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唐代河西边防组织补证

唐代河西边防组织补证

2010-11-30 4页 pdf 277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2950

暂无简介

举报
唐代河西边防组织补证 第 2期 于光建,闫婷婷:唐代河西边防组织补证 49 唐代河西边防组织补证 于光建,闫婷婷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河西地区是唐王朝十分重要的边防要地,故唐代在河西地区设置了大量的军事防御 机构,但历代传世文献对一些基层的机构多有缺失。通过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对唐代在河西设置 的镇、守捉、戍、烽作一钩沉补阙,以期能够管窥更或是重新构建唐代河西边防体系。 ...
唐代河西边防组织补证
第 2期 于光建,闫婷婷:唐代河西边防组织补证 49 唐代河西边防组织补证 于光建,闫婷婷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河西地区是唐王朝十分重要的边防要地,故唐代在河西地区设置了大量的军事防御 机构,但历代传世文献对一些基层的机构多有缺失。通过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对唐代在河西设置 的镇、守捉、戍、烽作一钩沉补阙,以期能够管窥更或是重新构建唐代河西边防体系。 关键词:唐代;河西;敦煌吐鲁番文书;镇;守捉;戍;烽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76(2007)02—0049—04 河西地区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社会条件,历史时期成为历代中原王朝 所锐意进取和经略之战略要地。清人顾祖禹:“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1]之言无疑是 对河西战略地位之重要所做的最为精辟之阐述,有唐一代亦不例外。禇遂良曾上疏唐太宗:“河西者,中 国之心腹”[2],自唐建基,其最大的威胁便是来自北方的突厥以及河湟地区的吐蕃。而河西诸州则正处于 北抵漠北,南通河湟,西进西域,隔绝羌胡的战略襟要,因此加强河西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成为唐王朝拱 卫关陇,经略西域,巩固其统治的关键,故有唐一代在处于边防要地的河西地区设置布防了诸多军事机构。 《新唐书》载:“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 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3]。除军、镇、守捉之外,还设置了戍、烽作为边防的基层 组织。但唐代历史文献对边防镇、戍、守捉、烽类型数量有所失载,本文试图通过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 有关唐代河西镇、守捉、戍、烽等基层军防机构作一梳理补遗。笔者学识浅薄,难免挂一漏万,敬请方家 指正赐教。 一、《新唐书》、《旧唐书》及《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河西军防组织 据《旧唐书》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志》记载:“河西节度使,断隔羌胡。统赤水、大斗、建康、 宁寇、玉门、墨离、豆卢、新泉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河西节度使治,在凉州,管兵七万三 千人,马万九千四百疋,衣赐岁百八十万疋段。” 附《旧唐书地理志》所载河西诸军、守捉表 赤水 军 大斗 军 建康 军 宁寇 军 玉门 军 墨离军 豆卢 军 新泉军 张掖 守捉 交城 守捉 白亭 守捉 治 所 凉州 城内 凉州 西二 百里 甘州 西二 百里 凉州 东北 千里 肃州 西二 百里 瓜州西 北千里 沙州 城内 会州西 北二百 里 凉州 南二 里 凉州 西二 百里 凉州西 北五百 里 兵 33000 7500 5300 5200 5000 4300 500 1000 1700 马 3000 2400 500 600 400 400 总 计 《地理志》载兵:73000人;马:9400匹;衣赐:每年180万匹段 此表统计为:兵63500人;马7300匹,新泉军和宁寇军未计入 收稿日期:2006—10—11 作者简介:于光建(1981—),男,甘肃武威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西 北历史地理;闫婷婷 (1983—)女,山东邹城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生。 