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工矿业开发建设述论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工矿业开发建设述论

2010-11-27 5页 pdf 205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2718

暂无简介

举报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工矿业开发建设述论 第 25 卷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 25 第 1 期 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No. 1 ,2005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 国统区工矿业开发建设述论 徐旭阳 (湖北师范学院 历史系 ,湖北 黄石  435002)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 ,湖北省政府在鄂西后方国统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工矿业建设。后方的采矿业、化 学工业、纺织被服业、机器制造业、造纸印刷业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和发展。这...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工矿业开发建设述论
第 25 卷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 25 第 1 期 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No. 1 ,2005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 国统区工矿业开发建设述论 徐旭阳 (湖北师范学院 历史系 ,湖北 黄石  435002)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 ,湖北省政府在鄂西后方国统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工矿业建设。后方的采矿业、化 学工业、纺织被服业、机器制造业、造纸印刷业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和发展。这些建设成就 ,不仅支持了 国统区的抗战经济 ,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鄂西地区的落后面貌 ,促进了鄂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抗日战争 ; 湖北 ; 国统区 ; 工矿业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 4733 (2005) 012 00872 05   抗日战争时期 ,湖北省国民政府为了建立巩固的后 方抗战基地 ,坚持持久抗战 ,在鄂西后方国统区进行了 一系列工矿业的开发和建设①。这些建设的施行及其成 就 ,不仅对缓解国统区战略物资的匮乏、提高湖北后方 国统区的战时经济实力、支持抗战和争取抗战的胜利 ,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鄂西 地区的落后面貌 ,促进了鄂西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试 图对抗战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工矿业的开发建设情况 及其成效作一初步考察。 抗战爆发前 ,鄂西地区经济发展非常落后 ,没有近 代工矿企业。境内仅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几个完全使 用手工劳动的小煤窑、小铁矿 ,当地民众所需的一些生 产和生活用品大部分都依赖外地调进。1938 年 10 月 , 武汉失守以后 ,湖北省政府迁移恩施 ,鄂西地区成为湖 北抗战的后方基地 ,数十万军政团教人员云集于此 ,日 常生产和生活用品的需求急剧增加。为了保证前线和 后方的军需民用 ,除设法扩大从西南各省的采购外 ,加 强鄂西后方工矿业的开发和建设 ,增强本地工业品的供 应能力 ,便成为湖北省政府和后方各区县的必然选择。 