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_朝花夕拾_鲁迅的_休息_与_沟通_

2010-12-21 6页 pdf 242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36439

暂无简介

举报
_朝花夕拾_鲁迅的_休息_与_沟通_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09 年第 1 期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总第 186 期) 鲁迅研究 《朝花夕拾》:鲁迅的“休息”与“沟通”    李 怡 摘  要 :  《朝花夕拾》是鲁迅寻找“闲静”的产物 ,但却是一种严格区别于古代小品寄 情山水的“解脱”之作。鲁迅不是用他的“闲静”令我们丧失生存的意志与前进的欲 望 ,而是试图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安宁中引发我们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 ,鲁迅更愿 意与我们一...
_朝花夕拾_鲁迅的_休息_与_沟通_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09 年第 1 期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总第 186 期) 鲁迅研究 《朝花夕拾》:鲁迅的“休息”与“沟通”    李 怡 摘  要 :  《朝花夕拾》是鲁迅寻找“闲静”的产物 ,但却是一种严格区别于古代小品寄 情山水的“解脱”之作。鲁迅不是用他的“闲静”令我们丧失生存的意志与前进的欲 望 ,而是试图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安宁中引发我们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 ,鲁迅更愿 意与我们一起来分享他对于各种生命与人生意义的“理解”。与之相适应的是 ,在艺 术上 ,《朝花夕拾》超越了传统散文的“独语”形式 ,追求的是对话与沟通。 关键词 :  《朝花夕拾》;闲静 ;休息 ;沟通 中图分类号 : I210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9142 (2009) 01 - 0103 - 06 收稿日期 :2007211213 作者简介 :李怡 ,男 ,重庆人 ,四川大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研究基地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四川  成都  610064)   鲁迅的代作在不同的侧面展示着作者的精 神世界。《呐喊》、《彷徨》着眼于现实人生的抗争 , 《野草》属于自我心灵的拷问 ,杂文体现了对当下 社会文明形态的批判 ,在这方面 ,我以为散文集 《朝花夕拾》值得我们加以细细的品味 ,很显然 ,与 鲁迅作品通常呈现出来的紧张感、压抑感、灰暗感 不同 ,《朝花夕拾》另有一种别样的轻松和明朗。 在过去 ,阐释者习惯于继续沿着《呐喊》、《彷 徨》的理解思路 ,在“反封建”的巨大历史意义中寻 找鲁迅的锋芒与斗志 ,于是便出现了“百草园”与 “三味书屋”的尖锐对立。事实上 ,只要我们平心 静气地进入《朝花夕拾》的世界 ,就会很自然地发 现 ,那种以“百草园”为民主自由 ,以“三味书屋”为 封建保守的对立在很大程度上是似是而非的判 断 ,与其说《朝花夕拾》是又一次反封建的出击 ,还 不如说是作者在特殊心境当中的一番沉吟 ,一番 浅唱。鲁迅自己就这样定位《朝花夕拾》:“我常想 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我有一时 ,曾经屡次 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 :菱角 ,罗汉豆 ,茭白 , 香瓜。凡这些 ,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 :都曾是使我 思乡的蛊惑”,“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 ,使我时时 反顾”。[1 ] (鲁迅《朝花夕拾·小引》,p. 229 ,p. 230) 当 然 ,在我看来 ,这里的“闲静”又与中国古代文人寄 情山水的自我解脱不同 ,它依然体现了鲁迅对现 实人生的追求与关怀。 一   鲁迅的“闲静”,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 ,“闲”是一种典型的 个人精神形态。追根溯源 ,它可以联系到道家文 301 化切断社会关系的“逍遥”理想。在后来的知识分 子生活中 ,“闲”就是“闲适”,本质上讲 ,这是作为 现实人生失意之后的一种自我调节的态度。其基 本的特点就是对现实人生的“不介入”,甚至主动 地“退出”。它采取与现实人生发展相对立的方 向 ,主要是在自得其乐的精神向度上嘲风弄月 ,自 我调养 ,所谓“闲居三十载 ,遂与尘事冥。诗书敦 夙好 ,园林无世情”[ 2 ] (p. 243) 。晚明的小品文就 是这一中国式闲适的集中体现。 然而 ,晚明小品所代表的中国式闲适却分明 不符合鲁迅对人生与文学的理想。在《小品文的 危机》中 ,鲁迅感叹说 ,五四散文小品在“挣扎和战 斗”中成功之后 ,“以后的路 ,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 挣扎和战斗 ,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 ‘思想革命’的。