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过度教育初探

2010-11-11 4页 pdf 312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7233

暂无简介

举报
过度教育初探 《比较教育研究 年增刊 过度教育初 探 马扬 , 陈茁 ” 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商学院 〔内容提要 」本文简介过度教育的概念 , 针对过度教育的形成原因对其进行 了分类 , 提出我国 由于 劳动力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也存在过度教育与不足教育共存的现象 , 并给出了相应的一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过度教育 不足教育 在西方国家中 , 由于劳动者平均受教育水平的上 丁一 , 存在着 “ 过度教育 ” 现象 。 在 我国 , 由于人事体制的不健全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充 分发展 , 过度教育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过度教育初探
《比较教育研究 年增刊 过度教育初 探 马扬 , 陈茁 ” 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商学院 〔内容提要 」本文简介过度教育的概念 , 针对过度教育的形成原因对其进行 了分类 , 提出我国 由于 劳动力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也存在过度教育与不足教育共存的现象 , 并给出了相应的一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过度教育 不足教育 在西方国家中 , 由于劳动者平均受教育水平的上 丁一 , 存在着 “ 过度教育 ” 现象 。 在 我国 , 由于人事体制的不健全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充 分发展 , 过度教育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 过 度教育的存在一方面造成了部分教育资源的浪费 , 同 时也降低了存在过度教育现象的企业的生产效率 。 一 过度教育的定义与 浏定 果把它作为一个指标度量将会有较大的困难 , 因为缺 乏统一的以反映过度教育的实际存在 莱文定义 的第三点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 , 英国经济学家格鲁 特 , 认为如果工人的技能超过工作的 要求 , 那么此工人即可定义为是过度教育的 。 格鲁特同时也提出两种实际应用中确定工人是否 过度教育的方法 , 其原理大致与莱文定义的第二和第 美国教育经济学家莱文认为 , 过度教育有三个含 义 一是劳动者的经济地位相对于其受教育程度而下 降 二是受教育者不能实现其对于事业成就的期望 三是工人拥有比其工作要求较高的教育技能 。 莱文的 定义较全面地表述了过度教育现象的存在及其特征 。 莱文定义的第一点指向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的经济 地位的下降 , 其在社会整体范围内的影响实际上由于 在其它时段内经济地位的上升而实际上得到了一定的 补偿 第二点是从心理角度出发 , 说明个人对 自身事 业成就的期望对不同的人来说有着较大的差异 , 而如 三点相同 。 不足教育 一是直接询问工人其自身是否过度教育或 平与工作对教育水平的要求 。 二是比较工人的教育水 格鲁特在实际应用中使 用的是第二种方法 , 即首先确定一定社会经济群体的 平均受教育水平 , 然后拟合这个群体教育水平的分布 曲线 。 如果一个工人的教育水平落在标准差内 , 即其 教育水平与平均教育水平的差的绝对值是小于这个分 布的标准差 , 那么他是受到合理教育的 如果差大于 标准差 , 那么他是受到了过度教育的 如果差是负数 且小于负的标准差 , 则他是不足教育的 。 从某种意义 上说 , 这种测定方法所得到的过度和不足教育指标 , , 马扬 , 男 , 湖南冷水江人 , 中国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 。 “ 陈茁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商学院硕士生 。 一 一 年增刊 《比较教育研究》 是对市场体系运作效率和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度量 。 格 鲁 特 根 据 这 个 定义 对英 国家庭 抽 样 调 查 , 的数据进行 了分析 , 得出了英国工 人中 过度教育 、 不足教育的结论 。 事实上这种测定方法也存在着两方面的不足 , 一 是忽略了社会的动态发展 , 即整个产业发展可能导致 整体平均教育水平是低于产业要求的 , 二是忽略了非 正统教育在技能获得方面的贡献 , 仅用教育年限代表 工人技能可能是不全面的 。 二 过度教育的形成原 因及分类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 过度教育的存在有其多方面 的原因 。 根据过度教育形成的原因可对其分类如下 信息缺乏型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过度教育 只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短期问 , 但事实上新古典经 济学 家 考 虑 的 短 期 的 过 度 教育 是 在 信 息 成 本 为零的假定下作出的 , 现实的劳 动力市场由于传播媒介自身能力以及工人对信息接受 和理解能力都有较大差异 , 信息成本将在长时期内存 在 , 过度教育也将长期存在 。 史宾沙的工作甄别模型从另一方面解释了信息对 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 他认为劳动力市场是非完全信息 的 , 而教育及文凭作为劳动者具有的信号以便辨别其 是否更有才能 、 更具志向 , 或者对雇主来说是否更有 生产力的 。 个人将会作更多的教育投资 , 希望额外的 教育所获得的技能足够使他们有别于他人 。 