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0.3.16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验

2010-11-06 13页 pdf 269KB 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3763

暂无简介

举报
2010.3.16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验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实验指导 姜存仓 编印 二〇一〇 年 三 月 三十 日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验指导 目 录 试验一、残、次苹果的苹果酱加工制作工艺 3 试验二、香蕉皮(或柑桔皮)中果胶的提取 5 试验三、废弃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 ...
2010.3.16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验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实验指导 姜存仓 编印 二〇一〇 年 三 月 三十 日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验指导 目 录 试验一、残、次苹果的苹果酱加工制作工艺 3 试验二、香蕉皮(或柑桔皮)中果胶的提取 5 试验三、废弃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 7 附件:茶多酚在食品中的应用 8 试验四、茶多酚含量的测定方法(高锰酸钾直接滴定法) 9 试验五、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分离与鉴定 11 主要参考文献: 13 2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验指导 试验一、残、次苹果的苹果酱加工制作工艺 苹果的落果和等外果若不及时加工处理,很快腐烂变质。如何处理这些不宜鲜食的 残、次果子,直接关系果农的经济利益,这里介绍苹果酱的加工方法,供果农和食品加 工厂参考。 一、糖制品加工原理 (Processing principles of sugaring products) 糖制(sugaring) 即利用糖藏的方法贮藏果蔬。食糖本身对微生物本身并无毒害作用。 低浓度的糖还能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糖制品要达到较长时期的保藏,必须使制品含糖量 达到一定的高浓度,高浓度糖的保藏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高渗透压 (high osmotic pressure):果实的表面与内部吸收适当的糖分,形成较高的 渗透压,使微生物不但不能获得水分,而且还会使微生物细胞原生质脱水收缩,发生生理干 燥而停止活动,从而使糖制品得以长期保存。 2. 降低水分活性 (lower water activity) :新鲜果蔬的 Aw 值一般在 0.98—0.99,加工成 糖制品后, Aw 值降低,微生物能利用的自由水大为降低,微生物活动受阻。 3. 抗氧化 (anti-oxidation) :因氧在糖液中的溶解度小于纯水的溶解度,并随糖液浓度 的增高而降低,从而有利于制品的色泽、风味及 Vc 的保存,并抑制好氧微生物的活动。 二、苹果酱加工的工艺: 落果等外果的处理--清洗--削皮去核去果柄--切块--加热软化--打浆--加糖浓缩--装罐--灭 菌--贴标签。 (每个样品配料:一个苹果按 200g,配料为柠檬酸 0.2g,砂糖 20g。) 三、试剂材料: 残、次等苹果,食盐,白砂糖,柠檬酸 四、仪器设备: 不锈钢杯子,电炉,一次性筷子 五、技术操作要点 1、落果、等外果的处理:苹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果酱的质量和风味。除腐烂果外,果表 有一般污点或缺陷,如虫眼、小痂斑点、外形机械损伤等对果酱没什么影响。但是太生的未 熟小果则带有涩味和生苹果的味道,剔除不用。