但现在的趋势 ,却在特别提倡那 和旧文章相合之点 ,雍容 ,漂亮 ,缜密 ,就是要它成 为‘小摆设’,供雅人的摩挲 ,并且想青年摩挲了这 ‘小摆设’,由粗暴而变为风雅了”。[ 3 ] (鲁迅《南腔 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p. 576) 他接着提出了自己关 于小品文的著名主张 : 生存的小品文 ,必须是匕首 ,是投枪 ,能 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但 自然 ,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 ,然而这并不是 ‘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 ,它给人的愉快 和休息是休养 ,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 [3 ] (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p. 576) 鲁迅在这里用了“休息”一词 ,与“闲适”的差 别在于 ,“休息”不是引导人离开人生 ,增加否定现 实人生追求的趣味 ,而是积蓄生命活力的一个过 程 ,是在冷静中增加对人生理解的一种方式。 以上《小品文的危机》一文虽然写成于 1933 年 ,离创作《朝花夕拾》的时间已有了七八年之距 , 不过 ,以鲁迅一生文学理想的稳定来看 ,他在 1930 年代的表述自然不是散文观念的转换而应 当是一种比较准确的自我经验的宣示。因为 ,我 们可以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看到 ,鲁迅一方面 真切、自然而朴素地回溯着“过去的故事”,另外一 方面却又没有因为沉浸于“过去”的趣味而如中国 古代知识分子那样的“忘我”甚至“自失”起来。 故乡、童年之所以充满魅力 ,主要的原因还在 于“距离”。距离帮助我们推开眼前必须面对的事 物 ,让身边的烦恼暂时远去。回到过去就是回到 一处“超功利”的世界 ,人“自由”而没有“负担”。 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轻快 ,其实故乡、童年也无所 谓“美丽”了 ;反过来也可以说 ,没有实际人生烦恼 的纠缠 ,我们也无法确知“超功利”世界的可贵 ———这是两个互动的层面。 《朝花夕拾》的魅力就在于恰到好处地设置和 利用了这样的“距离”。越是遥远的童年事物 ,鲁 迅充满情趣的叙述越多于直接的价值判断。因 为 ,价值的判断本身就属于当下生存的“结果”,过 分剑拔弩张的抨击也就缩小了与“过去”的距离 , 这样 ,也就失去了“休息”的意义。例如《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过去我们已经习惯于将它视为抨击 “封建教育压抑摧残儿童”的控诉书 ,于是便不难 得出这样的判断来 :“百草园”是充满童趣的美好 世界 ,而“三昧书屋”则代表了封建教育对儿童的 压抑和摧残。其实 ,这大概是没有读出鲁迅在文 中那无所不在的情趣来 :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 ,虽然小 ,但在 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 ,在地上或 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 蚂蚁 ,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 里的太多 ,太久 ,可就不行了 ,先生在书房里 便大叫起来 : “人都到那里去了 ?!”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 ;一同回去 , 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 ,但是不常用 ,也有 罚跪的规则 ,但也不常用 ,普通总不过瞪几 眼 ,大声道 : “读书 !”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 ,真是人声 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 , 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 ,有念“上九潜 龙勿用”的 ,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 柚”的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 ,我们的 声音便低下去 ,静下去了 ,只有他还大声朗读 着 : “铁如意 ,指挥倜傥 ,一座皆惊呢~~ ;金 叵罗 ,颠倒淋漓噫 ,千杯未醉嗬~~ ⋯⋯。”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因为读到这里 , 401 李怡  《朝花夕拾》:鲁迅的“休息”与“沟通” 他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 面拗过去 ,拗过去。[ 1 ] (鲁迅《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 一个有腊梅可折 ,有蝉蜕可寻的所在 ,一个并 不十分严厉的师长 ,而且 ,他读书的痴迷也是这样 的可爱 ⋯⋯对于此情此景 ,鲁迅的陶然是明显的。 实际上 ,与百草园比较 ,三味书屋是他人生的另外 一番体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满怀意趣 地为读者呈现了他丰富的童年记忆。