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以实践观点看两种取向心理学的对立与统一

以实践观点看两种取向心理学的对立与统一

2010-10-16 5页 pdf 111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93828

暂无简介

举报
以实践观点看两种取向心理学的对立与统一 第 23 卷 ,第 3 期            科 学 技 术 与 辩 证 法 Vol. 23  No. 3 2006 年 6 月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J un. ,2006 以实践观点看两种取向心理学的对立与统一 杨文登 ,丁道群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10081) 摘 要 : 以实践的观点看 ,人的心理可分为格物心理与践行心理。两者在功能、内容及具体特征方面都存在 着明显的对立 ,这导致了科学主义与...
以实践观点看两种取向心理学的对立与统一
第 23 卷 ,第 3 期            科 学 技 术 与 辩 证 法 Vol. 23  No. 3 2006 年 6 月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J un. ,2006 以实践观点看两种取向心理学的对立与统一 杨文登 ,丁道群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10081) 摘 要 : 以实践的观点看 ,人的心理可分为格物心理与践行心理。两者在功能、内容及具体特征方面都存在 着明显的对立 ,这导致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取向心理学的对立。但是 ,这两种心理又在实践基础上紧密联 系 ,它们统一于主体的实践中。要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 ,以实践为心理学理论的目的、来源、手段与检验 ,逐渐 实现心理学的“实践转向”。 关键词 : 实践 ;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 ;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 ;格物心理 ;践行心理 ;实践转向 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5680 (2006) 03 - 0038 - 04   一直以来 ,心理学存在着科学主义的与人文主义的两种 研究取向 ,两者相互对立 ,彼此攻击 ,造成了心理学事实上的 分裂。西方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哲学文化传统的对 立只是两种取向心理学对立的外部原因 ,其分裂的真正根源 在于心理学研究对象 ———人的心理自身的特性。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实践是人类 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桥 梁 ,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马克思高度强调实践的作用 , 认为实践把人类“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 ] ,是“人的类的特 性”[2 ] ,人类正是通过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心理 ,再通过心理能 动地指导着自身的实践。实践与人的心理存在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 ,要研究心理的特性 ,就必须把实践纳入研究视野 ,从 实践出发 ,以实践的观点来审视人的心理、审视当前两种取 向心理学的对立与统一。 一  两类实践两种心理 :格物心理与践行心理 归根结底 ,人类的实践只有两种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 前者指人类通过客体主体化 ,把客观世界内化为己 ,后者指 人类通过主体客体化 ,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为物。相应 地 ,人在实践中的心理也可划分为两个不同方向的过程 :一 个是认识世界的心理 ,是主体外源性的、自下而上的 ,关于物 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观念体系及活动 , 我们称之为格物心理 (主要取“格物穷理”之意 ,突出主体从 客观出发对外物的认识) ;另一个是改造世界的心理 ,是主体 内源性的、自上而下的 ,认识主体与物的关系 ,指导自身实践 以改造外物及自身的观念预演及结果产物。我们称之为践 行心理 (主要取“指导实践”之意 ,突出主体从主观出发改造 世界的观念体系或活动) 。两者在功能、内容及具体特征方 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 ,从两者的功能来看 ,格物心理主要是对客观世界 实然状态的把握 ,目的在于发现客观事物的规律 ,获得客观 世界的真理。它主要以外物为尺度 ,以合规律性为旨归 ,反 映的是人求真的冲力 ,解决的是主观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矛 盾。践行心理是人对世界与主体自身关系的能动反映 ,目标 在于指导主体进行实践 ,通过改造世界进而满足自身的需 要。它从人的主观需要出发 ,通过对客观世界“应该怎样”的 把握 ,观念地构建出新的理想客体 ,主要遵循价值尺度 ,以合 目的性为旨归。践行心理不仅有着求真的冲力 ,更有对善与 美的向往与追求 ,解决的是客观不符合主观需要的矛盾。 其次 ,人的心理包括心理内容和心理活动两大部分 ,前 者是人头脑中已存的关于自然界、社会、他人及其与自我关 系的观念体系 ,后者则是主体认识外物形成观念以及对已有 的观念体系进行操作的心理过程 ,其结果是产生了新的心理 内容。格物心理与践行心理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 区别。格物心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及发 展规律”的观念体系 ,它的活动则主要包括主体对客体进行 摹写、反映以形成主观映象的过程。