另外,在清洗前应把虫蛀部分和干痂削去, 腐烂部分要多挖去些。 2、清洗:把处理好的落果和等外果一起倒入有流动清水的槽内冲洗,注意清洗时间要短, 随放随洗。洗净立即捞出,以免清洗时间过长,可溶性果糖果酸溶出。 3、削皮去果柄切块:把洗净的苹果削皮,挖去核仁部分,去掉果柄,再切块。切块后放 入 1-2%食盐水中。注意这一过程一定要在清洁环境中进行,手要洗净。 4、加水加热软化:把切好的果块倒入沸水中(水要尽量少),用大锅熬煮时要用文火, 3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验指导 以免糊锅。加热 15-20 分钟,致使苹果充分软化。 5、打浆:把软化好的果块放入打浆机内打浆。 6、配料:加入 20g 砂糖于 100ml 水中(20%)溶化,煮沸后过滤,以除去糖中的杂质。 7、浓缩:先将滤好的糖液倒入果浆中,边倒边搅拌,加热浓缩,当浓缩至固形物达 50-65% 时即可出锅。出锅前加入 0.2g 柠檬酸(用少量水化成溶液)搅拌均匀。 8、罐装:最好用 250 克的四旋盖瓶装。装瓶前把瓶内壁洗净、晾干。当酱液温度下降至 85 摄氏度时,即可装瓶,罐装后应立即拧紧瓶盖,瓶盖也应事先清洗消毒,控干净。 9、灭菌:果浆装好瓶后应立即在沸水中维持 20 分钟灭菌,然后在 65 摄氏度和 45 摄氏 度水中逐步冷却,最后取出擦干瓶;贴好标签。保存期为 1 年。 六、思考题: 1、 为什么苹果切块后先放入 1-2%食盐水中? 2、 苹果等外果制果酱的基本原理? 4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验指导 试验二、香蕉皮(或柑桔皮)中果胶的提取 香蕉是世界第四大水果,产量高,营养丰富,保健功能特别突出,除了能促进肠蠕动, 防止便秘外,还有抗氧化、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防止动脉硬化等功能,2005 年被誉 为“新水果之王”。但香蕉加工特性及加工技术研究不多,水平很低。严重影响了香蕉的深 加工和综合利用。香蕉果实除作水果外,非洲、亚洲、美洲热带地区也作为粮食。香蕉果实 除鲜食外,还可以制成各种加工制品和提取香精原料;香蕉植株具有高的药用价值:果实性 寒,能滑大肠、通便,润肺;茎、叶可利尿,能治水肿、脚气;根捣碎后可治疮毒、结热和 痢疾;花和花苞可治吐血和便血。新鲜的干茎、吸芽和雄芽也含丰富的营养物质,粉碎后可 作猪饲料。假茎的纤维可制绳索、麻袋和造纸。 果胶(pectin)是从水果、蔬菜等植物的皮、杆组织中用化学或者生物化学方法提取的 一种水溶性多糖(Polysacharide)。果胶绝大部分用于食品工业,也用于医药和化妆品。果 胶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其用途也越来越广泛,据报道,1995 年全世界贸易总量为 27000 吨,并且以每年 4-5%左右的速度上升。特别是高品质果胶,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 果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销路很好,国内目前所生产的果胶约 200-300 吨,质量比丹麦的 差且数量太少,国内仅食品工业的需求就超过 1000 吨。目前以进口为主。因此,果胶的生 产在国内是具有广阔的前景。 一、原理 果胶可分为原果胶,果胶质和果胶酸三种,是高分子多糖衍生物,其基本结构是 D-吡 喃半乳糖醛酸,以α-1,4 苷键结合,通常以部分甲酯化状态存在。果胶是一种优良的亲水 胶体,果胶、糖、水的羟基之间极其丰富的氢键对果胶的结构起重要的作用,使果胶具有一 定的刚度,食品工业利用果胶的这种性质来制造果酱、果冻、凝胶粉等。 各种果实、蔬菜、果胶含量丰富,尤其是柑桔类果皮中果胶含量高达 1.5%~5.5%。以稀 酸水解果胶,使其羧基甲酯化程度降低而溶于水中,再用酒精沉淀提取。 二、性质: 粗果胶颜色灰白,纯品为黄色粉末、无味,溶于 20 倍水中则变成高粘度液体。不溶于 乙醇及其它溶剂。 三、用途: 本品在食品工业用作增稠稳定剂、乳化剂;在医药工业用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 四、试剂材料: 新鲜香蕉皮,1%硫酸,10mol/L 氢氧化钠溶液,95%乙醇 五、仪器设备:250ml 烧杯,玻璃棒,剪刀,恒温水浴锅,控温烘箱,滤纸,pH 试纸,普 通电子天平 5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验指导 六、试验步骤: 1. 