2007年 6月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un.2007 第 2期 Journal of IL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2 50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较之《旧唐书地理志》之所载,《新唐书地理志》关于河西军事机构组织的设置则更为详尽。少了会 州新泉军,将凉州西北处于通往北方突厥要道的白亭守捉升格为较高一级的白亭军,此外还记载了布防在 河西边防的其他基层军事机构——折冲府、镇以及戍。兹将《新唐书地理志》所载河西军事机构列表如下: 凉州 甘州 肃州 瓜州 沙州 折冲府 明威、洪池、番禾、 武安、丽水、姑臧 大黄 龙勒、效谷、 悬泉 军 赤水军、大斗军、 白亭军 建康军、宁 寇军 玉门军 墨离军 豆卢军 守捉 交城、张掖 蓼泉 酒泉、威远 百帐、豹文山 镇 通化镇 合河镇 戍 明威戍、武安戍、 白山戍 《元和郡县图志》所记载河西诸军事机构与《通典》河西节度使所辖诸军守捉相同,而与两唐书所录 机构也有所出入。兹将《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河西军事机构列表如下: 凉州 甘州 肃州 瓜州 沙州 折冲府 丽水府 军 赤水军、大斗军、新泉军、 白亭军 建康军、宁寇 军 玉门军 墨离军 豆卢军 守捉 交城守捉 张掖守捉 镇 赤乌镇(后为赤水军) 戍 明威戍、白马戍、武安戍 祁连戍 将三种文献所录唐代河西诸军防机构作一统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一)关于军的记载基本上一致, 不同之处在于新泉军见录于《旧唐书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图志》而不见于《新唐书地理志》,可能是因 为不同时期河西道所领州县有所改动,《新唐书》所载:“此自武德至天宝以前边防之制”[3]。白亭军记载 于《新唐书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图志》不载于《旧唐书地理志》,这是因白亭军本白亭守捉,天宝时期 升格为军。(二)所载机构治所与设置时间各异,对此王永兴先生作了较为详尽的考证[4](P1-47),本文在此不 再赘述。(三)所载边防军事机构折冲府、镇、戍寡众不一,种类各异。这说明无论是《旧唐书地理志》 还是《新唐书》以及《元和郡县图志》、《通典》等对此有失载,尤其是对镇、戍、烽的记载。而敦煌吐鲁 番出土文书中有对唐代边防基层机构名称的大量记载。程喜霖《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镇戍守捉与烽堠》一 文就唐代西州镇、戍、守捉与烽堠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州县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认为:烽堠隶属于镇、戍, 州县与镇、戍别置烽,唐西州镇、戍、守捉与烽堠又由西州都督统领构成西州完整的防御体系[5](P456-469)。 下文就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关唐代河西边防机构镇、守捉、戍、烽作一辑遗补漏。 二、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唐代河西折冲府、镇、守捉、戍、烽辑遗 (一)折冲府 折冲府为唐前期实行府兵制条件下的军事机构:“太宗贞观十年,更号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 都尉,诸府总曰折冲府。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号,而关内二百六十有一,皆以隶诸卫。 凡府三等:兵千二百人为上,千人为中,八百人为下。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长史、 兵曹、别将各一人,校尉六人。”[3]至唐中后期,随着均田制和租佣调制的废除,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府兵 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至天宝八载五月,停折冲府。以无兵可校之。”[6]但作为折冲府的武职官衔折冲都 尉、果毅都尉却作为一种武职散官成为勋品保留了下来。在敦煌文书P2625《敦煌名族志》中有传世文献 失载的甘州甘峻府,“阴稠⋯⋯,次子仁果⋯⋯唐任游骑将军,甘州甘峻府左果毅都尉。” (二)镇、守捉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3]。当然,根据战略地位之 轻重,戍卒之多寡,镇守捉亦有大小等级之别。“镇将、镇副,戍主、戍副,掌捍防守御。凡上镇二十, 第 2期 于光建,闫婷婷:唐代河西边防组织补证 51 中镇九十,下镇一百三十五;⋯⋯唐废戍子,每防人五百人为上镇,三百人为中镇,不及者为下镇”[7]。 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大量正史所失载的镇、守捉,现条列如下: 凉州番禾镇 P4660《康通信邈真赞》:“⋯⋯横戈阵面,骁勇虎贲。番禾镇将,删丹治人。” 