为了加强后方工矿业的开发和建设 ,自迁移鄂西以 后 ,湖北省政府就采取了一系列的实际措施。一方面 , 省建设厅利用从武汉迁移到鄂西后方的少量省属工厂 的机器设备 ,设立省营工矿企业 ,使其成为后方工矿业 发展的带动力量 ;另一方面 ,省政府饬令各县 ,设立 县办工厂 ,增强各县工业品的自给能力 ;同时 ,省政府还 制定各种政策 ,鼓励支持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和家庭手工 业。到 1942 年底 ,湖北省建设厅先后利用原武汉迁来 的部分工厂设备 ,在后方兴建了咸丰化工厂、利川硫酸 厂、宣恩陶瓷厂、谷城手纺厂、巴东炼油厂、光化机械厂、 万县造纸厂、万县机械厂、万县麻纺厂、咸阳纺织厂、恩 施造纸厂等十一家省营工厂 ,资本总额近 700 万元 ,成 为湖北后方国统区工业生产的主体 [1 ] 。1941 年 7 月 ,湖 北省政府制定《新湖北建划大纲》,作为全省特别是 鄂西后方各项建设的纲领。该大纲的工矿业建设方针 提出 ,“凡有国家性质之国防工业 ,应请中央办理 ;本省 关于民生所需之农工矿等生产事业 ,由省县经营之 ;凡 业事宜于人民经营者 ,可由人民筹办 ,如发生困难 ,而愿 接受政府之助力者 ,得由政府接受经营或协助之”。全 省企业“分为国营、省营、县营、民营、合营五种”。该大 纲还雄心勃勃地提出 ,要在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内 (1941 ———1945 年) ,设立 100 所各类厂矿[2 ] 。1942 年 2 月 ,湖北省政府又制定《湖北省三十一年度各县小手工 业推进办法》,饬令各县根据情况建设民生工厂一所 ,重 点建设与军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工、纺织等行业。 在湖北省政府和后方各区县的主持和支持下 ,经过 几年的不断努力 ,湖北后方国统区工矿各业的开发和建 [基金项目 ]  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 2003 年社会科学重点资助项目《湖北百年现代化进程的回顾与反思》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 2003yD33。 [收稿日期 ]  2004 —08 —30 [作者简介 ]  徐旭阳 (1964 — ) ,男 ,湖北浠水县人 ,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博士。 ·78· 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成为后方抗战经济的重要支 柱。到 1943 年 ,除省营工厂外 ,后方各县建立起县营和 合营工厂 25 家 ,每厂平均资本 12. 2 万元 ;民营工厂 9 家 ,共计资本 27 万元[1 ] (第31页) ; 各类手工业户达 2 万 1 千余家 , 仅布机就有 4 千多台 , 年产土布近 90 万 匹[1 ] (第32页) 。战时后方国统区工矿各业的发展情况分述 如下。 采矿业。采矿业是其它工业的基础 ,并为民众生活 提供燃料来源。抗战爆发前 ,鄂西地区仅有少数几家旧 式小铁矿、小煤矿和小硫磺矿。基本上是手工开采 ,土 法冶炼。生产工艺落后 ,产品量低质劣。1938 年底省政 府迁往恩施以后 ,为了解决后方煤炭之需 ,一方面设立 省营和县营煤矿 ,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民营矿山的开采。 对所有煤矿 ,采取先开采后发照、发放贷款、供应器材、 矿工缓服兵役等措施 ,进行扶植。1940 年 ,省建设厅在 恩施县设立恩施煤矿厂 ,开设矿井 10 余座 ,省卫生厅、 第六战区也在该县开设煤矿 7 处 ,加上县政府所办煤 矿 ,最多时有矿工 600 余人 ,年产煤炭 6 万吨[3 ] 。秭归县 香溪河流域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 很早就有开采。1942 年 ,湖北省政府为了加快这里的煤炭开发 ,给省属兴秭 煤矿管理处新增资金 50 万元 ,将矿井规模扩大到 12 处 井口 ,月产煤炭 1000 吨 ,供峡江运输及附近各县工业和 人民生活之用。与此同时 ,湖北军人徐源泉也在秭归三 品、盐关一带开办了鄂西公司 ,开采煤炭 ,有矿工 1500 余人 ,年产煤炭约 3 万余吨[4 ] 。 在铁矿的开采和冶炼方面 ,战前鄂西地区基本没有 近代铁矿和炼铁厂 ,唯恩施、建始、利川等县开有私人小 铁矿和土高炉 ,用土法炼铁 ,制造铁锅和农具。抗战爆 发以后 ,湖北省政府为了后方生产生活和建设之需 ,急 需开采铁矿。但由于鄂西后方铁矿比较贫乏 ,加之开矿 设厂资金不足 ,运输困难 ,战时后方铁矿的开采和铁厂 的建设进展不大。