这就像那位 长妈妈一样 ,鲁迅既描写了她的诸多“劣迹”,同时 也讲述了她的朴素与真诚 ,所有这些“优点”与“缺 点”在拉开人生的距离之后 ,都共同形成了“记忆” 的丰富 ,而丰富本身却是意趣盎然的体现。 当然 ,鲁迅的确没有完全沉浸在这样的趣味 中 ,正如他自己说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 静来 ,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 ,心里是 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 ,生涯 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 1 ] (鲁迅《朝花夕拾·小 引》,p. 229) 看起来 ,就是当下的“离奇”、“芜杂”的 遭遇令鲁迅无法真正进入到“过去”,又真正地“闲 静”下来。于是 ,一部《朝花夕拾》就是鲁迅寻觅 “闲静”而有时却无法“闲静”的产物。 二   在《朝花夕拾》中 ,这种寻觅“闲静”却无法完 全“闲静”的心境有着生动的体现 ,而又正是这样 的两重复杂性最终造就了鲁迅散文的独特性。 首先 ,鲁迅不断在过去的回忆中穿插当下人 生遭遇的意象与情绪 ,以形成新旧勾连 ,“休息”因 此与“超脱”有别。《朝花夕拾》的题材 ,主要是鲁 迅过去人生的记忆 ,然而鲁迅却显然无意专心讲 这些“过去的事情”,而是不断在历史的叙述中穿 插当下的“事件”,看似轻松幽默的联想中 ,到处是 讽喻现实的明确指向。例如《狗·猫·鼠》本是叙说 作者对这三种动物的态度 ,然而下笔伊始 ,却一连 带出了多个当代人物与当代事件 : 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 ,写了下来 ,印 了出去 ,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 候少 ,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万一不谨 ,甚而至 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 ,或者更甚而至于得 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 ,可就 危险已极。为什么呢 ? 因为这些大脚色“不 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 ? 就是怕要浑身 发热之后 ,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 ,广告道 :“看 哪 ! 狗不是仇猫的么 ? 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 是仇猫的 ,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1 ] (鲁迅 《狗·猫·鼠》,p. 232) 这里 ,所谓“名人或名教授”是暗讽现代评论 派 ,“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不好惹”则是徐 志摩的用语 ,“浑身发热”又是陈西滢的言论。在 这样的散文作品中 ,鲁迅多次运用杂文笔法 ,不时 引入涉及当下思想论争的言论 ,看似“闲静”,实则 锋芒时露。这便是鲁迅式的“休息”,既不同于中 国古代文人脱离现实矛盾的超脱 ,也有别于出现 在一些杂文中的那种斗争的尖锐和锋利 ,鲁迅的 现实暗讽在这里不是加强了内容的紧张性 ,而是 在任意而写的“自由”中体现“随心所欲”的快感 , 是对现实人生遭遇的另外一种跨越形式 ———它还 是服从于作者所追求的散文的“休息”,不过这是 一种仅仅属于鲁迅自己的休息方式。 其次 ,鲁迅的回忆虽然看来都是自由写作 ,随 意、洒脱 ,但整个作品集其实都存在一个自觉不自 觉的核心主题 :这里不是一般的童年琐事汇编 ,而 是一个生命的成长的记录。从总体上看 ,《朝花夕 拾》记录了一个生命从混沌初开、自我意识发生直 到文化思想发展的全过程 ,而生命的历程本身就 带有了某种庄重、严肃的意味 ,有别于一般的打趣 和玩乐。生命就是搏击 ,就是理性的发生 ,就是 “意义”的寻找。 在《朝花夕拾》中 ,鲁迅不是用他的“闲静”令 我们丧失生存的意志与前进的欲望 ,而是试图在 这样一种特殊的安宁中引发我们更深刻地思考人 生的问题 ,鲁迅更愿意与我们一起来分享他对于 各种生命与人生意义的“理解”。阅读《朝花夕 拾》,我们并不是简单进入了鲁迅遥远而混沌的童 年 ,而是更加理解了此时此刻的鲁迅的人生。 《狗·猫·鼠》并非一个人与“宠物”的故事 ,这 里我们可以真正读出的是鲁迅自己人格的投射。 鲁迅说了 :“人禽之辨 ,本不必这样严”,“说起我仇 猫的原因米 ,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 ,而且光明正大 的。一 ,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 ,凡捕食雀 501 李怡  《朝花夕拾》:鲁迅的“休息”与“沟通” 鼠 ,总不肯一口咬死 ,定要尽情玩弄 ,放走 ,又捉 住 ,捉住 ,又放走 ,直待自己玩厌了 ,这才吃下去 , 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 ,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 相同。二 ,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 ? 可是有这么 一副媚态 !”[1 ] (鲁迅《狗·猫·鼠》,p. 234)这里已经说 得很清楚了 :动物的脾性 ,其实不过是人类生存态 度的投影。 