用已有的心理学术语来 说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属于格物心理 (它们作为一个动态 【收稿日期】 2005 - 08 - 29 【作者简介】 杨文登 (1979 - ) ,男 ,湖南双峰人 ,湖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心理学 ; 丁道群 (1971 - ) ,男 ,湖南南县人 ,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心理学。 83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的心理过程则是格物心理的活动 ,作为心理过程的结果产物 则是格物心理的内容) 。人们总是先通过感觉与知觉或人造 的延伸工具 ,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 ,把这些信息储存起来 ,通 过思维的概括与抽象 ,获得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 (当然 这些认识也可能是错误的 ,这有赖于主体已有的知识水平、 认识工具及认识方式等) 。践行心理的内容则主要指主体关 于客体对自身的意义的观念把握 ,是关于客观事物“应该怎 样”及“理想状态”的观念体系。践行心理的活动是指主体按 照主观需要及价值标准等对已有的心理内容进行改组、改 造 ,形成新的观念体系或心理产品的操作过程。需要、动机、 兴趣、价值观、信仰、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因素以及主体的 情绪与意志都属于践行心理 (同上所述 ,它们作为一个静态 的观念体系是践行心理的内容 ,在它们作用下对已有心理内 容进行操作就是践行心理的活动) 。人们总是在已有的格物 心理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主观的需要、信仰与价值标准 ,分析 客观事物与自身的关系 ,对一定对象产生相应的情绪 ,并开 始对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事情感兴趣 ,引发行为的动机 ,权 衡事物与行为的价值 ,再决定付出多大程度的意志努力以维 持自己的行为 ,并在主体行为的过程中逐渐生成自身独特的 能力、气质与性格。 最后 ,格物心理与践行心理在具体的特征方面也有着显 著的差别。马克思曾说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 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3 ]格物心理是 客体内化为主体的心理过程 ,它的内容是独立于自身的客观 事物给予的 ,为客体所制约和规定。各个体之间格物心理的 内容虽然丰富多彩 ,但它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机制及活动却具 有普遍性、规律性、确定性。与此不同 ,践行心理更多地从主 观出发 ,在已有的格物心理内容的基础上 ,产生出千差万别 的主观需要与动机 ,形成了不同的价值标准与信仰 ,在指导 自身实践时 ,主要为主观要素所规定与制约。现实生活中不 可能千人一面 ,而是人上一百 ,形形色色 ,践行心理不仅内容 截然不同 ,其具体的活动更有天壤之别。所以 ,在研究践行 心理时 ,必须针对实践活动中具体的活生生的、不断成长并 超越自我的个人 ,而不能把它看成僵硬的、受某种规律决定 的或先定的过程。它具有社会历史性、不确定性 ,具体的个 人不同 ,践行心理也就不同。 当然 ,正如许多心理学的其他分类一样 ,并不能把格物 心理与践行心理截然二分 ,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非此即彼的 界限。事实上 ,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 :作为心理活动 ,两者只 不过是实践着的主体同一心理的两个不同方向的心理操作 过程 ,是一个矛盾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作为心理内容 , 践行心理以格物心理为认知基础与材料来源 ,前者加工后形 成的产品又直接转变成了后者的内容。心理是一个对立统 一的过程 ,从最外源的格物心理到最内源的践行心理都同时 存在着两者的参与 ,只不过两者的比例不同、轻重不同、表现 不同而已。只有格物心理或者只有践行心理的心理现象是 不存在的 ,任何试图把两者活生生割裂开来都不可取 ,都会 失败的。 二  格物心理与践行心理的对立 :两种 取向心理学对立的内在根源   实践中格物心理与践行心理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这种对 立导致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取向的对 立。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格物心理 ,而人文主 义取向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践行心理。 (1)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格物心理 首先 ,从理论角度看 ,格物心理总体上具有自然科学的 特性 ,可以而且应该用科学主义取向的方式来研究。格物心 理的内容受客观事物所制约与规定 ,符合科学主义的客观性 原则 ;格物心理的活动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确定性 ,符合科 学主义的决定论原则 ;感觉、知觉等明显地依赖于主体的生 理基础 ,与动物有着连续性 ,对它们的研究可以还原到生理 的或动物的等基本过程 ,对于思维也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利用 计算机进行模拟 ,这又与自然科学的还原论原则不谋而合。 总之 ,格物心理的特性刚好符合了科学主义取向的客观主 义、元素主义、还原论、决定论等基本原则 ,可以利用科学主 义的方法研究它。 其次 ,从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实来看 ,它 所研究的对象一直以格物心理为主 ,很少超出格物心理的范 围。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直接 经验 ,构造主义代表人物铁钦纳否认经验有直接间接之分 , 认为心理学就是研究“经验着的人”的经验。