1940 年以后 ,湖北省建设厅和后方各 县政府及民间商人先后在恩施太阳河、建始铁厂坪、中 坦坪、来凤腊壁司、巴东龙潭、咸丰小盖坪等处新设和继 续开办铁矿 20 多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建始县。1941 年 ,该县设有 11 个小铁矿和 19 个小铁厂 ,年产生铁十 吨左右。这些厂矿 ,绝大部分都是商办 [5 ] 。巴东县在战 前有小土炼铁炉 5 座 ,抗战爆发后 ,因交通阻隔 ,外地铁 器难以运进 ,本地铁厂也得到发展 ,土高炉增加到 10 座[6 ] 。 这些战时煤铁矿业的建设 ,虽然规模都较小 ,生产 工艺也比较落后 ,但是 ,它是鄂西地区近代工矿业发展 的起点 ,在鄂西近代开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每年生 产出的近 10 万吨煤炭 ,基本上满足了鄂西后方国统区 的燃料和化工之需 ,所产生铁 ,虽数量有限 ,但对缓解后 方生铁供应的紧张程度 ,支持抗战和社会生产 ,也发挥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化学工业。抗战爆发前 ,鄂西地区化学工业很少 , 当地民众所需的食盐、肥皂、石油等化工产品均不能自 给 ,需要从外地购进。1939 年 8 月 ,湖北省建设厅以武 汉迁来的部分机件设备为基础 ,在咸丰县设立咸丰县第 一化工厂 ,用桐油为原料生产肥皂、机油、皮革和油墨 , 资本总额法币 19 万元 ,主要设备有蒸汽罐 1 座 ,搅拌机 2 座 ,压榨机 1 部 ,职工 95 人。该厂所产机油质量良好 , 供石巴公路车辆使用 [7 ] 。1940 年初 ,湖北省政府在恩施 红庙乡开办“湖北建设厅硫酸厂” ,5 月 ,该厂迁到利川 县南坪乡 ,1941 年 2 月投产 ,用铅室法生产硫酸。1942 年 ,厂部再迁团保乡 ,改名“利川硫酸厂”。该厂资本 25 万元法币 , 1943 年有员工 292 人 ,每月生产硫酸 2. 7 吨[8 ] 。1942 年 7 月 ,湖北省建设厅在巴东旧县坪槽坊河 设立巴东炼油厂 ,用桐油、石灰、煤炭合炼代煤油、代汽 油、代柴油和代机油。该厂总资本 53. 34 万元 ,占地 12 亩 ,职工 126 人 (其中工人 87 人) 。 主要设备有炒料锅 16 口 ,蒸馏锅 80 口 ,分级冷凝管 120 只 ,年需桐油 12024 吨 ,石灰 6012 吨 ,煤炭 2880 吨 ,木柴 360 万斤 ,年生产总值 381. 92 万元。其后 ,由于产品滞 销 ,该厂于 1944 年 12 月停办。1940 年恩施县政府设立 恩施日用化工生产合作社 ,职工 30 人 ,资金 10 万元 ,年 产肥皂 8400 箱。除上述省营工厂外 ,抗战期间 ,后方各 县还设立了一些民营化工厂。如 ,1938 年万县商人熊中 宜在巴东开设“康成肥皂厂”, 1941 年魏墨君在巴东建 立“利民肥皂厂”,资本 2 万元。两厂均手工生产 ,以桐 油、梓油、木油、菜油等植物油和石灰、纯碱、泡花碱等为 原料 ,生产肥皂 ,职工近 50 人 ,年产肥皂 2 万箱。恩施 县亦先后开办了友好肥皂厂、油脂合作社、大众肥皂厂、 三兴肥皂厂、日光肥皂厂、小小肥皂厂、裕丰肥皂店、曾 家作坊、良好肥皂厂等 9 家化工厂 ,从业人员近 90 人 , 年产肥皂 6 万箱[10 ] 。1942 年 4 月 ,武汉商人王觉民避 难来到宣恩 ,设立“唯美皂烛厂”,从重庆购回蜡烛浇模 机 7 台、皂模机 3 台 ,工人 28 人 ,利用当地生产的植物油 制造肥皂蜡烛 ,年产 1 千余箱 ,因产品质量好 ,价钱合 理 ,产品供不应求 ,工厂年盈利 24000 余元[11 ] 。 纺织和被服业。抗战以前 ,湖北的纺织业比较发达。 据 1936 年 6 月统计 ,全省纺织服装行业共有公私工厂 58 家 ,工人 23000 余人 ,资本总额超过 1600 万元 ,纱锭 总数 32 万枚 ,织布机 4000 台[12 ] 。但这些工厂除有 2 家 中型纺织厂设在沙市外 ,其余全部集中在武汉三镇。鄂 西各县没有近代纺织工厂。抗战爆发以后 ,湖北纺织服 装工厂大部迁往四川和陕西 ,省属布、纱、丝、麻四局也 奉命迁至四川万县和陕西咸阳 ,鄂西纺织工厂仍是一片 空白。 鄂西后方抗战基地初建以后 ,为了解决后方军民服 装被服的需要 ,1939 年 6 月 ,湖北省政府召开县政会议 , 要求各县开办民生工厂 ,“专营或兼营纺织事业 ,以供人 民日用必需”。在同年湖北省政府制定的《湖北省 (1940 —1943)年度经济建设计划》和 1942 年颁布的《各 ·88· 县小工业推进办法》中 ,湖北省政府再次提出 ,各县均应 设立民生工厂 1 所 ,以纺织、粮食和化工为主业 ,同时鼓 励私人家庭手工纺织业和商办纺织服装工厂的发展。 