《阿长与〈山海经〉》自然是鲁迅童年经历的叙 写 ,但其中却不时暗示出鲁迅对待人际关系的基 本态度。例如“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 , 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 ,我可只得说 :我实在不大 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 ,向人们低 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 ,在空中上下 摇动 ,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1 ] (鲁迅《阿长 与山海经》) 。鲁迅的一生不就是在反抗各种“流 言”,也反抗着种种的“切切察察”么 ? 《二十四孝图》主要也不是关于传统儿童教育 形式的回顾 ,其中真正呈现的是鲁迅关于文化与 生命成长关系的思考 ,他甚至暂时放弃了“休息”, 将新文学运动的体验寄寓其中 :“我总要上下四方 寻求 ,得到一种最黑 ,最黑 ,最黑的咒文 ,先来诅咒 一切反对白话 ,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 魂 ,因这最恶的心 ,应该堕入地狱 ,也将决不改悔 , 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 ,妨害白话者”,“只要 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 ,都应该灭亡 !”[ 1 ] (鲁迅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从童年参加迎神赛会时的遭遇写 起 ,包含的是关于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身心 健康的影响。我们不无同情地读到 ,童年鲁迅背 诵《鉴略》的结果是 :“开船以后 ,水路中的风景 ,盒 子里的点心 ,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 ,对于 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只有背诵《鉴略》这 一段 ,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 ,还诧 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1 ] (鲁 迅《王猖会》)这个“诧异”后来便诞生了鲁迅的著名 命题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 《无常》自然也不是简简单单的“鬼”故事 ,作 者试图提醒我们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这无情 的世界里 ,我们究竟如何珍惜人间的感情 ? 因为 , 本来无情的“无常”其实都还这么有人情味 ,甚至 超过了许多的人类 :“因为他是勾魂使者 ,所以民 间凡有一个人死掉之后 ,就得用酒饭恭送他。至 于不给他吃 ,那是赛会时候的开玩笑 ,实际上并不 然。但是 ,和无常开玩笑 ,是大家都有此意的 ,因 为他爽直 ,爱发议论 ,有人情 , ———要寻真实的朋 友 ,倒还是他妥当。”[1 ] (鲁迅《无常》) 《父亲的病》所交代的也不是一段家庭的不幸 的往事 ,鲁迅更关心的是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与生 命的内在关系。在父亲的遭遇当中 ,鲁迅读到的 远非是一个小家庭的不幸 ,而是传统文化如何扼 杀一个生命的过程。下面这段叙述涉及到中西文 化不同的死亡观念 ,读起来真有点惊心动魄 : 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 的孝子们 ,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 时候 ,就买几斤人参 ,煎汤灌下去 ,希望父母 多喘几天气 ,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 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 :可医的应 该给他医治 ,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 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 ,连我也听得《艮吃 力 ,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 光一闪似的想道 :“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 ⋯⋯。”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 ,就是犯了罪 ; 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 ,我很爱 我的父亲。便是现在 ,也还是这样想。 早晨 ,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 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 ,说我们不应该空等 着。于是给他换衣服 ;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 《高王经》烧成灰 ,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 “叫呀 ,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 !”