取新鲜的香蕉皮 1 个或 0.5 个(30-50g),经清水洗净后称重 M1,切碎。 2. 盛于不锈钢蒸锅(烧杯)中,加入 1%硫酸溶液至将皮浸满为止,以 90 摄氏度水浴中 蒸煮 1-3 小时,然后趁热榨计过滤。 3. 滤液用 10mol/L 氢氧化钠溶液调整 pH 值为 3-4(靠近 3 最好),65 摄氏度浓缩,再压滤 (可省略), 4. 滤液加入酒精约 50ml 使果胶沉淀后过滤,沉淀物用酒精洗净后以 60-65 摄氏度在滤纸 上干燥称重 M2,粉碎即成。 5. 如果欲得较纯的果胶,可在沉淀前进行脱色或重新沉淀一、二次。 6. 计算果胶的提取率 W(%)= 100 M2 / M1 七、思考题 1. 果胶提取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 查资料说明果胶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3.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可以适合提取果胶? 6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验指导 试验三、废弃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 茶叶加工厂,在加工过程中,筛选出的低档茶叶和茶末等劣茶数量较大,可以从低档 茶和废茶中提取高附加值的茶多酚和天然咖啡因等多种产品,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简称 TP )是茶叶主要功能成分之一,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 称,其多酚分子结构中具有活泼的羟基氢,能终止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捕获过量的自由基, 因此茶多酚是一种安全性高、天然的抗氧化剂,可广泛应用于食品、油脂、化妆品。对延缓 油脂发霉变质有明显的效果。国家卫生部于 1992 年正式批准作为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近期国内外研究的结果证实,茶多酚具有抗癌、防致突、防啮齿、降低血清胆固醇、阻断致 癌物亚硝胺类物质的产生,对黄曲霉素致癌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原理: 茶叶茶多酚易溶于热水、含水乙醇和醋酸乙酯等溶剂,而不溶于氯仿、苯等溶剂。利用 茶多酚在上述溶液中具有的不同分配系数的特性,通过多次萃取的方法,进行提取、分离, 经初步纯化,最后真空干燥即可得到茶多酚的粗制品。 主要设备和仪器: 真空干燥箱、分液漏斗、减压蒸馏瓶等;乙醇、氯仿、醋酸乙酯。 实验步骤: 1. 乙醇提取:3-5 克茶叶磨碎样加入 5 倍量的 85%乙醇,30-40 摄氏度水浴中提取 20 分钟, 不断搅拌,然后过滤出滤液。滤渣再加 2-3 倍的 85%乙醇,30-40 摄氏度水浴中提取 20 分钟,过滤,合并两次滤液。 2. 减压浓缩:将滤液装入减压蒸馏瓶中,40-45 摄氏度水浴中减压浓缩至基本无乙醇(大 约需要 1h)。 3. 氯仿除去杂质:用 1 倍量的氯仿加入浓缩液,在分液漏斗中摇匀后分二层,放出含有脂 溶色素、树脂、咖啡碱等杂质的下层液体(氯仿层),再加氯仿萃取几次(大约需要 2-3 次),使氯仿层基本无色为止。放出含茶多酚的水相(上层),用热风驱去残余氯仿和乙 醇,然后放冷。 4. 醋酸乙酯萃取茶多酚:未氧化的茶多酚及其初级氧化产物极易溶解于醋酸乙酯,因此, 可以用醋酸乙酯把茶多酚从水相中萃取出来,放出下层水相,再加醋酸乙酯萃取几次, 合并醋酸乙酯萃取液(萃取体积比例为 1:1)。 5. 浓缩干燥:上述萃取液在 40-45 摄氏度水浴中减压浓缩至较小体积,基本除尽醋酸乙酯, 然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 摄氏度左右)进一步除去残留的水分和醋酸乙酯,取出趁热研 碎,产品为橙黄色粉末。 