甘州删丹镇 P4660《康通信邈真赞》:“大唐前河西节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甘州删丹镇 遏(使)充凉州西界游弈防采营田都知兵马使兼殿中侍御史康公讳通信邈真赞”。 甘州三水镇 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张芝墨池条:“文举人,昭武校尉,甘州三水镇将,上柱国 张大爽。” P2625《敦煌名族志》:“果次子元祥⋯⋯,唐任昭武校尉,甘州三水镇将。” 甘州和(禾)平镇 P2551《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亡兄感,昭武校尉,甘州禾平镇将,上柱国。” P3608《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记》:“王父操,皇大黄府车骑将军。烈考奉国,皇 照(昭)武校尉,甘州和平镇将。” 瓜州雍归镇 P2625《敦煌名族志》:“希长子杰⋯⋯,唐任昭武校尉,行瓜州雍归镇将。” 沙州紫金镇 P2551《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弟怀操,昭武校尉,行紫金镇将,上柱国。” 沙州龙勒镇、西关镇 《寿昌县地境》:“镇二:龙勒、西关。” S788《沙州图经》龙勒县条:“镇二:龙勒。堡五:西寿昌、西关。” 沙州子亭镇 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里至子亭镇”。 P2625《敦煌名族志》:“阴稠⋯⋯,长子仁干⋯⋯,唐任昭武校尉,沙州子亭镇将。” 悬泉守捉、常乐守捉、苦水守捉、盐池守捉、东亭守捉 吐鲁番阿斯塔那509号墓《瓜州给西州百姓游击将军石染典过所》(73TAM509:8/13)开元十三年(732 年): “三月十九日,悬泉守捉高宾勘西过。三月十九日,常乐守捉官果毅孟进勘西过。三月廿日,苦水守 捉押官辛五用勘西过。三月廿一日盐池守捉押官健儿吕楚圭勘过。”[8](P144) 1965年敦煌莫高窟出唐天宝七载(748年)《敦煌郡给某人残过所》: “六月二日,东亭守捉健儿王显(?)逸勘过。六月三日,苦水守捉健儿[徐]□□□,六月四日常乐 勘过守捉官索(?)怀。六月五日,悬泉勘过守捉官镇将靳崇信。六月八日,晋昌郡⋯⋯”[8](P144) (三)戍、烽 “议曰:国境缘边。皆有城戍,式遏寇盗,预备不虞。⋯⋯‘烽堠’谓从缘边置烽。连于京邑,烽燧 相应,以备非常。放烽多少,具在别式。候望不举,是名‘不警’”。戍者亦有大小之分:“上戍十一,中 戍八十六,下戍二百四十五。⋯⋯五十人为上戍,三十人为中戍,不及者为下戍。”[9]而对于这类最为基层 的军事边防机构历代文献基本上都失载,敦煌出土文书却载录有唐瓜沙两州相当的戍、烽名称,这些都是 传世文献所失载的。兹摘录于下: 大水戍、紫金戍、西紫亭戍 《寿昌县地境》:“戍三:大水、紫金、西紫亭。” S788《沙州图经》:“戍三:大水、西紫亭、紫金。” 樊石戍 P5034《沙州地志》西子亭山条:“右在县西南一百九十八里,东接龙勒山,西经樊石戍西出。” 乌山戍 P2626《军戍帐目》中有:“乌山戍”。 双泉戍 P2626《军戍帐目》中有:“双泉戍”。 第五戍 P2626《军戍帐目》中有:“第五戍”。 冷泉戍 P2626《军戍帐目》中有:“冷泉戍”。 清泉戍 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清泉驿条:“其驿置在神泉官庄侧,故名神泉驿。今为清泉戍,置 在驿旁。因改为清泉驿。” 文书所见“烽” 山阙烽 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又西北流六十里至山阙烽,水东亦是鸣沙流山。” P5034《沙州地志》黑鼻山条:“山东至山阙烽即绝。” 庶迁烽 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苦水条:“即向西北流至庶迁烽,西北廿余里散入沙卤。” 52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白亭烽 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白亭驿条:“同前奉敕移,为置白亭烽下,因烽为号。” 长亭烽 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长亭驿条:“同前奉敕移,为置长亭烽下,因烽为号。” 阶亭烽 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阶亭驿条:“同前奉敕移,为置阶亭烽侧,因烽为号。” 曲泽烽 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古长城条“西至曲泽烽二百一十一里。正西入碛,接石城界。” 石门烽 P5034《沙州地志》无卤涧条:“右源出在阳关城西南,至县西南十里,北流至石门烽。” 三、结语 从敦煌吐鲁番文书中对唐代河西镇、守捉、戍、烽的钩沉辑补,我们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有 些战略位置重要的镇或守捉随着边防情况的变化可以升格为军。如白亭军本白亭守捉,宁寇军本同城守捉, 赤水军本赤乌镇等。