为了帮助后方民众掌握纺织技术 ,湖北省建设厅还在恩 施成立手纺训练班 ,招收学员 ,推广使用“七七式”手纺 机 ,并在各县建立手纺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努力 ,鄂西 后方纺织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逐步形成了以恩施为中 心的鄂西南和以谷城、襄阳为中心的鄂西北两大纺织中 心。1940 年 ,湖北省建设厅在恩施红庙建立省营恩施手 纺织厂 ,总资本 37. 6 万元 ,工人 131 人。主要设备有七 七纺织机 101 部 ,摇纱机 21 布 ,打包机 5 台 ,毛巾机 12 台 ,织袜机 11 台 ,脚踏手拉布机 23 台 ,年产土布 6384 匹 ,棉纱 13440 锭 ,袜子 672 打 ,毛巾 3024 打 ,是战时鄂 西后方最大的纺织企业 [8 ] 。1939 年 5 月 ,国民政府行政 院农产促进委员会在谷城县开办鄂北手纺织训练所 ,其 后 ,又改为纺纱、织布、铁木等厂 ,受训学员 334 人 ,该训 练所在学员的同时 ,还在 1940 年指导开办了第五 战区妇女工作委员会纺织厂、枣阳县兴华纺织厂等大小 几十家工厂[13 ] 。各县县办民生工厂也得到较快的发 展 ,纺织被服是其主要产业。咸丰县民生工厂于 1941 年 10 月开办 ,设纺织、漂染两个车间 ,有铁木布机 10 台 ,工人 40 余人 ,专门生产各类布匹[14 ] 。郧西县民生工 厂建立于 1942 年 9 月 ,资本 4 万元 ,利用 16 间旧房作厂 房 ,自制“七·七”纺纱机 16 部 ,合线机 4 部 ,弹花柜 1 部 , 生产各种宽窄白布、斜纹布、条布、格布、线袜等 10 余 种[15 ] 。到 1943 年底 ,在国统区控制的 41 个县城中 ,办 有生产纺织品的民生工厂、合作工厂 31 家。鄂西后方 各县 基 本 上 都 建 立 了 以 纺 织 业 为 主 的 民 生 工 厂[1 ] (第1427页) 鄂东南地区的利川、建始、咸丰、来凤、巴东 五县民生工厂 1942 年有织布机 46 台 ,年产土布 10800 匹[10 ] (第283页) 。民营工厂和民间手工纺织业在这一时期 也得到较快发展。1939 年 ,冯自敬、袁欣燃等人在咸丰 县东门沟创办纺织生产合作社 ,购置铁木织布机 20 台 , 织袜机 10 台 ,设弹花、织布、织袜三个车间 ,有工人 30 余人。日产棉布 3 匹 ,袜子 3 打[10 ] (第283页) 。同年 ,宣恩 县李家河也组织起纺织合作社 ,有社员 31 名 ,织机 30 部 ,手摇纺车 50 架 ,年产土布 3 万余匹 ,产值法币 200 万 元[11 ] (第124页) 。恩施县各民营纺织厂也共有纺机 800 余 架。鄂西北郧西县在抗战期间因交通受阻 ,外地布匹不 易运进 ,县内土布业迅速发展 ,仅城关、上津两地的纺线 织布专业户即达 364 户 500 余人。上津城一地有织布 机 297 部 ,并带动了印染业和种靛业的发展。黄云铺每 年种土靛 500 余亩。香口、土门、六官坪、城郊等地种植 土靛成倍增加 , 染坊遍地 , 纺染技术也有很大的提 高[15 ] (第403页) 。到 1942 年 ,鄂西南地区共有公私各类纺 织业人员 8064 人 ,铁木织布机 929 台 ,纺纱机 7964 台 , 年产棉布 179188 米 ,有针织印染业 110 户 ,从业人员 300 人。[10 ] (第284页) 鄂西北襄阳、谷城、枣阳等县有各类织 机 4 万 多 部 , 年 产 棉 纱 555 万 公 斤 , 土 布 17l 万 匹[13 ] (第201页) 。1943 年 ,国民政府花纱布管制局在襄北 地区共收购土布 1239 万米[1 ] (第1428页) 。 但是 ,在后方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国民党政 府对花纱布实行严格的统制专卖政策 ,对商办纺织厂和 家庭手工作坊生产的棉纱和土布实行平价和限价甚至 压价收购 ,严重打击了商民的生产积极性 ,阻碍了纺织 业的发展。 机械制造业。机械工业为其它工业之母 ,在现代工 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 ,由于这一行业技术要求高 , 投资成本大 ,战时湖北后方国统区难以发展。抗战时 期 ,鄂西后方各县除原有加工生产镰刀、锄头、菜刀等生 产生活用具的黑铁和白铁铺继续生产外 ,新建的近代机 械工厂很少。据调查统计 ,战时后方仅新设两三家国营 和省营机械工厂 ,而新建的县办和民营机械工厂中 ,没 有一家能够实现规模生产。 1939 年 ,国民政府行政院农业促进委员会设在谷城 县的鄂北纺织训练所开设铁木工厂 ,生产脚踏式七七型 纺纱机、手动铁木结构织布机、毛巾织机、轧花机、弹花 机。这是战时国民政府在鄂北地区设立较早也是规模 较大的机械制造工厂。