7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验指导 附件 1: 茶多酚在食品中的应用 目前茶多酚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已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13]。我国食品添加剂 使用规定,茶多酚可用于食用油脂、月饼、火腿等食品中,用量为 0.4g/ kg。使用方法 是先将其溶于乙醇,加入一定量的柠檬酸配成溶液,然后以喷涂或添加的方式用于食品。现 今市面上常见的茶多酚型号有三种:粉状,其规格为 1kg*12 包/箱,产地为福建;液体,其 规格为 1kg*10 瓶/箱,产地为福建;47%,其规格为 0.5kg*33 包/箱,产地为江苏[14]。 3.1 肉制品 肉类及其制品在保存期间常因脂肪的自动氧化而颜色变黄,出现哈败味。在肉制品加工 中,将各种肉制品浸泡或喷涂配制好的茶多酚溶液,能使肉制品表面的蛋白质与茶多酚形成 一层不透气的硬膜,达到抑制肉制品表面氧化哈败和细菌的生长及防止腐败变质的良好效 果。添加量一般为 0.03%,用 95%乙醇溶解或用白酒溶解液表面喷涂或浸渍。 3.2 油炸食品 油炸食品在煎炸过程中,由于氧化其颜色变深、发黑;在贮存中随着油脂氧化酸败作用 的逐渐深化,制品的香气、风味受到严重影响。茶多酚是一种“携带性”比较好的抗氧化剂, 对油炸食品的抗氧化效果比较好,可使氧化酸败现象延缓,提高食品的货架寿命。添加量一 般为 0.03%,用水或白酒溶解后加入。 3.3 食用动植物油脂 动物性油脂因其自身不含天然抗氧化剂,极易自动氧化而变质,植物性油脂虽然含 有一定的天然抗氧化剂,但在常温下保存较长时间也会因自动氧化而酸败。在油脂中添加茶 多酚,能阻止和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自动氧化分解,有效地抑制油脂的氧化哈败,延长其贮 藏期。添加量一般为 0.03%,用 95%乙醇溶解或用白酒溶解液表面喷涂或浸渍。 3.4 焙烤食品 在月饼和其它含油食品的生产中,添加茶多酚于面粉和含油物品混和物中,不仅可解决 这些食品的防腐,而且能起到营养保健和增进食品香味的作用。添加量一般为 0.25%-0.5%, 用水溶解后加入搅匀。 3.5 水产品 茶多酚在鱼类,虾类等水产品的保鲜和加工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抗氧化,防腐败,防褐变 等作用。在制作干鱼制品时,用含茶多酚的水浸渍水产品,可以防止干鱼因“油烧”而引起 的变黄及脂质的氧化。在冷冻鲜鱼时,加入茶多酚制剂,也能使鱼类保鲜效果更好[15]。 3.6 饮料 茶多酚可用来配制各种茶饮料,应用到各种酒精饮料中,还能抑制豆奶、汽水、果汁等 饮料中 VA 和 VC 等多种维生素的破坏,从而保护饮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添加量一般为 0.02 %—0.1%左右,直接加入。 3.7 糖果食品 茶多酚应用到口香糖、夹心糖、水果糖等糖果中,能有效抗氧化保鲜、固色固香、除口 臭等作用。另外,茶多酚还可使高糖食品中的“酸尾”消失,使口感甘爽。添加量一般为 0.1%-0.3%,用水溶解后加入搅匀。 8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验指导 试验四、茶多酚含量的测定方法(高锰酸钾直接滴定法) 一、方法提要 茶叶茶多酚易溶于热水中,在用靛红作指示剂的情况下,样液中能被高锰酸钾氧化的物 质基本上都属于茶多酚类物质。根据消耗 1mL 0.318g/100mL 的高锰酸钾相当于 5.82mg 茶多 酚的换算常数,计算出茶多酚的含量。 二、仪器 1. 分析天平。 2. 电热水浴锅。 3. 真空泵。 4. 电动搅拌机。 5. 250mL 抽滤瓶(附 65mm 细孔漏斗)。 6. 500mL 有柄白瓷皿。 7. 100mL 容量瓶。 8. 5mL 胖肚吸管等。 三、试剂 1. 0.1%靛红溶液:称取靛红(G.R.)1g 加入少量水搅匀后,再慢慢加入相对密度 1.84 的浓硫酸 50mL,冷后用蒸馏水衡释至 1000mL。如果靛红不纯,滴定终点将会不敏锐,可 用下法磺化处理:称取靛红 1g,加浓硫酸 50mL,在 80℃烘箱或水浴中磺化 4~6h,用蒸馏 水定容至 1000mL,过滤后贮存于棕色试剂瓶中。 2. 0.630%草酸溶液:准确称取草酸(H2C2O4·2H2O)6.3034g,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 至 1000mL。 3. 