肝肾之阴,筋脉失养,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所形成的病理状态。 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阳亢盛为标,多属虚实错杂。 形成:肝肾阴虚 筋脉失养,肢体颤动 水不涵木 肝阳升而无制 亢而化风 表现:轻则筋惕肉瞤,肢体麻木,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眼歪斜,或为半身不遂。甚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 2.热极生风 2.热极生风概念:多见于热性病的热盛阶段,是因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养,阳热亢盛化而为风的病理状态。 其主要病机是邪热亢盛,多属于实性病变。 表现:以痉厥,四肢抽搐,目睛上吊,角弓反张等为主,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3.阴虚风动3.阴虚风动概念:阴虚风动属于虚风内动,是指机体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而变生内风的病理状态。 形成:热性病后期——阴津亏损 慢性久病——阴液耗伤 表现: 筋惕肉瞤,手足蠕动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颧赤等4.血虚生风4.血虚生风概念:血虚生风亦属虚风内动,是指血液亏虚,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而变生内风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是由于失血过多,或血液生化减少,或久病耗伤阴血,或年老精血亏少,以致肝血不足所引起。 表现:肢体麻木,筋肉跳动, 手足拘挛等(二)寒从中生(二)寒从中生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阳不制阴,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 多与脾肾等脏阳气虚衰有关,尤其是肾阳不足是内寒病理形成的关键。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null 阳气不足,温煦失职 气化功能减退,津液代谢障碍,导致病理产物在体内积聚 阳不化阴,蒸化无权,津液不化 阳气不足,虚寒内生,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畏寒肢冷痰饮、水湿尿频清长、痰涎清稀《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null“内寒”主要是体内阳虚阴盛而寒,以虚为主,属虚寒 “外寒”主要是外感寒邪为病,以寒为主,多属实寒寒邪阳虚损伤机体的阳气易感寒邪null(三)湿浊内生 因体内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痰饮内生并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内湿病理的形成,多与脾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浊内生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湿浊内生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由于湿性重浊粘滞,多易阻滞气机 胸闷、腹胀、大便不爽 湿为阴浊之物,湿邪内阻,可进一步影响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活动。 null“外湿”是从外感受湿邪为病,以湿邪伤于肌表、筋骨关节为主 “内湿”是由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尤其是脾失健运,水津不布,留而生湿所致湿邪脾失健运困脾伤阳易感湿邪null(四)津伤化燥 指体内津液不足,导致人体各组织器官失于濡润而出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症状的病理状态。 表现为肌肤干燥,口燥咽干,大便燥结等。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说:“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但以肺、胃、大肠最为多见。null肺为娇脏,性喜柔润,若肺燥则宣降失职,常见干咳无痰,或咯血等 胃喜润而恶燥,若胃燥则失于通降,常见不思饮食,食后腹胀等 大肠主传导食物糟粕,若大肠失润则传导失职,常见大便燥结等 null(五)火热内生 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五志化火等而致的火自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火热内生,有虚实之别,其病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null阳气过盛化火 邪郁化火 五志过极化火 阴虚火旺 null阳气过盛化火 “少火”“壮火”病理性的阳亢。 人身的阳气。 null邪郁化火 : 外感风、寒、湿、燥等病邪,在病理过程中,郁久而化热化火。 体内的病理性产物,如痰湿、瘀血、饮食积滞等,郁久而化火。 null五志过极化火 指由于精神情志刺激,影响脏腑气血阴阳,导致脏腑阳盛,或气机郁结,气郁日久而从阳化火所形成的病理状态。 此类化火,多属实火。 如过度愤怒,引起肝阳亢旺,升腾于上,发为肝火等null阴虚火旺 是指阴液大伤,阴不制阳,阴虚阳亢,虚热内生的病理状态。 此属虚火。 多见于慢性久病之人,如阴虚而引起的牙龈肿痛,咽喉疼痛,骨蒸颧红等,均为虚火上炎所致。
/
本文档为【中医基础理论07病机-基本病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