1942 年 ,第五战区军需局和国民 政府经济委员会合作在老河口开办军需特约工厂修械 部 ,同时开办复兴机械厂 ,为第五战区修造器械 ,是当时 鄂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机械厂。1942 年 ,湖北省政府建设 厅利用搬迁到鄂西地区的原省公路局修车总厂部分机 件 ,在巴东无源洞开设巴东机械厂。全厂职工有 178 人 ,主要设备有皮带车床、立式铣床、立式钻床和压力机 各一台 ,总资本 25 万元 ,主要从事修理船舶、车辆和机 械设备[6 ] (第129页) 。是当时鄂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机械工 厂。除此之外 ,原湖北省航业局修船厂在战后迁到四川 万县 ,组建成湖北机械厂 ,规模较大 ,虽厂址在四川 ,但 该厂所有权和经营权均属湖北省政府 ,亦算湖北省属企 业。 造纸和印刷业。造纸和印刷业是战时后方的重要 工业。鄂西地区山民自古就有制造土纸的传统 ,产品除 供应本地外 ,还远销川东、湖南和陕西 ,是当地许多民众 的主业。抗战前 ,仅南漳一县就有山纸制造户 98 家 ,年 产山纸 59500 块。巴东县有土纸经营户 69 家 263 人 ,年 产土纸 500 万斤[16 ] 。抗战爆发后 ,随着省府各机关和大 批学校的迁来以及第五、第六战区司令部的驻节 ,鄂西 后方成为湖北抗战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对纸张 和印刷业的需求激增。为此 ,湖北省政府和后方各县一 方面鼓励当地山民继续生产土纸 ,同时 ,又先后建立了 几家较大规模的机器造纸厂和印刷厂。其中造纸厂中 以万县造纸厂和恩施造纸厂最大 ,印刷厂以湖北印书馆 即新湖北日报印刷厂最为有名。 万县造纸厂是湖北省建设厅于 1941 年 1 月利用内 迁到四川万县的原湖北白沙洲造纸厂和财政部汉口谌 ·98· 家矶造纸厂的部分设备在万县明镜滩建立的一家规模 较大的省属造纸厂。这个厂有职工 111 人 ,资本总额 34 万元。该厂以楠竹、废棉和破布作原料 ,生产连史纸、道 林纸和证券纸等[8 ] 。由于当时交通阻隔 ,外地纸张难以 进入川东 ,因此 ,该厂所产纸张 ,销路通畅 ,工厂经济效 益也较好 ,除建厂初期略有亏损外 ,以后每年均获盈余。 这在当时官营工厂中 ,是比较少见的[1 ] (第1157页) 。1940 年 3 月湖北省建设厅收购民营恩施县龙洞河造纸厂 ,改 名恩施造纸厂。时有资本 20 万元 ,工人 109 人。同年 10 月 ,该厂迁至官坡 ,并在芭蕉乡设立分厂。该厂初时 用手工操作 ,1942 年后改用机器生产 ,以稻草、麦秸、竹、 麻等为原料 ,生产公文纸、书报纸 ,年产达 1 万刀 ,主要 供省政府、新湖北日报社及机关团体所用 [10 ] (第283页) 。湖 北印书馆是 1938 年底湖北省政府迁到恩施以后 ,为了 印刷省办报纸 ,在恩施城北郊滚龙坪所设 ,又叫湖北日 报印刷厂 ,主要印刷《湖北日报》。该厂有职工 30 余人 , 主要设备有对开、四开印刷机、元盘机和手摇铸字机各 一台 ,全部活字印刷 ,日印报纸近千份 ,是湖北后方国统 区最大的印刷厂[17 ] 。 当时 ,由于鄂西后方机关和学校很多 ,纸张、书籍、 报纸、作业本和公文薄等需求量很大 ,公办造纸厂和印 刷厂不能满足需要 ,因而极大的刺激了各地商办造纸厂 和印刷厂的发展。据《恩施州志》记载 ,仅鄂西南八县便 有造纸槽户 116 家 ,其中 ,恩施 8 家 ,利川 30 家 ,来凤 6 家 ,建始 9 家 ,巴东 63 家。印刷业仅恩施就有 6 家 ,雇工 共 25 人 , 主要印刷机关公文纸和中生作业 本[10 ] (第283页) 。鄂北郧县的“鄂西北书店印刷社”规模也 很大 ,并开始用机器印刷课本。 其它行业。主要有制茶业、制陶业和其他杂业。鄂 西地区山高雾大 ,雨水充足 ,具备茶叶生长的良好条件 , 自古就是湖北重要的产茶区。抗战爆发后 ,国民政府通 过中国茶叶公司对茶叶实行统制。1938 年中国茶叶公 司派人到恩施在五峰山开办恩施实验茶场 ,并制造红、 绿茶 ,当年产量即达 400 箱。第二年 ,扩大经营 ,在芭蕉 镇设立分厂 ,并在宣恩、五峰、鹤峰等县设立分支机构 , 制作、检验、试验机构齐全 ,年产量达 440 吨 ,还用仪器 设备检验茶叶质量 ,开全国风气之先[17 ] (第284页) 。1941 年 5 月 ,中国茶叶公司又在五峰县渔洋关设五 (峰) 鹤 (峰)茶厂 ,资本 40 万元 ,年产红茶 600 余箱[18 ] 。次年省 平价物品供应处在恩施设立省营茶场 ,下设恩施、五峰、 宣恩、鹤峰等县制茶所 ,年制红、绿茶 50 吨 ,全部运往重 庆。 战时后方建立的最大的陶瓷工厂应是湖北省建设 厅在宣恩县晓官建立的“湖北省陶瓷厂”。该厂建立于 1942 年 4 月 ,总资本 29 万元 ,厂房 900 余平方米 ,工人 最多时超过 200 人 ,生产设备主要是三台辘辘车 ,设备 简陋 ,手工操作。