0.127%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及标定:称取AR的 KMO41.27g,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 至 1000mL,按下面方法标定。 准确吸取 0.630%草酸 10mL 放在 250mL 三角瓶中(重复 2 份),加入蒸馏水 50mL,再 加入浓硫酸(相对密度 1.84)10mL,摇匀,在 70~80℃水浴中保温 5min,取出后用已配好 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滴定。开始慢滴,待红色消失后再滴第 2 滴,以后可逐渐加快,边滴连 摇动,待溶液出现淡红色保持 1min 不变即为终点(约需 25mL 左右)。按下式计算高锰酸钾 的当量数(1mL0.630%草酸消耗 2.5 mL0.127%高锰酸钾)。 10×0.630%=耗用KMnO4毫升数×ω 10×0.63 ω(KMnO4浓度,%)= KMnO4毫升数 9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验指导 四、测定步骤 1.供试液的制备 准确称取茶叶磨碎样品 1g,放在 200mL 三角烧瓶中,加入沸蒸馏水 8mL ,在沸水浴中浸 提 30min,然后过滤、洗涤,滤液倒入 100mL,容量瓶中,冷至室温,最后用蒸馏水定容至 100mL 刻度,摇匀,即为供试液。 2.测定 取 200mL蒸馏水放在有柄瓷皿中,加入 0.1%靛红溶液 5mL,再加入供试液 5mL。开动搅 拌器,用已标定的KMnO4溶液进行连搅拌边滴定,滴定速度不宜太快,一般以 1s1 滴为宜, 接近滴定终点时再应慢滴。滴定溶液由深蓝色转变为亮黄色为止,记下消耗高锰酸钾的毫升 数为A值。为避免视觉误差,应重复二次滴定取其平均值,然后用蒸馏水代替试液,做靛红 空白滴定,所耗用高锰酸钾的毫升数为B值。 五、结果计算 茶多酚含量(%)=(A-B)×ω ×0.00582×100/(0.318×m ×V / T) 式中: A:样品液消耗KMnO4量(mL); B:空白液消耗KMnO4量(mL); ω:KMnO4浓度(%); m:样品质量(g); V:吸取样品液量(mL); T:提取样品液量(mL)。 六、注释 1. 配制好的高锰酸钾溶液必须避光保存,使用前需重新标定。一般情况下,一星期标 定一次。 2. 滴定终点的掌握上以出现亮黄色为止,溶液颜色的变化是由蓝变绿,由绿逐渐变黄。 在观察时,以绿色的感觉消失开始出现亮黄为终点。红茶的终点颜色稍深(土黄色),绿茶 的终点颜色稍浅(浅黄色)。 3. 制备好的供试液不宜久放,否则引起茶多酚自动氧化,测定数值将会偏低。 10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验指导 试验五、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分离与鉴定 【目的】 了解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原理和方法;熟悉索氏提取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升华操作技 术;了解咖啡因的鉴别方法。 【原理】 咖啡因又称咖啡碱,它是一种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的生物碱,常作为中枢神经的兴奋 药,也是复方阿司匹林等药物的组分。 咖啡因是杂环化合物——嘌呤的衍生物,化学名称为 1,3,7-三甲氧基-2,6-二氧嘌 呤。含结晶水的咖啡因为无色针状结晶,味苦,能溶于氯仿、水、乙醇等。在 100℃时即失 去结晶水,并开始升华,虽温度升高升华加快。120℃时升华显著,178℃时升华很快。无水 咖啡因的熔点为 234~237℃。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时,往往选用适当的溶剂(氯仿、乙醇等)在索氏提取器中连续抽 提,然后蒸去溶剂,得到粗咖啡因;再通过升华进行纯化,得咖啡因纯品。也可以用热水浸 泡茶叶,再选用适当的有机溶剂将咖啡因从浸泡液中萃取出来。前一种方法称为升华法,后 一种方法称萃取法。咖啡因除可通过熔点测定、生物碱特有反应和光谱法进行鉴别或鉴定外, 还可以通过制备咖啡因水杨酸盐衍生物或电荷迁移络合物进一步确认。咖啡因水杨酸衍生物 的熔点为 137℃。 【实验步骤】 1. 