但只要细究其 实 ,就明白他们所说的无论“直接经验”还是“经验”,都只不 过是像感觉、知觉、联想等简单的格物心理 ,连记忆、思维等 复杂的格物心理都被排除在外。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在他们 的基础上进行了扬弃 ,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主动寻找信 息、接受信息 ,进行信息编码 ,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 的过程。它主张以信息加工的观点 ,利用计算机进行类比 , 去研究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现象 ,取得了重大的 理论成果。而这些心理显然都属于格物心理的范畴。值得 注意的是 ,认知心理学也研究了情绪、人格等践行心理 ,但一 般认为它所取得的成果并不大。这也从反面确证了科学主 义研究取向只能研究格物心理 ,一旦它僭越自己的领域 ,去 研究践行心理 ,就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了。 (2)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践行心理 首先 ,从理论角度来看 ,践行心理总体上具有人文科学 的特征 ,这决定了它必须主要用人文主义取向的方式来进行 研究。首先 ,践行心理主要受主观因素的规定 ,受到社会、文 化的制约与影响 ,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践行心理 ,因此具 有社会历史性、不确定性 ,这刚好是人文主义取向研究挑战 与攻击科学主义的立论根本之一。其次 ,践行心理主要指的 是改造世界的心理 ,它集中地体现了人作为人的能动的心理 部分 ,这就要求在看待践行心理时必须有别于动物心理 ,不 能直接由生理基础、神经网络去推论 ,也不能机械地还原于 具有信息加工能力的计算机 ,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整体的具体 的人的心理去看待 ,这也刚好是人文主义取向研究所强调的 整体论原则。最后 ,践行心理具有不确定性 ,对它进行研究 93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就不能采用科学主义的量化分析 ,必须针对具体的个体 ,考 虑到具体的情境 ,进行质的研究。因此 ,践行心理不具有客 观普适性、不具有绝对的因果规律、不可还原、不可分析为元 素、不可进行量化的分析 ,这决定了它必须采取与科学主义 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研究。而这刚好是反科学主义的 ,以整体 论、问题中心、质化研究等为原则的人文主义取向所擅长的。 其次 ,从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来看 ,也说明 它所主要关注的研究对象正是践行心理。精神分析所研究 的潜意识 ,是以一种本能的先定的方式去对待和改造外物 , 实际上就是固化了的先在的践行心理。作为心理学“第三势 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要以健康人为研究对象 ,主张问 题中心 ,研究被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所遗弃的人的 需要、信仰、价值、超个人境界等心理现象 ,其实研究的正是 典型的践行心理。同样要指出的是 ,人文取向心理学在研究 自己的对象时 ,由于企图抛弃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 ,对感知 觉、记忆等格物心理研究得不多 ,也不够成熟。事实上 ,正如 前文所论 ,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格物心理摆不脱、也 绕不过去的。 应该指出心理学发展史上行为主义和皮亚杰学派这两 个特例。前者直接把格物心理简约为刺激 ,把践行心理简化 为简单的反应 ,把格物心理与践行心理分别并入了客观刺激 与主观行为两个过程中。它看到了主体实践过程中两个不 同方向的活动 ,但由于完全排除心理的存在 ,使得它根本无 法深入心理内部来考察这两个心理过程 ,因此成了否定心理 存在的心理学。后者同样地看到了这两个过程 ,并且意识到 动作在认知形成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 ,提出了“内化”与“顺 应”两个过程 ,认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 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 ,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 体又包含着客体 ⋯⋯”[4 ] 。个体把新的经验同化于已有“图 式”之中 ,再改变旧“图式”或创建一个新“图式”以顺应于物、 适应现实。但它存在着生物学化倾向 ,重图式、轻反映 ,对人 的社会性与实践活动重视不够 ,忽视非逻辑结构的研究 ,忽 视价值、情绪 ,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无法了解主客 体是如何统一的。这就与实践的观点相去甚远了。 (3)两种取向心理学对立的实质 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首先定下了方法 ,并沿着这种方法 找到了格物心理 ,这非但无过 ,还是有功的 ,但问题出在它把 格物心理当作心理学研究的全部 ,排斥对信仰、价值等践行 心理的研究 ,就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的攻 击。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发现了践行心理及其具有的特性 , 找到了一些针对性的研究方法 ,指出了科学主义取向的缺 点 ,但它企图彻底抛弃前者 ,否认它所取得的成果 ,这又是错 误的。透过心理学这两种取向的纷争 ,可以发现心理学两种 取向的对立其实根源于实践基础上心理的二分 ,科学主义方 法论更适合于研究格物心理 ,而人文主义取向则更适合于研 究践行心理 (当然这也不能将其绝对化) 。一旦它们僭越自 己的领域 ,强行去研究对方研究的对象时 ,其缺点也就暴露 无遗 (这是为什么两种取向心理学都很容易找到攻击对手理 由的原因所在) 。但它们当中谁也无法取代对方而统一整个 心理学 ,两者实质上都只研究了心理学的一个方面、一个过 程、一种形式 (这也正是双方虽有明显的缺点却依然能够并 存而且共同发展的原因所在) 。