因此 , 如 果工作的要求不变 , 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相对于工作的 要求也有上升的趋势 。 格鲁特在其研究中发现 , 过度教育率与劳动力市 场经验成反比关系 。 劳动力市场中的经验将促进工人 获得和理解劳动力市场信息的能力 , 在一定程度上降 低过度教育现象的存在 。 社会制 约型 过度教育意味着工人对其教育 投资的部分浪费 , 也就是说工人在就职活动中没有实 现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 加里 · 贝克尔在其 《歧视经济 学 》中解释了由于种族 、 宗教歧视造成的歧视偏好对 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在 《婚姻理论 》中提出了婚姻偏 好与劳动就业选择的相互影响 , 其主题思想是人类最 大化行为应包括非经济的心理效用 。 工人的过度教育 可能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 如歧视的存在 的最优化 选择 , 也可能是由于获得了其它效用的补偿 如婚姻 而使得效用最大化 。 格鲁特的研究表明 英国 少数民族工人出现过 度教育现象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些 己婚的男子也比单 身汉存在较多的过度教育 社会因素的制约往往在一 定程度上促进 了过度教育的形成 。 结构性过度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 知识结构的更替速度愈来愈快 , 产业的生命周期也明 显缩短 。 电子管工业 、 传统纺织业以及一些污染严重 的产业己经成为夕阳工业 , 这些产业的部分从业人员 原有的专业知识将缺乏发挥作用的场所 , 从而形成了 事实的过度教育 , 成为经济发展的不可避免的代价 。 教育在各学科中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的各产业 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均衡 , 也是造成过度教育的原 因之一 。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 长期由于额外的教育 投资带来的投资收益比期望的较低 , 则个人会重新制 定其投资和期望 公司也会调整生产技术以适应 或利用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 公司和个人调整的最终 结果是 工人的技能会被充分使用而其期望也会得到 实现 , 因而 , 过度教育只是劳动力市场中短期问题 。 新古典学派在其推理中强加了过多的理想假定 如生产技术灵活 , 技术调整费用为零 , 工人的绝对理 性和对未来的合理预期 。 在现实生活中 , 生产技术的 调整费用不可能为零 , 增加劳动力降低劳动生产率也 很少成为公司的做法 , 工人在受教育的时候是难以对 未来劳动力市场进行预测的 。 更重要的一点 教育往 往具有一种滞后性 , 也就是说 , 在教育开始时制定的 需求与供给计划往往在教育完成之后就与现实不相符 一 一 《比较教育研究》 年增刊 了 , 劳动力供给在教育期间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 所以 , 教育供给造成的结构性过度教育将是长期存在 的 “ 短期 ” 现象 。 功 能性过度教育 教育事实上具有两方面的 功能 。 一方面 , 教育具有强烈的社会经济功能 , 教育 是生产能力延续的手段 , 是个人获得生产劳动知识为 日后进行创造性社会活动以获得报酬并满足生活需要 的前提 另一方面 , 教育也具有浓厚的自我实现功能 。 教育作为获得知识的手段是人类认识 自然认识 自我的 途径 , 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消费 。 如果个体倾向于更多的教育消费 , 而不是直接投 资于有关生产劳动的教育 , 则其受教育程度往往高于 其工作的要求 。 格鲁特的实证研究发现 , 过度教育在 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中更为普遍 , 每增加一年的教育 引起的过度教育可能性的边际递增对于男性劳动者是 牛 , 对于女性劳动者是 。 三 我国存在的过度教育现象 我国目前虽然劳动力平均素质仍然较低 , 但由于 人事体制的原因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 过度教 育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其主要表现为 从 劳动者个体来看 , 我国高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着毕业 分配专业不对 口 的现象 , 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专业知识 和技能训练学非所用 , 教育资源存在着较大的浪费 从劳动力结构来看 , 教育层次结构的不合理导 致了企业人力资源层次结构的不合理 , 从而引起了一 定程度的过度教育 。 表 部分劳动力市场给与需求情况 单位 万人 工工工科科 农林林 师范范 中中等专业学校分科毕业生累计数数 高高等学校分科毕业生累计数数 分分行业从业人员员 , 今 制造业 中 教育 、 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 由表 我们可以看出 中等专业学校工科毕业生 严重不足 , 甚至少于高等学校工科毕业生数 , 再加上 工业中大量初级工人文化程度较低 , 根据格鲁特的方 法 , 我国工业中将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教育 。 同理 , 农林业的过度教育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 教育行 业中人力结构较为合理 , 员工教育水平从分布上看可 能趋近于一个以中等专科教育为均值的泊松分布 , 根 据上述的过度教育测定方法 , 其过度教育和不足教育 都是比较低的 。 我国的这种过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资 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 。 