(二)有些驿站官道与烽燧相伴,烽侧置驿。如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二十九所驿 并废条所记诸驿站。(三)有些守捉担负着边州关津检查通行过所的职责,有时甚至还负责管理一些涉外 事务,如迎送使命、转接文书、接收贡赐、宣达朝旨、上报蕃情、组织边境互市贸易等这些除防守边防军 务以外的事务[10](P77-82)。如吐鲁番阿斯塔那509号墓《瓜州给西州百姓游击将军石染典过所》(73TAM509: 8/13)和1965年敦煌莫高窟出唐天宝七载(748年)《敦煌郡给某人残过所》所载。总之,河西地区之于唐 代犹人体之肘腋,“前拒吐蕃北临突厥者也”[11],隔绝羌胡,经略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总后方,交通欧亚 诸国之孔径,保拒关陇京畿之臂膀。故李唐王朝在河西诸州设置了烽戍隶属于镇守捉,镇守捉又隶属于军, 总制于河西道,由河西节度使统领,节制诸州军事的严密边防体系。通过对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河西诸州 镇、守捉、戍、烽的耙梳补阙,可以进一步重新管窥更或是构建唐代庞杂而严整的边防系统。 参考文献: [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卷六十三·陕西十二·甘肃镇.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卷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贞观十六年.中华书局,1956. [3]欧阳修,等撰.新唐书[M].卷五十六·志第四十·兵志.中华书局,1975. [4]王永新.论唐代前期河西节度使[A].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程喜霖.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镇戍与烽堠[A].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文集[C].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1. [6]杜佑.通典[M].卷二十九·职官十一·折冲府条.岳麓书社,1995. [7]袁文兴,潘寅生,译注.唐六典全译[M].卷三十·三府督护官吏条.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8]摘录于:李并成.唐代瓜沙二州间诸驿考[A].李并成,李春元,著.瓜沙史地研究[M].甘肃文化出 版社,1996. [9]长孙无忌.唐律疏议[M].八卷·缘边城戍条.中华书局,1983. [10]黎虎.唐代军镇关津的涉外事务管理职能[J].北方论丛,2000(2). [11]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卷四十·陇右道.中华书局,1983. 【栏目主持:赖洪波】 【责任校对:张建国】 Complement and Textual Research about the Frontier Force in Hexi Area of Tang Dynasty YU Guang-jian, YAN Ting-ting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Abstract: The Hexi area was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border in Tang Dynasty , therefore Tang Dynasty established the massive military defence organization in the Hexi area, but all previous dynasties handed down the literatur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o have the flaw much to some basic units organization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omplement and research the Tang Dynasty the town in Hexi through the Dunhuang Turfan unearthed literature to defend seize, defend, beacon tower and made a hook.. Key words: The Tang Dynasty; Hexi; the Dunhuang Turfan copy clerk; the town; defends seizes; defends; beacon tower
/
本文档为【唐代河西边防组织补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