其实 ,只要我们认识清楚了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并坚持从对象到方法 ,两种取向分别研 究适合自己研究的领域 ,不霸权、不专制 ,不张冠李戴 ,不越 俎代庖 ,适当地借鉴对方的结论 ,融合到自己的研究中 ,相互 补充 ,取长补短 ,两者必将相得益彰。 三  实践 :一条心理学的统一途径 如果说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取向心理学的对立体 现的是心理学研究取向、价值取向层面的对立 ,那么格物心 理与践行心理的对立体现的则是心理学研究对象层面的对 立。分析这种对立 ,不是要用一种新的对立与分裂来取代原 有的对立与分裂 ,也不仅仅是寻找到心理学分裂的深层原 因 ,为两种取向的心理学对立提供一种新的解释 ,而是试图 在这种分析解释的基础上再向前探索 ,以寻找一个解决心理 学分裂现状的良方 ,找出一条可能的整合心理学的途径。 (1)人类实践 :心理学统一的基础 在心理学研究对象层面上 ,格物心理与践行心理是对立 的 ,但只要把它们放到广阔的实践视野中去考察 ,则两者又 是统一的 ,它们是同一实践过程所引发的心理的两个方面。 格物心理 ,是主体把外物内化为己的观念体系及活动 ,是实 践客体主体化的终点 ;践行心理 ,是主体改造客观世界的观 念体系及活动 ,是实践中主体客体化的起点。它们的对立消 解于实践过程中。彭运石在《心理学的整合视野》中指出 : “心理学整合视野的生存依据与内容 ,根源于心理学的研究 对象 ———人的本性。”[5 ]心理的众多矛盾 ,都在人的框架内得 到了统一。人其实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 ,集物质与精神、 自然与社会、物性与人性、生理与心理、主观与客观、自在与 自为、经验与理性等诸多矛盾于一身。这些方面原本存在着 尖锐的对立 ,人是靠什么使得自己成为了一个“否定的统一 体”呢 ? 这一问题的只能是实践。正是实践活动生成了 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把人与世界统一在其中。“人的现实世 界不是给予的世界 ,而是经人自己的活动参与创造的世界 ⋯⋯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的活动 ,也创造了人的生活 世界和对象世界。”[6 ]正是在实践桥梁的中介下主客体交互 作用 ,消解了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等等二元 对立 ,使人协调地统一于实践过程之中。完全可以说 ,心理 学得以整合的基础就在于人的实践 ,心理学的一切对立与矛 盾均因为实践的“自足”本性而消解。 (2)多维度研究 :心理学统一的途径 实践是丰富多彩的 ,实践中人的心理现象也是复杂多变 的 ,这就要求心理学要根据实践中不同的心理现象以不同的 方法来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的方法 ,无论是科学主义的还是 人文主义的 ,都不能对整个心理现象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任 何一种方法论、一门学科、甚至一种文化 ,都只是看待问题的 一种视角、一个起点、一件工具、一条途径 ,研究者要尽可能 地贴近心理现象的真相 ,尽可能地为实践提供服务 ,就不能 像《百喻经》里的盲人摸象一样 ,只相信自己所“摸”到的那一 04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块“真理”,并认定它就是心理学的全貌。实践中的心理现象 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体 ,只有对问题持开放 态度 ,立足于实践 ,通过多方法、跨学科、跨文化的协作 ,从不 同的维度展开研究 ,既承认运用同一方法重复多次实验所获 得的结论 ,也不排斥不同领域不同方法得来的结论 ,既尊重 直接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的结论 ,也不讳言直觉、内省得来的 结论 ,让各种结论相互争鸣、印证 ,才能更为有效地进行心理 学研究 ,使心理学理论更加趋向、接近真理。 (3)“实践转向”:心理学统一的目标 所谓心理学的“实践转向”,是指心理学要一切从实践出 发 ,从“纯客观”角度看待心理转变为通过实践中介去看待心 理 ,从把心理当作静态的、先定的现象转变为把心理理解为 在实践中不断生成、显现的过程 ,从主要研究格物心理转变 为主要研究践行心理。具体地说 ,“实践转向”就是要求心理 学研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 ,在实践中找到研究的合适方法 , 再在实践中检验研究的结果。 首先 ,心理学问题应该从实践问题出发 ,服务和服从于 实践任务的需要 ,这就要求心理学多研究践行心理。格物心 理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也是研究得较多的一 个方面 ,占据着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而践行心理学目前看来 尚属于心理学的外围研究 ,处在边缘的地位。但由于践行心 理与人的实践密切相关 ,指导着人们改造自身及客观世界 , 因而具有更大的实践意义。马克思曾直接谈到心理学 :“工 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 ,是一本打开了 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 ,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 理学 ⋯⋯”,[7 ]工业的产物恰好是人类心理物化的生动体现 , 是人类心理指导实践下取得的成果 ,是客观化了的践行心 理。马克思曾断言 ,“如果心理学还没有打开这本书 ⋯⋯那 么这种心理学就不能成为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 学。”[8 ]这正表明要加强对践行心理的研究 ,使心理学更加接 近生活 ,更能具体地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实践。 其次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根据实践中研究的课题来 选择。这显然与“方法中心”是背道而驰的。