文革时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 , 大批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被撤消 , 改革开放后由于社会 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需求较为旺盛 , 一些地方教育部 门和学校致力于学校的升级 , 中等专业学校的恢复和 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 从整个教育层次结构来 说 , 在我国现阶段应该重视的是小学和中学以及中等 专业技术教育的投资 , 而不应该过分侧重于高等教 育 。 西奥多 · 舒尔茨在 《教育投资 》 , 中指出 , 小学教育的收益率是极高的 , 以至于即使大 幅度增加成本来改善教育质量也是非常合理的 中学 教育收益率虽然没有小学教育高 , 但也比物质资本投 资收益率高 , 从经济角度看 , 普及中学教育是合理的 。 所以我国教育 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消除文盲和普及九年 制义务教育 。 教育资源在学科间的分配也极为重要 , 在我国现 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条件下 , 因地制 宜 , 根据各地条件确定教育的侧重点是非常重要的 。 我国的人事体制和劳动力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也在 一 一 年增刊 《比较教育研究》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过度教育的存在 一方面一些国有 大中型企业积淀了大批大中专毕业生 , 其技能没有得 到充分的发挥 , 形成了过度教育现象 另一方面 , 相 当一部分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难以招聘到足够的大中 专毕业生 , 不得己只能从低一级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中选拔充任 , 形成了一定的不足教育 。 如果我国劳动 力市场体系能够加以完善 , 在工资 、 劳动保障 、 医疗 保险 、 住房等方面都实现较大程度的社会化 , 促进人 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 这部分的过度教育和 不足教育将得到一定的消除 。 。 过度教育的影响及其消除 过度教育对生产力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 首先是降低了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 , 其次是降低了企 业的生产效率 。 隐含的过度教育将给教育系统提供错 误的价格和需求信号 , 从而导致教育系统在学科和层 次上的不合理资源配置 , 进而极大地浪费教育资源 , 降低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 。 曾满超在其博士中研究了美国贝尔公司的公 司资料和员工的个人资料发现 , 过度教育与工作满足 感有负面的而且是显著的关系 , 而工作满足感明显对 公司产出有正翩影响 。 过度教育增加一年 , 则平均 的工作满足感下降 而工作满足感增加 , 则 公司产出增加 , 所以过度教育将严重影响公司 的产出 , 降低劳动生产率 。 过度教育的负面影响必须根据过度教育的形成原 因予以消除 。 信息缺乏型过度教育的根源是劳动力市场中信息 流通渠道的不通畅 求职者对所能获得的工作职位一 般来说无法充分了解 , 往往因此应聘一些教育水平要 求低于 自身水平的工作 要降低信息缺乏型过度教 育 , 应加速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的建设 , 加强求职者 在劳动力市场中寻求市场信息和应聘的能力培训 , 促 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 同时应该完善人才机构 , 给劳动力招聘者提供应聘者全面的信息 。 对于社会约束型的过度教育 , 必须加强反歧视法 律制度的建设 , 在社会上推广平等的观念 , 同时完善 劳动力市场的监察制度 , 对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现象 加强法律制裁 , 尽可能消除社会条件对求职者的约 束 , 降低由此产生的过度教育 。 结构性过度教育的根源是劳动者对未来劳动力市 场预测的误差 。 在我国 , 这种预测误差有一部分表现 为教育界在传统教育体制影响下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劳 动力市场变化的反应滞后 。 要降低结构性过度教育则 应建立科学的人才斋求预侧体系 , 沟通产业界和教育 界的信息交流 , 尽可能进行产业界与教育界对劳动者 的联合培养 , 平衡劳动力的供求 ,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 过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 也不能简 单地对其作出 “ 好 ” 还是 “ 坏 ” 的评价 , 比如功能型 过度教育的存在实质上反映了劳动者个体对知识的追 求 , 其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可能与其它类型过度 教育的影响不同 。 当然 , 这并不应影响我们减少过度 教育 、 消除过度教育对生产力系统负面影响的努力 。 参考文献 亨利 · 莱文 · 高科技 、 效益 、 筹资与改革 】 · 人 民教育出版社 , 一 萧宗六 · 学校管理学 〕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西奥多 · 舒尔茨 · 经济增长与农业 · 北京经济 学院出版社 , 加里 · 贝克尔 ·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上海三 联书店 , 一 铂 · · · · 本文责编 晓洁 一 一
/
本文档为【过度教育初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