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管窥孔子教育思想

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管窥孔子教育思想

2010-10-05 3页 doc 26KB 30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32301

暂无简介

举报
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管窥孔子教育思想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管窥孔子教育思想 ​ 分类:教学研究 ​ 作者:李 宏 ​ 字数:3133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 第5期   [关键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先天素质,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5—0083—02      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语义释析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阳货》篇,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人与人的先天素质本来是相近的,因为(人们受环境影响,养成的)习惯不同,便相距遥远了。在这里,“性”指的是先...
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管窥孔子教育思想
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管窥孔子教育思想 ​ 分类:教学研究 ​ 作者:李 宏 ​ 字数:3133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 第5期   [关键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先天素质,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5—0083—02      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语义释析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阳货》篇,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人与人的先天素质本来是相近的,因为(人们受环境影响,养成的)习惯不同,便相距遥远了。在这里,“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很大差别。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他的《论语新解》中对“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这样一段注释:“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论语》唯本章言及性字,而仅言其相近。性善之说始发于孟子。盖孔子就人与人言之,孟子就人与禽兽言之。孔子没而道家兴,专倡自然,以儒家所言人道为违天而丧真,故孟子发性善之论以抗之。然亦未必尽当于孔子之意,故荀子又发性恶之论以抗孟子。本章孔子责习不责性,以勉人为学。”   从“习相远也”的观点出发,孔子认为人要发展,教育是很重要的。他说:“少若成天性,习贯之为常。”(《大戴礼记·保傅》)说的是少儿时期通过教育养成的智能,犹如天生自然一样。人一生中的任何发展阶段,教育都是重要的,哪一阶段缺乏教育,哪一阶段就要落后乃至发生偏差。他还难能可贵地提出了“终生学习”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他还现身说法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不仅成为千百年来鼓舞中国广大知识分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思想,而且,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受欢迎的也最富于创造性的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孔子尽管没有提出终身教育这一科学概念,孔子在2500年前所理解的终身学习内涵也不可能像现在的终身教育那样全面、丰富而深刻,但是他的言论和他一生的实践,应该说是初步体现了这种思想的。因此,孔子是世界上最早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从“习相远也”的观点出发,孔子认为人的生活环境应受到重视。要争取积极因素的影响,排除消极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一方面强调居住环境的选择,主张“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另一方面强调社会交往的选择,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这种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教育主张,后来由儒家后学加以传承和发挥。      二、管窥孔子教育思想      (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教育平等化思想的理论依据。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一理论具有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官学时代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突破,成为人人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教育平等思想的理论依据。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孔子首创私学,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使得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这也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此外,“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也表明了孔子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即教育对象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   (二)“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儒家教育思想促进个人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又重视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论语·宪问》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由此可见,儒家教育思想强调的个人发展,不是只强调自我而不管他人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发展,而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以完善人格为目标和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这也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先天禀赋与后天努力的关系层面指出,教育不仅对人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有关键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先天禀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性(习惯和性格)却有很大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施教——孔子指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论语·先进》)人的性格有愚、鲁、辟、谚之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师也过,商也不及”“求也退”“由也兼人”(《论语·先进》),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例如,有的适合文学,有的适合从政,有的适合军事,有的适合商贾……)。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在孔子所生活的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人们对心理现象还毫无认识的情况下,孔子却能敏锐地观察出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心理活动,并对这些心理活动作出深刻分析,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取得良好效果。孔子对教育心理的贡献不仅在中国古代教育家中绝无仅有,在世界的古代教育家中也极为罕见。   (四)“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人性论角度体现出孔子教育思想的进步与缺憾。这句话中的“近”字言简意赅,耐人寻味,且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从而给后人(如孟子、荀子)留下进一步探讨、阐释的余地;其实,人性问如同哲学问题,是思想家们感兴趣却头痛的问题,但人性问题却现实得多,因为人性关乎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人们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感叹,感叹之余是无奈。孔子极少谈论人性,他高明也在于此,避免纠缠于这种说不清的问题,但他又是智慧的,智慧的是他提出人性的真谛所在。那就是人性在本质是一致,但所表现形式和最后改变结果却不一样。作为仁者,作为教育家,孔子更看重的是后天教养的一面,所以他强调“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并现身说法。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另一方面,孔子指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者”,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就是中人这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他们谈高深的学问。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人这个范围,对中人的发展教育能起很大作用,因此,他在实践上强调重视教育,这是孔子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的一方面。至于他把人性分成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这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作者简介]李宏(1973—),女,渤海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教育思想史。   [责任编辑:倪金荣]
/
本文档为【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管窥孔子教育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