“方法中心”主 要从方法论出发 ,从已有的方法去寻找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结果要么就“削足适履”,只研究了心理学的一个方面、一个 层次、一个过程 ,要么就“越俎代庖 ”,僭越自己的领域 ,盲目 地去研究原本不适合它研究的那些方面、层次与过程。马斯 洛曾以幽默的比喻讽刺这种现象 :如果你所有的惟一工具是 锤子 ,诱惑人的想法就是把一切都当作钉子来对待。[9 ]拿着 “锤子”的“方法中心论者”要么只对付心理学里像“钉子”的 部分 ,要么干脆把心理学打造成一个“钉子”,但这并不能改 变心理学并不是“钉子”的事实。不能从方法出发去问 题 ,而应该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性去选择恰当的方法。 再次 ,实践是检验心理学理论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马 克思认为 ,“⋯⋯人应该在实践中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 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0 ]各 种思想认识 ,包括“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 决。”[11 ]要坚持实践对理论的优先地位 ,把心理学理论放到 实践中去考验、去矫正、去发展。 总之 ,实践既是心理学研究的目标 ,又是心理学研究的 手段 ,它决定了什么是心理学 ,需不需要心理学 ,怎样研究心 理学 ,它是心理学的最终仲裁者 ,给予心理学一切以来源 ,也 给予心理学一切以真善美的标准。实践不只是看待事物的 一种观点 ,更是对待事物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态度。透过心理 学的各种纷争 ,站在更高的实践基础上去俯瞰心理学各种理 论 ,就会发现那只不过是研究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维度 对人的心理这一复杂体的某一侧面、过程进行了或对或错、 或深或浅的描述和推演而已。这一切在实践层面上都是统 一的 ,要坚持心理学的实践转向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从任务 到对象再到方法论进行研究 ,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刚好相反 , 那么心理学就不仅能够理所当然地在科学殿堂上永久列席 , 它还将更为深刻更加实在地改变我们人类的生活。 【参  考  文  献】 [1 ] [ 2 ] [ 10 ] [ 1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 卷) [ 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24、96、3、5.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M ] . 北京 :人民出版 社 ,1995. 112. [4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原理 [ M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21. [5 ]彭运石. 心理学的整合视野 [J ]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 学报 ,2002 (03) :107 - 112. [6 ]高清海. 高清海哲学文存 (第 1 卷) [ M ] . 吉林 :吉林人民 出版社 ,1997. 136 - 137. [7 ]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 卷) [ M ]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27、127. [9 ]转引自叶浩生主编.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 M ] . 北 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546. (责任编辑  魏屹东) 14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gy and philosophy of engineering are also explained in detail. How to Treat the Science Identity of Sociology ZHAN G Xiao - shan  ·26· It exists a long - term discussion on the science identity of sociology. By studying the changing definition and charac2 ters of science , and by analyzing the pursuit and consequence of sociology , this essay points out that sociology is really a special science with plurality , compatibility and reflexivity. Essential Research into Making Use of the La w GUO Liu - zhu  ·30· There used to be a statement of making use of the law among the scholars in china. However , they are wrong in ar2 guing that making use of the law is creating conditions to make the objective law play its role to benefit the people. In fact , the law is nothing but a relationship and a kind of gener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made by people in terms of mat2 ters , phenomena and process of material world. Therefore , it can’t play