衍太 太说。 “父亲 ! 父亲 !”我就叫起来。 “大声 ! 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 “父亲 ! ! ! 父亲 ! ! !”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 ,忽然紧张了 ,将眼 微微一睁 ,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 ! 快叫呀 !”她催促说。 “父亲 ! ! !” “什么呢 ? ⋯⋯不要嚷。⋯⋯不 ⋯⋯。” 他低低地说 ,又较急地喘着气 ,好一会 ,这才 复了原状 ,平静下去了。 “父亲 ! ! !”我还叫他 ,一直到他咽了气。 601 李怡  《朝花夕拾》:鲁迅的“休息”与“沟通”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 ,每 听到时 ,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 错处。[1 ] (鲁迅《父亲的病》) 在关于师生友情的《藤野先生》中 ,鲁迅所要 挖掘的便是一种超越功利的人间真情 ,这真情对 于鲁迅具有巨大的“原动力”的意义 ,是他突破各 种“正人君子”围攻的精神支柱 :“他所改正的讲 义 ,我曾经订成三厚本 ,收藏着的 ,将作为永久的 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 ,中途毁坏了一口 书箱 ,失去半箱书 ,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 成运送局去找寻 ,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 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书桌对面。每当夜 间疲倦 ,正想偷懒时 ,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 面貌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便使我忽又 良心发现 ,而且增加勇气了 ,于是点上一枝烟 ,再 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 ] (鲁迅《藤野先生》) 历史就这样又一次回到了现 实 ,而人生的故事也因此被赋予了十分深刻的意 义。 相对而言 ,《范爱农》似乎本身是一个比较“写 实”的故事 ,但讲述故事的鲁迅却无意掩饰自己的 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 ,在这份沉痛与严肃的 背后 ,是鲁迅希望与读者共同面对的现实 :“爱农 先是什么事也没得做 ,因为大家讨厌他。他很困 难 ,但还喝酒 ,是朋友请他的。他已经很少和人们 来往 ,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 人了 ,然而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 ,以为 不如讲笑话有趣。”[1 ] (鲁迅《范爱农》) 不是么 ,我们 都处于一个爱听笑话、需要轻松的时代 ,笑话与轻 松已经开始令我们那些独特的个性渐渐不为社会 所包容了。 三   在艺术上 ,《朝花夕拾》超越了传统散文的“独 语”形式 ,追求的是对话与沟通。 众所周知 ,中国传统抒情散文颇受庄禅思想 的影响 ,以“无言独化”为最高精神境界。它拒绝 社会性沟通 ,强调返回个人内心。恰如明人郑  云 :“人大言我小语 ,人多烦我少记 ,人悸怖我不 怒 ,淡然无为 ,神气自满 ,此长生之药”[ 4 ] (卷 7) , “见美女时作虎狼看 ,见黄金时作粪土看 ,这个中 享了多少清福 ,让他说话我只闭口 ,让他指责我只 袖手 ,这个中省了多少闲气”[4 ] (卷 13) 。这样一种 规避世俗纷扰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中国优秀的散文 小品“独语”的传统。 在中国现代作家当中 ,也有自觉秉承这一“独 语”传统的 ,例如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所表达 的“独游”观念就是 : 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 ,我竟想严格 的取缔 ,只许你独身 ;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 你分心 ,尤其是年轻的女伴 ,那是最危险最专 制不过的旅伴 ,你应得躲避她象你躲避青草 里一条美丽的花蛇 ! 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 到朋友的家里 ,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 ,那无非 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 室去 ,拘束永远跟着我们 ,自由永远寻不到我 们 ;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有 机会独身闲逛时 ,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 ⋯⋯[5 ] (p. 100)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 ,你就会在青草里 坐地仰卧 ,甚至有时打滚 ,因为草的和暖的颜 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 ;在静僻的道上 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 ,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 出种种诡异的变相 ⋯⋯[5 ] (p. 100) 这可以说就是现代人理解的“无言独化”了。 