提取、分离与纯化 (升华法): 称取茶叶末 10g,放入卷好的滤纸筒中,并将滤纸筒放入索氏提取器内。在圆底烧瓶中 加入 80ml 95%乙醇和 1~2 粒沸石,置水浴中加热回流提取约 1~2h。当冷凝液刚刚虹吸下去 时,立即停止加热,改为蒸馏装置,回收提取液中大部分乙醇。将浓缩液(约 10~20ml)转 入蒸发皿中,置水浴上蒸发至糊状;拌入 3~4g 生石灰,再次放于蒸气浴上,在玻璃棒不断 搅拌下蒸干溶剂。将蒸发皿移至石棉网上用小火焙炒片刻,除去水分。 将一张多孔滤纸盖在表面皿上,取一个合适的玻璃漏斗罩在滤纸上。将该蒸发皿置于可 控温热源上,小心加热使其升华。当滤纸上出现白色针状结晶时,要控制温度,缓慢升华。 当大量白色结晶出现时,暂停加热。用刀片将滤纸上的结晶刮下。残渣经拌和后,再次升华。 合并两次收集的咖啡因。 2. 鉴别 ⑴ 与碘化铋钾反应:取 1ml 咖啡因的乙醇溶液,加入 1~2 滴碘化铋钾试剂,应有淡黄 色或红棕色沉淀出现。 ⑵ 与硅钨酸试剂反应:取 1ml 咖啡因的乙醇溶液,加入 1~2 滴硅钨酸试剂,应有淡黄 色或灰白色沉淀出现。 ⑶ 薄层层析:用硅胶 G 板点样,用苯:乙酸乙酯(1:1)作展开剂,用 20%磷钼酸的 醋酸-丙酮溶液(1:1)显色。若为一个斑点,说明纯度较高,否则相反。 ⑷ 熔点测定:mp234~237℃。 11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验指导 (本实验提取与升华操作约需 8 学时,鉴别实验约需 6~7 学时) 【注意】 [1] 滤纸筒大小要合适,既要贴紧器壁,又要放取方便,高度不能超过提取器的虹吸管。 纸套上面折成凹形,以保证回流时可均匀浸润被萃取物。 [2] 理论上应尽可能提取完全,直到回流液无色或颜色变浅。实际上回流虹吸 3~5 次即 可,因为色素提尽与否,并不代表咖啡因的提取率。 [3] 生石灰起吸水和中和作用,分解咖啡因单宁酸盐和咖啡因茶多酚盐,使咖啡因游离 而具有挥发性。 [4] 本实验成功与否取决于升华操作。样品到冷却面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较近。在升华 过程中始终要小火间接加热,温度不可过高(最好维持在 120~178℃),否则易把滤纸碳化 变黑,并把一些有色物质烘出来,影响收率和纯度。 [5] 咖啡因易溶于氯仿,而茶碱和可可碱难溶于氯仿,故可用氯仿作萃取剂,除去后两 种物质。 [6] 若萃取时出现乳化现象,分层困难时,可加入 5%HCl 使溶液呈中性,有助于分层。 【问题与讨论】 1. 分离咖啡因粗品时,为什么要加入氧化钙? 2. 从茶叶中提取的咖啡因有绿色光泽,为什么? 3. 咖啡碱、茶碱与可可碱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有何种用途?对人体有何利弊? 4. 本实验中,从回流提取、烘烤茶砂到升华操作,应如何减少产品损失? 5. 药典规定,测定咖啡因的含量时,要用极性很强的氯仿作提取剂,为什么? 12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验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1. 农副产物综合利用概论,谭启玲,华中农业大学教务处印,1994 2. 华中农业大学,蔬菜贮藏加工学,农业出版社,1981 3. 北京农业大学,果品贮藏加工学,农业出版社,1981 4. 马宝岐,农副产物加工指南,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 5. 廖宗文,工业废物的农业资源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6. 廖宗文,秸秆资源生态高值化理论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7. 李国学,张福锁,固体废物堆肥化与有机复混肥生产,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8. 孙永明,李国学,张夫道,施晨璐,孙振钧,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与发展战略, 农业学报,2005,21(8):169-173 13
/
本文档为【2010.3.16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