年产餐具 10. 5 万件 ,绝缘子、甲板等 军需品 4 万余件[11 ] (第123页) 。 除此之外 ,抗战时期 ,湖北省政府和后方各县为了 满足抗日军民的各种作战和生产生活需求 ,对其他各种 工业生产也予以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同时 ,由于战时鄂 西后方交通相对隔绝 ,运输困难 ,外地商品很难运进 ,旺 盛的市场需求也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 件。因此 ,战时后方的皮革制造业、粮食加工业、医药 业、竹器木器加工业等等 ,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恩施 和老河口 ———谷城发展成为鄂西南和鄂西北的两大工 业和经济中心。连偏远闭塞的郧西县城 ,也充满了近代 商业色彩 ,“仅城关地区从事雨伞业的就达 38 户 ,100 余 人 , 年 产 7. 7 万 余 把 , 其 北 街 有‘雨 伞 街’之 称”[15 ] (第402页) 。 诚然 ,由于当时的战争环境和鄂西地理条件所决 定 ,战时鄂西后方的工矿业建设 ,其成就是十分有限的。 这些所谓的工厂 ,无论是国办、军办、省办、县办 ,抑或民 办 ,大部分都是由原手工工场发展而来 ,或者是利用武 汉工厂拆迁时少数遗留在鄂西的设备机件勉强拼凑而 成 ,规模都较小 ,最大的工厂工人也没有超过 300 人 ,各 类矿业基本上也都是土法开采。这些厂矿 ,很少使用动 力 ,更谈不上电力 ,工艺落后 ,生产效率比较低。其总体 生产力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的武汉工业。因此 ,虽然当时 市场条件不错 ,但是 ,绝大部分公营企业是亏损经营 ,民 营企业虽能盈利 ,但获利极低。然而 ,即使如此 ,这些工 矿业的开发和建设 ,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方面 , 它有效地增加了湖北后方国统区工业产品的生产和供 应 ,粉碎了日伪对后方国统区的经济封锁 ,极大地增强 了湖北后方国统区的抗战力量 ;另一方面 ,这些工矿业 的开发和建设 ,使鄂西地区长期落后的社会经济获得了 一次快速发展的机会 ,有力地促进了鄂西地区社会经济 的发展。据测算 ,抗战八年 ,鄂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 成绩特别是工矿业开发建设的成绩 ,超过了此前 50 年 的总和 ,抗战时期也因此成为鄂西历史上工矿业和社会 经济发展最快的几个时期之一。经过这一时期的开发 和建设 ,鄂西地区的社会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同湖北中 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也得到明显缩小。 注释 :   ①本文所指湖北后方国统区是指抗战时期国民党 湖北省政府在鄂西地区实际控制的区域 ,范围包括襄樊 ———荆门 ———宜昌一线以西地区 ,共计 25 县。 [参  考  文  献 ] [1 ]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湖北省志·工业 [ M ] . 武 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5. 3. 32. 万县几家工厂是 战时湖北省属工厂迁建而成 ,属湖北省政府所有. [ 2 ]湖北省国民政府秘书处. 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 [ Z] . 1941. 4. 湖北省档案馆藏 ,案卷号 :LSA2·11 —30. [3 ]恩施县国民政府. 恩施县抗战史料 [ Z] . 湖北省档案 ·09· 馆藏 ,案卷号 :LS3 —5 —5514. [4 ] 秭归县国民政府. 秭归县抗战史料 [ Z] . 湖北省档案 馆藏 ,案卷号 :LS3 —5 —5511 ;湖北省志·工业 [ M ] . 109. [5 ] 建始县国民政府. 建始县抗战史料 [ Z] . 湖北省档案 馆藏 ,案卷号 :LS3 —5 —5519. [6 ]巴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巴东县志[ M ] . 武汉 :湖北 科技出版社 ,1993. 10. 128. [7 ]咸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咸丰县志[ M ] . 武汉 :武汉 大学出版社 ,1990. 7. 156. [8 ]湖北省国民政府. 湖北省统计年鉴 [ Z] . 1943. 