不过 ,以“抗俗”而不是“避世”为己任的鲁迅 显然与之不同。《朝花夕拾》第一篇是《狗·猫· 鼠》,散文一开篇就带有十分明显的自我“表白”的 意味 : 从去年起 ,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 那根据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与猫》;这是 自画招供 ,当然无话可说 , ———但倒也毫不介 意。一到今年 ,我可很有点担心了。 在这里 ,鲁迅的态度十分鲜明 :就是要让读者 全面了解他本人在这一动物“事件”中所体现的真 实人生态度 ,他与读者沟通与对话的愿望格外强 烈。 我们注意到 ,出于沟通与对话的需要 ,《朝花 夕拾》的大部分篇章都充满亲切、和蔼的叙述态 701 李怡  《朝花夕拾》:鲁迅的“休息”与“沟通” 度 ,具有鲜明的“讲述性”,总结起来 ,我们可以发 现 ,这样的叙述模式居多 : 1.“在什么什么地方的时候 ,我大抵在干什 么”。如《范爱农》:“在东京的客店里 ,我们大抵一 起来就看报。” 2.“我家的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 ⋯⋯” 3.“我还记得 ⋯⋯”如《无常》等。 鲁迅在亲切的叙述语气中还不时与读者交 流、沟通 ,并时刻注意读者的知识基础与即时的反 应 ,以便适当予以补充、调整。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 ,已经说过 , 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 ,说得阔气一点 ,就是 我的保姆。”第二段特别注意到了读者与作者的地 域差异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 ;她生得黄胖而矮 , ‘长’也不是形容词。” 有时候 ,鲁迅也略略离开故事 ,加入一点补 充 ,这也是充分顾及了读者接受的知识背景。例 如《无常》:“倘使要看个分明 ,那么 ,《玉历钞传》上 就画着他的像 ,不过《玉历钞传》也有繁简不同的 本子的 ,倘是繁本 ,就一定有。” 值得提出的是 ,在《朝花夕拾》中 ,鲁迅似乎具 有一种相当自觉的“读者意识”。也就是说 ,他为 自己选择了特殊的读者对象 ,从而体现出了对这 样的读者的充分重视。这就是接受美学所谓的 “隐含读者”。接受美学认为 ,除了一般意义的读 者外 ,作家都还有自己心目中最想倾诉的对象 ,这 样就产生了“隐含读者”。隐含读者就是作者心目 当中的最能够领悟和体味其创作动机的读者 ,作 家往往就按照这样的预设来调整作品的内容以及 叙述方式。 那么 ,鲁迅所选择的“隐含读者”有什么特点 呢 ?《藤野先生》有云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似 乎表明 ,这样的读者并没有去过东京 ,但同时却有 了解东京等异域事物的兴趣 ,在《狗·猫·鼠》中 , “名人或名教授”,或者“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 辈”之类“大脚色”也成了他讽刺挖苦的对象 ,这也 将“大脚色”们排斥在外了。这不仅因为鲁迅一向 对他们讽刺不已 ,更重要的是整个篇章所呈现的 亲切平等的态度也显然就不是送给这些“博学人 物”的 ,鲁迅关注的是同他一样对于人生、生命有 着真诚信念与态度但又多少还存在着某些疑虑的 人。 此外 ,鲁迅还不厌其烦地对他所叙述的内容 加以仔细说明、分析、交代 (如《后记》中如此详尽 的考证、说明) ,努力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甚至 附上图片 ,这似乎表明 ,这些内容都是“非绍兴 人”、“非鲁迅年龄阶段人”所不能知道的 , ———虽 然不知道 ,但他们这样的读者显然又对于鲁迅的 人生经历充满了好奇与兴趣。 综合以上分析 ,我认为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就是 ,鲁迅为自己选择的“隐含读者”应该是当时 的青年人。当然 ,是那些愿意接近鲁迅 ,愿意与鲁 迅交流的青年人。鲁迅努力在与青年一代的沟通 与对话中交流人生的观感与思考 ,寻觅自己的知 音与同道。   参考文献 : [ 1 ] 鲁迅. 鲁迅全集[ Z]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 2 ] 陶渊明.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A] . 沈德潜编. 古 诗源[ Z] .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6. [ 3 ] 鲁迅. 鲁迅全集[ Z]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 4 ] (明)郑 . 昨非阉日纂[ Z] . 明崇祯刻本. [ 5 ] 徐志摩. 翡冷翠山居闲话[A] . 徐志摩全集[ Z] . 南宁 :广西民 族出版社 ,1991. (责任编辑 :素微) 801 李怡  《朝花夕拾》:鲁迅的“休息”与“沟通”
/
本文档为【_朝花夕拾_鲁迅的_休息_与_沟通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