any role. In another word , making use of the law refers to how people judge the unknown future according to the law , and how to decide on the method of cognition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objective law and aims of mankind. On the Analysis of Mechanism of Scientif ic Faults Coursed by the Theory - loaded in Experiment HAN Li - feng ,XU Fei  ·34· Scientists are always guided by a certain kind of theory during the experiment .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revious theories , scientists might make mistakes , such as experimental design , observation , factual statements or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 of experiment .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the experiment and its scientific fault mechanisms , the proposal of error - elimination is put forward. Practical Outlook on the Confl iction and Unif ication of Two Oriented Psychology YAN G Wen - deng ,DIN G Dao - qun  ·38· People’s mind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practice : objective cognition mind and be2 havior guidance mind. The both are opposites between their function , content and feature , which leads to the confliction between the natural science oriented psychology and the humanities oriented psychology. However , the both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 they are unities on the base of practice. Comment on and Analyse about the Phenomena of Worshiping of Quantity during the Social Transi2 tional Period BAI Xin - huan  ·42· The crux of quantitativeism lies in estranged from and indifferent to quality. It’s genealogical sources are scientism , materialism and realism. The inevitable outcome following them is the decline of idealism and the rise of nihilism. The only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worshiping of quantity lie in checking and balancing opposites by opposites. That is to check and balance realism , scientism and quantitativism’s dashing around by idealism , humanism and qualitative evaluation. The Epistem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Signif icance of Modal Interpretation HE Tian - ping  ·46·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notorious measurement problem. It introduces particularly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Modal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 then discusses the new understanding and the new method from the view of episte2 mology and methodology. The Logic and Appraisal of Science L EI She - ping ,et al  ·50· Logic verification is the precondition of practice verification.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ories should be evaluated through three steps as logical reliability , experiential validity and scientific rationality before it is used in practice field , which is an indispensable feature of a good scientific theory. 01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以实践观点看两种取向心理学的对立与统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