湖北省 档案馆藏 ,案卷号 : LSA2·14 —2 ; 湖北省志·工业 [ M ] . 729. [9 ] 巴东县国民政府. 巴东县抗战史料 [ Z] . 湖北省档案 馆藏 ,案卷号 :LS3 —5 —5518 ;巴东县志 [ M ] . 1993. 10. 128. [10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恩施州 志[ M ] .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8. 12. 281. [11 ]宣恩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宣恩县志 [ M ] . 武汉 :武 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5. 12. 123. [12 ]湖北省民政厅统计室. 湖北省年鉴 (第一回) [ M ] . 1937. 6. 293 —294 ;湖北省志·工业[ M ] . 1426. [13 ]襄樊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襄樊市志 [ M ] . 北京 :中 国城市出版社 ,1994. 12. 201. [14 ]咸丰县国民政府. 咸丰县抗战史料 [ Z] . 湖北省档案 馆藏 ,案卷号 :LS3 —5 —5515. [15 ] 郧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郧西县志 [ M ] . 武汉 :武 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5. 7. 404. [16 ]南漳县国民政府. 南漳县抗战史料 [ Z] . 湖北省档案 馆藏 ,案卷号 :LS3 —5 —5501. [17 ]恩施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恩施市志 [ M ] . 武汉 :武 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6. 11. 285. [18 ]五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五峰县志 [ M ] . 北京 :中 国城市出版社 ,1994. 9. 174. (责任编辑 :林植汉) Study on the industry and miner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n Hubei Kuo Mingtang Controlled Area during Anti - Japanese War period XU Xu2yang ( History Department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 Huangshi  435002 , China) Abstract : During Anti - Japanese War period , Hubei Government executed series of industrial and mineral construction works in west of Hubei. Industries , like Mining , Chemistry , Textile , Machinery , Papermaking and Printing , etc. , had gotten certai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ese achievements not only provided certain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war economy , but also brought some new changes to the backwardness , therefore promote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st Hubei area. Key words : Anti - Japanese War ; Hubei ; Kuo Mintang Controlled Area ;industry & mining ·19·
/
本文档为【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工矿业开发建设述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